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0749U -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40749U CN218540749U CN202222532117.7U CN202222532117U CN218540749U CN 218540749 U CN218540749 U CN 218540749U CN 202222532117 U CN202222532117 U CN 202222532117U CN 218540749 U CN218540749 U CN 2185407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ship
- sand bailing
- ship
- bailing
- st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设有左捞沙主船、右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中间驳船的一端从左捞沙主船和右捞沙主船的一端之间伸出,左捞沙主船和右捞沙主船另外一端之间形成有作业间隙;中间驳船的另外一端处于作业间隙的内侧;作业间隙设有导向架,导向架一端连接左捞沙主船,导向架另外一端连接右捞沙主船;导向架的内部分布有钢护筒;左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左浮箱,右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右浮箱,左捞沙主船、左浮箱、中间驳船、右浮箱和右捞沙主船的上端形成有作业平台;左捞沙主船的两端和右捞沙主船的两端均分布有卷扬机。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可以进行浮平台移动定位;减小对通航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属于桩基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深水区域进行桩基施工,常规方案主要有采用钢管立柱+321贝雷片组合形式形成钢平台进行钻孔施工,但钢平台明显存在搭设施工周期长,用钢量大,施工难度大,并且对于深水区域并不适用。
以往对于深水区域桩基施工,有采用浮箱作为钻孔平台,但浮箱不太常规,数量或者结构形式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并且不带动力,不能自行移动,需要借助其他船舶辅助移动,并且同侧桩基施工完毕后,也需要通过牵引的方式将其移动,给施工定位带来不便,并且在拖拉过程中,占领通航空间多,影响正常船只通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解决深水区域进行桩基施工不便、难度大、影响通航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包括左捞沙主船、右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所述中间驳船的一端从所述左捞沙主船和所述右捞沙主船的一端之间伸出,所述左捞沙主船和右捞沙主船另外一端之间形成有作业间隙;所述中间驳船的另外一端处于所述作业间隙的内侧;
所述作业间隙设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一端连接所述左捞沙主船,所述导向架另外一端连接所述右捞沙主船;所述导向架的内部分布有钢护筒;
所述左捞沙主船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左浮箱,所述右捞沙主船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右浮箱,所述左捞沙主船、所述左浮箱、所述中间驳船、所述右浮箱和所述右捞沙主船的上端形成有作业平台;
所述左捞沙主船的两端和所述右捞沙主船的两端均分布有卷扬机。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左捞沙主船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焊接有左加固钢梁;所述右捞沙主船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焊接有右加固钢梁。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左捞沙主船和所述左浮箱之间焊接有第一左短钢,所述左浮箱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焊接有第二左短钢;
