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884118U - 粉盒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粉盒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884118U
CN221884118U CN202323509564.1U CN202323509564U CN221884118U CN 221884118 U CN221884118 U CN 221884118U CN 202323509564 U CN202323509564 U CN 202323509564U CN 221884118 U CN221884118 U CN 221884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box
main body
detection
gu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5095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锋
何永刚
易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int 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5095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884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884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884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盒和成像设备,粉盒包括盒体、旋转件、旋转力传递组件和检测组件;旋转件可旋转地支撑在盒体上,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旋转件的轴向端,检测组件和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盒体的同侧;盒体上开设有安装槽,检测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检测组件包括检测件和弹性复位件,检测件包括主体部、触发部、导向部和限位部,触发部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主体部的两端,导向部设置在触发部和限位部之间,触发部受力驱动限位部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盒体上开设有滑轨,导向部与滑轨滑动配合,弹性复位件驱动限位部复位。该粉盒能够能够提高装机顺畅性,同时避免检测件损坏。

Description

粉盒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粉盒和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包括打印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打印机内的粉盒。
参见图1,现有一种粉盒包括显影单元101和成像单元102。显影单元101包括显影框架111、搅拌架、显影辊113和传动组件等,搅拌架和显影辊113均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框架111上,搅拌架用于将粉仓中的碳粉往显影辊113方向输送,显影辊113用于将碳粉输送到感光鼓122表面进行潜像,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显影单元101中的各个运动部件旋转。显影框架11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芯片座103,芯片可拆卸地安装于芯片座103上。
成像单元102包括鼓框架121、感光鼓122和驱动力接收部件等,感光鼓122可旋转地安装在鼓框架121上,驱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感光鼓122轴端部,将成像设备的旋转力接入感光鼓122。显影框架111与鼓框架121铰接,当对感光鼓122进行清洁时,显影框架111可相对于鼓框架121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带动显影辊113与感光鼓122分离。
其中,芯片座103与活动的显影框架111的端盖112一体成型,在粉盒正确安装到成像设备安装腔中时,芯片座103的下侧面与安装腔的下表面进行接触,由于成像设备安装腔的下表面容易被碳粉污染,显影框架111的芯片座103在随显影框架111运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将安装腔内的碳粉刮起并沾染至芯片107上,这就导致芯片107的电接触面108容易被污染,从而造成芯片107与成像设备电触头301的电接触不良。
另外,芯片座103在与显影辊113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设置有第一筋板105和第二筋板106。当粉盒安装到打印时,第一筋板105和第二筋板106在成像设备安装腔中对成像设备电触头301进行导向定位。芯片座103两侧增加的第一筋板105和第二筋板106也增加了芯片座103的结构复杂性,不利于低成本生产。
此外,如图2所示,现有粉盒上,成像设备电触头301上的电触针302垂直于芯片107的电接触面108,并且穿过芯片107与成像设备电触头301上电触针302的接触点并与电接触面108垂直的直线L1,其与穿过感光鼓122的轴线和定位柱123的轴线沿着感光鼓122的轴向投影的连线P1相交。由于成像设备的电触头301的可移动量很小,且电触针302的指向与电接触面108垂直,在粉盒安装过程中或者成像设备震动时,粉盒会挤压电触头301容易迫使电触头301的移动量超出原本的移动长度,导致成像设备电触头301损坏。
