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6918U - 软包电池 - Google Patents
软包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6918U CN219716918U CN202320436279.2U CN202320436279U CN219716918U CN 219716918 U CN219716918 U CN 219716918U CN 202320436279 U CN202320436279 U CN 202320436279U CN 219716918 U CN219716918 U CN 2197169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b
- battery cell
- packaging
- battery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包电池,其包括壳体、电芯以及极耳,壳体包括电芯容置区以及与电芯容置区相邻的封装区;电芯设于壳体内,并位于电芯容置区;极耳的一端设于壳体内,并与电芯连接,自电芯容置区向封装区的方向,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极耳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位于封装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包电池中,通过在极耳位于壳体封装区的部分上设置通孔,解决短路问题,同时,还能保证极耳的使用寿命不受减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软包电池。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内阻小、设计灵活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储能领域。但是,软包电池导致的电池爆炸事故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软包电池外部发生短路。在软包电池外部发生短路的情况下,电池放电电流增大导致电芯发热,而高温会使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或被完全破坏,造成内部短路,以致引起后续的电池起火和爆炸。
而极耳作为软包电池从电芯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也是电芯进行充放电的必要接触点。相关技术提出通过设置窄边极耳或者在极耳上设保险丝等方式来解决软包电池的短路问题。但是,诸如此类的改进不可避免对极耳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在实现避免短路的同时,保证极耳的使用寿命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电芯容置区以及与所述电芯容置区相邻的封装区;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电芯容置区;以及
极耳,所述极耳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电芯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封装区的方向,所述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极耳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各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封装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软包电池还包括极耳胶,所述极耳胶设于所述极耳上,并且所述极耳胶至少位于所述封装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在所述极耳上阵列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胶还位于所述通孔远离所述电芯容置区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胶覆盖所述极耳位于所述封装区的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胶自所述封装区向所述壳体的外部方向延伸,部分所述极耳胶露出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包括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电芯的同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区包括第一子封装区以及第二子封装区,所述第一子封装区、所述电芯容置区以及所述第二子封装区依次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电芯的相对两侧;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一侧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第一子封装区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另一侧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第二子封装区的方向,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极耳上设置通孔,以减小极耳的横截面积,增加极耳的内阻,极耳上的电流一定时,通孔处的热量会相对增加,使得极耳在通孔处产生熔断,从而能够解决软包电池的短路问题;同时,通孔还位于壳体封装区,从而避免极耳在通孔设置区域发生弯折,保证极耳的使用寿命不受减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三种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四种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五种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六种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软包电池100至少包括壳体10、电芯20以及极耳30。
其中,壳体10包括电芯容置区11以及与电芯容置区11相邻的封装区12。具体的,壳体10可以为铝塑膜。一般而言,壳体10的内表面设有绝缘层,以避免壳体10与极耳30导电连接。
其中,壳体10的电芯容置区11用于放置电芯20,以对电芯20进行保护。壳体10的封装区12用于将极耳30与壳体10之间进行密封固定,同时将电芯20与外界隔离,避免电芯20内部遭受水氧等外部杂质的侵蚀影响。
其中,极耳30的一端设于壳体10内,并与电芯20连接,并且,自电芯容置区11向封装区12的方向,极耳30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0的外部。从而极耳30可以引出电芯20的电极。极耳30由金属材料制成,具体的,极耳30可以为镍、铝、铜等金属制成的片状结构。
其中,极耳30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40,且至少一个通孔40位于封装区12。通过在极耳30上设置通孔40,当电池发生短路而导致电流剧增时,通孔40会被熔断来实现对电芯20的保护。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通孔40还位于封装区12,从而可以避免在安全测试或者后续使用过程中,通孔40所在的极耳30部分不会出现弯折,保证极耳30在正常状态下不会因为设置通孔40而断裂,确保极耳30的使用寿命不受减损。
