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478343U -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8343U
CN219478343U CN202222892408.7U CN202222892408U CN219478343U CN 219478343 U CN219478343 U CN 219478343U CN 202222892408 U CN202222892408 U CN 202222892408U CN 219478343 U CN219478343 U CN 219478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module
projection
acdc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24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亚平
陈建生
吕泽杰
李永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24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83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8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8343U/zh
Priority to EP23206147.3A priority patent/EP4362617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5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for cabinet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ACDC模块包括壳体、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交流输入端子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并伸出至壳体的外部。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ACDC模块之间排布导线时,导线的长度较短,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和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

Description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越来越成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纳。充电桩是电动汽车的能源补给站,充电桩包括ACDC模块以及DCDC模块。ACDC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DCDC模块用于将高压直流电转换成供电动汽车取电的直流电。然而,由于ACDC模块以及DCDC模块的结构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电连接两个ACDC模块之间的导线以及电连接ACDC模块和DCDC模块之间的导线需要绕过多个部件或者多个模块。这样,电连接两个ACDC模块之间的导线以及电连接ACDC模块和DCDC模块之间的导线较长,且排布混乱,从而增大了充电桩的结构的复杂度,增大了充电桩的组装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ACDC模块以及DCDC模块。当ACDC模块以及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ACDC模块。ACDC模块包括壳体、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交流输入端子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并伸出至壳体的外部。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于第一侧壁上,这样有利于ACDC模块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ACDC模块之间排布导线时,导线可以不用绕开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或信号端子等结构,从而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可以使得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入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相电输入端口、第二相电输入端口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第一相电输入端口、第二相电输入端口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一相电输入端口、第二相电输入端口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ACDC模块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第一相电输入端口、第二相电输入端口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之间排线时,电连接的输入端口之间可以没有阻挡物,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出端子的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ACDC模块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ACDC模块的直流输出端子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导线可以不用绕开第一侧壁上的一些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位于交流输入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交流输入端子位于直流输出端子的一侧,可以从交流输入端子一侧从外界接入三相交流电,这样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出端子或信号端子,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二侧壁以及底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夹角设置,底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底部。
交流输入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直流输出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交流输入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直流输出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与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错开的方案相比,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垂直底壁方向上,可以减少重合部分的厚度,使得ACDC模块的厚度更小。另一方面,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这样,交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并排设置,没有堆叠设置,有利于实现ACDC模块扁平化设置。当ACDC模块与DCDC模块之间电连接,或者是两个ACDC模块之间电连接时,需要电连接的位置之间没有阻挡,可以缩短模块之间的导线长度,导线排布较为规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信号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六投影。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四投影与第六投影错开。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进一步的降低ACDC模块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电连接电路板。
底壁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底面为底壁远离电路板一侧表面,底壁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底壁的底面,壳体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固定连接底壁,且覆盖第一凹槽。第二盖板与第一凹槽配合形成流道。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对电路板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冷却水。冷却液用于在电路板工作时,带走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目的,避免电路板因为工作温度过高而导致故障。
同时,壳体的底壁内设有冷却液通过的流道,可以不需要再另外设置液冷散热所用的冷却板,降低了ACDC模块组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壳体的底壁具有冷却板的作用,同时壳体还可以用于装载电路板、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等部分,壳体具有“一物两用”功能。另外,由于冷却液直接从壳体的内部流道通过,不需要在壳体内部空间另外设计冷却液通过的管道,有利于减小ACDC模块的体积。
另外,ACDC模块采用液冷散热模式,与使用风冷散热模式的相比,液冷散热模式噪声小,不易积尘,不存在盐雾腐蚀和堵风道的问题。ACDC模块易维护,使用寿命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底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底部。第三侧壁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间隔设置。进液口连通流道,出液口连通流道。冷却液可以经进液口流入流道内,通过流道流至出液口,通过出液口流出至壳体的外部。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进液口、出液口与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相对设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冷却液泄露导致漏电问题。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均为浮动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交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采用浮动结构,在安装ACDC模块时,有利于实现快速完成ACDC模块与各种插头的盲视对插、快速连接或分离。降低了在拔插过程中发生偏移、歪斜、错位以及卡塞等故障的风险,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还包括导销。导销连接第一侧壁,导销用于辅助ACDC模块在充电系统内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导销,在ACDC模块安装至充电系统时,导销可以用于辅助ACDC模块进行定位,有利于帮助快速安装ACDC模块,实现精准定位,降低安装失误风险,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还包括显示件。显示件连接第三侧壁,显示件用于显示ACDC模块当前的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以根据显示件的提示,分析ACDC模块的当前工作状态。当ACDC模块出现故障时,显示件可以辅助用户分析故障原因。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还包括接地螺钉。接地螺钉位于第三侧壁上,接地螺钉用于接地。
可以理解的是,ACDC模块出现故障发生漏电问题时,接地螺钉可以将电流导至大地,降低人员误伤的风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电连接电路板。
当电路板的数量为一个时,电路板平行于底壁设置。
