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582330U - 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切换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2330U
CN218582330U CN202222369886.XU CN202222369886U CN218582330U CN 218582330 U CN218582330 U CN 218582330U CN 202222369886 U CN202222369886 U CN 202222369886U CN 218582330 U CN218582330 U CN 218582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valve seat
valve
assembly
sli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698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698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2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2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2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切换阀。该切换阀包括:阀体,具有阀腔;阀座组件,位于阀腔内,并与阀体连接;滑块组件,位于阀腔内,且能够沿阀体轴向在阀座组件上滑移;滑块组件包括弹性件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弹性件位于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抵接,且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围成有通道;其中,切换阀还包括低压管、第一接管及第二接管,第一接管及第二接管与低压管位于阀体的相对方向;随滑块组件的滑移,第一接管与低压管能够通过通道连通,或者,第二接管与低压管通过通道连通。本申请的优点在于:依靠弹性件的弹性形变,能够使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很好地适配阀座组件,装配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切换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切换阀。
背景技术
切换阀安装于空调机组中,用于控制管路的连通或隔断,从而实现制冷剂的变向流通。
现有的切换阀包括四通阀,四通阀则通常由主阀及先导阀组成。主阀包括阀体、阀座及滑块,阀座位于阀体内,并与阀体连接。滑块一端与阀座抵接,并能够沿阀座表面移动。四通阀通过先导阀提供压力差,从而推动滑块移动换向。但现有滑块为一体式结构,若出现加工误差,则导致滑块装配困难,降低了加工效率,从而变相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装配的切换阀。
一种切换阀,包括:阀体,具有阀腔;阀座组件,位于所述阀腔内,并与所述阀体连接;滑块组件,位于所述阀腔内,且能够沿所述阀体轴向在所述阀座组件上滑移;所述滑块组件包括弹性件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及所述第二滑块抵接,且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围成有通道;其中,所述切换阀还包括穿设于所述阀体及所述阀座组件的低压管、第一接管及第二接管,且所述第一接管及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低压管位于所述阀体的相对方向;随所述滑块组件的滑移,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低压管能够通过所述通道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低压管通过所述通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依靠弹性件的弹性形变,能够使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很好地适配阀座组件,抵消加工误差引起的滑块组件与阀座组件间的间隙,装配更加简单,且滑块组件与阀座组件间的密封更加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阀座及第二阀座,所述滑块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二阀座之间;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滑块内,所述弹性件围设于所述第二滑块的周侧,且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阀座上,所述第二滑块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阀座上。
如此设置,避免滑块组件在运动过程中朝阀体径向偏移,从而提高切换阀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包括第一抵靠部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抵靠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阀座上;所述第二滑块包括第二抵靠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抵靠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阀座上;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弹性件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周侧,且所述弹性件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抵靠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靠近所述第一阀座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滑块靠近所述第二阀座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为S2,1<S1/S2≤1.1。
如此设置,能够使通道两端的压力近似相等,从而降低滑块组件的换向阻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支撑段,抵靠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阀座的一端;第二支撑段,抵靠于所述第二抵靠部远离所述第二阀座的一端;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支撑段连接。
如此设置,能够提供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与阀座组件贴合的支撑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且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呈交替设置。
