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380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13806U CN218513806U CN202221569710.2U CN202221569710U CN218513806U CN 218513806 U CN218513806 U CN 218513806U CN 202221569710 U CN202221569710 U CN 202221569710U CN 218513806 U CN218513806 U CN 2185138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ssy material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ongue
- base
- conductive elemen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7—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被布置在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其至少在绝缘壳体的基部中延伸并且被电性耦合到电连接器的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该电连接器的彼此间隔开的两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分别朝着两组导电端子之间的平面偏移,以使得尾部的末端部段处于同一平面。根据本申请,能够提高电连接器的完整性,降低舌部在插拔时从基部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根据本申请,能够降低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轮廓,从而使包括电连接器和电子系统的整个组件能够更加小型化。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于2021年10月2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122538112.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存储驱动器的电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在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之间建立电连接的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通过导电端子在不同的电子系统之间提供电连接,从而实现信号和/或功率传输。一种类型的电连接器是“用于存储驱动器的电连接器(storage driveconnector)”,其被配置成能够提供诸如SFF-8639之类的行业标准接口,以在诸如硬盘驱动器(HDD)、固态驱动器(SSD)、光盘驱动器(ODD)之类的存储驱动器与诸如背板、中间板、驱动器载板之类的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这种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相互配对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被配置成安装到电路板,并且插座连接器被配置成将存储驱动器连接到插头连接器。通过这种方式,由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器能够在存储驱动器与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实现信号和/或功率传输。
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通常包括基部以及从该基部延伸且被配置成用于插入插座连接器中的舌部。插头连接器的多个导电端子被保持该绝缘壳体中,其接触部通过该舌部的外表面露出。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该舌部处形成从该外表面凹入该舌部的凹部,随后将由损耗性材料制成的预制插入件设置在该凹部中。该预制插入件被配置成电性耦合到该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以减少电谐振和其它可能干扰信号的问题,从而减少串扰。但是,形成这种凹部会降低舌部的强度,导致舌部在插拔时易于从基部断裂,从而导致插头连接器易于损坏,降低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随着电子系统越来越小型化并且功能越来越复杂,需要在电子系统中布置越来越多的电子部件,而插头连接器往往在电子系统中占用较大的空间。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使插头连接器在电子系统中占用的空间最小化。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插头连接器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插头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插头连接器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于在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之间建立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并且被配置成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中的舌部;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被保持所述绝缘壳体中,使得接触部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并通过所述舌部的外表面露出,以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端子建立电连接,并且使得尾部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舌部相反的一侧伸出,以用于安装到所述电路板,所述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以及被布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所述损耗性材料至少在所述基部中延伸并且被电性耦合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朝着所述至少一些接地端子延伸的多个突出部,所述损耗性材料通过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与所述至少一些接地端子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还包括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并且被至少部分地保持在所述基部中的中间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与所述至少一些接地端子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的中间部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中间部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的至少第一部段被保持在所述基部中,并且所述突出部至少与所述中间部的被露出的第一部段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包括从所述外表面凹入的多个端子槽,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中间部的第二部段和接触部被接收在所述多个端子槽中的相应一个中,所述损耗性材料从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中,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在所述端子槽的底部露出,并且与所述中间部的第二部段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还包括从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配对方向与所述中间部相反地延伸的收窄头部,所述收窄头部被接收在所述端子槽中,所述收窄头部沿着所述配对方向的两侧设有阶梯部,并且所述多个端子槽中的每个的两个侧壁设有被配置成抵压在相应导电端子的收窄头部的阶梯部上的突部,以防止所述相应导电端子翘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足够靠近所述中间部以与所述中间部电容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中间部被所述绝缘壳体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从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是被注塑成型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是单件损耗性材料,并且将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全部接地端子耦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多件损耗性材料,并且所述多件损耗性材料中的每件损耗性材料将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相应一部分接地端子耦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还包括信号端子,并且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组包括接地端子和多对信号端子,所述多对信号端子中的每对信号端子形成差分信号对,所述接地端子将所述多对信号端子彼此间隔开,所述舌部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