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7759U - 窗帘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窗帘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387759U CN219387759U CN202320162210.5U CN202320162210U CN219387759U CN 219387759 U CN219387759 U CN 219387759U CN 202320162210 U CN202320162210 U CN 202320162210U CN 219387759 U CN219387759 U CN 2193877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tallation
- control device
- curtain
- curtain control
- buck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控制装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窗帘控制装置的固定安装方式存在拆装不方便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安装部;壳体,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孔,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能够与第一安装部配合连接,以实现壳体可拆卸连接于安装座;第一驱动模组,第一驱动模组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第一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窗帘绳能够穿过通孔与第一传动轮配合连接。本申请可以实现壳体相对于安装座的可拆卸安装,提高壳体的拆卸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升降百叶帘是众多窗帘中的一种,多用于办公场所。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升降百叶帘的升降均为手动控制,通过拉动与百叶帘转轴传动的窗帘绳(如拉绳),来实现百叶帘的开启和关闭。不过,手动拉动百叶帘升降的方式存在使用不便等问题。
为实现自动控制,现有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窗帘控制器,该窗帘控制器安装在百叶帘的窗帘绳附近,通过将窗帘绳套设在由电机驱动的传动轮上,电机开启时通过传动轮带动窗帘绳正反循环,实现百叶帘的开启和关闭。但是,当前窗帘控制器通常是固定安装在墙壁上的,不利于后期的拆装和维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窗帘控制装置的固定安装方式存在拆装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窗帘控制装置,所述窗帘控制装置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安装部;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连接,以实现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第一驱动模组,所述第一驱动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窗帘绳能够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传动轮配合连接。
通过安装座上设置第一安装部,壳体上设置第二安装部,可以实现壳体相对于安装座的可拆卸安装,提高壳体的拆卸便利性。同时,两个第一安装部和两个第二安装部均相对布置,还有利于提升壳体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竖板和两个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结构,两个第二竖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板的两侧边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竖板的内侧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部。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沉头孔或吸盘。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齿条,所述卡扣可弹性枢转地设置,所述齿条能够与所述卡扣啮合。
通过设置卡扣和齿条,可以提高安装便利性,同时还能实现壳体的位置调整,提高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扣,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卡扣可弹性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还形成有第一豁口,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卡扣连接,并且所述按键部分伸出所述第一豁口,所述按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动时,所述按键能够带动所述卡扣枢转并因此脱离与所述齿条的啮合。
通过设置按键,方便通过操作按键来实现对壳体的拆卸和安装,降低装拆难度。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竖板内侧还形成有滑槽,所述齿条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
通过设置滑槽,有利于对壳体定位,提高安装便利性和壳体的连接稳定性。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挡块,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所述挡块底部形成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围设形成穿孔,所述按键部分伸出所述穿孔。
通过设置挡块,可以将按键和卡扣围设在挡块与第二竖板之间,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为卡块,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卡块能够滑动卡接于所述卡槽。
在上述窗帘控制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竖板的底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底部能够与所述底板抵接。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图;
