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6709U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鞋底及鞋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56709U CN220756709U CN202322608669.6U CN202322608669U CN220756709U CN 220756709 U CN220756709 U CN 220756709U CN 202322608669 U CN202322608669 U CN 202322608669U CN 220756709 U CN220756709 U CN 2207567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e
- shoe
- supporting
- midsole
- outs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4744 fore-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3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27561 Valg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469816 Va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9 reboun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4934 Dacr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5 poly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鞋底及鞋子,包括鞋中底和鞋大底,鞋大底设置于鞋中底的鞋底面,鞋大底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鞋中底具有适配于凹谷的凸峰,鞋中底的弹性系数大于鞋大底的弹性系数。鞋中底本身具有的弹性性能可获得一定的回弹效果,鞋大底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与鞋中底的凸峰相适配,能限制鞋中底发生形变,提升回弹性能,还可加强鞋大底与鞋中底的紧密连接,包覆鞋大底和鞋中底侧壁,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其中包覆鞋大底与鞋中底的连接处的部分会与地面接触,增大接地面积,进而增加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运动过程中不断的起动、急停、起跳和迅速的左右移动等动作使得在挑选鞋子时必须把鞋子的特性放在首位,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动作需求,鞋子需要有良好的回弹性和稳定性。
在申请号为202221734228.X,专利名称为“一种推进式稳定鞋底”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了:“鞋底本体包括大底和中底,在大底与中底之间设有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从所述后跟部延伸至前掌部,还包括对应支撑片的后端设置的支撑块,支撑块对应所述后跟部的侧面设置并从所述后跟部的内侧延伸至外侧,还包括对应支撑片的前端设置的弹性块,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开设的安装槽,弹性块嵌装在安装槽中,支撑块的硬度大于支撑片的硬度,支撑片的硬度大于弹性块的硬度”,其通过增设支撑块、弹性块等零部件,以达到稳定和回弹的效果,但增设的零部件会增加鞋子自重,且所能达到的稳定和回弹的效果不足。
因此,本申请拟提出一种鞋底及鞋子,在不增设零部件的情况下,提升其稳定性和回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及鞋子,旨在改善现有鞋子稳定性和回弹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鞋底,包括:
鞋中底及鞋大底,所述鞋大底设置于所述鞋中底的鞋底面,所述鞋大底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所述鞋中底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
所述鞋中底具有适配于所述凹谷的凸峰,所述鞋中底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鞋大底的弹性系数。
优选的,所述鞋中底的后跟部位处设置有弹性弯折部,所述弹性弯折部朝前掌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凹槽。
优选的,所述鞋大底的前脚掌位置设有交叉弯曲沟及由所述交叉弯曲沟分割形成的若干脚掌支撑区,所述交叉弯曲沟包括至少一条沿所述鞋大底长度方向的纵沟和至少一条沿所述鞋大底宽度方向的横沟。
优选的,所述交叉弯曲沟包括一条沿所述鞋大底长度方向的纵沟和一条沿所述鞋大底宽度方向的横沟,所述脚掌支撑区包括第一支撑区、第二支撑区、第三支撑区及第四支撑区。
优选的,所述鞋大底还包括后跟支撑区,所述脚掌支撑区与所述后跟支撑区间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朝内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脚掌支撑区和/或所述后跟支撑区设置有防滑图纹。
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
鞋底,其为上述中的鞋底;及
鞋面,所述鞋面的底部设置在所述鞋底的所述鞋中底的鞋顶面上,所述鞋面材质为皮革,所述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
优选的,还包括外支撑部,所述外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和/或外侧,所述外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点、第二支撑点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点设置于所述鞋中底足弓部位处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支撑点设置于所述鞋面后跟部位处的侧面上,所述连接件自第一支撑点倾斜向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峰点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点。
优选的,还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的鞋舌,所述鞋舌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排鞋眼孔。
