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544928U -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 Google Patents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4928U
CN219544928U CN202320136898.XU CN202320136898U CN219544928U CN 219544928 U CN219544928 U CN 219544928U CN 202320136898 U CN202320136898 U CN 202320136898U CN 219544928 U CN219544928 U CN 219544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van
cab
wind resistanc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368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瀚博
陈默
陈涛
廖庚华
岳磊
由佳丽
张忠峰
曹惠南
曹庆炜
王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368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4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4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4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包括导流罩、侧裙板和尾椎。其中,导流罩用于安装于厢式货车的车箱与驾驶室之间,且其至少部分结构罩设在车箱与驾驶室之间的间隙外侧;侧裙板用于安装于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沿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尾椎,用于安装于车箱背离驾驶室的一侧。导流罩、侧裙板、尾椎被配置为与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降风阻组件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均匀稳定,整车的空气阻力最小化,解决了厢式货车导流效果差,行驶时风阻较大的技术问题,进而降低了整车的油耗,提高了厢式货车使用的经济性。

Description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厢式货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行驶的速度越来越高,车辆风动阻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常常作为商用的厢式货车,降低风阻始终是性价比最高的节油措施,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驾驶室的顶部设置导流罩。然而,厢式货车外观尺寸大,迎风面积大,导流效果差,进而造成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风阻较大,不利于节能环保,且经济效益差。此外,厢式货车的驾驶室比货箱窄,驾驶室与货箱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间隙,使得驾驶室与货箱产生负压涡流区,进一步影响其导流效果,现有的导流罩无法满足厢式货车的降风阻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厢式货车导流效果差,行驶时风阻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辆。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包括导流罩、侧裙板和尾椎。进一步的,导流罩用于安装于所述厢式货车的车箱与驾驶室之间,且所述导流罩的至少部分结构罩设在所述车箱与所述驾驶室之间的间隙外侧。进一步的,侧裙板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沿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更进一步的,尾椎,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背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其中,所述导流罩、所述侧裙板、所述尾椎被配置为与所述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
当车辆行驶时,气流由驾驶室的前端流向车箱的尾部,导流罩有效引导气流向后流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到车箱的表面。进一步,侧裙板可以稳定了货车两侧的气流,提升气流流速并减少气流对货车底盘的冲击。进一步的,尾椎可以有效控制尾涡结构,进而降低了整个货车的风阻。更进一步的,导流罩、侧裙板、尾椎与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基于该组合式的流线型结构,可有效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0.095以上。本申请的降风阻组件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均匀稳定,整车的空气阻力最小化,进而降低了整车的油耗,提高厢式货车使用的经济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顶部导流罩和位于所述顶部导流罩沿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导流罩;所述顶部导流罩安装于所述驾驶室的顶部,并向所述车箱的顶部方向延伸;每侧的所述侧部导流罩一端用于安装于所述驾驶室朝向所述车箱一侧的边缘,另一端向所述车箱一侧的边缘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均设有与两个所述侧裙板一一对应的车轮,所述侧裙板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分别位于对应所述车轮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部平行于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部一端与所述第一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车箱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移预设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为50mm-10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裙板上对应所述车轮的位置设有一轮罩部,所述轮罩部罩设在所述车轮的外侧,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交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椎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所述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共同限定出一环状结构,并设置于所述车箱的背离所述驾驶室的尾部,所述第一导流板沿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向背离所述车箱的尾部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方还凸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侧裙板的后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风阻组件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所述车箱的尾部与所述尾椎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尾椎靠近或远离所述车箱的尾部。