另外,现有的粉盒的定位柱123设置在鼓框架121上,由于在成像设备打印的过程中会发生震动,震动会通过定位柱123传递至鼓框架121上,进而传递至感光鼓122,感光鼓122震动会影响粉盒的打印质量。
此外,参见图3和图4,还有一种粉盒,除了具有上述结构且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该粉盒还设置有检测件13,检测件13包括转轴131、导向部132、限位部133。其中检测件13与扭簧连接,以使得检测件13可围绕转轴131进行转动。检测件13在粉盒安装到成像设备安装腔的过程中,导向部132和沿着成像设备检测件13的轨道14进行滑动,从而引导检测件13的限位部133插入到成像设备的定位槽15中。成像设备的定位槽15中设置有传感器(未图示),当检测件13插入到成像设备的定位槽15中时,成像设备识别粉盒正确安装。同时检测件13的限位部133插入到成像设备的定位槽15中后,与定位槽15进行配合,使得粉盒被扶正,以便粉盒的旋转力传递组件与成像设备的传动头16进行耦合。
粉盒检测件13外露设置在驱动头17附近,当对粉盒安装方式陌生的用户进行安装时,在粉盒安装过程中,与粉盒一体通过弹性摆动装入检测件13,由于检测件13外露,检测件13的端部在粉盒装入成像设备后会与成像设备内部结构卡住,而影响装机的顺畅性。当安装和取出时通过弹簧驱动检测件13摆动实现检测件13的端部与成像设备的脱离,并且,装机或取出过程中粉盒也需要与传动头16啮合和脱离,因此一体式联动结构就增加了粉盒的安装难度,另外驱动检测件13摆动的弹簧容易失效,进而导致粉盒装机不到位的情况,这样会导致检测件13与成像设备的传动头16碰撞,另外该检测件13在粉盒中设置的位置靠近粉盒的边缘,且检测件13为一悬臂结构,其外露于粉盒,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碰撞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机顺畅性,同时避免检测件损坏的粉盒。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粉盒的成像设备。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盒,包括盒体、旋转件、旋转力传递组件和检测组件;旋转件可旋转地支撑在盒体上,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旋转件的轴向端,检测组件和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盒体的同侧;盒体上开设有安装槽,检测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检测组件包括检测件和弹性复位件,检测件包括主体部、触发部、导向部和限位部,触发部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主体部的两端,导向部设置在触发部和限位部之间,触发部受力驱动限位部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盒体上开设有滑轨,导向部与滑轨滑动配合,弹性复位件驱动限位部复位。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将检测件设置成与盒体滑动配合的结构,在粉盒装机后盖合门盖时,门盖向触发部施加作用力,驱动检测件沿着滑轨移动,使得限位部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并与成像装置内的定位槽配合,同时触发检测开关。另外,在将粉盒从成像设备中取出时,打开成像设备的门盖,门盖对触发部施加的作用力消失,弹性复位件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检测件复位,限位部移动至缩回位置,此时限位部从成像设备的定位槽退出。通过将检测件设置成与盒体滑动配合的结构,使得在运输过程中,检测件始终处于缩回位置,避免磕碰造成检测件的损坏。同时,由于在将粉盒安装至成像设备的过程中,由于检测件处于缩回位置,其不会与成像设备内部的结构碰撞,因此安装过程更顺畅。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滑轨的中部高于滑轨的两端,缩回位置高于伸出位置。
由此可见,限位部处于缩回位置时,其高于处于检测开关的位置,因此可避免粉盒在装入成像设备时,限位部与传动头碰撞。
进一步的方案是,滑轨呈弧形并朝上弯曲。
由此可见,能够保证检测件移动的顺畅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间隔布置并均与滑轨滑动配合。
由此可见,两个导向柱能够对检测件的移动路径进行更好的限定,以保证盖合门盖时,限位部移动的顺畅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主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段、形变部和第二主体段;触发部位于第一主体段远离形变部的一端,限位部位于第二主体段远离形变部的一端,第一导向柱设置在第一主体段上并靠近形变部设置,第二导向柱设置在第二主体段上并靠近形变部设置。
由此可见,由于滑轨呈弧形延伸,两个导向柱的移动路径不同,形变部的设置便于两个导向柱沿着弧形滑轨移动,防止导向柱与滑轨卡死。
进一步的方案是,形变部由柔性材料制成。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主体部还设置有抵接部,抵接部靠近触发部设置并自主体部的侧壁向外凸出,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抵接抵接部,弹性复位件的第二端抵接安装槽的侧壁。
由此可见,抵接部的设置便于对弹性复位件的安装和支撑。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安装槽包括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弹性件安装部和检测件安装部,弹性复位件安装在弹性件安装部内,检测件安装在检测件安装部内。
由此可见,弹性复位件和检测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槽内,防止两者移动或变形时发生干涉。
