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571653U -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71653U
CN220571653U CN202322276788.6U CN202322276788U CN220571653U CN 220571653 U CN220571653 U CN 220571653U CN 202322276788 U CN202322276788 U CN 202322276788U CN 220571653 U CN220571653 U CN 220571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heel
arch
supporting part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67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尔曼
陈明辉
陈立扬
林鸿基
于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Jord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Jord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Jord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Jord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67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716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71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716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包括鞋中底和鞋大底,鞋中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鞋中底设置有贯通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的引导槽;鞋大底设置在鞋中底的鞋底面上,引导槽贯穿鞋大底设置,鞋大底上以引导槽为中心且以后跟部为起点顺时针依次设置有第一旋转防滑区、图纹防滑区、足弓稳定区、第二旋转防滑区、内侧防偏区、第一防滑区、外侧防偏区、足弓过渡区和第二防滑区,如此在鞋底面上形成多种功能的鞋底区,提高鞋子使用舒适性。而引导槽的设置,可以形成良好的减震目的,减轻后跟处的受力,达到提升缓冲减震效果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鞋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和制鞋技术的提高,人们对鞋的功能性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鞋子具有良好的减震和防滑性能尤为重要。
授权公告号为CN 207613282 U且名称为“防滑减震鞋底及轻盈鞋”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了:“防滑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及多个防滑减震组件;鞋底本体包括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脚掌部设置有第一分流槽和第二分流槽,第一分流槽沿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脚掌部,第二分流槽沿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贯穿脚掌部,脚跟部设置有减震凹槽,减震凹槽沿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脚跟部;多个防滑减震组件设置于脚掌部、脚跟部及足弓部,相邻的两个防滑减震组件之间具有排水槽,多个防滑减震组件在足弓部围成缓冲区”,其通过设置多个防滑减震组件,以达到防滑和减震的效果,但其功能较少。
因此,本申请拟提出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其防滑和减震性能更佳,且功能性丰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旨在改善现有鞋子防滑和减震效果较低,且功能较少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包括:
鞋中底,所述鞋中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所述鞋中底设置有贯通所述前掌部、所述足弓部和所述后跟部的引导槽;及
鞋大底,其设置在所述鞋中底的鞋底面上,且所述引导槽贯穿所述鞋大底设置,所述鞋大底上以所述引导槽为中心且以后跟位置为起点顺时针依次设置有第一旋转防滑区、图纹防滑区、足弓稳定区、第二旋转防滑区、内侧防偏区、第一防滑区、外侧防偏区、足弓过渡区和第二防滑区。
优选的,位于所述足弓部的所述引导槽一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足弓过渡区的位置处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防滑区和第二旋转防滑区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圆形防滑图纹。
优选的,所述足弓稳定区上设置有三角形图纹结构。
优选的,所述内侧防偏区与所述外侧防偏区的边缘部设置有等间距设置的弯折槽,位于所述弯折槽一侧的所述鞋大底上设置有凸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滑区和所述第二防滑区上设置有网格状的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鞋中底于所述后跟部的侧面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孔。
优选的,还包括外支撑部,所述外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后跟部,所述外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后跟部的两侧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鞋大底的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凸峰,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同结构设置。
优选的,所述后跟部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嵌合的通孔。
还提供一种运动鞋,包括:
鞋底,其为上述中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