图2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装配图;
图3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壳体去除第三侧盖后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一侧盖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二侧盖和第三侧盖的装配图;
图7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电源模组的装配图;
图8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电源盒的正视图;
图9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安装座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挡块的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一驱动模组的装配图;
图12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一驱动模组的爆炸图;
图13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二驱动模组的装配图;
图14为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的第二驱动模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窗帘控制装置;
10、壳体;11、第一侧盖;111、限位框;1111、上框体;11111、限位孔柱;1112、下框体;11121、滑道;12、第二侧盖;13、第三侧盖;131、限位筋;14、第一通孔;15、第二通孔;16、第三通孔;17、第二安装部;18、安装孔;
20、第一驱动模组;21、第一驱动机构;211、第一支架;2111、第一安装位;2112、限位槽;21121、滑块;2113、第一连接槽;212、第一电机;22、第一传动轮;221、第一轮辋;2211、第一转轴;222、防滑筒;23、第一轴承;24、第一微控板;
30、第二驱动模组;31、第二驱动机构;311、第二支架;3111、第二安装位;3112、第二连接槽;312、第二电机;32、第二传动轮;321、第二轮辋;3211、第二转轴;322、卡槽;33、第二轴承;34、第二微控板;
40、安装座;41、第一竖板;411、第一安装结构;42、第二竖板;421、第一安装槽;422、第一豁口;423、滑槽;43、底板;44、第一安装部;45、按键;46、挡块;461、第二豁口;462、第二安装槽;
50、电源模组;51、电源盒;511、第二连接结构;512、筋条;513、开口;52、电源组件;521、主控板;522、充电电池;
60、弹性件;
200、百叶帘;300、第一窗帘绳;400、第二窗帘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百叶帘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本申请还可以应用于卷帘等其他类型的升降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3、9,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进行描述。
如图1-3、9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窗帘控制装置的固定安装方式存在拆装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100包括安装座40、壳体10和第一驱动模组20。安装座40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安装部44。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通孔,壳体1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部17,第二安装部17能够与第一安装部44配合连接,以实现壳体10可拆卸连接于安装座40。第一驱动模组20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一驱动机构21以及与第一驱动机构21连接的第一传动轮22,第一窗帘绳300能够穿过通孔与第一传动轮22配合连接。
举例而言,应用时,安装座40固定在窗帘附近的位置,如墙上或玻璃上,壳体10通过第二安装部17安装在安装座40的第一安装部44上。然后将控制百叶帘200升降的第一窗帘绳300与第一传动轮22配合连接。当需要控制百叶帘200升降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21动作,第一驱动机构21通过第一传动轮22带动第一窗帘绳300循环移动,实现百叶帘200的升降。
通过安装座40上设置第一安装部44,壳体10上设置第二安装部17,可以实现壳体10相对于安装座40的可拆卸安装,提高壳体10的拆卸便利性。同时,两个第一安装部44和两个第二安装部17均相对布置,还有利于提升壳体10的安装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虽然上述是结合可升降的百叶窗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是限制性地,第一窗帘绳300也可以是控制百叶窗的叶片进行角度旋转的窗帘绳。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并结合既能升降又能调整叶片角度的百叶帘为例,对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下述实施方式虽然是结合壳体10内同时设置第一驱动模组20和第二驱动模组30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模组至少设置一个即可。
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窗帘控制装置100包括壳体10、第一驱动模组20、第二驱动模组30、安装座40和电源模组50。
参见图3、图5和图6,壳体10大致成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其具体包括第一侧盖11、第二侧盖12和第三侧盖13,第一侧盖11位于单独一侧,第二侧盖12与第三侧盖13位于一侧。具体地,第一侧盖11的下部和第二侧盖12固定连接(如螺接、卡接或磁吸连接等),第三侧盖13可枢转地连接于第二侧盖12的上部,且第三侧盖13与第一侧盖11的上部扣合连接,第三侧盖13与第一侧盖11围设形成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和第三通孔16,其中第二通孔15的长度大于第一通孔14和第三通孔16。第一窗帘绳300穿过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后与第一传动轮22配合连接,第二窗帘绳400穿过第二通孔15与第三通孔16后与第二传动轮32配合连接。本申请中,第一侧盖11的顶部和第三侧盖13的顶部各开设有形成上述三个通孔的多个豁口,第三侧盖13与第一侧盖11扣合后,多个豁口围设形成上述三个通孔。如此,可以通过打开第三侧盖13来实现第一窗帘绳300和第二窗帘绳400的安装。