如此设置,能够提高支撑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具有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或所述第二支撑段上。
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影响弹性件的支撑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通过冲压成型,且所述弹性件的截面为矩形。
如此设置,弹性件加工和制作方便,尺寸精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通过钢丝绕制成型,且所述弹性件的截面为圆形。
如此设置,弹性件加工精度较高,绕制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阀还包括:高压管,穿设于所述阀体的周侧,且所述高压管与所述第一接管、所述低压管及所述第二接管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
如此设置,能够便于制冷剂的流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切换阀,依靠弹性件的弹性形变,能够使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很好地适配阀座组件,抵消加工误差引起的滑块组件与阀座组件间的间隙,装配更加简单,且滑块组件与阀座组件间的密封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滑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滑块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滑块组件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弹性件的正视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弹性件的正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切换阀;10、阀体;11、阀腔;111、第一腔;112、第二腔;113、第三腔;12、第一端盖;13、第二端盖;20、阀座组件;21、第一阀座;211、第一连通孔;22、第二阀座;221、第二连通孔;222、第三连通孔;30、滑块组件;31、弹性件;311、第一支撑段;312、第二支撑段;313、连接段;314、缺口;32、第一滑块;321、第一抵靠部;322、第一连接部;33、第二滑块;331、第二抵靠部;332、第二连接部;34、通道;341、第一开口;342、第二开口;35、导向架;36、第一活塞;37、第二活塞;40、低压管;50、第一接管;60、第二接管;70、高压管;80、先导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切换阀100,该切换阀100应用于空调系统中。
切换阀100可以是三通阀、四通阀、五通阀或六通阀等。在本申请中,主要以四通阀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2及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切换阀100,包括阀体10、阀座组件20及滑块组件30,阀体10具有阀腔11;阀座组件20位于阀腔11内,并与阀体10连接。滑块组件30位于阀腔11内,且能够沿阀体10轴向在阀座组件20上滑移。其中,滑块组件30包括弹性件31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弹性件31位于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滑块32及第二滑块33抵接。
如此,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装配需要。整体式的滑块如果出现加工误差,滑块就难以与阀座组件配合,滑块只能报废处理,从而提高了切换阀的生产成本。本申请中的滑块组件30依靠弹性件31的弹性形变,能够使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很好地适配阀座组件20,抵消加工误差引起的滑块组件30与阀座组件20间的间隙,装配更加简单,且滑块组件30与阀座组件20间的密封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围成有通道34。切换阀100还包括穿设于阀体10及阀座组件20的低压管40、第一接管50及第二接管60,且第一接管50及第二接管60与低压管40位于阀体10的相对方向。随滑块组件30的滑移,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能够通过通道34连通,或者,第二接管60与低压管40通过通道34连通。
本申请中,低压管40位于第一接管50与第二接管60的相对位置,且滑块组件30内具有通道34。优选的,通道34两端的面积相等。如此,滑块组件30受压差力的方向为由滑块组件30周侧朝向滑块组件30中轴线的方向,滑块组件30的通道34两端处于压力平衡的状态,上下方向所受的压差力几乎为零,因此滑块组件30在换向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小,换向灵活,滑块组件30卡死的风险低。同时滑块组件30因摩擦受损的程度小,滑块组件30的寿命更高,从而降低切换阀100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阐述,本申请在图2中定义了切换阀100的上方、下方、左侧及右侧。
同时,因低压管40位于第一接管50与第二接管60的相对位置,因此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低压管40与第二接管60之间的间距可以更低。现有切换阀低压管、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大多设置于阀体的同一侧,如此,需考虑焊接时的间隙。而本申请中,由于中间的低压管40在另一侧,无需考虑焊接间隙,仅需考虑密封可靠即可,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管间距,从而降低切换阀100整体长度,同时可降低滑块组件30滑动距离,换向速度更快。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第一接管50的外径为D,低压管40的中轴线与第一接管50的中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1,低压管40的中轴线与第二接管60的中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2,其中,M1≤D+7,M2≤D+7。
