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473486U - 智能灯具 - Google Patents

智能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73486U
CN219473486U CN202320023050.6U CN202320023050U CN219473486U CN 219473486 U CN219473486 U CN 219473486U CN 202320023050 U CN202320023050 U CN 202320023050U CN 219473486 U CN219473486 U CN 219473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light incident
intelligen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230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荣港
周指南
贺龙胜
路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rib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230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73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73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73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智能灯具,包括三组透镜和三组光源,每组光源设于对应透镜的入光部内;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其中,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相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设有孔,孔位于由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第三透镜穿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上设置的孔,且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上述智能灯具通过多个光源所在位置不同,使用一体透镜实现多种控光路径,通过二次配光结构,实现一个或多个光束角组合变化跟光斑大小的光束角控制。

Description

智能灯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照明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之一,对于灯具设计工作,如何使灯具发出的光线变得明亮而均匀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在吸顶灯、电视机以及其他照明装置上,往往需要在原有LED基础上加光学透镜来达到改变光学角度的作用。光学透镜需要兼顾大角度和均匀度,而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手动调整透镜的焦距或通过机械调整透镜的角度,来改变照射范围的位置和大小,由于光学原理以及加工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得到大角度的均匀光形。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不易获取不同光束角、光照均匀的照射光线,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光束角的智能灯具。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灯具,智能灯具包括:
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入光部;
多个第一光源,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一入光部内;
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光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
多个第二光源,多个第二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二入光部内;
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第三入光部;以及
第三光源,设于第三入光部内;
其中,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相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设有孔,孔位于由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第三透镜穿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上设置的孔,且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第三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呈环形结构,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在环形结构上呈环形队列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入光部均为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多个第二入光部均为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与第一透镜的出光面在同一平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光层,反光层为鱼鳞曲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为圆台形结构,第三透镜的上底面为入光面,第三入光部为在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入光槽的底面为外凸面,外凸面的凸面朝向与第三透镜的出光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凸面的结构为蜂窝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灯具还包括:
灯罩,灯罩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灯罩表面上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第三透镜在灯罩表面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起结构为蜂窝状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为费马螺旋状结构。
上述智能灯具,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入光部;多个第一光源,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一入光部内;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光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多个第二光源,多个第二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二入光部内;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第三入光部;以及第三光源,设于第三入光部内;其中,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相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设有孔,孔位于由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第三透镜穿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上设置的孔,且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上述智能灯具通过多个光源所在位置不同,使用一体透镜实现多种控光路径,通过二次配光结构,实现一个或多个光束角组合变化跟光斑大小的光束角控制。每个光束角配合智能系统还能智能调节中心光强,同步性强、光斑一致性好,无色差,光斑均匀性好,不易被干扰的优势、自由组合能力强。又具备无线调光方式的布线灵活和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灯具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源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灯罩凸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智能灯具用于提供多种不同光束角的照射条件,在智能灯具使用的应用场景下,智能灯具安装在室内的天花板上,提供一种本智能灯具的安装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提供一种智能灯具,包括:
第一透镜101,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入光部;
多个第一光源102,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一入光部内;
第二透镜103,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光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