通过第一窗帘绳300和第二窗帘绳400共用第二通孔15,可以降低开模成本。通过第三侧盖13枢转连接在第二侧盖12且第三侧盖13与第一侧盖11围设形成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和第三通孔16,可以降低窗帘绳的安装难度,提高安装便利性。
当然,上述壳体10的具体设置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壳体10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举例而言,虽然上述壳体10是结合包括第一侧盖11、第二侧盖12和第三侧盖13进行描述的,但是壳体10的具体组成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例如可以将第二侧盖12和第三侧盖13一体成型,然后整体与第一侧盖11扣合连接。再如,还可以将第一侧盖11和/或第二侧盖12的包括通孔的部分顶面设置为可拆卸盖板,通过拆卸盖板来实现窗帘绳的安装。
再如,虽然上述壳体10是结合具有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和第三通孔16为例进行介绍的,但是通孔的数量和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一个长条形的通孔同时允许第一窗帘绳300和第二窗帘绳400穿过。或者将第二通孔15拆分成两个单独的通孔,分别用于穿设第一窗帘绳300和第二窗帘绳400。
再如,虽然上述三个通孔均是由第一侧盖11和第三侧盖13分别设置豁口围设形成的,但是通孔的成型方式并非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三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是由第一侧盖11和第三侧盖13中的其中一个顶部设置的豁口与另一个的顶部边缘围设形成。
再如,第三侧板除了与第二侧板枢转连接外,还可以设置为同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扣合连接等。
下面参照图2-3、9-10,对安装座40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2-3、9-10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座40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安装部44。相应地,壳体1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部17,第二安装部17能够与第一安装部44配合连接,以实现壳体10可拆卸连接于安装座40。
具体地,安装座40包括第一竖板41、第二竖板42、底板43和挡块46。第一竖板4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结构411,安装座40通过第一安装结构411固定安装在百叶帘200的附近。本申请中,第一安装结构411为沉头孔,第一竖板41上阵列开设有多个沉头孔,螺钉穿过沉头孔可将第一竖板41固定连接在百叶帘200附近的墙壁上或立柱上。第二竖板4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竖板42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竖板41的两侧边连接,每个第二竖板42的内侧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部44。优选地,两个第二竖板42与第一竖板41一体成型且由第一竖板41的两侧边弯折形成。底板43与第一竖板41的底部连接,且由第一竖板41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壳体10在安装好时底部能够与底板43抵接。
优选地,第一安装部44为卡扣,第二安装部17为齿条。每个第二竖板42上设置一个卡扣,且卡扣可弹性枢转地设置,相应地,两个齿条分别固定连接(如粘接、螺接等)在第一侧盖11和第三侧盖13的外侧,每个齿条能够与一个卡扣啮合。进一步地,第二竖板4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安装槽421,卡扣向外延伸有两个枢转轴,每个枢转轴上套设一个扭簧,并通过扭簧可弹性枢转地设置于第一安装槽421。第二竖板42内侧还形成有滑槽423,滑槽423由第一安装槽421处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竖板42的底部,在壳体10安装时,齿条能够沿滑槽423滑动并与卡扣弹性卡接。
进一步地,安装座40还包括按键45,第二竖板42的顶部还形成有第一豁口422,第一豁口422内部形成有限位挡边,按键45与卡扣连接,并且按键45部分伸出第一豁口422,部分抵接在限位挡边上。优选地,按键45与卡扣一体成型。如此,按键45在外力作用下被按动时,能够带动卡扣向下枢转并因此脱离与齿条的啮合。
挡块46主要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二竖板42的顶部,部分通过螺钉与第一竖板41的顶部的部分边缘连接。挡块46的底部形成有第二豁口461和第二安装槽462,第二豁口461内部也形成有限位挡边。在安装好的状态下,第二豁口461与第一豁口422围设形成穿孔,按键45部分伸出穿孔,部分抵接在两个限位挡边上。
安装窗帘控制装置100时,首先将第三侧盖13打开,将第一窗帘绳300套接在第一传动轮22上,将第二窗帘绳400套接在第二传动轮32上,然后将第三侧盖13扣合在第一侧盖11上。接下来将两个齿条对准两个滑槽423,并向下移动壳体10,直至壳体10卡接在合适位置。移动过程中,齿条的每个齿结构下压卡扣,使得卡扣向下枢转,扭簧产生弹性形变,然后在齿条继续向下移动至齿缝时,弹性形变恢复,卡扣向上枢转并卡接在齿缝中。当需要拆卸壳体10时,用户使用一只手同时按压住两个按键45,按键45收缩并带动卡扣向下枢转脱离齿条,用户此时是用来另一只手将壳体10向上提起,便可将壳体10拆卸下来。
通过设置安装座40,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在安装座40上,可以降低安装难度,同时方便对壳体10进行拆卸维修。通过安装座40上设置第一安装部44,壳体10上设置第二安装部17,可以实现壳体10相对于安装座40的可拆卸安装,提高壳体10的拆卸便利性。同时,两个第一安装部44和两个第二安装部17均相对布置,还有利于提升壳体10的安装稳定性。通过设置卡扣和齿条,可以提高安装便利性,同时还能实现壳体10的位置调整,提高安装稳定性。通过设置按键45,方便通过操作按键45来实现对壳体10的拆卸和安装,降低装拆难度。通过设置滑槽423,有利于对壳体10定位,提高安装便利性和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通过设置挡块46,可以将按键45和卡扣围设在挡块46与第二竖板42之间,提高结构稳定性。
