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0042U - 一种电摩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摩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50042U CN219750042U CN202321006756.8U CN202321006756U CN219750042U CN 219750042 U CN219750042 U CN 219750042U CN 202321006756 U CN202321006756 U CN 202321006756U CN 219750042 U CN219750042 U CN 2197500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main frame
- frame
- fixed
- electric motor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摩车架,包括车头管、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副车架和后轮摆臂,所述第一主车架与第二主车架设置在车头管的两侧,所述副车架设置在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上远离车头管的一端,所述后轮摆臂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与第二主车架上;所述第一主车架包括第一斜板、第二斜板、第一水平板和竖板,所述第一斜板的一端和第二斜板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所述竖板固定在第一斜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水平板固定在第二斜板的另一端与竖板之间;所述第一主车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一端与第二斜板的底端固定,所述安装架的另一端与竖板的底端固定;本申请具有组装便捷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摩车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摩车架。
背景技术
摩托车为我国常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主要包括有一车架,引擎、油箱、龙头把手、前后轮及电装部品等装置是设置在车架上,因此车架的设计攸关车体的刚性、轴距及行驶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摩托车车架,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1217273A所揭示的一种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撑构造,请参阅图5所示,其车架是由一前管50向后方斜下地延伸出主框架51,从该主框架51中间向左右分支形成一对后框架52,后框架52大体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后再向斜上方升起,主框架51上设有一托架53及一枢轴板54,引擎是分别连接固定在托架53及枢轴板54处;此车架由于引擎安装位置的关系,其轴距短,操控性佳,但车架前半部只以一主框架51支撑,且主框架是单一管体,因此其具有车架刚性不足的缺点,较不耐用且受到撞击时容易变形。
现有技术中有另一种摩托车车架,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M394279所揭示的一种跨坐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请参阅图6所示,其包括有一转向轴管60、一上置单管61、一第一引擎前单管62、一第二引擎前单管63以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该上置单管61是连接该转向轴管60,该第一、二引擎前单管62、63是设置于上置单管61下方处,并分别以管体顶端连接转向轴管60,其两管体的底端是相互连接,该两中间下置单管64是设置于该上置单管61的后侧处,引擎66的两端是分别连接设置于第一、二引擎前单管62、63的底端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的底端处;其整体的车架于中间下置单管64处的各管体形成有一封闭的刚性三角结构65,且引擎66、第一引擎前单管62、第二引擎前单管63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又可围绕形成一封闭的刚性结构,因此其车架刚性相当优良,但由于引擎66两端是连接在第一引擎前单管62、第二引擎前单管63及两中间下置单管64之间,故第一、第二引擎前单管62、63至两中间下置单管64的间距需大于或等于引擎66的长度方可提供引擎66设置,使该车架结构的整体轴距长,操控性较差且无法应用在小尺寸的摩托车上。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通过焊接固定,存在加工复杂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电摩车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摩车架,包括车头管、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副车架和后轮摆臂,所述第一主车架与第二主车架设置在车头管的两侧,所述副车架设置在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上远离车头管的一端,所述后轮摆臂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与第二主车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车架包括第一斜板、第二斜板、第一水平板和竖板,所述第一斜板的一端和第二斜板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所述竖板固定在第一斜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水平板固定在第二斜板的另一端与竖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车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一端与第二斜板的底端固定,所述安装架的另一端与竖板的底端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体成型在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与第一斜板的沿线构成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车架和第二主车架上一体成型有稳定板,所述稳定板固定在车头管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第二斜板、第一水平板、第二水平板、竖板、加强板和安装架的横截面均为U型。
优选地,所述副车架包括两个横杆、多根纵杆和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横杆相互平行,多根所述纵杆固定在两个横杆之间,两个所述横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主车架和第二主车架上,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横杆上,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主车架上。
优选地,所述横杆、支撑杆与竖板构成三角形,且横杆和支撑杆分别抵紧在竖板上。
优选地,所述后轮摆臂包括两个轮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两个轮板之间,两个所述轮板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和第二主车架上。
