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87168U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Google Patents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87168U CN218287168U CN202122288152.4U CN202122288152U CN218287168U CN 218287168 U CN218287168 U CN 218287168U CN 202122288152 U CN202122288152 U CN 202122288152U CN 218287168 U CN218287168 U CN 2182871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ink bag
- sleeve
- bag
- body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印设备领域,公开一种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所述连接套能够连接墨囊和吸墨件,墨囊的外壁围绕出墨开口凸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内紧套有吸墨件,连接套包括连通的第一套本体部和第二套本体部,第一套本体部被配置为套设于固定部外,第二套本体部被配置为套设于吸墨件伸出固定部的一端外。第一套本体部套设于固定部外,以实现连接套与墨囊的连接,第二套本体部紧套于吸墨件伸出固定部的一端外,以实现连接套与吸墨件的连接。连接套将吸墨件与墨囊稳固连接,防止吸墨件脱离墨囊,从而有效保证墨囊的出墨效果。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120212796.2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21年1 月26日,发明名称为墨囊组件及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办公设备的逐渐普及,打印设备在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喷墨打印设备因其耗能低、无污染及便于彩色打印等优点受到了用户的青睐。
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包括盒体和墨囊。墨囊用于存储墨水,且墨囊上设置有出墨开口。盒体上设置有喷墨头。墨水能在重力作用下由出墨开口流出墨囊,并流入喷墨头中。打印设备工作时,喷墨头将墨水喷出。墨囊的出墨开口处设置有吸墨件(如海绵),即墨囊中的墨水经吸墨件流入喷墨头。吸墨件会吸收一定的墨水,当吸墨件饱和后,墨水由吸墨件流入喷墨头。吸墨件起到传输墨水的作用,同时还起到封堵出墨开口的作用。但是,现有墨盒中,吸墨件在墨囊本体上的安装不够牢靠,影响出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套,能够将吸墨件稳定地固定于墨囊上,保证出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墨组件,用于墨囊上,使得墨囊的出墨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囊,采用上述的出墨组件,出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盒,采用上述的墨囊,打印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套,能够连接墨囊与吸墨件,所述墨囊的外壁围绕出墨开口凸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内紧套有所述吸墨件,所述连接套包括连通的第一套本体部和第二套本体部,所述第一套本体部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固定部外,所述第二套本体部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吸墨件伸出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外。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出墨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套,所述出墨组件还包括吸墨件,所述吸墨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吸墨部和第二吸墨部,所述第一吸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套本体部内,且所述第一吸墨部与所述第一套本体部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吸墨部紧套于所述第二套本体部内。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墨囊,包括如上所述的出墨组件,所述墨囊还包括墨囊本体,所述墨囊本体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腔,所述墨囊本体的外壁围绕所述储墨腔的出墨开口凸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一吸墨部紧套于所述固定部内,所述第一套本体部套设于所述固定部外。
可选地,所述墨囊本体的外壁凹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套本体部伸入所述避让槽内。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墨盒,包括如上所述的墨囊。
