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581U -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36581U CN218536581U CN202222604613.9U CN202222604613U CN218536581U CN 218536581 U CN218536581 U CN 218536581U CN 202222604613 U CN202222604613 U CN 202222604613U CN 218536581 U CN218536581 U CN 2185365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water retaining
- plate
- drainage
-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该挡水结构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槽中,所述挡水结构包括:挡水壳体,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并安装于车辆的前围板,所述挡水壳体具有挡水空间,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前围板的入风口连通;以及挡水进风组件,设置于挡水壳体的侧面,并在侧面连通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排水槽,所述挡水进风组件用于阻挡所述排水槽中的水进入所述挡水空间,并引导空气进入到所述挡水空间中。实现水气进行分离,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排水槽中的水飞溅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避免带着水进入到乘员舱中,避免车辆的线路短路,保证乘员乘车的舒适性,同时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出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汽车的保有量剧增。随之而来的是汽车雨水管理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在汽车通风盖板的下方位置设置排水槽。该排水槽位于机舱内部,用户在洗车后或者大到暴雨天气行驶时,雨水会沿着车窗玻璃及A柱的位置,流入通风盖板下方的排水槽中,通过排水槽将外部的水流及时排除,阻止水流进入乘员舱内部。
但是,水槽产生积水,如果车辆进行加减速时,积水晃动,会进入空调外循环风口,进而进入乘员舱内部,导致车辆的线路存在短路的情况,也会影响乘员乘车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汽车加减速导致水飞溅到空调外循环风口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阻挡飞溅的水、实现水气分离、避免水进入入风口的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一种挡水结构,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槽中,所述挡水结构包括:
挡水壳体,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并安装于车辆的前围板,所述挡水壳体具有挡水空间,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前围板的入风口连通;以及
挡水进风组件,设置于挡水壳体的侧面,并在侧面连通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排水槽,所述挡水进风组件用于阻挡所述排水槽中的水进入所述挡水空间,并引导空气进入到所述挡水空间中。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进风组件包括挡水件以及进风板,所述进风板设置于所述挡水壳体的侧面,所述进风板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件设置于所述进风板的上方,所述挡水件在所述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阻挡其进入所述挡水空间。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包括排水板以及挡水主板,所述排水板连接所述进风板及所述挡水壳体,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延伸,所述挡水主板设置于所述排水板与所述进风板的连接处,所述挡水主板分隔所述排水板与所述挡水空间。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板从与所述挡水主板连接的一端到远离所述挡水主板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排水板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30°。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还包括后挡水板,所述后挡水板设置于所述排水板的侧面,并连接所述挡水主板与排水板,所述挡水主板、所述排水板、所述后挡水板及部分所述挡水壳体围设成排水空间。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主板呈L形设置,且所述挡水主板靠近所述后挡水板一侧的高度高于所述挡水主板靠近所述挡水壳体一侧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包括挡水底板、挡水立板以及挡水侧板,所述挡水侧板与所述进风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排水板的两侧,所述挡水立板设置于所述挡水底板,并连接所述进风板及所述挡水侧板,并围设成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侧板还延伸至所述排水板,并与所述排水板、挡水主板以及所述后挡水板围设成所述排水空间;
所述排水板具有多个贯通设置的排水孔,多个所述排水孔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还包括挡水筋,所述挡水筋倾斜设置于所述挡水空间的中部区域,并连接所述挡水立板及所述挡水底板;
