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326840U -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6840U
CN218326840U CN202222351130.2U CN202222351130U CN218326840U CN 218326840 U CN218326840 U CN 218326840U CN 202222351130 U CN202222351130 U CN 202222351130U CN 218326840 U CN218326840 U CN 218326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plate
fixed
adjusting screw
screw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11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林
张艳
翁永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lit Pipe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lit Pip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lit Pipe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lit Pip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5113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6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6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6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设备技术领域;调节丝杆的两端通过轴承与固定板的两内壁旋接,连杆下端的铰接座穿过固定板上表面上的滑槽后,与调节丝杆两端的丝母固定连接;驱动机构嵌设在固定板一侧壁上的凹槽内,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调节丝杆固定连接;连接板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在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连杆下端上的铰接座上;夹持板套设在连接板的上侧;压架两侧的竖板分别向外侧倾斜设置,压架设置于两个夹持板的上侧,压架两侧的竖板的内壁分别通过滑条滑动设置在两侧夹持板相背面上的斜面上;抵触机构设置于安装板的下侧,抵触机构与压架连接;在将管道进行初步定位后,再对该定位的部件进行限位,从而达到多级支撑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内使用的机电设备越来越多,当遇到地震这样自然灾害,会导致建筑物内的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工程人员开始在建筑物内安装抗震支架,抗争支架是与建筑结构体牢固连接,是对机电设备及管道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抗震措施,避免造成建筑物内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延长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逃离建筑物时间,现有的管道支架仅仅是采用类似抱箍的金属架对其进行支撑,其支撑效果较差,在地震来临时,无法达到很好的支撑,进而无法达到延长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逃离建筑物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在将管道进行初步定位后,再对该定位的部件进行限位,从而达到多级支撑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安装板、固定块、固定板和连杆;安装板固定在建筑物的内顶壁上,安装板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下表面的前后均通过铰接座旋接有连杆,连杆的下侧设置于固定板的上表面上,管道设置于固定板上;它还包含:
调节丝杆,所述的调节丝杆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固定板的内部,调节丝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固定板的两内壁旋接,且前后两个调节丝杆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连杆下端的铰接座穿过固定板上表面上的滑槽后,与调节丝杆两端的丝母固定连接,调节丝杆两端的螺纹相反设置;
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嵌设在固定板一侧壁上的凹槽内,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调节丝杆固定连接;
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为两个,且其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在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连杆下端上的铰接座上;
夹持板,所述的夹持板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套设在连接板的上侧,夹持板均呈弧形设置,且两侧的夹持板呈相对设置;
压架,所述的压架呈倒“U”形设置,且压架两侧的竖板分别向外侧倾斜设置,压架设置于两个夹持板的上侧,且压架两侧的竖板的内壁分别通过滑条滑动设置在两侧夹持板相背面上的斜面上;