所述右捞沙主船和所述右浮箱之间焊接有第一右短钢,所述右浮箱和所述中间驳船之间焊接有第二右短钢。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中间驳船的上端分布有提升工字钢,所述作业平台分布有贯穿纵梁和贯穿横梁,所述贯穿纵梁和所述贯穿横梁呈交错状焊接;
所述贯穿纵梁一端处于所述左捞沙主船的上方,所述贯穿纵梁另外一端处于所述右捞沙主船的上方;所述贯穿纵梁从所述左浮箱、所述中间驳船和所述右浮箱的上方穿过;
所述提升工字钢和所述贯穿纵梁的底部焊接。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贯穿纵梁从所述第一左短钢的间隙、所述第二左短钢的间隙、所述第一右短钢的间隙和所述第二右短钢的间隙穿过。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左捞沙主船的内部设有左竖向槽钢,所述左竖向槽钢的上端分布有左纵向槽钢,所述贯穿纵梁的底部处于所述左纵向槽钢的上方;
所述右捞沙主船的内部设有右竖向槽钢,所述右竖向槽钢的上端分布有右纵向槽钢,所述贯穿纵梁的底部处于所述右纵向槽钢的上方。
作为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优选方案,所述作业平台上分布有履带吊和旋挖钻;所述作业平台的下游、左右侧以及上游抛设有霍尔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左捞沙主船、右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中间驳船的一端从左捞沙主船和右捞沙主船的一端之间伸出,左捞沙主船和右捞沙主船另外一端之间形成有作业间隙;中间驳船的另外一端处于作业间隙的内侧;作业间隙设有导向架,导向架一端连接左捞沙主船,导向架另外一端连接右捞沙主船;导向架的内部分布有钢护筒;左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左浮箱,右捞沙主船和中间驳船之间设有右浮箱,左捞沙主船、左浮箱、中间驳船、右浮箱和右捞沙主船的上端形成有作业平台;左捞沙主船的两端和右捞沙主船的两端均分布有卷扬机。本实用新型替代了以往采用大量钢管立柱+贝雷片结合形式的钢栈桥,节省了大量钢材,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采用捞沙船进行拼装,解决以往浮箱数量少、可选型号少等缺点,并且可以自己提供动力,进行浮平台移动定位;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定位效率,减小了对通航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贯穿横梁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平台面板和导向架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C-C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D-D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E-E剖面示意图。
图中,1、左捞沙主船;2、右捞沙主船;3、中间驳船;4、作业间隙;5、导向架;6、钢护筒;7、左浮箱;8、右浮箱;9、卷扬机;10、左加固钢梁;11、右加固钢梁;12、第一左短钢;13、第二左短钢;14、第一右短钢;15、第二右短钢;16、提升工字钢;17、贯穿纵梁;18、贯穿横梁;19、左竖向槽钢;20、左纵向槽钢;21、右竖向槽钢;22、右纵向槽钢;23、履带吊;24、旋挖钻;25、霍尔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包括左捞沙主船1、右捞沙主船2和中间驳船3;中间驳船3的一端从左捞沙主船1和右捞沙主船2的一端之间伸出,左捞沙主船1和右捞沙主船2另外一端之间形成有作业间隙4;中间驳船3的另外一端处于作业间隙4的内侧;
其中,作业间隙4设有导向架5,导向架5一端连接左捞沙主船1,导向架5另外一端连接右捞沙主船2;导向架5的内部分布有钢护筒6;
其中,左捞沙主船1和中间驳船3之间设有左浮箱7,右捞沙主船2和中间驳船3之间设有右浮箱8,左捞沙主船1、左浮箱7、中间驳船3、右浮箱8和右捞沙主船2的上端形成有作业平台;
其中,左捞沙主船1的两端和右捞沙主船2的两端均分布有卷扬机9,作业平台上分布有履带吊23和旋挖钻24;作业平台的下游、左右侧以及上游抛设有霍尔锚25。