当然,上述安装座40的具体设置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本申请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举例而言,虽然上述安装座40是结合具有第一竖板41、第二竖板42、底板43进行描述的,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省略上述至少一个结构,如省略底板43或省略至少一个第二竖板42等。再如,第一安装结构411除设置在第二竖板42上外,还可以设置在第一竖板41上,其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相应地,需要调整第二安装部17在壳体10上的位置。
再如,第一安装部44和第二安装部17的具体设置方式也可以进行调整。比如卡扣和齿条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或者第一安装部44与第二安装部17中的一个为卡块,另一个为卡槽,卡块能够滑动卡接于卡槽。
再如,第一安装结构411除沉头孔外,还可以是吸盘,通过吸盘可以将第一竖板41安装在玻璃或光滑面上。
再如,按键45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是否设置。另外,在设置按键45时,按键45也可以与卡扣分体设置,只要按下按键45时按键45能够带动卡扣旋转即可。
再如,挡块46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再如,卡扣除通过扭簧实现弹性枢转外,还可以通过压缩弹簧实现相同功能,此时压缩弹簧两端可以抵接在卡扣的下侧面和第一安装槽421的槽底。
再如,滑槽423的设置并非必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滑槽423的设置。
接下来参见图2-8,对电源模组50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2-8所示,电源模组50包括电源盒51以及设置于电源盒51内的电源组件52,电源盒51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0,电源组件52与第一驱动机构21连接,以便为第一驱动机构21供电。
具体地,电源盒51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端为敞口端,电源盒51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10的下部。壳体10远离安装座40的一侧的下部形成有安装孔18,安装孔18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电源盒5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511,电源盒51能够从安装孔18插入壳体10,插接到位后,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511彼此配合连接,电源盒51的第一端与安装孔18适配。优选地,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的下部分别形成有豁口,第一侧盖11与第二侧盖12固定连接好后,两个豁口围设形成安装孔18。第一连接结构为安装孔18的内侧边,第二连接结构511为弹性卡爪,弹性卡爪设置在电源盒51的封闭端。安装时,电源盒51敞口端首先从安装孔18插入,插接到位后,电源盒51的封闭端的两个弹性卡爪卡置在安装孔18的内侧边上,实现电池盒的固定。需要拆卸电源盒51时,只需同时按住两个弹性卡爪,然后向外将电源盒51抽出。
进一步地,电源组件52包括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充电电池522与主控板521电连接,主控板521与第一驱动机构21电连接。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通过敞口端安装在电源盒51内,其中,主控板521固定连接于电源盒51内部底壁,电源盒51形成有电池卡置位,充电电池522卡接于电池卡置位。优选地,电源盒51沿宽度方向两相对设置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多个筋条512,每个筋条512均沿电源盒5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筋条512的两个侧壁在敞口端各形成有一个开口513。多个筋条512围设形成电池卡置位,电源卡置在电池卡置位中实现固定。此外,主控板521上设置有两个插座,第一驱动机构21和第二驱动机构31的引线端部设置有插头,每个插头可拆卸地连接于一个插座。
上述设置方式,可以在第一驱动模组20与第一窗帘绳300连保持接的情况下,实现电源模组50的单独拆卸,以便对电源模组50进行充电、更换电池或维修,提高装置的维修和更换便利性。通过设置安装孔18,电源盒51从安装孔18插入壳体10,可以提高电源盒51的拆装便利性。通过将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均设置在电池盒中,有利于对充电电池522和主控板521的更换和维修,提高维修更换便利性。通过电源盒51第二端设置为敞口,可以提高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的装拆便捷程度。通过设置多个筋条512形成电池卡置位,一方面可以对充电电池522进行固定,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电池盒的结构强度。通过侧壁在敞口端形成开口513,有利于充电电池522的装拆。通过设置插头和插座,方便第一驱动机构21与主控板521之间的分离。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电源模组50的设置方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
举例而言,虽然上述电源模组50是结合具有电源盒51进行介绍的,但是显然电源盒51的设置并非必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电源盒51的设置,而直接将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设置在壳体10内。
再如,电源组件52虽然是结合包括主控板521和充电电池522为例进行介绍的,但是电源组件52的具体组成方式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源组件52还可以只包括主控板521或充电电池522。此外,充电电池522也可以替换为电池安装槽,以供用户安装干电池使用。
再如,虽然上述设置方式是结合电源盒51设置在壳体10下部进行说明的,但是电源盒51的具体安装位置并非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对其调整。例如,电源盒51还可以可拆卸的外挂在壳体10的底面或侧面等,或者可拆卸的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
