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5110U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35110U CN219535110U CN202320369170.1U CN202320369170U CN219535110U CN 219535110 U CN219535110 U CN 219535110U CN 202320369170 U CN202320369170 U CN 202320369170U CN 219535110 U CN219535110 U CN 2195351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terminal
- adapter plate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termina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组件、转接板及线缆组件;端子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端子沿第二方向延伸,端子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为第一接触部,另一端为第二接触部;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设置于对接插槽内;线缆组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线缆;转接板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转接板的一侧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侧与线缆电连接;或者,线缆在第二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第一线缆的一端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端与转接板的一侧电连接,转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二线缆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将电子元器件设置于线缆的前端,可以起信号滤波,阻断,优化和改善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主板的电路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具体为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将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布设于电路板上,然后将线缆与电路板焊接。如专利号为200610108471.X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代替触点且在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多个信号布线和多个接地布线的基底,并联的电容和电阻片安装在至少一个所述信号布线上。将电子元件布设于电路板上,不适于未设置电路板的连接器。
现有的未设置电路板的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内设置有端子组件,端子组件一端与外部电子元器件插接实现电连接,另一端连接线缆,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由于未设置电路板,直接与端子连接的信号线缆的信号的电气性能需要改善和优化,只能将电容或电阻等元器件设置于外部主板上,主板的电路设计较为复杂,不利于小型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以改善和优化连接器的电气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组件、转接板及线缆组件;所述壳体端部设有对接插槽;所述端子组件固持于壳体内,且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端子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为第一接触部,另一端为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内。
所述线缆组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线缆。所述转接板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所述转接板的一侧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线缆电连接。
或者,所述线缆在第二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板的一侧电连接,所述转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二线缆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接板为PCB板或者FFC板或者FPC板;所述电子元器件为电阻或电容或RC电路。
优选的,所述电子元器件为直流阻隔电容。
其中,所述端子组件还包括塑胶固定件,所述端子固持于塑胶固定件上。
其中,所述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由所述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线缆包括信号线缆及接地线缆,所述信号线缆与信号端子电连接,所述接地线缆与地端子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组件沿壳体第三方向设置有两组,所述线缆组件及转接板对应设置有两组;所述端子为片状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接触部弯折设置,两组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相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转接板的一侧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时,所述转接板包括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转接板与端子的电连接的焊盘位于第一面,所述转接板与线缆的电连接焊盘位于第二面,所述电子元器件位于第二面上。
还包括第一内模,所述两组转接板的第一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模填充于所述转接板与端子及与线缆的电连接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线缆在第二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时,所述转接板的单面为线路面,所述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焊接于转接板的线路面上,且所述电子元器件设置于转接板的线路面上。