所述挡水筋朝向两侧的空间具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5°。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具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将所述挡水壳体固定于所述前围板。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还具有挡水翻边,所述挡水翻边设置于所述挡水立板及所述挡水侧板的边缘,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弯折。
一种排水装置,包括排水壳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挡水结构,所述排水壳体具有排水槽,所述挡水结构设置于所述排水壳体并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
一种车辆,包括纵梁、前围板、通风盖板以及如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连接所述前围板与所述纵梁,所述通风盖板盖设于所述排水装置。
本公开的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中,该挡水结构中的挡水壳体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壳体,并位于排水槽的上方,挡水壳体还连接前围板。由于排水槽位于通风盖板的下方,能够接取车辆前风挡流下的水,水进入到排水槽后,通排水槽排出。当车辆在加减速等过程中产生振动导致排水槽中的水发生飞溅时,挡水壳体能够阻挡水进入到挡水空间,并且,挡水壳体侧面的挡水进风组件也能够在挡水空间的侧面阻挡排水槽中的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当车辆的车载空调工作时,外界的气流进入到排水槽中,通过挡水进风组件以及挡水壳体的边缘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通过挡水空间进入到前围板的入风口中。而且,由于挡水壳体的阻挡,配合挡水进风组件对水气进行分离,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排水槽中的水飞溅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避免带着水进入到乘员舱中,避免车辆的线路短路,保证乘员乘车的舒适性,同时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挡水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挡水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挡水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挡水结构的斜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挡水结构安装于排水壳体及前围板的示意图。
其中:100、挡水结构;110、挡水壳体;111、挡水底板;1111、排水孔;112、挡水立板;113、挡水侧板;114、挡水筋;115、安装板;116、挡水翻边;120、挡水进风组件;121、进风板;1211、进风口;122、挡水件;1221、排水板;1222、挡水主板;1223、后挡水板;200、排水壳体;300、前围板;310、入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提供一种挡水结构100。该挡水结构100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槽中,并位于排水槽的上方。排水装置应用于车辆中,并且,排水装置与车辆的纵梁连接,挡水结构100与车辆的前围板300连接。并且,该排水装置位于车辆的通风盖板的下方,前围板300具有入风口310,该入风口310与挡水结构100连通,车载空调工作时,鼓风机抽取的风通过挡风结构经入风口310进入到乘员舱中。
本公开的挡水结构100能够起到阻挡以及水气分离的作用,该挡水结构100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排水槽中的水飞溅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避免带着水进入到乘员舱中,避免车辆的线路短路,保证乘员乘车的舒适性,同时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风。以下介绍一实施例的挡水结构100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结构100包括挡水壳体110以及挡水进风组件120。挡水壳体110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并安装于车辆的前围板300,所述挡水壳体110具有挡水空间,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前围板300的入风口310连通。挡水进风组件120设置于挡水壳体110的侧面,并在侧面连通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排水槽,所述挡水进风组件120用于阻挡所述排水槽中的水进入所述挡水空间,并引导空气进入到所述挡水空间中。
挡水壳体110为挡水结构100的主体结构,该挡水壳体110具有中空的腔体,该中空的腔体为挡水空间。为了更好的描述挡水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引入方位名词,以车辆行驶方向为基准,车辆的车头所在的方向为前侧,车尾所在的方向为后侧,乘员在乘坐车辆后,左手边为左侧,右手边为右侧,并且,前围板300位于挡水结构100的后侧,挡水结构100位于前围板300的前侧。
挡水壳体110的后侧与顶部为敞口结构,挡水壳体110的后侧连接到前围板300,挡水壳体110后侧的敞口直接连通挡水空间与入风口310。当车辆加减速导致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挡水壳体110能够阻挡一部分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阻挡水进入到入风口310中。而且,车载空调进风时,外界的气流能够通过挡水壳体110的顶部边缘进入到挡水空间中,并经入风口310送入乘员舱。
