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2788U -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02788U CN218602788U CN202222623097.4U CN202222623097U CN218602788U CN 218602788 U CN218602788 U CN 218602788U CN 202222623097 U CN202222623097 U CN 202222623097U CN 218602788 U CN218602788 U CN 2186027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able
- circuit board
- wall
- plastic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属于连接器领域,连接器塑胶主体,包括对接部和设于对接部的两侧端的安装部,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插接电路板的插接槽,插接槽内壁为第一基准端面,对接部内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每个容置空间的内壁上均具有至少一个凸起部,凸起部靠近容置空间的开口的端面为供对接的插入件抵接的第二基准端面,第一基准端面与第二基准端面的垂直距离>3mm。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插入件通过容置空间插入该线缆连接器内时,对插入件进行更好的限位,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插入冲击力,通过控制第一基准端面至第二基准端面的距离,使其符合行业相关标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对于带有插接口的线缆连接器来说,与其配合的插入件在使用时,插入件插入插接口内,与线缆连接器内的端子排插接配合实现电连接。现有的这种线缆连接器,在插入件向线缆连接器内插入的过程中,插入件由固定端子排的端子排固定件靠近插接口的一侧的端面来实现对插入件的限位,插入件插入到位时,其与端子排固定件接触。这样就容易因插接力度过大而引起插入件对线缆连接器内的端子排固定件施加多大的推力,进而容易造成将端子排固定件顶退或顶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通过内设凸起部,能够在插入件通过容置空间插入该线缆连接器内时,对插入件进行更好的限位,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插入冲击力,通过控制第一基准端面至第二基准端面的距离,使其完全符合行业相关标准。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包括对接部和设于对接部的两侧端的安装部,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插接电路板的插接槽,插接槽内壁为第一基准端面,对接部内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至少一个容置空间的内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起部,凸起部靠近容置空间的开口的端面为供对接的插入件抵接的第二基准端面,第一基准端面与第二基准端面的垂直距离D,D>3mm。
优选地,每个容置空间的内壁上均具有至少一个凸起部。
优选地,D=3-6mm。
优选地,D=4.09mm。
优选地,每个容置空间的凸起部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凸起部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的相对的两侧内壁上。
优选地,对接部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定位部,定位部与安装部位于同一侧,定位部的侧壁具有用于电路板定位导向的定位槽。
优选地,定位部的侧壁具有卡槽,卡槽与定位槽位于不同平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塑胶主体、端子组、电路板及若干线缆,端子组安装在连接器塑胶主体内,电路板与端子组电连接,线缆包括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第一线缆与电路板电连接,第二线缆与端子组电连接,连接器塑胶主体为上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
优选地,电路板相对的两侧壁均通过螺丝固定有限位件,限位件的内侧壁具有限位槽,线缆穿过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的第一种线缆连接器或第二种线缆连接器、以及板端连接器,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组与板端连接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凸起部处于插入件的插入路径上,能够对插入件进行更好的限位,凸起部形成对于插入件的到位阻挡,避免插入件直接顶在容置空间内端壁,使得连接器塑胶主体能够承受更大的插入冲击力。
2、采用两个凸起部的设置,使得插入件的两端受到阻挡力时受力更加均匀,避免插偏。
3、通过控制第一基准端面至第二基准端面的距离,使其完全符合行业相关标准。
4、通过定位槽的设置,有利于电路板的安装定位。
5、通过卡槽的设置,与其它连接器上的凸出结构,便于与其它连接器的组装定位。
6、通过限位件的设置对线缆起到限位的作用,保持线缆的排布,避免显然杂乱无章。
7、将部分线缆与电路板电连接,部分线缆与端子组电连接,使得线缆根据需要直接与端子连接,或连接至电路板上,能够实现更大的容量和速度,尽可能实现信号的完整性,减少信号损耗,同时连接器可以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连接器塑胶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连接器塑胶主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限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对接部,2-安装部,3-插接槽,4-第一基准端面,5-容置空间,6-凸起部,7-第二基准端面,8-定位部,9-定位槽,10-卡槽,11-端子组,12-电路板,131-第一线缆,132-第二线缆,14-限位件,1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包括对接部1和设于对接部1的两侧端的安装部2,安装部2上设置有用于插接电路板12的插接槽3,插接槽3内壁为第一基准端面4,对接部1内具有四个容置空间5,每个容置空间5的内壁上均具有两个凸起部6,凸起部6靠近容置空间5的开口的端面(左端面)为供对接的插入件抵接的第二基准端面7,第一基准端面4与第二基准端面7的垂直距离为D,D>3mm,优选地,D=3-6mm。本实施例的D=4.09mm。由于凸起部6处于插入件的插入路径上,能够对插入件进行更好的限位,凸起部6形成对于插入件的到位阻挡,避免插入件直接顶在容置空间5内端壁,使得连接器塑胶主体能够承受更大的插入冲击力。本实施例的凸起部6与对接部1一体成型。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凸起部6也可以采用后装的方式安装于容置空间5内,如焊接、卡接、螺接等。通过控制第一基准端面4至第二基准端面7的距离,使其符合行业相关标准。具体的,插入件可以是PCB、板卡、扩展卡、连接器等。
其中,每个容置空间5的凸起部6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凸起部6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5的相对的两侧内壁上,且沿容置空间5的中心对称设置。采用两个凸起部6的设置,使得插入件的两端受到阻挡力时受力更加均匀,避免插偏。
其中,对接部1的右侧具有三个定位部8,定位部8与安装部2位于同一侧,定位部8的前后两侧壁具有用于电路板12定位导向的定位槽9。通过定位槽9的设置,有利于电路板12的安装定位。
其中,定位部8的上下两侧壁具有卡槽10,卡槽10与定位槽9位于不同平面。通过卡槽10的设置,与其它连接器上的凸出结构,便于与其它连接器的组装定位。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连接器组件,包括本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及板端连接器(图未示),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组11与板端连接器电连接。在板端连接器上的插入件通过容置空间5(插接口)插入该线缆连接器内时,由于凸起部6处于插入件的插入路径上,能够对插入件进行更好的限位。
实施例二:
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塑胶主体、端子组11、电路板12、若干线缆,端子组11安装在连接器塑胶主体内,电路板12与端子组11电连接,线缆包括第一线缆131及第二线缆132,第一线缆131与电路板12电连接,第二线缆132与端子组11电连接,连接器塑胶主体为上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具体的,第一线缆131与电路板12焊接,第二线缆132与端子组11焊接。电路板12为PCBA板或PCB板。第一线缆为低速信号线缆或电源信号线缆。第二线缆为高速信号线缆。第二线缆可以是SAS线或同轴线。同轴线是一种电线及信号传输线,一般是由四层物料造成:最内里是一条导电铜线,线的外面有一层塑胶(作绝缘体、电介质之用)围拢,绝缘体外面又有一层薄的网状导电体(一般为铜或合金),然后导电体外面是最外层的绝缘物料作为外皮,同轴电缆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SAS线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提供与串行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线的结构可以为公开号为CN108133784A、CN207489537U等专利描述的结构。
其中,电路板12相对的两侧壁均通过螺丝(图未示)固定有限位件14,限位件14的内侧壁具有限位槽15,线缆穿过限位槽15。通过限位件14的设置对线缆起到限位的作用,保持线缆的排布,避免显然杂乱无章。
本实施例还提供连接器组件,包括本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及板端连接器(图未示),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组11与板端连接器电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接部和设于对接部的两侧端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插接电路板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壁为第一基准端面;
所述对接部内具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至少一个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起部;
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的端面为供对接的插入件抵接的第二基准端面;
所述第一基准端面与第二基准端面的垂直距离为D,D>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上均具有至少一个凸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D=3-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D=4.09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容置空间的所述凸起部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凸起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的两侧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部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安装部位于同一侧;
所述定位部的侧壁具有用于电路板定位导向的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的侧壁具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定位槽位于不同平面。
8.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
9.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塑胶主体、端子组、电路板及若干线缆;
所述端子组安装在连接器塑胶主体内,所述电路板与端子组电连接,所述线缆包括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线缆与端子组电连接;
所述连接器塑胶主体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塑胶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相对的两侧壁均通过螺丝固定有限位件;
所述限位件的内侧壁具有限位槽,所述线缆穿过所述限位槽。
11.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或权利要求9-10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以及板端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组与板端连接器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3097.4U CN218602788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US18/198,904 US20230378696A1 (en) | 2022-05-20 | 2023-05-18 | Cable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23097.4U CN218602788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02788U true CN218602788U (zh) | 2023-03-10 |
Family
ID=85399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23097.4U Active CN218602788U (zh) | 2022-05-20 | 2022-09-30 |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02788U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22623097.4U patent/CN2186027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18142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2315542B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1212090B (zh) | 电连接器 | |
US7803009B2 (en) | Plug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able arrangement and convenient assembly | |
CN2312523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US7467969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 |
TWI801697B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US783751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vertically oriented contacts | |
CN201478528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655408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8597036B2 (en) | Transceiver assembly | |
CN1707869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EP2936618A1 (en) | Cable-to-board connector | |
US10916877B1 (en) | QSFP-DD connector backshell with vertically arranged rows of cables | |
CN2660722Y (zh) | 电连接器 | |
US8992247B2 (en) | Multi-surface contact plug assemblies,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2728035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18513806U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20015563A1 (en) | Transceiver assembly | |
CN100466392C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8602788U (zh) | 连接器塑胶主体、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102760987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737012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66596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136667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