可选地,所述墨盒还包括喷墨头和安装件,所述安装件支撑所述墨囊本体,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喷墨头上的入墨口正对,所述连接套装设于所述连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套,包括第一套本体部和第二套本体部,第一套本体部套设于固定部外,以实现连接套与墨囊的连接,第二套本体部紧套于吸墨件伸出固定部的一端外,以实现连接套与吸墨件的连接。连接套将吸墨件与墨囊稳固连接,防止吸墨件脱离墨囊,从而有效保证墨囊的出墨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墨组件,用于墨囊上,出墨组件能够稳固地安装于墨囊的出墨开口处,从而保证墨囊的出墨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囊,包括上述的出墨组件,出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包括上述的墨囊,打印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的第一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的第二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护件的轴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和防护件连接的第一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和防护件连接的第二轴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出墨组件的轴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出墨组件与墨囊连接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的轴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盒体的轴测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件的轴测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和安装件连接的轴测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盒体和安装件连接的第一轴测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盒体和安装件连接的第二轴测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彩色墨盒)的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单色墨盒)的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墨囊和防护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盒体、连接芯片、连接件和安装件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盒体、连接芯片、连接件和安装件的示意图二;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芯片、连接件和墨囊芯片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件和盒体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件在盒体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出墨组件的轴测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出墨组件与墨囊连接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墨组件与墨囊连接的轴测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墨组件与墨囊连接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墨组件的第一轴测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墨组件的第二轴测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出墨组件与墨囊连接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墨囊与防护件的轴测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墨囊与防护件的分解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墨囊与安装件的轴测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墨囊与安装件的轴测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墨囊与安装件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0、墨囊;200、防护件;300、墨盒;310、盒体;400、安装件;
1、墨囊本体;2、出墨组件;3、防护本体;4、第一弹性卡接件;6、第二支撑部;7、夹紧部;8、第二弹性卡接件;9、墨囊芯片;10、墨盒芯片;20、连接芯片;30、连接件;
11、主体部;12、定位部;
11a、储墨壳;11b、上盖;
111、第一卡槽;112、第一卡凸;113、缺口;114、导向槽;115、指示标记;116、第三卡凸;117、储墨腔;
21、吸墨件;22、连接套;221、套本体;222、连接部;
31、安装部;32、密封套筒;33、限位部;34、第二卡凸;35、凸起;36、第一支撑部;
41、第一弹性臂;42、第一卡勾;43、第一拨动部;
51、盒本体;52、第一侧板;53、第二侧板;54、第三侧板;55、喷墨头;
551、入墨口;541、安装腔;
61、支撑本体;62、止挡部;
611、第一支撑本体;612、第二支撑本体;6121、凹槽;613、连通孔;
71、第二卡槽;72、第二导向面;
81、第二弹性臂;82、第二卡勾;83、第二拨动部;
201、第一区域;202、第二区域;
301、第一针脚;302、第二针脚;
13、固定部;14、避让槽;15、避让腔;151、腔口;16、卡孔;
211、第一吸墨部;212、第二吸墨部;