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厢式货车的车箱,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该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包括导流罩、侧裙板和尾椎。导流罩用于安装于所述厢式货车的车箱与驾驶室之间,且所述导流罩的至少部分结构罩设在所述车箱与所述驾驶室之间的间隙外侧。侧裙板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沿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尾椎,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背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其中,所述导流罩、所述侧裙板、所述尾椎被配置为与所述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本申请的车箱通过采用上述的降风阻组件,大大提升了导流效果,降低了整车的风阻,提高了厢式货车的经济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箱还包括货箱本体,所述货箱本体包括朝向所述厢式货车的驾驶室设置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沿所述车箱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及所述第二端面的沿所述车箱的宽度方向两侧均倒圆角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厢式货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厢式货车的车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货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侧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尾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车箱;2-驾驶室;10-货箱本体;101-第一端面;102-第二端面;11-导流罩;111-顶部导流罩;112-侧部导流罩;12-侧裙板;121-第一部;122-第二部;123-轮罩部;13-尾椎;131-第一导流板;132-第二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各部分结构的位置关系及结构关系,附图中方向X为本申请所提到的长度方向,方向Y为本申请所提到的宽度方向。
由于厢式货车外观尺寸较大,行驶时迎风面积大,导流效果差;且驾驶室往往比车箱宽度窄,驾驶室与车箱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间隙,使得驾驶室与车箱产生负压涡流区,进一步影响其导流效果。为了解决厢式货车导流效果差,行驶时风阻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厢式货车的结构示意图,厢式货车包括驾驶室2和车箱1。本申请提供了的一种低风阻的厢式货车的车箱1,包括货箱本体10和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以下也称为降风阻组件),能有效提高厢式货车的导流效果,降低厢式货车行驶时的风阻。
参阅图1至图3,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厢式货车的车箱1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货箱本体10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货箱本体10包括朝向厢式货车的驾驶室2设置的第一端面101,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端面102,第一端面101的沿车箱1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及第二端面102的沿车箱1的宽度方向两侧均倒圆角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端面101为货箱本体10朝向驾驶室2一侧的表面,第二端面102为货箱本体10顶部的表面,由于货箱本体10第一端面101的沿车箱1宽度方向的两侧及第二端面102沿车箱1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了倒圆角,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的两侧均呈现平滑的弧面,当厢式货车行驶时,气流由驾驶室2冲向该弧面,减少了气流与货箱本体10的摩擦阻力,进而减小了气动阻力系数,削弱了气流对货箱本体10的冲击。
本申请对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倒圆角的具体尺寸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提高导流效果,降低行驶风阻的功能即可。示例性的,该倒圆角的尺寸可根据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仿真方法仿真或者试验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实现最优的降风阻效果。
进一步的,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包括导流罩11、侧裙板12和尾椎13。其中,导流罩11用于安装于厢式货车的车箱1与驾驶室2之间,且导流罩11的至少部分结构罩设在车箱1与驾驶室2之间的间隙外侧。侧裙板12,用于安装于车箱1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沿车箱1的长度方向延伸。尾椎13,用于安装于车箱1背离驾驶室2的一侧。进一步的,导流罩11、侧裙板12、尾椎13被配置为与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
当货车行驶时,气流沿厢式货车的长度方向由驾驶室2的前端流向车箱1的尾部,导流罩11罩设在车箱1与驾驶室2之间的间隙外侧,使得气流由驾驶室2沿导流罩11引导至车箱1上,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到货箱本体10的表面,产生气流分离现象。进一步,侧裙板12设于车箱1底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流经车箱1底部两侧的气流经侧裙板12导流至车箱1背离驾驶室2的尾部,稳定了两侧的气流,提升气流流速并减少气流对货车底盘的冲击。进一步的,车箱1背离驾驶室2的一侧设置了尾椎13,尾椎13将车箱顶部和侧面的气流导流至远离车箱尾部的方向,使尾涡结构的涡心远离货箱本体10,使得车箱前后的负压差减小,进而降低了整个货车的风阻。更进一步的,导流罩11、侧裙板12、尾椎13与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基于该组合式的流线型结构,可有效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0.095以上。本申请的降风阻组件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均匀稳定,整车的空气阻力最小化,进而降低了整车的油耗。
示例性的,厢式货车包括货箱本体10和降风阻组件,货箱本体10的第一端面101沿车箱1的宽度方向两侧和第二端面102沿车箱1的宽度方向两侧倒圆角设置,导流罩11、侧裙板12、尾椎13与设置有倒圆角的货箱本体10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通过货厢导流罩11、侧裙板12、尾椎13和设置有倒圆角的货箱本体10组合导流,大大提高了厢式货车的整车导流效果,降低风阻,从而降低了整车的油耗,提高经济性。