还包括第二内模,所述两组转接板的线路面背向设置,所述第二内模填充于所述端子与第一线缆的电连接位置,以及所述转接板与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的电连接位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电子元器件设置于线缆的前端,通过转接板把端子与线缆连接导通在一起,或者通过转接板把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连接导通在一起,可以起信号滤波,阻断,优化和改善的作用,改善和优化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2、本实用新型在转接板上设置电子元器件,可以取消在主板上布置电容或者电阻等电子元器件,优化主板的电路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隐藏壳体及第一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端子组件与线缆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隐藏壳体及第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中端子组件与线缆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的分解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壳体,11:安装腔,12:对接插槽,2:端子组件,3:端子,31:第一接触部,32:第二接触部,33:信号端子,34:地端子,4:转接板,41:第一面,42:第二面,43:线路面,5:线缆,51:信号线缆,52:接地线缆,53:第一线缆,54:第二线缆,6:塑胶固定件,7:电子元器件,8:第一内模,9:第二内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1、端子组件2、转接板3及线缆组件。
壳体1内部设有安装腔11,安装腔11的一端为与外部电子元件电连接的对接插槽12。
结合图2所示,端子组件2固持于壳体1内,且包括沿第一方向(图中X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3,每个端子3沿第二方向(图中Y方向)延伸。端子3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为第一接触部31,另一端为第二接触部32。端子的第一接触部31设置于对接插槽12内。端子组件2还包括塑胶固定件6,端子3固持于塑胶固定件6上。
线缆组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线缆5,线缆包括信号线缆51及接地线缆52。端子3包括信号端子33及地端子34,信号端子33及地端子34为片状金属材料,通过弯折设置,使得第一接触部31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提高与外部电子器件插接的可靠性。地端子34及信号端子33的第一接触部31在对接插槽12内成排排列,端子排布依据PCI Express 卡的规范排布,信号端子33之间由地端子34间隔开。信号端子33的第二接触部32与信号线缆51电连接,地端子34的第二接触部32与接地线缆52电连接。例如,信号端子33可以包括多对信号端子,并且每对信号端子33均由一个或多个地端子34与其它端子间隔开。通过这样的设置,以减小信号端子33之间的串扰,从而提高信号完整性。
端子组件2沿壳体第三方向(图中Z方向)设置有两组,线缆组件及转接板4对应设置有两组。两组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相向设置,使得两组端子3的前端形成一个供对接电子元件弹性插接的八字型插接口。
如图4所示,转接板4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7,转接板4的一侧与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电连接,另一侧与线缆5电连接。转接板4为PCB板或者FFC板或者FPC板。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元器件为集成电容及电阻形成的RC电路,或者电子元器件为直流阻隔电容。直流阻隔电容焊接转接板4线路中,将端子3和线缆5连接导通在一起,起信号滤波,直流阻隔的作用。
结合图3所示,转接板4包括第一面41及第二面42。转接板4与端子3以及线缆5的电连接方式为焊接。转接板4与端子3焊接的焊盘位于第一面41,转接板4与线缆5焊接焊盘位于第二面42,电子元器件7位于第二面42上。这样设置,使得转接板4的布线更加简单。
两组转接板4的第一面41相对设置,带电子元器件7的第二面42贴近壳体1设置,然后在壳体1内转接板4与端子3及与线缆5的电连接位置填充第一内模8,以保护焊接部位及电子元器件7。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生产过程如下:
1、先通过冲压工艺把信号端子33和地端子34成型。
2、采用注塑模具镶件成型的工艺把信号端子33和地端子34做为镶件排列至注塑模具的型腔内,注胶成型塑胶固定件6,通过这一工艺,使信号端子33及地端子34与塑胶固定件6成型为一体。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组装的方式,将塑造胶固定件6设置包括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将信号端子33和地端子34组装于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之间。
3、在转接板4上设置电子元器件7。将线缆5焊接在转接板4的第二面42端部,然后将转接板4的第一面41端部焊接在端子3上。也可以先将转接板4的第一面41焊接在端子3上,然后将线缆5焊接在转接板4的第二面42端部。使线缆5及端子3通过转接板4连接。
4、将两组连接有转接板4及线缆5的端子组件2安装进壳体1内,然后再注塑第一内模8,即形成完整的连接器。
实施例二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1、端子组件2、转接板4及线缆组件。本实施例的壳体1与端子组件2与实施例一相同。
线缆组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线缆5,线缆5包括信号线缆51及接地线缆52。如图9所示,线缆51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53及第二线缆54。第一线缆53起连接端子3与转接板4的作用,因此第一线缆53设置为一小段长度即可。第一线缆53的一端与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电连接,另一端与转接板4的一侧电连接,转接板4的另一侧与第二线缆54电连接。
转接板4为PCB板或者FFC板或者FPC板。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元器件7为集成电容及电阻形成的RC电路,或者电子元器件7为直流阻隔电容。直流阻隔电容焊接于转接板线路中,将端子3和线缆5连接导通在一起,起信号滤波,直流阻隔的作用。
转接板4可以设置为单面线路板或双面线路板,本实施例中设置为单面线路板,有线路的一面为线路面43,第一线缆53及第二线缆54焊接于转接板4的线路面43上,且电子元器件7设置于转接板4的线路面43上,通过这一结构,线缆5上的布线更加清楚简单,且节约成本。
结合图7所示,两组转接板4的线路面43背向设置,使得安装时带电子元器件7的线路面43贴近壳体1设置,提高电子元器件7的稳定性。然后在壳体1内的端子3与第一线缆53的电连接位置,以及转接板4与第一线缆53及第二线缆54的电连接位置填充第二内模9,以保护焊接部位及电子元器件7。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生产过程如下:
1、先通过冲压工艺把信号端子33和地端子34成型。
2、采用注塑模具镶件成型的工艺把信号端子33和地端子34做为镶件排列至注塑模具的型腔内,注胶成型塑胶固定件6,通过这一工艺,使信号端子33及地端子34与塑胶固定件6成型为一体。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组装的方式,将塑造胶固定件6设置包括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将信号端子5和地端子4组装于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之间。
3、在转接板4上设置电子元器件7。将第一线缆53的一端焊接在转接板4的一侧,第二线缆54焊接在转接板4的另一侧,然后将第一线缆53的另一端焊接于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上。使端子3及第一线缆53通过转接板4连接第二线缆54。