2211、第一套本体部;2212、第二套本体部;2213、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墨囊组件,包括墨囊100和防护件200。墨囊100包括墨囊本体1和出墨组件2。墨囊本体1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腔117。出墨组件2的进墨口与储墨腔117连通。示例性地,出墨组件2设置于墨囊本体1的底部,储墨腔117内的墨水能在重力作用下由出墨组件2的进墨口流入出墨组件2中。本实施例的防护件200与墨囊100可拆卸连接。墨囊100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防护件200安装于墨囊100上,并密封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有效防止漏墨。需要使用墨囊100时,将防护件200从墨囊100上拆下,再将墨囊100安装于墨盒300的盒体310的安装件400上,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与盒体310上的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连通,从而实现墨囊100与盒体310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墨囊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防护件200包括防护本体3以及设置于防护本体3上的第二卡接结构,第二卡接结构与第一卡接结构卡接,从而实现墨囊100和防护件200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及更换墨囊100。
具体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设置于墨囊本体1上的第一卡槽111和第一卡凸112。对应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对应设置于防护本体3上的第二卡凸34和第一弹性卡接件4。第二卡凸34卡入第一卡槽111中,第一弹性卡接件4与第一卡凸112卡接。第一卡槽111和第一卡凸112分设于墨囊本体1的相对的两侧,即防护件200于墨囊本体1的两端与墨囊本体1卡接,保证防护件200和墨囊本体1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二卡凸34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用于对第二卡凸34卡入第一卡槽111中的运动导向,装配更顺畅。可选地,第二卡凸34设置有多个,提高防护件200与墨囊100的连接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卡接件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弹性臂41和第一卡勾42。第一弹性臂41与防护本体3连接。第一卡勾42与第一卡凸112卡接。防护件200与墨囊100装配时,为保证防护件200上的第二卡凸34顺利卡入墨囊100上的第一卡槽111中,墨囊100的外壁会挤压第一卡勾42,使第一卡勾42带动第一弹性臂41向远离墨囊100的方向变形。待第二卡凸34卡入第一卡槽111中后,第一弹性臂41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卡勾42与第一卡凸112卡接。
本实施例中,墨囊本体1设置有第一卡凸112的一侧面开设有导向槽114,第一卡凸112 凸设于导向槽114的槽底壁上。导向槽114包括装入口和避让口。导向槽114的装入口开设于墨囊本体1的底部端面。墨囊100与防护件200组装时,第一弹性卡接件4从墨囊100的底部并由导向槽114的装入口伸入导向槽114内,第一弹性卡接件4沿导向槽114相对于墨囊100向上运动,直至其上的第一卡勾42与第一卡凸112卡接。导向槽114的避让口与导向槽114的槽底壁正对,用于避让第一弹性卡接件4在导向槽114内的运动。导向槽114起到对第一弹性卡接件4与第一卡凸112的卡接进行导向的作用。
导向槽114的槽底壁靠近装入口的一端设置有指示标记115,用于指示第一弹性卡接件 4在墨囊100上的装入方向,方便用户自行拆装墨囊100和防护件200。本实施例中,指示标记115为箭头结构。
导向槽114远离其装入口的一端延伸至墨囊本体1的上部。导向槽114的位于第一卡凸 112上方的部分可作为施力空间,方便用户将手部伸入该施力空间内,在手部与导向槽114 的与其装入口正对的槽壁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将墨囊100转移。
另外,导向槽114的槽底壁的位于第一卡凸112上方的部分可用于标记如墨囊100的型号和/或尺寸等相关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卡接件4还包括与第一弹性臂41连接的第一拨动部43。将防护件200与墨囊100拆分时,外力拨动第一拨动部43,第一拨动部43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弹性臂41变形,以使第一卡勾42脱离第一卡凸112,便于拆装。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勾42和第一拨动部43均连接于第一弹性臂41远离防护本体3的一端,并分设于第一弹性臂41的两侧。
第一弹性卡接件4优选为塑胶件,兼具一定的强度和弹性,保证其与墨囊100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便于拆装。
进一步地,防护本体3包括安装部31和密封套筒32。安装部31间隔设置于墨囊100的底部,用于支撑墨囊100。密封套筒32的一端的端口与安装部31密封连接。密封套筒32的另一端套设于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外并支撑墨囊本体1,密封套筒32和安装部31共同对墨囊100的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密封。
示例性地,如图6和图7所示,出墨组件2包括吸墨件21以及套设于吸墨件21外的连接套22。具体地,连接套22包括套本体221和连接部222。套本体221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套本体221套设于吸墨件21外。套本体221的两端口的外壁均凸出设置连接部222。连接部222为环形状结构。在套本体221受压缩的情况下,套本体221的上端的连接部222 能由储墨腔117的出墨开口伸入到储墨腔117内,使得吸墨件21的一端暴露于储墨腔117 内。连接部222和套本体221的尺寸均大于出墨开口的尺寸,套本体221的中部在压缩的状态下卡接在出墨开口中,且伸入储墨腔117内的连接部222能够阻止连接套22从墨囊本体1 上脱落。连接套22的位于墨囊本体1外的连接部222则与上述的密封套筒32套设连接。储墨腔117内的墨水能经吸墨件21流出。
