CN221904269U - 撑条及支撑件 - Google Patents
撑条及支撑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04269U CN221904269U CN202290000596.3U CN202290000596U CN221904269U CN 221904269 U CN221904269 U CN 221904269U CN 202290000596 U CN202290000596 U CN 202290000596U CN 221904269 U CN221904269 U CN 2219042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y
- support
- core member
- joint
- suppor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06—Knee or foo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08—Arm or ha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long-term immobilising or pressure directing devices for treating broken or deformed bones such as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rs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方案的支撑件包括:支撑件主体,其被以覆盖关节部的方式安装;撑条(50),其用于保护关节部;以及收容部,其被设置于支撑件主体,并收容撑条(50)。撑条(50)呈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安装于支撑件的撑条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保护膝或肘等关节部的支撑件中,一般地,以贴靠于关节部侧面的方式设置有撑条。该撑条为具有适度的刚性及弹性的长条状的构件,通过在支撑件处被适当地定位来减轻对关节部的负担。
这种撑条以被收容于收容部的方式来安装,该收容部被设置于支撑件,但为了确保其稳定的安装状态,多具有厚度一定的扁平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膝支撑件中,被配置为:一对撑条分别位于膝的内侧与外侧,其平坦面与膝的侧面相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209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专利文献1的撑条,遍及整个长度地将板厚设为恒定,并使长度方向中央的板宽度局部地变小。由此,一方面提高撑条的中央部的弯曲性而使支撑件的变形易于追踪膝关节的弯曲运动,另一方面通过确保中央部以外的位置的刚性来从左右稳定地支撑膝关节,减轻了对关节部的负荷。
然而,在这种撑条中,除中央部以外,刚性会变高。因此,存在以下可能:在安装了支撑件的用户进行了屈伸等时,撑条的端部局部地压迫到大腿或小腿的表面等而产生疼痛或不适感。这种问题不限于膝支撑件,针对肘及其他支撑件也同样可能产生。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在支撑件的使用时给用户带来不适感的撑条。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撑条,其被安装于支撑件,用于保护关节部。该撑条包括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的主体,在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为支撑件。该支撑件包括:支撑件主体,其被以覆盖关节部的方式安装;撑条,其用于保护关节部;以及收容部,其被设置于支撑件主体,并收容撑条。撑条呈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易在支撑件的使用时给用户带来不适感的撑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支撑件的图。
图2是表示支撑件向关节部安装前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支撑件向膝关节的安装方式的图。
图4是表示撑条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撑条的详情的图。
图6是表示芯构件的详情的图。
图7是表示芯构件的详情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整个撑条的弯曲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整个撑条的弯曲特性的图。
图10是表示撑条的端部的弯曲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将撑条组装于支撑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支撑件包括一对撑条,该一对撑条用于保护用户的关节部。该撑条具有适度的刚性及弹性,且相对于其长度方向,在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由此,不必阻碍关节运动就能够强化关节部的保持功能,并且能够抑制在支撑件的使用时给用户带来局部的压迫感等不适感的情况。以下,针对其具体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支撑件的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支撑件的图。图1的(A)为主视图,图1的(B)为后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以从安装了支撑件的用户看去的方向为基准,来表述上下、左右、前后方向。
支撑件1为膝支撑件,其被以覆盖用户的膝关节的方式安装。支撑件1具有筒状的支撑件主体10,该筒状的支撑件主体10能够插入用户的单腿。支撑件主体10由具有适度的伸缩性的布料构成。如图1的(A)所示,在支撑件主体10的前表面中央,设置有开口部12,该开口部12用于使膝盖露出。在支撑件主体10的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有收容部14,该收容部14收容后述的一对撑条。
