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0255U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40255U CN219640255U CN202321150044.3U CN202321150044U CN219640255U CN 219640255 U CN219640255 U CN 219640255U CN 202321150044 U CN202321150044 U CN 202321150044U CN 219640255 U CN219640255 U CN 2196402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 cover
- annular wall
- inner annular
- inter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灶具火盖包括上盖、隔层和下盖,所述隔层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所述隔层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有若干第一出火通道,所述隔层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所述第一出火通道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利用隔层在上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一出火通道,利用隔层与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使得在灶具火盖的周向上形成一圈均匀的火焰,且利用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出火,相比在灶具火盖上开设小孔出火的方式更加均匀且火力大,燃烧效率高,而且上盖、隔层以及下盖分体设置,便于与隔层配合形成的第一出火通道以及第二出火通道的清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领域,特别涉及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灶具火盖,采用外火盖、内火盖的形式,外火盖和内火盖均为独立零件,分别装在分火器上结构复杂,且都是在外火盖与内火盖上分别设置多个火孔,多个火孔为独立的小孔,容易出现堵塞的现象,不仅不好清理,而且采用独立的小孔出火的方式,火力小且火焰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加热不均匀和火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火盖,所述灶具火盖包括上盖、隔层和下盖,所述隔层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所述隔层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有若干第一出火通道,所述隔层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所述第一出火通道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
在本方案中,灶具火盖包括上盖、隔层以及下盖,并将隔层设置在上盖与下盖之间,使得上盖与下盖分隔;利用隔层在上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一出火通道,利用隔层与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使得在灶具火盖的周向上形成一圈均匀的火焰,且利用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出火,相比在灶具火盖上开设小孔出火的方式更加均匀且火力大,燃烧效率高,而且上盖、隔层以及下盖分体设置,便于与隔层配合形成的第一出火通道以及第二出火通道的清洁。
较佳地,所述隔层包括隔板,在所述隔板的周向上,所述隔板上下弯曲,形成若干个交替布置的凸出部和凹陷部,所述上盖与所述凸出部的顶面抵接,所述上盖与所述凹陷部围成所述第一出火通道,所述下盖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抵接,所述下盖与所述凸出部围成所述第二出火通道。
在本方案中,隔板在周向上上下弯曲,形成若干个交替布置的凸出部和凹陷部,以为火焰流动提供空间,上盖与凸出部的顶面抵接,上盖与凹陷部之间围成所述第一出火通道,下盖与凹陷部的底面抵接并于凸出部之间围成第二出火通道,使得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分别位于隔板的上下两侧,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交替布置使得灶具火盖的一圈均匀出火。
较佳地,所述凸出部与相邻的所述凹陷部之间通过斜面过渡,所述凹陷部的底面及凸出部的顶面均为弧形面。
在本方案中,凸出部与相邻的凹陷部之间通过斜面过渡,使得形成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流阻降低,使得火焰顺利通过,且凹陷部的底面及凸出部的顶面均为弧形面,有助于提高上盖与凸出部的顶面抵接时的密封性,以及提高下盖与凹陷部的底面抵接时的密封性,从而使得位于隔层同一侧的若干个第一出通道之间互不干扰以及使得若干个第二出通道之间互不干扰,提高灶具火盖的安全性能。
较佳地,所述上盖包括呈环状的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下盖包括呈环状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隔板呈环状,所述隔板自内向向外逐渐向上倾斜。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以及隔板均设置为环状且均由内向外倾斜设置,使得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均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能够增大出火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如此,在相同灶具火盖尺寸下,灶具周侧的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增大,热效率提高。
较佳地,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均沿所述隔板的径向方向沿伸,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尺寸沿着火盖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方案中,凸出部和凹陷部均沿所述隔板的径向方向沿伸,使得火焰能够从灶具火盖内通过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道直接流出,无需在上盖和/或下盖上设置火孔,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尺寸沿着火盖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有助于提高火焰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上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内侧连接的第一内环壁,所述下盖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顶板的内侧在连接的第二内环壁,所述第二内环壁与所述第一内环壁同心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外周侧,所述隔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内环壁的外周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方案中,第一内环壁的外周与第一顶板的内侧连接以对第一顶板进行支撑,第二内环壁的外周与第二顶板的内侧连接以对第二顶板进行支撑,第二内环壁与所述第一内环壁同心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外周侧,隔板的内侧与第一内环壁可拆卸地连接方便上盖、隔层以及下盖的组装与拆卸,使得方便清理火盖。
较佳地,所述第一内环壁朝向所述第二内环壁的周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内环壁,以使所述第一内环壁与所述第二内环壁之间形成环形腔室。
在本方案中,第一内环壁朝向所述第二内环壁的周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内环壁,使得第一内环壁与第二内环壁之间为具有环形腔室,以提供第一燃气通路,使得一部分燃气通过该环形腔室进入第一出火通道燃烧,并且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内环壁还能实现第一内环壁与第二内环壁周侧进行限位,防止发生相对转动。