当电路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电路板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于底壁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平行于底壁设置,允许些微偏差,例如电路板与底壁可以呈°、°或者°夹角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第一水嘴连接进液口的内壁面,第二水嘴连接出液口的内壁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可以用于控制冷却液在流道内的流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还包括把手。把手连接第一侧壁,把手与壳体形成一体结构件。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部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得到一体结构件是指,在形成两个部件中的其中一个部件的过程中,该部件即与另一个部件连接在一起,不需要通过再次加工(如粘结、焊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方式将两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把手可以用于方便用户抓取ACDC模块。把手与壳体形成一体结构件,把手不容易从壳体上脱落,把手的强度更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侧耳。侧耳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耳分别位于第三侧壁两端,一个侧耳连接第二侧壁,另一个侧耳连接第四侧壁。
可以理解的是,侧耳用于帮助ACDC模块固定连接充电系统的外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壁设有第一手提槽,第一手提槽的开口位于第二侧壁和底壁。第四侧壁设有第二手提槽,第二手提槽的开口位于第四侧壁和底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手提槽和第二手提槽可以作为ACDC模块的提手,在取放ACDC模块时,方便抓取。并且,将第一手提槽和第二手提槽设计成凹槽形式,不会增加壳体本体的宽度,避免ACDC模块占用充电系统内过大的空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第四侧壁。第四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且相对设置,第四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底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的底部。
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围出容纳空间,电路板设于容纳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围出容纳空间,电路板设于容纳空间。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可以对电路板提供保护,避免电路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DCDC模块。DCDC模块包括壳体、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直流输入端子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的内部。直流输入端子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并伸出至壳体的外部,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有利于DCDC模块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DCDC模块之间排线时,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或信号端子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入端口以及负极输入端口。正极输入端口以及负极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入端子的正极输入端口以及负极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DCDC模块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直流输入端子的正极输入端口以及负极输入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出端子的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DCDC模块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正极输出端口以及负极输出端口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DCDC模块的直流输出端子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位于直流输出端子与信号端子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直流输出端子位于直流输入端子的一侧,当直流输出端子电连接待充电设备,可以从一侧排线,这样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入端子,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二侧壁以及底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呈夹角设置。底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底部。直流输入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直流输出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直流输入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直流输出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与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错开的方案相比,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垂直底壁方向上,可以减少重合部分的厚度,使得DCDC模块的厚度更小。另一方面,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这样,直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并排设置,没有堆叠设置,有利于实现DCDC模块扁平化设置。当ACDC模块与DCDC模块之间电连接,或者是两个DCDC模块之间电连接时,需要电连接的位置之间没有阻挡,可以缩短模块之间的导线长度,导线排布较为规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在第二侧壁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信号端子在底壁上的投影为第六投影。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四投影与第六投影错开。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进一步的降低DCDC模块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电连接电路板。
底壁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底面为底壁远离电路板一侧表面,底壁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底壁的底面,壳体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固定连接底壁,且覆盖第一凹槽。第二盖板与第一凹槽配合形成流道,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对电路板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冷却水。冷却液用于在电路板工作时,带走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目的,避免电路板因为工作温度过高而导致故障。
同时,壳体的底壁内设有冷却液通过的流道,可以不需要再另外设置液冷散热所用的冷却板,降低了DCDC模块组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壳体的底壁具有冷却板的作用,同时壳体还可以用于装载电路板、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等部分,壳体具有“一物两用”功能。另外,由于冷却液直接从壳体的内部流道通过,不需要在壳体内部空间另外设计冷却液通过的管道,有利于减小DCDC模块的体积。
另外,DCDC模块采用液冷散热模式,与使用风冷散热模式的相比,液冷散热模式噪声小,不易积尘,不存在盐雾腐蚀和堵风道的问题。DCDC模块易维护,使用寿命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底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的底部。第三侧壁设有进液口与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间隔设置,进液口连通流道,出液口连通流道。冷却液可以经进液口流入流道内,通过流道流至出液口,通过出液口流出至壳体的外部。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进液口、出液口与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相对设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冷却液泄露导致漏电问题。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均为浮动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直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采用浮动结构,在安装DCDC模块时,有利于实现快速完成DCDC模块与各种插头的盲视对插、快速连接或分离。降低了在拔插过程中发生偏移、歪斜、错位以及卡塞等故障的风险,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还包括导销。导销连接第一侧壁,导销用于辅助DCDC模块在充电系统内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导销,在DCDC模块安装至充电系统时,导销可以用于辅助DCDC模块进行定位,有利于帮助快速安装DCDC模块,实现精准定位,降低安装失误风险,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还包括显示件。显示件连接第三侧壁,显示件用于显示DCDC模块当前的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可以根据显示件的提示,分析DCDC模块的当前工作状态。当DCDC模块出现故障时,显示件可以辅助用户分析故障原因。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还包括接地螺钉。接地螺钉位于第三侧壁上,接地螺钉用于接地。
可以理解的是,DCDC模块出现故障发生漏电问题时,接地螺钉可以将电流导至大地,降低人员误伤的风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直流输入端子、直流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电连接电路板。
当电路板的数量为一个时,电路板平行于底壁设置。
当电路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电路板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于底壁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平行于底壁设置,允许些微偏差,例如电路板与底壁可以呈°、°或者°夹角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第一水嘴连接进液口的内壁面,第二水嘴连接出液口的内壁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用于控制冷却液在流道内的流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还包括把手,把手连接第一侧壁,把手与壳体形成一体结构件。
可以理解的是,把手可以用于方便用户抓取DCDC模块。把手与壳体形成一体结构件,把手不容易从壳体上脱落,把手的强度更佳。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侧耳,侧耳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耳分别位于第三侧壁两端,一个侧耳连接第二侧壁,另一个侧耳连接第四侧壁。