第1带16从支撑件主体10的左侧面上部,第2带18从右侧面上部分别向前方延伸,并由面紧固件可相互拆装地连接。此外,第3带20从支撑件主体10的左侧面中央部,第4带22从右侧面中央部分别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并分别由面紧固件可拆装地连接于支撑件主体10的前侧面。
如图1的(B)所示,在支撑件主体10的背侧面中央,采用了网状布料28,该部位处的伸缩性和通气性被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网状布料28,采用了双层拉舍尔结构,但针对其详情,会省略说明。在支撑件主体10的背侧面上半部,以交叉的方式配设有弹性带24、26。
弹性带24被设置为架设在支撑件主体10的左侧面上部与右侧面中央部之间。弹性带26被设置为架设在支撑件主体10的右侧面上部与左侧面中央部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屈伸时的支撑件主体10的扩张,并加强大腿部的保持功能。
图2是表示支撑件1向关节部安装前的状态(被打开的状态)的图。
支撑件主体10的前侧面在比开口部12靠下方处具有可左右开闭的结构。即,支撑件主体10中的下部左前部30与下部右前部32重叠,由面紧固件可拆装地构成。在下部左前部30的外侧面设置有面紧固件的环面34,在下部右前部32的内侧面设置有面紧固件的钩面36。
通过使下部右前部32从下部左前部30脱离而打开支撑件主体10的下部,脚向支撑件1的插入会变得容易。通过将下部右前部32安装于下部左前部30,支撑件主体10的下半部会成为筒状,并且开口部12被形成。另外,在下部右前部32的外侧面,也设置有面紧固件的环面38。
在第1带16的外侧面,设置有面紧固件的环面40,在第2带18的内侧面,设置有面紧固件的钩面42,由此两者被设为可拆装。通过安装第1带16和第2带18,能够将支撑件主体10的上半部牢牢地固定于用户的大腿部。
关于第3带20及第4带22,基端侧分别成为两岔,并被连接于支撑件主体10的左右侧面。在第3带20的前端部内侧面,设置有钩面44,该钩面44可在下部右前部32的环面38拆装。另一方面,在第4带22的前端部内侧面,设置有钩面46,该钩面46可在下部左前部30的环面34拆装。
从开口部12使用户的膝盖露出,并将下部右前部32连接于下部左前部30。在该状态下,将第3带20连接于下部右前部32,将第4带22连接于下部左前部30,由此能够将支撑件主体10的下半部牢牢地固定于用户的胫部。
图3是表示支撑件向膝关节的安装方式的图。本图表示用户以安装了支撑件的状态使膝关节略弯曲的状态。
沿着支撑件1的侧面,收容部14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其内部,收容有撑条50。收容部14由长条状的布袋构成,以预先收容了撑条50的状态被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的侧面。
如图所示,当膝关节被弯曲时,支撑件1乃至撑条50也会追踪其而弯曲变形。一对收容部14从支撑件1的正面看去,被设置于左右对称的位置,以从左右支撑的方式来保护膝关节。
(撑条的构成)
接着,针对撑条50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有时会以图示的状态为基准来表述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图4是表示撑条50的构成的图。图4的(A)是撑条50的立体图,图4的(B)是构成撑条50的芯构件56的立体图。
如图4的(A)所示,撑条50包括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的主体52。主体52被构成为将芯构件56埋设于撑条主体54。撑条主体54构成撑条50的外形。芯构件56呈长条状,在撑条主体54的内部跨及两端部地延伸。
也如图4的(B)所示,在芯构件56的上表面中央部,设置有突部58。突部58以恒定宽度沿轴线方向延伸。突部58露出于撑条主体54的上表面(厚度方向的一个侧面)。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均由树脂构成,但芯构件56比撑条主体54更为硬质。例如,作为芯构件56的原材料,采用尼龙,作为撑条主体54的原材料,采用聚氨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撑条50的制造时,首先,通过第1树脂材料的射出成形来制作芯构件56,该第1树脂材料使用了省略图示的第1模具。然后,将芯构件56设置于省略图示的第2模具而射出第2树脂材料,将撑条主体54与芯构件56一体地成形。另外,也可以是,在变形例中,通过挤出成形、模具内发泡及其他成形方法来制造撑条50。此外,也可以是,将撑条主体54与芯构件56单独地制作,并将两者组装而构成撑条50。
图5是表示撑条50的详情的图。图5的(A)为俯视图,图5的(B)为侧视图,图5的(C)为仰视图,图5的(D)为图5的(A)的A-A向视剖视图。
如图5的(A)所示,撑条主体54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中心线L而对称的结构。也如图5的(C)及(D)所示,撑条主体54覆盖了芯构件56的大部分。撑条主体54在俯视下呈大致长方形状,在其两端实施了R倒角。撑条主体54遍及其整个长度地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但两端部的宽度比中央部的宽度略大。
如图5的(A)及图5的(B)所示,在撑条主体5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等间隔地配设有多个切口部60。各切口部60沿撑条主体54的厚度方向延伸,在俯视下呈半圆形状。多个切口部60被设置为位于撑条主体54的靠长度方向中央处,并在撑条主体54的宽度方向上成对。与芯构件56的宽度相比,撑条主体54的宽度在设置有切口部60的位置处也足够大。换言之,因为芯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为小宽度,故而在撑条主体5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会易于形成切口部60。
图6是表示芯构件56的详情的图。图6的(A)为俯视图,图6的(B)为侧视图,图6的(C)为仰视图,图6的(D)为图6的(A)的A-A向视剖视图。
