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08972U - 接触型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型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08972U CN221708972U CN202420164856.1U CN202420164856U CN221708972U CN 221708972 U CN221708972 U CN 221708972U CN 202420164856 U CN202420164856 U CN 202420164856U CN 221708972 U CN221708972 U CN 2217089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type connector
- insulating
- housing
- wiring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接触型连接器,其于第一方向装配配对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及多个接触件。该多个接触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且由该绝缘壳体保持,每一个接触件具有用于接触配对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以及用于接触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在接触配线基板前,该第二接触部相对于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或平行于该第三方向。由于该接触型连接器是以接触方式与配线基板电连接,故该接触型连接器能够适用于配置在不同高度的配线基板,无需严格要求接触型连接器相对于配线基板在高度方向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型连接器,尤其是以接触方式与配线基电连接的接触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I565163B号案(专利文献1)揭示一种通用串列汇流排(USB,通用串行总线)A型插座连接器。专利文献1揭示的连接器是通过焊接固定在电路板上。在使用这类的USB插座连接器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机壳上的对应USB连接孔的开孔位置决定了电路板的位置,或者也可说是电路板的位置决定了电子设备机壳上的对应USB连接孔的开孔位置。一旦设计开发者要变更开孔位置或电路板位置,必须使用不同规格的连接器。因此,连接器的制造商不得不因应不同高度的机壳开孔位置或不同高度的电路板位置提供各式规格的连接器,以供设计开发者依场合选用。
因此,期盼一种泛用性更佳的连接器,能够通用于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机壳开孔位置或电路板位置,以赋予更多设计弹性及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接触型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型连接器,能以接触的方式与配线基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型连接器,即使该接触型连接器不是通过焊接而固定,该接触型连接器的各构成元件也能够被稳固地保持而不会有容易松动或摇晃的倾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接触型连接器,用于使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配对连接器与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彼此电连接,该接触型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具有本体部及延伸部,该延伸部在平行于该配对连接器的装配方向的第一方向自该本体部延伸;
多个接触件,该多个接触件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且由该绝缘壳体保持,每一个接触件具有用于接触该配对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被该绝缘壳体保持的保持部以及用于接触该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被定位于该延伸部,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部相对且伸出该本体部,该第二接触部大致呈直线状且定位于平行于由该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垂直,该第二接触部相对于该第三方向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或平行于该第三方向;
导电外壳,至少围绕该绝缘壳体的该延伸部,并界定用于收容该配对连接器的空间;以及
绝缘后盖,该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自该绝缘后盖露出,以便与该配线基板接触,该导电外壳被固定至该绝缘后盖,使得该绝缘壳体的该本体部被该导电外壳及该绝缘后盖夹持;
其中,该绝缘后盖具有接触件保护部,该接触件保护部邻近该接触型连接器的安装面,当自该第二方向观看时,该接触件保护部遮蔽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金属配件,该金属配件被固定至该导电外壳,该金属配件包含平行于该安装面的一对凸缘,每一凸缘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该金属配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至该导电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每一个接触件包含自该绝缘壳体的该本体部延伸出的第二弹性臂及弯曲部,该第二接触部通过该弯曲部而与该第二弹性臂连接,该第二弹性臂大致在该第三方向朝向该安装面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当自该第二方向观看时,该弯曲部及该第二接触部的一部分被该接触件保护部遮蔽,该第二接触部的该部分邻近该弯曲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收容在该绝缘后盖中的绝缘体构件,该绝缘体构件通过嵌入射出成型附着于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末端部,该末端部延续自该第二接触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该导电外壳分别在上表面的后缘及下表面的后缘形成有第一止档部及第二止档部,该绝缘壳体的本体部分别在上缘及下缘形成有收容该第一止档部的第一凹部及收容该第二止档部的第二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接触型连接器,用于使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配对连接器与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彼此电连接,该配对连接器于第一方向装配至该接触型连接器,该接触型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及
多个接触件,该多个接触件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且由该绝缘壳体保持,每一个接触件具有用于接触该配对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被该绝缘壳体保持的保持部以及用于接触该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呈直线状且定位于平行于由该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垂直;