再如,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511的设置并非唯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511中的一个为卡槽322,另一个为卡块。或者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511中的一个为卡孔,另一个为卡柱。或者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511中的一个为磁铁,另一个为磁铁或磁性件。
再如,安装孔18除了由第一侧盖11和第二侧盖12围设形成外,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侧盖11或第二侧盖12上,如开设在第一侧盖11或第二侧盖12的正面,实现电源盒51侧滑安装。
再如,电源盒51的具体结构并非是限制性地,除了一端为封闭端、一端为敞口端的设置方式外,电源盒51还可以设置为两端均为封闭端,上侧为敞口端,或者电源盒51由多个盒体扣合形成等。
再如,电池卡置位除了采用筋条512围设形成外,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将电池有效固定在电源盒51内即可。例如电池卡置位通过多块限位板围设形成等。
接下来参照图4-6、11-12,对第一驱动模组20进行介绍。
如图4-6、11-12所示,第一驱动模组20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一驱动机构21、第一传动轮22、第一轴承23和第一微控板24。第一驱动机构21可升降地设置于壳体10内,第一传动轮22与第一驱动机构21连接,第一窗帘绳300能够与第一传动轮22配合连接。
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21包括第一支架211和第一电机212,第一支架211可升降地安装在壳体10内壁,第一支架211上形成有第一安装位2111,电机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位2111。壳体10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框111,第一支架211上形成有限位槽2112,限位槽2112可滑动地设置于限位框111。壳体10内还设置有弹性件60,弹性件60连接于限位槽2112与限位框111之间,弹性件60被设置成在第一驱动机构21相对于壳体10有上升趋势时产生抑制第一驱动机构21上升的弹性势能。优选地,限位框111包括下框体1112和上框体1111,下框体1112形成于壳体10的内壁,上框体1111螺接固定连接于下框体1112。下框体1112的两侧形成有滑道11121,限位槽2112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有滑块21121,滑块21121可滑动地设置于滑道11121。弹性件60为压缩弹簧,上框体1111向下延伸形成有限位孔柱11111,弹性件60的一端抵接于限位孔柱11111内,另一端抵接在限位槽2112内。
安装好的状态下,压缩弹簧具备一定形变,该形变使得限位槽2112被压接在限位框111的底部。当第一窗帘绳300套接于第一传动轮22并拉紧时,第一传动轮22受到向上的拉力,该拉力传递至第一支架211上,使得第一支架211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此时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所提供的弹力能够抑制该上升的趋势,从而保持不动或仅仅微小上升,使得第一窗帘绳300仍然处于拉紧状态。
第一安装位2111设置在第一支架211的第一侧,其大致成一端开口的筒状,第一电机212为减速电机,其通过开口端安装至第一安装位2111内部,并且输出轴穿过第一安装位2111伸出。第一传动轮22呈筒状,且第一传动轮22包括第一轮辋221和防滑筒222,防滑筒222由橡胶或硅胶制成,其套设于轮辋且与轮辋无相对运动,如二者粘接、过盈配合等。防滑筒222的外侧面设置有防滑层,防滑层本申请中不作限制,其可以是防滑凸起、防滑凹槽或防滑涂层等。第一窗帘绳300为窗帘拉绳,窗帘拉绳与防滑筒222配合套接。进一步地,第一轮辋221的第一端为开口端,第一轮辋221通过该开口端套设于第一电机212的外侧。套设好后,第一轮辋221的内侧壁与第一安装位2111的外侧壁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轴承来减少转动摩擦。第一轮辋221的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转轴2211,第一转轴2211上套设有第一轴承23,第一轴承23抵接于壳体10的第三侧盖13的内壁。优选地,第一轴承23选用推力轴承。相应地,第三侧盖13的内壁上形成有三条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筋131,第一轴承23位于靠右侧的两条限位筋131之间(按照图6所示方位)。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模组20还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一电机212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轮辋221的内侧壁连接。关于第一离合器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专利公告号为CN201771992U、CN217029726U、或CN218093911U的专利文献,本申请中对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211的第二侧还形成有第一连接槽2113,微控板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槽2113,第一电机212与第一微控板24连接,第一微控板24与主控板521连接。
通过第一传动轮22套设于第一电机212,可以降低第一驱动模组20的占用空间,实现产品结构紧凑化和小型化。第一转轴2211通过第一轴承23抵接在壳体10内壁或孔槽中,可以减少第一转轴2211与壳体10之间的摩擦,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1可升降设置,并在壳体10与第一驱动机构21之间设置弹性件60,可以通过弹性件60来实现窗帘绳的拉紧,避免窗帘绳打滑,提高装置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第一驱动机构21可升降设置,还可以降低窗帘绳的安装难度。通过在壳体10内壁设置限位框111,可以对第一支架211进行限位,使得弹性件60始终保持一定弹性势能,提高连接稳定性。通过设置上框体1111和下框体1112,可以降低第一驱动机构21的装配难度。通过设置滑道11121,可以在限位槽2112滑动过程中进行导向,提高滑动稳定性。通过设置限位孔柱11111,可以提高弹性件60的安装稳定性。弹性件60为压缩弹簧,简单可靠,成本低。