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278U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和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21278U CN218021278U CN202221704752.2U CN202221704752U CN218021278U CN 218021278 U CN218021278 U CN 218021278U CN 202221704752 U CN202221704752 U CN 202221704752U CN 218021278 U CN218021278 U CN 2180212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backrest
- seat
- angle
- rearw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座椅和汽车,该座椅包括靠背、前向坐垫和后向坐垫,靠背通过翻转至不同的角度与翻转至不同角度的后向坐垫之间形成后向座椅或者后排腿托,同时靠背翻转与前向坐垫形成前向座椅。该座椅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形成前向座椅、后向座椅以及后排腿托,从而满足乘坐者的不同使用需求,拓展了座椅的使用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汽车的个性化以及空间使用需求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汽车内的座椅一般仅具有前向乘坐的功能,不具备后向乘坐功能以及后排腿托功能,无法满足乘坐者在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以及后排乘坐者的舒适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和汽车,该座椅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形成前向座椅、后向座椅以及后排腿托,从而满足乘坐者的不同使用需求,拓展了座椅的使用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包括:
靠背;
前向坐垫,与所述靠背铰接,所述靠背翻转锁止在第一角度与所述前向坐垫形成前向座椅;
后向坐垫,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靠背的背面,所述后向坐垫翻转锁止在水平方向与翻转锁止在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形成后向座椅,或者,所述后向坐垫翻转锁止在第三角度形成后排腿托。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包括容纳所述后向坐垫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具有顶部开口以及底部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后向坐垫可翻转锁止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后向坐垫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置槽的底面相耦合。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
两个扶手,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的两侧;
头枕,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的上方;
其中,两个所述扶手随所述靠背转动进行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前向坐垫的上表面和所述后向坐垫的内表面均为具有符合人机舒适性的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翻转至所述第一角度与水平方向设置的所述前向坐垫之间的夹角为115°,所述后向坐垫翻转至水平方向与翻转至所述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之间的夹角为115°,翻转至所述第一角度的所述靠背与翻转至所述第三角度的所述后向坐垫之间的夹角为115°,翻转至所述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与翻转至所述第三角度的所述后向坐垫之间的夹角为165°。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与所述前向坐垫通过调角器连接,所述靠背与所述后向坐垫通过调角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靠背调节开关和后向坐垫调节开关,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角器电连接,所述靠背调节开关和所述后向坐垫调节开关安装在所述靠背上。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骨架,固定在所述后向坐垫内,所述骨架通过调角器与所述靠背连接,所述后向坐垫的背面具有开关槽,所述后向坐垫调节开关设置在所述骨架上并从所述开关槽内露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座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和汽车,该座椅包括靠背、前向坐垫和后向坐垫,靠背通过翻转至不同的角度与翻转至不同角度的后向坐垫之间形成后向座椅或者后排腿托,同时靠背翻转与前向坐垫形成前向座椅。