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666713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666713U
CN221666713U CN202290000521.5U CN202290000521U CN221666713U CN 221666713 U CN221666713 U CN 221666713U CN 202290000521 U CN202290000521 U CN 202290000521U CN 221666713 U CN221666713 U CN 221666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heat
heat sink
convex portion
side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900005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西贵广
青木博史
川端秀明
川畑贤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666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6667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28F2009/004Common frame elements for multiple c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08Assemblies of conduit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2Arrangements of fins common to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the fins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04Communication passages between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即使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与发热体的热连接性也优异,另外,在输送发热体的热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散热器具有:容器,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相向的第二主表面;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以及蒸气流路,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设置于所述空腔部,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以及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形成所述空腔部,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具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所述容器的所述平面部具有:与所述凸部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散热部的区域,相比所述中间部的区域更远离所述凸部,并且热连接有散热片。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因具有优异的热输送特性而发挥优异的冷却特性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搭载于电气电子设备的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随着电子部件的高功能化而发热量增大,另外,由于高密度搭载电子部件,因此,近年来,其冷却变得尤为重要。作为配置于狭小空间的电子部件等发热体的冷却方法,使用将电子部件等的热向搭载有电子部件等的基板的外部输送来散热的方法。作为将电子部件等的热向基板的外部输送来散热的冷却装置,有时使用在一端热连接有电子部件等的多个热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片的散热器。
具体地说,提出了如下冷却装置:将两根热管从与电路基板上的电路部件接触的受热部向电路基板外引出,并将引出的散热侧的端部分别与不同的散热片热连接,进而通过配置于各散热片之间的一个风扇对散热片进行冷却(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将具有管状的容器的热管作为热输送构件,使用热管的热输送功能将配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发热体的热向电路基板外输送。将热向电路基板外输送时的热输送量大大地依赖于与热输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热输送构件的截面积,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存在将热向电路基板外输送时的热输送量不充分,冷却特性不充分的问题。
另外,随着电气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电子部件等发热体高密度搭载,因此,在作为冷却对象的电子部件等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各种各样的其他部件。因此,在使用热管将电子部件等的热向基板的外部输送时,需要以避开配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周围的其他部件的方式配置热管。一般来说,在狭小空间中,通过沿其他部件的高度方向对管状的容器进行弯曲加工,以经配置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周围的其他部件的方式配置热管,从而能够避开其他部件。
但是,在沿其他部件的高度方向对管状的容器进行弯曲加工时,在管状的容器的弯曲部形成有曲面,因此,通过管状的容器的弯曲部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与热管之间形成空隙,从而存在有时无法充分地得到发热体与热管的热连接性的问题。另外,为了得到发热体与热管的热连接性,也检讨了不对热管进行弯曲加工,在配置有其他部件的区域不设置热管的情况,但是,若在配置有其他部件的区域不设置热管,则热管的设置根数减少,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得到热输送量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736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即使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与发热体的热连接性也优异,另外,在输送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热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主旨如下所述。
[1]一种散热器,其中,
具有:
容器,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相向的第二主表面;
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以及
蒸气流路,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设置于所述空腔部,
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以及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形成所述空腔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具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平面部具有:中间部的区域,与所述凸部连接;散热部的区域,相比所述中间部的区域更远离所述凸部,并且热连接有散热片。
[2]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散热片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以及与所述第二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二散热片。
[3]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的所述散热部的区域比所述凸部宽。
[4]如[3]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随着从所述凸部朝向所述散热部的区域而变宽的部位。
[5]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是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6]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7]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容器的俯视时的中央部具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俯视时的周缘部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8]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为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且所述长边方向具有弯曲部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9]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通过一方的板状体和与所述一方的板状体相向的另一方的板状体形成,所述一方的板状体具有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在上述[1]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容器具有平面部、以及从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凸部具有与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另外,平面部具有:散热部的区域,热连接有散热片;中间部的区域,设置于凸部与散热部之间,未热连接有发热体,与凸部连接。容器的中间部的区域是不进行积极的受热的区域。因此,在上述[1]的散热器中,发热体的热从作为受热部的凸部经由作为平面部的中间部向作为远离凸部的平面部的区域的散热部输送,通过散热部的区域向外部环境散热。