优选的,所述鞋舌的两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所述弹力连接部一端从所述鞋眼孔穿出,所述弹力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并与所述鞋底连接,所述鞋带的两端与两侧所述弹力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鞋中底的材质为弹性材料,且鞋中底的弹性系数大于鞋大底的弹性系数,利用鞋中底本身具有的弹性性能在使用者在起动、起跳以及落地时可获得一定的回弹效果,并且,鞋大底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并与鞋中底的凸峰相适配,能够限制鞋中底发生形变,并加快恢复鞋中底形变的速度,提升鞋底的回弹性能。
2、鞋大底所形成的凹谷与鞋大底一体成型,且与鞋中底的凸峰相适配,由此,可加强鞋大底与鞋中底的紧密连接,包覆整体或部分的鞋大底和鞋中底侧壁,对鞋底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刮蹭撕裂,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
3、鞋大底沿鞋中底的侧壁延伸可加强对人体足部内侧和外侧的支撑作用,鞋底倾倒时,其中包覆鞋大底与鞋中底的连接处的部分会与地面接触,如此可增大鞋大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提供侧向的支撑,减小人体足部侧翻的倾斜度,避免因足部着地时发生极为复杂的偏转而受伤,进而增加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鞋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鞋大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鞋子的鞋底及外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鞋子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鞋中底;11、鞋大底;12、鞋面;
101、弹性弯折部;1011、第一凹槽;
111、脚掌支撑区;1111、防滑图纹;1112、第一支撑区;
1113、第二支撑区;1114、第三支撑区;1115、第四支撑区;
112、后跟支撑区;113、交叉弯曲沟;114、第二凹槽;1141、开口;
121、透气区;122、外支撑部;1221、第一支撑点;
1222、第二支撑点;1223、连接件;123、鞋带;124、鞋舌;
125、鞋眼孔;126、弹力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者“设置于”或者“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提供了一种鞋底,包括鞋中底10及鞋大底11。
鞋大底11设置于鞋中底10的鞋底面,鞋大底11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10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且鞋中底10具有适配于凹谷的凸峰,鞋中底10的弹性系数大于鞋大底11的弹性系数。
具体而言,鞋中底10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其弹性系数大于鞋大底11的弹性系数,可为TPU(中文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或ETPU(中文名称为:工程聚氨酯弹性体)或EPDM(中文名称为:三元乙丙橡胶),则鞋中底10的材质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着地时,因鞋中底10富有弹性会受压变形,这一过程储备弹性势能,而在蹬伸阶段,压缩变形的弹性材料恢复其原有形状时,释放储存的弹性势能,进而使得使用者在起动、起跳以及落地时可获得一定的回弹效果。
并且,鞋大底11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10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且鞋中底10具有适配于凹谷的凸峰,一方面,凹谷与鞋大底11一体成型,且与鞋中底10的凸峰相适配,由此,可加强鞋大底11与鞋中底10的紧密连接,包覆整体或部分的鞋大底11和鞋中底10侧壁,需要说明的是,鞋大底11材质相对于鞋中底10材质较硬,弹性系数相对较小,对鞋底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刮蹭撕裂,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加强对人体足部内侧和外侧的支撑作用,鞋底倾倒时,鞋大底11沿鞋中底10的侧壁延伸,其中包覆鞋大底11与鞋中底10的连接处的部分会与地面接触,如此可增大鞋大底1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侧向运动或曲线运动过程中提供侧向的支撑,减小人体足部侧翻的倾斜度,避免因足部着地时发生极为复杂的偏转而受伤,进而增加其稳定性。
另一方面,其紧密包覆性也能够限制鞋中底10在受到人体足部压力时发生的形变程度,由于鞋中底10为弹性材料,且鞋中底10的弹性系数大于鞋大底11的弹性系数,则当鞋中底10受压发生形变时,鞋大底11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10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并与鞋中底10的凸峰相适配,能够限制鞋中底10发生形变,并加快恢复鞋中底10形变的速度,如此,可提升鞋底的回弹性能。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鞋中底10的后跟部位处设置有弹性弯折部101,弹性弯折部101朝前掌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凹槽1011。由于后跟部位是主要的受力部位,因此,在鞋中底10后跟部位处设置有弹性弯折部101,弹性弯折部101与鞋中底10一体成型,利于鞋中底10后跟部位处发生更大的弹性形变,当鞋中底10的后跟部位处受到足部压力压缩变形时,带动与其一体成型的弹性弯折部101发生形变,而当鞋中底10的后跟部位受到的压力减小时,弹性弯折部101所发生的形变会迅速恢复,从而驱使鞋中底10恢复形变,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高鞋底的回弹性能。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鞋大底11的前脚掌位置设有交叉弯曲沟113及由交叉弯曲沟113分割形成的若干脚掌支撑区111,交叉弯曲沟113包括至少一条沿鞋大底11长度方向的纵沟和至少一条沿鞋大底11宽度方向的横沟。
具体而言,交叉弯曲沟113设置于鞋大底11的前掌部位处,这是由于行走或跑动时前掌于脚趾位置处发生弯曲变形,需要说明的是,交叉弯曲沟113的横沟和纵沟可为直线或曲线,交叉弯曲沟113呈鱼骨状或井状或X状,其纵沟保证前掌的左右掌的弯曲性,其横沟保证前掌的前后掌的弯曲性,由此,交叉弯曲沟113为鞋底对应于前掌部位处提供可变形的空间,使其能够随脚部动作弯曲变形,贴合运动时前掌的形变,更易于起步,如此,可确保前掌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交叉弯曲沟113包括一条沿鞋大底11长度方向的纵沟和一条沿鞋大底11宽度方向的横沟,交叉弯曲沟113分割鞋大底形成若干脚掌支撑区111,包括第一支撑区1112、第二支撑区1113、第三支撑区1114及第四支撑区1115。
