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46697U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46697U CN219446697U CN202320523596.8U CN202320523596U CN219446697U CN 219446697 U CN219446697 U CN 219446697U CN 202320523596 U CN202320523596 U CN 202320523596U CN 219446697 U CN219446697 U CN 2194466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reinforcement
- vehicle
- boss structure
- connec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车门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呈Y形凸台结构,并用于与车门外板的内侧面连接,Y形凸台结构沿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凸起,且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用于朝向车辆的后侧设置,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一加强部的内侧,并连接于第一加强部的上端,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位于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处,并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这样,通过将第一加强部设置为倒Y形凸台结构,以增大车门加强件与车门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而且,利用Y形凸台结构对车门外把手进行有效支撑和缓冲吸能,进而降低车门外把手以及车门总成产生抖动的概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门不但能够隔绝车外干扰,而且具有减轻侧面撞击、保护车内乘员的作用。目前,车门主要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其中,车门外板属于外观件,其受到整车造型约束限制的影响,容易出现局部刚度不足以及车门外把手异常抖动的情况,如果车辆行驶在坑洼、颠簸路段上,还有可能出现异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车门的刚度以降低车门产生抖动和异响的概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呈Y形凸台结构,并用于与车门外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Y形凸台结构沿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凸起,且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用于朝向所述车辆的后侧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内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上端,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所述开口处,并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由所述第一加强部沿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沿,且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车门外把手的第一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处设有第一翻边结构,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围绕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二加强部沿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且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用于安装后视镜的第二安装孔和用于固定所述后视镜的第二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连接处设有凸筋,和/或,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还设有沿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边缘设置的涂胶槽。
可选地,所述车门加强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在沿所述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式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在沿所述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体式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所述开口的所在侧,并与所述Y形凸台结构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用于搭接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第二翻边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用于搭接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第三翻边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门总成,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车门加强件,所述车门加强件设于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车门总成还包括车门防撞梁和防撞梁连接件,所述车门防撞梁位于所述车门加强件的下方,且所述车门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所述防撞梁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加强件和所述车门防撞梁连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加强件,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在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之间设置车门加强件,将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构成车门加强件的加强主体结构,以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同时,可通过将第一加强部设置为开口朝向车辆后侧的Y形凸台结构,并使Y形凸台结构与车门外板连接,以增大车门加强件与车门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减少车门发生异响的概率;而且,通过将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的第一安装孔设于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处,以利用Y形凸台结构对车门外把手进行有效支撑和缓冲吸能,从而提高车门总成在车门外把手处的局部刚度,进而降低车门外把手以及车门总成产生抖动的概率,提升车门总成的制造质量和驾驶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加强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门内板、车门加强件、车门防撞梁和防撞梁连接件在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加强部;11、第一安装孔;12、第一凹槽;13、第一固定孔;14、涂胶槽;15、第一减重孔;16、第一翻边结构;17、第三凹槽;2、第二加强部;21、第二凹槽;22、第二安装孔;23、第二固定孔;24、第一定位孔;25、第二定位孔;26、第二减重孔;3、第一连接部;31、第二翻边结构;4、第二连接部;41、第三翻边结构;5、凸筋;