另外,在上述[1]的散热器的方式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容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相向的第二主表面,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以及蒸气流路,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设置于所述空腔部。因此,在上述[1]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容器为平面型,发挥热输送功能的容器的内部空间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容器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由此,即使在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也能够在不对容器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在其他部件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即,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中,平面部具有与凸部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由此,即使在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也能够在不对容器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在其他部件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因此,容器与发热体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容器的内部空间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的截面积增大化,因此,热输送量优异。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所述容器的平面部具有:中间部的区域,与所述凸部连接;以及散热部的区域,相比所述中间部的区域更远离所述凸部,并且热连接有散热片,由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热经由中间部向散热部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所述散热片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以及与所述第二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二散热片,由此,能够使散热片的片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散热片以被分割为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方式与容器的散热部热连接,因此,即使散热片的片面积增大,也能够防止产生不能充分地有助于散热的散热片的区域,从而能够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所述容器的所述散热部的区域比所述凸部宽,由此,能够使散热片的设置片数增多,因此,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冷却特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方式,通过根据散热器所设置的空间和发热体的配置以及发热量等来设计容器中的平面部和凸部的位置,能够设定受热部、中间部以及散热部的位置,因此,对配置于狭小空间的发热体的设计的自由度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0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1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1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具有:容器10:通过将相向的两张板状体即一方的板状体11和与一方的板状体11相向的另一方的板状体12重叠,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13;工作流体(未图示),被封入空腔部13;蒸气流路15,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且设置于空腔部13。通过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13的容器10、工作流体以及蒸气流路15,形成散热器1的热输送部。
容器10是薄型的平面型容器,一方的板状体11具有作为第一主表面的第一面21,另一方的板状体12具有作为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面22。因此,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13的容器10具有作为第一主表面的第一面21、以及与第一面21相向的作为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面22。
第一面21具有平坦的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中的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凸部位31。另外,凸部位31的侧面从平面部位32向铅垂方向凸出。另一方面,第二面22不具有凸部位,第二面22整体为平坦的平面部位。由于第一面21具有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因此,容器10具有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因此,一方的板状体11具有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基于上述内容,容器10的平面部17和凸部16一体成型。另外,凸部16的侧面从平面部17向铅垂方向凸出。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凸部16,在第二面22未设置有凸部。
另外,在一方的板状体11中沿第一面21的周缘竖立设置有侧壁23,在另一方的板状体12中沿第二面22的周缘竖立设置有侧壁24。通过使一方的板状体11的侧壁23的顶端与另一方的板状体12的侧壁24的顶端相向配置并使它们抵接,形成有容器10的内部空间即空腔部13。因此,通过侧壁23和侧壁24形成容器10的侧面。空腔部13是密闭空间,通过脱气处理被减压。容器10的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连通,由凸部16的内部空间和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形成容器10的空腔部13。因此,工作流体能够在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之间流通。另外,在散热器1中,容器10为一个,发挥热输送功能的容器10的内部空间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
容器1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在散热器1中,例如,在俯视(从铅垂方向观察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状态)时,凸部16为四边形,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区域比凸部16宽。更具体地说,容器10具有在俯视时随着从凸部16朝向平面部17的区域而变宽的部位。
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中的平面部位32的外表面竖立设置有第一散热片41,第一散热片41与容器10热连接。第一散热片41竖立设置于容器10的第一面21中的热输送方向H的另一端。第一散热片41沿容器10的宽度方向W即与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一散热片41并列配置有多个而形成第一散热片组42。在散热器1中,形成第一散热片组42的多个第一散热片41、41、41……的高度均大致相同。另外,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在凸部16的高度以下。在散热器1中,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比凸部16的高度低,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为相比凸部16的顶端更向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方向后退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中的位于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一端的凸部16以及在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中央部未设置有第一散热片41。
如图1、2所示,容器10的凸部16是与作为被冷却体的发热体100热连接的部位,作为散热器1的受热部发挥作用。发热体100与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基于上述可知,凸部16具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受热部,在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凸部16的顶端未设置有散热片。作为发热体100可例举出例如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等电子部件。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相比凸部16的顶端更靠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方向配置,因此,即使是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发热体100,也能够将发热体100与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而不受第一散热片41妨碍。