进一步的方案是,导向部和滑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滑轨分别设置在检测件安装部的两个侧壁上,两个导向部分别设置在主体部的两侧,一个导向部与一个滑轨滑动配合。
由此可见,能够提高检测件与滑轨滑动连接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设备,成像设备设置有安装腔和门盖,门盖位于安装腔的安装口处,安装腔内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内设置有检测开关,安装腔内可拆卸地安装有上述的粉盒,门盖盖合后,门盖与触发部抵接并推动检测件移动,限位部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并进入定位槽内,限位部触发检测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粉盒中芯片和芯片座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粉盒的右视图。
图3是现有粉盒的驱动端与成像设备的定位槽和传动头配合的结构图。
图4是现有粉盒的立体图。
图5是传动头与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电触头限位槽与芯片座配合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芯片座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芯片座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一实施例芯片座与安装腔底壁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中芯片与芯片座的结构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六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六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六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六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七实施例驱动端的结构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七实施例盒体与检测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七实施例与成像设备的定位槽和传动头配合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粉盒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5至图8,粉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内,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主机,主机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的侧壁上设置有传动头10,传动头10包括齿轮部11和耦合凹部,齿轮部11位于传动头10的周壁上,耦合凹部位于传动头10的轴向端。
粉盒包括显影单元2和鼓单元3,显影单元2包括显影框架21以及显影辊22和搅拌架(未图示),显影框架21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力接收部(未图示)。鼓单元3包括鼓框架31、可旋转地支撑在鼓框架31上的感光鼓4以及安装在鼓框架31上的清洁刮刀33,清洁刮刀33的两端支撑在鼓框架31上,且清洁刮刀33的刀片抵接在感光鼓4上,用于清洁感光鼓4上的余粉。鼓框架31和显影框架21组成粉盒的盒体,显影辊22、搅拌架、感光鼓4作为旋转件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盒体上并均沿着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显影框架21包括显影框架主体211和两个端盖212,两个端盖212分别设置在显影框架主体211的两端,两个端盖212均设置有显影铰接部213,鼓框架31的两端均设置有成像铰接部311,粉盒还包括两个定位销12,一个定位销12依次穿过一个成像铰接部和同侧的显影铰接部213,从而实现显影框架21与鼓框架31的铰接。
鼓框架31远离力接收部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弹簧(未图示)等弹性件,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显影框架21和鼓框架31抵接。成像设备中设置有施力构件(未图示),施力构件向力接收部施加作用力后,显影框架21相对于鼓框架31转动,显影辊22与感光鼓4分离,显影辊22相对于感光鼓4移动到清洁位置,此时弹簧受力处于压缩状态;施力构件反向移动,撤消对力接收部的作用力后,弹簧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显影框架21转动,使显影辊22与感光鼓4抵接,显影辊22相对于感光鼓4移动到成像位置。
另外,本实施例中,显影框架21与安装腔限位配合,显影框架21和鼓框架31中仅显影框架21与安装腔的腔壁接触,也即鼓框架31与安装腔的腔壁不接触,并且鼓框架31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通过间隙分隔。
感光鼓4的一个轴向端设置有旋转力传递组件41,显影辊3的一个轴向端设置有显影辊齿轮5,搅拌架的轴向端设置有搅拌架齿轮,盒体框架20包括显影框架21和鼓框架31,旋转力传递组件41、搅拌架齿轮和显影辊齿轮5位于盒体框架20的同侧构成齿轮系。
盒体框架20在靠近旋转力传递组件41处开设有凹陷部201,凹陷部201自盒体框架20的第一端朝向盒体框架20的第二端凹陷,传动头10可伸入凹陷部201,以使传动头10的耦合凹部与旋转力传递组件41接合以接收驱动力。