连接套22优选为橡胶或硅胶等材质,兼具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吸墨件21优选为海绵,能够吸附并储存一定的墨水。密封套筒32也优选为橡胶或硅胶等材质,保证密封套筒32与连接部222的连接处的密封性。
可选地,防护本体3还包括限位部33。限位部33与安装部31连接,并围设于墨囊本体 1的外周向。上述的第二卡凸34和第一弹性卡接件4分别设置于限位部33的相对的两侧壁上。通过设置限位部33,增加防护件200与墨囊本体1的接触面积,提高防护件200与墨囊100的连接稳定性,防止运输过程中墨囊100相对于安装部31晃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在墨囊本体1的相对的两侧设置限位部33。
在一实施例中,墨囊本体1的外壁设置有缺口113。限位部33上对应设置有凸起35,凸起35卡入缺口113,进一步防止运输过程中墨囊100相对于防护件200晃动。
防护件200与墨囊100可拆卸连接。墨囊100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防护件200安装于墨囊100上,并密封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有效防止漏墨。需要使用墨囊100时,将防护件200从墨囊100上拆下,再将墨囊100安装于打印设备上,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与打印设备的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连通,以向其供墨。
如图8-图1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墨盒300,包括盒体310以及上述的墨囊100。盒体310上设置有喷墨头55和安装件400。将上述的墨囊组件拆分(即墨囊100和防护件200拆分)后,将墨囊100安装于安装件400上,并使得墨囊100的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与盒体310上的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连通,从而实现墨囊100与盒体310的连接。墨囊100 与安装件400可拆卸地连接。墨水用完后,将墨囊100与安装件400分离,并更换新的墨囊 100,实现盒体310的重复使用,有效利用盒体310,节省成本,且节能环保。
本实施例通过在盒体310上设置安装件400,将安装件400与墨囊100连接,从而实现墨囊100与盒体310的连接,无需在盒体310上加工与墨囊100配合的连接结构,加工工艺更简单,盒体310的结构强度高,且能防止损坏喷墨头55,延长盒体31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安装件400包括第二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6设置于墨囊本体1的底部,用于支撑墨囊本体1。第二支撑部6上开设有连通孔613,连通孔613与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 连通。出墨组件2的位于墨囊本体1外的连接部222伸入该连通孔613内,使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与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连通。储墨腔117内的墨水在重力作用下由出墨组件2的进墨口流入出墨组件2的吸墨件21中,再由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流入与出墨口正对的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以对喷墨头55供墨。第二支撑部6通过其上的连通孔613与出墨组件 2的位于墨囊本体1外的连接部222配合,以对墨囊100在安装件400上的安装进行定位,保证出墨组件2的出墨口与喷墨头55的入墨口551正对。
安装件400还包括用于夹紧墨囊本体1的夹紧组件。夹紧组件包括两个与第二支撑部6 连接的夹紧部7。两个夹紧部7分设于墨囊本体1的相对的两侧,以夹紧墨囊100。通过设置夹紧组件,增加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夹紧部7位于墨囊本体1的缺口113处。夹紧部7由墨囊本体1的底部插入缺口113。缺口113用于对夹紧部7与墨囊本体1的连接进行定位。
优选地,夹紧部7上设置有第二卡槽71,墨囊本体1上对应设置有第三卡凸116。第三卡凸116朝向缺口113设置,并卡入第二卡槽71中,进一步提高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 的连接稳定性。夹紧部7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72,用于对第三卡凸116卡入第二卡槽71的运动导向。
安装件400还包括与第二支撑部6连接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第二弹性卡接件8与墨囊本体1的第一卡凸112卡接,进一步实现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的连接。
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接件8包括相连的第二弹性臂81和第二卡勾82,第二弹性臂 81与第二支撑部6连接,第二卡勾82卡入第一卡凸112中。安装件400与墨囊100装配时,为保证墨囊本体1上的第三卡凸116顺利卡入安装件400上的第二卡槽71中,墨囊本体1 的外壁会挤压第二卡勾82,使第二卡勾82带动第二弹性臂81向远离墨囊本体1的方向变形。待第三卡凸116卡入第二卡槽71中后,第二弹性臂81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卡勾82与第一卡凸112卡接。