外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相反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外表面露出,并且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外表面露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还包括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并且被至少部分地保持在所述基部中的中间部,所述损耗性材料在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延伸,并且包括朝着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延伸的多个第一突出部以及朝着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延伸的多个第二突出部,所述多个第一突出部中的每个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相应一个的中间部电性耦合,并且所述多个第二突出部中的每个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相应一个的中间部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电性耦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多个第三突出部和多个第四突出部,所述多个第三突出部中的每个朝着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多对信号端子中的每对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之间的空间延伸,并且所述多个第四突出部中的每个朝着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多对信号端子中的每对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之间的空间延伸,所述多个第三突出部中的每个没有延伸到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多对信号端子中的每对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之间,并且所述多个第四突出部中的每个没有延伸到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多对信号端子中的每对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之间,所述多个第三突出部和所述多个第四突出部中的每个与所述绝缘壳体形成互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三突出部和所述多个第四突出部中的每个是沿着配对方向细长的并且具有燕尾形横截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还包括从所述舌部的第一外表面突出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限定平行于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一凸台表面,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子组导电端子和第二子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子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凸台表面露出,所述第一子组导电端子中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子组导电端子中的导电端子分别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对齐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与所述第二子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组导电端子被所述第一凸台分成至少两个部分,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多件损耗性材料,并且所述多件损耗性材料中的每件损耗性材料与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中的相应一个部分中的接地端子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中的每个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配对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被配置成分别朝着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的平面偏移,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被配置成用于安装到所述电路板的末端部段处于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包括所述末端部段、从所述中间部平行地延伸的直部段、以及从所述直部段过渡到所述末端部段的过渡部段,所述末端部段平行于所述直部段且相对于所述直部段偏移,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直部段限定第一中心轴线并且末端部段限定第二中心轴线,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直部段限定第三中心轴线并且末端部段限定第四中心轴线,所述第二中心轴线和所述第四中心轴线共面于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配对方向平行的平面,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之间的中心间隔大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并且大于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与所述第四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于在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之间建立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并且被配置成插入所述插座连接器中的舌部、以及被形成于所述绝缘壳体中的腔室;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包括接触部、尾部以及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的中间部,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被保持所述绝缘壳体中,使得接触部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并通过所述舌部的外表面露出,以用于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端子建立电连接,并且使得尾部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舌部相反的一侧伸出,以用于安装到所述电路板。所述多个导电端子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组导电端子和第二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被配置成分别朝着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的平面偏移,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被配置成用于安装到所述电路板的末端部段处于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包括所述末端部段、从所述中间部平行地延伸的直部段、以及从所述直部段过渡到所述末端部段的过渡部段,所述末端部段平行于所述直部段且相对于所述直部段偏移,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直部段限定第一中心轴线并且末端部段限定第二中心轴线,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直部段限定第三中心轴线并且末端部段限定第四中心轴线,所述第二中心轴线和所述第四中心轴线共面于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配对方向平行的平面,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之间的中心间隔大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并且大于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与所述第四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之间的中心间隔等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加上所述第三中心轴线与所述第四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基部沿着所述配对方向与所述舌部相反地延伸的至少一个安装台,所述至少一个安装台中的每个具有被配置成用于安装到所述电路板上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末端部段和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每个的尾部的末端部段面朝安装方向的表面共面,所述安装方向垂直于所述配对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被布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所述损耗性材料至少在所述基部中在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延伸并且被电性耦合到所述多个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些电性耦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组端子中的其中一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末端部段比另一组导电端子的尾部的末端部段更靠近所述损耗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延伸到所述基部的第一侧,其中,所述尾部从所述第一侧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从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损耗性材料是被注塑成型到所述绝缘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件。
