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4538U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14538U CN220914538U CN202322218010.XU CN202322218010U CN220914538U CN 220914538 U CN220914538 U CN 220914538U CN 202322218010 U CN202322218010 U CN 202322218010U CN 220914538 U CN220914538 U CN 2209145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rusion
- guard plate
- bottom guard
- channel opening
- drainage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91—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Cleaning battery or cell cas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底护板本体设有排液流道,底护板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外部连通的流道口,流道口与排液流道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通过在底护板本体上设置排液流道和流道口,可以快速的将进入底护板内的液体排出,避免底护板内积水与托盘接触对托盘的腐蚀,减少积水长时间存在导致散发异味的可能性。同时,底护板可以增加对电池包的保护,降低行车过程中电池包受异物或者硬物的冲击,保护电池包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能量来源之一,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整车性能及驾驶体验。电池包一般布置于整车车身底部,电池包底部离地间隙有限,底护板设于电池包底部,在通过水坑或下雨天车辆行驶过程中经常水质进入底护板内形成积水,有腐蚀托盘底部和积水长时间不排出导致水质变质发臭引发客诉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底护板,可以提高底护板的结构强度,降低底护板积水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所述底护板本体设有排液流道,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外部连通的流道口,所述流道口与所述排液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通过在底护板本体上设置排液流道和流道口,可以快速的将进入底护板内的液体排出,避免底护板内积水与托盘接触对托盘的腐蚀,减少积水长时间存在导致散发异味的可能性。同时,底护板可以增加对电池包的保护,降低行车过程中电池包受异物或者硬物的冲击,保护电池包降低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护板本体包括:底壁、侧壁,所述侧壁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外周缘,所述侧壁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底壁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侧壁朝向第二方向凸出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排液流道,所述侧壁的至少一处断开形成所述流道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侧壁彼此间隔开,所述凸起结构由所述底壁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凸出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一排液流道,所述第一排液流道设置于所述侧壁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道口包括所述侧壁的至少一处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底壁的周向环形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二排液流道,所述第二排液流道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凸起环绕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二流道口包括所述第一凸起的至少一处缺口,所述第二流道口可连通所述第一排液流道和所述第二排液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底壁的周向环形延伸,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侧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三排液流道,所述第三排液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三流道口,所述第三流道口包括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一处缺口,所述第三流道口可连通所述第一排液流道和所述第三排液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相交;和/或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相交,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相互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第四凸起,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交;或者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交;或者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均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护板本体为矩形,所述第一流道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流道口包括第一子流道口和第二子流道口,所述第一子流道口和所述第二子流道口分别位于所述侧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侧的同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护板本体的边缘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连接车辆底部的防护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护板还包括:保温件,所述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护板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在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一侧分别位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喷涂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所述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托盘、底护板,所述底护板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所述底护板设于所述托盘的底部,所述底护板的底护板本体的排液流道所在的一侧面向所述托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本体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与防护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池包;1、底护板;2、托盘;3、防护板;