多个第二光源104,多个第二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二入光部内;
第三透镜105,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第三入光部;以及
第三光源106,设于第三入光部内;
其中,第一透镜101的入光面和第二透镜103的入光面相同,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的入光面上设有孔,孔位于由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第三透镜105穿过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上设置的孔,且与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第一透镜101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103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第三透镜105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
其中,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用于对多个光源发射的光束进行调整,多个光源包括多个第一光源102和多个第二光源104,由于多个光源中每一光源所在位置不同,但是整体排列呈现某一形状,因此,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的整体形状不同于一般的透镜,而在对透镜进行改装,例如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整体呈现环形,为环形透镜,在环形透镜中,将360°环形进行均分,等间隔设置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需要说明的是,在结构上,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的结构有所不用,具有不同的光学参数,例如第一透镜101的曲面弧度与第二透镜103的曲面弧度不同,也即对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处理后会得到不同的光束角。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整体还可以是多边形透镜。
在第一透镜101的入光方向提供多个第一入光部,第一入光部用于放置第一光源102,在第二透镜103的入光方向提供多个第二入光部,第二入光部用于放置第二光源104。在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整体所呈现的形状上选择多个第一光源102和多个第二光源104的安装位置,每一安装位置对应一个第一入光部或第二入光部。例如,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为正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每条边上,等间隔距离设置多个入光部,将多个入光部均匀分为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在数量上的均分,也可以直接在排列位置上使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均匀分布。每一第一入光部中放置第一光源102,每一第二入光部中放置第二光源104,因此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具有多个第一光源102和多个第二光源104。再例如,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为葫芦形,在葫芦形的两个凸出部分设置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用于放置多个第一光源102和多个第二光源104。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中,一个第一入光部中放置的所有灯珠,被视为一个第一光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光源与第一透镜之间的衔接关系作具体限定,两者之间可以是嵌入,参见图2,也即在第一透镜的第一入光部开设入光槽201,第一光源102直接安装在入光槽处,也可以是第一光源102以螺旋形式安装在第一透镜101的第一入光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二透镜103的入光槽与第一透镜101的入光槽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别,例如,第二透镜103的入光槽底部为平面,第一透镜101的入光槽的底部为凹面。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对第一透镜的第一入光部与第一透镜的曲面之间的距离作具体限定。
多个第一光源102和多个第二光源104使用的可以是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封装)或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s,表面贴装器件)形式的单色、双色或RGB灯珠。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整体为环形透镜,因此对应的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在位置也为一个环形,对应的多个光源可以参照图3,分布在一个环形灯板上,然后嵌套在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的入光部。在图3中,将36个灯珠301等分为两组光源,分别为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包括18个灯珠。在排列结构上,两组光源中所有的灯珠将环形灯板均匀分割为12份,每一组光源共6部分,然后第一光源102的每一小部分302和第二光源104的每一小部分303间隔分布,第一光源的每一小分部采用三颗RGB灯珠,第二光源的每一小分部采用三颗单色或双色灯珠。发光二极管单色、双色或者组合使用得到郎伯型配光,光源发光角为光束角为118±2°。另外,对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材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是PC材料,还可以是PMAM材料。
由于第一透镜101和第二透镜103的整体形状是一个闭环,在闭环中间的孔中,可以确定第三透镜105的位置,第三透镜105是一个回转体结构,在空间上某一角度具有对称性,例如第三透镜105的形状近似为一个圆台形状,在圆台的上底面具有第三入光部,第三入光部中放置有第三光源106,其中,第三光源106与第三透镜105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可以是多种的,第三光源106可以采用任意一种灯珠。在确定第一透镜101、第二透镜103和第三透镜105之间的位置关系后,在生产使用时,可以将两者形成一个一体多样式的透镜,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和/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结构折射角为98°。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中,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入光部;多个第一光源,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一入光部内;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光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多个第二光源,多个第二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二入光部内;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第三入光部;以及第三光源,设于第三入光部内;其中,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相同,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设有孔,孔位于由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第三透镜穿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上设置的孔,且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上述智能灯具通过多个光源所在位置不同,使用一体透镜实现多种控光路径,通过二次配光结构,实现一个或多个光束角组合变化跟光斑大小的光束角控制。每个光束角配合智能系统还能智能调节中心光强,同步性强、光斑一致性好,无色差,光斑均匀性好,不易被干扰的优势、自由组合能力强。又具备无线调光方式的布线灵活和成本低的特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呈环形结构,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在环形结构上呈环形队列排列。