如图6的(A)~图6的(D)所示,芯构件56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处比两端部处的宽度更小,且厚度更大的形状。芯构件56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中心线L而对称的结构,并在两端实施了R倒角。芯构件56具有形状转变部62,该形状转变部62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向中央部侧宽度逐渐减小,且厚度逐渐增加。被设置于芯构件56的上表面中央部的突条构成突部58。
图7是表示芯构件56的详情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的(A)是表示芯构件56的长度方向单侧半部的剖视图,与图5的(D)对应。图7的(B)是图7的(A)的B-B向视剖视图。图7的(C)~图7的(F)分别为图7的(B)的C-C向视剖视图、D-D向视剖视图、E-E向视剖视图、F-F向视剖视图。
除长度方向中央部外,芯构件56还具有截面形状沿着长度方向变化的结构。如图7的(C)~图7的(F)所示,芯构件56在形状转变部62处,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起朝向中央部侧地宽度逐渐减小,且厚度逐渐增加。撑条主体54也在与形状转变部62对应的部分处,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向中央部侧地宽度逐渐减小,且厚度逐渐增加,但其宽度及厚度的变化的比例小于芯构件56的比例。
通过这种构成,关于撑条50,在主体52的长度方向上,中央部与两端部相比,与厚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更大,两端部与中央部相比,与宽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更大。结果,相对于主体52的长度方向,在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此外,如图7的(F)所示,能够通过将突部58设置为从撑条主体54的一侧面突出,从而作为整个撑条50保持薄形,并使芯构件56沿厚度方向变大而提高弯曲刚性。
(撑条所起到的作用效果)
图8及图9是表示整个撑条50的弯曲特性的图。图中的空心箭头表示使其作用于撑条50的弯曲载荷。
如图8所示,当向撑条50的两端赋予厚度方向的弯曲载荷F1时,在主体52的长度方向上,中央部的变形较小,与此不同,两端部会较大地变形。这是由于:芯构件56的与厚度方向的弯曲刚性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相对较大,在两端部处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当向撑条50的两端赋予宽度方向的弯曲载荷F1时,在主体5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会较大地变形。这是由于:芯构件56的与宽度方向的弯曲刚性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相对较小。此外,沿着撑条5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设置多个切口部60也有助于其易弯曲度。由于位于弯曲方向的内侧的切口部60变小,位于外侧的切口部60扩大,因而能够促进撑条50的弹性变形。切口部60在撑条50处会实现易向宽度方向弯曲的“低刚性部”。
图10是表示撑条50的端部的弯曲特性的图。图10的(A)表示如下情况:将主体52的端部处的靠中央的位置(切口部60的附近:参照双点划线)固定,并向主体52的前端附近赋予厚度方向的载荷。图10的(B)表示如下情况:同样将主体52的端部处的靠中央的位置固定,并向主体52的前端附近在宽度方向上赋予载荷。图中的空心箭头表示使其作用于撑条50的弯曲载荷。
如图10的(A)所示,当赋予厚度方向的弯曲载荷F2时,主体52的端部会较大地变形。另一方面,如图10的(B)所示,当赋予宽度方向的弯曲载荷F2时,其变形较小。这是由于:在主体52(即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的端部处,与厚度方向的弯曲刚性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比与宽度方向的弯曲刚性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更小。
图11是表示将撑条50组装于支撑件1的状态的图。图11的(A)为侧视图,图11的(B)为后视图。
如图11的(A)所示,收容部14由细长的袋状构件构成,并被以从上端到下端地延伸的方式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的侧面。收容部14包含上收容部70、下收容部72、以及连结它们的连接部74。另外,本图示出了支撑件1的左侧面,但在支撑件1的右侧面,也设置有相同的构成(参照图3)。
在支撑件主体10的上部配设有上收容部70,在下部配设有下收容部72,在中央部配设有连接部74。连接部74大致处于开口部12的高度位置,上收容部70向比开口部12靠上方处,下收容部72向比开口部12靠下方处延伸。撑条50的上部被收容于上收容部70,下部被收容于下收容部72,中央部被收容于连接部74。连接部74由布料构成,该布料与上收容部70及下收容部72相比,柔软性更高。
图中的粗虚线表示收容部14相对于支撑件主体10的接缝ST。关于上收容部70及下收容部72,其前缘及后缘这两者被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另一方面,关于连接部74,其前缘被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但后缘未被缝制。即,关于连接部74,关节部在被弯曲时会凸状地变形的一侧被固定于支撑件主体10,关节部在被弯曲时会凹状地变形的一侧未被固定于支撑件主体10。
因此,如图11的(B)所示,在连接部74与支撑件主体10之间,设置有向后方开口的间隙S。即,采用了如下构成:提高连接部74的柔软性,并且使连接部74从支撑件主体10上浮。由此,会缓和被安装于支撑件主体10的撑条50的约束,从而使得易向前后方向弯曲,并使得不易阻碍关节部的弯曲运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58被以朝向支撑件1的外侧,即位于撑条50中的支撑件主体10的相反侧面的方式配置于收容部14。由此,使得在撑条50处,相对较软的面朝向关节部。