传统切换阀的相邻接管间的间距一般为8-10mm,因此阀体的整体长度较长。而本申请中,由于处于中间位置的低压管40位于第一接管50与第二接管60的另一侧,故无需考虑焊接间隙的影响,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间、低压管40与第二接管60间的间距可以小于7mm。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间、低压管40与第二接管60间的间距最小可缩减至2mm。例如,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间、低压管40与第二接管60间的间距可以为3mm、4mm或5mm。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小接管间的间距,从而能够降低阀体10的长度,降低切换阀100的成本。同时,由于接管间间距的减小,滑块组件30所需移动的距离减小,因此滑块组件30换向的速度更快,从而提高切换阀100的工作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间距指的是接管的管外壁间的最短距离。
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阀座组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阀座21及第二阀座22,滑块组件30位于第一阀座21与第二阀座22之间;第二滑块33的一端伸入第一滑块32内,弹性件31围设于第二滑块33的周侧,且在弹性件31的作用下,第一滑块32远离第二滑块33的一端抵靠于第一阀座21上,第二滑块33远离弹性件31的一端抵靠于第二阀座22上。
本申请中的滑块组件30通过设置弹性件31,依靠弹性件31的弹性形变,能够自动根据第一阀座21与第二阀座22间的间隙调整第二滑块33伸入第一滑块32内的距离,从而使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分别与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紧密贴合,抵消加工误差引起的滑块组件30与阀座组件20间的间隙,从而使滑块组件30与阀座组件20间的密封更加可靠。同时,弹性件31形变所提供的弹性力远小于传统结构的压差力,因此,滑块组件30磨损也较小,从而使滑块组件30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的一侧为弧面,从而能够与阀体10配合,便于与阀体10的连接。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的另一侧为相互平行设置的平面,并分别与滑块组件30的端面抵接,从而便于滑块组件30在阀腔11内的移动,避免滑块组件30在运动过程中朝阀体10径向偏移,从而提高切换阀100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一阀座21开设有第一连通孔211,低压管40的一端插入第一连通孔211内;第二阀座22开设有第二连通孔221及第三连通孔222,第一接管50的一端插入第二连通孔221内,第二接管60的一端插入第三连通孔222内。通过开设第一连通孔211、第二连通孔221及第三连通孔222,便于与接管的连接,同时能够实现制冷剂在切换阀100内的流动。
请参阅图2-图4,第一滑块32靠近第一阀座2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341,第一开口341的面积为S1;第二滑块33靠近第二阀座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开口342,第二开口342的面积为S2,1<S1/S2≤1.1。
具体地,通道34靠近第一阀座21的一端为第一开口341,通道34靠近第二阀座22的一端为第二开口342。通过设置1<S1/S2≤1.1,使第一开口341与第二开口342的大小近似相等,从而能够保证通道34两端的压力近似相等,滑块组件30在阀座组件20上滑移时能够仅受到滑块组件30四周高压制冷剂的作用,从而降低滑块组件30的换向阻力,进一步提高切换阀100的使用性能。例如,S1/S2可以为1.02、1.03或1.04。
请参阅图2-图6,第一滑块32包括第一抵靠部321及第一连接部322,第一抵靠部32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22连接,另一端抵靠于第一阀座21上;第二滑块33包括第二抵靠部331及第二连接部332,第二抵靠部33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32连接,另一端抵靠于第二阀座22上。其中,第二连接部332的部分伸入第一连接部322内,弹性件31围设于第二连接部332的周侧,且弹性件31分别抵接于第二抵靠部331、第一连接部322上。
第一抵靠部321与第一阀座21抵接设置,能够增加第一滑块32与第一阀座21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一滑块32与第一阀座21间的连接强度。第二抵靠部331与第二阀座22抵接设置,能够增加第二滑块33与第二阀座22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第二滑块33与第二阀座22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第二连接部332伸入第一连接部322,并紧密贴合,不仅提高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间的连接稳定性,而且提供了较好的密封性能,防止滑块组件30内外部的制冷剂互相掺杂,从而影响切换阀100的使用性能。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通过弹性件31分别与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紧密贴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5-图10,弹性件31包括第一支撑段311、第二支撑段312及连接段313,第一支撑段311抵靠于第一连接部322远离第一阀座21的一端;第二支撑段312抵靠于第二抵靠部331远离第二阀座22的一端;连接段313位于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支撑段311、第二支撑段312连接。
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能够增加弹性件31与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连接段313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滑块组件30在安装时,弹性件31被压缩,当弹性件31安装于第一阀座21与第二阀座22之间后,弹性件31回复,使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分别与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紧密贴合。具体地,沿滑块组件30的轴向,连接段313的高度随弹性件31的回复增大,以提供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间的支撑力。
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且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呈交替设置。如此,能够进一步增加弹性件31与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的连接面积,提高支撑强度。交替设置的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能够使弹性件31受力均匀,进一步提高弹性件3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的数目均为四个,加工简单,且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311与第二支撑段312的数目还可以为两个、三个或五个,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及图8,弹性件31通过冲压成型,且弹性件31的截面为矩形。通过冲压方式加工的弹性件31,加工和制作方便,尺寸精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弹性,从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及图10,弹性件31通过钢丝绕制成型,且弹性件31的截面为圆形。钢丝绕制的方式类似于弹簧的结构,同样加工精度较高,绕制也方便,能够提高加工效率。
