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0500U - 自动旋转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旋转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150500U CN218150500U CN202222064855.3U CN202222064855U CN218150500U CN 218150500 U CN218150500 U CN 218150500U CN 202222064855 U CN202222064855 U CN 202222064855U CN 218150500 U CN218150500 U CN 2181505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door
- door
- ejector rod
- rotating column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包括充电门、顶杆、转动柱和驱动该转动柱的电机装置;所述充电门的内侧面靠近一竖边设有铰接耳;顶杆连接于充电门与转动柱之间,顶杆的一端与铰接耳连接,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凸起;顶杆外部设有支撑杆体,支撑杆体上凹设有沿其轴心线开设并容纳顶杆的限位槽;转动柱上设有波浪形的导向槽,导向槽首尾相接的环绕在转动柱上;导向槽内滑动设有所述导向凸起;电机装置设置于转动柱远离充电门的一端。转动柱在电机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波浪形的导向槽配合支撑杆体的作用下,可以推动顶杆形成往复式移动,此时的顶杆由于与充电门的铰接耳相接,可带动充电门的开启或关闭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自动旋转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新能源汽车,不但可以提高环保型,还可以提高经济适用性。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周期后,需要与充电桩连接进行充电。为了对汽车的充电口形成一道外部的防护,会在车身上设置一个覆盖在充电口外部的充电门。通常充电门的开启一般采用直接对充电门按压式开启和通过车内按钮开启。按压式的开启容易在产生误触之后,充电门便会打开(虽然不会完全的将充电门开启到最大的角度,但是会处于开启的状态),因此由于充电门可较为轻易的开启,会存在对内部的充电口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车内按钮开启,可以避免在外部误触的开启,但是开启的角度同样十分受限,仅能弹开一条缝隙,然后需要依靠人工将充电门进行大角度的开启,并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开启。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充电门无法形成完全的自动开启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动旋转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自动旋转门装置,包括充电门、顶杆、转动柱和驱动该转动柱的电机装置;
所述充电门的内侧面靠近一竖边设有铰接耳;
所述顶杆连接于充电门与转动柱之间,所述顶杆的一端与铰接耳连接,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凸起;
所述顶杆外部设有支撑杆体,所述支撑杆体上凹设有沿其轴心线开设并容纳顶杆的限位槽;
所述转动柱上设有波浪形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首尾相接的环绕在转动柱上;所述导向槽内滑动设有所述导向凸起;
所述电机装置设置于转动柱远离充电门的一端。
转动柱在电机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波浪形的导向槽配合支撑杆体的作用下,可以推动顶杆形成往复式移动,此时的顶杆由于与充电门的铰接耳相接,可带动充电门的开启或关闭操作;由于转动柱仅向同一方向转动,便可形成带动充电门的启闭,所以不需要对转动柱进行正反交替的驱动,相当于简化了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导向凸起为转动设置于顶杆上的滚轮。滚轮可可提高导向凸起在导向槽内移动的灵活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导向槽的内壁上设有与导向凸起相接触的阻尼层。所述阻尼层为橡胶材料制成,从而提升阻尼系数,最终提高导向凸起在导向槽内移动的平稳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本装置还包括电机开关一和电机开关二,所述电机开关一及电机开关二均通过导线与电机装置相接;所述电机开关一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室内;所述电机开关二设置于充电门的内侧面上。设置于驾驶室内的电机开关一提高开启的便利性,设置于充电门内侧面上的电机开关二,可以实现将充电门关闭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顶杆通过绳索一与充电门相接。通过绳索一将顶杆与充电门之间连接,从而实现顶杆对充电门启闭的带动,绳索一可提升两部件之间的柔性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充电门内侧面远离铰接耳的一端设有锁舌,所述锁舌与铰接耳之间连接有绳索二,所述绳索二经过顶杆与充电门接触的区域。