鼓框架31包括框架主体部312、第一侧延伸部313和第二侧延伸部314,框架主体部312沿着感光鼓4的轴向延伸,第一侧延伸部313和第二侧延伸部314分别设置在框架主体部312的两端并均自框架主体部312朝下延伸,第一侧延伸部313上设置有芯片座6,芯片座6与鼓框架31一体成型,芯片座6内安装有芯片60,成像设备的安装腔靠近底部处设置有电触头限位槽100,电触头限位槽100内设置有电触头(未图示),电触头上设置有电触针,芯片60与电触头的电触针电接触。
参见图9至图12,芯片座6包括安装槽61、座顶壁62和座底壁63,芯片60安装在安装槽61内,座顶壁62和座底壁63之间围成一开口65,芯片60的电接触面601朝向开口65设置,电触针靠近安装腔的底部设置。
座顶壁62的上表面和座底壁63的下表面均为平面,也即芯片座的座顶壁62和座底壁63均不设置筋板或者其他导向定位结构,可以简化芯片座6的结构,降低模具设计和制造成本,座顶壁62和座底壁63上靠近芯片60的电接触面601的一侧均设置有导向斜面64,导向斜面64与电触头限位槽100的侧壁105在芯片座6向电触头限位槽100插入的方向上滑动配合。
在感光鼓4的轴向上,导向斜面64位于芯片座6远离框架主体部312的一侧,导向斜面64自靠近开口65的一侧至远离开口65的一侧逐渐远离框架主体部312。
芯片座6的底座壁63与安装腔的底壁104间隔布置且两者之间的最小距离为H,芯片座6与安装腔的底壁不接触,并且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空间,以进一步减少芯片60上芯片60的电接触面601被污染的可能性。
第一侧延伸部313还开设有第一支撑孔315和第二支撑孔316,感光鼓4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孔315转动配合,芯片座6位于第一支撑孔315的下方。第二支撑孔316位于第一支撑孔315与芯片座6之间,显影辊22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孔316转动配合,显影辊22的第二端与显影框架21转动连接。
第一侧延伸部313设置有第一定位柱317,第二侧延伸部314设置有第二定位柱318,第一定位柱317与第二定位柱318共轴线设置且均沿着感光鼓4的轴向延伸,第一定位柱317自第一侧延伸部313的外表面向远离框架主体部312的方向延伸,第二定位柱318自第二侧延伸部314的外表面向远离框架主体部312的方向延伸。第一定位柱317和第二定位柱318用于在粉盒向成像设备安装时,与安装腔内侧壁上的定位槽(未图示)限位配合以实现对粉盒的定位。
由此可见,通过将用于固定芯片的芯片座设置在鼓框架上,这样,当需要对感光鼓进行清洁时,成像设备内的分离机构驱动显影单元运动,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成像单元相对于成像设备是固定不动的,因此,芯片座也不会发生移动,在粉盒安装至成像设备中,芯片电触面与成像设备电接头接触后,就始终进行稳定接触,从而避免芯片座设置在可移动的显影单元上,在显影单元相对成像单元移动时,其上的芯片座和芯片电触面移动,而影响芯片电触面与成像设备的电触头之间电接触的稳定性。
粉盒第二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参见图13至图15,本实施例中,电触头2110的电触针2115与芯片260的电接触面2601呈锐角且为θ,芯片260朝上倾斜设置。电触针2115与电接触面2601的夹角θ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优选地,感光鼓224的轴线和第二侧延伸部2314上的第二定位柱2318的轴线沿着感光鼓224的轴向的投影的连线P平行于电接触面2601的法线L。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61倾斜设置,倾斜方向平行于芯片的电接触面2601。
由此可见,通过将芯片倾斜设置,此时感光鼓的轴线和第二定位柱的轴线沿着感光鼓的轴向的投影的连线平行于电接触面的法线,在粉盒安装过程中或者当成像设备震动时,即使粉盒挤压电触头,由于电触针与芯片电接触面之间为非垂直状态,电触针会在接触电接触面的同时产生斜面滑移,从而减少电触头的移动量,避免导致成像设备电触头的损坏。
粉盒第三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显影框架的底部没有设置有力接收部,成像设备中也未设置有施力构件,但是显影框架与鼓框架之间仍然设置有弹簧,且显影框架相对于鼓框架可小范围的转动,以保证显影辊始终与感光鼓抵接,该显影辊不与感光鼓分离,不进行清洁步骤。
粉盒第四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参见图16和图17,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4317设置在显影框架421的端盖4212上靠近第一侧延伸部4313处,第一定位柱4317的至少一部分自第一侧延伸部4313的外表面向远离框架主体部4312的方向延伸。
粉盒第五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本实施例中,显影框架和鼓框架上均未设置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显影框架的两端壁与安装腔在显影框架的长度方向上限位配合,显影框架的底壁与安装腔接触,从而实现粉盒相对于成像设备安装腔的定位。
粉盒第六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参见图18至21,本实施例中,显影框架621与鼓框架631通过第一定位柱6317和第二定位柱6318铰接。第一定位柱6317和第二定位柱6318分别设置在显影框架621的两端,显影框架621包括框架主体6211、定位柱支撑件6212和显影端盖6213,显影辊安装在框架主体6211上,定位柱支撑件6212和显影端盖6213分别设置有框架主体6211的两端,第二定位柱6318与显影端盖6213一体成型,定位柱支撑件6212包括固定板6214和第一定位柱6317,第一定位柱6317垂直于固定板6113设置。