针对不同的运动场地,增加抓地力的方式不同,例如,在水泥场地,依靠增加触地面积来增加抓地力,触地面积越大,止滑效果越好,稳定性也越强,第一支撑区1112、第二支撑区1113、第三支撑区1114和第四支撑区1115均为成块的接地块,且与鞋大底11一体成型,其材质较硬,弹力相对较小,能够保证站立时的高稳定性,与地面接触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支撑良好可减少过度内外翻,从而提升稳定性,保护使用者运动时不易受伤。
此外,鞋大底11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鞋中底10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使得鞋底的触地面增大,如此,通过增大鞋底的触地面积,进而支撑面也相应增大,从而达到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鞋大底11还包括后跟支撑区112,脚掌支撑区111与后跟支撑区112间形成有第二凹槽114,第二凹槽114朝内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1141。
具体而言,后跟支撑区112同样为成块的接地块,与地面直接接触为脚后跟提供支撑,且脚掌支撑区111与后跟支撑区112间形成有第二凹槽114,第二凹槽114朝内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114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凹槽114贯穿鞋大底11与鞋中底10设置,在落地时第二凹槽114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足弓部位处有可以变形与溃缩的空间,因此,使用者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并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凹槽114能够吸收所受到的力,并将所受的力沿开口1141处通过震动快速释放出去,以实现缓冲减震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脚掌支撑区111和/或所述后跟支撑区112设置有防滑图纹1111,可根据不同的运动属性和脚底不同部位受力不同,在位于鞋底不同部位的脚掌支撑区111和/或所述后跟支撑区112上设计不同形状的防滑图纹1111,用于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起到止滑的作用。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鞋子,包括:鞋底和鞋面12,鞋底为实施例一中所记载的鞋底。
其中,鞋面12的底部设置在鞋底的鞋中底10的鞋顶面上,鞋面12材质为皮革,鞋面12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121。
具体而言,皮革具有高耐久性、更舒适以及更保暖的特点,并且,因皮革材质的挺括性既能够提升鞋子外观的美感,又能够对脚面有着比较好的保护,此外,透气区121为网布结构,网布的材质可为碳纤维或锦纶或涤纶,网布结构在编织时即一体形成若干个透气孔,透气孔的形状可为菱形或三角形或正六边形,网布结构能促进鞋子内外空气的流通,及时的散出热量和异味,提升鞋子的透气性。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支撑部122,外支撑部122包括第一支撑点1221、第二支撑点1222以及连接件1223,第一支撑点1221设置于鞋中底10足弓部位处的侧壁上,第二支撑点1222设置于鞋面12后跟部位处的侧面上,连接件1223自第一支撑点1221倾斜向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峰点并连接至第二支撑点1222。
具体而言,外支撑部122自鞋中底10延伸至鞋面12上,加强鞋中底10与鞋面12的紧密连接,外支撑部122贴合鞋子的内侧和/或外侧设置,这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因未踩稳而发生内翻或者外翻而扭伤脚部,外支撑部122自足弓部位处至后跟部位处设置,使其具有稳定的支撑结构,对鞋子内侧和/或外侧进行包裹,对脚部进行防内、外侧翻保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鞋带123以及紧密贴合鞋带123下侧的鞋舌124,鞋舌12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排鞋眼孔125。其中,鞋带123依次交叉形成交叉的结构束缚在鞋舌124的上表面,进而对鞋舌124进行固定,能够有效减少鞋舌124发生偏斜的可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鞋舌124的两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126,弹力连接部126一端从鞋眼孔125穿出,弹力连接部126另一端延伸至鞋底并与鞋底连接,鞋带123的两端与两侧弹力连接部126的一端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鞋带123的两端与两侧弹力连接部126一端固定连接,从而鞋带123形成为环形的整体,在穿戴鞋子时,无法将鞋带123在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与弹力连接部126分离,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鞋带123发生松散的情况,由此,鞋带123可紧密贴合鞋舌124对鞋舌124进行固定,进而包裹脚部,此外,弹力连接部126为弹性材料的织带,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进行伸缩,且弹力连接部126一端从鞋眼孔125穿出与鞋带123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鞋底并与鞋底连接,则弹力连接部126具有足够的可供伸长的长度,便于不同脚型的用户进行调整,也能够避免过度拉伸而导致弹力连接部126使用寿命缩短。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用者在穿鞋时不需要绑扎鞋带123,将鞋舌124抬起,由于鞋带123与弹力连接部126固定连接,弹力连接部126本身具有的弹力可以使其向上拉伸一定的距离,从而放松脚部,此时,使用者可自由调整脚部状态,调整完毕后再松开鞋舌124,弹力连接部126向下收缩,向下拉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鞋带123复位,自动对鞋舌124进行束缚,最大程度的便于使用者穿脱鞋子,且能够使得鞋子紧密贴合不同使用者的脚型,不易在运动过程中脱落,同时又可确保鞋子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鞋底,包括鞋中底及鞋大底,所述鞋大底设置于所述鞋中底的鞋底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大底的整个边缘或部分边缘沿所述鞋中底的侧壁朝向人体足部所在的方向下凹形成至少一个凹谷;