10、底护板本体;11、排液流道;111、第一排液流道;112、第二排液流道;113、第三排液流道;12、第一流道口;121、第一子流道口;122、第二子流道口;13、底壁;14、侧壁;15、凸起结构;151、第一凸起;152、第二凸起;153、第三凸起;154、第四凸起;16、连接部;
20、保温件;30、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1,包括:底护板本体10。底护板1具有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C和第三方向B,第一方向A对应底护板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C对应底护板1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B对应底护板1的宽度方向。
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底护板本体10设有排液流道11,底护板本体1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外部连通的流道口,流道口与排液流道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以底护板1设于电池包100的托盘2的底部为例,底护板1在托盘2的底部与托盘2可通过螺栓连接,底护板1用于保护电池包100。底护板本体10的一侧设置排液流道11,在这里指底护板1沿厚度方向邻近托盘2的一侧设置有排液流道11。当车辆涉水行驶时,位于车辆底部的底护板1内容易进水,底护板1内的水在排液流道11汇集后从流道口及时排出,保持底护板1内的干燥,避免积水时间长导致对托盘2底部的腐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护板1,通过在底护板本体10上设置排液流道11和流道口,可以快速的将进入底护板1内的液体排出,避免底护板1内积水与托盘2接触对托盘2的腐蚀,减少积水长时间存在导致散发异味的可能性。同时,底护板1可以增加对电池包100的保护,降低行车过程中电池包100受异物或者硬物的冲击,保护电池包100降低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底护板本体10包括:底壁13、侧壁14,侧壁14设置在底壁13的外周缘,侧壁14沿第一方向A朝向远离底壁13的方向延伸,且侧壁14朝向第二方向C凸出底壁13,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C垂直,侧壁14和底壁13共同限定出排液流道11。侧壁14的至少一处断开形成流道口。
底护板本体10具有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C和第三方向B,其中第一方向A可以为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C可以为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B可以为车辆的前后方向。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侧壁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且凸出底壁13设置,沿第三方向B的设置的侧壁14朝向远离底壁13中心的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A和第三方向B延伸的侧壁14相连。侧壁14上形成有与排液流道11连通的流道口,以使排液流道11内的液体能够及时流出。由此,底壁13和侧壁14限定出排液流道11,可以便于底护板1内的液体在排液流道11处汇集,有利于底护板1内部的积液从流道口流出。同时,侧壁14沿第一方向A延伸可以便于底护板1的安装,沿第二方向C凸出底壁13可以便于形成排液流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壁13上设有凸起结构15,凸起结构15与侧壁14彼此间隔开。由此,在底护板1的底壁13上设置凸起结构15可以增加底护板1的结构强度,减小底护板1上积水的面积,便于积水流向排液流道11,降低积水与托盘2底部接触的可能性,避免积液对托盘2的腐蚀。在底护板1与托盘2的底部安装时,凸起结构15可以与托盘2的底部止抵,避免凸起结构15内部进水,有效减小底壁13上积水引起的发臭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5由底壁13的一部分朝向第二方向C凸出形成。例如,底护板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侧壁14设于底壁13的第一侧,且沿第二方向C也即高度方向朝向远离第二侧的方向延伸,凸起结构15由底护板1的第二侧沿厚度方向朝向第一侧凸出形成。由此,凸起结构15朝向第二方向C凸出可以在底壁13远离侧壁14的一侧增加底壁13的离地间隙,避免异物撞击导致底护板1变形刺破电池包100,增加底护板1使用的安全性和结构强度,保证具有该底护板1的车辆的通过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排液流道11包括第一排液流道111,第一排液流道111设置于侧壁14和凸起结构15之间,第一排液流道111呈环形通道设于底护板本体10内、流道口包括第一流道口12,第一流道口12包括侧壁14的至少一处缺口,例如,在第一方向A设置的侧壁14和第三方向B设置的侧壁14的连接处形成的缺口为第一流道口12,且第一流道口12位于第一方向的侧壁14上,或者第一流道口12开设在第一方向A的相对的两个侧壁14中的至少一个上,以使第一流道口12和第一排液流道111连通。在底护板本体10内部进液后,液体能够在排液流道11内汇集后从第一流道口12流出,避免底护板1内液体的积液现象,避免对底护板1内的腐蚀和异味
结合图4,凸起结构1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起151,第一凸起151沿底壁13的周向环形延伸。第一凸起151呈回字形设计在底壁13上。由此,第一凸起151的设置可以增加底壁13的结构强度,提高底护板1抗冲击变形的能力,以使底护板1能够更好的保护托盘2。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液流道11包括第二排液流道112,第二排液流道112设置于由第一凸起151环绕形成的空间内,也即第一凸起151和底壁13围成的区域构造成第二排液流道112。流道口包括第二流道口(图未示出),第二流道口包括第一凸起151的至少一处缺口,第二流道口可连通第一排液流道111和第二排液流道112。第二流道口可设于第一凸起151上且设于两个第一凸起151中邻近侧壁14的一个第一凸起151上,以使第一排液流道111和第二排液流道112能够连通,便于第二排液流道112内可能存在的积液能够流出,保持两个第一凸起151之间限定出第二排液流道112的干燥。由此,多个第一凸起151在底壁13上间隔排布,且第二排液流道112设于两个第一凸起151之间,可以增加底壁13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第二流道口的设置连通第一排液流道111和第二排液流道112增加第二排液流道112内液体流出的速率。