其中,在该接触型连接器与该配线基板接触前,该第二接触部相对于该第三方向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使得当该接触型连接器与该配线基板接触时,确保该第二接触部与该配线基板之间有足够的接触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绝缘体构件,该绝缘体构件通过嵌入射出成型附着于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末端部,该末端部延续自该第二接触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能够适用于配置在不同高度的配线基板,无需严格要求接触型连接器相对于配线基板在高度方向的位置。这意味着接触型连接器相对于配线基板的安装位置具有一定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在参阅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后,将可最佳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之技术特点以及其他目的与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剖面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导电外壳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金属配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为了清楚显示内部细节,导电外壳、金属配件及绝缘后盖未被显示。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剖面侧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接触型连接器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接触型连接器
11: 绝缘壳体
110:本体部
111:延伸部
1101:第一凹部
1102:第二凹部
12:导电外壳
121:保持部
122:突起部
123:第一止档部
124:第二止档部
125:上方接触臂
126:下方接触臂
127:侧接触臂
13:绝缘后盖
131:接触件保护部
14:接触件
140:第一接触部
141:第一弹性臂
142:保持部
143:第二弹性臂
144:弯曲部
145:第二接触部
146:末端部
15:金属配件
150:本体部
151:凸缘
152:通孔
20: 配线基板
21: 电极
30: 机壳
31: 开孔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θ: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型连接器(在下文中,有时简称为“连接器”)。在各附图中,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附图并未依照比例绘制。
在下文中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是以USB 3.2Gen2的A型插座连接器的型态而具体实施。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可向下相容USB 3.1/3.0/2.0/1.1的规格,也能以USB 3.1/3.0/2.0/1.1的插座连接器的型态来具体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并非仅局限于USB3.2 Gen2的A型插座连接器,而是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连接器。因为USB 3.2Gen2的插座连接器的脚位的定义及其规范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且可自其他已公开的文献取得,故省略其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而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参照图1至图3,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主要构成元件,接触型连接器整体以元件符号10标示。接触型连接器10包含绝缘壳体11、导电外壳12、绝缘后盖13、多个接触件14及金属配件15。
接触型连接器10是用于使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配对连接器与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彼此电连接。配对连接器(未在附图中示出)在第一方向D1装配至接触型连接器10。换言之,第一方向平行于配对连接器的装配方向。多个接触件14沿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排列且由绝缘壳体11保持。绝缘后盖13具有多个定位槽孔,用于将多个接触件14限位并彼此隔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而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剖面侧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导电外壳12被固定至绝缘后盖13,接触件14的一部分自绝缘后盖13露出,以便与配线基板接触。各元件的细节将于下文中说明。
绝缘后盖13具有接触件保护部131,接触件保护部131邻近接触型连接器10的安装面。当自第二方向D2观看时,接触件保护部131遮蔽接触件14的至少一部分。
图6是导电外壳12的立体图。将参照图6说明导电外壳12的构成。导电外壳12通过冲压并弯折金属片而制成。导电外壳12界定用于收容配对连接器的空间。
导电外壳12的上表面形成有两个上方接触臂125,导电外壳12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下方接触臂126。导电外壳12的两个侧表面各形成有一个侧接触臂127。当配对连接器装配至接触型连接器时,这些接触臂会与配对连接器的金属外壳接触。一般而言,基于接地连接的目的或增加对配对连接器的保持力的目的而提供这些接触臂。
导电外壳12形成有多个保持部121。各保持部121自导电外壳12的侧面后缘在第一方向延伸,并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入对应形成于绝缘后盖13的保持孔。在各保持部121的基部形成跑道形或长椭圆形的突起部122,以增加导电外壳12对绝缘后盖13的干涉,提高将导电外壳12自绝缘后盖13拔出的阻力。
为了将稳固地将绝缘壳体夹住,导电外壳12分别在上表面的后缘及下表面的后缘形成有一个第一止档部123及两个第二止档部124。利用冲压方式使壳体上下表面后缘的一部分撕裂并朝内偏移,由此形成朝内凹入的第一止档部123及第二止档部124。
图7是绝缘壳体11的立体图。将参照图7说明绝缘壳体11的构成。绝缘壳体11由树脂材料或聚合物材料以射出成型方式制成。较佳地,绝缘壳体11及接触件14通过嵌入射出成形(insert molding)而一体成形。以此方式,可节省组装接触件的作业程序。
绝缘壳体11具有本体部110及延伸部(即舌片)111。延伸部111在第一方向D1自本体部110延伸。导电外壳12围绕绝缘壳体11的延伸部111。绝缘壳体11在本体部110的上缘形成有第一凹部1101,在本体部110的下缘形成有两个第二凹部1102。导电外壳12的第一止档部123及第二止档部124分别紧密地收容在对应形成在绝缘壳体11的本体部110的第一凹部1101及第二凹部1102。通过第一止档部123及第二止档部124靠抵在第一凹部1101及第二凹部1102,可扩大绝缘壳体11被夹持的范围,使绝缘壳体11相对于导电外壳12或绝缘后盖13稳固地保持,同使防止绝缘壳体11于上下摇晃(摆动)或左右摇晃(摆动)。