值得一提的是,通孔40可以是圆形孔、正多边形孔、非正多边形孔或者异形孔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本实施例不对通孔40的形状作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况下,极耳30可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从而分别引出电芯20的正极以及电芯20的负极。其中,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中的至少一者设有通孔40。具体的,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都设置通孔40的情况下,第一极耳上的通孔40数量可以与第二极耳上的通孔40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极耳上的通孔40大小与第二极耳上的通孔40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故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100中,通过将通孔40设置在位于封装区12的极耳30上,以极耳30熔断的方式解决短路问题,提高软包电池100的安全性能。具体而言,短路时,极耳30与电芯20形成闭合通路,极耳30处会有较大电流通过。基于产热公式Q=I2Rt,其中,Q指热量,I为流经极耳的电流,R为极耳内阻,t为时间;可知,电流I一定时,产热量Q与极耳内阻R成正比。极耳内阻R的计算公式为R=(ρ*L)/S,其中,ρ为极耳的电阻率,L指极耳的长度,S指极耳的横截面积;可知,极耳的横截面积S越小,阻值R越大。而在极耳上设置通孔可降低极耳设置通孔处的横截面积,来增加极耳阻值,从而增加通孔设置区域的产热量,使极耳能够因为短路而产生熔断。
同时,还可以避免通孔40所处的区域发生弯折折损极耳30的使用寿命,整体提到软包电池100的稳定性以及耐用性。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软包电池100还包括极耳胶50。
其中,极耳胶50设于极耳30上,并且极耳胶50至少位于封装区12。
具体的,极耳胶50可以贴设于极耳30与壳体10的相对面,极耳胶50也可以沿着极耳30的周向环设于极耳30的表面。
一方面,极耳胶50能够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以防止极耳30与壳体10直接接触造成短路;另一方面,极耳胶50能够填充极耳30与封装区12之间间隙,进行封装,防止电池漏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一种俯视图。如图3所示,多个通孔40设置在极耳30上,且位于封装区12,并且,多个通孔40在极耳30上阵列设置。
具体的,沿第一方向设有多个等间距的通孔40,沿第二方向设有多个等间距的通孔40,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一方向可以是极耳3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可以是极耳30的宽度方向。
具体的,第一方向上相邻两个通孔40之间的间距与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通孔40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相邻通孔40的间距大小进行设计。具体的,多个通孔40的横截面积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此一来,基于多个通孔40的阵列设置,在极耳30形状、大小一定时,可进一步减小极耳30的横截面积,使得极耳30在设置通孔40的区域更容易因短路而产生熔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3,极耳胶50至少覆盖部分通孔40。应当理解,当通孔40为多个时,极耳胶50可以完整覆盖多个通孔40中的部分通孔40。当通孔40为一个时,极耳胶50可以覆盖一个通孔40的局部。
如此一来,通孔40可以隐藏于极耳胶50内,并且,在对壳体10的封装区12进行热封处理时,通孔40可以随着极耳胶50固定在壳体10上,从而进一步避免极耳30设置通孔40的区域在安全测试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弯折,对极耳30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二种俯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软包电池的区别在于,极耳胶50位于通孔40远离电芯容置区11的一侧。也就是说,极耳胶50没有覆盖通孔40,并且极耳胶50位于封装区12远离电芯容置区11的一侧。
如此一来,基于对壳体10的封装区12进行热封处理,极耳胶50能够固定在壳体10上,极耳胶50所在的区域不易产生形变,从而通孔40在靠近电芯容置区11的一侧不会被弯折,保证了极耳30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不受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三种俯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软包电池的区别在于,极耳胶50覆盖极耳30位于封装区12的部分。也就是说,极耳30在封装区12的正投影位于极耳胶50在封装区12的正投影范围内。
如此一来,基于对壳体10的封装区12进行热封处理,极耳胶50一方面能够覆盖设置在位于封装区12的所有通孔40,从而通孔40可以随着极耳胶50固定在壳体10上。另一方面,极耳胶50在封装区12内有与极耳30最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强化在封装区12的极耳30部分的抗形变性,保证了极耳30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不受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四种俯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软包电池的区别在于,极耳胶50自封装区12向壳体10的外部方向延伸,部分极耳胶50露出于壳体10的外部。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保证极耳30与壳体10之间绝缘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五种俯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软包电池的区别在于,极耳30包括第一极耳31以及第二极耳32,并且,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间隔设置于电芯20的同一侧。从而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中的一者引出电芯20的正极,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中的另一者引出电芯20的负极。
如此一来,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设置于电芯20的同一侧可以节省软包电池100的空间体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的第六种俯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图7所示的软包电池的区别在于,封装区12包括第一子封装区121以及第二子封装区122。第一子封装区121、电芯容置区11以及第二子封装区122依次相邻设置。具体的,第一子封装区121和第二子封装区122分别设置于电芯容置区11的相对两侧。
其中,第一极耳31与第二极耳32设于电芯20的相对两侧。