鞋面,其包括第一鞋面和第二鞋面,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设置在所述鞋底的鞋中底的鞋顶面上;所述第二鞋面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连接设置并于侧面形成分隔带;所述第一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所述第二鞋面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的透气孔;所述第一鞋面的鞋口与所述分隔带之间设置有多个的拼接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设置引导槽,使得鞋底对应的后跟位置的中心部位不与地面接触,以减轻地面对于后跟位置的冲击力,并利用引导槽受到压力后侧壁会朝中间变形收缩的特性,引导压力沿着引导槽延伸的轨迹进行传递,分散后跟位置所受到的压力,提升缓冲减震的效果。
2、围绕引导槽为中心,以后跟位置为起点顺时针依次设置第一旋转防滑区、图纹防滑区、足弓稳定区、第二旋转防滑区、内侧防偏区、第一防滑区、外侧防偏区、足弓过渡区和第二防滑区,并通过在各个功能区内设置不同的图纹以达到防滑、稳定、旋转以及防崴脚的效果,其中,第一旋转防滑区与第二旋转防滑区用于辅助使用者做出旋转的动作,第一防滑区以及第二防滑区用于增加鞋底摩擦力,发挥止滑功能,图纹防滑区发挥止滑作用的同时,还可根据需求设计图纹样式,增加美观性,并且,足弓稳定区与足弓过渡区为鞋底的足弓部位增加稳定性,避免其因受到拉伸和挤压而过度变形,此外,内侧防偏区与外侧防偏区能够发挥其止滑功能,有效防止使用者因侧偏而崴脚,如此,通过合理的分区以充分的利用了鞋底空间,并丰富了鞋底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的鞋大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的鞋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运动鞋的外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鞋中底;11、鞋大底;12、引导槽;13、鞋面;14、外支撑部;
101、前掌部;102、足弓部;103、后跟部;
1031、定位凸起;1032、镂空孔;
111、第一旋转防滑区;112、图纹防滑区;113、足弓稳定区;
114、第二旋转防滑区;115、内侧防偏区;116、第一防滑区;
117、第二防滑区;118、外侧防偏区;119、足弓过渡区;
1111、圆形防滑图纹;1131、三角形图纹结构;1151、弯折槽;
1152、凸起;1161、防滑纹;
121、开口;
131、第一鞋面;132、第二鞋面;133、分隔带;
1311、透气区;1312、拼接块;1321、透气孔;
141、第一支撑部;142、第二支撑部;143、连接部;
141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者“设置于”或者“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提供了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包括鞋中底10和鞋大底11。
其中,鞋中底10包括前掌部101、足弓部102和后跟部103,且鞋中底10设置有贯通前掌部101、足弓部102和后跟部103的引导槽12,因运动时习惯于以后跟落地,脚部的受力重心都在后跟位置,后跟位置受力过大,如果后跟位置得不到缓冲,则容易导致使用者受伤,后跟位置的缓冲减震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在鞋中底10上设置贯通前掌部101、足弓部102和后跟部103的引导槽12以实现后跟位置的缓震效果。
具体的,引导槽12同时贯穿鞋大底11和鞋中底10进行设置,并且,引导槽12的宽度自前掌位置延伸至后跟位置逐渐加宽,即引导槽12对应于后跟位置处的宽度最宽,因此,落地时,鞋底对应于后跟位置的中心部位不与地面直接接触,以减轻地面对于后跟位置的冲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此外,开设引导槽12使得鞋底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当脚部施加压力给鞋底时,引导槽12的侧壁会朝中间变形收缩,从而引导压力沿着引导槽12延伸的轨迹进行传递,分散后跟位置所受到的压力,对后跟部103位起到保护的作用。
此外,鞋大底11设置在鞋中底10的鞋底面上,并且,鞋大底11上以引导槽12为中心且以后跟位置为起点(即位于后跟部与人体后跟位置相对应的一侧为起点设置)顺时针依次设置有第一旋转防滑区111、图纹防滑区112、足弓稳定区113、第二旋转防滑区114、内侧防偏区115、第一防滑区116、外侧防偏区118、足弓过渡区119和第二防滑区117,各个功能区围绕引导槽12设置,并通过在各个功能区内设置不同的图纹以达到防滑、稳定、旋转以及防崴脚的效果,其中,第一旋转防滑区111与第二旋转防滑区114用于辅助使用者做出旋转的动作,而第一防滑区116以及第二防滑区117用于增加鞋底摩擦力,发挥止滑功能,图纹防滑区112发挥止滑作用的同时,还可根据需求设计图纹样式,增加美观性,并且,足弓稳定区113与足弓过渡区119为鞋底的足弓部位增加稳定性,避免其因受到拉伸和挤压而过度变形,此外,内侧防偏区115与外侧防偏区118能够发挥其止滑功能,有效防止使用者因侧偏而崴脚,如此,通过合理的分区以充分的利用了鞋底空间,并丰富鞋底的功能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足弓部102的引导槽12一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121,且开口121位于足弓过渡区119的位置处设置,根据力的相对性原理,当脚部施加压力给鞋底时,鞋底与地面接触,也受到来自地面反向的冲击力,因足弓位置不与地面接触则受力最小,而前掌位置和后跟位置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则受到来自地面的相对冲击力也较大,通过设置引导槽12,其受到压力时变形收缩,此时,发生弹性形变的引导槽12能够吸收所受到的力,并将所受的力沿引导槽12轨迹传递至足弓位置的开口121处通过震动缓冲快速释放出去,以实现缓冲减震的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防滑区111和第二旋转防滑区1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圆形防滑图纹1111,其中,第一旋转防滑区111设置于鞋大底11的后跟位置处,第二防滑区117设置于鞋大底11的前掌位置处,这是由于运动中的快速旋转一般都由前掌区域或后跟区域展开,则圆形防滑图纹1111可设置于鞋大底11的前掌位置和后跟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旋转防滑区111和第二旋转防滑区114内,作为扭转点辅助使用者做出旋转的动作,适用于需多方向旋转的运动,并起到防滑的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足弓稳定区113上设置有三角形图纹结构1131,基于三角形稳定原理,三角形图纹结构1131具有稳定性,而足弓部位处于鞋子中间部位,在行走或跑动时最易受到挤压或拉伸,因此,足弓稳定区113上略微凸起1152于鞋大底11的