同时,在挡水壳体110的侧面设置挡水进风组件120。如图1所示,挡水进风组件120位于挡水壳体110的左侧。挡水进风组件120在挡水壳体110的左侧与挡水壳体110围设成挡风空间。这样,挡水进风组件120能够在挡水壳体110的侧面起到挡水作用,避免水飞溅到挡水空间中,同时,挡水进风组件120能够引导气流进入到挡风空间中,实现水气分离,使得水通挡水进风组件120回流到排水槽中,气流通过挡水进风组件120进入到挡水空间中。如图5所示,虚线箭头为气流流动路径,实线箭头为水的流动路径。
上述实施例的挡水结构100,当车辆在加减速等过程中产生振动导致排水槽中的水发生飞溅时,挡水壳体110能够阻挡水进入到挡水空间,并且,挡水壳体110侧面的挡水进风组件120也能够在挡水空间的侧面阻挡排水槽中的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当车辆的车载空调工作时,外界的气流进入到排水槽中,通过挡水进风组件120以及挡水壳体110的边缘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通过挡水空间进入到前围板300的入风口310中。而且,由于挡水壳体110的阻挡,配合挡水进风组件120对水气进行分离,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排水槽中的水飞溅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进而避免带着水进入到乘员舱中,避免车辆的线路短路,保证乘员乘车的舒适性,同时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风。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进风组件120包括挡水件122以及进风板121,所述进风板121设置于所述挡水壳体110的侧面,所述进风板121具有进风口1211,所述进风口1211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件122设置于所述进风板121的上方,所述挡水件122在所述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阻挡其进入所述挡水空间。
进风板121设置在挡水壳体110的侧面,并且,挡水件122设置在进风板121的上方,并朝向排水槽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挡水件122朝向挡水壳体110的外侧延伸,以阻挡水通过挡水件122进入到挡水空间。进风板121具有连通排水槽的空间及挡水空间的进风口1211。
排水装置具有中空的排水槽以及排水口,排水槽与排水口连通,通过排水口及时的将排水槽中的水排出。这样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排水槽中产生积水,进而避免排水槽中的水过多而流入到挡水空间中。当挡水结构100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壳体200后,挡水壳体110的底部与排水槽的底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进而进风口1211与排水槽的底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当大量的水进入到排水槽时,排水槽通过排水口会及时的将其中的水排出,排水槽中的水不会通过进风口1211进入到挡水空间中。也就是说,虽然进风口1211设置在挡水件122的下方,但是车辆正常行驶时,排水槽中的水与进风口1211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排水槽中的水不会通过进风口1211进入到挡水空间中。当车辆在加减速导致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水会飞溅起一定的高度,此时,挡水件122会起到阻挡的作用,阻挡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
如此,通过进风板121与挡水件122的配合实现水气分离,使得气流通过进风口1211进入到空间中,飞溅起的水被挡水件122阻挡回流到排水槽中。并且,即使车载空调工作时会导致气流带着飞溅起的少量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挡水壳体110会通过其底部的排水孔1111排出,避免水经入风口310进入到乘员舱中。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122包括排水板1221以及挡水主板1222,所述排水板1221连接所述进风板121及所述挡水壳体110,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延伸,所述挡水主板1222设置于所述排水板1221与所述进风板121的连接处,所述挡水主板1222分隔所述排水板1221与所述挡水空间。
进风板121与挡水壳体110连接,挡水主板1222设置在进风板121的上方,并朝向上方延伸。挡水主板1222具有一定的高度,以起到挡水的作用。排水板1221的一端设置在进风板121与挡水主板1222的连接处,排水板1221的另一端朝向挡水空间的外侧延伸。也就是说,排水板1221呈悬臂板设置,排水板1221的一端连接在挡水主板1222与进风板121,排水板122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排水板1221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使得水通过排水板1221能够回流到排水槽中。
挡水主板1222能够在空间上分隔排水板1221与挡水空间。这样,当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水会溅入到排水板1221,部分水会沿排水板1221回流到排水槽中,部分水在冲击力的作用下会与挡水主板1222接触,通过挡水主板1222阻挡使得水沿排水板1221回流到排水槽中,挡水主板1222避免水进入到挡水空间中,起到阻挡飞溅的水的目的。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板1221从与所述挡水主板1222连接的一端到远离所述挡水主板1222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排水板1221倾斜设置以对水进行导流,使得水能够通过排水板1221回流到排水槽中。