鼓框架631的第一侧延伸部6313上开设有定位孔61,定位孔61在鼓框架631的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一侧延伸部6313,第一定位柱6317穿过定位孔61并向远离鼓框架631的方向延伸,固定板6214位于框架主体6211的端壁与第一侧延伸部6313之间,以对固定板6214进行限位。
鼓框架631的第二侧延伸部6314上开设有定位开口6315,定位开口6315自第二侧延伸部6314的边缘沿着垂直于鼓框架631的长度方向延伸。定位开口6315在鼓框架631的长度方向上贯穿第二侧延伸部6314,定位开口6315包括导向开口63151和定位孔63152,导向开口63151位于定位孔63152径向上的一侧并与定位孔63152连通,定位开口6315的插入口6316位于第二侧延伸部6314的边缘且位于导向开口63151远离定位孔63152的一端,导向开口63151自靠近插入口6316的一端至靠近定位孔63152的一端宽度逐渐减小,且导向开口63151靠近定位孔63152的一端的宽度小于定位孔63152的直径。
第二定位柱6318从插入口6316卡入定位开口6315,第二定位柱6318沿着鼓框架631的长度方向穿过定位开口6315后并向远离鼓框架631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通过直接将用于对粉盒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柱6317和第二定位柱6318作为铰轴,同时在鼓框架631上设置定位孔61和定位开口6315,在组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定位柱6317与定位孔61的一端先组装后,通过过盈按压的方式将第二定位柱6318卡入定位开6315口中,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定位孔61能够实现显影框架621相对于鼓框架631在垂直于粉盒长度方向上的限位,定位开口6315能够便于第二定位柱6318与定位开口6315的卡接。
本实施例中两个弹簧(未图示)分别安装在显影端盖6213的顶端的弹簧安装柱62131以及显影框架621的框架主体6211远离显影端盖6213的一端的弹簧安装柱62111。
由上可见,通过显影框架与成像设备的安装腔限位配合,使得粉盒相对于成像设备定位,并且,通过将鼓框架设置为与安装腔的腔壁不接触,同时,在显影框架和鼓框架之间设置弹性件,这样,当成像设备在打印过程中产生震动时,震动通过显影单元传递给成像单元的过程中,设置在显影框架和鼓框架之间的弹性件可以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能大大削弱传递至成像单元的震动,使得感光鼓保持稳定状态,从而保证打印质量。另外,现有的粉盒,需要额外设置定位销来实现显影框架与鼓框架之间的铰接,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直接将定位柱作为铰轴,同时在鼓框架上设置定位孔和定位开口,在组装时可以先将设置有定位孔的一端先组装后,通过过盈按压的方式将定位柱卡入定位开口中,能够简化装配工序,提高装配效率。定位孔能够实现显影框架相对于鼓框架在垂直于粉盒长度方向上的限位,定位开口能够便于定位柱与定位开口的卡接。
粉盒第七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粉盒第七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
参见图22至24,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还设置有门盖(未图示),门盖位于安装腔的安装口处,安装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槽701和导向槽702,定位槽701内设置有检测开关(未图示),检测开头为传感器。
粉盒还包括检测组件8,检测组件8和旋转力传递组件9设置在盒体7的同侧。盒体7上开设有安装槽71,检测组件8设置在安装槽71内。可选地,安装槽71可以位于显影框架72上也可以位于鼓框架73上。本实施例中,安装槽71位于鼓框架73上。
检测组件8包括检测件81和弹性复位件82,优选地,弹性复位件82为弹簧。安装槽71包括沿着盒体7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弹性件安装部74和检测件安装部75,弹性复位件82安装在弹性件安装部74内,检测件81安装在检测件安装部75内。
检测件81包括主体部83、触发部84、第一导向部85、第二导向部86和限位部87,触发部84和限位部87分别设置在主体部83的两端,第一导向部85设置在触发部84和限位部87之间,触发部84受力驱动限位部87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盒体7上开设有滑轨76,第一导向部85与滑轨76滑动配合,弹性复位件82驱动限位部87复位。
滑轨76的中部高于滑轨76的两端,优选地,滑轨76呈弧形并朝上弯曲,缩回位置高于伸出位置。限位部87处于缩回位置时,其高于处于检测开关的位置,因此可避免粉盒在装入成像设备时,限位部87与传动头703碰撞。
第一导向部85包括第一导向柱851和第二导向柱852,第一导向柱851和第二导向柱852间隔布置并均与滑轨76滑动配合。两个导向柱能够对检测件81的移动路径进行更好的限定,以保证盖合门盖时,限位部87移动的顺畅性。
主体部8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段831、形变部833和第二主体段832,触发部84位于第一主体段831远离形变部833的一端,限位部87位于第二主体段832远离形变部833的一端,第一导向柱851设置在第一主体段831上并靠近形变部833设置,第二导向柱852设置在第二主体段832上并靠近形变部833设置。形变部833由能够发生变形的柔性材料制成。
主体部83还设置有抵接部834,抵接部834靠近触发部84设置并自第一主体段831的侧壁向外凸出,弹性复位件82的第一端抵接抵接部834,弹性复位件82的第二端抵接弹性件安装部74的侧壁。第二导向部86设置在第二主体段832上并靠近限位部87设置,第二导向部86和限位部87位于第二主体段832的同侧,第二导向部86伸入成像设备的导向槽702内并沿着导向槽702滑动,第二导向部86自第二主体段832的侧壁向外凸出的高度大于限位部87自第二主体段832向外凸出的高度,第二导向部86位于限位部87与第二导向柱852之间。