三角形图纹结构1131发挥其结构稳定性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足弓部位过度形变而损坏鞋体,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内侧防偏区115与外侧防偏区118的边缘部有等间距设置的弯折槽1151,位于弯折槽1151一侧的鞋大底11上设置有凸起1152,凸起1152可以为圆柱体或正多边形柱体或半球体,且与弯折槽1151数量相同进行等间距设置,其中,凸起1152的设置会略微突出于鞋大底11的底面,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凸起1152利用自身的橡胶塑料的一定弹性作用,可以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提高鞋底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凸起1152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且在运动时凸起1152会向各个方向做出微小的移动和变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脚部受力,以实现减震的效果,并且,由于落地时脚部受力不稳,容易导致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造成扭伤,因此,凸起1152设置于内侧防偏区115与外侧防偏区118的边缘部,能够在内外两侧边缘部增加朝向两侧倾斜的阻力,避免使用者崴脚受伤的情况发生。
同时,其边缘部还等间距设置有弯折槽1151,是因为行走或跑动时前脚掌于脚趾位置处发生弯曲变形,通过设置易于弯折的弯折槽1151,为鞋底对应于前脚掌位置处提供可变形的空间,使其能够随脚步动作弯曲变形,易于弯折,且其形状能够更好地顺应前脚掌弯曲,帮助使用者行走或跑动时容易起步,同时,也能够贴合运动时前脚掌形变,提高穿着舒适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区116和第二防滑区117上设置有网格状的防滑纹1161,通过设置网格状的防滑纹1161以增大鞋底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网格的样式、粗细变化可依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变化,网格相互交叉的条纹能够起到多方向止滑的作用,可交叉形成方形网格或菱形网格或米字格,以适应多种横向和纵向的止滑,提供前后左右多方向的摩擦力。
此外,图纹防滑区112内的图纹为具有立体结构的图纹,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样式的图纹,图纹表面呈凹凸结构,则其图纹本身就能起到防滑的功能,还能改善鞋子的外观,增加鞋子的外观美感,以及,足弓过渡区119内底纹为弹性凸起1152,能够对足弓进行较好的支撑和保护。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鞋中底10于后跟部103的侧面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孔1032,通过设置镂空孔1032可以减轻鞋子的重量,穿着时更加轻盈,此外,落地时,后跟受压力最大,因此受到来自地面的反向冲击力也最大,如果没有保护后跟处容易受伤,则在鞋中底10于后跟部103设置镂空孔1032,能够利用镂空结构自身的压缩形变来吸收所受压力,减轻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以实现缓冲减震的效果。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支撑部14,外支撑部14设置于后跟部103,外支撑部14包括第一支撑部141、第二支撑部142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41和第二支撑部142之间的连接部143,第一支撑部141与第二支撑部142对称设置于后跟部103的两侧上,第一支撑部141远离鞋大底11的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凸峰,第二支撑部14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41相同结构设置,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的凸峰能够使第一支撑部141与第二支撑部142自鞋中底10延伸至鞋面13上,加强鞋中底10与鞋面13的紧密连接,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因为未踩稳而发生脚跟内翻或者外翻而扭伤脚踝,外支撑部14设置在后跟部103具有稳定结构,第一支撑部141与第二支撑部142相对设置于后跟部103的两侧,且第一支撑部141与第二支撑部142贴合后跟部103的轮廓进行设置,对后跟部103的两侧进行包裹,连接部143贴合对应于鞋中底10处的脚踝的形状进行设置,则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连接件一体成型为脚后跟提供支撑,对脚后跟进行防扭以及防内、外侧翻保护。
并且,后跟部103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031,第一支撑部141或第二支撑部142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031相嵌合的通孔1411,则第一支撑部141或第二支撑部142可嵌入式安装于定位凸起1031上,其安装更为牢固,为后跟部103提供更具稳定性的支撑和保护。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运动鞋,包括:鞋底和鞋面13,鞋底为实施例一中所记载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
其中,鞋面13包括第一鞋面131和第二鞋面132,第二鞋面132的底部设置在鞋底的鞋中底10的鞋顶面上,第二鞋面132的顶部与第一鞋面131的底部连接设置并于侧面形成分隔带133,第一鞋面131的鞋口与分隔带133之间设置有多个的拼接块1312。分隔带133将鞋面13划分为第一鞋面131与第二鞋面132,并将第一鞋面131与第二鞋面132的边缘进行绗缝,形成鞋面13,此外,分隔带133还用于固定拼接块1312一端,拼接块1312可通过缝合、胶粘或焊接等固定方式与鞋口与分隔带133连接并覆盖于第一鞋面131上,单层的第一鞋面131的某些区域(如脚趾区域)过度变形可能磨损,拼接块1312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硬度,能更好地将鞋面13定型并加固鞋面13。
此外,第一鞋面131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1311,具体为多层网布结构编织时在其叠合交错处预留的透气孔1321,网布结构能够起到对鞋面13定型和支撑的作用,保证鞋面13的挺括度,同时,网布结构其编织时一体成型的透气孔1321,能促进运动鞋内外空气的流通,及时的散出热量和异味,透气性高,并且,第二鞋面132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的透气孔1321,可以增加鞋面13的透气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
