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95003U - 吸收用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用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95003U CN219595003U CN202222366002.5U CN202222366002U CN219595003U CN 219595003 U CN219595003 U CN 219595003U CN 202222366002 U CN202222366002 U CN 202222366002U CN 219595003 U CN219595003 U CN 2195950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absorbent article
- fold
- fastening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收用品,包括本体,本体包括面层、吸收层、底层以及褶皱部,褶皱部由侧部片材卷绕形成有一腔体空间的立体形态,侧部片材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其中第一翻折部包括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三端,褶皱部还包括与面层结合的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分离,褶皱部还包括多个弹性体,多个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体,若设,第三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弹性体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2,则1/3≤L1/L2≤4/5,一方面能够使得褶皱部的抵触面能够始终正对使用者皮肤,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需要使得五层以上材料进行结合的问题,以及实现结合部错开便于生产制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用品领域,具体涉及卫生巾、护垫、纸尿裤等吸收用品。
背景技术
卫生巾、护垫、纸尿裤等吸收用品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的,这些吸收用品包括透液的顶片、不透液的底片以及夹设在顶片与底片之间的吸收芯体,通过吸收芯体吸收和保持体液,同时,为了防止体液在侧向发生侧漏,在侧向上通常会设置防漏隔边。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的防漏隔边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在顶片两侧设置由拒水材料铺设形成的“垫层”,由“垫层”形成阻挡效果,在这种形式下,由于“垫层”为直接铺设在顶片上,其高度非常有限,一方面不能很好的与皮肤贴合,二方面由于高度较低,因此仍然容易发生侧漏,同时,若增加“垫层”厚度则会造成使用舒适度降低;其二为,由拒水材料翻折,并在折线处设置弹性材料,如橡筋,在使用时,在弹性材料的弹性力作用下,拒水材料立起,形成围护,从而大大增加围挡的效果,但是在这种形式下,由于弹性材料的弹力作用,会使得折线处抵触皮肤,容易造成皮肤磨损或造成使用不适。
为了增加防漏隔边的高度并同时实现优异的舒适性,一些改进的现有技术被开发,如专利文献号为CN101686880A,名称为:吸收性物品揭示的,通过对防漏隔边进行折叠和回绕形成带有空腔的褶皱部,并在褶皱部设置多根弹性部件,通过弹性部件以及空腔形成立体的效果以及优异的舒适性,但是对于现有技术结构和实现方式仍然存在有下述问题:一是折叠和回绕过程中防漏隔边与面层需要至少五层材料进行结合,通常的在本领域中,进行结合,不论是热合、超声波熔合以及粘合应当限定材料为四层以下,或至少优选的限定材料为四层以下,才能形成较好的结合效果,否则容易出现分层,或,非预期的层间分离,或材料被非预期的损坏,比如烫破,等现象,二是褶皱部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置容易出现朝外侧偏移,导致出现使用不适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用品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吸收用品,包括长条形的本体,所述的本体包括面层、吸收层、底层以及一对分离的设置在本体两侧的褶皱部,每一褶皱部由一侧部片材卷绕形成有一腔体空间的立体形态,所述的侧部片材包括位于腔体空间内的第一端、与底层结合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由侧部片材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其中第一翻折部包括第一结合部以及位于第一结合部内侧并向腔体内伸出的第三端,所述的褶皱部还包括与面层结合的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分离,所述的褶皱部还包括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体,多个所述的弹性体包括邻近第三端的第一弹性体,若设,第三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弹性体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2,则1/3≤L1/L2≤4/5。
进一步的,L1≥4mm。
进一步的,第一翻折部包括朝向腔体空间的第一层及向腔体外侧延伸并与底层结合的第二层,所述的第一结合部结合第一层与第二层,且,所述的第一层与第二层在第三端连接,所述的第二翻折部包括与第一层连接的第三层以及向腔体空间内侧延伸的第四层,第四层朝向腔体空间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的第二结合部结合第二层、第四层、第三层以及面层,第三层与第四层在第四端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层与第二层在与第二结合部对应的区域呈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体设置的第一层与第四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长度与L1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褶皱部沿本体长度方向包括一对分离设置的固定部,所述的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二结合部外侧结合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第三结合部以及位于第二结合部内侧结合第三层与面层的第四结合部。