第一导向部85和滑轨76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滑轨76分别设置在检测件安装部75的两个侧壁上,两个第一导向部85分别设置在主体部83的两侧,一个第一导向部85与一个滑轨76滑动配合。
在粉盒装机后盖合门盖时,门盖向触发部84施加作用力,驱动检测件81移动,第一导向柱851和第二导向柱852沿着滑轨76移动,第一导向柱851的移动轨迹为从图22中滑轨76的A位置移动至B位置,第二导向柱852的移动轨迹为从滑轨76的B位置移动至C位置,A位置和C位置分别为滑轨76的两端,B位置为滑轨76的中点也是滑轨76的最高点,检测件8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导向部86沿着成像设备的导向槽702滑动,同时限位部87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并进入成像装置内的定位槽701内并与定位槽701配合,同时触发检测开关,成像设备识别粉盒正确安装。限位部87与定位槽701配合后,使得粉盒被扶正并且被定位,以便粉盒的旋转力传递组件9能够正确地与成像设备的传动头进行耦合。
另外,在将粉盒从成像设备中取出时,打开成像设备的门盖,门盖对触发部84施加的作用力消失,弹性复位件82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检测件81复位,限位部87移动至缩回位置,此时限位部87从成像设备的定位槽701退出,检测件81复位到初始位置。
由上可见,通过将检测件设置成与盒体滑动配合的结构,使得在运输过程中,检测件始终处于缩回位置,避免磕碰造成检测件的损坏。同时,由于在将粉盒安装至成像设备的过程中,由于检测件处于缩回位置,其不会与成像设备内部的结构碰撞,因此安装过程更顺畅。
此外,弹性复位件可以为压簧、拉簧或扭簧,也可以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弹性复位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显影框架上也可以仅其中一端设置有定位柱,也即可以仅设置第一定位柱或者仅设置第二定位柱,且定位柱与成像设备上的定位槽限位配合。定位柱可以与所述显影框架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定位柱与所述显影框架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定位柱与所述显影框架卡合固定。电触针与电接触面的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芯片座与鼓框架也可以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或者,芯片座与鼓框架通过焊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将座顶壁的上表面和座底壁的下表面中的一个设置成平面壁。在感光鼓的轴向上,导向斜面也可以位于芯片座靠近框架主体部的一侧,导向斜面自靠近开口的一侧至远离开口的一侧逐渐靠近框架主体部。也可以在感光鼓的轴向上,芯片座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斜面,且芯片座两侧的导向斜面自靠近开口的一侧至远离开口的一侧逐渐相互远离。芯片座的座底壁与安装腔的底壁间隔距离H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芯片座也可以设置在显影框架上。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粉盒,包括盒体、旋转件、旋转力传递组件和检测组件;
所述旋转件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盒体上,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所述旋转件的轴向端,所述检测组件和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同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体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件和弹性复位件,所述检测件包括主体部、触发部、导向部和限位部,所述触发部和所述限位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触发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触发部受力驱动所述限位部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所述盒体上开设有滑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所述弹性复位件驱动所述限位部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轨的中部高于所述滑轨的两端,所述缩回位置高于所述伸出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轨呈弧形并朝上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所述第二导向柱间隔布置并均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段、形变部和第二主体段;