由于绳索二经过顶杆与充电门接触的区域,在随着顶杆对充电门的顶压时,可对绳索二形成对锁舌的牵拉,时锁舌形成开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充电门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于顶杆与充电门相接触的区域;所述顶杆靠近充电门的一端上设有沿其径向开设的豁口,所述绳索一设置于该豁口内。通过与顶杆及绳索二对应的凹槽,在顶杆对绳索二顶压时,将绳索二顶入到豁口内,以增加绳索二形变的程度,保证锁舌的开启成功率;通过顶杆端部的豁口,在顶杆顶出时,顶杆端部与充电门相接触完成对充电门的推开,此时的绳索一在推动的作用下进入到豁口内,以避免对绳索一的过渡拉扯;当顶杆回缩时,绳索一脱离豁口,并在绳索一对充电门的牵拉作用下,完成充电门的关闭。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转动柱在电机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波浪形的导向槽配合支撑杆体的作用下,可以推动顶杆形成往复式移动,此时的顶杆由于与充电门的铰接耳相接,可带动充电门的开启或关闭操作;2、由于转动柱仅向同一方向转动,便可形成带动充电门的启闭,所以不需要对转动柱进行正反交替的驱动,相当于简化了整体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顶杆、支撑杆体及绳索一的组合示意图。
附图中:1、充电门,11、凹槽,2、顶杆,21、导向凸起,3、转动柱,31、导向槽,4、电机装置,5、支撑杆体,51、限位槽,6、铰接耳,7、锁舌,8、绳索一,9、绳索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所示,自动旋转门装置,包括充电门1、顶杆2、转动柱3和驱动该转动柱3的电机装置4;
所述充电门1的内侧面靠近一竖边设有铰接耳6;
所述顶杆2连接于充电门1与转动柱3之间,所述顶杆2的一端与铰接耳6连接,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凸起21;所述导向凸起21为转动设置于顶杆2上的滚轮。滚轮可可提高导向凸起21在导向槽31内移动的灵活程度。
所述顶杆2通过绳索一8与充电门1相接。通过绳索一8将顶杆2与充电门1之间连接,从而实现顶杆2对充电门1启闭的带动,绳索一8可提升两部件之间的柔性程度。
所述顶杆2靠近充电门1的一端上设有沿其径向开设的豁口,所述绳索一8设置于该豁口内。通过顶杆2端部的豁口,在顶杆2顶出时,顶杆2端部与充电门1相接触完成对充电门1的推开,此时的绳索一8在推动的作用下进入到豁口内,以避免对绳索一8的过渡拉扯;当顶杆2回缩时,绳索一8脱离豁口,并在绳索一8对充电门1的牵拉作用下,完成充电门1的关闭。
所述充电门1内侧面远离铰接耳6的一端设有锁舌7,所述锁舌7与铰接耳6之间连接有绳索二9,所述绳索二9经过顶杆2与充电门1接触的区域。由于绳索二9经过顶杆2与充电门1接触的区域,在随着顶杆2对充电门1的顶压时,可对绳索二9形成对锁舌7的牵拉,时锁舌7形成开启。
所述充电门1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设置于顶杆2与充电门1相接触的区域。通过与顶杆2及绳索二9对应的凹槽11,在顶杆2对绳索二9顶压时,将绳索二9顶入到豁口内,以增加绳索二9形变的程度,保证锁舌7的开启成功率。
所述顶杆2外部设有支撑杆体5,所述支撑杆体5上凹设有沿其轴心线开设并容纳顶杆2的限位槽51;所述导向槽31的内壁上设有与导向凸起21相接触的阻尼层。所述阻尼层为橡胶材料制成,从而提升阻尼系数,最终提高导向凸起21在导向槽31内移动的平稳性。
所述转动柱3上设有波浪形的导向槽31,所述导向槽31首尾相接的环绕在转动柱3上;所述导向槽31内滑动设有所述导向凸起21;
所述电机装置4设置于转动柱3远离充电门1的一端。
本装置还包括电机开关一和电机开关二,所述电机开关一及电机开关二均通过导线与电机装置4相接;所述电机开关一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室内;所述电机开关二设置于充电门1的内侧面上。设置于驾驶室内的电机开关一提高开启的便利性,设置于充电门1内侧面上的电机开关二,可以实现将充电门1关闭的便利性。
新能源汽车上安装充电门1的充电口处设有与锁舌7相配合的锁扣,以配合充电门1在关闭后的锁附状态。同样,充电门1通过铰接耳6转动在充电口上。
所述电机装置4和支撑杆体5固定安装于充电口的内壁上,从而分别完成对转动柱3和顶杆2的支撑。
综上所述本装置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下,充电门1为关闭状态,此时的导向凸起21位于导向槽31内的谷底(由于导向槽31在转动柱3上呈规律状并首尾连接的环绕,导向槽31靠近电机装置4一端的为谷底,远离电机装置4一端的为谷峰)。
按压处于驾驶室内的电机开关一,电机装置4驱动转动柱3转动一个行程(一个行程即导向凸起21由导向槽31的谷底至相邻的谷峰,或是由谷峰至相邻的谷底)。
按压电机开关一,电机装置4驱动转动柱3旋转,此时导向凸起21有导向槽31的谷底移动至谷峰,从而实现将顶杆2沿支撑杆体5的限位槽51顶出,在顶杆2顶出的过程中,顶杆2进入到充电门1的凹槽11内,从而实现对绳索二9的牵拉,牵拉的绳索二9拉动锁舌7脱离锁扣;此时绳索一8进入到顶杆2的豁口内并处于绷直状态,此时的绳索一8形成对铰接耳6形成向外打开的牵拉作用;当导向凸起21处于导向槽31的谷峰时,充电门1完成自动开启至最大角度。
当充电完毕后,按压电机开关二,电机装置4驱动转动柱3旋转,导向凸起21经导向到的谷峰至谷底,绳索一8脱离豁口后形成绷直状态后,对铰接耳6形成一个将充电门1向内关闭的拉动;当导向凸起21移动至导向槽31的谷底,充电门1完成自动关闭,并带动锁舌7与锁扣锁紧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转动柱在电机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波浪形的导向槽配合支撑杆体的作用下,可以推动顶杆形成往复式移动,此时的顶杆由于与充电门的铰接耳相接,可带动充电门的开启或关闭操作;由于转动柱仅向同一方向转动,便可形成带动充电门的启闭,所以不需要对转动柱进行正反交替的驱动,相当于简化了整体结构。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门(1)、顶杆(2)、转动柱(3)和驱动该转动柱(3)的电机装置(4);