可以理解的是,侧耳用于帮助DCDC模块固定连接充电系统的外框。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壁设有第一手提槽,第一手提槽的开口位于第二侧壁和底壁,第四侧壁设有第二手提槽,第二手提槽的开口位于第四侧壁和底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手提槽和第二手提槽可以作为ACDC模块的提手,在取放ACDC模块时,方便抓取。并且,将第一手提槽和第二手提槽设计成凹槽形式,不会增加壳体本体的宽度,避免DCDC模块占用充电系统内过大的空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第四侧壁。第四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且相对设置,第四侧壁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底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且位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的底部。
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围出容纳空间,电路板设于容纳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围出容纳空间,电路板设于容纳空间。第一盖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底壁可以对电路板提供保护,避免电路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包括壳体、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壳体包括第一侧壁,输入端子的一部分、输出端子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的内部,输入端子的另一部分、输出端子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并伸出至壳体的外部,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充电模块的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有利于充电模块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充电模块之间排线时,导线可以不需要绕开输入端子、输出端子或信号端子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充电模块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充电系统包括外框、ACDC模块以及DCDC模块,ACDC模块和DCDC模块安装于外框。
可以理解的是,外框作为ACDC模块和DCDC模块的承载结构。ACDC模块和DCDC模块的导线长度较短,充电系统的结构简单,组装难度较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和DCDC模块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和直流输出端子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ACDC模块的直流输出端子与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充电系统中的ACDC模块的直流输出端子与DCDC模块的直流输入端子可以相对设置,这样在设置ACDC模块和DCDC模块之间电连接的导线时,模块之间可以没有阻挡,导线可以不需要绕开相关结构,从而可以缩短ACDC模块和DCDC模块之间的导线长度。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ACDC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ACDC模块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ACDC模块在另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ACDC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DCDC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DCDC模块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DCDC模块在另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DCDC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或“下”,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另外,多个是指至少两个。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介绍两种充电模块,分别是ACDC模块100以及DCDC模块200。ACDC模块100为交流直流模块,DCDC模块200为直流直流模块。ACDC模块100以及DCDC模块200可以应用于充电系统,充电系统可以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桩,也可以是储能系统。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ACDC模块1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ACDC模块100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ACDC模块100在另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ACDC模块1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ACDC模块100可以包括壳体10、电路板组件2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信号端子33、导销40、显示件50以及把手60。
如图2所示,壳体10可以包括壳体本体11、第一盖板12以及第二盖板13。其中,壳体本体11可以包括顶面111、底面112以及侧面113。顶面111和底面112相背设置,侧面113连接顶面111和底面112。第一盖板12可以连接顶面111。第二盖板13可以连接底面1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11可以包括底壁14和侧壁15,侧壁15连接底壁14。侧壁15、底壁14以及第一盖板12可以共同围出容纳空间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盖板12,侧壁15和底壁14围出容纳空间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盖板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也可以不设置底壁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壁15可以包括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其中,第一侧壁151和第三侧壁153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52和第四侧壁154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51和第三侧壁153连接在第二侧壁152和第四侧壁154之间。第二侧壁152与第一侧壁151呈夹角设置。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连接底壁14,底壁14位于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的底部。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与底壁14、第一盖板12围出容纳空间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可以与底壁14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壳体本体11的强度较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壁14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壁15可以不设置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壁15还可以包括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以及第四侧壁154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电路板组件20可以设于容纳空间16。电路板组件20可以用于将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组件20可以包括电路板21和电子元件22。电路板21和电子元件22可以均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电子元件22设于电路板21朝向底壁14一侧表面,电路板21可以作为电子元件22的载体。示例性地,电子元件22可以为芯片等有源器件,也可以为电容、电感、电阻等无源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电子元件22的种类及数量,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电路板组件20的电路板21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的数量为一个,电路板21平行于底壁14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21平行于底壁14设置,允许些微偏差,例如电路板21与底壁14可以呈5°、10°或者15°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路板21可以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于底壁14设置。多个电路板2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底壁14,允许些微偏差,例如该平面与底壁14可以呈5°、10°或者15°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底壁14的方向上,多个电路板21到壳体本体11的底壁14的距离可以相等(允许些微偏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连接第一盖板12。第一盖板12位于电路板21背离壳体本体11的底壁14一侧。示例性地,第一盖板12包括底板122和侧板123。第一盖板12的底板122上可以设有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可以用于提供穿过螺丝的通道,螺丝可以用于连接电路板组件20的电路板21和第一盖板12,从而将电路板组件20固定连接于第一盖板12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1还可以通过胶粘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盖板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12可以连接壳体本体11。第一盖板12可以用于对电路板组件20形成保护,避免电路板组件20工作收到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侧板123可以设有第二通孔124。第二通孔124可以用于提供穿过螺丝的通道,将第一盖板12固定连接于壳体本体11上。第一盖板12可以通过侧板123连接于壳体本体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12与壳体本体1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焊接或者胶粘等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12还可以设有定位作用的螺丝孔位。
请参阅图1和图2,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可以连接壳体本体11。示例性地,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三者均固定于壳体本体11的第一侧壁151上。这样,用户在接入电流线和信号线时方便拔插。
示例性地,交流输入端子31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32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33的一部分可以均位于壳体10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31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32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33的另一部分可以均穿过第一侧壁151,并伸出至壳体10的外部。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于第一侧壁151上,这样有利于ACDC模块100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ACDC模块100之间排线时,导线不需要绕开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或信号端子33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1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可以作为外部插头连接电路板组件20的连接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电路板21。
