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5454U - 一种枕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枕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105454U CN221105454U CN202321791567.6U CN202321791567U CN221105454U CN 221105454 U CN221105454 U CN 221105454U CN 202321791567 U CN202321791567 U CN 202321791567U CN 221105454 U CN221105454 U CN 2211054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low
- space
- user
- pillow body
- han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0031 Muscle str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0112 Myalg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66 juveni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40 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60 sleep qu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枕头上下设置有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前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设置在枕头的中间位置,其设置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与用户头枕部相对应;枕头通过在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间设置夹手空间用于放置用户手部,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上,夹手空间位于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间,其高度较低,用户放置手臂时,不需要抬高至与头枕部所在的平面,能够有效降低手臂抬高后肌肉做功的疲劳感,提高舒适度;另一方面,夹手空间围绕设置在连接部的外部,从而使得手臂放置空间与头枕部错开,使得用户手臂放置在夹手空间时,头部对手臂的压迫较小或是几乎没有,减少了因压迫造成的手臂酸麻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枕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睡眠质量,一些能够辅助人们睡眠的枕头也逐渐被研发出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一些用户在睡眠时,由于精神压力或习惯,会在进入深度睡眠时不自觉地将手举过头顶或夹在脑后,从而缓解心脏压力。该习惯源自幼年习惯养成:婴儿出生后喜欢举着手睡觉,婴儿在母亲肚中,因空间狭窄,致心脏挤压,出来后为缓解、释放,习惯性举手睡眠。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枕头大部分为一体设计,用户将手部举过头顶或夹在脑后时,手部放置位置与头部放置位置在同一枕面上,这样会使得枕面空间不够;并且头部的正面高度大于手臂肩膀的所在的床面高度,手部抬高到与头部枕面同一高度后,手臂部抬高的高度相对较大,长时间会导致手臂与肩部连接部位的肌肉劳损感加强,会导致用户不适;而当手部夹在脑后时,长时间头部对手部的压迫也会导致手部酸麻,从而影响用户的睡眠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枕头,该枕头具有供手部放置的夹手空间,使得手部与头部不在同一枕面上,降低手臂抬高的高度;并且手部在夹手空间中与头部的使用空间错开,使得手部不会被头部压迫,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枕头,所述枕头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枕部和第二枕部,所述第一枕部与所述第二枕部之间设有连接部与夹手空间,所述连接部用于使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连接,所述夹手空间用于放置用户手部;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枕头的中部位置,所述夹手空间围绕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枕头设置有上下两个枕部,即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前通过连接部连接,连接部设置在枕头的中间位置,其设置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与用户头枕部相对应;枕头通过在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间设置夹手空间用于放置用户手部,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上,夹手空间位于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之间,其高度较低,用户放置手臂时,不需要抬高至与头枕部所在的平面,能够有效降低手臂抬高后肌肉做功的疲劳感,提高舒适度;另一方面,夹手空间围绕设置在连接部的外部,从而使得手臂放置空间与头枕部错开,使得用户手臂放置在夹手空间时,头部对手臂的压迫较小或是几乎没有,减少了因压迫造成的手臂酸麻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包括枕芯和枕套,所述枕芯设置在所述枕套内;
所述枕芯包括第一枕体和第二枕体,所述枕套包括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连接部能够将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枕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形成所述第一枕部,所述第二枕体设置在第二空间中形成所述第二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相对两端的厚度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枕体、第二枕体相对两端部的厚度不同,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中心对称设置以使得所述枕头的相对两端厚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的贴合面为走势平缓的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的贴合面为光滑的S型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硬度不同。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弧形封闭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结构为椭圆形或圆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拉链。
本申请的一种枕头,其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设置有夹手空间,使得用户的手部可以放置在夹手空间内,以实现将手部举过肩部环抱头部,并且夹手空间高度较低,与头枕部错开,使得头部压迫手部的概率较小,用户使用舒适感较高;
通过将第一枕体与第二枕体的硬度设置不同,使得用户可以更换与头部接触的枕面,以实现不同的软硬使用感,提高用户对枕头的软硬度使用选择;
通过将第一枕体、第二枕体相对两端部的厚度不同,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中心对称设置以使得枕头的相对两端厚度相同,从而使得枕头形成前后两端对应的上下两个枕面具有四个不同的使用区,该四个使用区的软硬度均不相同,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对枕头的软硬度使用选择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侧视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侧视示意图二;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俯视的示意图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侧视的示意图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立体结构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枕头;11、第一枕部;12、第二枕部;