所述充电门(1)的内侧面靠近一竖边设有铰接耳(6);
所述顶杆(2)连接于充电门(1)与转动柱(3)之间,所述顶杆(2)的一端与铰接耳(6)连接,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凸起(21);
所述顶杆(2)外部设有支撑杆体(5),所述支撑杆体(5)上凹设有沿其轴心线开设并容纳顶杆(2)的限位槽(51);
所述转动柱(3)上设有波浪形的导向槽(31),所述导向槽(31)首尾相接的环绕在转动柱(3)上;所述导向槽(31)内滑动设有所述导向凸起(21);
所述电机装置(4)设置于转动柱(3)远离充电门(1)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起(21)为转动设置于顶杆(2)上的滚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31)的内壁上设有与导向凸起(21)相接触的阻尼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开关一和电机开关二,所述电机开关一及电机开关二均通过导线与电机装置(4)相接;所述电机开关一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室内;所述电机开关二设置于充电门(1)的内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通过绳索一(8)与充电门(1)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门(1)内侧面远离铰接耳(6)的一端设有锁舌(7),所述锁舌(7)与铰接耳(6)之间连接有绳索二(9),所述绳索二(9)经过顶杆(2)与充电门(1)接触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旋转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门(1)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设置于顶杆(2)与充电门(1)相接触的区域;所述顶杆(2)靠近充电门(1)的一端上设有沿其径向开设的豁口,所述绳索一(8)设置于该豁口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16436 | 2022-07-05 | ||
CN2022217164367 | 2022-07-0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150500U true CN218150500U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4600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64855.3U Active CN218150500U (zh) | 2022-07-05 | 2022-08-05 | 自动旋转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150500U (zh) |
-
2022
- 2022-08-05 CN CN202222064855.3U patent/CN2181505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56612B (zh) | 一种自控插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装置 | |
CN218150500U (zh) | 自动旋转门装置 | |
CN108412258B (zh) | 两轮车存放箱 | |
CN205389118U (zh) | 智能防盗型电动汽车充电线 | |
CN219749963U (zh) | 一种充电口盖总成及车辆 | |
CN210622537U (zh) | 荷兰式开门装置 | |
CN215663680U (zh) | 一种充电口盖开启装置及电动汽车 | |
CN108820080B (zh) | 立式自调角自动停车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7501336U (zh) | 一种电池仓锁 | |
CN112140923B (zh) | 一种共享电动车充电桩 | |
CN217357702U (zh) | 一种设置有锁止机构的车载冰箱 | |
CN216033817U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活动弹出式充电接口 | |
CN116061834A (zh) | 一种汽车后备箱用盖板装置 | |
CN111516536B (zh) | 一种充电桩保护装置 | |
CN210127774U (zh) | 一种侧转折叠别墅车库门 | |
KR20230145668A (ko) | 차량용 시거잭 커버 모듈 | |
CN210941718U (zh) | 一种洗车机顶刷组件 | |
CN210670049U (zh) | 一种5g车载用终端设备 | |
CN222663236U (zh) | 一种智能换电柜 | |
KR102084945B1 (ko) | 자동차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핸들 조립체 | |
CN212507815U (zh) | 用于保险箱的锁结构 | |
CN108001248A (zh) | 一种改进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装置 | |
CN218569371U (zh) | 一种新能源充电桩的充电枪自动弹出机构 | |
JPH0411184A (ja) | 建設機械用キャビンのフロントウインド開閉装置 | |
CN216002897U (zh) | 一种电动车电池压条开合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