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26287U - 一种防锡裂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锡裂插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126287U CN221126287U CN202322996619.XU CN202322996619U CN221126287U CN 221126287 U CN221126287 U CN 221126287U CN 202322996619 U CN202322996619 U CN 202322996619U CN 221126287 U CN221126287 U CN 2211262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buffer
- bolt
- terminal
- buffer part
- plug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防锡裂插座,包括壳体、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一插板端子和第二插板端子,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插销数量相同的插孔,第一插板端子与第二插板端子绝缘分离且均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第一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一插孔连接第一插板端子;第二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另一插孔连接第二插板端子;第一插板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一弹性缓冲部,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部连接第一焊接部;第一插销连接第一连接部。该插座结构具有弹性缓冲部,可以对外部插头插入或拔出时释放竖直方向应力,降低焊接部与设备PCB板焊接处焊锡的焊锡裂开,导致接触不良,甚至完全断电的情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插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锡裂插座。
背景技术
在插座的一种应用中,PCB电子板与设备外壳件固定,不能活动。插座尾部插板端子与PCB板焊接为一体,插座另一端有卡槽部分将与设备外壳装配,往往会有装配间隙存在。因为有装配间隙的存在,插座底部的插板端子焊接在PCB电子板上的焊锡点位置在日常使用插拔过程中,由于中间均为硬连接,不能缓冲插拔力,久而久之锡点位置容易开裂,导致接触不良。虽然个别工艺采用选择线材软连接,但增加很多工序及成本,且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锡裂插座,具有连接性能好、安全可靠,且寿命长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锡裂插座,包括壳体、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一插板端子和第二插板端子,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插销数量相同的插孔,所述第一插板端子与第二插板端子绝缘分离且均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一插板端子;所述第二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另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二插板端子;所述第一插板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一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插销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板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二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插销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插销、第三插孔和第三插板端子,所述第三插板端子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三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第三插孔连接所述第三插板端子;所述第三插板端子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三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三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三连接部通过第三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插销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与第二弹性缓冲部均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或,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与第二弹性缓冲部均设置为为“S”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第二弹性缓冲部与第三弹性缓冲部均设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或,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所述第二弹性缓冲部与第三弹性缓冲部均设为“S”字型。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凹有容纳外部插头进入的插槽,所述第一插销、第二插销与第三插销的上端均外露至所述插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分别开设有卡孔,第一插销、第二插销与第三插销的下端分别插入相应的卡孔内。
一种防锡裂插座,包括壳体、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一插板端子和第二插板端子,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插销数量相同的插孔,所述第一插板端子与第二插板端子绝缘分离且均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一插板端子;所述第二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另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二插板端子;所述第一插板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一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插销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该插座结构具有弹性缓冲部,可以对外部插头插入或拔出时释放竖直方向应力,降低焊接部与设备PCB板焊接处焊锡的焊锡裂开,导致接触不良,甚至完全断电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插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上视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A-A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防锡裂插座,包括壳体1、第一插销21、第二插销22、第一插板端子31和第二插板端子32,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与插销数量相同的插孔,所述第一插板端子31与第二插板端子32绝缘分离且均设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第一插销21一端外露在壳体1的上部,另一端穿过一插孔11连接所述第一插板端子31;所述第二插销22一端外露在壳体1的上部,另一端穿过另一插孔12连接所述第二插板端子32;所述第一插板端子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第一焊接部313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一弹性缓冲部312,所述第一连接部311通过第一弹性缓冲部312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313;所述第一插销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板端子32包括第二连接部321、第二焊接部323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二弹性缓冲部322,所述第二连接部321通过第二弹性缓冲部322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323;所述第二插销2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21。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插销23、第三插孔13和第三插板端子33,所述第三插板端子33设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第三插销23一端外露在壳体1的上部,另一端穿过第三插孔13连接所述第三插板端子33;所述第三插板端子33包括第三连接部331、第三焊接部333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三弹性缓冲部332,所述第三连接部331通过第三弹性缓冲部332连接所述第三焊接部333;所述第三插销23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31。