其中,交流输入端子31可以接入三相交流电,同时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0。直流输出端子32可以连接电路板组件20和DCDC模块200。这样,当ACDC模块100工作时,三相交流电可以经交流输入端子31流入电路板组件20,电路板组件20可以将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后,直流电通过直流输出端子32流出至DCDC模块200。信号端子33可以用于ACDC模块100与充电系统中其他模块之间的通信。信号端子33可以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0和充电系统的控制电路。
如图2所示,交流输入端子31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沿第一侧壁151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ACDC模块100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31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输入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1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32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322,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322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出端子32的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322沿第一侧壁151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ACDC模块100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322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ACDC模块的直流输出端子32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导线不需要绕开第一侧壁151上的一些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1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32位于交流输入端子31和信号端子33之间,交流输入端子31位于直流输出端子32靠近第二侧壁15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交流输入端子31位于直流输出端子32的一侧,可以从交流输入端子31一侧从外界接入三相交流电,这样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出端子32或信号端子33,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1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入端子31在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直流输出端子32在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交流输入端子31在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直流输出端子32在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其中,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也即第三投影和第四投影在底壁14上间隔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与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错开的方案相比,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垂直底壁14方向上,可以减少重合部分的厚度,使得ACDC模块100的厚度更小;另一方面,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这样,交流输入端子31和直流输出端子32并排设置,没有堆叠设置,有利于实现ACDC模块100扁平化设置。当ACDC模块100与DCDC模块200之间电连接,或者是两个ACDC模块100之间电连接时,需要电连接的位置之间没有阻挡,可以缩短模块之间的导线长度,导线排布较为规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33在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信号端子33在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六投影,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可以至少部分重合,第四投影与第六投影错开。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ACDC模块100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均为浮动结构。浮动结构是指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内部的金属端子可以上下左右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以交流输入端子31为例,交流输入端子31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金属端子,金属端子可以用于外界与ACDC模块100的电路板组件20之间进行电连接。外壳固定连接壳体本体11的第一侧壁151,金属端子可以上下左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第一侧壁151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采用浮动结构,在安装ACDC模块100时,有利于实现快速完成ACDC模块100与各种插头的盲视对插、快速连接或分离。降低了在拔插过程中发生偏移、歪斜、错位以及卡塞等故障的风险,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请再次参阅图2,导销40可以连接壳体本体11的侧壁15。导销40可以用于辅助ACDC模块100在充电系统上的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销40可以连接壳体本体11的第一侧壁151。导销40可以与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均设置在第一侧壁151上。这样,ACDC模块100第一侧壁151上的结构器件布局较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销40内部可以设有限位孔。充电系统上可以设有凸块(图未示)。凸块的形状与限位孔的形状相匹配。
可以理解的是,导销40可以与充电系统形成凹凸配合结构,从而实现定位。导销40上的限位孔作为“凹”部,外框300上的凸块作为“凸”部,限位孔与凸块的形状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帮助ACDC模块100定位的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销40也可以不设置限位孔,而是作为“凸”部,与外框300上的“凹”部配合,实现定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销40内部的限位孔,以及外框300上的凸块可以设置为特定形状。从而可以将ACDC模块100与充电系统1000内包括的其他模块区分,在安装ACDC模块100时,可以通过限位孔与凸块是否匹配,从而可以判断出是否正确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导销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示例性地,导销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导销42和第二导销43。第一导销42可以设有第一限位孔421,第二导销43可以设有第二限位孔431。第一导销42位于交流输入端子31和直流输出端子32之间。第二导销43位于直流输出端子32和信号端子33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孔431包括第一部分4311和第二部分4312。第一限位孔421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孔431的形状可以不一样。充电系统上可以设有第一凸块(图未示)和第二凸块(图未示),其中,第一凸块的形状与第一限位孔421匹配,第二凸块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孔431匹配。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ACDC模块100上,设置两个形状不一样的限位孔,可以通过两个限位孔与充电系统的相对位置,可以约束模块在安装过程中偏移位置。可以有利于ACDC模块100盲视对插至充电系统,从而提高ACDC模块100安装效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孔421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孔431的形状也可以一样。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导销40,在ACDC模块100安装至充电系统时,导销40可以用于辅助ACDC模块100进行定位,有利于帮助快速安装ACDC模块100,实现精准定位,降低安装失误风险,提高安装效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销40也可以固定连接于壳体本体11的第二侧壁152、第三侧壁153或第四侧壁154。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100也可以不包括导销40。
如图4所示,壳体本体11的底壁14可以设有第一凹槽141。底壁14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142和底面143,底面143为底壁14远离电路板21一侧表面。第一凹槽141的开口位于底壁14的底面143。第二盖板13固定连接底壁14,且覆盖第一凹槽141。第二盖板13可以用于与第一凹槽141配合形成流道,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冷却液对电路板21和电子元件22散热。底壁14的底面143也即壳体本体11的底面112。
可以理解的是,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冷却水。冷却液用于在电路板组件20工作时,带走电路的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目的,避免电路板组件20因为工作温度过高而导致故障。
同时,壳体本体11的底壁14内设有冷却液通过的流道,可以不需要再另外设置液冷散热所用的冷却板,降低了ACDC模块组装难度,简化了安装工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壳体本体11的底壁14具有冷却板的作用,同时壳体本体11还可以用于装载电路板组件2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等部分,壳体本体11具有“一物两用”功能。另外,由于冷却液直接从壳体本体11的内部流道通过,不需要在容纳空间16内部设计冷却液通过的管道,有利于减小ACDC模块100的体积。
另外,ACDC模块100采用液冷散热模式,与使用风冷散热模式的相比,液冷散热模式噪声小,不易积尘,不存在盐雾腐蚀和堵风道的问题。ACDC模块100易维护,使用寿命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板13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底壁14的底面143,进而可以密封流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板13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底壁14的底面14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11的第三侧壁153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液口1511与出液口1512。这样进液口1511、出液口1512与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相对设置,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冷却液泄露导致漏电问题。