此外,以在收容部14收容了撑条50的状态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由此,可靠地防止了以下情况:在支撑件1的使用时,撑条50脱落。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收容部14设置狭缝等开口部,使得撑条50能够出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撑条5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因此,能够针对应附加于支撑件1的功能,使撑条50的弯曲特性灵活地对应。具体而言,撑条50本来呈扁平长条状,但其中央部的与厚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较大,两端部的与宽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较大。因此,在使撑条50的平坦面沿着用户的关节部及其附近时,一方面能够在中央部处牢牢地支撑关节部,另一方面,两端部能够根据用户的姿势来灵活地变形。
结果,能够通过安装撑条50来强化基于支撑件1的关节部的保持功能,并且能够抑制在支撑件1的使用时给用户造成局部的压迫感的情况。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撑条50适用于膝支撑件,能够同时确保用于使膝弯曲的柔软性与用于不使膝关节错位的刚性。
此外,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本来均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构成,但通过针对相对较软的撑条主体54埋设相对较硬的芯构件56,从而构成了撑条50。由此,关于撑条50的弯曲刚性,使芯构件56的贡献率比撑条主体54更高。并且,一方面在撑条5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使芯构件56的宽度变小,且使厚度变大,由此使支撑关节部的方向的刚性变高,另一方面,使得不易阻碍关节部的弯曲运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妨碍关节部的弯曲运动地,确保关节部的侧方稳定性。
此外,在撑条5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处,使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的厚度变小,且使宽度变大,由此使得撑条50变得易于向厚度方向挠曲,不易向宽度方向挠曲。由此,能够在撑条50从关节脱离的位置处,使得易于顺着用户的姿势。另一方面,能够在支撑件1内不发生前后的位置偏移的程度地确保撑条50的刚性。由于对构成撑条50的外框的撑条主体54采用了柔软的原材料,因而能够使向用户提供的触感良好。
进而,在芯构件56设置形状转变部62,从而使其宽度及厚度的变化变缓,由此能够避免弯曲载荷作用时的局部的应力集中。结果,能够提高撑条50的耐久性。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长方形状的截面的扁平长条状的撑条50的一例,但针对其形状或长度等具体的结构,当然能够适当设定。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将撑条的截面形状设为菱形、椭圆形状及其他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多个切口部60,但针对其形状或数量、配置,也能够适当变更。此外,也可以省略切口部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突部58向撑条50的一侧面突出的构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撑条的一侧面及相反侧面这两者设置突部。由此,能够通过使撑条主体的厚度变小,从而保持芯构件的弯曲刚性,并作为整个撑条来实现更为薄形。或者,能够保持整个撑条的薄形,并使芯构件沿厚度方向变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弯曲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突部58构成为突条的例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沿着芯构件的上表面,沿轴线方向设置断续的突部(多个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作为连接部74的构成,采用了为柔软性较高的布料、以及使其从支撑件主体10部分地浮起这两者。在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它们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以是,不夹着连接部地分为上收容部与下收容部地,通过将单一的布料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来形成整个收容部。例如,也可以是,在支撑件主体10的侧面缝制带状的布料来形成收容部,并在该收容部的内侧收容撑条50。或者,也可以是,将长条袋状的布料作为收容部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的侧面,并在该收容部的内侧收容撑条50。也可以是,将预先在袋状的收容部收容了撑条50的缝制于支撑件主体10。作为该带状或袋状的布料,也可以采用比支撑件主体10柔软性更高的布料。即使为那种构成,在使撑条50易弯曲这点上,也会得到一定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来构成撑条50,并将两者设为由树脂构成。此外,示出了对芯构件56采用比撑条主体54更为硬质的原材料的例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将芯构件56的材质设为具有预定的弹性的金属。或者,也可以是,使撑条由单一的树脂构件构成,并使得相对于其主体的长度方向,在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在该情况下,也使得具有如下的截面形状:在主体的中央部处,与两端部中的相比宽度更小,且厚度更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撑条主体54及芯构件56这两者在50的轴线方向上使截面变化的构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是,仅芯构件在轴线方向上使截面形状变化。