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020023U -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0023U
CN220020023U CN202321568625.9U CN202321568625U CN220020023U CN 220020023 U CN220020023 U CN 220020023U CN 202321568625 U CN202321568625 U CN 202321568625U CN 220020023 U CN220020023 U CN 220020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haze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686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涛
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686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00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0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0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衬底基板上靠近对置基板的一侧设有反射层和配向层,配向层与反射层上下相邻层叠设置,反射层靠近配向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配向层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对置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及设置于第二衬底基板上的散光膜层,散光膜层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具有雾态和透明态。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层表面为平面状结构,使得配向层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从而避免影响配向层的配向效果以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以其优异的性能与成熟的技术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液晶显示装置根据光源类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透射式、反射式和透反式(也称为半透射半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和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二者之间填充液晶。现有的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和透反式液晶显示装置均可以应用于户外,以便充分利用环境光,即将外界光进行反射,以获得显示图像所需的全部(反射式)或部分光源(透反式)。
如图1所示,现有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51、与阵列基板51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52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51和对置基板52之间的液晶层53,阵列基板51上设有用于反射外界光线的反射层511和用于对液晶层53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的配向层514(即PI膜层),配向层514设置于反射层511上。反射层511包括层叠设置的平坦层512和金属反射层513,金属反射层513仿形设置于平坦层512上,配向层514设置于金属反射层513上。为了实现漫反射的效果(将光线打散),以增大光线的出射角度,进而增大视角范围,故反射层511一般设置成凹凸不平的结构,而该凹凸不平的结构不仅会影响配向层514的配向(由于反射层511为凹凸不平的结构,故配向层514也呈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影响液晶分子的配向),还会影响靠近该位置处的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影响显示效果(出现Domain现象)。同时,由于该反射层511的形状结构是固定的,故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视角也是固定的,从而限制了其运用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反射层表面为平面状结构,使得配向层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从而避免影响配向层的配向效果以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避免出现Domain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靠近所述对置基板的一侧设有反射层和配向层,所述配向层与所述反射层上下相邻层叠设置,且所述配向层位于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对置基板的一侧,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配向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所述配向层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对置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的散光膜层,所述散光膜层能够将光打散;所述散光膜层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呈雾态时,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能够将光打散,且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的雾度可调;当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呈透明态时,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具有透射功能。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为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PN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或PSCT电控雾度液晶膜层。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聚合物液晶层,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呈雾态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能够将光打散,且通过调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的电压能够改变所述聚合物液晶层的雾度;当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呈透明态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具有透射功能。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反射层包括上下相邻层叠设置的平坦层和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位于所述平坦层与所述配向层之间;所述平坦层靠近所述金属反射层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散光膜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散光膜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所述散光膜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且所述散光膜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与所述公共电极之间。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靠近所述阵列基板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靠近所述对置基板的一侧还设有呈阵列分布设置的TFT和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TFT电性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TFT均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反射层之间,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像素电极相配合的公共电极。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圆偏光片。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圆偏光片上设有1/2波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将反射层靠近所述配向层一侧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状结构,故将配向层设置于反射层上时,配向层相对两侧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从而避免因配向层表面凹凸不平而影响其配向功能以及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避免影响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避免出现Domain现象)。同时,通过在对置基板中设置散光膜层,所述散光膜层能够将光打散,从而替代原有的凹凸不平结构的反射层实现散射的效果,增大光线的出射角度和视角范围。
同时,散光膜层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的雾度可调,通过调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的雾度,能够改变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进而调节广视角的范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呈透明态时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呈雾态时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对置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利用外界环境光作为光源。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与阵列基板1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2以及设置于阵列基板1和对置基板2之间的液晶层3。阵列基板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第一衬底基板11上靠近对置基板2的一侧设有反射层14和配向层15(即PI膜层),反射层14用于反射外界的光线,配向层15用于对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配向层15与反射层14上下相邻层叠设置,且配向层15位于反射层14靠近对置基板2的一侧,反射层14靠近配向层15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配向层15上下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对置基板2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1及设置于第二衬底基板21上的散光膜层22,散光膜层22能够将光打散。