进液口1511可以连通流道。出液口1512也可以连通流道。这样,冷却液可以经进液口1511流入流道内,并通过流道流至出液口1512,并通过出液口1512流出至壳体本体11的外部。图4通过虚线以及箭头示意性给出冷却液的在流道内的流动路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液口1511与出液口1512也可以位于底壁14的侧面113其他位置,例如第二侧壁15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11还包括挡条25。挡条25连接底壁14和第二盖板13。挡条25可以用于与壳体本体11和第二盖板13配合,将流道分隔形成一定形状,从而使得冷却液在流道内沿特定方向流动。示例性地,挡条25的数量为五个,形成连续“S”形的流道,使得冷却液在流道内可以沿“S”流道流动。这样,可以延长冷却液在流道内流动路径,增加热交换的时间,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还可以包括第一水嘴17和第二水嘴18。第一水嘴17连接壳体本体11上进液口1511的内壁面。第二水嘴18连接壳体本体11上出液口1512的内壁面。第一水嘴17和第二水嘴18可以用于控制冷却液在流道内的流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液口1511和出液口1512的内壁面可以设有螺纹,第一水嘴17和第二水嘴18的表面也可以设有与进液口1511和出液口1512的内壁面的螺纹匹配的螺纹。这样,第一水嘴17和第二水嘴18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第一水嘴17和第二水嘴18与壳体本体11的连接更加紧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还可以包括第一密封圈(图未示)和第二密封圈(图未示)。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水嘴17与壳体本体11之间。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二水嘴18与壳体本体1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圈可以与第一水嘴17配合,可以用于实现第一水嘴17与壳体本体11的紧密连接,可以降低冷却液从第一水嘴17与壳体本体11之间的缝隙泄露的风险。第二密封圈可以与第二水嘴18配合,可以用于实现第二水嘴18与壳体本体11的紧密连接,可以降低冷却液从第二水嘴18与壳体本体11之间的缝隙泄露的风险。
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材料可以为橡胶等材料。
请参阅图3和图4,显示件50可以设于壳体本体11的第三侧壁153,与进液口1511和出液口1512位于同一侧壁(第三侧壁153)。这样,ACDC模块100的壳体本体11上的部件排布更加紧凑。显示件50用于显示ACDC模块100当前的工作状态。
显示件50可以是显示面板,可以用于显示ACDC模块100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是显示灯,通过不同颜色的灯光提示ACDC模块100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件5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51和显示灯52。这样,用户可以根据显示灯52的颜色快速判断ACDC的状态,可以通过显示面板51显示的参数提示,分析ACDC模块100的状态。此外,当ACDC模块100出现故障时,显示面板51上显示的参数可以辅助用户分析故障原因。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件50也可以设于壳体本体11的第二侧壁152或第四侧壁15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100也可以不设置显示件50。
请再次参阅图3,把手60可以设于壳体本体11的第三侧壁153。把手60、进液口1511、出液口1512以及显示件50均位于第三侧壁153。这样,ACDC模块100的壳体本体11上的部件排布更加紧凑。可以理解的是,把手60可以用于方便用户抓取ACDC模块100。
把手6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把手6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第三侧壁153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把手60可以通过压铸或焊接等方式与壳体本体11形成一体结构件,把手不容易从壳体上脱落。可以理解的是,两个部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得到一体结构件是指,在形成两个部件中的其中一个部件的过程中,该部件即与另一个部件连接在一起,不需要通过再次加工(如粘结、焊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方式将两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把手60也可以通过粘结、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壳体本体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100也可以不设置把手60。
请再次参阅图3,壳体10还包括侧耳19。侧耳19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侧耳19位于第三侧壁153靠近第二侧壁152的一端,另一个侧耳19位于第三侧壁153靠近第四侧壁154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侧耳19用于帮助ACDC模块100固定连接充电系统的外框。示例性地,侧耳19上可以设有通孔,通孔用于螺钉或者紧固件穿过,将ACDC模块100安装至充电系统。
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侧耳19可以通过螺钉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侧壁152和第四侧壁15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100也可以不设置侧耳19。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3,壳体本体11的第二侧壁152可以设有第一手提槽1521,第四侧壁154可以设有第二手提槽1541。
第一手提槽1521的开口位于壳体本体11的第二侧壁152和底壁14,第二手提槽1541的开口位于壳体本体11的第四侧壁154和底壁1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手提槽1521和第二手提槽1541,可以在取放ACDC模块100时,方便抓取。并且,将第一手提槽1521和第二手提槽1541设计成凹槽形式,不会增加壳体本体11的宽度,避免ACDC模块100占用充电系统1000内的空间。
请再次参阅图3,ACDC模块100还可以包括接地螺钉70。接地螺钉70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0。接地螺钉70用于连接地线,避免ACDC模块100出现故障时发生漏电问题,导致人员误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接地螺钉70可以设于壳体本体11的第三侧壁15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地螺钉也可以设于壳体本体11的第一侧壁151、第二侧壁152或者第四侧壁15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ACDC模块100还可以包括防水膜(图未示)。防水膜覆盖于第一盖板12的远离容纳空间16的表面。防水膜可以覆盖第一盖板12上的缝隙,避免外界的水汽进入ACDC内部的容纳空间16,导致电路板组件20故障。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ACDC模块100包括壳体1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51。交流输入端子31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32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33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10的内部。交流输入端子31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32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151,并伸出至壳体10的外部。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沿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ACDC模块的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沿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于第一侧壁151上,这样有利于ACDC模块100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ACDC模块100之间排线时,导线不需要绕开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或信号端子33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ACDC模块1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了ACDC模块100几种实施方式,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介绍DCDC模块200几种实施方式。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DCDC模块2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所示的DCDC模块200部分分解示意图。图7是图5中所示的DCDC模块200在另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DCDC模块2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DCDC模块200可以包括壳体210、电路板组件220、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其中,DCDC模块200的壳体210、电路板组件220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壳体10、电路板组件20的设置方式。
DCDC模块200的壳体210可以包括壳体本体211、第一盖板212、第二盖板213。壳体本体211可以包括底壁214和侧壁215。侧壁215、底壁214以及第一盖板212可以共同围出容纳空间216。
请参阅图7,侧壁215包括第一侧壁2151、第二侧壁2152、第三侧壁2153以及第四侧壁2154。其中,第一侧壁2151和第三侧壁2153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二侧壁2152和第四侧壁2154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二侧壁2152与第一侧壁2151呈夹角设置。第一侧壁2151和第三侧壁2153连接第二侧壁2152和第四侧壁2154之间。第一侧壁2151、第二侧壁2152、第三侧壁2153以及第四侧壁2154连接底壁214,底壁214位于第一侧壁2151、第二侧壁2152、第三侧壁2153以及第四侧壁2154的底部。第一侧壁2151、第二侧壁2152、第三侧壁2153以及第四侧壁2154与底壁214、第一盖板212围出容纳空间216。
电路板组件220可以设于容纳空间216。电路板组件220可以用于转换直流电的功率。例如,电路板组件220可以将高压直流电转换成低压直流电,或者将低压直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组件220可以包括电路板221和电子元件222。电路板221和电子元件222可以均设置在壳体210的内部。
电路板组件220的电路板221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21的数量为一个,电路板221平行于底壁214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电路板221平行于底壁214设置,允许些微偏差,例如电路板221与底壁214可以呈5°、10°或者15°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路板221可以处于同一平面,且平行于底壁214设置。多个电路板22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底壁214,允许些微偏差,例如该平面与底壁214可以呈5°、10°或者15°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底壁214的方向上,多个电路板221到壳体本体211的底壁214的距离可以相等(允许些微偏差)。