图8是接触件14的侧视图。将参照图8说明接触件14的构成。应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型连接器所具备的接触件并非限于单一种造型的接触件。为了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仅对一种造型的接触件14进行说明。不意味着连接器只具有单一种造型的接触件。依需求,一部分接触件可以被作成与另一部分的接触件不同的造型,但原则上,接触件在配线基板侧的部分是被做成相同的造型。
接触件14由导电材料(例如铜或铜合金)制成。接触件14具有用于接触配对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140、第一弹性臂141、被绝缘壳体保持的保持部142以及用于接触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145。第一接触部140形成第一弹性臂141且在被定位于绝缘壳体11的延伸部111。第一弹性臂141自保持部142延伸。第二接触部145与第一接触部140相对且伸出绝缘壳体11的本体部110。
接触件14还包含自绝缘壳体11的本体部110延伸出的第二弹性臂143、弯曲部144及延续自第二接触部145的末端部146。第二接触部145通过弯曲部144而与第二弹性臂143连接。接触件14的第二弹性臂143及弯曲部144可以作用成弹簧部,当配线基板在第一方向D1推压第二接触部145时,提供抵抗的弹力。
末端部146抵靠在绝缘后盖13的内表面,使得接触件14的末端部146被定位在绝缘后盖13内侧并被一致性地限位。结果,可获得第二接触部145一致性的外露程度。此外,通过末端部146抵靠在绝缘后盖13的内表面,可对接触件在配线基板侧的部分进行预压,以提高在第二接触部145接触配线基板时的接触力。
第二弹性臂143大致在第三方向D3朝向接触型连接器的安装面延伸,但不以此为限。第二接触部145大致呈直线状且定位于平行于由第一方向D1及第三方向D3组成的平面,其中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垂直。虽然可使第二接触部145平行于第三方向D3,但是在第二接触部145接触配线基板之前,较佳使第二接触部145相对于第三方向D3(即垂直方向)以倾斜角θ倾斜,倾斜角θ较佳为3度以下,更佳为10度以下,特佳为20度以下。以此方式,可确保在第二接触部145接触配线基板时,有充分的接触力。因此,使第二接触部145相对于第三方向D3倾斜为较佳。
接触件14的弯曲部144及该第二接触部145的一部分被接触件保护部131遮蔽,该第二接触部145的该部分邻近弯曲部144。由于弯曲部144及其邻近部位较容易受外力而降伏变形。为了在安装接触型连接器或安装配线基板时,避免配线基板碰撞到弯曲部144及其邻近部,特别在绝缘后盖13形成邻近接触型连接器10的安装面的接触件保护部131。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金属配件的立体图。将参照图9说明金属配件15的构成。金属配件15通过焊接,例如激光焊接,固定在导电外壳12的下表面,但不以此为限。如有需要,也可将金属配件固定在导电外壳12的上表面。
金属配件15具有会被焊接至导电外壳12的下表面的本体部150及一对平行于接触型连接器安装面的一对凸缘151,每一凸缘151形成有通孔152,供作为紧固手段的螺丝或螺栓的杆部穿过,以便将金属配件15锁固在台座上。如有需要,可于凸缘151形成定位孔,以便在将金属配件15锁固在台座上前准确地将接触型连接器放置在规定的位置。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立体图。在第二实施例中,针对与第一实施例共通的部分,赋予与第一实施相同的元件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绝缘构件11A。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为了清楚显示内部细节,导电外壳、金属配件及绝缘后盖未被显示。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接触型连接器的剖面侧视图。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型连接器10还具备绝缘构件11A。绝缘构件11A大致呈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长形构件。在通过嵌入射出成形来形成绝缘壳体11时一并形成绝缘构件11A,使得绝缘构件11A通过嵌入射出成形与接触件14的末端部一体成形。因此,以与绝缘壳体11相同的材料来形成绝缘构件11A。利用绝缘构件11A,接触件14的末端部被强制性局限在绝缘后盖13内且一致性地定位,使得接触件14的第二接触部可整齐且一致性地定位。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接触型连接器实际使用时的概要示意图。接触型连接器被安装于电机机器的内部。在附图中,局部显示电子机器的机壳,电子机器的机壳以元件符号30标示。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以元件符号20标示。
机壳30形成有开孔31,接触型连接器10被设置成导电外壳12被嵌入开孔31中,使得接触型连接器10的连接孔是外露于机壳30。配线基板20在端缘部形成有多个电极21,这些电极21会与接触型连接器10的接触件14导电接触。
因为接触型连接器10的接触件14不是如传统以焊接方式固定至配线基板,所以允许配线基板的位置高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因此,不需要严格要求机壳上的开孔与配线基板的相对位置。
虽然本实用新型参照较佳实施例而进行说明示范,但应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发明构思及范畴内,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而言,仍得有许多变化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所披露的实施例,而是以权利要求书的文字记载为准,即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之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使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配对连接器与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彼此电连接,该接触型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具有本体部及延伸部,该延伸部在平行于该配对连接器的装配方向的第一方向自该本体部延伸;
多个接触件,该多个接触件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且由该绝缘壳体保持,每一个接触件具有用于接触该配对连接器的一第一接触部、被该绝缘壳体保持的保持部以及用于接触该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被定位于该延伸部,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一接触部相对且伸出该本体部,该第二接触部大致呈直线状且定位于平行于由该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垂直,该第二接触部平行于该第三方向或相对于该第三方向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导电外壳,至少围绕该绝缘壳体的该延伸部,并界定用于收容该配对连接器的空间;以及
绝缘后盖,该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自该绝缘后盖露出,以便与该配线基板接触,该导电外壳被固定至该绝缘后盖,使得该绝缘壳体的该本体部被该导电外壳及该绝缘后盖夹持;