在第二面22未设置有凸部位,整体为平坦面。在第二面22的外表面竖立设置有第二散热片43,第二散热片43与容器10热连接。第二散热片43竖立设置于容器10的第二面22中的热输送方向H的另一端。因此,第二散热片43经由容器10的另一端与第一散热片41相向地配置。另外,第二散热片43以第二散热片43的主表面与第一散热片41的主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于第二面22的外表面。另外,第二散热片43沿容器10的宽度方向W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片43并列配置有多个而形成第二散热片组44。在散热器1中,形成第二散热片组44的多个第二散热片43、43、43……的高度均大致相同。
基于上述可知,在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另一端,在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即板状的容器10的两面热连接有散热片。基于上述可知,在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另一端,散热片以被容器10的两面(即,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分割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以及第二散热片43的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另一端成为散热器1的散热部的区域45。
另一方面,在容器10的第二面22中的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一端以及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中央部未设置有第二散热片43。基于上述可知,在容器10中的设置有凸部16的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一端以及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的中央部未设置有散热片。另外,在第二面22热连接有作为被冷却体的发热体100。此外,在散热器1中,凸部16相比第一面21的一端中的沿第一面21的周缘竖立设置的侧壁23更靠散热部的区域45的方向设置。因此,第一面21的一端中的沿第一面21的周缘竖立设置的侧壁23与凸部16之间也成为平面部17。
容器10的平面部17具有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部的区域45、以及设置于凸部16与散热部的区域45之间的与发热体100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均不热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中间部的区域50在容器10的热输送方向H上设置于凸部16与散热部的区域45之间。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中间部的区域50为不进行积极的受热以及散热的区域。基于上述可知,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隔热部发挥作用。因此,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平面部17具有位于凸部16侧的未热连接有散热片的中间部的区域50、以及相比中间部的区域50更远离凸部16的热连接有散热片的散热部的区域45。
容器10具有在俯视时随着从凸部16朝向平面部17的区域而变宽的部位,因此,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比具有受热部的凸部16更宽,容器10具有随着从凸部16朝向散热部的区域45而变宽的部位。在散热器1中,中间部的区域50随着从凸部16朝向散热部的区域45而变宽。
在散热器1中,发热体100的热从作为受热部的凸部16经由平面部17中的靠近凸部16的中间部的区域50,向平面部17中的远离凸部16的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并在散热部的区域45向外部环境散热。
在容器10的空腔部13设置有产生毛细管力的毛细结构体(未图示)。毛细结构体例如设置于容器10整体。通过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在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从气相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向具有受热部的凸部16回流。作为毛细结构体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能够列举出例如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无纺布、形成于容器10的内表面的沟槽(多个细槽)等,或者,这些的组合。另外,通过在凸部16中的连接有发热体100的受热部位即凸部16的底部设置作为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大的第一毛细结构体,能够防止完全变干(dry out)。另一方面,通过在凸部16的底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容器10的凸部16的侧面以及容器10的平面部17、容器10的侧面设置作为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小于第一毛细结构体的第二毛细结构体,能够降低液相的工作流体回流时的流路阻力。在毛细结构体例如是金属粉的烧结体的情况下,可列举出作为第一毛细结构体的原料的金属粉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0nm以上且10μm以下,作为第二毛细结构体的原料的金属粉的平均一次粒径为5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蒸气流路15为容器10的内部空间,经容器10整体地延伸。因此,气相的工作流体通过蒸气流路15能够经容器10整体地流通。另外,可以在蒸气流路15中根据需要设置作为柱状构件的支柱(未图示),以维持容器10的内部空间。作为支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为了降低液相的工作流体回流时的流路阻力,例如能够列举出在柱形状的金属构件(例如,铜构件)的周围包覆毛细结构体的复合材料的支柱、柱形状的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等。
作为容器10的材质,例如能够举出:不锈钢、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锡、锡合金、钛、钛合金、镍、镍合金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石墨等碳材料、使用碳材料而成的复合构件等。
作为封入空腔部13的工作流体,能够根据与容器10的材质的适合度来进行适当选择,例如能够列举出水、氟碳化合物类、环戊烷、乙二醇等。这些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另外,根据需要,散热器1可以通过鼓风机(未图示)来进行强制空冷。通过沿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主表面供给从鼓风机送出的冷却风,从而促进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的冷却。
接着,对散热器1的冷却功能的机理进行说明。首先,将作为被冷却体的发热体100与容器10的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在容器10通过凸部16从发热体100受热时,在容器10的凸部16中,热从发热体100向空腔部13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传递,从而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气相的工作流体相变。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蒸气流路15从容器10的凸部16通过与凸部16连接的平面部17的中间部的区域50向平面部17的散热部的区域45流通。通过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0的凸部16通过平面部17的中间部的区域50向平面部17的散热部的区域45流通,来自发热体100的热从容器10的凸部16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从凸部16向散热部的区域45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散热片组42与第二散热片组44的热交换作用释放潜热而从气相向液相相变。释放的潜热向与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传递。从容器10传递至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的热经由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释放潜热而从气相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设置于容器10的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从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通过中间部的区域50向凸部16回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在散热器1中,容器10具有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凸部16具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受热部,由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1中,通过平面部17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散热器1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另外,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因此,热输送量优异。