DCDC模块200的第一盖板212与电路板221、壳体本体21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第一盖板12与电路板21、壳体本体11的连接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可以连接壳体本体211。示例性地,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三者均固定于壳体本体211的第一侧壁2151上。这样,用户在接入电流线和信号线时方便拔插。
示例性地,直流输入端子231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232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233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210的内部,直流输入端子231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232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2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2151,并伸出至壳体210的外部,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有利于DCDC模块200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DCDC模块200之间排线时,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或信号端子233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2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20。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可以作为连接电路板组件220的连接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可以通过导线电连接电路板221。
其中,直流输入端子231可以电连接ACDC模块100和电路板组件220。直流输出端子232可以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20和待充电设备。这样,当DCDC模块200工作时,ACDC模块100输出的直流电可以经直流输入端子231流入电路板组件220,电路板组件220可以将ACDC模块10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适合待充电设备电压的直流电后,直流电通过直流输出端子232流出,最后输入至带充电设备。信号端子233可以用于DCDC模块200与充电系统中的其他模块之间的通信。信号端子233可以电连接电路板组件220和充电系统的控制电路。
如图5所示,直流输入端子231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负极输入端口2312,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负极输入端口2312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入端子231的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负极输入端口2312沿第一侧壁2151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DCDC模块200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直流输入端子231的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负极输入端口2312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2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出端子232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2322,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2322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与直流输出端子232的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2322沿第一侧壁2151的高度方向排布(也即DCDC模块200的厚度方向)的方案相比,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2322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当多个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之间排线时,需要电连接的端口之间没有阻挡,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2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231位于直流输出端子232和信号端子233之间,信号端子233位于直流输入端子231靠近第二侧壁215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直流输出端子232位于直流输入端子231的一侧,当直流输出端子232电连接待充电设备,可以从一侧排线,这样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入端子231,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2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直流输入端子231在第二侧壁215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直流输出端子232在第二侧壁215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直流输入端子231在底壁214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直流输出端子232在底壁214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其中,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也即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在底壁214上间隔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与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错开的方案相比,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垂直底壁214方向上,可以减少重合部分的厚度,使得DCDC模块200的厚度更小;另一方面,第三投影与第四投影错开,这样,直流输入端子231与直流输出端子232并排设置,没有堆叠设置,有利于实现DCDC模块200扁平化设置。当DCDC模块200与ACDC模块100之间电连接,或者是两个DCDC模块200之间电连接时,需要电连接的位置之间没有阻挡,可以缩短模块之间的导线长度,导线排布较为规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233在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信号端子233在底壁214上的投影为第六投影,第二投影与第五投影可以至少部分重合,第四投影与第六投影错开。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DCDC模块200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流输入端子231位于直流输出端子232和信号端子233采用浮动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直流输入端子231位于直流输出端子232和信号端子233采用浮动结构设计,在安装DCDC模块200时,有利于实现快速完成DCDC模块200与各种插头的盲视对插、快速连接或分离。降低了在拔插过程中发生偏移、歪斜、错位以及卡塞等故障的风险,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211的底壁214可以设有第一凹槽2141。底壁214可以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2142和底面2143,底面2143为底壁远离电路板221一侧表面。第一凹槽2141的开口位于底壁214的底面2143,第二盖板213固定连接底壁214。第二盖板213可以用于与第一凹槽2141配合形成流道。可以理解的是,流道可以用于流通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冷却水。冷却液用于在电路板组件220工作时,带走集成电路的热量,从而实现散热目的,避免电路板组件220因为工作温度过高而导致故障。
可以理解的是,DCDC模块200采用液冷散热模式,与使用风冷散热模式的相比,液冷散热模式噪声小,不易积尘,不存在盐雾腐蚀和堵风道的问题。DCDC模块200易维护,使用寿命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侧壁2153可以设有进液口1513与出液口1514,进液口1513和出液口1514间隔设置,进液口1513连通流道,出液口1514连通流道。冷却液可以经进液口1513流入流道内,通过流道流至出液口1514,通过出液口1514流出至壳体210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还可以包括导销240,导销240连接第一侧壁2151,导销240用于辅助DCDC模块200在充电系统内定位。导销240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导销40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还可以包括显示件250,显示件250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显示件50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还可以包括把手260,把手260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把手60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还可以包括接地螺钉270,接地螺钉270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100的接地螺钉70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还可以包括防水膜,防水膜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ACDC模块的接地螺钉70的设置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DCDC模块200包括壳体210、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壳体210包括第一侧壁2151,直流输入端子231的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232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233的一部分均位于壳体210的内部,直流输入端子231的另一部分、直流输出端子232的另一部分以及信号端子2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第一侧壁2151,并伸出至壳体210的外部,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沿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有利于DCDC模块200的扁平化设置。当多个DCDC模块200之间排线时,导线不需要绕开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或信号端子233等结构,可以减少导线的长度,且导线排布更加整齐。当DCDC模块200应用于充电系统时,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组装难度。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了ACDC模块100以及DCDC模块200的几种实施方式。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介绍充电系统1000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100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充电系统1000可以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桩,也可以是储能系统。图9所示实施例的充电系统1000以充电桩为例进行示意。