进一步的,弹性件31具有缺口314,缺口314位于第一支撑段311或第二支撑段312上。钢丝绕制成型的弹性件31采用的是条形的钢丝,因此当绕制成型后,弹性件31两端相对必然形成缺口314。若缺口314位于连接段313上,弹性件31在压缩过程中,钢丝两端形成错位,从而影响连接段313的支撑作用。将缺口314设置于第一支撑段311或第二支撑段312上,则对弹性件31的影响较小,弹性件31能够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1,切换阀100还包括高压管70。
在一实施例中,高压管70穿设于阀体10的周侧,且高压管70与第一接管50、低压管40及第二接管60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高压管70内制冷剂的压力较大,故与高压管70连通的阀腔11压力也较大,因此使滑块组件30受力的方向为由滑块组件30周侧朝向滑块组件30中轴线的方向,从而便于滑块组件30沿阀体10轴向在阀座组件20表面上的移动。
另一方面,由于高压管70垂直于第一接管50、低压管40及第二接管60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具体地,高压管70位于第一接管50与第二接管60之间,从而当高压管70与第一接管50或第二接管60通过阀腔11连通时,制冷剂具有一条较短的流通路径,从而便于制冷剂的流动,降低制冷剂的流动损失。
在另一实施例中,高压管70位于阀体10的一端,并与下述的第一端盖12连接。具体地,高压管70与第一端盖12焊接固定,如此,能够提高高压管70与第一端盖12的连接强度。当高压管70位于阀体10周侧时,由高压管70进入阀腔11后的制冷剂具有两条流路,其中一条制冷剂会绕滑块组件30周侧流动将近一周再进入第一接管50或第二接管60,整体流通路径较长,且较为曲折,制冷剂存在部分压力损失。当高压管70位于阀体10端部时,两条流路中的制冷剂具有相等的流通长度,能够直接进入第一接管50中,或者,分别经滑块组件30的两侧流动大致半周并进入第二接管60中。如此,能够很好的改善流道,进一步降低制冷剂的流动损失。
在其他实施例中,高压管70与第一端盖12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如此,便于加工,进一步提高了高压管70与第一端盖12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减少组装时间,减少用料,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2及图3,切换阀100还包括导向架35、第一活塞36及第二活塞37,导向架35套设于滑块组件30的周侧,并与滑块组件30连接,且导向架35能够带动滑块组件30在阀座组件20上滑移;第一活塞36位于导向架35靠近第一接管50的一端,并与导向架35连接;第二活塞37位于导向架35远离第一活塞36的一端,并与导向架35连接。导向架35、第一活塞36及第二活塞37能够共同带动滑块组件30在阀座组件20上滑移,以切换切换阀100的制冷或制热模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切换阀100还包括第一端盖12及第二端盖13,第一端盖12位于阀体10靠近第一活塞36的一端,并与阀体10连接。第二端盖13位于阀体10远离第一端盖12的一端,并与阀体10连接。阀腔11包括第一腔111、第二腔112及第三腔113。其中,第一端盖12、阀体10及第一活塞36围成第一腔111,第一活塞36、第二活塞37及阀体10围成第二腔112,第二活塞37、阀体10及第二端盖13围成第三腔113。
通过在第一腔111与第三腔113内通入压力不同的介质,以形成压力差,从而带动第一活塞36、第二活塞37运动,且由于导向架35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36及第二活塞37连接,从而能够带动导向架35移动,使滑块组件30在阀座组件20上滑移,实现滑块组件30的移动换向。当第一活塞36向靠近第一端盖12的方向运动时,滑块组件30完全连通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当第二活塞37向靠近第二端盖13的方向运动时,滑块组件30完全连通第二接管60与低压管40。
请参阅图1,切换阀100还包括先导阀80,先导阀80能够控制滑块组件30在阀腔11内的移动。
请参阅图2,当先导阀80向第三腔113内通高压,向第一腔111内通低压时。受压力差影响,第一活塞36、导向架35及第二活塞37朝靠近第一端盖12的位置运动,从而带动滑块组件30运动,滑块组件30连接第一接管50与低压管40,高压管70与第二接管60通过第二腔112连通。
请参阅图3,当先导阀80向第三腔113内通低压,向第一腔111内通高压时。受压力差影响,第一活塞36、导向架35及第二活塞37换向,朝靠近第二端盖13的位置运动,从而带动滑块组件30运动,滑块组件30连接第二接管60与低压管40,高压管70与第一接管50通过第二腔112连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10),具有阀腔(11);
阀座组件(20),位于所述阀腔(11)内,并与所述阀体(10)连接;
滑块组件(30),位于所述阀腔(11)内,且能够沿所述阀体(10)轴向在所述阀座组件(20)上滑移;所述滑块组件(30)包括弹性件(31)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32)与第二滑块(33),所述弹性件(31)位于所述第一滑块(32)与所述第二滑块(33)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32)及所述第二滑块(33)抵接,且所述第一滑块(32)与所述第二滑块(33)围成有通道(34);
其中,所述切换阀还包括穿设于所述阀体(10)及所述阀座组件(20)的低压管(40)、第一接管(50)及第二接管(60),且所述第一接管(50)及所述第二接管(60)与所述低压管(40)位于所述阀体(10)的相对方向;随所述滑块组件(30)的滑移,所述第一接管(50)与所述低压管(40)能够通过所述通道(34)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接管(60)与所述低压管(40)通过所述通道(3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组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阀座(21)及第二阀座(22),所述滑块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阀座(21)与所述第二阀座(22)之间;所述第二滑块(33)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滑块(32)内,所述弹性件(31)围设于所述第二滑块(33)的周侧,且在所述弹性件(31)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