所述鞋中底具有适配于所述凹谷的凸峰,所述鞋中底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鞋大底的弹性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的后跟部位处设置有弹性弯折部,所述弹性弯折部朝前掌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大底的前脚掌位置设有交叉弯曲沟及由所述交叉弯曲沟分割形成的若干脚掌支撑区,所述交叉弯曲沟包括至少一条沿所述鞋大底长度方向的纵沟和至少一条沿所述鞋大底宽度方向的横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弯曲沟包括一条沿所述鞋大底长度方向的纵沟和一条沿所述鞋大底宽度方向的横沟,所述脚掌支撑区包括第一支撑区、第二支撑区、第三支撑区及第四支撑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大底还包括后跟支撑区,所述脚掌支撑区与所述后跟支撑区间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朝内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掌支撑区和/或所述后跟支撑区设置有防滑图纹。
7.一种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鞋底,其为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及
鞋面,所述鞋面的底部设置在所述鞋底的所述鞋中底的鞋顶面上,所述鞋面材质为皮革,所述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支撑部,所述外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鞋子的内侧和/或外侧,所述外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点、第二支撑点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点设置于所述鞋中底足弓部位处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支撑点设置于所述鞋面后跟部位处的侧面上,所述连接件自第一支撑点倾斜向上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峰点并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的鞋舌,所述鞋舌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排鞋眼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舌的两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弹力连接部,所述弹力连接部一端从所述鞋眼孔穿出,所述弹力连接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并与所述鞋底连接,所述鞋带的两端与两侧所述弹力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08669.6U CN220756709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08669.6U CN220756709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56709U true CN220756709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1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08669.6U Active CN220756709U (zh) | 2023-09-25 | 2023-09-25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56709U (zh) |
-
2023
- 2023-09-25 CN CN202322608669.6U patent/CN2207567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05895B2 (ja) | 靴 | |
US9044067B2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shock-absorbing elements in the sole | |
RU2489069C2 (ru) | Подошва для полуботинк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кроссовки | |
US9554621B2 (en) | Midsole for a running shoe | |
US20190053571A1 (en) | Cambered sole | |
CN102415643A (zh) | 带有突起的鞋底和鞋类物品 | |
US9750303B2 (en) | Cambered sole | |
CN102573543A (zh) | 适应不同脚尺码的鞋类物品 | |
JP2012501717A (ja) | 衝撃分散機能と転がり歩行機能を有する履物の中敷き | |
KR100720959B1 (ko) | 측면공간부가 형성된 구름운동 건강신발 장착용 미드솔 | |
KR101265080B1 (ko) | 기능성 신발물품 | |
US20120079740A1 (en) | Basketball Shoe Sole | |
CN220756709U (zh)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
CN216907006U (zh) | 一种高回弹易弯折的鞋底及跳绳鞋 | |
KR20130025050A (ko) | 신발창 | |
KR200467057Y1 (ko) | 신발용 깔창 | |
CN101972063B (zh) | 一种鞋底 | |
CN216534061U (zh) | 一种跑鞋及其鞋底 | |
CN210169177U (zh) | 一种糖尿病护理与康复辅助鞋垫 | |
JP3222446U (ja) | 靴底及び靴 | |
CN219537579U (zh) | 一种带有双密度中底的久站鞋 | |
CN220571653U (zh) |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 |
CN220832096U (zh) | 一种可拆装鞋舌的运动鞋 | |
CN222737364U (zh) | 一种防滑减震鞋底以及鞋子 | |
CN220000960U (zh) | 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双密度复合鞋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