抵触机构,所述的抵触机构设置于安装板的下侧,抵触机构与压架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板安装至建筑物的内顶壁上,然后将管道放置在固定板上且位于两个夹持板之间,然后启动驱动机构带动调节丝杆转动,该调节丝杆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外一个调节丝杆转动,两个调节丝杆分别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杆下端的铰接座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带动夹持板移动,直至两侧的夹持板夹持住管道,再启动抵触机构,抵触机构带动压架向下移动,压架内壁上的滑条在夹持板的外侧滑动,由于压架的竖板呈倾斜状设置,从而压架压下后对夹持板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板上表面的中心上固定有防滑弧形垫,该防滑弧形垫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弧形垫对管道进行支撑并进行初步的限位,且同时可防止管道滑动。
优选地,所述的夹持板的相邻边上均固定有防滑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垫增加夹持板与管道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的驱动机构包含:
拉簧,所述的拉簧嵌设并固定在调节丝杆内壁上的方形槽内,拉簧的另一端上固定有方形杆,该方形杆的另一端穿过调节丝杆后,位于固定板侧壁上的凹槽内;
转盘,所述的转盘设置于固定板侧壁上的凹槽内,且转盘与方形杆位于凹槽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限位杆,所述的限位杆呈“T”形设置,限位杆的横边与固定板的上表面相抵触设置,限位杆的竖杆穿过固定板的上侧壁后,悬设在凹槽内,且限位杆的竖边与转盘相抵触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时,将转盘从凹槽内拉出,此时拉簧被拉伸,然后转动转盘,转盘带动方形杆转动,方形杆带动调节丝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的抵触机构包含:
抵触杆,所述的抵触杆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抵触设置于压架的横板的上表面上;
推动杆,所述的推动杆为四个,且其两两对称铰接设置在抵触杆的两端上,推动杆的上端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安装板的下表面上;
推动丝杆,所述的推动丝杆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个固定块之间,推动丝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侧的固定块旋接,前后两个推动丝杆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
推动电机,所述的推动电机嵌设在一侧的固定块内,推动电机与其中一个推动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为两个,且其均设置于两个固定块之间,连接杆的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插设在前后对应的两个推动杆上的条形槽内,连接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推动丝杆两端的丝母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推动电机,推动电机带动推动丝杆转动,该推动丝杆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一个推动丝杆转动,两个推动丝杆同时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杆以其上端的铰接座为轴点转动,从而达到调节抵触杆高度的效果,抵触杆推动压架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在将管道进行初步定位后,再对该定位的部件进行限位,从而达到多级支撑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丝杆、连接杆以及抵触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安装板1、固定块2、固定板3、连杆4、调节丝杆5、驱动机构6、拉簧6-1、方形杆6-2、转盘6-3、限位杆6-4、连接板7、夹持板8、压架9、抵触机构10、抵触杆10-1、推动杆10-2、推动丝杆10-3、推动电机10-4、连接杆10-5、防滑弧形垫11、防滑垫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含安装板1、固定块2、固定板3和连杆4;安装板1铆接固定在建筑物的内顶壁上,安装板1下表面的两侧均焊接固定有固定块2,固定块2下表面的前后均通过铰接座旋接有连杆4,连杆4的下侧设置于固定板3的上表面上,管道设置于固定板3上;固定板3上表面的中心上固定有防滑弧形垫11,该防滑弧形垫11位于两个连接板7之间,通过防滑弧形垫11对管道进行支撑并进行初步的限位,且同时可防止管道滑动;它还包含:
调节丝杆5,所述的调节丝杆5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固定板3的内部,调节丝杆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固定板3的两内壁旋接,且前后两个调节丝杆5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连杆4下端的铰接座穿过固定板3上表面上的滑槽后,与调节丝杆5两端的丝母铆接固定,调节丝杆5两端的螺纹相反设置;
驱动机构6,所述的驱动机构6嵌设在固定板3右侧壁上的凹槽内,驱动机构6与前侧的调节丝杆5铆接固定;
连接板7,所述的连接板7为两个,且其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焊接固定在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连杆4下端上的铰接座上;
夹持板8,所述的夹持板8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套设在连接板7的上侧,夹持板8均呈弧形设置,且两侧的夹持板8呈相对设置;夹持板8的相邻边上均固定有防滑垫12,通过防滑垫12增加夹持板8与管道之间的摩擦力;
压架9,所述的压架9呈倒“U”形设置,且压架9两侧的竖板分别向外侧倾斜设置,压架9设置于两个夹持板8的上侧,且压架9两侧的竖板的内壁分别通过滑条滑动设置在两侧夹持板8相背面上的斜面上;
抵触机构10,所述的抵触机构10设置于安装板1的下侧,抵触机构10与压架9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板1安装至建筑物的内顶壁上,然后将管道放置在固定板3上且位于两个夹持板8之间,然后启动驱动机构6带动调节丝杆5转动,该调节丝杆5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外一个调节丝杆5转动,两个调节丝杆5分别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杆4下端的铰接座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板7移动,连接板7带动夹持板8移动,直至两侧的夹持板8夹持住管道,再启动抵触机构10,抵触机构10带动压架9向下移动,压架9内壁上的滑条在夹持板8的外侧滑动,由于压架9的竖板呈倾斜状设置,从而压架9压下后对夹持板8进行限位。