其中,该绝缘后盖具有接触件保护部,该接触件保护部邻近该接触型连接器的安装面,当自该第二方向观看时,该接触件保护部遮蔽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金属配件,该金属配件被固定至该导电外壳,该金属配件包含平行于该安装面的一对凸缘,每一凸缘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配件通过焊接而被固定至该导电外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接触件包含自该绝缘壳体的该本体部延伸出的第二弹性臂及弯曲部,该第二接触部通过该弯曲部而与该第二弹性臂连接,该第二弹性臂在该第三方向朝向该安装面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自该第二方向观看时,该弯曲部及该第二接触部的一部分被该接触件保护部遮蔽,该第二接触部的该部分邻近该弯曲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收容在该绝缘后盖中的绝缘体构件,该绝缘体构件通过嵌入射出成型附着于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末端部,该末端部延续自该第二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外壳具有在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保持部,每一个保持部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入对应形成于该绝缘后盖的保持孔。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外壳分别在上表面的后缘及下表面的后缘形成有第一止档部及第二止档部,该绝缘壳体的本体部分别在上缘及下缘形成有收容该第一止档部的第一凹部及收容该第二止档部的第二凹部。
9.一种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使作为第一连接对象物的配对连接器与作为第二连接对象物的配线基板彼此电连接,该配对连接器于第一方向装配至该接触型连接器,该接触型连接器包括:
绝缘壳体;及
多个接触件,该多个接触件沿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且由该绝缘壳体保持,每一个接触件具有用于接触该配对连接器的第一接触部、被该绝缘壳体保持的保持部以及用于接触该配线基板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呈直线状且定位于平行于由该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该第三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垂直;
其中,在该接触型连接器与该配线基板接触前,该第二接触部相对于该第三方向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使得当该接触型连接器与该配线基板接触时,确保该第二接触部与该配线基板之间有足够的接触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型连接器还包含绝缘体构件,该绝缘体构件通过嵌入射出成型附着于该多个接触件的每一者的末端部,该末端部延续自该第二接触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213088 | 2023-11-30 | ||
TW112213088U TWM654497U (zh) | 2023-11-30 | 2023-11-30 | 接觸型連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08972U true CN221708972U (zh) | 2024-09-13 |
Family
ID=9162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164856.1U Active CN221708972U (zh) | 2023-11-30 | 2024-01-23 | 接触型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08972U (zh) |
TW (1) | TWM654497U (zh) |
-
2023
- 2023-11-30 TW TW112213088U patent/TWM654497U/zh unknown
-
2024
- 2024-01-23 CN CN202420164856.1U patent/CN221708972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54497U (zh) | 2024-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08339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simple structure assuring a stable mounting operation | |
US7513786B2 (en) |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1370945B (zh) | 端子结构和板端连接器 | |
US807051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spring member for abutting against a metal plate | |
US7556531B2 (en) | Connector | |
JPH11345645A (ja) | リセプタクル電気端子 | |
CN113273037B (zh) | 连接器及外导体 | |
CN100379094C (zh) | 容易安装到物体上且设有emi保护的连接器 | |
JPH0579879U (ja) | シー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固定金具 | |
CN1174524C (zh) | 柔性电路板连接结构 | |
KR20150017759A (ko) | 단자 금구 기판의 접속 구조 | |
US6464514B1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pad | |
US755316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2072351B (zh) | 电子部件单元 | |
JP402920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7955129B2 (en) | Camera socket having fold-back contact terminals arranged in high density | |
US7044778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which can readily be fixed to a connector housing | |
CN221708972U (zh) | 接触型连接器 | |
US1112809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stable non-soldered grounding structure | |
US2004021983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retention structure | |
JP2020187896A (ja) | コネクタ | |
JP2926209B2 (ja) | コネクタ | |
US656895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regarding resistance to high voltage penetration | |
JP4044646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3123391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組付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