本申请对导流罩11、侧裙板12和尾椎13具体尺寸不做限定,只要能与厢式货车的驾驶室2和车箱1的尺寸相匹配,实现降风阻的效果即可。示例性的,导流罩11、侧裙板12尾部和导流罩的曲面尺寸可根据CFD数值仿真方法仿真或者试验得出,从而选取最优尺寸、曲率的流线型曲面结构。此外,本申请的降风阻组件与车箱1及驾驶室2的大小相匹配,当车箱1与驾驶室2尺寸较大或较小时,降风阻组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收缩比放大或缩小,以使降风阻组件与车箱1和驾驶室2相匹配,并组成流线型结构。
示例性,本申请的导流罩11、侧裙板12和尾椎13的至少部分结构上还可以设置仿生材料,该仿生材料在导流罩11、侧裙板12和尾椎13的表面形成非光滑表面结构,降低了货车的风阻系数,进而降低风阻。
为了进一步提高降风阻效果,参阅图1和图2,示例性的,导流罩11包括顶部导流罩111和位于顶部导流罩111沿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导流罩112;顶部导流罩111安装于驾驶室2的顶部,并向车箱1的顶部方向延伸;每侧的侧部导流罩112一端用于安装于驾驶室2朝向车箱1一侧的边缘,另一端向车箱1一侧的边缘延伸。
示例性的,顶部导流罩111包括向车箱1的顶部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和向背离车箱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其中,顶部导流罩111的第一端的宽度与车箱1的宽度相适配,第二端与驾驶室2的宽度相适配,顶部导流罩111的长度与驾驶室2和驾驶室2及车箱1间间隙的总长度相适配。
本申请对顶部导流罩111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将气流由驾驶室2导流至车箱1,避免气流直接冲击车箱1即可。示例性的,顶部导流罩111为曲面流线型结构,且具有大圆角曲率,能有效降低风阻系数,且便于引导气流向后流动。示例性的,顶部导流罩111可以与驾驶室2的顶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
示例性的,侧部导流罩112安装于驾驶室2后围上,位于驾驶室2朝向车箱1的一侧的边缘处,并延伸至车箱1同侧的边缘处,驾驶室2、侧部导流罩112、车箱1三者平滑过渡,进一步提高货车的导流效果。
本申请对侧部导流罩112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将气流由驾驶室2导流至车箱1,避免气流直接冲击车箱1即可。示例性的,侧部导流罩112呈板状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流线型特征。示例性的,侧部导流罩112与驾驶室2的后围螺栓连接或者焊接。
其中,顶部导流罩111和侧部导流罩112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还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工艺拼接而成。
进一步的,参阅图1、图2和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侧裙板12的结构示意图,车箱1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均设有与两个侧裙板12一一对应的车轮,侧裙板12包括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分别位于对应车轮的前后两侧;第一部121平行于车箱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部122一端与第一部121连接,另一端向车箱1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移预设距离。
首先,第一部121与车箱1的长度方向平行,能有效阻挡车箱1底部两侧的气流冲击底盘,避免车底负压过大,消耗货车能量;其次,第二部122远离第一部121的一端向车箱1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移预设距离,当汽车行驶时,沿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流动的气流被引导至货箱的尾端,并向内偏移,使得车箱1尾涡结构更加对称,降低了车箱1尾部的负压,从而降低了货车行驶时的风阻。
优选的,该偏移的预设距离可以为50mm-100mm,第二部122在该预设距离范围内偏移,能有效控制尾部涡旋结构,实现降低风阻的效果。
本申请对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在车箱1上的安装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侧裙板12固结于车箱1底部即可。示例性的,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可以与车箱1底部的底板螺栓连接,或者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可以与厢式货车的车架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车轮的装卸与转向回旋,侧裙板12上对应车轮的位置设有一轮罩部123,轮罩部123罩设在车轮的外侧,并连接在第一部121和第二部122的交界位置。车轮可以从轮罩部123位置进行装卸,且侧裙板12不会影响车轮的转动。
根据不同车型的需要,示例性的,侧裙板1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车轮的外侧,将车轮整体封闭至底部,减少气流流入车箱1底部。
进一步的,参阅图1、图2和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尾椎13的结构示意图,该尾椎13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31,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131共同限定出一环状结构,并设置于车箱1的尾部,第一导流板131沿车箱1的长度方向向背离车箱1的尾部的方向延伸。
其中,车箱1设置于驾驶室2的一侧,车箱1的尾部可以理解为车箱1远离驾驶室的一端。
示例性的,第一导流板131为流线型板状结构,其与车箱1尾部的形状相适配。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从货箱顶部及侧面流过的气流被导流至远离车箱1尾部的方向,延迟了气流分离点,避免气流在车箱1尾部的近壁处产生较大的涡轮负压区。采用第一导流板131提高了导流效果,有效减少了车箱1尾部涡流的产生,降低了货车的风阻,降低油耗。
进一步的,每个第一导流板131的下方还凸设有第二导流板132,第二导流板132与侧裙板12的后端连接。第二导流板132延长了第一导流板131沿车箱1宽度方向两侧的导流长度,使得车箱1底部侧面的气流也得到延迟分离,避免尾涡结构位于车箱1尾部的近壁处,进一步降低了风阻。
其中,侧裙板12沿车箱1的长度方向延伸,侧裙板12的前端可以理解为靠近驾驶室2的一端,侧裙板12的后端可以理解为远离驾驶室2的一端。
本方案对第一导流板131和第二导流板132的具体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实现第一导流板131和第二导流板132的导流功能即可。示例性的,第一导流板131与车箱1之间,以及第二导流板132与侧裙板12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焊接、卡接等连接方式。
示例性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导流效果,有效控制尾涡结构,降风阻组件还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设于车箱1的尾部与尾椎13之间,用于调节尾椎13靠近或远离车箱1的尾部。当货车行驶速度较高时,调节组件调节尾椎13远离车箱1尾部,使得尾涡结构进一步远离车箱1尾部,降低风阻。
示例性的,该调节组件可以包括驱动件和伸缩件,驱动件用于控制伸缩件伸长或缩短,驱动件设于车箱1的尾部,伸缩件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另一端与尾椎13连接。示例性的,该调节组件可以包括多个,沿尾椎13的四周间隔设置,以便更好的控制尾椎13远离或靠近车箱1尾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流罩,用于安装于所述厢式货车的车箱与驾驶室之间,且所述导流罩的至少部分结构罩设在所述车箱与所述驾驶室之间的间隙外侧;