如图1所示,排水板1221向左下方倾斜设置,排水板1221与挡水主板1222连接一端所处的高度高于排水板1221的自由端的高度。这样,当水飞溅到挡水板后,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排水板1221下滑,即排水板1221倾斜对水进行导流,使得水回流到排水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板1221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30°。排水板1221倾斜后,排水板1221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会与进风口1211至少部分重合。可以理解的,若排水板1221的倾斜角度过小,则排水板1221的排水效果会变差,影响倒水效果;若排水板1221的倾斜角度过大,则排水板1221会遮挡住进风口1211,影响进风口1211的进风效率。所以排水板122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范围在10°~30°后,能够保证排水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遮挡进风口1211。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122还包括后挡水板1223,所述后挡水板1223设置于所述排水板1221的侧面,并连接所述挡水主板1222与排水板1221,所述挡水主板1222、所述排水板1221、所述后挡水板1223及部分所述挡水壳体110围设成排水空间。
后挡水板1223设置在排水板1221的后侧,后挡水板1223凸出于排水板1221的表面设置。并且,后挡水板1223与排水板1221及挡水主板1222连接。这样,排水板1221、挡水主板1222、后挡水板1223以及部分排水壳体200围设成排水空间。当排水槽中的水飞溅后,水会在排水空间中抵接排水板1221、挡水主板1222及后挡水板1223,进而接排水板1221、挡水主板1222及后挡水板1223会阻挡水通过挡水主板1222进入到挡水空间中。
车辆在加减速过程中导致排水槽中的积水发生飞溅时,挡水结构100左侧飞溅的水量会较大。此时,较多的水会进入到排水空间中,并且,在排水空间的后方集中。所以,本公开的挡水结构100在排水板1221的后侧增加后挡水板1223,通过后挡水板1223阻挡水向后侧的前围板300流动,以及阻挡水通过后挡水板1223与挡水主板1222的连接处进入到挡水空间中,保证挡水效果。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主板1222呈L形设置,且所述挡水主板1222靠近所述后挡水板1223一侧的高度高于所述挡水主板1222靠近所述挡水壳体110一侧的高度。挡水主板1222呈L形设置后,挡水主板1222会呈现出一侧高一侧低的结构形式,并且,挡水主板1222在后侧的高度高于前侧的高度。
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水会向排水空间的后侧集中,也就是说,水会在挡水主板1222的后侧集中,为了保证挡水主板1222的挡水效果,需要在挡水主板1222的后侧设置较高的高度。并且,由于排水空间前侧的水较少,为了降低车载空调的进风风阻,所以会将挡水主板1222前侧的高度设置较低。这样,挡水主板1222在前侧与后侧呈现出不同的高度,能够在满足挡水需求的同时,降低进风阻力,便于气流通过挡水主板1222的前侧较低位置进入到挡水空间中。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主板1222包括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边连接,且所述第一板体还连接所述排水板1221与所述后挡水板1223,所述第二板体还连接所述排水板1221与挡水壳体110,第一板体的高度高于第二班底的高度。
也就是说,第一板体为挡水主板1222的后侧部分,第二板体为挡水主板1222的前侧部分。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水会集中到排水空间的后侧,并通过第一板体起到阻挡作用,避免水通过第一板体进入到挡水空间。虽然排水空间的前侧也会有水,但是该水量会比较少,第二板体所处的高度即可满足挡水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110包括挡水底板111、挡水立板112以及挡水侧板113,所述挡水侧板113与所述进风板121相对设置于所述排水板1221的两侧,所述挡水立板112设置于所述挡水底板111,并连接所述进风板121及所述挡水侧板113,并围设成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侧板113还延伸至所述排水板1221,并与所述排水板1221、挡水主板1222以及所述后挡水板1223围设成所述排水空间。所述排水板1221具有多个贯通设置的排水孔1111,多个所述排水孔1111间隔设置。
挡水底板111为挡水壳体110底部的板体,挡水立板112设置在挡水底板111的前侧,并朝向上方延伸,挡水侧板113设置在挡水底板111的右侧,进风板121设置在挡水底板111的左侧。挡水立板112在左侧伸出进风板121,进风板121连接挡水立板112,挡水立板112连接挡水侧板113。如此,进风板121、挡水主板1222、挡水立板112以及挡水侧板113围设成挡水空间,该挡水空间通过进风口1211与排水槽连通,并与入风口310连通。
挡水立板112的左侧伸出进风板121一端尺寸,此时,挡水立板112的伸出部分、挡水主板1222、排水板1221以及后挡水板1223围设成排水空间,通过该排水空间排出飞溅到排水板1221中的水。而且,挡水底板111具有多个贯通的排水孔1111,该排水孔1111与下方的排水槽连通。若气流带着水进入到挡水空间后,水会通过挡水空间中的排水孔1111排到排水槽中。可选地,排水孔1111呈圆形设置。圆形的排水孔1111能够在排水的同时,还能够让上方掉落到挡水底板111的小石子等杂物掉落。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110还包括挡水筋114,所述挡水筋114倾斜设置于所述挡水空间的中部区域,并连接所述挡水立板112及所述挡水底板111,该挡水筋114用于对挡水空间中的水进行分流。挡水筋114设置在挡水壳体110的中部区域,并且,挡水筋114连接挡水底板111与挡水侧板113立板,通过挡水筋114部分分隔开挡水空间。当水进入到挡水空间后,并与挡水筋114接触时,挡水筋114会将水进行分流,使得水流到挡水筋114的两侧,进而水在两侧通过排水孔1111排到排水槽中。