通过设置限位筋13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第一转轴2211或第一轴承23进行限位,提高第一驱动模组20的升降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离合器,有利于实现百叶帘200的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切换,提高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第一微控板24,并将第一微控板24设置在第一连接槽2113内,可以提高第一电机212控制精度,缩短接线长度,避免接线干涉。第一传动轮22设置防滑筒222,可以与窗帘拉绳配合,并提高连接稳定性,避免拉绳打滑。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第一驱动模组20的设置方式并非是限制性地,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举例而言,虽然上述设置方式中是结合第一驱动机构21可升降设置进行描述的,但是这仅仅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一驱动机构21设置为固定连接在壳体10,当然,这样的设置方式不利于提高第一窗帘绳300的连接稳定性。
再如,第一驱动机构21虽然是结合第一支架211与第一电机212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第一驱动机构21的具体组成方式并非唯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略第一支架211,将第一电机212固定连接在壳体10上,或者可升降连接在壳体10上。再如第一支架211上设置第一安装位2111仅仅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第一电机212固定连接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省略第一安装位2111的设置或调整第一安装位2111的结构。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壳体10设置限位框111,第一支架211设置限位槽2112进行说明的,但是这并非是限制性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限位框111设置在第一支架211上,而壳体10上只设置限位槽2112或能够供压缩弹簧套接的柱体结构。再如,限位框111虽然是结合上框体1111和下框体1112相连接进行说明的,但是限位框111的具体形成方式并非唯一,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二者设置为一体成型。
再如,下框体1112上的滑道11121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将其省略。同理,上框体1111上的限位孔柱11111也并非必须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省略。
再如,虽然上述弹性件60是结合压缩弹簧进行说明的,但是弹性件60的形式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其替换为弹性胶块、弹片或拉伸弹簧等。当然,采用拉伸弹簧需要改变拉伸弹簧的连接方式。
再如,第一传动轮22除了呈筒状且套设在第一电机212外,还可以为封闭结构且连接在第一电机212的前端。再如,第一轮辋221的前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转轴2211,而是将第一传动轮22采用悬臂的方式连接。再如,在设置有第一转轴2211的情况下第一转轴2211还可以直接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上或壳体10内壁设置的孔槽中。或者第一转轴2211通过第一轴承23抵接于壳体10内壁设置的孔槽中。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第三侧板上设置了限位筋131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限位筋131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省略该限位筋131的设置或者将限位筋131替换为限位凹槽等。
再如,第一传动轮22的具体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省略防滑筒222的设置,直接在轮辋上设置防滑涂层,或改变轮辋的结构使得轮辋能够与拉绳有效接合。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设置有第一离合器进行说明的,但是第一离合器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省略第一离合器。
再如,第一微控板24的设置也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其功能集成在主控板521内。
接下来参照图4-5、13-14,对第二驱动模组30进行介绍。
如图4-5、13-14所示,第二驱动模组30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第二驱动机构31、第二传动轮32、第二轴承33和第二微控板34。第二驱动机构31固定连接在壳体10内,第二传动轮32与第二驱动机构31连接,第二窗帘绳400能够与第二传动轮32配合连接。
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31包括第二支架311和第二电机312,第二支架311固定安装在壳体10的第一侧盖11的内壁,第二支架311上形成有第二安装位3111,电机安装于第二安装位3111。第二安装位3111设置在第二支架311的第一侧,其大致成一端开口的筒状,第二电机312为减速电机,其通过开口端安装至第二安装位3111内部,并且输出轴穿过第二安装位3111伸出。第二传动轮32呈筒状,且第二传动轮32包括第二轮辋321,第二轮辋321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卡槽322,第二窗帘绳400为窗帘拉珠,卡槽322能够与窗帘拉珠配合连接。进一步地,第二轮辋321的第一端为开口端,第二轮辋321通过该开口端套设于第二电机312的外侧。套设好后,第二轮辋321的内侧壁与第二安装位3111的外侧壁之间可通过设置轴承来减少转动摩擦。第二轮辋321第二端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二转轴3211,第二转轴3211上套设有第二轴承33,第二轴承33抵接于壳体10的第三侧盖13的内壁上。优选地,第二轴承33选用推力轴承。第二轴承33位于靠左侧的两条限位筋131之间(按照图6所示方位)。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模组30还包括第二离合器,第二电机312通过第二离合器与第二轮辋321的内侧壁连接。关于第二离合器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仍可以参照专利公告号为CN201771992U、CN217029726U、或CN218093911U的专利文献,本申请中对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二支架311的第二侧还形成有第二连接槽3112,微控板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槽3112,第二电机312与第二微控板34连接,第二微控板34与主控板521连接。