13、枕芯;14、枕套;15、夹手空间;16、连接部;
131、第一枕体;132、第二枕体;133、贴合面;
141、第一空间;142、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清楚、完整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别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公开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如图1至图9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枕头,如图1、图8至图9所示,枕头1包括第一枕部11和第二枕部12,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沿竖直方向上设置,用户使用枕头1时,可以将头部放置在第一枕部11的枕面上或第二枕部12的枕面上,即枕头1为双面枕;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之间通过连接部16连接,连接部16设置在枕头1的中间部位,即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的连接面并非全部连接,连接部16与头枕部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应,即头部枕在枕头1上时,连接部16的位置几乎与头枕部重叠;其中,枕头1包括夹手空间15,夹手空间15位于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之间,夹手空间15用于放置用户手部,夹手空间15围绕在连接部16的外部,从而使得将手部举过肩部环抱头部;
参考图3、图6所示,夹手空间15处于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之间,其高度低于头枕部的枕面所在的高度,用户放置手臂时,不需要抬高至与头枕部所在的平面,能够有效降低手臂抬高后肌肉做功的疲劳感,提高舒适度;连接部16与头枕部基本重叠,而夹手空间15围绕设置在连接部16的外部,从而使得手臂放置空间与头枕部错开,使得用户手臂放置在夹手空间15时,头部对手臂的压迫较小或是几乎没有,减少了因压迫造成的手臂酸麻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除此之外,夹手空间15能够对用户的手臂进行柔性约束,用书深度睡眠时,手臂可自由脱出,也能够受到轻微的约束,使得用户的手臂能够得到一定的固定效果,能够潜意识里提高用户的安全感,精神放松,使得用户的睡眠质量更好。
进一步的,连接部16为弧形的封闭结构,即连接部16的外部轮廓为封闭的图形,从而使得连接部16形成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的面积小于枕头1枕面区域,如图2、图7所示,枕头1的枕面区域为基本的矩形,连接部16的长度小于枕面长度。
进一步的,连接部16的宽度小于枕面宽度,从而使得夹手空间15的内部轮廓为封闭结构,使得用户将两只手臂放置在夹手空间15时,两只手可以绕连接部16在枕头1后端握在一起,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感,使得用户更有安全感。
进一步的,连接部16的结构为椭圆形或圆形,规则的形状结构便于与头枕部的区域更为接近,同时也能够便于加工。
进一步的,连接部16为拉链,拉链绕连接部16的外部轮廓设置,拉链头尾连接,拉链的一端与第一枕部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枕部12连接,当拉链完全拉开时,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分开角度最大,当拉链闭合时,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完全贴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枕头1包括枕芯13和枕套14,枕芯13设置在枕套14内;枕芯13包括第一枕体131和第二枕体132,枕套14包括第一空间141和第二空间142,连接部16能够将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连通,当连接部16打开时,第一空间141、第二空间142与外部连通,连接部16开闭时,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连通,与外部空间不连通;第一枕体131设置在第一空间141中形成第一枕部11,第一枕体131的外壁与第一空间141的内壁贴合,第二枕体132设置在第二空间142中形成第二枕部12,第二枕体132的外壁与第二空间142的内壁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枕套14、枕芯13均具有弹性,且为柔性材料制成;枕套14使得枕头1具有美观性的同时,还能够对枕芯13进行限位,使枕芯13限制在空间内,在受到用户的力挤压的时候,枕芯13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性,不会随意错位。用户打开连接部16,可将枕芯13从枕套14内取出,对枕套14进行清洗。
进一步的,枕芯13为记忆海绵制成;枕套14可选为具有弹性的棉质材料、锦纶材料等制成。
进一步的,拉链设置在枕套14上;第一空间141、第二空间142均具有与连接部16配合的开口,即开口的形状与连接部16的结构形状相同;拉链的一侧链牙沿第一空间141的开口连接,另一侧链牙沿第二空间142的开口连接,拉头两端分别与两侧链牙连接,从而链牙拉动移动时可使得两侧链牙啮合或脱开;链牙啮合时,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的开口重叠并连接在一起,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连通且与外部隔断,链牙脱开时,即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分开,用户可将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分开。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硬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的硬度设置不同,使得用户可以更换与头部接触的枕面,以实现不同的软硬使用感,提高用户对枕头1的软硬度使用选择需求,从而提高枕头1的使用舒适度;并且由于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硬度不同,当用户将手臂放置在夹手空间15时,手臂相对的上下侧与之贴合接触的触感也不同,可以使得用户具有不同的体验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睡眠。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结构相同;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相对两端的厚度均相同,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为基本的长方体结构,较长边为前后两端。
而在本申请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结构相同;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相对两端部的厚度不同,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中心对称设置以使得枕头1的相对两端厚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相对两端厚度不同,但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结构相同,即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在一端的厚度不同,第一枕体131的相对两端的厚度为D1、D2,第二枕体132的相对两端厚度为D3、D4,D1与D3在同一端,D2与D4在同一端,D1=D4,42=D3,D1+D3=D2+D4;需要说明的是,D1、D3所在端与D2、D4所在端可以理解为枕头1的前后两端,前后两端为相对性,不是唯一性,当哪一端与用户颈部贴合时,那一端为前端。