100、车门加强件;200、车门外板;300、车门内板;400、车门防撞梁;500、防撞梁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右侧,X轴的反向代表左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前侧,Y轴的反向代表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加强件100,包括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第一加强部1呈Y形凸台结构,并用于与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连接,Y形凸台结构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凸起,且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用于朝向车辆的后侧设置,第二加强部2位于第一加强部1的内侧,并连接于第一加强部1的上端,第一加强部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第一安装孔11位于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处,并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
具体地,车门加强件100用于安装在车门外板200上,并位于车门外板200和车门内板300之间,车门加强件100的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通常一体式连接,并构成车门加强件100的加强主体结构,其中,第一加强部1为图1中虚线所框出来的区域,其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凸起,并呈Y形凸台结构,即第一加强部1朝向车门外板200凸起,第二加强部2连接于第一加强部1的内侧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部1的内侧为第一加强部1朝向车厢内的一侧,相应地,第一加强部1的外侧为第一加强部1朝向车厢外的一侧,另外,Y形凸台结构包括交汇于一处两个分支段和一个主干段,两个分支段由交汇处朝向车辆前侧延伸,主干段由交汇处朝向车辆后侧延伸,且两个分支段之间形成锐角或形成U形(包括类U形),而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指的是形成锐角的两个分支段所围成的缺口结构,且车门外把手用于安装在该开口内,也就是说,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构成第一安装孔11,且第一安装孔11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用于与车门外把手的类型相适配,即当车门加强件100用于安装隐藏式车门外把手时,第一安装孔11的开孔尺寸和位置与隐藏式车门外把手相匹配,当车门加强件100用于安装普通的外露式车门外把手时,第一安装孔11的开孔尺寸和位置与外露式车门外把手相匹配,同时,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朝向车辆后侧设置,使得第一加强部1整体呈倒Y形凸台结构。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车门外板200和车门内板300之间设置车门加强件100,将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构成车门加强件100的加强主体结构,以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同时,可通过将第一加强部1设置为开口朝向车辆后侧的Y形凸台结构,并使Y形凸台结构与车门外板200连接,以增大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外板200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减少车门发生异响的概率;而且,通过将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的第一安装孔11设于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处,以利用Y形凸台结构对车门外把手进行有效支撑和缓冲吸能,从而提高车门总成在车门外把手处的局部刚度,进而降低车门外把手以及车门总成产生抖动的概率,提升车门总成的制造质量和驾驶时的舒适性。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第一加强部1上还设有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由第一加强部1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并位于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且第一凹槽12内设有用于固定车门外把手的第一固定孔13。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安装孔11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设置两个第一凹槽12,且每个第一凹槽12内设有一个第一固定孔13,即车门外把手通过四个固定孔固定在第一加强部1上,在其他示例中,可以是在第一安装孔11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各设置一个在前后方向上尺寸较大的第一凹槽12,并在第一凹槽12中设置多个第一固定孔13。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上设置第一凹槽12,并在第一凹槽12内设置第一固定孔13,以便于通过向第一固定孔13穿设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将车门外把手固定安装在第一加强部1上,从而实现车门外把手的精准安装;而且,通过将第一加强部1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来形成第一凹槽12,使得第一凹槽12也相当于是由第一加强部1的外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凸起的凸筋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加强部1在第一固定孔13处的结构强度,保证车门外把手固定在第一加强部1上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以进一步减少车门外把手在车辆行驶或关闭车门时产生抖动的概率。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1在第一安装孔11处设有第一翻边结构16,且第一翻边结构16围绕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常采用冲压工艺对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进行向第一加强部1内侧冲压以形成第一翻边结构16,相当于在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形成一圈加强筋,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安装孔11边沿的结构强度,防止在安装车门外把手时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发生较大变形,进而保证车门外把手安装在第一安装孔11安装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一加强部1上还设有用于连接防撞梁连接件500的第三凹槽17,且第三凹槽17由第一加强部1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
本实施例中,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一端通常采用焊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加强部1的第三凹槽17处,另一端采用焊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车门防撞梁400上。可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上设置第三凹槽17来给防撞梁连接件500提供安装位,并通过将第一加强部1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来形成第三凹槽17,使得第三凹槽17也相当于是由第一加强部1的外侧面(即第一加强部1朝向车厢外的一侧的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凸起的凸筋结构,能够提高第一加强部1在第三凹槽17处的结构强度,保证防撞梁连接件500固定在第一加强部1上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第二加强部2上设有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由第二加强部2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且第二凹槽21内设有用于安装后视镜的第二安装孔22和用于固定后视镜的第二固定孔23。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第二凹槽21内设置第二安装孔22,以给后视镜的安装提供安装位,使得车门加强件100能够应用于前车门总成;第二凹槽21内通常设置多个第二固定孔23,通过向第二固定孔23穿设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将后视镜固定安装在第二加强部2上,从而实现后视镜的安装固定;而且,通过将第二加强部2沿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来形成第二凹槽21,使得第二凹槽21也相当于是由第二加强部2的外侧面(即第二加强部2朝向车厢外的一侧的侧面)朝向车辆的内侧方向凸起的凸筋结构,能够提高第二加强部2在第二安装孔22处的结构强度,保证后视镜固定在第二加强部2上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以减少后视镜在车辆行驶或关闭车门时产生抖动的概率。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1与第二加强部2的连接处设有凸筋5。如此设置,以提高第一加强部1与第二加强部2连接处的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车门加强件100乃至车门外板200的整体刚度。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二加强部2上设有第一定位孔24和第二定位孔25,第一定位孔24和第二定位孔25分别位于第二加强部2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两端。其中,车辆通常沿前后方向行驶,故车辆行驶方向为图1中Y轴方向。