较佳地,所述第二内环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内环壁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表面具有间隙。
在本方案中,第二内环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下端齐平,使得第二内环壁与第一内环壁处于同一高度放置,方便上盖与下盖的安装,第二内环壁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表面具有间隙,使得通过第一环形腔室内的燃气或者燃烧火焰能够顺利进入第一出火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二顶板的内侧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进气通孔,所述进气通孔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第二顶板的内侧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进气通孔,进气通孔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连通,使得燃气或燃烧火焰能够通过进气通孔进入第二出火通道并流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所述灶具燃烧器包括如前所述的灶具火盖。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灶具火盖包括上盖、隔层以及下盖,并将隔层设置在上盖与下盖之间,使得上盖与下盖分隔;利用隔层在上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一出火通道,利用隔层与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使得在灶具火盖的周向上形成一圈均匀的火焰,且利用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出火,相比在灶具火盖上开设小孔出火的方式更加均匀且火力大,燃烧效率高,而且上盖、隔层以及下盖分体设置,便于与隔层配合形成的第一出火通道以及第二出火通道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灶具火盖的俯视图。
图7为图1的灶具火盖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灶具火盖1
上盖2
下盖3
隔板4
第一出火通道5
第二出火通道6
凸出部7
凹陷部8
第一顶板9
第二顶板10
第一内环壁11
第二内环壁12
环形腔室13
进气通孔14
凸起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火盖1,如图1-图2所示,灶具火盖1包括上盖2、隔层和下盖3,隔层设置在上盖2与下盖3之间,隔层与上盖2之间形成有若干第一出火通道5,隔层与下盖3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6,第一出火通道5与第二出火通道6交替设置。通过将灶具火盖1设置为包括上盖2、隔层以及下盖3,并将隔层设置在上盖2与下盖3之间,使得上盖2与下盖3分隔;利用隔层在上盖2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一出火通道5,利用隔层与下盖3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6,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交替设置,使得在灶具火盖1的周向上形成一圈均匀的火焰,且利用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出火,相比在灶具火盖1上开设小孔出火的方式更加均匀且火力大,燃烧效率高,而且上盖2、隔层以及下盖3分体设置,便于与隔层配合形成的第一出火通道5以及第二出火通道6的清洁。
如图1以及图3所示,隔层包括隔板4,在隔板4的周向上,隔板4上下弯曲,形成若干个交替布置的凸出部7和凹陷部8,上盖2与凸出部7的顶面抵接,上盖2与凹陷部8围成第一出火通道5,下盖3与凹陷部8的底部抵接,下盖3与凸出部7围成第二出火通道6。通过隔板4在周向上上下弯曲,形成若干个交替布置的凸出部7和凹陷部8,以为火焰流动提供空间,上盖2与凸出部7的顶面抵接,上盖2与凹陷部8之间围成第一出火通道5,下盖3与凹陷部8的底面抵接并于凸出部7之间围成第二出火通道6,使得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分别位于隔板4的上下两侧,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交替布置使得灶具火盖1的一圈均匀出火。
如图3所示,凸出部7与相邻的凹陷部8之间通过斜面过渡,使得形成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流阻降低,使得火焰顺利通过;凹陷部8的底面及凸出部7的顶面均为弧形面有助于提高上盖2与凸出部7的顶面抵接时的密封性,以及提高下盖3与凹陷部8的底面抵接时的密封性,从而使得位于隔层同一侧的若干个第一出通道之间互不干扰以及使得若干个第二出通道之间互不干扰,提高灶具火盖1的安全性能。
如图4-图5所示,上盖2包括呈环状的第一顶板9,第一顶板9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下盖3包括呈环状的第二顶板10,第二顶板10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隔板4呈环状,隔板4自内向向外逐渐向上倾斜。将第一顶板9和第二顶板10以及隔板4均设置为环状且均由内向外倾斜设置,使得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均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能够增大出火火焰与炊具底部的接触面积,如此,在相同灶具火盖1尺寸下,灶具周侧的火焰与炊具底部接触面积增大,热效率提高。
如图3所示,凸出部7和凹陷部8均沿隔板4的径向方向沿伸,使得火焰能够从灶具火盖1内通过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道直接流出,无需在上盖2和/或下盖3上设置火孔;第一出火通道5和第二出火通道6的尺寸沿着火盖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有助于提高火焰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上盖2还包括与第一顶板9的内侧连接的第一内环壁11,下盖3还包括与第二顶板10的内侧在连接的第二内环壁12,第二内环壁12与第一内环壁11同心并套设于第一内环壁11的外周侧,隔板4的内侧与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内环壁11的外周与第一顶板9的内侧连接以对第一顶板9进行支撑,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与第二顶板10的内侧连接以对第二顶板10进行支撑,第二内环壁12与第一内环壁11同心并套设于第一内环壁11的外周侧,隔板4的内侧与第一内环壁11可拆卸地连接方便上盖2、隔层以及下盖3的组装与拆卸,使得方便清理火盖。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的内侧是与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抵接,取走隔板4实现隔板4与第一内环壁11的分离,在正常使用时,经隔板4的内侧地靠在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连接结构实现隔板4与第二内环壁12的可拆卸连接,如通过突起与凹槽进行配合的方式实现,如在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开设凹槽,在隔板4的内侧设置有插入凹槽的突起,当然也可以在第二内环壁12的外周设置突起,在第二内环壁12的内侧设置与突起配合的凹槽,通过凹槽与突起的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隔板4的内侧与第一内环壁11可拆卸地连接,而且还能在周向上起到限位作用,提高灶具火盖1的组装的稳定性。
如图6-图7所示,第一内环壁11朝向第二内环壁12的周侧设置有凸起15,凸起15抵接于第二内环壁12,以使第一内环壁11与第二内环壁12之间形成环形腔室13,以提供第一燃气通路,使得一部分燃气通过该环形腔室13进入第一出火通道5燃烧。第二内环壁12的下端与第一内环壁11的下端齐平,第二内环壁12的上端与第一顶板9的下表面具有间隙。第二内环壁12的下端与第一内环壁11的下端齐平,使得第二内环壁12与第一内环壁11处于同一高度放置,方便上盖2与下盖3的安装,第二内环壁12的上端与第一顶板9的下表面具有间隙,使得通过第一环形腔室13内的燃气或者燃烧火焰能够顺利进入第一出火通道5。第二顶板10的内侧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进气通孔14,进气通孔14与第二出火通道6连通,进气通孔14与第二出火通道6连通,使得燃气或燃烧火焰能够通过进气通孔14进入第二出火通道6并流出。