因此,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平面部17具有:中间部的区域50,位于凸部16侧,未热连接有散热片,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散热部的区域45,相比中间部的区域50更远离凸部16,热连接有散热片(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由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的热经由中间部的区域50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从而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另外,在散热器1中,散热片具有与第一主表面21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41、以及与第二主表面22热连接的第二散热片43,由此,能够增大散热片的片面积,因此,进而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1中,散热片以被分割为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热连接,因此,即使散热片的片面积增大,也能够防止产生不能充分地有助于散热的散热片的区域,从而能够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另外,在散热器1中,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比凸部16宽,由此,能够使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设置片数增多,因此,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1中,中间部的区域50随着从凸部16朝向散热部的区域45而变宽,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凸部16向散热部的区域45的热输送量。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0中,在俯视时,中间部的区域50随着从凸部16向散热部的区域45而变宽,但取而代之,如图3、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2中,容器10的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即宽度方向W的大小为,在凸部16与中间部的区域50大致相同,散热部的区域45比中间部的区域50宽。在散热器2中,容器10的俯视时的形状为T字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2中,容器10的散热部的区域45也比凸部16宽,由此,能够使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设置片数增多,因此,能够发挥更加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2中,即使中间部的区域50是不能比凸部16宽的更狭小空间,也能够与发热体100热连接,从而能够冷却发热体100。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5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在散热器1中,在容器10中,在俯视时,中间部的区域50随着从凸部16朝向散热部的区域45而变宽,但取而代之,如图5、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3中,容器10的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即宽度方向W的大小在凸部16、中间部的区域50以及散热部的区域45均大致相同。在散热器3中,在俯视时,容器10为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具体地说,在俯视时容器10为长方形。
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凸部16,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是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部的区域45。容器1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未热连接有发热体100以及散热片,成为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的中间部的区域50。
在散热器3中,即使散热部的区域45和中间部的区域50是不能比凸部16宽的更狭小空间,也能够与发热体100热连接,从而能够冷却发热体100。
在散热器3中,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通过具有凸部16,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3中,通过平面部17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3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因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的热从凸部16经由中间部的区域50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从而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3中,容器10是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长方形,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凸部16,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是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部的区域45,但取而代之,如图7、8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4中,容器10是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为散热部的区域45。因此,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
在散热器4中,容器10的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即宽度方向W的大小在凸部16、中间部的区域50以及散热部的区域45均大致相同。在散热器4中,具体地说,容器10在俯视时为长方形。
在散热器4中,由于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为散热部的区域45,因此,在散热器4中,在一个容器10中设置有两个散热部的区域45。另外,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由于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为散热部的区域45,因此,形成于凸部16与散热部的区域45之间的中间部的区域50设置有两个。
在散热器4中,由于在一个容器10中设置有两个散热部的区域45,因此,即使发热体100的发热量进一步增大,也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体100。
在散热器4中,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通过具有凸部16,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4中,平面部17也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由此,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4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也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化,因此,通过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的热从凸部16经由两个中间部的区域50向两个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10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3中,容器10是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长方形,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凸部16,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为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部的区域45,但取而代之,如图9、10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5中,容器10在容器10的俯视时的中央部具有一个凸部16,容器10的俯视时的周缘部为散热部的区域45。容器10的形状在俯视时不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在俯视时为正方形。
在散热器5中,散热部的区域45设置于正方形的四边,为围绕凸部16的周围整体的方式。通过在容器10的俯视时的周缘部的整体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容器10的俯视时的周缘部整体为散热部的区域45。在位于容器10的俯视时的中央部的凸部16与位于容器10的俯视时的周缘部的散热部的区域45之间,形成有中间部的区域50。因此,中间部的区域50为包围凸部16的周围整体的方式。
在散热器5中,由于容器10的俯视时的周缘部整体为散热部的区域45,因此,即使发热体100的发热量进一步增大,也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体100。