通过第二传动轮32套设于第二电机312,可以降低第二驱动模组30的占用空间,实现产品结构紧凑化和小型化。第二转轴3211通过第二轴承33抵接在壳体10内壁,可以减少第二转轴3211与壳体10之间的摩擦,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二离合器,有利于实现百叶帘200的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切换,提高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第二微控板34,并将第二微控板34设置在第二连接槽3112内,可以提高第二电机312控制精度,缩短接线长度,避免接线干涉。通过第二轮辋321外周侧形成卡槽322,可以利用卡槽322与窗帘拉珠卡接,提高连接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第二驱动模组30的设置方式并非是限制性地,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举例而言,第二驱动机构31虽然是结合第二支架311与第二电机312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第二驱动机构31的具体组成方式并非唯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略第二支架311,将第二电机312固定连接在壳体10上。再如第二支架311上设置第二安装位3111仅仅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第二电机312固定连接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省略第二安装位3111的设置或调整第二安装位3111的结构。
再如,第二传动轮32除了呈筒状且套设在第二电机312外,还可以为封闭结构且连接在第二电机312的前端。再如,第二轮辋321的前端也可以不设置第二转轴3211,而是将第二传动轮32采用悬臂的方式连接。再如,在设置有第二转轴3211的情况下第二转轴3211还可以直接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上或壳体10内壁设置的孔槽中。或者第二转轴3211通过第二轴承33抵接于壳体10内壁设置的孔槽中。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第三侧板上设置了限位筋131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限位筋131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省略该限位筋131的设置或者将限位筋131替换为限位凹槽等。
再如,第二传动轮32的具体结构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改变卡槽322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等。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设置有第二离合器进行说明的,但是第二离合器的设置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省略第二离合器。
再如,第二微控板34的设置也并非必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其功能集成在主控板521内。
再如,第二驱动模组30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与第一驱动模组20相同,或者第一驱动模组20的设置方式与第二驱动模组30相同,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其他应用场景。
当然,上述的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对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100的运行过程进行介绍。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轮22上套接有窗帘拉绳,窗帘拉绳拉紧在防滑筒222上,与防滑筒222无相对转动,其中窗帘拉绳用于控制百叶帘200的升降。第二传动轮32上套接有窗帘拉珠,窗帘拉珠卡在第二传动轮32的卡槽322内,其中窗帘拉珠用于控制百叶帘200的叶片摆动角度。
在需要控制百叶帘200自动升降时,通过控制第一电机212启动运行,第一电机212通过第一传动轮22带动窗帘拉绳循环移动,实现百叶帘200的升降。
在需要控制百叶帘200的叶片调整角度时,通过控制第二电机312启动运行,第二电机312通过第二传动轮32带动窗帘拉珠移动,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
在需要手动调整百叶帘200的升降时,用户直接拉动窗帘拉绳,由于此时第一离合器与第一传动轮22之间是断开状态,因此可轻松实现百叶帘200的升降。
在需要手动调节百叶帘200的叶片角度时,用户直接拉动窗帘拉珠,由于此时第二离合器与第二传动轮32之间是断开状态,因此可轻松实现百叶帘200的叶片角度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窗帘控制装置100应用于既能升降又能调整叶片角度的百叶帘200为例进行说明的,但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应用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如通过本申请的窗帘控制装置100控制两个百叶帘200的升降或两个百叶帘200的叶片角度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实施例中并未就第一电机212和第二电机312的具体控制形式进行介绍,但这并非不清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任意控制方式对第一电机212和第二电机312进行控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实体按钮来控制两个电机的正反转,或者采用WiFi、蓝牙、红外、ZigBee等无线控制方式来控制两个电机的正反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控制装置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布置的第一安装部;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连接,以实现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座;