这样,在安装车门加强件100时,可通过第一定位孔24和第二定位孔25进行预定位,以提高安装精度和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1上还设有涂胶槽14,涂胶槽14沿Y形凸台结构的边缘设置。
具体地,第一加强部1的外侧面与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之间可以是焊接或粘接,例如若车门加强件100采用钢材制做而成,则通常采用粘接的方式将车门加强件100固定在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上,又例如,若车门加强件100采用铝材制做而成,则通常采用点焊的方式将车门加强件100固定在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上设置涂胶槽14,以便于在涂胶槽14内涂抹膨胀胶来进一步将车门加强件100固定在车门外板200上,以在起到辅助连接和减震作用的同时提高车门外板200的表面刚度,进而提升车门外板200的抗凹性能。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15,和/或,第二加强部2上设有第二减重孔26。
这样,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和/或第二加强部2上开设减重孔,以降低车门加强件100乃至车门总成的重量,便于实现车门总成的轻量化设计。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车门加强件10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300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两端连接,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在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一体式连接,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在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4一体式连接,且第二连接部4位于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的所在侧,并与Y形凸台结构共同围成第一安装孔11。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位于车门加强件100的前端,并与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的前端均连接,第二连接部4位于车门加强件100的后端,并与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的后端均连接,且第二连接部4与Y形凸台结构的两个分支段共同围成第一安装孔11。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的前端设置第一连接部3,并将第一连接部3用于与车门内板300的前端连接,以实现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内板300的前侧之间的连接,同时,可通过在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的后端设置第二连接部4,并将第二连接部4用于与车门内板300的后端连接,以实现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内板300的后侧之间的连接,这样,在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外板200连接的基础上,将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内板300也形成连接,以进一步提高车门总成的刚度。而且,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一体式连接,以减少焊接工序,提高车门加强件100的整体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3上设有用于搭接在车门内板300上的第二翻边结构31,和/或,第二连接部4上设有用于搭接在车门内板300上的第三翻边结构41。
具体地,第二翻边结构31通常由第一连接部3的外侧面向前延伸而形成,并搭接在车门内板300的前端上,第三翻边结构41通常由第二连接部4的后端面向车门加强件100的外侧延伸而形成,并搭接在车门内板300的后端上。
这样,通过设置用于搭接在车门内板300上第二翻边结构31和/或第三翻边结构41,以增大第一连接部3和/或第二连接部4与车门内板3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车门加强件100与车门内板300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总成,包括车门外板200、车门内板300以及上述的车门加强件100,车门加强件100设于车门外板200和车门内板300之间。
本实施例中,车门加强件100装设于车门外板200和车门内板300之间,且车门加强件100的Y形凸台结构与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连接,车门加强件100的第一连接部3搭接在车门内板300的前端,车门加强件100的第二连接部4搭接在车门内板300的后端。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车门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所述的车门加强件10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结合图5所示,车门总成还包括车门防撞梁400和防撞梁连接件500,车门防撞梁400位于车门加强件100的下方,且车门防撞梁400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300连接,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加强件100和车门防撞梁400连接。
具体地,在一个示例中,车门加强件100的第一加强部1的第三凹槽17内和车门防撞梁400上分别设有安装孔结构,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上端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车门加强件100上,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上端也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车门防撞梁400侧边的中间部位,在另一个示例中,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焊接在车门加强件100和车门防撞梁400上。