在本实施中,在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的硬度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前后两端均可以与用户颈部贴合,这样可以使得用户使用枕头1时,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硬度体验感,即用户颈部贴合在D1端、D2端、D3端、D4端时,均有不同的硬度体验感,从而使得用户具有四种硬度不同的使用舒适感,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以枕头1前后两端的连接面为参考面,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厚度沿该参考面呈递增或递减的变化趋势,而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的变化趋势相反。例如,D1端作为枕头1的前端,D3与D1同端,第一枕体131的厚度由D1端至D2端逐渐增大,那么第二枕体132的厚度由D3端至D4端逐渐减小,且变化程度是相同,这使得枕头1在垂直于参考面方向上厚度基本保持一致,从而使得枕头1的硬度是规律分布的,能够增加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进一步的,参考图5所示,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的贴合面133为走势平缓的平面,该平面倾斜设置,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从而降低制作成本。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的贴合面133为光滑的S型弧面,该弧面为侧躺的轻微波动的S型,这样可以增加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连接在一起时的稳定性,使得枕头1在受压时,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不会轻易发生位移,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S型弧面也可为波浪型,其弧面波动趋势较为轻缓,当用户将手臂伸入夹手空间15中时,轻微波动的弧面不会带给用户较大的异物感和不适感,由于压力作用,其弧面在受到压力作用时,也会降低弧面波动,故而该厚度变化趋势对手臂的异物感进一步降低;并且手臂伸入夹手空间15后,沿前后两端方向上,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厚度均处于变化中,其硬度也处于变化中,带给用户手臂不同部位的压感、触感也是不同的,其能够对用户起到轻微的按摩效果,帮助用户缓解肌肉酸痛。
参考图4所示,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包括枕面和贴合面133,枕面为与用户颈部、头部直接接触的面,枕面基本趋于平面;贴合面133为第一枕体131与第二枕体132相互接触贴合的面,其设置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光滑的S型弧面或是走势平缓的平面。
进一步的,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的侧边均设置为圆滑的弧面,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枕头1时,能够与用户接触的面、角的尖锐度降低,均为光滑的弧面,方便用户手臂快速、方便地从夹手空间15中脱出与进入,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本申请的枕头1除了仰睡能够将两只手臂均放置在夹手空间15中,还能够在侧睡时将手臂放入夹手空间15中,使得侧睡时手壁具有放置空间,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当处于下端的枕体的厚度从前到后递增时,还能够对手部起托举作用,方便用户侧睡搭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各实施例在对方案不冲突且技术方案能够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成新的实施例。
以上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1)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枕部(11)和第二枕部(12),所述第一枕部(11)与所述第二枕部(12)之间设有连接部(16)与夹手空间(15),所述连接部(16)用于使第一枕部(11)与第二枕部(12)连接,所述夹手空间(15)用于放置用户手部;
所述连接部(16)设置在所述枕头(1)的中部位置,所述夹手空间(15)围绕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6)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1)包括枕芯(13)和枕套(14),所述枕芯(13)设置在所述枕套(14)内;
所述枕芯(13)包括第一枕体(131)和第二枕体(132),所述枕套(14)包括第一空间(141)和第二空间(142),所述连接部(16)能够将所述第一空间(141)与第二空间(142)连通;
所述第一枕体(131)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141)中形成所述第一枕部(11),所述第二枕体(132)设置在第二空间(142)中形成所述第二枕部(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相对两端的厚度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枕体(131)、第二枕体(132)相对两端部的厚度不同,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中心对称设置以使得所述枕头(1)的相对两端厚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的贴合面(133)为走势平缓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的贴合面(133)为光滑的S型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体(131)与所述第二枕体(132)硬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6)为弧形封闭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6)的结构为椭圆形或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6)为拉链。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91567.6U CN22110545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枕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91567.6U CN22110545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枕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105454U true CN221105454U (zh) | 2024-06-11 |
Family
ID=91341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91567.6U Active CN22110545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枕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105454U (zh) |
-
2023
- 2023-07-07 CN CN202321791567.6U patent/CN2211054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42747U (ja) | 牽引枕 | |
TWI225391B (en) | Cervical pillow for protec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 |
US6073288A (en) | Training pillow | |
CN221105454U (zh) | 一种枕头 | |
JP2008517686A (ja) | 人間工学的枕 | |
CN205197626U (zh) | 多功能颈椎枕 | |
CN218852389U (zh) | 一种枕头 | |
CN210276708U (zh) | 可调节靠枕 | |
KR100444950B1 (ko) | 기능성베개 | |
JP3047525U (ja) | 寝具用補助装置 | |
CN209769898U (zh) | 一种可调节舒眠软管枕及床上用品 | |
CN203609127U (zh) | 曲面弹簧芯颈椎自适应枕 | |
CN218528377U (zh) | 一种多功能枕 | |
CN218784364U (zh) | 一种新型枕件组合 | |
CN218127934U (zh) | 仰卧护颈枕 | |
JP3246674U (ja) | 異なる厚さを有する枕 | |
CN219229538U (zh) | 一种二合一颈椎枕 | |
CN218832466U (zh) | 一种多功能睡枕 | |
CN202775459U (zh) | 一种异形颈康枕 | |
CN216754108U (zh) | 一种柱体四分区护颈枕芯 | |
CN219845959U (zh) | 组合式的枕头 | |
CN211242646U (zh) | 新型趴睡枕 | |
CN222751788U (zh) | 颈椎套枕 | |
CN219742343U (zh) | 一种侧躺两用式的双人枕头 | |
CN218186156U (zh) | 一种三明治面包按摩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