相比于现有技术,根据本申请,能够提高插头连接器的完整性,降低舌部在插拔时从基部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插头连接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损耗性材料能够更靠近接地端子的被保持在基部中的中间部段设置,从而改善信号完整性。
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根据本申请,能够降低插头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轮廓。当插头电连接器被安装在电子系统中时,插头电连接器占用较少的空间,以使电子系统中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被利用,从而使包括插头连接器和电子系统的整个组件能够更加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更彻底地理解并认识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应当注意的是,附图仅为示意性的,并非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从前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从后上方进行观察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从左下方进行观察的又一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5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9是图5中的虚线圈出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0是图1中的插头连接器沿着图5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立体图;
图11是与图10类似的剖视立体图,但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和损耗性材料被移除,以显示绝缘壳体中的腔室;
图12是图1中的插头连接器沿着图5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
图13A是与图6类似的前视图,但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被移除,以显示插头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和损耗性材料;
图13B是图13A中的虚线圈出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4A和图14B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导电端子;
图15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左视图,但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被移除,以显示插头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和损耗性材料;以及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制造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步骤。
附图标记列表:
1 插头连接器
100 绝缘壳体
101 基部
103 纵向方向
105 舌部
105a 第一外表面
105b 第二外表面
107 配对方向
109 腔室
111 端子槽
111a 突部
113 第一凸台
113a 第一凸台表面
115 安装台
115a 安装面
117 安装件接收部
200 端子
200a 接地端子
200b 信号端子
201 接触部
203 尾部
203a 末端部段
203b 直部段
203c 过渡部段
205 中间部
205a 第一部段
205b 第二部段
207 第一组导电端子
207a 第一子组导电端子
207b 第二子组导电端子
209 第二组导电端子
211 收窄头部
211a 阶梯部
300 损耗性材料
301a 第一突出部
301b 第二突出部
301c 第三突出部
301d 第四突出部
400 安装件
X1 第一中心轴线
X2 第二中心轴线
X3 第三中心轴线
X4 第四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并不意味着对本申请形成任何限制。
图1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1。插头连接器1能够与相配对的插座连接器组合,以构成电连接器组件。这种电连接器组件能够提供诸如SFF-8639之类的行业标准接口,以在诸如硬盘驱动器(HDD)、固态驱动器(SSD)、光盘驱动器(ODD)之类的存储驱动器与诸如背板、中间板、驱动器载板之类的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插头连接器1被配置成安装到电路板,并且插座连接器被配置成将存储驱动器连接到插头连接器1,借此插头连接器1在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之间建立电连接,并且插座连接器在存储驱动器与插头连接器1之间建立电连接。通过这种方式,由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组件在存储驱动器与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以实现信号和/或功率传输。这种电连接器组件可被称为“用于存储驱动器的电连接器(storage drive connector)”。
如图1至图8所示,插头连接器1包括绝缘壳体100。绝缘壳体100包括沿着纵向方向103延伸的基部101、从基部101沿着与纵向方向103垂直的配对方向107延伸并且被配置成插入与插头连接器1相配对的插座连接器(未示出)中的舌部105。基部101与舌部105是成一体的。绝缘壳体100可以通过诸如注射成型之类的任何本领域中的合适制造工艺形成。绝缘壳体100可以部分或全部地由绝缘材料制成。适于制造绝缘壳体100的绝缘材料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塑料、尼龙、液晶聚合物(LCP)、聚苯硫醚(PPS)、高温尼龙或聚苯醚(PPO)或聚丙烯(PP)。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8,插头连接器1还包括多个导电端子200。多个端子200中的每个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适于制造端子200的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或金属合金,例如铜或铜合金。
请进一步参考图14A和图14B,其中图14A和图14B示意性地示出了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一部分导电端子200。每个导电端子200可以包括接触部201、尾部203以及在接触部201与尾部203之间延伸的中间部205。接触部201被配置成与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端子(未示出)建立电连接,并且尾部203被配置成用于通过使用诸如表面安装技术(SMT)、引脚浸锡膏法(PiP)等任何合适技术安装到电路板,具体是附接到电路板上的导电迹线或其它导电结构。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可以包括接地端子(“G”)200a和多对信号端子(“S”)200b。每对信号端子200b形成差分信号对,以用于传输差分信号。例如,每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第一信号端子可以由第一电压驱动,并且第二信号端子可以由第二电压驱动。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之间的电压差代表信号。接地端子200a可以相邻于每对信号端子200b布置,以将多对信号端子200b彼此间隔开,从而减小信号之间的串扰,以便改善信号完整性。这些导电端子以“G-S-S-G-S-S……G-S-S”的方式排列,每对信号端子200b可以共享接地端子200a。应理解,图14A和图14B仅示出了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一部分导电端子200,并且多个导电端子200还可以包括其它导电端子。这些其它导电端子可以与接地端子200a和信号端子200b相同或类似(例如尺寸不同),和/或可以包括用于传输功率的电源端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所有附图中将接地端子标识为200a并且将信号端子标识为200b,但这并不意味着将这些端子的尺寸限制为完全相同。
请返回参考图1至图8,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被保持绝缘壳体100中,使得接触部201沿着配对方向107延伸并通过舌部105的外表面露出,以用于与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端子建立电连接,并且使得尾部203从基部101的与舌部105相反的一侧伸出,以用于安装到电路板。绝缘壳体100的基部101可以形成有端子通道或插槽,以允许多个导电端子200能够经由其插设。