可选地,参照图4,凸起结构15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起152,第二凸起152沿底壁13的周向环形延伸,第二凸起152设置与第一凸起151和侧壁14之间。第二凸起152呈回字形设置,第二凸起152在底壁13上沿朝向远离底壁13中心的方向设于第一凸起151的外周侧,且与第一凸起151间隔设置。由此,第二凸起152的设置可以增加底壁13的结构强度,结合第一凸起151以使凸起结构15的稳定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排液流道11包括第三排液流道113,第三排液流道113设置于第二凸起152和第一凸起151之间,流道口包括第三流道口(图未示出),第三流道口包括第二凸起152的至少一处缺口,也即在第二凸起152上形成有缺口,缺口为第三流道口,缺口可以为多个,第三流道口可连通第一排液流道111和第三排液流道113。也即,第二凸起152设于第一凸起151和侧壁14之间,第二凸起152和侧壁14之间设置的为第三排液流道113,第三流道口设于第二凸起152上,在第三排液流道113内进液需要排出时可从第三流道口流出至第一排液流道111内汇集后从第一流道口12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可同时设置,也即底护板1内由于凸起结构15的设置可以形成第一排液流道111、第二排液流道112和第三排液流道113,且第一排液流道111和第三排液流道113之间通过第三流道口连通,第二排液流道112和第三排液流道113之间通过第二流道口连通,以使凸起结构15内部的积液能够流出至第一排液流道111汇集流出。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凸起结构15进一步包括:第三凸起153,第三凸起153沿第一方向A延伸,第三凸起153与第一凸起151和/或第二凸起152相交,也即第三凸起153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与环形的第一凸起151和环形的第二凸起152分别相交,且第三凸起153凸出第二凸起152的边沿。或者,第三凸起153沿第一方向A伸出第一凸起151的边沿,且与第二凸起152间隔设置,此时第三凸起153的两端位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之间。或者,第三凸起153沿第一方向A与第一凸起151间隔设置。此时第三凸起153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在第三凸起153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相连时,以使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沿第三方向B关于第一凸起151对称分布。
第三凸起153沿第三方向B延伸,第三凸起153与第一凸起151和/或第二凸起152相交,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B相互正交。也即,第三凸起153可以沿垂直第一方向A的第三方向B延伸,第三凸起153可以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中的一个相交,或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凸起153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分别相交,且第三凸起153的两端沿第三方向B伸出第二凸起152的边沿。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A和第三方向B均设置有一个第三凸起153,两个第三凸起153呈十字分布,且两个第三凸起153分别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相连,以提高凸起结构15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凸起结构15进一步包括:第四凸起154,第四凸起154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三凸起153之间,第四凸起154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三凸起153相交;或第四凸起154与第二凸起152和第三凸起153相交。或者,第四凸起154与第一凸起151、第二凸起152和第三凸起153均相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凸起153和第四凸起154为两个,两个第四凸起154在底壁13上交叉设计,且两个第四凸起154和两个第三凸起153在底护板1内沿底护板1的周向间隔交替设置,第四凸起154分别经过两个第三凸起153相交的交点,且与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相连。其中,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第一凸起151和第二凸起152可以设置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多个第三凸起153和多个第四凸起154在底壁13上呈米字型排布。由此,第四凸起154的设置可以便于提高凸起结构15的强度,以使底壁13结构强度更为均匀,底壁13承受撞击的能力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护板本体10为矩形,第一流道口12为多个,多个第一流道口12包括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分别位于侧壁14的彼此相对的两侧的同一端。如,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均设于底护板1沿第三方向B的同一端,且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沿第一方向A设于底护板1的两侧,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相对。由此,第一子流道口121和第二子流道口122的设置可以便于排液流道11内的液体及时排出,提高排液流道11内液体流出的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底护板本体10的边缘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16,连接部16适于连接车辆底部的防护板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6设于底护板本体10沿第三方向B的一侧,且连接部16为多个,多个连接部16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这里,连接部16用于连接车辆底部的防护板3,节约支架的成本,优化车辆底部的空间,提高车辆的装配效率。连接部16可通过螺栓连接防护板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底护板1还包括:保温件。保温件20设于底护板本体10第二方向C的第一侧,保温件20与凸起结构15止抵,在底护板1与托盘2安装时,保温件20止抵在凸起结构15和托盘2的底部之间,保温件20可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在凸起结构15上。在本实施例中,保温件20为两个,两个保温件20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两个保温件20之间漏出的部分与托盘2的底部止抵。保温件20的材料可以是微孔发泡聚丙烯。由此,保温件20设于底护板1和托盘2的底部之间设置时,保温件20被挤压,保温件20具有压缩阻水的功能,以使进入防护板3内的液体不会流向凸起结构15内部,或者进入凸起结构15内部的积液也能从第二排液流道112或者第三排液流道113流向第一排液流道111内,便于进入的液体流入排液流道11内从第一流道口12流出。同时,可以有效减少积水冲击导致电池包100底护板1变形。
