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7431U -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7431U CN219717431U CN202321335414.0U CN202321335414U CN219717431U CN 219717431 U CN219717431 U CN 219717431U CN 202321335414 U CN202321335414 U CN 202321335414U CN 219717431 U CN219717431 U CN 2197174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 limit
- limiting part
- hybrid connector
- limi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合连接器及汽车,混合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和屏蔽件,塑胶壳体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具有孔壁,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屏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孔内,屏蔽件设有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其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第二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本申请的混合连接器,利用第一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互限位、第二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相互限位,实现在功率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快速集成组装,有效缩小空间占用,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且在集成组装时屏蔽件与塑胶壳体的快速可靠连接,使安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提高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连接器中,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连接器和用于传输电功率的连接器通常是独立的两个连接器,在使用时彼此独立且分开使用,如此导致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组装等问题,难以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连接器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的连接器占用空间大,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混合连接器,包括:
塑胶壳体,所述塑胶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具有孔壁,所述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屏蔽件设有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具有高度方向,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安装孔的延伸方向相同;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上方,所述第四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孔壁包括顶端和底端,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顶端并朝向所述底端,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底端并朝向所述顶端,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屏蔽件的外壁上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所述第四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屏蔽件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朝向所述底端的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朝向所述顶端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三限位部具有朝向所述顶端的第三限位面,所述第四限位部具有朝向所述底端的第四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mm,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四限位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 mm,满足:H1≥H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孔壁上设置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三限位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部朝向所述底端的侧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一侧与所述屏蔽件的外壁连接,所述倾斜面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三限位面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还具有宽度方向,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高度方向垂直;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屏蔽件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a mm,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尺寸为b mm,所述第三限位部的尺寸为c mm,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孔壁之间的距离为d mm,满足:a<c,b>d。