散光膜层22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雾态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能够将光打散(即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对光线具有散射的作用),且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可调,通过调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所施加的电压能够改变其雾度(即改变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对光的打散效果。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越大,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越好,视角范围也越广;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越小,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越弱,视角范围也越窄);当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降低至一定值,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透明态,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透射功能,此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几乎不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或改变量较小)。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雾态和透明态,使得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对光线具有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两种模式。如图4所示,当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雾态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能够将光打散,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与反射层14相配合达到类似于漫反射的效果,从而增大光线(出射光)的出射角度,进而增大视角范围(类似于宽视角模式,即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较低,侧视角较好);同时,通过调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能够改变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进而调节广视角的范围。如图3所示,当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透明态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透射功能,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与反射层14相配合达到类似于镜面反射的效果,此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几乎不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或改变量较小),使得视角范围较小(类似于窄视角模式,即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较高,侧视角较差)。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将反射层14靠近配向层15一侧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状结构,故将配向层15设置于反射层14上时,配向层15相对两侧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从而避免因配向层15表面凹凸不平而影响其配向功能以及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避免影响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避免出现Domain现象)。同时,通过在对置基板2中设置散光膜层22,散光膜层22能够将光打散,从而替代原有的凹凸不平结构的反射层实现散射的效果,增大光线的出射角度和视角范围。同时,散光膜层22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可调,通过调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能够改变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进而调节广视角的范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优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为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PNLC(聚合物网络液晶)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或PSCT(稳定聚合物胆甾醇织物)电控雾度液晶膜层。在本实施例中,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为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上述三种类型的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均具有雾度电控调节的功能。
具体地,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中的液晶为聚合物分散液晶,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通过基体时被微滴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即雾态);施加电场可调节液晶微滴的光轴取向,当两者折射率相匹配时,呈现透明态,除去电场,液晶微滴又恢复最初的散光状态。
PN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中的液晶为聚合物网络液晶,聚合物网络液晶是将低分子液晶与预聚物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经聚合反应,使液晶分子被包含在网络中而得到。由于取向诱导,液晶呈均匀排列,聚合物单体也具有液晶相,在宾主效应下,其也均匀排列,此时进行聚合相分离,得到排列一致的聚合物网络液晶,无电压时其为透明态;施加电压后,负性液晶由于电场作用便趋向于平行排列,此时聚合物网络对液晶分子的锚定作用便会组织旋转,使液晶排列混乱呈雾态,达到散射的效果。
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PN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或PSCT电控雾度液晶膜层的工作原理可参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如图3及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包括第一电极层221、第二电极层222以及夹设于第一电极层221和第二电极层222之间的聚合物液晶层223,聚合物液晶层223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雾态时,聚合物液晶层223能够将光打散,且通过调节第一电极层221和第二电极层222之间施加的电压能够改变聚合物液晶层223的雾度;当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透明态时,聚合物液晶层223具有透射功能。当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为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PN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或PSCT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时,对应的聚合物液晶层223分别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聚合物网络液晶层或稳定聚合物胆甾醇织物液晶层。
例如,如图4所示,当第一电极层221和第二电极层222之间施加第一电压时(例如当聚合物液晶层223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层时,第一电压可以为2V~3V),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雾态,外界的光线进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内后,经反射层14反射后再经聚合物液晶层223散射,使光线(出射光)的出射角度增大,实现漫反射模式;如图3所示,当第一电极层221和第二电极层222之间施加第二电压时(例如当聚合物液晶层223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层时,第二电压可以为6V~9V),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透明态,外界的光线进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内后,经反射层14反射后直接透过聚合物液晶层223,光线的出射角度几乎不变(或改变量较小),实现镜面反射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电极层221和第二电极层222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导电材质,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或氧化铝锌等。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散光膜层22也可以为上扩散片(图未示),上扩散片对光线具有良好的散射效果,能够将光打散,但其不具有雾度调节功能,也就无法实现调节视角的功能。上扩散片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可参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反射层14包括上下相邻层叠设置的平坦层141和金属反射层142,金属反射层142位于平坦层141靠近对置基板2的一侧,金属反射层142位于平坦层141与配向层15之间,即配向层15设置于金属反射层142上。平坦层141靠近金属反射层142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金属反射层142上下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使得配向层15的表面也为平面状结构。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衬底基板11上靠近对置基板2的一侧还设有呈阵列分布设置的TFT12(即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13,像素电极13与TFT12电性连接,像素电极13和TFT12均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和反射层14之间,第二衬底基板21上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与像素电极13相配合的公共电极24。TFT12、像素电极13和公共电极24的具体功能和相互配合关系可参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阵列基板1具体包括:
第一衬底基板11;
形成在第一衬底基板11上的第一金属层,其中第一金属层包括栅极121和扫描线(图未示),栅极121与扫描线连接;
形成在第一衬底基板11上且覆盖栅极121和扫描线的栅极绝缘层122;
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22上的有源层123;
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22上的第二金属层,其中第二金属层包括源极124、漏极125和数据线(图未示),源极124和漏极125分别与有源层123连接,且源极124与数据线连接;
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22上的第一绝缘层126,第一绝缘层126覆盖源极124、漏极125、数据线和有源层123;
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26上的像素电极13,像素电极13通过第一绝缘层126上的过孔(图未标号)与漏极125连接;
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26上且覆盖像素电极13的第二绝缘层127;
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27上的平坦层141;
形成在平坦层141上的金属反射层142;
形成在金属反射层142上的配向层15。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栅极121、源极124、漏极125和金属反射层142的材质可以为Cr、W、Ti、Ta、Mo、Al、Cu等金属或合金,也可以为多层金属薄膜构成的复合薄膜。有源层123的材质可以为非晶硅(a-si)、多晶硅(p-si)、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如IGZO、ITZO)等。公共电极24和像素电极13的材质可以为透明导电材质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或氧化铝锌等。平坦层141可采用类似树脂的有机材质。栅极绝缘层122的材质可以为氮化硅,第一绝缘层126和第二绝缘层127的材质可以为氮氧化硅、氧化硅或氮化硅等。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散光膜层2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远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即散光膜层22位于盒(cell)外)。