侧裙板,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并沿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尾椎,用于安装于所述车箱背离所述驾驶室的一侧;
其中,所述导流罩、所述侧裙板、所述尾椎被配置为与所述厢式货车共同限定出一流线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包括顶部导流罩和位于所述顶部导流罩沿所述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部导流罩;所述顶部导流罩安装于所述驾驶室的顶部,并向所述车箱的顶部方向延伸;每侧的所述侧部导流罩一端用于安装于所述驾驶室朝向所述车箱一侧的边缘,另一端向所述车箱一侧的边缘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箱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均设有与两个所述侧裙板一一对应的车轮,所述侧裙板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分别位于对应所述车轮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部平行于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部一端与所述第一部连接,另一端向所述车箱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移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50mm-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裙板上对应所述车轮的位置设有一轮罩部,所述轮罩部罩设在所述车轮的外侧,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交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椎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所述成对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共同限定出一环状结构,并设置于所述车箱的尾部,所述第一导流板沿所述车箱的长度方向向背离所述车箱的尾部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方还凸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侧裙板的后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风阻组件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所述车箱的尾部与所述尾椎之间,用于调节所述尾椎靠近或远离所述车箱的尾部。
9.一种厢式货车的车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厢式货车的车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箱还包括货箱本体,所述货箱本体包括朝向所述厢式货车的驾驶室设置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沿所述车箱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及所述第二端面的沿所述车箱的宽度方向两侧均倒圆角设置。
CN202320136898.XU 2023-01-18 2023-01-18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Active CN219544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6898.XU CN219544928U (zh) 2023-01-18 2023-01-18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36898.XU CN219544928U (zh) 2023-01-18 2023-01-18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4928U true CN219544928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28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36898.XU Active CN219544928U (zh) 2023-01-18 2023-01-18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49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0304B2 (en) Rear aerodynamic device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a device
KR101474702B1 (ko) 피견인 차량용 사이드 스커트
EP2809568B1 (en) Drag reduction device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the device
US8506004B1 (en) Gap fairing and drag reduction method
US7922235B1 (en) Drag reduction system for vehicles
US20170341689A1 (en) Airflow baffle for commercial truck fuel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CA3089905C (en) Trailer fairing and system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US9616945B1 (en) Aerodynamic fairings for cargo enclosures
US8845008B1 (en) Wind deflector for a tank trailer
WO2004062953A2 (en) Improving fuel consumption in large road-going vehicles
US11077890B2 (en) End of trailer fairing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US20120261946A1 (en) Aerodynamic vehicle aid
CN219544928U (zh) 厢式货车的降风阻组件和车箱
CN112009578A (zh) 厢式挂车导流装置及低风阻厢式挂车
CN215205103U (zh) 导流装置及厢式货车
CN110510012A (zh) 一种货运卡车及其驾驶室导流套件
CN214451395U (zh) 一种汽车前舱下护板
US20200406987A1 (en) Trailer fairing corner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CN218343617U (zh) 一种低风阻厢式半挂车
JP7506944B1 (ja) 平ボディ車用空力パーツ
EP3793888B1 (en) Twist beam air guided tunnel diffuser
JPS6144935Y2 (zh)
US20240083519A1 (en) Aerodynamic trailer apparatus with optimized small skirt
EP3147184B1 (en) Aerodynamic vehicle structure
SU1371939A1 (ru) Обтекател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