4、将两组连接有转接板4及线缆5的端子组件2安装进壳体内,然后在注塑第二内模9,即形成完整的连接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端子组件、转接板及线缆组件;所述壳体端部设有对接插槽;
所述端子组件固持于壳体内,且包括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端子沿第二方向的一端为第一接触部,另一端为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内;
所述线缆组件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线缆;
所述转接板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所述转接板的一侧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或者,所述线缆在第二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板的一侧电连接,所述转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二线缆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为PCB板或者FFC板或者FPC板;所述电子元器件为电阻或电容或RC电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器件为直流阻隔电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组件还包括塑胶固定件,所述端子固持于塑胶固定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由所述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线缆包括信号线缆及接地线缆,所述信号线缆与信号端子电连接,所述接地线缆与地端子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组件沿壳体第三方向设置有两组,所述线缆组件及转接板对应设置有两组;
所述端子为片状金属材料制成,且第一接触部弯折设置,两组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相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接板的一侧与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时,所述转接板包括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转接板与端子的电连接的焊盘位于第一面,所述转接板与线缆的电连接焊盘位于第二面,所述电子元器件位于第二面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线缆在第二方向上截断为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时,所述转接板的单面为线路面,所述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焊接于转接板的线路面上,且所述电子元器件设置于转接板的线路面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内模,所述两组转接板的第一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模填充于所述转接板与端子及与线缆的电连接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内模,所述两组转接板的线路面背向设置,所述第二内模填充于所述端子与第一线缆的电连接位置,以及所述转接板与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的电连接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69170.1U CN219535110U (zh) | 2023-03-02 | 2023-03-02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69170.1U CN219535110U (zh) | 2023-03-02 | 2023-03-02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35110U true CN219535110U (zh) | 2023-08-15 |
Family
ID=8763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69170.1U Active CN219535110U (zh) | 2023-03-02 | 2023-03-02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35110U (zh) |
-
2023
- 2023-03-02 CN CN202320369170.1U patent/CN2195351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99690B (zh) |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735594Y (zh) | 电连接器 | |
US8152568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new interface | |
US8708752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lower profile interface | |
US7517254B2 (en) | Modular jack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base element | |
EP3817150B1 (en) | Connector component | |
CN200972953Y (zh) | 电连接器 | |
US7736176B2 (en) | Modular jack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connecting terminal | |
CN101369693B (zh) | 电连接器 | |
US11949180B2 (en) |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 |
US2009014904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 |
CN107681349B (zh) | 电连接器 | |
CN29327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16544691A (zh) | 端子模组以及电连接器 | |
CN219535110U (zh)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
CN210957099U (zh) | 一种背板连接器 | |
CN2571027Y (zh) | 高密度电连接器 | |
JP393042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2783870U (zh)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
CN210744216U (zh) | 电连接器 | |
US20040102098A1 (en) | Slim modular jack | |
CN219534907U (zh) | 一种信号端子、端子组件及连接器 | |
CN221530470U (zh) | 底座结构及io模块 | |
CN219226696U (zh)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
CN218300302U (zh) | 一种线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