进一步的,一对固定部之间的褶皱部的第一结合部外侧第一层与第二层呈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在固定部所述的第四层与第一层呈结合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结合部贯通本体长度方向,所述的第三结合部及第四结合部仅设置在固定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收用品,包括长条形的本体,本体包括面层、吸收层、底层以及一对分离的设置在本体两侧的褶皱部,每一褶皱部由一侧部片材卷绕形成有一腔体空间的立体形态,侧部片材包括位于腔体空间内的第一端、与底层结合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由侧部片材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其中第一翻折部包括第一结合部以及位于第一结合部内侧并向腔体内伸出的第三端,所述的褶皱部还包括与面层结合的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分离,褶皱部还包括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体,多个弹性体包括邻近第三端的第一弹性体,若设,第三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弹性体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2,则1/3≤L1/L2≤4/5,一方面能够使得褶皱部的抵触面能够始终正对使用者皮肤,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需要使得五层以上材料进行结合的问题,以及实现结合部错开便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收用品本体正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三结合部及第四结合部布置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二结合部布置示意图。
面层10;侧部片材20;褶皱部21;第一端21a;第二端21b;抵触面21c;腔体空间210;第一层2111;第二层2112;第三端2113;第三层2121;第四层2122;第四端2123;第一结合部213;第二结合部214;第三结合部215;第四结合部216;吸收层30;底层40;第一弹性体51;第二弹性体5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收用品,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考附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收体,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包括面层10、吸收层30及底层40。
所述的本体呈长条形片状,包括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在图1中其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其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通常的,左右方向也被称为侧部方向,所述的面层10被配置在靠近使用者皮肤的一侧,且,所述的面层10应为至少一部分透液的,所述的透液的含义是,体液可以透过面层10进入至面层10下方的结构层中,如,吸收层30,通常的,所述的体液还可以沿面层10进行扩散,以进一步提高吸收体对体液的吸收效率。
所述的至少一部分透液的,是指至少面层10与体液排出区对应的区域为透液性的,所述的体液排出区可以为阴道口、肛门、尿道口等位置。
由于面层10与皮肤接触,因此优选的选用具有低刺激的,柔软的,如,单位面积重量为10~60g/m2的纱布、棉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片状材料,更优选的,为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作为构成上述热风无纺布的合成纤维,可以使用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尼龙等聚酰胺系纤维等,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添加有天然纤维或粘胶纤维,以进一步降低对皮肤的刺激性,这些天然纤维可以包括木纤维、棉纤维等。
所述的吸收层30叠设在面层10下方,具体的,吸收层30为由若干纤维缠结而被适当地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状结构,在三维网络结构之间分布有若干孔隙,通过这些孔隙可以吸收、扩散体液,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三维网络结构之间包含有高分子吸水材料(SAP),以进一步通过高分子吸水材料吸收、保留体液,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纤维可以为绒毛浆。
进一步的,所述的吸收层30还可以包括覆盖层,所述的覆盖层覆盖或包覆在三维网络状结构体上,同时,所述的覆盖层为透液性材料,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覆盖层可以为无纺布或卫生纸,同时,覆盖层也优选的使用柔软的,如,单位面积重量为10~60g/m2的纱布、棉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卫生纸等片状材料,更优选的,覆盖层相对面层10具有更低的基重。
所述的底层40叠设在吸收层30下方,包括层叠设置的邻近吸收层30的第一底层40与背离吸收层30的第二底层40,为了避免体液透过面层10污染使用者的衣物,所述的第一底层40及第二底层40通常为拒水材料,具体的,可以为PE膜、SMS无纺布、表面经过拒水处理的无纺布等,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底层40及第二底层40能够让气体,如水蒸气通过,而体液不能通过,从而使得使用时不会闷热。