如图5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散光膜层2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即散光膜层22位于盒(cell)内),且此时散光膜层2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与公共电极24之间。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衬底基板21上远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圆偏光片23(POL),该圆偏光片23(由线偏和1/4波片组成)具体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1与散光膜层22之间。圆偏光片23对光线起到偏振作用,对于入射光而言,该圆偏光片23起到起偏器的作用;对于出射光而言,该圆偏光片23起到检偏器的作用,从而实现正常的显示功能。同时,还可在该圆偏光片23上增加1/2波片(图未示),从而改善显示颜色偏黄的问题。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衬底基板21上还设有色阻层和黑矩阵(图未示),从而实现彩色显示功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衬底基板21上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也设有配向层(图未示),该配向层位于公共电极24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第二衬底基板21上的配向层与第一衬底基板11上的配向层15相配合共同对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公共电极24靠近阵列基板1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由于第二衬底基板21上也设有配向层,且该配向层形成于公共电极24上,故将公共电极24靠近阵列基板1一侧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状结构,从而使公共电极24上的配向层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进而避免因配向层表面凹凸不平而影响其配向功能以及液晶分子的偏转。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公共电极24上下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将反射层14靠近配向层15一侧的表面设置为平面状结构,故将配向层15设置于反射层14上时,配向层15相对两侧的表面也呈平面状结构,从而避免因配向层15表面凹凸不平而影响其配向功能以及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避免影响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避免出现Domain现象)。同时,通过在对置基板2中设置散光膜层22,散光膜层22能够将光打散,从而替代原有的凹凸不平结构的反射层实现散射的效果,增大光线的出射角度和视角范围。
同时,散光膜层22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可调,通过调节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能够改变其对光的打散效果,进而调节广视角的范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该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高对比度和高亮度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与所述阵列基板(1)相对设置的对置基板(2)以及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和所述对置基板(2)之间的液晶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所述第一衬底基板(11)上靠近所述对置基板(2)的一侧设有反射层(14)和配向层(15),所述配向层(15)与所述反射层(14)上下相邻层叠设置,且所述配向层(15)位于所述反射层(14)靠近所述对置基板(2)的一侧,所述反射层(14)靠近所述配向层(15)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所述配向层(15)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对置基板(2)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1)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上的散光膜层(22),所述散光膜层(22)为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雾态时,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能够将光打散,且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的雾度可调;当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呈透明态时,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具有透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为PD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PNLC电控雾度液晶膜层或PSCT电控雾度液晶膜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雾度液晶膜层(220)包括第一电极层(221)、第二电极层(222)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21)和所述第二电极层(222)之间的聚合物液晶层(223),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具有雾态和透明态;当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雾态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能够将光打散,且通过调节所述第一电极层(221)和所述第二电极层(222)之间施加的电压能够改变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的雾度;当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呈透明态时,所述聚合物液晶层(223)具有透射功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14)包括上下相邻层叠设置的平坦层(141)和金属反射层(142),所述金属反射层(142)位于所述平坦层(141)与所述配向层(15)之间;所述平坦层(141)靠近所述金属反射层(142)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142)相对两侧的表面均为平面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膜层(22)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或者,所述散光膜层(22)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24),所述散光膜层(22)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且所述散光膜层(22)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与所述公共电极(24)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24),所述公共电极(24)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11)上靠近所述对置基板(2)的一侧还设有呈阵列分布设置的TFT(12)和像素电极(13),所述像素电极(13)与所述TFT(12)电性连接,所述像素电极(13)和所述TFT(12)均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11)和所述反射层(14)之间,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上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像素电极(13)相配合的公共电极(24)。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1)上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有圆偏光片(2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偏光片(23)上设有1/2波片。
CN202321568625.9U 2023-06-19 2023-06-19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Active CN220020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8625.9U CN220020023U (zh) 2023-06-19 2023-06-19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68625.9U CN220020023U (zh) 2023-06-19 2023-06-19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0023U true CN220020023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68625.9U Active CN220020023U (zh) 2023-06-19 2023-06-19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00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92297B2 (en) Optical sheet assembly with specific ranges of angles
JP389560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682590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174164B1 (ko)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6300929B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CN100535725C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08005464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746434B2 (en) Optical film assembly for a display device
CN101241271B (zh) 透射式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
US2009014121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999144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particular angles between optical axes
US766371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221499A (zh) 低边缘场串扰的LCoS微显示器
CN220020023U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CN101261402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16852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97730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device
CN222213110U (zh) 视角可调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0171831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CN221125053U (zh) 彩色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495727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quid crystal layer with much larger transmissive retardation than reflective retardation
CN114545665B (zh) 电子装置
US99587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50053033A1 (en) Display device
CN22250672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