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沿所述高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屏蔽件的底部的U型槽,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U型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连接器还包括信号连接模块,所述屏蔽件包围在所述信号连接模块的外侧,所述信号连接模块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限位部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部穿过所述第四限位部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连接器还包括电源连接模块,电源连接模块设置于所述塑胶壳体内,所述电源连接模块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信号连接模块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限位部位于同一平面,且与所述屏蔽件的中心轴共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胶壳体靠近所述底端的侧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可拆卸地嵌装有密封件。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如前所述的混合连接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混合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所述塑胶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具有孔壁,所述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屏蔽件,所述屏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屏蔽件设有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相对并配合限位。本申请的混合连接器,利用第一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相互限位、第二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相互限位,实现在功率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快速集成组装,有效缩小空间占用,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且在集成组装时屏蔽件与塑胶壳体的快速可靠连接,使安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提高连接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汽车,包括上述的混合连接器,可以理解的是,该汽车可以具有上述所述的混合连接器的所有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混合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的塑胶壳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的塑胶壳体的仰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屏蔽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的屏蔽件与信号连接模块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的混合连接器与外连设备具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塑胶壳体与屏蔽件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塑胶壳体,11-安装孔,111-孔壁,1111-顶端,1112-底端,12-环形槽,112-第一限位部,1121-第一限位面,113-第二限位部,1131-第二限位面,114-第一凹槽,2-屏蔽件,21-第三限位部,211-第三限位面,212-倾斜面,22-第四限位部,221-第四限位面,3-信号连接模块,31-第二凹槽,4-密封件,5-电源连接模块,6-PCB板,7-待连接壳体,X-高度方向,Y-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指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垂直”是指完全垂直成90°或者几乎完全垂直,例如,在夹角为80°~100°的范围内都算作垂直,类似的,“平行”是指完全平行或几乎完全平行,例如,在完全平行的10°范围内都算作平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采用标示X的箭头指示高度方向X,采用标示Y的箭头指示宽度方向Y,引入高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是为了便于描述该混合连接器各部件的结构位置关系,进而方便理解其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高度方向X为安装孔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Y为第二限位部指向与其相对的孔壁的方向,亦即第二限位部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Y与高度方向X垂直。
申请人注意到,对于多数Pinheader连接器,即插针连接器,通常来说,H-MTD(HighSpeed-Modular Twisted-pairData:高速模块化双绞线数据)连接器与Power连接器(电源连接器)是分开使用的,因此占用的空间比较大,不利于目前市场整车的紧凑化、轻量化。此外一般通过焊锡与PCB板连接,过程工艺较为复杂。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连接器,旨在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者。
请结合参照图1-图6,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混合连接器,包括塑胶壳体1和屏蔽件2;塑胶壳体1内设有安装孔11,安装孔11具有孔壁111,孔壁11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3;屏蔽件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孔11内,屏蔽件2设有第三限位部21和第四限位部22;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三限位部21相对并配合限位,第二限位部113与第四限位部22相对并配合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屏蔽件2主要用于包围信号连接模块3(H-MTD),从而实现在将H-MTD连接器和Power连接器集成后,将H-MTD连接器与Power连接器分隔开来,防止二者之间产生干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H-MTD连接器和Power连接器集成混合连接器时,首先是混合连接器的主体包含Power连接器(即电源连接模块5),然后可拆卸地安装有H-MTD连接器(即信号连接模块3),从而在需要H-MTD连接器时直接将信号连接模块3以及包围在其外侧的屏蔽件2(具体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插装在塑胶壳体1内的安装孔11内即可。故而本申请通过对屏蔽件2与安装孔1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改进,旨在实现包裹有信号连接模块3的屏蔽件2能够快速安装入安装孔11,并且实现屏蔽件2以及信号连接模块3的可靠有效固定。