插头连接器1还包括被布置在绝缘壳体100中的损耗性材料。如本领域中已知的,“损耗性材料”是指导电但有些损耗的材料,或通过另一个物理机制吸收有利害关系频率范围内的电磁能量的材料。损耗性材料可以由损耗性介电和/或不良导电性和/或损耗性磁材料形成。损耗性磁材料可以由例如传统上认为是铁磁材料的材料形成,诸如那些在有利害关系的频率范围内大于约0.05的磁损耗角正切值的材料。“磁损耗角正切值”是材料的复介电渗量的虚部与实部的比率。实际的损耗性磁材料或包含损耗性磁材料的混合物也可以在有利害关系的频率范围的部分表现出有用的介电损耗量或导电损耗效应。损耗性材料也可以由有传统上认为是非介电材料的材料形成,诸如那些在有利害关系的频率范围内大于约0.05的电损耗角正切值的材料。“电损耗角正切值”是材料的复介电常数的虚部与实部的比率。损耗性材料也可以由一般认为是导体的材料形成,但在有利害关系的频率范围内是相对弱的导体,包含没有充分分散的导电粒子或区域,这样它们不提供高导电性或以其它方式制备成具有这种特性:所述特性导致在有利害关系的频率范围内,与良好导体诸如铜相比,体积导电率相对较弱。损耗性材料通常具有约1西门子/米到约10,000西门子/米的体积导电率,并且优选地具有约1西门子/米到约5,000西门子/米的体积导电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体积导电率在约10西门子/米与约200西门子/米之间的材料。作为具体实例,可以使用导电率为约50西门子/米的材料。然而,应理解,材料的导电率可以根据经验或使用已知模拟工具通过电模拟来选择,以确定提供适当低串扰和适当低信号路径衰减或插入损耗的适当导电率。损耗性材料可以是部分导电材料,诸如那些具有在1欧姆/平米与100,000欧姆/平米之间的表面电阻系数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损耗性材料具有在10欧姆/平米至1000欧姆/平米之间的表面电阻系数。作为具体实例,材料可以具有在20欧姆/平米至80欧姆/平米之间的表面电阻系数。
损耗性材料至少在基部101中延伸,并且被电性耦合到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布置消除了在舌部105处形成凹部的需要。这使得可以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完整性,降低舌部105在插拔时从基部101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相比于现有技术,损耗性材料能够更靠近接地端子200a的被保持在基部101中的中间部段设置,从而改善信号完整性。插头连接器1的绝缘壳体还包括形成于该绝缘壳体100中的腔室109。在一些实施例中,损耗性材料可以被预制成插入件,以插入到腔室109中并且被电性耦合到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在其它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B所示的,损耗性材料300可以被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并且被电性耦合到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也就是说,损耗性材料300是被注塑成型到绝缘壳体100的腔室109中的损耗性材料件。以下将结合图10至图13B具体描述将损耗性材料300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以形成这种损耗性材料件的诸多益处。但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并且损耗性材料300还可以通过其它合适的技术来布置在绝缘壳体100中以提供上述益处。
应注意的是,“损耗性材料300被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意味着损耗性材料300应是这样的损耗性材料,其能够通过注射成型工艺流入腔室109中并且随后在腔室109中固化成期望的形状和在期望的位置固化。这也意味着损耗性材料300是有着固定形状的部件,因而其也可被称为“损耗性材料件”。在一些示例中,损耗性材料可以通过向结合剂中添加包含导电性颗粒的填料形成。可以用作为填料来形成损耗性材料的导电性颗粒包括但不限于形成为纤维、薄片、纳米粒子或其它类型粒子的碳或石墨。也可以使用为粉末、薄片、纤维或其它粒子形式的金属来提供合适的电气损耗性特性。结合剂可以是热塑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液晶聚合物(LCP)和尼龙。此外,可以使用许多可选形式的结合剂材料。固化材料诸如环氧树脂可以充当结合剂。另外,可以使用诸如热固树脂或粘合剂的材料。在一些示例中,损耗性材料300的熔点低于制造绝缘壳体100的材料的熔点,以防止绝缘壳体100在损耗性材料300被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期间发生熔化变形。
将损耗性材料300电性耦合到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使得可以减小电谐振的影响,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具体而言,当电谐振以插头连接器1的工作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发生时,通过插头连接器1的高速信号的完整性变差。通过插头连接器1的信号的完整性变差部分地是因为耦合到谐振信号中的信号能量的损失,这意味着更少的信号能量通过插头连接器1。通过插头连接器1的信号的完整性变差也部分地是因为谐振信号从接地端子200a耦合到信号端子200b中。谐振信号累积并且具有高的振幅,因此,当谐振信号从接地端子200a耦合到信号端子200b中时,它将产生大量干扰信号的噪声。有时,也将耦合到信号端子200b中的谐振信号称作串扰。如本领域中已知的,电谐振发生的频率与支持电谐振的接地端子的长度相关,这是因为谐振信号的波长与支持谐振的接地端子的长度相关,而频率又与波长成反比关系。将损耗性材料300电性耦合到接地端子200a可以使得耦合到接地端子200a中并且积累成谐振信号的能量可以在损耗性材料300中耗散,这使得发生电谐振的可能性降低,从而提高信号的完整性并改善插头连接器1的工作频率范围。
此外,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损耗性材料300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消除了在舌部105处形成凹部的需要,并且损耗性材料300能够完全填充或基本上完全填充腔室109。也就是说,在将损耗性材料300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之后,腔室109完全或基本上完全由损耗性材料300占据。这使得可以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完整性,降低舌部105在插拔时从基部101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10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在插头连接器1中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的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损耗性材料300被布置在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与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之间并且在它们之间延伸。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组包括接地端子200a和多对信号端子200b。多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每对信号端子200b形成差分信号对,接地端子200a将多对信号端子200b彼此间隔开。绝缘壳体100的舌部105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外表面105a以及与第一外表面105a相反的第二外表面105b。第一外表面105a和第二外表面105b中的每个与纵向方向103和配对方向107平行。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的接触部201通过第一外表面105a露出,并且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的接触部201通过第二外表面105b露出。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的中间部205被至少部分地保持在绝缘壳体100的基部101中。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接地端子200a的中间部205的第一部段205a被保持在基部101中,并且第二部段205b从基部101延伸出来到舌部105处。但应理解,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的中间部205可以被全部保持在绝缘壳体100的基部101中。还应理解,中间部205的第一部段205a可以包括倒钩特征,以帮助抵抗插拔力,从而将导电端子牢固地保持在基部101中。还应理解,插头连接器1可以仅包括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一组。
如图11所示,舌部105包括从外表面(即,第一外表面105a和第二外表面105b)凹入的多个端子槽111。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的至少接触部201被接收在多个端子槽111中的相应一个中。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的接触部201和中间部205的第二部段205b被接收在多个端子槽111中的相应一个中。