其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整体为环形透镜,环形透镜的外侧面为凸起弧面,凸起弧面是一个反射面,其上进行光学级喷砂。环形队列排列是指所有第一入光部和所有第二入光部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呈现的形状上等间隔排列,且所有第一入光部和所有第二入光部连接之后形成闭环结构。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环形透镜的360°弧长均匀12等份,12等分间隔设置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具体为12等份中的6份为第一透镜,6份为第二透镜。每一等份对应一个第一光源或一个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组合成高功率和高光效,光斑环形分布圆形光斑效果更均匀。环形透镜的表面采用光学级喷砂,让多个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出所有光线进入环形透镜本体的下端面与外底之间构成用于放置光源的入光槽,在光学喷砂的作用下,发生透射和慢反射,消除光学成像和匀光减少黄斑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入光部均为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多个第二入光部均为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
在环形透镜的入光面开设入光槽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由于环形透镜具有对称性,两边的曲面弧度设计相同,控光效果一样,使得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射的光线在经过环形透镜控光时使用的控光曲面的曲率不同,全反射的光线合理分配,让所有发生全反射的光线有方向和更加精准位置进行光束角和光斑大小分配,科学高效的进行光线利用。
另外,环形透镜出口形成了多个360°平面整圈的均匀递增蜂窝状导光单元微结构透镜结构,作用让环形透镜的所有光线再次调整,消去杂散光跟黄光斑,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发射的光线的经过处理后,均能得到一个独立光斑分布均匀的光束角。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呈环形结构,多个第一入光部和多个第二入光部在环形结构上呈环形队列排列,多个第一入光部均为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多个第二入光部均为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环形透镜具有对称性,使得智能灯具外观更加美观,且使得多个第一光源的分布更加均匀,形成更均匀的光束角,避免出现眩光等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与第一透镜的出光面在同一平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与第一透镜的出光面在同一平面上,也即两者之间不会对对方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线造成影响,若两则不在同一平面,例如第三透镜的出光面更突出一些,第三透镜的外表面势必会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配光后的光线的进行反射或漫反射,影响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配光后的光线的光束角。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整体为环形透镜,第三透镜近似为圆台状,则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出光面为环形,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为圆形,两者在同一平面,且根据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位置关系可知,圆形出光面在环形出光面的内部。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中,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与第一透镜的出光面在同一平面上,使得两个透镜均能发射出均匀且独立的光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光层,反光层为鱼鳞曲面结构。
第三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光层,例如在第三透镜近似为圆台状时,其圆台结构的外侧面即为反射层,反光层的作用是保证光源发射的光线全部进入透镜中进行配光处理,使得光源发射的光线得到重新分配。反光层的结构为鱼鳞曲面结构,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外表面上设置有连续的用于防眩的微结构,长方形宽为0.95mm,长为1.0mm用字母O表示,长度逐渐增加为(O+0.2)mm,增加数量台阶为10PCS,小长方形沿着外部凸起曲线360度分布,逐渐增长。使用鱼鳞结构更进一步高效利用率光线,减低光损,实现共同作用起到精确控制光束角和防眩且照射均匀,达到无杂散光、黄斑跟高光效的光学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三透镜为圆台形结构,第三透镜的上底面为入光面,第三入光部为在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202,入光槽202的底面为外凸面203,外凸面203的凸面朝向与第三透镜的出光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透镜的光学原理可知,凸透镜是用来聚光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圆台状透镜的上底面开设入光槽,入光槽为虚体,是一个近似圆柱体的结构,参见图2,第三透镜与入光槽202之间的面为一个外凸面203,入光槽201用于放置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外凸面203的凸面朝向为光源所在的方向,从而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进行聚焦。第三光源发射的光线通过入光槽203的侧面和第三透镜的外凸面203,折射进入第三透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凸面的结构为蜂窝状结构。
另外,圆台状透镜的外凸面上布置有蜂窝状导光单元微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蜂窝状导光单元微结构由边长为1.6mm的正六边形组成,每个正六边形珠面构成单个的聚光圆台,其高度0.15mm。需要说明的是,首先透镜的作用是汇聚和控制光前的发散范围,在使用透镜后可以将光线控制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二蜂窝状结构起到散射镜的作用,使得光线散射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面光源,保证很大角度上能够得到较为一致和柔和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蜂窝状的凸起结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透镜的外凸面的聚光效果,得到较为均匀的光线,因此,第三透镜的外凸面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发散光线的结构,并不限制为蜂窝状结构,并且外凸面也可以是光滑的表面,七对光线的聚焦作用可以通过第三透镜的其他微结构进行调整,得到均匀的光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智能灯具还包括:
灯罩,灯罩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灯罩安装在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出光面所在的方向,用于保护智能灯具,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光线进行最后一次分配。灯罩与透镜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是通过卡槽固定,也可以是通过螺旋结构固定,另外,在确定灯罩的大小的时候,可以不仅只考虑透镜出光面的大小,还可以使用比透镜出光面更大的灯罩,方便对整个智能灯具进行保护。灯罩表面可以是光滑的表面,也可以具有凸起结构的,例如磨砂结构。灯罩的形状为曲面状,灯罩的表面设置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位置上可以在灯罩的内表面,也可以在智能灯具的外表面。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中,还包括灯罩,灯罩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通过灯罩的凸起结构将光线漫反射和全反射到空气中传播,通过凸起结构改变光线角度,使得空间光前得到均匀分配,由此实现防眩光学作用,且照射效果均匀,无黄斑,杂散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灯罩表面上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第二透镜在灯罩表面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与第三光源采用的光源性质不同,可以将灯罩上的凸起结构划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对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处理过的光线进行最后分配,第二部分对第三透镜处理过的光线进行最后分配。第一部分采用的凸起结构为第一凸起结构,第二部分采用的凸起结构为第二凸起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并不相同。另外,两部分凸起结构的大小依据其对应透镜投影光线的照射范围,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灯罩中的第一凸起结构401所在区域形状为环形,对应处理环形透镜(第一透镜)分配的所有光线,第二凸起结构402所在区域形状为圆形,对应处理第二透镜分配的所有光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起结构为蜂窝状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为费马螺旋状结构。