所述的面层10上还设置有一对分离设置的褶皱部21,更具体的说,该一对褶皱部21沿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如在图1中示出了该一对褶皱部21设置在本体的左侧区及右侧区,在图2-图3中示出了位于左侧区的褶皱部21不同位置的截面示意图,每一所述的褶皱部21由一侧部片材20卷绕形成有一腔体空间210的立体形态,每一所述的侧部片材20包括位于腔体空间210内的第一端21a、与底层40结合的第二端21b,位于第一端21a与第二端21b之间由侧部片材20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其中,第一翻折部包括第一结合部213以及位于第一结合部213内侧并向腔体内伸出的第三端2113,所述的褶皱部21还包括与面层10结合的第二结合部214,第一结合部213与第二结合部214分离。
更具体的来说,第一翻折部包括朝向腔体空间210的第一层2111及向腔体外侧延伸并与底层40结合的第二层2112,第一层2111与第二层2112在第一结合部213结合,且,所述的第一层2111与第二层2112在第三端2113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层2112为第一层2111向外侧方向翻折形成。所述的第二翻折部包括与第一层2111连接的第三层2121以及向腔体空间210内侧延伸的第四层2122,第四层2122朝向腔体空间210的一端为第一端21a,第二层2112、第四层2122、第三层2121以及面层10在第二结合部214结合,第三层2121与第四层2122在第四端2123连接,而所述的第四层2122为第三层2121向内侧方向翻折形成,另外,可以理解的,第四层2122位于第一层2111与第三层2121之间,另外,第一结合部213与第二结合部214分离,且,第一结合部213位于第二结合部214内侧方向,所述的内侧方向是指更靠近第三端2113的方向。
所述的结合,是指被结合的材料连接形成一个整体,通常的,可以通过压合、热熔或粘接的方式形成,其中,压合是指通过对部分材料施加压力以使得材料之间的纤维发生缠结形成连接,如,通过针刺或压花的形式使得相邻材料层的纤维被挤压发生缠结,另外,在进行压合时,还可以同时对材料进行加热以使得如植物纤维的氢键发生键合,以形成更好的结合效果,所述的热熔可以通过对材料本身进行加热,使其达到熔点温度后,局部熔化,凝固成型后形成连接,或者通过超声波等外部能量作用于材料,使得材料局部产生高温熔化,凝固成型后形成连接,所述的粘接可以通过粘合剂使得相邻材料在粘合剂的作用下形成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结合部213仅仅结合第一层2111与第二层2112,同时,在第二结合部214结合第二层2112、第四层2122、第三层2121及面层10。
所述的褶皱部21还包括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体,多个所述的弹性体包括邻近第三端2113的第一弹性体51,若设,第三端2113与第一结合部213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弹性体51与第一结合部213之间的距离为L2,则1/3≤L1/L2≤4/5,可以理解的,研究发现,通过如此设置,使得第三端2113伸向第一弹性体51方向,并且具有一个L1长的长度,当褶皱部21在弹性体的弹力作用下隆起形成立体形态时,第三端2113与第一结合部213之间的区域实际有四层,这个区域相对其他区域能够保持形态或给予第三层2121、第四层2122一个抵触力,使得褶皱部21多个弹性体之间的区域能够始终正对使用者皮肤,更具体的,多个所述的弹性体还包括远离第三端2113并朝向外侧的第二弹性体52,所述的多个弹性体之间的区域被定义为抵触面21c,如在本实施例中,该褶皱部21包括五条弹性体,其设置在最左侧的弹性体为第二弹性体52,最右侧的弹性体为第一弹性体51,所述的抵触面21c为第一弹性体51与第二弹性体52之间的第一层2111朝向皮肤一侧的侧面,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结合部213与第二结合部214的分离,使得在加工制造时,能够错开位置,以及,使得第一结合部213与第二结合部214均保持在四层以下,从而使得第一结合部213及第二结合部214均具有足够的强度。
进一步的,则1/2≤L1/L2≤2/3。
进一步的,L1长度应大于等于4mm,更优选的,L1为8-30mm,使得第三端2113与第一结合部213之间具有足够的长度。
进一步的,在第二结合部214对应的第一层2111与第二层2112呈分离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体设置的第一层2111与第四层212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端21a与第一结合部213之间的长度与L1相等,以使得抵触面21c保持在中间位置。
请一并参考图3,所述的褶皱部21沿本体长度方向包括一对分离设置的固定部,所述的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二结合部214外侧结合第一层2111与第二层2112的第三结合部215以及位于第二结合部214内侧结合第三层2121与面层10的第四结合部216,通过第三结合部215及第四结合部216使得形成固定部的侧部片材20保持贴合状态,并使得位于固定部之间的褶皱部21形成具有腔体空间210210的立体形态。
进一步的,在固定部所述的第四层2122与第一层2111呈结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层2111翻折,所述的第四层2122夹设在一对翻折的第一层2111之间,并与该一对第一层2111呈结合状态。
请一并参考图4及图5,在图4及图5中示出了第三结合部215、第四结合部216的位置及长度,第二结合部214的位置及长度,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第二结合部214贯通本体长度方向,所述的第三结合部215、第四结合部216仅仅设置在固定部,可以理解的,一对固定部的第三结合部215分离设置,同样的,一对固定部的第四结合部216分离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吸收用品,包括长条形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包括面层、吸收层、底层以及一对分离的设置在本体两侧的褶皱部,每一褶皱部由一侧部片材卷绕形成有一腔体空间的立体形态,所述的侧部片材包括位于腔体空间内的第一端、与底层结合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由侧部片材翻折形成的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其中第一翻折部包括第一结合部以及位于第一结合部内侧并向腔体内伸出的第三端,所述的褶皱部还包括与面层结合的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分离,所述的褶皱部还包括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弹性体,多个所述的弹性体包括邻近第三端的第一弹性体,若设,第三