为了将损耗性材料300电性耦合到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损耗性材料300包括朝着这些接地端子200a延伸的多个突出部。损耗性材料300通过这些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与这些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200a电性耦合。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与这些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200a的中间部205电性耦合。接地端子200a被连接在一起的位置限定了支持电谐振的结构的端部。例如,如果损耗性材料300的突出部在接地端子200a的正中间与接地端子200a电性耦合,接地端子200a不是一个支持电谐振的长的结构,而是支持电谐振的两个结构,这两个结构的长度分别为接地端子200a长度的一半。电谐振的波长也变成一半,但电谐振的频率将增加一倍。换言之,与没有设置损耗性材料300相比,在设置损耗性材料300的情况下,干扰插头连接器1工作的电谐振以两倍的频率发生,即,插头连接器1能够在两倍的频率范围内工作。应理解,可选择地,损耗性材料300也可以包括朝着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全部接地端子200a延伸的多个突出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与这些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200a的中间部205直接接触,以实现电性耦合。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并且如上所述,接地端子200a的中间部205的第一部段205a被保持在基部101中,并且第二部段205b从基部101延伸出来到舌部105处。第一部段205a被保持在基部101中并且在腔室109中露出。相应的突出部(在图10中以301c标出)至少与中间部205的被露出的第一部段205a直接接触,以实现电性耦合。第二部段205b和接触部201被接收在端子槽111中。腔室109从基部101延伸到舌部105以使得损耗性材料300从基部101延伸到舌部105中,并且该相应的突出部的一部分在端子槽111的底部露出,且与第二部段205b直接接触。
在其它部分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中的每个突出部足够靠近这些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接地端子200a的中间部205以与中间部205电容耦合。在这种示例中,在突出部与相应的中间部205之间存在间隙。在一种可选的示例中,该间隙可被绝缘壳体100填充,以使得突出部与相应的中间部205被绝缘壳体100间隔开。在一种可选的示例中,腔室109从基部101延伸到舌部105,使得损耗性材料300能够被注塑成型到舌部105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5所示,损耗性材料300延伸到基部101的第一侧,其中,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从该第一侧伸出。相比于现有技术,这使得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可以更靠近损耗性材料300布置,以改善信号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损耗性材料300包括多件损耗性材料,并且该多件损耗性材料中的每件损耗性材料将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部分接地端子200a耦合在一起。如图4、图10、图12以及图13A和图13B所示,损耗性材料300包括两件损耗性材料,并且这两件损耗性材料中的每件损耗性材料将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部分接地端子200a耦合在一起。在一些示例中,损耗性材料300将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与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电性耦合在一起。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损耗性材料300包括朝着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接地端子200a延伸的多个第一突出部301a以及朝着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接地端子200a延伸的多个第二突出部301b。多个第一突出部301a中的每个与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的中间部205电性耦合,并且多个第二突出部301b中的每个与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相应一个的中间部205电性耦合。如上所述,这种电性耦合可以是直接接触或者电容耦合。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多个第一突出部301a可以相对于多个第二突出部301b在纵向方向103上偏移。换言之,多个第一突出部301a与多个第二突出部301b在纵向方向103上不对齐。通过使多个第一突出部301a相对于多个第二突出部301b在纵向方向103上偏移,使得允许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的导电端子200之间存在偏移,以进一步地减小导电端子200之间的干扰,从而进一步改善信号的完整性。应理解,在其它部分示例中,损耗性材料300是单件损耗性材料,并且将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全部接地端子200a耦合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3A和图13B所示,损耗性材料300还包括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和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中的每个朝着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多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每对信号端子200b的中间部205之间的空间延伸。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中的每个朝着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多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每对信号端子200b的中间部205之间的空间延伸。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中的每个没有延伸到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多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每对信号端子200b的中间部205之间,并且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中的每个没有延伸到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多对信号端子200b中的每对信号端子200b的中间部205之间。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和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中的每个与绝缘壳体100形成互锁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损耗性材料300与绝缘壳体100之间的结合力,防止其在注射成型工艺以及后续的使用期间开裂分离。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和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中的每个是沿着配对方向107细长的并且具有燕尾形横截面。应理解到,在其它部分示例中,多个第三突出部301c和多个第四突出部301d也可以呈其它合适的形式,以与绝缘壳体100形成互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图10以及图11所示,舌部105还包括从舌部105的第一外表面105a突出的第一凸台113。第一凸台113限定平行于第一外表面105a的第一凸台表面113a。应理解,第一凸台表面113a也可以被看作第一外表面105a的一部分。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包括第一子组导电端子207a和第二子组导电端子207b。第一组导电端子207的第一子组导电端子207a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接触部201通过第一凸台表面113a露出。第一子组导电端子207a中的导电端子200和第二子组导电端子207b中的导电端子200分别沿着纵向方向103对齐排列。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沿着纵向方向103对齐排列。第一凸台113可以提供防呆设计,以防止插头连接器1被有意或无意地以错误的定向插入插座连接器。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A所示,损耗性材料300仅与第二子组导电端子207b中的接地端子200a电性耦合。例如,第二子组导电端子207b可以被第一凸台分成至少两个部分。损耗性材料300包括多件损耗性材料(在图13A中为两件),并且多件损耗性材料300中的每件损耗性材料与至少两个部分中的相应一个部分中的接地端子200a电性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4A和图14B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还包括从接触部201沿着配对方向107与中间部205相反地延伸的收窄头部211。收窄头部211被接收在端子槽111中。收窄头部211沿着配对方向107的两侧设有阶梯部211a,并且多个端子槽111中的每个的两个侧壁设有被配置成抵压在相应导电端子200的收窄头部211的阶梯部211a上的突部111a,以防止相应导电端子翘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图5和图7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的接触部201的长度比信号端子200b的长度更长,以使得在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配对时,接地端子200a将优先于信号端子200b与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被配置成分别朝着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之间的平面(未示出)偏移,使得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的被配置成用于安装到电路板的末端部段203a处于同一平面(如图12和图15中的虚线所表示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插头连接器1在电路板上的安装轮廓(高度)。当插头电连接器1被安装在电子系统(未示出)中时,插头电连接器1占用较少的空间,以使电子系统中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被利用,从而使包括插头连接器1和电子系统的整个组件能够更加小型化。应理解,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朝着其偏移的平面不一定是第一组导电端子207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之间的中间面。