有益效果:车头管、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副车架和后轮摆臂均是独立的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便可完成组装,提高组装效率;且第一主车架、第二主车架、副车架和后轮摆臂均是一体成型而成,相比于现有技术均是采用焊接,提高零件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车头管、第一主车架和第二主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头管;2、第一主车架;21、第一斜板;22、第二斜板;23、第一水平板;25、竖板;26、加强板;27、加强筋;28、安装架;3、第二主车架;4、副车架;41、横杆;42、纵杆;43、支撑杆;5、后轮摆臂;51、轮板;52、安装板;6、横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摩车架,包括车头管1、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车头管1为中空柱体,车头管1上一体成型有三个螺孔,用于固定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通过螺栓固定在车头管1的两侧,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大小相同,位置相对,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均是一体成型而成;副车架4设置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远离车头管1的一端,副车架4一体成型;后轮摆臂5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后轮摆臂5一体成型,后轮摆臂5与副车架4之间设置有减振弹簧。车头管1、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均是独立的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便可完成组装,提高组装效率;且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均是一体成型而成,相比于现有技术均是采用焊接,提高零件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包括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和竖板25,第一斜板21的一端和第二斜板22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竖板25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第一斜板21的另一端,第一水平板23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第二斜板22的另一端与竖板25之间。
具体的,当有力作用于第一主车架2上时,通过力的分解,将整个力分散开。
本实施例中,整个均是一体成型设置,提高第一主车架2的生产加工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横杠6。
具体的,横杠6金属材质制成的,横杠6为柱状,横杠6是装减振用的。
本实施例中,横杠6一方面用于连接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另一方面用于加强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之间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还包括安装架28,安装架28的一端与第二斜板22的底端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安装架28的另一端与竖板25的底端通过一体成型固定。
具体的,安装架28为L型板,安装架28的板宽小于竖板25的板宽。
本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用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6,加强板26一体成型在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
具体的,加强板26加强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结构强度,加强板26与部分的第一斜板21、部分的第二斜板22构成一个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提高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结构强度,保证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7,强筋27与第一斜板21的沿线构成三角形。
具体的,加强筋27为V字形,多个加强筋27首尾依次连接。
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具有稳定,在减少用料的同时,第一斜板21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一体成型有稳定板11,稳定板11固定在车头管1上。
具体的,稳定板11为三角形板,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保证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固定在车头管1上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第二水平板24、竖板25、加强板26和安装架28的横截面均为U型。
具体的,保证第一主车架2的轻量化。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减少第一主车架2的用料,另一方面保证第一主车架2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摩车架,包括车头管1、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车头管1为中空柱体,车头管1上一体成型有三个螺孔,用于固定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通过螺栓固定在车头管1的两侧,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大小相同,位置相对,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均是一体成型而成;副车架4设置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远离车头管1的一端,副车架4一体成型;后轮摆臂5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后轮摆臂5一体成型,后轮摆臂5与副车架4之间设置有减振弹簧。车头管1、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均是独立的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便可完成组装,提高组装效率;且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均是一体成型而成,相比于现有技术均是采用焊接,提高零件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包括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和竖板25,第一斜板21的一端和第二斜板22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竖板25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第一斜板21的另一端,第一水平板23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第二斜板22的另一端与竖板25之间。
具体的,当有力作用于第一主车架2上时,通过力的分解,将整个力分散开。
本实施例中,整个均是一体成型设置,提高第一主车架2的生产加工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还包括安装架28,安装架28的一端与第二斜板22的底端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安装架28的另一端与竖板25的底端通过一体成型固定。
具体的,安装架28为L型板,安装架28的板宽小于竖板25的板宽。
本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用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6,加强板26一体成型在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
具体的,加强板26加强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结构强度,加强板26与部分的第一斜板21、部分的第二斜板22构成一个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提高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的结构强度,保证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7,强筋27与第一斜板21的沿线构成三角形。
具体的,加强筋27为V字形,多个加强筋27首尾依次连接。
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具有稳定,在减少用料的同时,第一斜板21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一体成型有稳定板11,稳定板11固定在车头管1上。