故而,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以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三限位部21相对并配合限位、第二限位部113与第四限位部22相对并配合限位为例,公开了屏蔽件2与塑胶壳体1连接时利用两组限位部相互限位,实现在屏蔽件2安装后与塑胶壳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有效防止屏蔽件2安装完成后在后续反复插拔使用时出现松脱现象。
请再次结合参照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1具有高度方向X,高度方向X与安装孔11的延伸方向相同;沿高度方向X,第一限位部112位于第三限位部21的上方,第四限位部22位于第二限位部113的上方。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1与屏蔽件2内分别设置相互错开的第一限位部112、第二限位部113,以及第三限位部21和第四限位部22,在屏蔽件2沿高度方向X从上向下插入到安装孔11内,利用过盈配合的方式,第三限位部21被第一限位部112挤压后向屏蔽件2压缩,然后通过第一限位部112后复位并卡在第一限位部112下方,如此在沿高度方向X向上把屏蔽件2时,利用第一限位部112抵在第三限位部21上方,能防止外连的信号连接器拔出时屏蔽件2向上被拔掉。同时,当屏蔽件2插入后,且第三限位部21位于第一限位部112下方后,第二限位部113承托在第四限位部22的下方,如此在外连的信号连接器进行插接时,防止屏蔽件2顺着插接方向下滑导致插针过分插入至连接器而造成的插针损坏。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孔壁111包括顶端1111和底端1112,第一限位部112位于顶端1111并朝向底端1112,第二限位部113位于底端1112并朝向顶端1111,第三限位部21设置在屏蔽件2的外壁上并与第一限位部112相对,第四限位部22设置在屏蔽件2的底部并与第二限位部113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实施例中,将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三限位部21设置在靠近安装孔11的顶端1111的位置,便于在第三限位部21经过第一限位部112时向屏蔽件2内部挤压变形。由于屏蔽件2内包围有信号连接模块3,而信号连接模块3包括有绝缘件32以及插设在绝缘件32上的插针33,而绝缘件32通常设置在靠近屏蔽件2的底部的位置,如此能够使插针33穿出绝缘件32的部分不被屏蔽件2包围,从而实现插针33的有效利用,避免长度浪费,同时也避免屏蔽件2过长造成空间占用。因此,绝缘件32支撑在屏蔽件2底部,故而屏蔽件2底部变形能力差,而屏蔽件2内部绝缘件32以上的部分为空腔,仅内部包围插针33,如此能够为第三限位部21向内挤压提供变形空间,故而第三限位部21与第一限位部112设置在相对上部的位置比较合理,当然此时仅是一种实施方式,对于第一限位部112具有向外挤压的空间并能够复位,此时也可以实现二者的配合限位。
另外,由于屏蔽件2内还包裹有信号连接模块3,在使用过程中,若不慎外部插装力较大有可能造成屏蔽件2甚至信号连接模块3向下挤压脱离塑胶壳体1,导致混合连接器被破坏。因此为防止上述情况,将第二限位部113和第四限位部22设置在靠近安装孔11的底端1112的位置,如此能够利用第二限位部113从底部托住第四限位部22,更进一步的还能托住信号连接模块3,有效保证信号连接模块3及屏蔽件2安装进安装孔11内的结构稳定性,实现混合连接器的有效牢固连接。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高度方向X,第一限位部112具有朝向底端1112的第一限位面1121,第二限位部113具有朝向顶端1111的第二限位面1131,第三限位部21具有朝向顶端1111的第三限位面211,第四限位部22具有朝向底端1112的第四限位面221,第一限位面1121与第三限位面211相对,第二限位面1131与第四限位面221相对。其中,第一限位面1121与第二限位面1131在高度方向X上的距离为H1mm,第三限位面211与第四限位面221在高度方向X上的距离为H2mm,满足:H1≥H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限位过程中,第一限位面1121与第三限位面211相互贴合进行沿高度方向X上行的限位,第二限位面1131和第四限位面221贴合进行沿高度方向X下行的限位。
另外,同时对限位面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当H1>H2时,此时能够保证第三限位部21顺利到达第一限位部112下方,且第四限位部22位于第二限位部113上方,能够实现本申请需要的上下限位的效果,但是若屏蔽件2的固定脚固定不牢靠会出现屏蔽件2松动情况,即插拔时,屏蔽件2则可能会上下松动;进一步的,当H1=H2时,此时第一限位面1121与第三限位面211相互贴合,同时第二限位面1131与第四限位面221相互贴合,能够实现牢固稳定限位,且避免屏蔽件2松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孔壁111上设置有沿高度方向X延伸的第一凹槽114,第一限位部112位于第一凹槽114内,第三限位部21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凹槽114内。
具体的,第一凹槽114的设置,用于在孔壁111上设置容纳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三限位部21的空间,避免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三限位部21间隔在屏蔽件2的外壁与孔壁111之间而使屏蔽件2的外壁与孔壁111之间形成较大空挡,即保持在第三限位部21与第一限位部112相互限位后,屏蔽件2的外壁与孔壁111之间具有较小或者无间隙,如此保持屏蔽件2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安装孔11内晃动。
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21朝向底端1112的侧面为倾斜面212,倾斜面212的一侧与屏蔽件2的外壁连接,倾斜面212的另一侧与第三限位面211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倾斜面212的设置能够使第三限位部21沿高度方向X向下插装时逐步划过第一限位部112,实现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三限位部21的倾斜面212之间为线接触,从而降低第三限位部21经过第一限位部112时的阻力,同时便于利用第一限位部112对第三限位部21进行挤压,使第三限位部21带动屏蔽件2向内微变形,直至倾斜面212完全经过第一限位部112且第三限位面211与第一限位面1121相对后利用第一凹槽114提供的空间释放第三限位部21,使第三限位部21在高度方向X上到达第一限位部112下方,实现抵接限位。