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二组导电端子209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比第一组导电端子207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更靠近损耗性材料300。但应理解到,本申请不限于此,并且可以设想到第一组导电端子207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比第二组导电端子209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更靠近损耗性材料300。
如图12、图14A、图14B和图15所示,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的尾部203还包括从中间部205平行地延伸的直部段203b、以及从直部段203b过渡到末端部段203a的过渡部段203c。末端部段203a平行于直部段203b且相对于直部段203b偏移。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的直部段203b限定第一中心轴线X1,并且末端部段203a限定第二中心轴线X2。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的直部段203b限定第三中心轴线X3,并且末端部段限定第四中心轴线X4。第二中心轴线X2和第四中心轴线X4共面于与纵向方向103和配对方向107平行的平面。第一中心轴线X1与第三中心轴线X3之间的中心间隔大于第一中心轴线X1与第二中心轴线X2之间的距离并且大于第三中心轴线X3与第四中心轴线X4之间的距离。如在此所使用的,两条中心轴线之间的中心间隔是指这两条中心轴线在垂直于纵向方向103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此外,如在此所使用的,一条中心轴线与另一条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它们之间的垂线距离。在一些示例中,例如在没有前述的第一凸台113的情况下,第一中心轴线X1与第三中心轴线X3之间的中心间隔可以等于第一中心轴线X1与第二中心轴线X2之间的距离加上第三中心轴线X3与第四中心轴线X4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绝缘壳体100还包括从基部101沿着配对方向107与舌部105相反地延伸的至少一个安装台115(在图中为两个)。至少一个安装台115中的每个具有被配置成用于安装到电路板(未示出)上的安装面115a,其与第一组导电端子207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和第二组导电端子209中的每个导电端子200的尾部203的末端部段203a面朝安装方向(未示出)的表面共面,其中该安装方向垂直于前述的配对方向107和纵向方向103。在一些示例中,安装台115还可以包括用于在将插头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上时引导和定位插头连接器1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至图9所示,绝缘壳体100还包括在基部101沿着纵向方向103的两端处的安装件接收部117,其用于接收安装件400。安装件400可用于将插头连接器1可靠地保持在电路板上。安装件400在图中被示出为成压片的形式,但应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
下面参考图16描述用于制造前述插头连接器1的方法。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101,形成插头连接器1的绝缘壳体100,该绝缘壳体100包括沿着纵向方向103延伸的基部101、从基部101沿着与纵向方向103垂直的配对方向107延伸并且被配置成插入插座连接器中的舌部105、以及被形成于绝缘壳体100中的腔室109。如前所述,绝缘壳体100可以通过诸如注射成型之类的任何本领域中的合适制造工艺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102,将损耗性材料300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这个步骤也可被称为二次注射成型。
最后,在步骤S103,将多个导电端子200插入并保持在绝缘壳体100中,使得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每个的接触部201沿着配对方向107延伸并通过舌部105的外表面露出,以用于与插座连接器的相应导电端子建立电连接,并且使得尾部203从基部101的与舌部105相反的一侧伸出,以用于安装到电路板。将多个导电端子200插入并保持在绝缘壳体100中的步骤包括使多个导电端子200中的接地端子200a中的至少一些接地端子200a与损耗性材料300电性耦合。这使得可以减小电谐振的影响,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此外,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损耗性材料300注射成型到腔室109中,消除了在舌部105处形成凹部的需要,并且损耗性材料300能够完全填充或基本上完全填充腔室109。这使得可以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完整性,降低舌部105在插拔时从基部101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插头连接器1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应理解,图16所示的各步骤还可以包括提供上文结合图1至图15描述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即,提供上文结合图1至图15描述的插头连接器1的各个特征。
应理解,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将一个元件或部件与另一个元件或部件区分开来,但是这些元件和/或部件不应受到此类术语的限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描述。显然,以上描述以及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均应被理解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各种变型或修改,这些变型或修改均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2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的舌部、以及穿过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的表面的多个槽;
多个导电元件,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多个槽中的一个槽保持,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包括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以及
损耗性材料,所述损耗性材料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其中,所述损耗性材料跨越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相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模制到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所述相连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包括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所述舌部的所述表面上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并且从所述基部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延伸的第三部分,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的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包括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并且由所述舌部保持的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相反并且从所述基部延伸出来的尾部、以及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的中间部,