具体的,稳定板11为三角形板,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保证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固定在车头管1上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第二水平板24、竖板25、加强板26和安装架28的横截面均为U型。
具体的,保证第一主车架2的轻量化。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减少第一主车架2的用料,另一方面保证第一主车架2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副车架4包括两个横杆41、多根纵杆42和两个支撑杆43,两个横杆41相互平行,多根纵杆42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两个横杆41之间,两个横杆41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支撑杆43一端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横杆41上,支撑杆4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主车架2上。
具体的,多根纵杆42相互平行,且多根纵杆42等间距分布在横杆41的长度方向上。横杆41、支撑杆43与竖板25构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当有力作用于副车架4上,保证副车架4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横杆41和支撑杆43分别抵紧在竖板25上。
具体的,当横杆41或纵杆42受到压力时,压力通过支撑杆43释放到竖板25上。
本实施例中,保证副车架4的结构强度较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轮摆臂5包括两个轮板51和安装板52,安装板52通过一体成型固定在两个轮板51之间,两个轮板51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
具体的,两个轮板51用于安装车轮,当需要组装时,将固定轮板51固定在竖板25上,便可完成固定。
本实施例中,安装便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头管(1)、第一主车架(2)、第二主车架(3)、副车架(4)和后轮摆臂(5),所述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设置在车头管(1)的两侧,所述副车架(4)设置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远离车头管(1)的一端,所述后轮摆臂(5)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2)与第二主车架(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车架(2)包括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和竖板(25),所述第一斜板(21)的一端和第二斜板(22)的一端一体成型固定,所述竖板(25)固定在第一斜板(2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水平板(23)固定在第二斜板(22)的另一端与竖板(2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车架(2)还包括安装架(28),所述安装架(28)的一端与第二斜板(22)的底端固定,所述安装架(28)的另一端与竖板(25)的底端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6),所述加强板(26)一体成型在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21)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7),所述加强筋(27)与第一斜板(21)的沿线构成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一体成型有稳定板(11),所述稳定板(11)固定在车头管(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21)、第二斜板(22)、第一水平板(23)、第二水平板(24)、竖板(25)、加强板(26)和安装架(28)的横截面均为U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4)包括两个横杆(41)、多根纵杆(42)和两个支撑杆(43),两个所述横杆(41)相互平行,多根所述纵杆(42)固定在两个横杆(41)之间,两个所述横杆(4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所述支撑杆(43)一端固定在横杆(41)上,所述支撑杆(4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主车架(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41)、支撑杆(43)与竖板(25)构成三角形,且横杆(41)和支撑杆分别抵紧在竖板(2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摩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摆臂(5)包括两个轮板(51)和安装板(52),所述安装板(52)固定在两个轮板(51)之间,两个所述轮板(51)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主车架(2)和第二主车架(3)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06756.8U CN219750042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一种电摩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06756.8U CN219750042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一种电摩车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50042U true CN219750042U (zh) | 2023-09-26 |
Family
ID=88091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06756.8U Active CN219750042U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一种电摩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50042U (zh) |
-
2023
- 2023-04-28 CN CN202321006756.8U patent/CN2197500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750042U (zh) | 一种电摩车架 | |
CN116588230A (zh) | 一种电摩车架 | |
CN101066698A (zh) | 一种摩托车摇架连接装置 | |
CN201792955U (zh) | 摩托车车架后部结构 | |
CN206520683U (zh) | 一种电动二轮车 | |
CN203237365U (zh) | 正三轮摩托车 | |
CN201102605Y (zh) | 越野摩托车车架 | |
CN201424091Y (zh) | 摩托车车架 | |
CN220884681U (zh) | 一种三轮滑板车的减震结构 | |
CN217260495U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自行车 | |
CN201951642U (zh) | 摩托车平叉 | |
CN212980445U (zh) | 一种分体式摩托车车架 | |
CN219257592U (zh) | 一种三轮车固定后桥 | |
CN216374861U (zh) | 一种后轮减震结构以及三轮车 | |
CN210139759U (zh) | 一种悬架用轻量化均衡梁体总成 | |
CN218986861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头管的连接结构 | |
CN221273370U (zh) | 一种沙地自行车的车架折叠结构 | |
CN205059908U (zh) | 三轮车前减震器总成 | |
CN201198344Y (zh) | 沙滩车全地形车架 | |
CN203142894U (zh) | 一种副座可折叠的偏三轮摩托 | |
CN2535311Y (zh) | 电动滑行车车架 | |
CN216861711U (zh)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的车头结构 | |
CN215514005U (zh) | 一种加强型后平叉 | |
CN221678897U (zh) | 一种两轮电动踏板摩托车车架 | |
CN210284401U (zh) | 一种半浮驾驶室前悬置总成用加强型支撑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