可选地,参照图2,底护板1还包括:缓冲层30,缓冲层30设在底护板本体10的第二方向C的第二侧。第二侧和第一侧分别位于底护板本体10的第二方向C的两侧。缓冲层30可通过喷涂的粘接在底护板1远离保温件20的一侧也即第二侧,以提高底护板1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包括:托盘2、底护板1,底护板1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底护板1,底护板1设于托盘2的底部,底护板1的底护板本体10的排液流道11所在的一侧面向托盘2。
结合,1-图5,底护板1设于托盘2的底部,用于增加对电池包100的保护,避免托盘2底部积水腐蚀托盘2。底护板1沿厚度方向邻近托盘2的一侧设有凸起结构15,凸起结构15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三凸起153和第四凸起154,多个第一凸起151和多个第二凸起152在底壁13上形成多个回字形加强结构,多个第三凸起153和多个第四凸起154在底壁13上形成多个米字型加强结构,多个第一凸起151、第二凸起152、第三凸起153和第四凸起154相连,提高底护板本体10的结构强度。凸起结构15由底护板本体10的底壁13远离托盘2的一侧朝向邻近托盘2的一侧凸出,凸起结构15上粘接有保温件20,保温件20设于底护板1和托盘2之间,可阻挡进入底护板1内部的液体流向凸起结构15内,以使液体流向排液流道11从第一流道口12流出。在底护板1远离托盘2的一侧喷涂有缓冲层30,可以提高底护板1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加底护板1的耐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00,通过在底护板1上设置排液流道11和流道口,以使进入底护板1内部的液体能够及时从第一流道口12流出,减少底护板1积水的风险以及减少底护板1积水冲击导致电池包100的底部变形,避免托盘2被腐蚀,增加电池包100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底护板1集成有连接部16用于安装防护板3保护车辆的底盘,可以节省支架优化车辆底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包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电池包100的底部设置底护板1,可以增加底护板1的结构强度,以使底护板1能够更好的保护电池包100的托盘2和托盘2内部的电池,底护板1上冲压形成的凸起结构15可以提高车辆的离地间隙,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护板本体,所述底护板本体设有排液流道,所述底护板本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外部连通的流道口,所述流道口与所述排液流道连通,所述底护板本体的边缘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适于连接车辆底部的防护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本体包括:
底壁;
侧壁,所述侧壁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外周缘,所述侧壁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底壁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侧壁朝向第二方向凸出所述底壁,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侧壁和所述底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排液流道;
所述侧壁的至少一处断开形成所述流道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侧壁彼此间隔开,所述凸起结构由所述底壁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凸出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一排液流道,所述第一排液流道设置于所述侧壁和所述凸起结构之间;
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道口包括所述侧壁的至少一处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底壁的周向环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二排液流道,所述第二排液流道设置于由所述第一凸起环绕形成的空间内;
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二流道口包括所述第一凸起的至少一处缺口,所述第二流道口可连通所述第一排液流道和所述第二排液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底壁的周向环形延伸,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侧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流道包括第三排液流道,所述第三排液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凸起之间;
所述流道口包括第三流道口,所述第三流道口包括所述第二凸起的至少一处缺口,所述第三流道口可连通所述第一排液流道和所述第三排液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相交;和/或
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相交,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相互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进一步包括:第四凸起,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交;或者
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相交;或者
所述第四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均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本体为矩形;
所述第一流道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流道口包括第一子流道口和第二子流道口,所述第一子流道口和所述第二子流道口分别位于所述侧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侧的同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还包括:
保温件,所述保温件设置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第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在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一侧分别位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第二方向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喷涂于所述底护板本体的所述第二侧。
1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托盘;
底护板,所述底护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所述底护板设于所述托盘的底部,所述底护板的底护板本体的排液流道所在的一侧面向所述托盘。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18010.XU CN220914538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PCT/CN2024/110303 WO2025036217A1 (zh) | 2023-08-16 | 2024-08-07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218010.XU CN220914538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14538U true CN220914538U (zh) | 2024-05-07 |
Family
ID=90920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218010.XU Active CN220914538U (zh) | 2023-08-16 | 2023-08-16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14538U (zh) |
WO (1) | WO202503621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36217A1 (zh) * | 2023-08-16 | 2025-02-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15741B1 (ko) * | 2012-03-23 | 2013-10-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치수안정성이 우수한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팩 케이스 어셈블리와 그 제조 방법 |
KR102111507B1 (ko) * | 2018-11-21 | 2020-05-15 | 한화글로벌에셋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로워케이스 |
CN210092158U (zh) * | 2019-05-22 | 2020-02-1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包底护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217124565U (zh) * | 2022-04-29 | 2022-08-0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护板结构、电池包以及车辆 |
CN219067026U (zh) * | 2022-12-07 | 2023-05-23 | 武汉瑞众鑫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电池下护板 |
CN220914538U (zh) * | 2023-08-16 | 2024-05-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
2023
- 2023-08-16 CN CN202322218010.XU patent/CN220914538U/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8-07 WO PCT/CN2024/110303 patent/WO2025036217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36217A1 (zh) * | 2023-08-16 | 2025-02-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5036217A1 (zh) | 2025-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914538U (zh) | 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0861424U (zh) | 蜗壳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461197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1226753A (zh) | 一种设有凸坎的流道及基于该流道的灌水器 | |
CN209819846U (zh) |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7124565U (zh) | 护板结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20604944U (zh) | 电池箱底护板、电池包和车辆 | |
CN209200022U (zh) | 电池箱 | |
CN209819847U (zh) |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5810370U (zh) | 一种车载换热器 | |
CN113028866B (zh) | 中冷器芯体、气室组件及中冷器 | |
CN209801615U (zh) | 出气栅及设有其的电暖器 | |
CN216288875U (zh) | 一种电池护板及电池包 | |
CN209101532U (zh) | 一种具有防堵结构的接水盘及空调器 | |
CN210379174U (zh) | 电池柜及新能源汽车 | |
CN219759730U (zh) | 一种电池包以及电动工具 | |
CN215759463U (zh) | 一种抗压排水槽 | |
CN220269642U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内机排水结构 | |
CN216468157U (zh) | 一种空气室底板及车辆 | |
CN215630523U (zh) | 一种水封地漏结构 | |
CN220065900U (zh) | 电池包上盖及电池包 | |
CN218846302U (zh) | 空调外机底盘、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0526439U (zh) | 汽车引擎防护结构及汽车 | |
CN222438149U (zh) | 一种天花空调机出风网结构 | |
CN221219069U (zh) | 一种多孔排水盖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