对于每个所述导电元件,所述中间部包括被保持在所述基部中的第一部段以及被所述舌部保持的第二部段,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的第一部段和第二部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沿着所述基部的在所述配对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与所述接地导体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多个槽包括沿着所述舌部的第一表面设置的第一排槽以及沿着所述舌部的第二表面设置的第二排槽,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
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槽与所述第二排槽之间的腔室,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设置在所述腔室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舌部包括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凸起表面,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相应的平台,使得相比于没有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所述相应的平台的情况下,所述损耗性材料更靠近被保持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舌部的所述平台的所述凸起表面上延伸的槽中的导电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导体被设置成由所述接地导体隔开的对,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朝着所述对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
9.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的舌部、以及穿过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的表面的多个槽;
多个导电元件,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多个槽中的一个槽保持,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包括由接地导体隔开的多对信号导体;以及
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损耗性材料,其中,对于每对信号导体,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朝着该对信号导体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跨越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相连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模制到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所述相连部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每对信号导体,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朝着该对信号导体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沿着所述基部的在所述配对方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每对信号导体,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朝着该对信号导体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具有燕尾形横截面。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是沿着所述配对方向细长的,并且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朝着该对信号导体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设置在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的所述突出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朝着该对信号导体中的信号导体之间的空间突出的部分沿着所述配对方向短于被耦合到所述接地导体的所述突出部。
17.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的舌部;以及
多个导电元件,所述导电元件各自包括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接触部相反并且从所述基部延伸出来的尾部,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元件和多个第二导电元件,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的尾部朝着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元件弯曲,以及
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元件的尾部朝着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弯曲。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的尾部包括在同一平面上对齐的安装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包括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之间延伸的中间部,以及
对于所述多个导电元件中的每个,所述尾部包括从所述中间部延伸的直部段、包括所述安装面的末端部段、以及在所述直部段与所述末端部段之间延伸的过渡部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的过渡部段具有相同的长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穿过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排槽、以及穿过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排槽,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各自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槽中的一个槽中,并且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元件各自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槽中的一个槽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损耗性材料,所述损耗性材料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在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元件之间在所述纵向方向上是细长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朝着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的突出部、以及朝着所述多个第二导电元件的突出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中选定的若干个第一导电元件耦合的突出部、以及突出到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中的相邻若干个第一导电元件之间的空间的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舌部包括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凸起表面,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元件中选定的若干个第一导电元件的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凸起表面上。
2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基部、从所述基部沿着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配对方向延伸的舌部、以及穿过所述基部延伸到所述舌部的表面的多个槽;
多个导电元件,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被所述壳体的所述多个槽中的一个槽保持,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包括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以及
损耗性材料,所述损耗性材料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相连部处,从而使所述壳体得以加强。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损耗性材料被模制到所述壳体中,以跨越所述基部与所述舌部之间的所述相连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元件各自包括沿着所述配对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所述舌部的表面上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并且从所述基部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延伸的第三部分,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与所述接地导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耦合。