如图9所示,充电系统1000包括ACDC模块100、DCDC模块200、外框300以及交流配电模块400。ACDC模块100、DCDC模块200、交流配电模块400安装于外框300。此时,图9通过虚线示意ACDC模块100、DCDC模块200、交流配电模块400的电连接关系。虚线可以是用于模块之间电连接的导线。
其中,交流配电模块400电连接ACDC模块100,交流配电模块400同时电连接外部的三相交流电源(图9中箭头方向示意三相交流电源接入方向)。交流配电模块400可以作为充电系统1000的开关,通过交流配电模块400的接通与断开,从而控制外部的三相交流电源进入ACDC模块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交流配电模块400还可以设置防雷器件,从而避免雷雨天气下雷电对充电系统1000造成损伤。
ACDC模块100电连接DCDC模块200。ACDC模块100用于将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同时向DCDC模块200输送。DCDC模块200用于将ACDC模块10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指定功率的直流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DCDC模块200用于将ACDC模块100输出的高功率的直流电转换成可以输出给电动汽车的直流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ACDC模块100与DCDC模块200安装于充电系统1000的外框300上时,ACDC模块100和DCDC模块20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和直流输出端子32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和直流输出端子232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与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相对设置(如图9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充电系统1000中的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与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可以相对设置,这样在设置ACDC模块100和DCDC模块200之间电连接的导线时,模块之间没有阻挡,导线不需要绕开,可以缩短ACDC模块100和DCDC模块200之间的导线长度。有利于简化充电系统1000的结构,并降低充电系统1000组装难度。
充电系统1000包括的ACDC模块100、DCDC模块200以及交流配电模块4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充电系统1000中包括多个ACDC模块100时,相邻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通过导线并联,相邻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也可以通过导线并联。相邻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可以相对设置,相邻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也可以相对设置。这样可以缩短相邻的ACDC模块100之间电连接的导线长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充电系统1000中包括多个DCDC模块200时,相邻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通过导线并联,相邻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也可以通过导线并联。相邻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可以相对设置,相邻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也可以相对设置。这样可以缩短相邻的DCDC模块200之间电连接的导线长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系统1000也可以不包括交流配电模块40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任意组合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也就是说,上述描述的多个实施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附图均为本申请示例性的图示,并不代表产品实际大小。且附图中部件之间的尺寸比例关系也不作为对本申请实际产品的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
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51),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的一部分、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信号端子(33)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的另一部分、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的另一部分以及所述信号端子(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所述第一侧壁(151),并伸出至所述壳体(10)的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所述信号端子(33)沿所述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所述第一相电输入端口(311)、所述第二相电输入端口(312)以及所述第三相电输入端口(313)沿所述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322),所述正极输出端口(321)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口(322)沿所述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位于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与所述信号端子(3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二侧壁(152)以及底壁(14),所述第二侧壁(15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51),所述第二侧壁(152)与所述第一侧壁(151)呈夹角设置,所述底壁(14)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51)与所述第二侧壁(152),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51)与所述第二侧壁(152)的底部;
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在所述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在所述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在所述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在所述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三投影与所述第四投影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33)在所述第二侧壁(152)上的投影为第五投影,所述信号端子(33)在所述底壁(14)上的投影为第六投影,所述第二投影与所述第五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四投影与所述第六投影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100)包括电路板(21),所述电路板(21)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所述信号端子(33)电连接所述电路板(21);
所述壳体(10)的底壁(14)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142)和底面(143),所述底面(143)为所述底壁(14)远离所述电路板(21)一侧表面,所述底壁(14)设有第一凹槽(141),所述第一凹槽(141)的开口位于所述底壁(14)的底面(143),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盖板(13),所述第二盖板(13)固定连接所述底壁(14),且覆盖所述第一凹槽(141);
所述第二盖板(13)与所述第一凹槽(141)配合形成流道,所述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对所述电路板(21)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三侧壁(153),所述第一侧壁(151)和所述第三侧壁(153)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壳体(10)的第二侧壁(15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51)和所述第三侧壁(153)之间,所述底壁(14)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51)、所述第二侧壁(152)以及第三侧壁(153),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51)、所述第二侧壁(152)以及第三侧壁(153)的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153)设有进液口(1511)与出液口(1512),所述进液口(1511)和所述出液口(1512)间隔设置,所述进液口(1511)连通所述流道,所述出液口(1512)连通所述流道;
所述冷却液可以经所述进液口(1511)流入所述流道内,通过所述流道流至所述出液口(1512),通过所述出液口(1512)流出至所述壳体(10)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和所述直流输出端子(32)均为浮动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100)还包括导销(40),所述导销(40)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51),所述导销(40)用于辅助所述ACDC模块(100)在充电系统内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100)还包括显示件(50),所述显示件(50)连接所述第三侧壁(153),所述显示件(50)用于显示所述ACDC模块(100)当前的工作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CDC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100)还包括接地螺钉(70),所述接地螺钉(70)位于所述第三侧壁(153)上,所述接地螺钉(70)用于接地。
13.一种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10)、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
所述壳体(210)包括第一侧壁(2151),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的一部分、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信号端子(233)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壳体(210)的内部,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的另一部分、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的另一部分以及所述信号端子(2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所述第一侧壁(2151),并伸出至所述壳体(210)的外部,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所述信号端子(233)沿所述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负极输入端口(2312),所述正极输入端口(2311)以及所述负极输入端口(2312)沿所述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负极输出端口(2322),所述正极输出端口(2321)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口(2322)沿所述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0)包括第二侧壁(2152)以及底壁(214),所述第二侧壁(215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2151),所述第二侧壁(2152)与所述第一侧壁(2151)呈夹角设置,所述底壁(214)连接所述第一侧壁(2151)与所述第二侧壁(2152),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2151)与所述第二侧壁(2152)的底部;