滑块(32)远离所述第二滑块(33)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阀座(21)上,所述第二滑块(33)远离所述弹性件(31)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阀座(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32)包括第一抵靠部(321)及第一连接部(322),所述第一抵靠部(3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2)连接,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阀座(21)上;所述第二滑块(33)包括第二抵靠部(331)及第二连接部(332),所述第二抵靠部(3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32)连接,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阀座(22)上;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32)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连接部(322)内,所述弹性件(31)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32)的周侧,且所述弹性件(31)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抵靠部(331)、所述第一连接部(3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32)靠近所述第一阀座(2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开口(341),所述第一开口(341)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滑块(33)靠近所述第二阀座(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开口(342),所述第二开口(342)的面积为S2,1<S1/S2≤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包括:
第一支撑段(311),抵靠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22)远离所述第一阀座(21)的一端;
第二支撑段(312),抵靠于所述第二抵靠部(331)远离所述第二阀座(22)的一端;
连接段(31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31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31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段(311)、所述第二支撑段(3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段(31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312)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且所述第一支撑段(311)与所述第二支撑段(312)呈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具有缺口(314),所述缺口(31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段(311)或所述第二支撑段(3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通过冲压成型,且所述弹性件(31)的截面为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通过钢丝绕制成型,且所述弹性件(31)的截面为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还包括:
高压管(70),穿设于所述阀体(10)的周侧,且所述高压管(70)与所述第一接管(50)、所述低压管(40)及所述第二接管(60)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垂直。
CN202222369886.XU 2022-09-06 2022-09-06 切换阀 Active CN218582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9886.XU CN218582330U (zh) 2022-09-06 2022-09-06 切换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9886.XU CN218582330U (zh) 2022-09-06 2022-09-06 切换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2330U true CN218582330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69886.XU Active CN218582330U (zh) 2022-09-06 2022-09-06 切换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2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9432B1 (en) Reversing valve and cooling system having same
JP7071757B2 (ja) 六方切換弁
CN105570498B (zh) 流路切换阀
CN102252114B (zh) 流道转换阀
CN109990113B (zh) 电磁切换阀及活塞
JP6478586B2 (ja) 流路切換弁
CN218582330U (zh) 切换阀
CN109695738B (zh) 滑动式切换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JP2018194022A (ja) 流路切換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6539470B2 (ja) 流路切換弁
JP2019049364A (ja) 流路切換弁
CN107166060B (zh)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N114704670B (zh) 一种电磁换向阀及其主阀
JP6491861B2 (ja) 流路切換弁
CN109990115B (zh) 电磁切换阀
JP6523662B2 (ja) 流路切換弁
CN216200809U (zh) 换向阀
CN216407878U (zh) 一种导阀芯铁、具有该导阀芯铁的导阀及四通换向阀
CN117662794A (zh) 切换阀
CN218582329U (zh) 切换阀
CN218582333U (zh) 切换阀
EP3754234B1 (en) Channel switching valve
JP2019049363A (ja) 流路切換弁
CN218582331U (zh) 切换阀
CN117662796A (zh) 切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