与上述的第一弹性卡接件4的安装方式类似,第二弹性卡接件8从墨囊本体1的底部并由导向槽114的装入口伸入导向槽114内,第二弹性卡接件8沿导向槽114相对于墨囊本体 1向上运动,直至其上的第二卡勾82与墨囊本体1的第一卡凸112卡接。导向槽114的避让口与导向槽114的槽底壁正对,用于避让第二弹性卡接件8在导向槽114内的运动。导向槽114起到对第二弹性卡接件8与第一卡凸112的卡接进行导向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卡接件8还包括与第二弹性臂81连接的第二拨动部83。将安装件400与墨囊100拆分时,外力拨动第二拨动部83,第二拨动部83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弹性臂81变形,以使第二卡勾82脱离第一卡凸112,便于拆装。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勾82和第二拨动部83均连接于第二弹性臂81远离防护本体3的一端,并分设于第二弹性臂81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部6包括支撑本体61。支撑本体61设置于墨囊本体1的底部,用于支撑墨囊本体1。支撑本体6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弹性卡接件8连接于第二支撑部6的第一端,夹紧组件的两个夹紧部7分设于第二支撑部6的第二端的两侧。安装件400通过夹紧组件和第二弹性卡接件8于墨囊本体1的相对的两端与墨囊本体1连接,保证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的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装件400的夹紧组件沿第一方向夹紧墨囊本体1,夹紧部7上的第二卡槽71与墨囊本体1的第三卡凸116沿第二方向卡接,同时安装件400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的第二卡勾82与第一卡凸112也沿第二方向卡接,安装件400还通过第二弹性卡接件8以及夹紧部7与第三卡凸116的配合以沿第三方向对墨囊本体1限位,最终实现安装件400与墨囊本体1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地,盒体310包括盒本体51以及与盒本体51连接的第一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上述的喷墨头55设置于盒本体51上。安装件400的支撑本体61安装于盒本体51上。第一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间隔设置于盒本体51上,并分设于支撑本体61的第二端的两侧,并夹紧安装件400的夹紧组件。通过第一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夹紧安装件400的夹紧组件,对安装件400在盒本体51上的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6还包括凸设于支撑本体61的两侧的止挡部62。第一侧板52 和第二侧板53分别与对应的止挡部62抵接,以进一步对安装件400在盒本体51上的安装定位,提高安装件400在盒本体51上的安装精度。
盒体310还包括与盒本体51连接的第三侧板54。安装件400的支撑本体6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或夹紧部7远离支撑本体61的第一端的一端与第三侧板54抵接,进一步实现安装件 400在盒本体51上的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61上开设有凹槽6121,墨囊本体1包括定位部12,定位部12卡入凹槽6121内,以对墨囊本体1在支撑本体61上的安装定位,提高墨囊100在安装件400上的安装精度。
具体地,支撑本体61包括第一支撑本体611和第二支撑本体612。墨囊本体1还包括主体部11。定位部12连接于主体部11的底部。第一支撑本体611支撑主体部11,凹槽6121 设置于第二支撑本体612上。上述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设置于第一支撑本体611上,夹紧部 7设置于第二支撑本体612上,止挡部62设置于第一支撑本体611的两侧,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本体612上。
可选地,安装件400为注塑一体成型的注塑件,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优选地,安装件400与盒体310通过粘接胶粘接,无需在安装件400或盒体310上加工装配孔,提高两者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储墨腔117的数量与墨盒300的类型(如单色墨盒或彩色墨盒)有关,且每个储墨腔117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出墨组件2。可根据墨盒300的类型,合理的设置储墨腔117的数量,并合理的布置储墨腔117在墨囊本体1上的安装位置。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4,墨盒300为彩色墨盒。墨囊100包括三个储墨腔117。其中三个储墨腔117均设置于主体部11上,且其中一个储墨腔117贯穿定位部12,每个储墨腔117的底部均设置一个出墨组件2。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5,墨盒300也可为单色墨盒,墨囊100包括储墨腔117,储墨腔117为一个并开设于主体部11上,储墨腔117的底部设置一个出墨组件2。
还需说明的是,参见图16,对于墨囊100与上述防护件200的安装,由于定位部12凸设于主体部11的底部、出墨组件2凸设于墨囊本体1的底部和/或密封套筒32凸设于防护件200的安装部31等原因,导致墨囊100易在防护件200内倾斜或晃动,为此,防护件200的限位部33的内壁凸设有第一支撑部36,用于支撑墨囊本体1,保证墨囊100稳定放置于防护件200内,防止墨囊100发生倾斜而漏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6也可凸设于安装部31靠近墨囊本体1的一侧。
进一步地,参见图14和图15,主体部11具体又包括储墨壳11a和上盖11b。储墨腔117 开设于储墨壳11a上。储墨腔117的上端口贯通储墨壳11a的上表面。上盖11b与储墨壳11a 连接,并密封储墨腔117的上端口。上盖11b与储墨壳11a可拆卸连接,方便向储墨腔117注入墨水。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7-图21,墨囊100还包括墨囊芯片9。墨囊芯片9设置于墨囊本体1靠近第三侧板54的一侧。盒体310还包括墨盒芯片10和连接芯片20。墨盒芯片10和连接芯片20均设置于第三侧板54远离墨囊本体1的一侧。墨盒芯片10与第三侧板54连接。连接芯片20包括第一区域201和第二区域202。第一区域201的触点与墨盒芯片10电连接。第二区域202则用于与墨囊芯片9电连接。第三侧板54上对应第二区域202开设有安装腔 541,安装腔541内设置有连接件30,连接件30包括第一针脚301和第二针脚302。第一针脚301与第二区域202上的触点电连接,第二针脚302与墨囊芯片9上的触点电连接。