辅助如4、图5、图6、图7和与8,本实施例中,左捞沙主船1和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左加固钢梁10;右捞沙主船2和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右加固钢梁11。左捞沙主船1和左浮箱7之间焊接有第一左短钢12,左浮箱7和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第二左短钢13;右捞沙主船2和右浮箱8之间焊接有第一右短钢14,右浮箱8和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第二右短钢15。中间驳船3的上端分布有提升工字钢16,作业平台分布有贯穿纵梁17和贯穿横梁18,贯穿纵梁17和贯穿横梁18呈交错状焊接;贯穿纵梁17一端处于左捞沙主船1的上方,贯穿纵梁17另外一端处于右捞沙主船2的上方;贯穿纵梁17从左浮箱7、中间驳船3和右浮箱8的上方穿过;提升工字钢16和贯穿纵梁17的底部焊接。贯穿纵梁17从第一左短钢12的间隙、第二左短钢13的间隙、第一右短钢14的间隙和第二右短钢15的间隙穿过。左捞沙主船1的内部设有左竖向槽钢19,左竖向槽钢19的上端分布有左纵向槽钢20,贯穿纵梁17的底部处于左纵向槽钢20的上方;右捞沙主船2的内部设有右竖向槽钢21,右竖向槽钢21的上端分布有右纵向槽钢22,贯穿纵梁17的底部处于右纵向槽钢22的上方。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采用两艘47.1m×9.5m的捞沙船(船体总吨位250.36t,满载吃水2.4m,空载吃水0.736m,载货量704t,含动力)和一艘41.8m×18.8m(10.8m+2*4m浮箱)的驳船拼装成型(船体总吨位385t,满载吃水1.2m,空载吃水0.5m,载货量300t,不含动力),拼装成型后左捞沙主船1和右捞沙主船2之间的净间距为18.8m,作业平台上旋挖钻24工作区域(船头12m)按照间距50cm布置HN400×200型钢作为贯穿纵梁17,非工作区域的11m按照1m的间距布置HN400×200型钢作为贯穿纵梁17,贯穿纵梁17上面铺设间距为30cm的I18型钢作业贯穿横梁18,贯穿横梁18上铺设厚度为1cm的钢板面板形成作业平台。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第一左短钢12、第二左短钢13、第一右短钢14、第二右短钢15采用2m长的I22a工字钢,船头前12m布置间距为0.5m一道,后11m布置间距为1m一道,并且存在高差处,采用2cm厚钢板邦焊,焊缝需两侧二级满焊,焊脚高8mm。两侧左捞沙主船1、右捞沙主船2在凹槽内,根据船内骨架,纵向1.5m布置一道HN400X200型钢作为左竖向槽钢19和右竖向槽钢21,纵向根据骨架布置两根左纵向槽钢20和右纵向槽钢22,以增强稳定性,焊缝满足二级满焊,焊脚高度8mm。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当平台拼接完成后,在四角处进行卷扬机9焊接,每处焊接两台20t卷扬机9,卷扬机9成垂直布置,作为平台抛锚固定点以及位置调整。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在平台拼装的同时,先采用挖机平整出临时码头,临时码头的标高,以满足上船搭板与船体可以平顺过渡为准。并在距离临时码头20m位置处,打入两根临时锚固桩,并采用钢丝绳与船体连接,以满足机械上船时,船整体稳定可靠。平台靠稳后,先采用85t履带吊23在浮平台船头吊放100t的1*1*1m混凝土预压块,与此同时应将上船搭板按照旋挖钻24履带间距吊装到位,并将两端卡牢固。全部就位后,再将580旋挖钻24主机部分,通过上船搭板缓慢行驶到平台中心线上,在行驶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船舶的倾斜状况,及时增减预压块。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旋挖钻24在平台中间靠稳后,借助履带吊23,将预压块卸下平台,并将旋挖钻24继续往前行驶至平台前端,停靠稳定后,将履带吊23行驶至平台尾部,以平衡旋挖钻24重量。最后将旋挖钻24其它部分通过履带吊23一一吊上平台,进行组装。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履带吊23、旋挖钻24等就位后,测量人员初步定位出待施工墩位桩基础区域,左捞沙主船1、右捞沙主船2通过对讲机,与岸边指挥人员进行对接,将平台缓慢移至指定区域,然后分别在平台的上游、下游侧布置两艘定位抛锚船,定位抛锚船与平台之间通过φ22mm钢丝绳连接,各定位抛锚船抛设5t霍尔锚25,抛锚距离150m,采用φ22mm锚缆钢丝绳连接。根据各墩位桩基的位置通过定位抛锚船上布置的20t级慢速卷扬机9的拖动较精确的调整平台位置,使桩基的桩位大致与浮平台导向架5的导向孔重合,最后在浮平台的下游、左右侧以及上游抛设相应数量的霍尔锚25,霍尔锚25采用5t卷扬机9慢慢抛下,并用浮标将其位置明确,方便后期起锚。抛锚距离均为150m,采用φ24mm锚缆钢丝绳。若锚固好的浮平台遇到水位变化小于0.5m时,可以通过调整卷扬机9的钢丝绳,来调整浮平台位置;当水位变化大于0.5m时,此时钢丝绳难以调整,应重新抛锚,调整浮平台位置。