实施例2:
参看图1-2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所述的驱动机构6包含:
拉簧6-1,所述的拉簧6-1嵌设并铆接固定在调节丝杆5内壁上的方形槽内,拉簧6-1的右端上焊接固定有方形杆6-2,该方形杆6-2的右端穿过调节丝杆5后,位于固定板3侧壁上的凹槽内;
转盘6-3,所述的转盘6-3设置于固定板3侧壁上的凹槽内,且转盘6-3与方形杆6-2位于凹槽内部的一端铆接固定;
限位杆6-4,所述的限位杆6-4呈“T”形设置,限位杆6-4的横边与固定板3的上表面相抵触设置,限位杆6-4的竖杆穿过固定板3的上侧壁后,悬设在凹槽内,且限位杆6-4的竖边与转盘6-3相抵触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时,将转盘6-3从凹槽内拉出,此时拉簧6-1被拉伸,然后转动转盘6-3,转盘6-3带动方形杆6-2转动,方形杆6-2带动调节丝杆5转动。
实施例3:
参看图1、图3所示,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所述的抵触机构10包含:
抵触杆10-1,所述的抵触杆10-1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抵触设置于压架9的横板的上表面上;
推动杆10-2,所述的推动杆10-2为四个,且其两两对称铰接设置在抵触杆10-1的两端上,推动杆10-2的上端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安装板1的下表面上;
推动丝杆10-3,所述的推动丝杆10-3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个固定块2之间,推动丝杆10-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侧的固定块2旋接,前后两个推动丝杆10-3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
推动电机10-4,所述的推动电机10-4嵌设在右侧的固定块2内,推动电机10-4与前侧的推动丝杆10-3的右端铆接固定;
连接杆10-5,所述的连接杆10-5为两个,且其均设置于两个固定块2之间,连接杆10-5的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插设在前后对应的两个推动杆10-2上的条形槽内,连接杆10-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推动丝杆10-3两端的丝母铆接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推动电机10-4,推动电机10-4带动推动丝杆10-3转动,该推动丝杆10-3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一个推动丝杆10-3转动,两个推动丝杆10-3同时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接杆10-5移动,连接杆10-5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杆10-2以其上端的铰接座为轴点转动,从而达到调节抵触杆10-1高度的效果,抵触杆10-1推动压架9移动。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安装板1安装至建筑物的内顶壁上,然后将管道放置在固定板3上且位于两个夹持板8之间,将转盘6-3从凹槽内拉出,此时拉簧6-1被拉伸,然后转动转盘6-3,转盘6-3带动方形杆6-2转动,方形杆6-2带动调节丝杆5转动,该调节丝杆5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外一个调节丝杆5转动,两个调节丝杆5分别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杆4下端的铰接座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板7移动,连接板7带动夹持板8移动,直至两侧的夹持板8夹持住管道,启动推动电机10-4,推动电机10-4带动推动丝杆10-3转动,该推动丝杆10-3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带动另一个推动丝杆10-3转动,两个推动丝杆10-3同时通过其两端的丝母带动连接杆10-5移动,连接杆10-5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杆10-2以其上端的铰接座为轴点转动,从而达到调节抵触杆10-1高度的效果,抵触杆10-1推动压架9移动,压架9内壁上的滑条在夹持板8的外侧滑动,由于压架9的竖板呈倾斜状设置,从而压架9压下后对夹持板8进行限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调节丝杆5带动夹持板8移动,通过夹持板8对管道进行夹持,且可根据管道直径的大小来调节,从而提高了适用性;
2、在夹持板8的上侧设有压架9,在通过夹持板8将管道夹持后,再通过抵触机构10对压架9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增加压架9的稳定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它包含安装板(1)、固定块(2)、固定板(3)和连杆(4);安装板(1)固定在建筑物的内顶壁上,安装板(1)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有固定块(2),固定块(2)下表面的前后均通过铰接座旋接有连杆(4),连杆(4)的下侧设置于固定板(3)的上表面上,管道设置于固定板(3)上;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
调节丝杆(5),所述的调节丝杆(5)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固定板(3)的内部,调节丝杆(5)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固定板(3)的两内壁旋接,且前后两个调节丝杆(5)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连杆(4)下端的铰接座穿过固定板(3)上表面上的滑槽后,与调节丝杆(5)两端的丝母固定连接,调节丝杆(5)两端的螺纹相反设置;