其中,第一凸起结构为蜂窝状结构,包括若干逐渐增大尺寸的凸起正六边形,每个六边形珠面构成单个的聚光圆台,其高度0.1mm,蜂窝状导光单元包括多个不同边长的正六边形,多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最小为1.1mm,逐渐递增到2.0mm。第二凸起结构为费马螺旋状结构,包括若干圆柱凸面结构,所有圆柱凸面结构按照费马螺旋规则进行排布,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圆柱凸面直径为1.5mm,高度为0.2mm。可以理解,本申请出现的所有数据(如高度、边长等)都是对具体实施例的列举,并不造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灯具中,第一凸起结构为蜂窝状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为费马螺旋状结构。通过凸起结构改变光线角度,使得空间光前得到均匀分配,由此实现防眩光学作用,且照射效果均匀,消去杂散光跟黄光斑,得到一个光斑分布均匀的光束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给出一种具体的智能灯具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环形灯板510上分布有多个灯珠,为第一光源511和第二光源512,第一光源511和第二光源512在环形灯板510上间隔分布,第一光源511对应的为环形透镜中的第一透镜521,第一光源511放置在第一透镜521的入光部,第一光源发射的光线经过处理后形成第一光斑,同理,第二光源512放置在第二透镜522的入光部,第二光源发射的光线经处理后形成第二光斑。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形成的第一光斑和第二光斑的光束角不同。
第三光源513在工作时,发出的光线经第三透镜523处理后,形成第三光斑,第三光斑的光束角为第三光束角。通过三种光斑或光束角的任意组合,可以得到多种新的光斑或光束角。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光源在实际智能灯具产品中,是在对应透镜的入光部中的,图5中的出光方向只是大致方向,用于指示智能灯具的安装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灯具包括: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入光部;
多个第一光源,所述多个第一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一入光部内;
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沿其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光学参数不同;
多个第二光源,所述多个第二光源分别设于相应的第二入光部内;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设置有第三入光部;以及
第三光源,设于所述第三入光部内;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面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入光面相同,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设有孔,所述孔位于由所述多个第一入光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入光部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所述第三透镜穿过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上设置的孔,且与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呈现对外的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整体呈环形结构,所述多个第一入光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入光部在所述环形结构上呈环形队列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入光部均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所述多个第二入光部均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出光面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为鱼鳞曲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三透镜的上底面为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部为在所述第三透镜的入光面上开设的入光槽,所述入光槽的底面为外凸面,所述外凸面的凸面朝向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出光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面的结构为蜂窝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灯具还包括:
灯罩,所述灯罩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第一凸起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灯罩表面上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灯罩表面的投影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为蜂窝状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为费马螺旋状结构。
CN202320023050.6U 2023-01-05 2023-01-05 智能灯具 Active CN219473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23050.6U CN219473486U (zh) 2023-01-05 2023-01-05 智能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23050.6U CN219473486U (zh) 2023-01-05 2023-01-05 智能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73486U true CN219473486U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33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23050.6U Active CN219473486U (zh) 2023-01-05 2023-01-05 智能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734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225A (zh) * 2023-08-17 2023-12-01 深圳市友亿成智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灯具及其光束角切换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225A (zh) * 2023-08-17 2023-12-01 深圳市友亿成智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灯具及其光束角切换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93828C (en) Full cutoff area light fixture
US10139095B2 (en) Reflector and lamp comprised thereof
CA2681161C (e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a highly uniform illumination pattern
TWI512237B (zh) 照明裝置
US8303141B2 (en)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lens with integrated lamp cover
CN110325787B (zh) 具有光导的灯具
KR100931266B1 (ko) 넓고 균일한 배광을 가지는 실내용 led 조명
TW201237323A (en) Lens and lighting device
JP6072785B2 (ja) 光導波路
CN103649630A (zh) 光导
CN219473486U (zh) 智能灯具
CN210860981U (zh) 一种透镜及灯具
JP6709345B1 (ja) 照明器具
JP2013505473A (ja) 照明器具及び光学部品
JP2011071093A (ja) 照明器具
CN111033349B (zh) 用于减少眩光同时维持led光源的混色和光束控制的全内反射透镜
KR20170033932A (ko) 광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명기구
US20090231855A1 (en) Uniform wash lighting fixture and lens
CN213089751U (zh) 一种防眩反光杯以及带有该反光杯的灯具
CN212204143U (zh) 灯具及其泡壳
CN110402349B (zh) 高视觉舒适道路和城市led照明
CN102042503B (zh) 一种led防眩灯
CN102042502B (zh) 一种led防眩灯
CN222703146U (zh) 一种台灯反光镜
CN222760748U (zh) 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