可以是,使得与撑条主体相比,芯构件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变化更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撑条主体54的两侧面等间隔地配设多个切口部60的构成。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使多个切口部的间隔适当不同。也可以是,越靠撑条主体的中央,就使间隔越小,越是远离中央,就使间隔越大。通过对多个切口部的间隔进行调整,能够任意地调整撑条的宽度方向的弯曲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构成:在相对于支撑件1的正面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收容部14,并在这两者收容同形状的撑条50。在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支撑件的左右的非对称的位置设置收容部,并分别收容撑条。此外,也可以是,在被配置于膝关节的内侧的撑条与被配置于外侧的撑条处,使彼此的形状(外形状及截面形状)不同。
或者,也可以是,仅在支撑件的左右中的一者设置收容部,并收容撑条。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支撑件的部位设置收容部,该支撑件位于膝关节的外侧。相反,也可以在位于膝关节的内侧的支撑件的部位设置收容部。或者,也可以是,在支撑件的左右两者预先设置收容部,并在任意一者收容撑条。在该情况下,收容部设为可使撑条出入的构成为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支撑件1的一个方案,但针对具体的结构,当然能够适当变形。例如,也可以是,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带的形状、配置、数量等。此外,作为支撑件,也可以采用没有带的单纯的筒结构。也可以是,设为使膝盖露出的开口部的下方不分离(不开闭)的结构。也可以是,设为不具有使膝盖露出的开口部本身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保护膝关节的支撑件。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是,构成为保护肘及其他关节部的支撑件,并适用具有相同的构成及特性的撑条。
另外,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或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使构成要素变形并将其具体化。也可以是,通过对上述实施例或变形例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从而形成各种发明。此外,也可以是,从上述实施例或变形例所示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一些构成要素。
Claims (9)
1.一种撑条,其被安装于支撑件,用于保护关节部;
该撑条的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的主体;
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所述主体包含:
撑条主体,其构成外形,以及
芯构件,其比所述撑条主体更为硬质,并在所述撑条主体的内部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中央部,与所述两端部相比,与厚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更大;
关于所述两端部,与所述中央部相比,与宽度方向的弯曲有关的截面二次力矩更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主体由覆盖所述芯构件的树脂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构件具有如下的截面形状:在所述中央部处,与所述两端部处相比,宽度更小,且厚度更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构件具有形状转变部,该形状转变部从所述两端部侧向所述中央部侧宽度逐渐减小,且厚度逐渐增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构件具有突部,该突部在所述中央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面从所述撑条主体突出。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撑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具有多个切口部,该多个切口部沿着所述中央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以设有间隔来配设。
8.一种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主体,其被以覆盖关节部的方式安装,
撑条,其用于保护所述关节部,以及
收容部,其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主体,并收容所述撑条;
所述撑条呈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关于所述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跨及全长地收容所述撑条并且,收容所述撑条的所述中央部的部分由布料构成,该布料与收容所述两端部的部分相比,柔软性更高。
9.一种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主体,其被以覆盖关节部的方式安装,
撑条,其用于保护所述关节部,以及
收容部,其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主体,并收容所述撑条;
所述撑条呈具有可挠性的扁平长条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中央部处易挠曲的方向不同,
所述收容部跨及全长地收容所述撑条,
关于在所述收容部中收容所述撑条的所述中央部的部分,
在所述关节部被弯曲时凸状地变形的一侧被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主体,