安装腔541可为开设于第三侧板54上的封闭腔结构(图17),也可为开设于第三侧板 54上的边缘腔结构(图18)。封闭腔结构是指安装腔541的整个周向均有实体的第三侧板54 包围。边缘腔结构是指安装腔541贯通于第三侧板54上的边缘。
现有墨盒中一般是将墨盒芯片10和墨囊芯片9直接电连接,盒体31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连接孔,墨盒芯片10的部分区域伸入连接孔,使得该部分区域上的触点和墨囊芯片9上的对应触点接触并电连接。但是,由于盒体310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使墨盒芯片10上的触点与墨囊芯片9上的触点能够有效接触,同时又要避免因多次更换墨囊100导致墨盒芯片10上的触点因摩擦严重而出现凸点铜裂或塌陷等问题,需结合盒体310的壁厚等因素严格控制墨盒芯片10上的触点的加工高度以及墨盒芯片10在连接孔内的安装精度,影响生产工艺及装配工艺,产品成本高。
本实施例的墨盒300增设了连接芯片20和连接件30,连接芯片20的第二区域202通过连接件30与墨囊芯片9电连接,从而对连接芯片20和墨囊芯片9上的触点高度的加工精度、及连接芯片20和墨囊芯片9的相对安装位置的精度均要求较低,并能保证将连接芯片20和墨囊芯片9有效的电连接,产品成本低。
实施例二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出墨组件2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的出墨组件2包括连接套22和吸墨件21。连接套22套设于吸墨件21外。连接套22包括套本体221和一个连接部222。套本体221为中空且两端开口的结构,套本体221套设于吸墨件21外。套本体221的一端由储墨腔117的出墨开口伸入到储墨腔117内。连接部222 连接于套本体221位于储墨腔117外的一端。连接部222和套本体221的尺寸均大于出墨开口的尺寸,套本体221的上端在压缩的状态下卡接在出墨开口中。连接部222则用于与密封套筒32套设连接。
实施例三
如图24-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出墨组件2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的出墨组件2包括连接套22和吸墨件21。连接套22包括相连的第一套本体部2211和第二套本体部2212。第一套本体部2211的尺寸大于第二套本体部2212和吸墨件21的尺寸。墨囊本体1的外壁上,于储墨腔117的出墨开口处凸设有固定部13。固定部13为环状,并沿出墨开口的周向设置。墨囊本体1上,于固定部13的外周向设置有避让槽14。第一套本体部2211伸入避让槽14内,并紧套与固定部13上,从而实现连接套22与墨囊本体1的连接。吸墨件21包括相连的第一吸墨部211和第二吸墨部212。第一吸墨部211紧套于固定部 13内。第二吸墨部212紧套于第二套本体部2212内。
位于避让槽14外的第二套本体部2212,用于与密封套筒32套设连接。优选地,第二套本体部2212上设置有导向面2213,方便第二套本体部2212装入密封套筒32内。
实施例四
如图29-图3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墨囊本体1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的墨囊本体1中,第一卡凸112凸设于墨囊本体1的外表面。墨囊本体1通过其外表面的第一卡凸112直接于防护件200上的第一弹性卡接件4或安装件400上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卡接。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墨囊本体1设置有第一卡凸112的一侧面未设置导向槽114,本实施例的墨囊本体1的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更方便,产品成本低。
实施例五
如图32和图3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墨囊本体1、安装件400及防护件200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墨囊本体1上未设置第一卡凸112,而是在墨囊本体1 上开设了卡孔16以及与卡孔16连通的避让腔15。避让腔15的腔口151贯通于墨囊本体1 的底部。安装件400上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由墨囊本体1的底部,并于避让腔15的腔口151 伸入避让腔15内,直至第二弹性卡接件8上的第二卡勾82卡接于卡孔16的孔壁。相比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设置安装件400的非边缘位置。另外,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卡勾82和第二拨动部83分设于第二弹性臂81的两侧相比,本实施例的第二拨动部83与第二弹性臂81的延伸方向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防护件200(图未示)的第一弹性卡接件4,未设置于限位部33上,而是设置于安装部31上,以与避让腔15的腔口151正对。第一弹性卡接件4的结构与第二弹性卡接件8的结构相同。
还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避让腔15,安装件400上的第二弹性卡接件8沿墨囊本体1的外表面滑动,直至第二卡勾82伸入卡孔16内并与卡孔16的孔壁卡接。同样地,防护件200的第一弹性卡接件4沿墨囊本体1的外表面滑动,直至第一卡勾42伸入卡孔16内并与卡孔16的孔壁卡接。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6)
1.一种连接套,能够连接墨囊(100)与吸墨件(21),所述墨囊(100)的外壁围绕出墨开口凸设有固定部(13),所述固定部(13)内紧套有所述吸墨件(2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包括连通的第一套本体部(2211)和第二套本体部(2212),所述第一套本体部(2211)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固定部(13)外,所述第二套本体部(2212)被配置为套设于所述吸墨件(21)伸出所述固定部(13)的一端外。