挡水底板111具有多个排水孔1111,挡水筋114的每侧具有至少一个排水孔1111。这样,挡水筋114将水进行左右分流后,水会通过对应的排水孔1111流出挡水空间,避免气流带着水进入到入风口310中,进而避免水与车辆的线束接触,同时避免水进入到乘员舱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筋114朝向两侧的空间具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5°。也就是说,挡水筋114通过导水面起到倒水的作用,以将水进行左右分离,使得水流到挡水筋114的两侧,进而水在两侧通过排水孔1111排到排水槽中。导水面的倾角角度范围为3°~5°,即导水面为弧形面,为圆滑过渡的倒角结构形式,保证对水的分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挡水底板111倾斜设置,并朝向排水孔1111的方向倾斜,便于水通过排水孔1111流出,避免水在挡水空间中聚积。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110还包括安装板115,所述安装板115具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将所述挡水壳体110固定于所述前围板300。安装板115设置在安装底板的后侧,并且,安装板115分别连接挡水侧板113、后挡水板1223以及进风板121。
安装挡水结构100时,紧固件穿过安装板115安装到前围板300,实现挡水壳体110固定到前围板300,并使得挡水空间与入风口310连通。可选地,紧固件为螺栓等。可选地,安装板115上具有至少四个安装孔,保证固定可靠。
参见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壳体110还具有挡水翻边116,所述挡水翻边116设置于所述挡水立板112及所述挡水侧板113的边缘,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弯折。通过挡水翻边116起到阻挡的作用,防止排水槽中的水越过挡水立板112及挡水侧板113飞溅到挡水空间中。可选地,挡水翻边116的宽度尺寸范围为2mm~5mm。
在一实施例中,挡水壳体110与挡水进风组件120为一体结构,保证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并方便加工成型。可选地,挡水壳体110与挡水进风组件120采用一体吹塑成型形成半封闭的结构,在起到挡水作用的同时,降低进风阻力,方便进风,实现水气分离。
参见图1至图5,本公开的挡水结构100,设置挡水进风组件120实现水气分离,该挡水进风组件120的下方设置进风板121,该进风板121具有进风口1211,上方设置L形的挡水主板1222挡水,并设置倾斜的排水板1221,提高了排水槽的排水效率,同时,还不影响车载空调的进风阻力。同时,挡水立板112、挡水侧板113设置挡水翻边116,挡水底板111具有倾斜度以及排水孔1111,可以放置加减速晃动时积水上翻飞溅,并让残余积水及时排出。该挡水结构100可实现挡水、排水功能的同时,不影响车载空调外循环进风,真正实现水气分离,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如图5所示,虚线箭头为气流流动路径,实线箭头为水的流动路径。本公开的挡水结构100具有较高的排水效率,实现水气分离,同时还能降低车载空调循环时的进气阻力,保证车辆的使用性能。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排水装置,包括排水壳体200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挡水结构100,所述排水壳体200具有排水槽,所述挡水结构100设置于所述排水壳体200并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本公开的排水装置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挡水结构100后,挡水结构100设置在排水壳体200的边缘,并位于排水槽的上方,排水装置通过挡水结构100实现水气分离,避免水溅入到入风口310中,同时,还能够降低进风阻力。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纵梁、前围板300、通风盖板以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连接所述前围板300与所述纵梁,所述通风盖板盖设于所述排水装置。本公开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排水装置后,能够实现水气分离,保证水的顺利排出,同时还能降低车载空调循环时的进气阻力,保证车辆的使用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排水装置的排水槽中,所述挡水结构包括:
挡水壳体,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并安装于车辆的前围板,所述挡水壳体具有挡水空间,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前围板的入风口连通;以及
挡水进风组件,设置于挡水壳体的侧面,并在侧面连通所述挡水空间与所述排水槽,所述挡水进风组件用于阻挡所述排水槽中的水进入所述挡水空间,并引导空气进入到所述挡水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进风组件包括挡水件以及进风板,所述进风板设置于所述挡水壳体的侧面,所述进风板具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件设置于所述进风板的上方,所述挡水件在所述排水槽中的水飞溅时阻挡其进入所述挡水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件包括排水板以及挡水主板,所述排水板连接所述进风板及所述挡水壳体,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延伸,所述挡水主板设置于所述排水板与所述进风板的连接处,所述挡水主板分隔所述排水板与所述挡水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从与所述挡水主板连接的一端到远离所述挡水主板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排水板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3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件还包括后挡水板,所述后挡水板设置于所述排水板的侧面,并连接所述挡水主板与排水板,所述挡水主板、所述排水板、所述后挡水板及部分所述挡水壳体围设成排水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主板呈L形设置,且所述挡水主板靠近所述后挡水板一侧的高度高于所述挡水主板靠近所述挡水壳体一侧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壳体包括挡水底板、挡水立板以及挡水侧板,所述挡水侧板与所述进风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排水板的两侧,所述挡水立板设置于所述挡水底板,并连接所述进风板及所述挡水侧板,并围设成所述挡水空间;所述挡水侧板还延伸至所述排水板,并与所述排水板、挡水主板以及所述后挡水板围设成所述排水空间;