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1还具有宽度方向Y,宽度方向Y与高度方向X垂直;沿宽度方向Y,第一限位部112与屏蔽件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amm,第二限位部113的尺寸为bmm,第三限位部21的尺寸为cmm,第四限位部22与孔壁111之间的距离为dmm,满足:a<c,b>d。
具体的,在满足a<c时,屏蔽件2安装入安装孔11后,能够实现第一限位部112在高度方向X位于第三限位部21的上方,并且在屏蔽件2受到向上的力是实现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三限位部21相互抵接。在满足b>d时,能够保证沿高度方向X第二限位部113支撑在第三限位部21下方,实现第二限位部113与第三限位部21的相互抵接。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限位部22为沿高度方向X开设在屏蔽件2的底部的U型槽,第二限位部113设于U型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屏蔽件2插装入安装孔11内后,直接利用第二限位部113即可实现对第四限位部22的沿高度方向X的限位。而在有些实施例中,将第四限位部22设成U型槽,此时第二限位部113置于U型槽内,如此既可实现沿高度方向X的限位,又可利用U型槽的槽壁对第二限位部113的侧边进行限位,实现三个方向包裹限位,防止屏蔽件2沿轴向扭转,进一步提高屏蔽件2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6,混合连接器还包括信号连接模块3,屏蔽件2包围在信号连接模块3的外侧,信号连接模块3与第四限位部2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31,第二凹槽位于绝缘件32的底部,第二凹槽31与第四限位部22连通,第二限位部113穿过第四限位部22并延伸至第二凹槽31内。
具体的,信号连接模块3包围在屏蔽件2内,然后与屏蔽件2一起安装在安装孔11内。目前有信号连接模块3与屏蔽件2之间有一种连接方式是在屏蔽件2的底端设置限位件,然后当信号连接模块3安装入屏蔽件2之后再对该限位件进行弯折如此从底部将信号连接模块3承托住,此种连接方式需要对信号屏蔽件2上的限位件进行二次弯折,操作麻烦,且弯折精度把控不好会造成限位件折断或弯折不到位不能有效承托的现象。本申请实施例在塑胶壳体1注塑时直接注塑第二限位部113,且利用第二限位部113直接沿高度方向X从底部托住屏蔽件2和信号连接模块3,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安装工时,使混合连接器组装更加方便快捷,且安装后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连接器还包括电源连接模块5,电源连接模块5设置于塑胶壳体1内,电源连接模块5的延伸方向与信号连接模块3的延伸方向相同。混合连接器实现了电源连接模块5和信号连接模块3的集成,使混合连接器既具有电源连接功能,又具有信号连接功能。
请再次参阅图2、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2、第二限位部113、第三限位部21和第四限位部22位于同一平面,且与屏蔽件2的中心轴23共面。
需要说明的是,将四个限位部设置成与屏蔽件2的中心轴23共面,能够保证实现屏蔽件2的安装限位更加稳定。
具体的,四个限位部所在平面过屏蔽件2的中心轴23,能够实现对屏蔽件2未被限位的部分的对称分割,使屏蔽件2无限位部的部位的自由度均匀,避免局部自由度高,从而使屏蔽件2被稳固固定。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塑胶壳体1靠近底端1112的侧面设置有环形槽12,环形槽12内可拆卸地嵌装有密封件4,且密封件部分突出在环形槽12的外侧。密封件4的设置,用以在塑胶壳体1与待连接壳体7连接时,密封件4间隔在塑胶壳体1与待连接壳体7之间增加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混合连接器在具体使用时,是从待连接壳体7外侧安装的,相较于从带连接壳体内部向外安装而言,混合连接器安装更加方便快捷,故而将密封件设置于塑胶壳体1靠近安装孔11的底端1112的一侧,实现密封件间隔在待连接壳体7与塑胶壳体1之间达到密封效果。然后再可以直接焊接到PCB板6上,也可以与插座进行对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前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可以理解的是,该汽车可以具有上述所述的混合连接器的所有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混合连接器及汽车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塑胶壳体(1),所述塑胶壳体(1)设有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具有孔壁(111),所述孔壁(11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2)和第二限位部(113);
屏蔽件(2),所述屏蔽件(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1)内,所述屏蔽件(2)设有第三限位部(21)和第四限位部(22);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12)与所述第三限位部(21)相对并配合限位,所述第二限位部(113)与所述第四限位部(22)相对并配合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1)具有高度方向(X),所述高度方向(X)与所述安装孔(11)的延伸方向相同;沿所述高度方向(X),所述第一限位部(112)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部(21)的上方,所述第四限位部(2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13)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111)包括顶端(1111)和底端(1112),所述第一限位部(112)位于所述顶端(1111)并朝向所述底端(1112),所述第二限位部(113)位于所述底端(1112)并朝向所述顶端(1111),所述第三限位部(21)设置在所述屏蔽件(2)的外壁上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2)相对,所述第四限位部(22)设置在所述屏蔽件(2)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13)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高度方向(X),
所述第一限位部(112)具有朝向所述底端(1112)的第一限位面(1121),
所述第二限位部(113)具有朝向所述顶端(1111)的第二限位面(1131),
所述第三限位部(21)具有朝向所述顶端(1111)的第三限位面(211),
所述第四限位部(22)具有朝向所述底端(1112)的第四限位面(221),