在散热器5中,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通过具有凸部16,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5中,平面部17也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由此,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5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也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化,因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100的热从凸部16经由凸部16周围的中间部的区域50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1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1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在容器10的端部设置有散热部的区域45,但取而代之,如图11、12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6中,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散热部的区域45。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容器10具有一个凸部16,但取而代之,如图11、12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6中,容器10具有多个凸部16(在散热器6中具有两个)。
具体地说,在散热器6中,容器10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长边方向为具有弯曲部60的形状,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与发热体100热连接的凸部16。另外,在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因此,容器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散热部的区域45。在散热器6中,在俯视时,容器10的形状为匚字状。即,容器10具有散热部的区域45、从散热部的区域45的两端部分别向与散热部的区域45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在散热器6中,在容器10的两个延伸部的顶端部分别设置有凸部16,在设置于延伸部的顶端部的凸部16与散热部的区域45之间形成有中间部的区域50。基于上述可知,中间部的区域50形成有两个。在散热器6中,在设置于延伸部的顶端部的凸部16与弯曲部60之间形成有中间部的区域50。
在散热器6中,容器10具有多个凸部16,因此,能够通过一个容器10来冷却多个发热体100。另外,容器10为在长边方向上具有弯曲部60的形状,因此,即使是狭小空间,也能够设置散热器6。
在散热器6中,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通过具有凸部16,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6中,平面部17也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由此,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6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也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化,因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两个发热体100的热从两个凸部16经由中间部的区域50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接着,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图1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俯视图。图1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在容器10的中间部的区域50未设置有散热片,但取而代之,如图13、14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散热器7中,在容器10的中间部的区域50设置有第三散热片63。散热器7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器2的中间部的区域50还设置有第三散热片63的方式。基于上述可知,在散热器7中,容器10的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散热部发挥作用,而非隔热部。这样,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中,只要在中间部的区域50能够避开其他部件200,中间部的区域50的热的功能就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散热器7中,在中间部的区域50中的第二面22设置有第三散热片63。另外,第三散热片63设置于第二面22和与第二面22相向设置的障碍物201之间的空间。
第三散热片63设置于第二面22与障碍物201之间,因此,第三散热片63为高度比第二散热片43低的散热片。第三散热片63沿容器10的宽度方向W以规定间隔并列配置有多个。另外,第三散热片63并列配置有多个而形成第三散热片组64。在散热器7中,形成第三散热片组64的多个第三散热片63、63、63……的高度均大致相同。另外,第三散热片63也可以与第二散热片43接触,也可以不与第二散热片43接触而在与第二散热片43之间设置有空隙。在散热器7中,第三散热片63为与第二散热片43接触的方式。
在中间部的区域50设置有第三散热片63的散热器7中,平面部17也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由此,中间部的区域50能够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作为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凸部16相比第一面21的一端中的沿第一面21的周缘竖立设置的侧壁23更靠散热部的区域45的方向设置,但取而代之,如图13、14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在散热器7中,凸部16为也延伸至第一面21的一端中的所述侧壁23的部位的方式。因此,在散热器7中,凸部16从所述侧壁23的部位向中间部的区域50的方向形成。
在散热器7中,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搭载于布线基板202的其他部件200,或者,在发热体100、其他部件200的上方设置有障碍物201,通过具有凸部16,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即,在散热器7中,平面部17也具有与凸部16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50,由此,中间部的区域50作为避开其他部件200的避开部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发热体100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200、障碍物201,也能够在不对容器10进行弯曲加工的情况下使容器10在其他部件200的高度方向上避开其他部件200,因此,容器10与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优异,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另外,在散热器7中,容器10的内部空间也为连通的一体的方式,与热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容器10的截面积增大化,因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两个发热体100的热从两个凸部16经由中间部的区域50向散热部的区域45输送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具有优异的冷却特性。
另外,在散热器7中,在中间部的区域50还设置有第三散热片63,因此,中间部的区域50也作为散热部发挥作用,从而散热特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散热器7中,凸部16也延伸至第一面21的一端中的所述侧壁23的部位,因此,对于大型化的发热体100也具有优异的热连接性。
基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中,通过根据散热器所设置的空间与发热体的配置以及发热量等来设计容器中的平面部与凸部的位置,能够设定受热部、中间部以及散热部的位置,因此,对于配置于狭小空间的发热体的设计的自由度也优异。
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在容器的第一面竖立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第二面竖立设置有第二散热片,但也可以是仅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中的任一方竖立设置有散热片的方式。
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容器的形状为四边形,但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容器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是俯视时为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椭圆形等。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散热器中,在俯视时不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容器的形状为正方形,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为圆形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即使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周围配置有其他部件,与发热体的热连接性也优异,另外,在输送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的热时发挥优异的热输送量,因此,在对搭载于服务器的电子部件等设置于狭小空间的高发热量的电子部件进行冷却的领域,利用价值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3、4、5、6、7 散热器