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在所述第二侧壁(215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在所述第二侧壁(215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在所述底壁(214)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在所述底壁(214)上的投影为第四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与所述第二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三投影与所述第四投影错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模块(200)包括电路板(221),所述电路板(221)设置在所述壳体(210)的内部,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所述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所述信号端子(233)电连接所述电路板(221);
所述壳体(210)的底壁(214)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2142)和底面(2143),所述底面(2143)为所述底壁远离所述电路板(221)一侧表面,所述底壁(214)设有第一凹槽(2141),所述第一凹槽(2141)的开口位于所述底壁(214)的底面(2143),所述壳体(210)还包括第二盖板(213),所述第二盖板(213)固定连接所述底壁(214),且覆盖所述第一凹槽(2141);
所述第二盖板(213)与所述第一凹槽(2141)配合形成流道,所述流道用于流通冷却液对所述电路板(221)散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DCDC模块(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0)包括第三侧壁(2153),所述第一侧壁(2151)和所述第三侧壁(2153)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壳体(210)的第二侧壁(215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2151)和所述第三侧壁(2153)之间,所述底壁(214)连接所述第一侧壁(2151)、所述第二侧壁(2152)以及第三侧壁(2153),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2151)、所述第二侧壁(2152)以及第三侧壁(2153)的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2153)设有进液口(1513)与出液口(1514),所述进液口(1513)和所述出液口(1514)间隔设置,所述进液口(1513)连通所述流道,所述出液口(1514)连通所述流道;
冷却液可以经所述进液口(1513)流入流道内,通过所述流道流至所述出液口(1514),通过所述出液口(1514)流出至所述壳体(210)的外部。
19.一种充电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ACDC模块(100)以及DCDC模块(200),所述ACDC模块(100)和所述DCDC模块(200)安装于所述外框(300);
所述ACDC模块(100)包括壳体(10)、交流输入端子(31)、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信号端子(33),所述ACDC模块(100)的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51),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的一部分、所述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ACDC模块(100)的信号端子(33)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ACDC模块(100)的壳体(10)的内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的另一部分、所述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的另一部分以及所述ACDC模块(100)的信号端子(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所述ACDC模块(100)的第一侧壁(151),并伸出至所述ACDC模块(100)的壳体(10)的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子(31)、所述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以及所述ACDC模块(100)的信号端子(33)沿所述ACDC模块(100)的第一侧壁(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所述DCDC模块(200)包括壳体(210)、直流输入端子(231)、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所述DCDC模块(200)的壳体(210)包括第一侧壁(2151),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的一部分、所述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DCDC模块(200)的信号端子(233)的一部分均位于所述DCDC模块(200)的壳体(210)的内部,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的另一部分、所述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的另一部分以及所述DCDC模块(200)的信号端子(233)的另一部分均穿过所述DCDC模块(200)的第一侧壁(2151),并伸出至所述DCDC模块(200)的壳体(210)的外部,所述直流输入端子(231)、所述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出端子(232)以及所述DCDC模块(200)的信号端子(233)沿所述DCDC模块(200)的第一侧壁(2151)的长度方向排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充电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模块(100)和所述DCDC模块(20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ACDC模块(100)的交流输入端子(31)和直流输出端子(32)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和直流输出端子(232)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所述ACDC模块(100)的直流输出端子(32)与所述DCDC模块(200)的直流输入端子(231)相对设置。
CN202222892408.7U 2022-10-29 2022-10-29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Active CN2194783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2408.7U CN219478343U (zh) 2022-10-29 2022-10-29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EP23206147.3A EP4362617A1 (en) 2022-10-29 2023-10-26 Acdc module, dcdc module, and charging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2408.7U CN219478343U (zh) 2022-10-29 2022-10-29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8343U true CN219478343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60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2408.7U Active CN219478343U (zh) 2022-10-29 2022-10-29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4362617A1 (zh)
CN (1) CN21947834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53098A3 (en) * 2006-05-03 2013-07-10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Modular high-power drive stack system and method
EP2996449B1 (de) * 2014-09-11 2017-11-2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romrichteranordnung mit einem mehrphasigen Stromrichter
CN109861555B (zh) * 2018-02-06 2024-11-1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2617A1 (en)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0314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8780860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CN103081214A (zh) 具有紧凑结构的电池组
US11683918B2 (en) Power electronics module with improved space utilization and thermal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WO2019029139A1 (zh) 一体化电动空气压缩机及应用其的燃料电池空气进气系统
AU2022264096B2 (en)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N117279258A (zh) 一种集成组件、电机控制器及动力总成
US20230103073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system
US20250056761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of charging gun and charging gun
US20250233484A1 (en) Motor control unit for double-sided heat dissipation of capacitor module, powertrain, and vehicle
CN219478343U (zh) Acdc模块、dcdc模块以及充电系统
WO2023043249A1 (ko) 컨버터
CN214591239U (zh) 双电机控制器和电驱动系统
EP4485621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114142788A (zh) 双电机控制器和电驱动系统
CN219394461U (zh) 车载充电机及车辆
CN218616548U (zh) 车辆
WO2024130859A1 (zh) 电池包断路装置及电池包
CN215773715U (zh) 电路板组件以及电源设备
ES2875864T3 (es) Dispositivo para controlar motores
CN212323156U (zh) 一种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CN219576839U (zh) 功率模块以及供电系统
CN219780712U (zh) 壳体、配电集成模块及车辆
CN220823579U (zh) 散热组件、电源模块、供电系统和车辆
CN218498293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