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段远离所述形变部的一端,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段远离所述形变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导向柱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段上并靠近所述形变部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柱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段上并靠近所述形变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变部由柔性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还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触发部设置并自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向外凸出,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一端抵接所述抵接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第二端抵接所述安装槽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包括沿着所述盒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弹性件安装部和检测件安装部,所述弹性复位件安装在所述弹性件安装部内,所述检测件安装在所述检测件安装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和所述滑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滑轨分别设置在所述检测件安装部的两个侧壁上,两个所述导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一个所述导向部与一个所述滑轨滑动配合。
10.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设置有安装腔和门盖,所述门盖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安装口处,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检测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粉盒,所述门盖盖合后,所述门盖与所述触发部抵接并推动所述检测件移动,所述限位部自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并进入所述定位槽内,所述限位部触发所述检测开关。
CN202323509564.1U 2023-12-21 2023-12-21 粉盒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221884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09564.1U CN221884118U (zh) 2023-12-21 2023-12-21 粉盒和成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509564.1U CN221884118U (zh) 2023-12-21 2023-12-21 粉盒和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884118U true CN221884118U (zh) 2024-10-22

Family

ID=93107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509564.1U Active CN221884118U (zh) 2023-12-21 2023-12-21 粉盒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884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10144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229974B1 (en) Process cartridge push-in mechanism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11653402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884118U (zh) 粉盒和成像设备
CN108121187B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221804502U (zh) 粉盒
CN221668177U (zh) 粉盒和成像设备
CN221841315U (zh) 粉盒和成像设备
CN219574607U (zh) 处理盒
CN219496895U (zh) 处理盒
CN219574608U (zh) 处理盒
CN219039575U (zh) 处理盒
CN118584771A (zh) 一种显影盒、处理盒和识别组件
CN117761985A (zh) 粉盒和成像设备
CN216387748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6125773A (zh) 处理盒
CN215006250U (zh) 处理盒
CN219872140U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14935885A (zh) 处理盒
CN22085544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1551076U (zh) 粉盒和成像设备
CN218675684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526194U (zh) 一种处理盒
CN205644028U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22600066U (zh) 一种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