所述第一限位面(1121)与所述第三限位面(211)相对,所述第二限位面(1131)与所述第四限位面(221)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面(112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1131)在所述高度方向(X)上的距离为H1mm,所述第三限位面(211)与所述第四限位面(221)在所述高度方向(X)上的距离为H2mm,满足:H1≥H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111)上设置有沿所述高度方向(X)延伸的第一凹槽(114),所述第一限位部(11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4)内,所述第三限位部(2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4)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部(21)朝向所述底端(1112)的侧面为倾斜面(212),所述倾斜面(212)的一侧与所述屏蔽件(2)的外壁连接,所述倾斜面(212)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三限位面(2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1)还具有宽度方向(Y),所述宽度方向(Y)与所述高度方向(X)垂直;沿所述宽度方向(Y),所述第一限位部(112)与所述屏蔽件(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amm,所述第二限位部(113)的尺寸为bmm,所述第三限位部(21)的尺寸为cmm,所述第四限位部(22)与所述孔壁(111)之间的距离为dmm,满足:a<c,b>d。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位部(22)为沿所述高度方向(X)开设在所述屏蔽件(2)的底部的U型槽,所述第二限位部(113)设于所述U型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连接器还包括信号连接模块(3),所述屏蔽件(2)包围在所述信号连接模块(3)的外侧,所述信号连接模块(3)与所述第四限位部(2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1)与所述第四限位部(22)连通,所述第二限位部(113)穿过所述第四限位部(2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3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连接器还包括电源连接模块(5),电源连接模块(5)设置于所述塑胶壳体(1)内,所述电源连接模块(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信号连接模块(3)的延伸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2)、所述第二限位部(113)、所述第三限位部(21)和所述第四限位部(22)位于同一平面,且与所述屏蔽件(2)的中心轴共面。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壳体(1)靠近所述底端(1112)的侧面设置有环形槽(12),所述环形槽(12)内可拆卸地嵌装有密封件(4)。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连接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5414.0U CN21971743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35414.0U CN21971743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7431U true CN219717431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83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35414.0U Active CN219717431U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7431U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21335414.0U patent/CN2197174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343660A1 (en) | Connector | |
US2007014189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EP2736125A1 (en) | Component module, mat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component module and mating connector | |
US11837811B2 (en) |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 |
US9318824B2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terminal fitting and substrate | |
US2023038761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 |
CN219717431U (zh) | 混合连接器及汽车 | |
US12095184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19247077U (zh) | 基于错位接触的fpc连接器组件 | |
CN216698783U (zh) |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 |
CN112103697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468925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7062629U (zh) | Type-c电连接器 | |
CN220368219U (zh) | 弯头连接器 | |
CN222191207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6850612U (zh) | 一种加装中隔片的板端连接器 | |
CN222214523U (zh) | 增强通讯信号的pcb板及连接器组装连接结构 | |
CN113285314B (zh) | 一种线端连接端子和同轴线缆连接器 | |
CN221530470U (zh) | 底座结构及io模块 | |
CN220569922U (zh) | 沉板式连接器 | |
CN220190065U (zh) | 一种sma开关连接器 | |
CN221102596U (zh) | 缆线插座电连接器 | |
CN219892467U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22463610U (zh) | 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22395183U (zh) | 一种冲压壳以太网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