第一驱动模组,所述第一驱动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的第一传动轮,第一窗帘绳能够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传动轮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竖板和两个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上开设有第一安装结构,两个第二竖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板的两侧边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竖板的内侧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沉头孔或吸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为卡扣、另一个为齿条,所述卡扣可弹性枢转地设置,所述齿条能够与所述卡扣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扣,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卡扣可弹性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还形成有第一豁口,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卡扣连接,并且所述按键部分伸出所述第一豁口,所述按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动时,所述按键能够带动所述卡扣枢转并因此脱离与所述齿条的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板内侧还形成有滑槽,所述齿条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包括挡块,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竖板的顶部,所述挡块底部形成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围设形成穿孔,所述按键部分伸出所述穿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为卡块,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卡块能够滑动卡接于所述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竖板的底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底部能够与所述底板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62210.5U CN219387759U (zh) | 2023-01-20 | 2023-01-20 | 窗帘控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62210.5U CN219387759U (zh) | 2023-01-20 | 2023-01-20 | 窗帘控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387759U true CN219387759U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7194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62210.5U Active CN219387759U (zh) | 2023-01-20 | 2023-01-20 | 窗帘控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387759U (zh) |
-
2023
- 2023-01-20 CN CN202320162210.5U patent/CN21938775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867643C (en) | Quick change battery arrangement for motorized shade | |
US20170096855A1 (en) | Energy Sav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 Roller Shutter | |
CN114901108B (zh) | 机动驱动装置、掩蔽或日光保护装置及家庭自动化设备 | |
KR102697042B1 (ko) | 커튼 개폐 장치 및 커튼 개폐 시스템 | |
CN111655962A (zh) | 具有电池盒的机动卷帘 | |
JP7527053B1 (ja) | 電動カーテン用の取付装置 | |
CN219387759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219387757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219387758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WO2022237299A1 (zh) | 窗帘开合器 | |
CN219387756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219569986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214035472U (zh) | 一种驱动机构下置的窗帘 | |
CN111946982A (zh) | 一种具有自动更换电池功能的户外摄影稳固支架 | |
CN219864796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113116112B (zh) |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 |
CN219864797U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215889785U (zh) | 一种多功能门 | |
CN113482512A (zh) | 窗帘 | |
CN210443451U (zh) | 一种壳体方便拆装的智能5g开关 | |
CN222315048U (zh) | 一种新型窗帘升降控制器及窗户 | |
CN118686537A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CN118686536A (zh) | 窗帘控制装置 | |
KR102369937B1 (ko) | 전동식 블라인드 변환 구동 장치 | |
CN217659193U (zh) | 窗帘开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