优选地,凸起15的数量为一对,且关于第一内环壁11的中心对称布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凸起15的数量设置为1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火盖1在组装时,向放置下盖3,然后将隔板4与第二内环壁12可拆卸地连接,且下盖3与隔板4的凹陷部8的底部抵接;最后将上盖2盖设在隔板4上,并且隔板4的凸出部7的顶部与上盖2抵接,上盖2的第一内环壁11套设在第二内环壁12的内侧,并且第一内环壁11外周的凸起15与第二内环壁12的内周侧抵接以在第一内环壁11与第二内环壁12之间形成环形腔室13,凸起15抵接在第二内环壁12起到周向限位的作用。一部分燃气或火焰通过该环形腔室13进入第一出火通道5燃烧并出火,另一部分燃气或火焰通过进气通孔14进入第二出火通道6并出火,从而在灶具火盖1的周侧均匀地出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灶具燃烧器包括如前的灶具火盖。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火盖包括上盖、隔层和下盖,所述隔层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所述隔层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有若干第一出火通道,所述隔层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若干个第二出火通道,所述第一出火通道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交替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层包括隔板,在所述隔板的周向上,所述隔板上下弯曲,形成若干个交替布置的凸出部和凹陷部,所述上盖与所述凸出部的顶面抵接,所述上盖与所述凹陷部围成所述第一出火通道,所述下盖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抵接,所述下盖与所述凸出部围成所述第二出火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与相邻的所述凹陷部之间通过斜面过渡,所述凹陷部的底面及凸出部的顶面均为弧形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呈环状的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下盖包括呈环状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隔板呈环状,所述隔板自内向向外逐渐向上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均沿所述隔板的径向方向沿伸,所述第一出火通道和第二出火通道的尺寸沿着火盖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内侧连接的第一内环壁,所述下盖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顶板的内侧在连接的第二内环壁,所述第二内环壁与所述第一内环壁同心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外周侧,所述隔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内环壁的外周可拆卸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环壁朝向所述第二内环壁的周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内环壁,以使所述第一内环壁与所述第二内环壁之间形成环形腔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环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内环壁的下端齐平,所述第二内环壁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顶板的下表面具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的内侧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进气通孔,所述进气通孔与所述第二出火通道连通。
10.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燃烧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灶具火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0044.3U CN219640255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50044.3U CN219640255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40255U true CN219640255U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7822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50044.3U Active CN219640255U (zh) | 2023-05-11 | 2023-05-11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40255U (zh) |
-
2023
- 2023-05-11 CN CN202321150044.3U patent/CN2196402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088590A1 (zh) | 内环火盖及燃气灶 | |
CN219640255U (zh) | 灶具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 |
CN112128749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220541087U (zh) | 燃烧器、燃烧器组件和灶具 | |
CN210004383U (zh) | 燃烧器及烤炉 | |
CN217057532U (zh) | 一种红外燃烧器 | |
CN217464428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4198662U (zh) | 一种防回火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0688219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10179623U (zh) |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 |
CN112747316A (zh) | 灶具燃烧器 | |
CN218721668U (zh) | 一种火炉 | |
US2257396A (en) | Top structure for cookstoves | |
CN215637157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3551227A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 |
CN210688224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20750185U (zh) | 一种用于灶具的火盖组件 | |
CN217464429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9674219U (zh) | 一种内火盖及其燃烧器 | |
CN110822488A (zh) | 一种红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22256702U (zh) | 一种适配家用炒锅的炉头结构及燃烧器 | |
CN210688222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CN217464431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
CN217464424U (zh) |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112013391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导气板以及应用有该导气板的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