其中,第一极耳31的一端与电芯20的一侧连接,自电芯容置区11向第一子封装区121的方向,第一极耳31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0的外部。
其中,第二极耳32的一端与电芯20的另一侧连接,自电芯容置区11向第二子封装区122的方向,第二极耳32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0的外部。
如此一来,第一极耳31和第二极耳32设置于电芯20的相对侧,便于将软包电池100布设于电子设备中,以使软包电池100便于连接用电器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电芯容置区以及与所述电芯容置区相邻的封装区;
电芯,所述电芯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电芯容置区;以及
极耳,所述极耳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电芯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封装区的方向,所述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极耳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各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封装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池还包括极耳胶,所述极耳胶设于所述极耳上,并且所述极耳胶至少位于所述封装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在所述极耳上阵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胶至少覆盖部分所述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胶还位于所述通孔远离所述电芯容置区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胶覆盖所述极耳位于所述封装区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胶自所述封装区向所述壳体的外部方向延伸,部分所述极耳胶露出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
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间隔设置于所述电芯的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区包括第一子封装区以及第二子封装区,所述第一子封装区、所述电芯容置区以及所述第二子封装区依次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设于所述电芯的相对两侧;其中,
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一侧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第一子封装区的方向,所述第一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另一侧连接,自所述电芯容置区向所述第二子封装区的方向,所述第二极耳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36279.2U CN219716918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软包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436279.2U CN219716918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软包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6918U true CN219716918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76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436279.2U Active CN219716918U (zh) | 2023-03-08 | 2023-03-08 | 软包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6918U (zh) |
-
2023
- 2023-03-08 CN CN202320436279.2U patent/CN21971691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922474B1 (ko) | 이차 전지 | |
JP5256231B2 (ja) | 2次電池及び2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KR100833745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101667664B (zh) | 保护电路组件、电池组件和用于连接这二者的方法 | |
JP5517974B2 (ja) | 二次電池 | |
CN101267029B (zh) | 连接端子和使用该连接端子的二次电池 | |
US8728640B2 (en) |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CN108198989B (zh) |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 |
BR102012013185B1 (pt) | Conjunto de bateria secundária e método para fabricar o mesmo | |
KR20050000594A (ko) |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 |
CN113764799A (zh) |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KR20110002616A (ko) | 보호회로 기판 및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팩 | |
US11258118B2 (en) | Battery pack having heat dissipating member | |
KR20090042535A (ko) | 배터리 팩 | |
KR100561300B1 (ko) | 이차 전지 | |
KR20080032912A (ko) | 이차 전지 | |
KR20100042102A (ko) | 보호회로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0839785B1 (ko) | 이차전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 |
US20100092860A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 |
KR100870356B1 (ko) | 이차전지 | |
CN219716918U (zh) | 软包电池 | |
KR20160103255A (ko) | 보호회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지팩 | |
KR100346378B1 (ko) | 리튬 폴리머 전지팩 | |
KR101384919B1 (ko) | 이차전지 | |
CN222601108U (zh) | 二次电池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