本实施例施工过程中,浮平台定位完成后,利用85t履带吊23吊装第一节钢护筒6至平台上的导向架5内,在第一节钢护筒6中部位置(距离护筒底口约5m)焊接3个环扣,分别位于钢护筒6的上游一侧以及左右两侧,并从环扣中穿φ16mm钢丝绳分别与浮平台上游以及左右两侧定位船上的5t级慢速卷扬机9连接,钢丝绳随钢护筒6下放,第一节钢护筒6下放到位后在护筒顶口位置焊接临时牛腿支撑在导向架5上,再吊装第二节钢护筒6与第一节钢护筒6对接,第二节钢护筒6与第一节钢护筒6通过锁扣紧密贴合后拧紧锁扣上的24#螺栓,然后焊接两节钢护筒6接缝,拆除螺栓并补焊螺栓孔,割除第一节钢护筒6顶口的临时牛腿,吊起第二节钢护筒6顶口并下放到位,重复上述钢护筒6对接工序依次将钢护筒6对接直至第一节(底节)钢护筒6底口接触河床。
钢护筒6着床后,用85t履带吊23将钢护筒6竖直提升至河床以上10~20cm,通过浮平台上游、下游侧、前方侧的三艘定位船牵引第一节钢护筒6上的环扣来精确调整护筒竖直度,护筒的竖直度可由垂直度测量尺测量,待护筒的竖直度调整完毕后,再将钢护筒6打入岩层,再采用580旋挖钻24进行桩基施工。
当承台的一排桩基施工完毕后,将平台四角处的八个卷扬机9进行协同作业,将平台整体平移至下一排桩基位置进行钻孔作业。通过卷扬机9的操作,实现平台的快速精准定位,提高了桩基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左捞沙主船1和右捞沙主船2不仅能解决浮箱的数量少、结构形式可选空间小等不足,而且还能自带动力,整体平台拼装完成后,可以自行移动至桩基施工位置,减少其它非必要船只对通航的影响;本实用新型为保证平台能精准定位,在平台四角处设置卷扬机9,每个卷扬机9控制两个方向,当平台移动至桩基施工位置时,抛锚后,通过卷扬机9对平台进行精准调整,并且当一排桩基施工完毕,移动至下一排桩基位置时,可以通过卷扬机9之间的协调工作,自动移动定位,极大地提高了定位效率,减少了对通航的影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捞沙主船(1)、右捞沙主船(2)和中间驳船(3);所述中间驳船(3)的一端从所述左捞沙主船(1)和所述右捞沙主船(2)的一端之间伸出,所述左捞沙主船(1)和右捞沙主船(2)另外一端之间形成有作业间隙(4);所述中间驳船(3)的另外一端处于所述作业间隙(4)的内侧;
所述作业间隙(4)设有导向架(5),所述导向架(5)一端连接所述左捞沙主船(1),所述导向架(5)另外一端连接所述右捞沙主船(2);所述导向架(5)的内部分布有钢护筒(6);
所述左捞沙主船(1)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设有左浮箱(7),所述右捞沙主船(2)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设有右浮箱(8),所述左捞沙主船(1)、所述左浮箱(7)、所述中间驳船(3)、所述右浮箱(8)和所述右捞沙主船(2)的上端形成有作业平台;
所述左捞沙主船(1)的两端和所述右捞沙主船(2)的两端均分布有卷扬机(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捞沙主船(1)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左加固钢梁(10);所述右捞沙主船(2)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右加固钢梁(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捞沙主船(1)和所述左浮箱(7)之间焊接有第一左短钢(12),所述左浮箱(7)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第二左短钢(13);
所述右捞沙主船(2)和所述右浮箱(8)之间焊接有第一右短钢(14),所述右浮箱(8)和所述中间驳船(3)之间焊接有第二右短钢(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驳船(3)的上端分布有提升工字钢(16),所述作业平台分布有贯穿纵梁(17)和贯穿横梁(18),所述贯穿纵梁(17)和所述贯穿横梁(18)呈交错状焊接;
所述贯穿纵梁(17)一端处于所述左捞沙主船(1)的上方,所述贯穿纵梁(17)另外一端处于所述右捞沙主船(2)的上方;所述贯穿纵梁(17)从所述左浮箱(7)、所述中间驳船(3)和所述右浮箱(8)的上方穿过;