所述排水板具有多个贯通设置的排水孔,多个所述排水孔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壳体还包括挡水筋,所述挡水筋倾斜设置于所述挡水空间的中部区域,并连接所述挡水立板及所述挡水底板;
所述挡水筋朝向两侧的空间具有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壳体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具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将所述挡水壳体固定于所述前围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壳体还具有挡水翻边,所述挡水翻边设置于所述挡水立板及所述挡水侧板的边缘,并朝向所述挡水空间的外侧弯折。
11.一种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挡水结构,所述排水壳体具有排水槽,所述挡水结构设置于所述排水壳体并位于所述排水槽的上方。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前围板、通风盖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连接所述前围板与所述纵梁,所述通风盖板盖设于所述排水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04613.9U CN218536581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04613.9U CN218536581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36581U true CN218536581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7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04613.9U Active CN218536581U (zh) | 2022-09-29 | 2022-09-29 |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3658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51388A (zh) * | 2023-03-08 | 2023-06-13 | 中百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工地环保施工降尘洗车池 |
-
2022
- 2022-09-29 CN CN202222604613.9U patent/CN21853658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51388A (zh) * | 2023-03-08 | 2023-06-13 | 中百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工地环保施工降尘洗车池 |
CN116251388B (zh) * | 2023-03-08 | 2024-05-10 | 中百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工地环保施工降尘洗车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3034267A (ja) |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水素換気ダクト | |
CN115071836B (zh) | 机舱排水进气系统及车辆 | |
CN211494255U (zh) | 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总成、前围组件和车辆 | |
CN218536581U (zh) | 挡水结构、排水装置及车辆 | |
CN112193024A (zh) |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空调进风口结构 | |
CN218519623U (zh) | 排水结构及车辆 | |
CN114954677B (zh) | 车辆前挡风玻璃排水结构及车辆 | |
CN216002122U (zh) | 空调新风系统的进风结构以及车辆 | |
JP4301284B2 (ja) |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排水構造 | |
CN214001257U (zh) |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空调进风口结构 | |
CN209776567U (zh) | 汽车及其雨刮盖板组件 | |
JP7612142B2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被水防止構造 | |
US3125941A (en) | Ventilator | |
CN217672048U (zh) | 车载空调 | |
CN214822487U (zh) | 汽车空调新风口总成 | |
CN211977310U (zh) | 一种汽车空调蒸发器下壳体组件 | |
CN114954277A (zh) | 一种通风盖板及车辆 | |
CN211032483U (zh) | 一种客车格栅的防水结构 | |
JP3214264B2 (ja) | 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の防水構造 | |
CN218662069U (zh) | 通风盖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893417U (zh) | 一种电动车型前围板下安装板总成 | |
CN217496270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 |
CN222859375U (zh) | 通风盖板总成以及车辆 | |
CN116512851B (zh) | 一种空调进气口挡水装置 | |
CN220720977U (zh) | 一种流水槽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