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弹性体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为L2,则1/3≤L1/L2≤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L1≥4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第一翻折部包括朝向腔体空间的第一层及向腔体外侧延伸并与底层结合的第二层,所述的第一结合部结合第一层与第二层,且,所述的第一层与第二层在第三端连接,所述的第二翻折部包括与第一层连接的第三层以及向腔体空间内侧延伸的第四层,第四层朝向腔体空间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的第二结合部结合第二层、第四层、第三层以及面层,第三层与第四层在第四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第一层与第二层在与第二结合部对应的区域呈分离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设置的第一层与第四层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端与第一结合部之间的长度与L1相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褶皱部沿本体长度方向包括一对分离设置的固定部,所述的固定部包括位于第二结合部外侧结合第一层与第二层的第三结合部以及位于第二结合部内侧结合第三层与面层的第四结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一对固定部之间的褶皱部的第一结合部外侧第一层与第二层呈分离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所述的第四层与第一层呈结合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结合部贯通本体长度方向,所述的第三结合部及第四结合部仅设置在固定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66002.5U CN219595003U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吸收用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66002.5U CN219595003U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吸收用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95003U true CN219595003U (zh) | 2023-08-29 |
Family
ID=8774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66002.5U Active CN219595003U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吸收用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95003U (zh) |
-
2022
- 2022-09-06 CN CN202222366002.5U patent/CN2195950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33749B1 (ko) | 표면 구조체를 갖는 흡수성 물품 | |
KR100706044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KR100648156B1 (ko) | 체액 흡수성 물품의 투액성 표면 시트 | |
WO2008062873A1 (fr) | Article absorbant et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associé | |
WO2006059588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200920327A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JP571965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124282B2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フィット用伸縮部の形成方法 | |
JP2010029532A (ja) | 止着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テープ型おむつ | |
JP2002301097A (ja) | 吸収性製品 | |
TW201524478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3169388A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11206331A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815115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5413000B2 (ja) | 止着テープ、止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4751812B2 (ja) |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5425536U (zh) | 乳垫 | |
CN219595003U (zh) | 吸收用品 | |
JP5276524B2 (ja) |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5566833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5237197B2 (ja) | 男性用軽失禁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 |
JP3865565B2 (ja) | 前漏れ防止効果の高い吸収性物品 | |
JP4388404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5225758B2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の製造方法 | |
JP2010082373A (ja) | テープ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