10 容器
11 一方的板状体
12 另一方的板状体
13 空腔部
15 蒸气流路
16 凸部
17 平面部
21 第一面
22 第二面
41 第一散热片
43 第二散热片
45 散热部的区域
50 中间部的区域

Claims (9)

1.一种散热器,其中,
具有:
容器,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相向的第二主表面;
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以及
蒸气流路,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设置于所述空腔部,
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以及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形成所述空腔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具有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热连接的受热部,
所述容器的所述平面部具有:与所述凸部连接的中间部的区域;散热部的区域,相比所述中间部的区域更远离所述凸部,并且热连接有散热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散热片具有与所述第一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一散热片、以及与所述第二主表面热连接的第二散热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的所述散热部的区域比所述凸部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随着从所述凸部朝向所述散热部的区域而变宽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是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在所述容器的俯视时的中央部具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俯视时的周缘部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为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且所述长边方向具有弯曲部的形状,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凸部,所述容器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为所述散热部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容器通过一方的板状体和与所述一方的板状体相向的另一方的板状体形成,所述一方的板状体具有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CN202290000521.5U 2021-08-20 2022-08-19 散热器 Active CN2216667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5155 2021-08-20
JP2021-135155 2021-08-20
PCT/JP2022/031291 WO2023022211A1 (ja) 2021-08-20 2022-08-19 ヒートシン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666713U true CN221666713U (zh) 2024-09-06

Family

ID=85240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90000521.5U Active CN221666713U (zh) 2021-08-20 2022-08-19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83628A1 (zh)
CN (1) CN221666713U (zh)
TW (1) TWI850738B (zh)
WO (1) WO20230222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2443A (ja) * 2002-03-11 2003-09-19 Denso Corp 冷却装置
JP5323614B2 (ja) * 2009-08-27 2013-10-2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232877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Celsia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Compact vapor chamber and heat-dissipating module having the same
WO2013005622A1 (ja) * 2011-07-07 2013-01-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857502B2 (en) * 2011-07-26 2014-10-14 Kunshan Jue-Chung Electronics Co., Ltd. Vapor chamber having heated protrusion
JP2014115054A (ja) * 2012-12-12 2014-06-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励振動式ヒートパイプ
JP6358872B2 (ja) * 2014-06-26 2018-07-1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発熱素子用沸騰冷却器
JP6542915B2 (ja) * 2015-12-28 2019-07-1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
JP7156368B2 (ja) * 2018-04-02 2022-10-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988681B2 (ja) * 2018-05-11 2022-01-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及び電子機器
JP6582114B1 (ja) * 2018-11-30 2019-09-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JP6647439B1 (ja) * 2019-04-18 2020-02-1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JP6697112B1 (ja) * 2019-05-10 2020-05-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シ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22211A1 (zh) 2023-02-23
TWI850738B (zh) 2024-08-01
US20240183628A1 (en) 2024-06-06
WO2023022211A1 (ja) 2023-02-23
TW202311694A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7777B2 (ja) ヒートシンク、冷却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冷却可能な電子基板
TW201921617A (zh) 散熱器
JP5323614B2 (ja) 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32141A1 (en) cooling system utilizing carbon nanotubes for cooling of electrical systems
US8558373B2 (en) Heatsink, heatsink assembly,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oling device
JP5057838B2 (ja) パワー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JP2022547443A (ja) 放熱器、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車両
JP5667739B2 (ja) ヒートシンクアセンブリ、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装置付き半導体装置
JP2005228855A (ja) 放熱器
CN218585974U (zh) 散热器
CN213184266U (zh) 散热器
JP2010267912A (ja) 冷却装置
JP6932632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221666713U (zh) 散热器
JP4682858B2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装置
JP7157591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2004047789A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4969979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TW201510465A (zh) 散熱裝置
CN103987232A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件
JP2007080989A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7654803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TWI544866B (zh) 散熱裝置
TWI296367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816365B (zh) 散熱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