鞋中底,所述鞋中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所述鞋中底设置有贯通所述前掌部、所述足弓部和所述后跟部的引导槽;及
鞋大底,其设置在所述鞋中底的鞋底面上,且所述引导槽贯穿所述鞋大底设置,所述鞋大底上以所述引导槽为中心且以后跟位置为起点顺时针依次设置有第一旋转防滑区、图纹防滑区、足弓稳定区、第二旋转防滑区、内侧防偏区、第一防滑区、外侧防偏区、足弓过渡区和第二防滑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足弓部的所述引导槽一侧设置有与外界相通的开口,且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足弓过渡区的位置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防滑区和第二旋转防滑区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圆形防滑图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足弓稳定区上设置有三角形图纹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防偏区与所述外侧防偏区的边缘部设置有等间距设置的弯折槽,位于所述弯折槽一侧的所述鞋大底上设置有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区和所述第二防滑区上设置有网格状的防滑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于所述后跟部的侧面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镂空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支撑部,所述外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后跟部,所述外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对称设置于所述后跟部的两侧上,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鞋大底的方向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凸峰,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同结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跟部的侧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第一支撑部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嵌合的通孔。
10.一种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包括:
鞋底,其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
鞋面,其包括第一鞋面和第二鞋面,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设置在所述鞋底的鞋中底的鞋顶面上;所述第二鞋面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连接设置并于侧面形成分隔带;所述第一鞋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处的透气区,所述第二鞋面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的透气孔;所述第一鞋面的鞋口与所述分隔带之间设置有多个的拼接块。
CN202322276788.6U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Active CN220571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788.6U CN220571653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6788.6U CN220571653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71653U true CN220571653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1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6788.6U Active CN220571653U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716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0376B2 (en) Shoe spring and shock absorbing system
KR101178266B1 (ko) 다단계 완충칼럼을 갖는 맞춤형 신발 솔
RU2489069C2 (ru) Подошва для полуботинк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кроссовки
JP3308482B2 (ja) スポーツ用シューズのミッドソ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
KR101329615B1 (ko) 기능성 신발물품
KR20090082292A (ko) 신발용 보강 케이지
JP2012501717A (ja) 衝撃分散機能と転がり歩行機能を有する履物の中敷き
JP2005253578A (ja) シューズのソール構造
CN102349726A (zh) 减震防扭伤鞋底
KR100720959B1 (ko) 측면공간부가 형성된 구름운동 건강신발 장착용 미드솔
CN220571653U (zh) 一种具有缓震防滑的鞋底及运动鞋
KR101051229B1 (ko) 고탄력 충격 흡수기능을 갖는 관절보호 건강신발
KR20010007846A (ko) 탄력을 갖는 신발
KR100368619B1 (ko) 운동화용 신발창
CN220756709U (zh) 一种鞋底及鞋子
KR200489122Y1 (ko) 등산화 밑창
CN105962532A (zh) 透气防对滑的泡泡缓震鞋底
JP3049755U (ja) 靴用クッション部材
CN107149208B (zh) 能够提供渐进式减震及运动控制的鞋底结构和鞋底
KR200209181Y1 (ko) 운동화용 미들솔
CN222639849U (zh) 一种足弓支撑鞋底以及鞋子
CN220442042U (zh) 一种具有弹性织物的中空鞋底和鞋子
CN219781721U (zh) 一种运动鞋及其足弓舒适度自适应鞋底结构
CN220859545U (zh) 一种弹性鞋底及具有其的运动鞋
CN222443280U (zh) 一种抗震运动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