在所述关节部被弯曲时凹状地变形的一侧未被固定于所述支撑件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27515 | 2021-08-03 | ||
JP2021127515A JP7195658B1 (ja) | 2021-08-03 | 2021-08-03 | ステーおよびサポータ |
PCT/JP2022/008711 WO2023013120A1 (ja) | 2021-08-03 | 2022-03-02 | ステーおよびサポー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04269U true CN221904269U (zh) | 2024-10-29 |
Family
ID=84600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90000596.3U Active CN221904269U (zh) | 2021-08-03 | 2022-03-02 | 撑条及支撑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95658B1 (zh) |
KR (1) | KR102819907B1 (zh) |
CN (1) | CN221904269U (zh) |
WO (1) | WO202301312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6324A (ja) * | 1996-04-10 | 1997-10-28 | Arukea Kk | 膝サポーター用ステー |
JP4212370B2 (ja) * | 2003-01-28 | 2009-01-21 | 日本シグ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関節サポーター用支柱 |
JP2011087816A (ja) * | 2009-10-23 | 2011-05-06 | Medical Link:Kk | 膝装具 |
JP5292353B2 (ja) * | 2010-03-31 | 2013-09-18 | 株式会社竹虎 | 関節サポータおよび関節サポータ用ステー |
EP3496673B1 (en) * | 2016-08-09 | 2020-12-30 | Össur Iceland EHF | Orthopedic device |
EP3664754B1 (en) * | 2017-08-09 | 2021-09-29 | Össur Iceland EHF | Hinge for orthopedic device |
-
2021
- 2021-08-03 JP JP2021127515A patent/JP7195658B1/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02 CN CN202290000596.3U patent/CN221904269U/zh active Active
- 2022-03-02 KR KR1020237045034A patent/KR102819907B1/ko active Active
- 2022-03-02 WO PCT/JP2022/008711 patent/WO20230131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22575A (ja) | 2023-02-15 |
KR102819907B1 (ko) | 2025-06-11 |
KR20240008379A (ko) | 2024-01-18 |
JP7195658B1 (ja) | 2022-12-26 |
WO2023013120A1 (ja) | 2023-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49182B2 (en) | Stay hinge for orthopedic support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US7862527B2 (en) | Edge binding for orthopedic support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AU756534B2 (en) | Female clothing with cup unit | |
JP2017051675A (ja) | 呼吸用マスクアセンブリ用のヘッドギアアセンブリ | |
US20140276300A1 (en) | Orthopedic sleev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01327154A (zh) | 矫正器 | |
EP2600806B1 (en) | Flexible anatomical support | |
US10716695B2 (en) | Flexible anatomical support | |
CN110368565B (zh) | 面罩隆起 | |
CN221904269U (zh) | 撑条及支撑件 | |
JP2008178436A (ja) | 外反母趾矯正具 | |
KR101094712B1 (ko) | 허리 보호대 | |
US20180317567A1 (en) | Undergarment that Resists Bunching | |
US20190216629A1 (en) | Ankle Support | |
GB2398825A (en) | Securing arrangements | |
JP2012233287A (ja) | カップ部を有する衣類 | |
US20080052800A1 (en) | Wearable holder pad for a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 |
JP3148958U (ja) | コルセット | |
KR102754141B1 (ko) | 접이식 안대 | |
CN219288846U (zh) | 一种pu革腰带 | |
JP4606235B2 (ja) | 関節用サポータ | |
CN221513214U (zh) | 改良型腹膜透析外管固定带 | |
US20240074885A1 (en) | Orthosis | |
JP3119508U (ja) | 骨盤矯正エプロン | |
JP3038537U (ja) | 水中メガ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