作为对各个弹性缓冲部的改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只有第一弹性缓冲部312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或者,第一弹性缓冲部312与第二弹性缓冲部322均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或,第一弹性缓冲部312与第二弹性缓冲部均322设置为为“S”字型。又或者,第一弹性缓冲部312、第二弹性缓冲部322与第三弹性缓冲部332均设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或者,第一弹性缓冲部312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第二弹性缓冲部322与第三弹性缓冲部332均设为“S”字型。
本实施例中,采取第一弹性缓冲部312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第二弹性缓冲部322与第三弹性缓冲部332均设为“S”字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凹有容纳外部插头进入的插槽14,所述第一插销21、第二插销22与第三插销23的上端均外露至所述插槽14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部321与第三连接部331分别开设有卡孔30,第一插销21、第二插销22与第三插销23的下端分别插入相应的卡孔内。
在实际使用时,外部插头插入插销内,对壳体和插板端子产生压力,弹性缓冲部对竖直方向压力进行缓冲释放,大大降低了插板端子焊接部与设备内PCB板焊接处焊锡的应力,降低了焊锡裂开的风险。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防锡裂插座,包括壳体、第一插销、第二插销、第一插板端子和第二插板端子,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插销数量相同的插孔,所述第一插板端子与第二插板端子绝缘分离且均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一插板端子;所述第二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另一插孔连接所述第二插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板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一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插销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板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二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插销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插销、第三插孔和第三插板端子,所述第三插板端子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三插销一端外露在壳体的上部,另一端穿过第三插孔连接所述第三插板端子;所述第三插板端子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三焊接部以及用于释放插拔方向应力的第三弹性缓冲部,所述第三连接部通过第三弹性缓冲部连接所述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插销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与第二弹性缓冲部均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与第二弹性缓冲部均设置为为“S”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第二弹性缓冲部与第三弹性缓冲部均设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部设置为沿垂直于插拔方向向外呈反“C”字型隆起状,所述第二弹性缓冲部与第三弹性缓冲部均设为“S”字型。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凹有容纳外部插头进入的插槽,所述第一插销、第二插销与第三插销的上端均外露至所述插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锡裂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分别开设有卡孔,第一插销、第二插销与第三插销的下端分别插入相应的卡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96619.XU CN221126287U (zh) | 2023-11-07 | 2023-11-07 | 一种防锡裂插座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96619.XU CN221126287U (zh) | 2023-11-07 | 2023-11-07 | 一种防锡裂插座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126287U true CN221126287U (zh) | 2024-06-11 |
Family
ID=91344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996619.XU Active CN221126287U (zh) | 2023-11-07 | 2023-11-07 | 一种防锡裂插座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126287U (zh) |
-
2023
- 2023-11-07 CN CN202322996619.XU patent/CN2211262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56651B (zh) | 一种可浮动双通道的电连接器 | |
CN221126287U (zh) | 一种防锡裂插座 | |
CN210806089U (zh) |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mini-usb接口 | |
CN114498117A (zh) | 插座结构 | |
CN215418656U (zh) | 一种插接式mxm连接器 | |
CN218525788U (zh) | 立式插座连接器 | |
CN215579373U (zh) | 电脑风扇连接器的结构 | |
CN212209825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插头 | |
CN216671423U (zh) | 一种方便插拔的开关 | |
CN113517579A (zh) | 一种插接式mxm连接器 | |
CN101989698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2991386U (zh) |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以及对应的连接器组件和插接端子 | |
CN205657216U (zh) | 具有稳固结构的电池连接器 | |
CN201038461Y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19998521U (zh) | 一种pcb端子结构 | |
CN222088934U (zh) | 一种高可靠连接器 | |
CN218123755U (zh) | 电连接组件和电连接装置 | |
CN218940049U (zh) | 导电端子 | |
CN214227206U (zh) | 一种组装方便的防斜插连接器 | |
CN222637706U (zh) | 电连接器插座 | |
CN218827979U (zh) | 一种防跪pin的连接器 | |
CN220526842U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20490554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20368176U (zh) | 线缆电连接器 | |
CN219809172U (zh) | 一种无线安装的风扇框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