本实施例中,在车门总成设有车门加强件100的基础上,可通过增设车门防撞梁400和防撞梁连接件500来进一步提升车门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同时,通过使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加强件100和车门防撞梁400连接,不仅可以利用防撞梁连接件500来对车门加强件100进行进一步地支撑,还使得车门防撞梁400和车门加强件100通过防撞梁连接件500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了车门总成承受碰撞冲击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还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加强件100,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总成。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所述的车门加强件100或车门总成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强部(1)和第二加强部(2),所述第一加强部(1)呈Y形凸台结构,并用于与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连接,所述Y形凸台结构沿所述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车辆的外侧方向凸起,且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开口用于朝向所述车辆的后侧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的内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的上端,所述第一加强部(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所述第一安装孔(11)位于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所述开口处,并用于安装车门外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上还设有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由所述第一加强部(1)沿所述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且所述第一凹槽(12)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车门外把手的第一固定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处设有第一翻边结构(16),且所述第一翻边结构(16)围绕所述第一安装孔(11)的边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2)上设有第二凹槽(21),所述第二凹槽(21)由所述第二加强部(2)沿所述车门外板(200)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车辆的内侧方向凹陷所形成,且所述第二凹槽(21)内设有用于安装后视镜的第二安装孔(22)和用于固定所述后视镜的第二固定孔(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与所述第二加强部(2)的连接处设有凸筋(5),和/或,所述第一加强部(1)上还设有沿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边缘设置的涂胶槽(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所述第一连接部(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分别用于与车门内板(300)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1)和所述第二加强部(2)在沿所述车辆行驶方向上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一体式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1)和所述第二加强部(2)在沿所述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一体式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4)位于所述Y形凸台结构的所述开口的所在侧,并与所述Y形凸台结构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安装孔(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上设有用于搭接在所述车门内板(300)上的第二翻边结构(31),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4)上设有用于搭接在所述车门内板(300)上的第三翻边结构(41)。
8.一种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门外板(200)、车门内板(300)以及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加强件,所述车门加强件设于所述车门外板(200)和所述车门内板(30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门防撞梁(400)和防撞梁连接件(500),所述车门防撞梁(400)位于所述车门加强件的下方,且所述车门防撞梁(4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内板(300)连接,所述防撞梁连接件(5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加强件和所述车门防撞梁(400)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加强件,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门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23596.8U CN219446697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23596.8U CN219446697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46697U true CN219446697U (zh) | 2023-08-01 |
Family
ID=87415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23596.8U Active CN219446697U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46697U (zh) |
-
2023
- 2023-03-10 CN CN202320523596.8U patent/CN21944669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91501B2 (en) |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 |
US8205925B2 (en) |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JP5633316B2 (ja) |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および車体前部構造 | |
JP4956268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9296429B2 (en) |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 |
JP2000229581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部構造 | |
KR102660343B1 (ko) |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 |
JPS6320278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4710519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H0930452A (ja) | 自動車用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 |
CN219446697U (zh) |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 |
CN100478234C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H11115810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2441126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H02293276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0009514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5496727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215474288U (zh) | 汽车顶盖及具有该汽车顶盖的飞行汽车 | |
JPS624039Y2 (zh) | ||
CN219325874U (zh) | 一种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215205073U (zh) | 一种悬置安装总成、地板总成及汽车 | |
JP200531372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
US20240051624A1 (en) |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 |
CN218662067U (zh) | 机舱纵梁与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 |
JPH049274Y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