29.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舌部包括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凸起表面,以及
所述损耗性材料包括相应的平台,使得相比于没有所述损耗性材料的所述相应的平台的情况下,所述损耗性材料更靠近被保持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舌部的所述平台的所述凸起表面上延伸的槽中的导电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69710.2U CN21851380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69710.2U CN21851380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电连接器 |
CN202122538112.0U CN216958742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插头连接器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38112.0U Division CN216958742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插头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13806U true CN218513806U (zh) | 2023-02-21 |
Family
ID=823025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38112.0U Active CN216958742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插头连接器 |
CN202221569710.2U Active CN218513806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电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38112.0U Active CN216958742U (zh) | 2021-10-21 | 2021-10-21 | 插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25645A1 (zh) |
CN (2) | CN216958742U (zh) |
TW (1) | TW20231872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94628B2 (en) | 2020-06-18 | 2024-02-06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 PCIe SAS direct link cable |
US12184001B2 (en) * | 2020-12-24 | 2024-12-31 | Intel Corporation | Ultra slim module form factor and connector architecture for inline connection |
CN215816686U (zh) | 2021-08-13 | 2022-02-11 | 安费诺东亚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psas连接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85440B2 (en) * | 2012-04-11 | 2013-11-19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Ltd. | High-speed connector with conductive plastic blocks in contact with contact sections of signal terminals |
WO2018039164A1 (en) * | 2016-08-23 | 2018-03-01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onnector configurable for high performance |
TWM562506U (zh) * | 2017-11-15 | 2018-06-21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US20200028289A1 (en) * | 2018-07-17 | 2020-01-23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
US10411376B1 (en) * | 2018-09-17 | 2019-09-10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 PSAS female connector |
US11588277B2 (en) * | 2019-11-06 | 2023-02-21 | Amphenol East Asia Ltd.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ssy member |
US11799230B2 (en) * | 2019-11-06 | 2023-10-24 | Amphenol East Asia Ltd.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 interlocking segments |
US11251554B1 (en) * | 2020-09-09 | 2022-02-15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 PCIe/SAS female connector |
CN213636403U (zh) * | 2020-09-25 | 2021-07-06 | 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11581687B2 (en) * | 2021-03-17 | 2023-02-14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 PCIE/SAS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20220360000A1 (en) * | 2021-05-04 | 2022-11-10 |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 Psas 5.0 female connector |
-
2021
- 2021-10-21 CN CN202122538112.0U patent/CN216958742U/zh active Active
- 2021-10-21 CN CN202221569710.2U patent/CN218513806U/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24 TW TW111123730A patent/TW202318729A/zh unknown
- 2022-06-24 US US17/848,851 patent/US20230125645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18729A (zh) | 2023-05-01 |
US20230125645A1 (en) | 2023-04-27 |
CN216958742U (zh) | 2022-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99230B2 (e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 interlocking segments | |
US11588277B2 (e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ssy member | |
CN218513806U (zh) | 电连接器 | |
US11189971B2 (en) | Robust,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1539171B2 (en) | Connector configurable for high performance | |
US20220407269A1 (en) |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direct mate orthogonal connector | |
US12074398B2 (en) | High speed connector | |
CN111585098A (zh) | 高速连接器 | |
CN112928550B (zh) | 电缆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US20230049560A1 (en) | High performance card edge connector for high bandwidth transmission | |
CN107819217A (zh) | 具有有损耗块的电连接器 | |
CN218827938U (zh) | 可靠的高速、高密度连接器 | |
US20240364029A1 (en) | High-speed hybrid card edge connector | |
CN110600932A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TWM646274U (zh) | 高速電連接器及連接器子總成 | |
CN215008789U (zh) | 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合 | |
CN218275368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1914463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1150367U (zh) | 电连接器和电子系统 | |
US20240079825A1 (en) | Psas receptacle connector, psas plug connector an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therewith | |
TW202412410A (zh) | 高速電連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