2.一种出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套,所述出墨组件还包括吸墨件(21),所述吸墨件(21)包括相连的第一吸墨部(211)和第二吸墨部(212),所述第一吸墨部(211)设置于所述第一套本体部(2211)内,且所述第一吸墨部(211)与所述第一套本体部(2211)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吸墨部(212)紧套于所述第二套本体部(2212)内。
3.一种墨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墨组件,所述墨囊还包括墨囊本体(1),所述墨囊本体(1)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腔(117),所述墨囊本体(1)的外壁围绕所述储墨腔(117)的出墨开口凸设有固定部(13),所述第一吸墨部(211)紧套于所述固定部(13)内,所述第一套本体部(2211)套设于所述固定部(13)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囊本体(1)的外壁凹设有避让槽(14),所述避让槽(14)沿所述固定部(13)的外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套本体部(2211)伸入所述避让槽(14)内。
5.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墨囊(1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还包括喷墨头(55)和安装件(400),所述安装件(400)支撑所述墨囊本体(1),所述安装件(400)上设置有连通孔(613),所述连通孔(613)与所述喷墨头(55)上的入墨口(551)正对,所述连接套装设于所述连通孔(613)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88152.4U CN218287168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12796.2 | 2021-01-26 | ||
CN202122288152.4U CN218287168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212796.2 Division | 2021-01-26 | 2021-01-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87168U true CN218287168U (zh) | 2023-01-13 |
Family
ID=84802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88152.4U Active CN218287168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87168U (zh) |
-
2021
- 2021-01-26 CN CN202122288152.4U patent/CN21828716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79900B2 (en) | Liquid supply unit | |
CN112793308B (zh) | 墨囊组件及墨盒 | |
KR20050067054A (ko) | 액체 용기 | |
CN112743991B (zh) | 墨盒 | |
CN214821926U (zh) | 墨盒 | |
CN218287168U (zh)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
CN111016441B (zh) | 墨盒装置 | |
JP2004230705A (ja) | 液体タンク | |
CN112277475B (zh) | 墨盒 | |
CN217259167U (zh) | 连接套、出墨组件、墨囊及墨盒 | |
CN114559748A (zh) | 墨水供应装置 | |
JPH07148936A (ja) | インクタンク | |
CN209904258U (zh) | 墨盒密封罩和墨盒 | |
CN216231246U (zh) | 一种墨盒 | |
CN219969195U (zh) | 一种防水防尘喷头 | |
CN216783087U (zh) | 墨盒 | |
CN216001878U (zh) | 一种打印头以及字车 | |
JP2016112708A (ja) | シール部材、これを備える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
CN220883798U (zh) | 一种带头墨盒 | |
CA2932434C (en) | Liquid supply unit | |
AU2014368304B2 (en) | Liquid supply unit | |
JP3238778B2 (ja) | 液体貯蔵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
JP2024003908A (ja) | アダプター、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
TH69299A (th) | ตลับหมึก, ชุดตลับหมึก และหัวพิมพ์อิ้งค์เจท | |
KR19990015322U (ko) | 잉크헤드 보관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36000 No.3 standard workshop, A6 zone, northwest Sea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Beihai Avenue, Beihai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Beihai Jix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36000 No.3 standard workshop, A6 zone, northwest Sea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Beihai Avenue, Beihai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BEIHAI JIXU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