所述提升工字钢(16)和所述贯穿纵梁(17)的底部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纵梁(17)从所述第一左短钢(12)的间隙、所述第二左短钢(13)的间隙、所述第一右短钢(14)的间隙和所述第二右短钢(15)的间隙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捞沙主船(1)的内部设有左竖向槽钢(19),所述左竖向槽钢(19)的上端分布有左纵向槽钢(20),所述贯穿纵梁(17)的底部处于所述左纵向槽钢(20)的上方;
所述右捞沙主船(2)的内部设有右竖向槽钢(21),所述右竖向槽钢(21)的上端分布有右纵向槽钢(22),所述贯穿纵梁(17)的底部处于所述右纵向槽钢(22)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平台上分布有履带吊(23)和旋挖钻(24);所述作业平台的下游、左右侧以及上游抛设有霍尔锚(2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32117.7U CN218540749U (zh) | 2022-09-25 | 2022-09-25 |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32117.7U CN218540749U (zh) | 2022-09-25 | 2022-09-25 |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40749U true CN218540749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74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32117.7U Active CN218540749U (zh) | 2022-09-25 | 2022-09-25 |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40749U (zh) |
-
2022
- 2022-09-25 CN CN202222532117.7U patent/CN2185407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924159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uction anchor | |
CN102720140A (zh) | 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梁深水桥墩施工工艺 | |
CN101837929B (zh) | 一种在滩涂区域驳船吊装风机的作业方法 | |
CN103233452A (zh) | 一种格型钢板桩大圆筒主格板桩预拼1/4圆筒运输方法 | |
CN110607797A (zh) | 一种取水头部水下施工的方法 | |
CN109594580A (zh) | 一种非嵌岩后桩法斜桩导管架施工方法及系统 | |
CN102021901B (zh) | 陡坡裸岩钢管桩平台搭设方法 | |
CN114855865A (zh) | 一种锚固于岩基海床的张紧式风机基础及布置方法 | |
CN116409442A (zh) | 一种预制桩海上打桩施工船 | |
CN109707002B (zh) | 大型取水头精确定位沉放安装装置及方法 | |
CN104060592B (zh) | 一种格型钢板桩大圆筒主格1/4陆域预拼、水上散打方法 | |
CN218540749U (zh) | 一种可移动定位的船舶浮平台辅助桩基结构 | |
CN209816899U (zh) | 一种海上导管架式风机基础钢管桩施工用浮式稳桩平台 | |
CN214776446U (zh) | 一种张力腿式浅海岩土勘察移动平台 | |
CN214614072U (zh) | 深水桩基精准施工用移动式浮平台 | |
CN212452552U (zh) | 一种存打一体的低波浪影响海上施工平台 | |
TWI834746B (zh) | 具備起重機之作業台船及其起重機運用方法 | |
CN104746476A (zh) | 后沿增设斜桩码头及码头后沿施打斜桩加固的方法 | |
CN116080841A (zh) | 一种水上桩基一体化施工浮动平台 | |
CN209636844U (zh) | 一种非嵌岩后桩法斜桩导管架施工系统 | |
CN114212686A (zh) | 河岸防护预制块补抛装置及补抛方法 | |
CN102700686B (zh) | 一种用于过江施工的箱式浮船及其施工工艺 | |
JP4925092B2 (ja) | 水際工事用仮設足場 | |
CN207749530U (zh) | 自安装组合锚桩及加固地基的沉垫式基础平台 | |
CN216512466U (zh) | 河岸防护预制块补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