驱动机构(6),所述的驱动机构(6)嵌设在固定板(3)一侧壁上的凹槽内,驱动机构(6)与其中一个调节丝杆(5)固定连接;
连接板(7),所述的连接板(7)为两个,且其一侧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在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连杆(4)下端上的铰接座上;
夹持板(8),所述的夹持板(8)为两个,且其一一对应套设在连接板(7)的上侧,夹持板(8)均呈弧形设置,且两侧的夹持板(8)呈相对设置;
压架(9),所述的压架(9)呈倒“U”形设置,且压架(9)两侧的竖板分别向外侧倾斜设置,压架(9)设置于两个夹持板(8)的上侧,且压架(9)两侧的竖板的内壁分别通过滑条滑动设置在两侧夹持板(8)相背面上的斜面上;
抵触机构(10),所述的抵触机构(10)设置于安装板(1)的下侧,抵触机构(10)与压架(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3)上表面的中心上固定有防滑弧形垫(11),该防滑弧形垫(11)位于两个连接板(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板(8)的相邻边上均固定有防滑垫(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机构(6)包含:
拉簧(6-1),所述的拉簧(6-1)嵌设并固定在调节丝杆(5)内壁上的方形槽内,拉簧(6-1)的另一端上固定有方形杆(6-2),该方形杆(6-2)的另一端穿过调节丝杆(5)后,位于固定板(3)侧壁上的凹槽内;
转盘(6-3),所述的转盘(6-3)设置于固定板(3)侧壁上的凹槽内,且转盘(6-3)与方形杆(6-2)位于凹槽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限位杆(6-4),所述的限位杆(6-4)呈“T”形设置,限位杆(6-4)的横边与固定板(3)的上表面相抵触设置,限位杆(6-4)的竖杆穿过固定板(3)的上侧壁后,悬设在凹槽内,且限位杆(6-4)的竖边与转盘(6-3)相抵触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触机构(10)包含:
抵触杆(10-1),所述的抵触杆(10-1)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抵触设置于压架(9)的横板的上表面上;
推动杆(10-2),所述的推动杆(10-2)为四个,且其两两对称铰接设置在抵触杆(10-1)的两端上,推动杆(10-2)的上端通过铰接座旋接在安装板(1)的下表面上;
推动丝杆(10-3),所述的推动丝杆(10-3)为两个,且其前后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个固定块(2)之间,推动丝杆(10-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侧的固定块(2)旋接,前后两个推动丝杆(10-3)之间通过同步轮传动组件连接;
推动电机(10-4),所述的推动电机(10-4)嵌设在一侧的固定块(2)内,推动电机(10-4)与其中一个推动丝杆(10-3)的一端固定连接;
连接杆(10-5),所述的连接杆(10-5)为两个,且其均设置于两个固定块(2)之间,连接杆(10-5)的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插设在前后对应的两个推动杆(10-2)上的条形槽内,连接杆(10-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推动丝杆(10-3)两端的丝母固定连接。
CN202222351130.2U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Active CN218326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1130.2U CN218326840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1130.2U CN218326840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6840U true CN218326840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3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1130.2U Active CN218326840U (zh) 2022-09-05 2022-09-05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6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50374U (zh) 一种五金加工夹紧装置
CN216098497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翻转夹具
CN215746651U (zh) 一种数控铣床加工用夹具
CN117086754A (zh) 一种刹车盘双面打磨装置
CN218326840U (zh) 一种多级支撑的抗震支架
CN212399608U (zh) 一种机械夹取装置
CN220617530U (zh) 一种玻璃板翻转装置
CN215370717U (zh) 一种弹簧安装结构
CN115313975B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光伏组件及其快速安装方法
CN112937056B (zh) 一种覆铜板的翻转加工机构
CN216578170U (zh) 一种mpp电缆保护管切割机
CN113586877B (zh) 一种可适应不同厚度的嵌入式平板电脑安装架
CN210549209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焊接设备的夹持组件
CN221476625U (zh) 一种高强度控制臂安装支架组件
CN221748291U (zh) 一种带有弹力紧固装置的光伏板支架
CN217871247U (zh) 幕墙无损连接结构
CN222759633U (zh) 一种门板金属卡扣
CN215581015U (zh) 一种防止光伏组件倾斜的承载装置
CN216780507U (zh) 一种管件切割机用管件驱动装置
CN219562272U (zh) 一种薄型铝板加工工装
CN216228902U (zh) 一种钢化玻璃夹持装置
CN219991714U (zh) 一种具有防抖动功能的光学镀膜夹具
CN221390733U (zh) 一种异形插接件用夹具
CN214054663U (zh) 一种壁挂炉面板的夹具
CN220592550U (zh) 一种用于多层板打磨加工的翻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