该座椅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形成前向座椅、后向座椅以及后排腿托,从而满足乘坐者的不同使用需求,拓展了座椅的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前向座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靠背向前翻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靠背向前翻转时骨架和调角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后向座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和调角器处于后向座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后排腿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和调角器处于后排腿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处于又一后排腿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架和调角器处于又一后排腿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标记:
1-靠背;2-前向坐垫;3-后向坐垫;4-容置槽;5-扶手;6-头枕;7-靠背调节开关;8-后向坐垫调节开关;9-骨架;10-开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图9是本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该座椅设置在汽车内,其可以根据乘坐者的需求更换为不同的使用状态,从而满足乘坐者的乘坐需求。其中,座椅可以在前向座椅状态、后向座椅状态以及后排腿托等状态之间随意转换。
具体地,座椅包括靠背1、前向坐垫2以及后向坐垫3,如图1-图9所示。其中,靠背1与前向坐垫2铰接,靠背1可以相对于前向坐垫2翻转锁止在不同角度(即不同的位置)。后向坐垫3铰接设置在靠背1的背面,后向坐垫3可以隐藏在靠背1内,也可以相对于靠背1翻转锁止在不同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1与前向坐垫2之间可以通过调角器连接,实现翻转并在不同角度进行锁止的功能。后向坐垫3与靠背1之间也可以通过调角器连接,实现翻转并在不同角度进行锁止的功能。所述调角器可以为手动调角器,也可以为电动调角器。其中,所述调角器还可以替换为其它具有锁止功能的铰链机构等,同时锁止功能还可以为手动锁止。手动锁止可以通过旋转到指定位置,内外之间的通孔连通后通过人工插入锁销锁止。
所述座椅还包括靠背调节开关7和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角器电连接。也就是说,靠背调节开关7用于控制调节靠背1的翻转角度,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用于控制调节后向坐垫3的翻转角度。其中,所述靠背调节开关7和所述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可以安装在所述靠背1或者扶手等便于操作的部件上。
其中,前向坐垫2可以通过坐垫支架连接在汽车的地板上,前向坐垫2的位置固定,相对于汽车底板平行设置。也即,前向坐垫2处于水平方向设置。靠背1可以与前向坐垫2后端侧铰接。一般情况下,座椅处于前向座椅状态,此时靠背1翻转锁止在第一角度与前向坐垫2形成前向座椅。其中,第一角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乘坐者的需求进行调节,以便于乘坐者可以达到乘坐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以Y轴为靠背1的初始位置,也即靠背1垂直时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靠背1翻转第一角度,是指靠背1相对于Y轴旋转的角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靠背1翻转至第一角度与水平方向设置的所述前向坐垫2之间的夹角为115°,如图1所示。也即,座椅处于前向座椅状态时,靠背1逆时针翻转25°,靠背1和前向坐垫2之间的夹角为115°,其可以满足乘坐的舒适性。对于不同的乘坐者其舒适性的角度不同,因此靠背1翻转的第一角度可以随着乘坐者不同进行调整。
后向坐垫3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背面。一般后向坐垫3在不使用的状态时,可以锁止隐藏在靠背1内。当乘员需要后向乘坐时,可以将后向坐垫3翻转锁止在水平方向,将靠背1翻转锁止在第二角度,从而使得后向坐垫3和靠背1形成后向座椅,从而满足乘坐者后向乘坐的需求。其中,第二角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乘坐者的需求进行调节,以便于乘坐者可以达到乘坐的舒适性。
靠背1翻转第二角度是指靠背1旋转的角度大小。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靠背1翻转至第二角度与水平方向锁止的所述后向坐垫3之间的夹角为115°,如图4所示。也即,座椅处于后向座椅状态时,靠背1相对于Y轴顺时针翻转25°,后向坐垫3相对于靠背1翻转115°,靠背1和后向坐垫3之间的夹角为115°,其可以满足乘坐的舒适性。对于不同的乘坐者其舒适性的角度不同,因此靠背1翻转的第二角度可以随着乘坐者不同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后向坐垫3还可以翻转锁止在第三角度形成后排腿托,以便于向后排乘客提供腿部支撑。也即,后向坐垫3翻转形成后排腿托时,靠背1可以翻转锁止在任意的角度,其都不影响后排腿托的使用。所述第三角度可以根据后排乘客的舒适性调节。后向坐垫3翻转的第三角度是指后向坐垫3相对于Y轴旋转的角度大小。
在一种实施例中,后向坐垫3翻转的第三角度是指后向坐垫3相对于Y轴逆时针旋转140°。此时,所述靠背1翻转至第一角度(例如,靠背1逆时针旋转25°),可以与前向坐垫2之间形成前向座椅。也即,后向坐垫3与靠背1之间的夹角为115°,如图6所示。因此,在此时座椅既可以满足乘客前向乘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后排乘客的腿部支撑的需求,提升舒适性。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后向坐垫3翻转的第三角度是指后向坐垫3相对于Y轴逆时针旋转140°。此时,所述靠背1可以翻转至第二角度(例如,靠背1顺时针旋转25°),用于为腿托提供更大的使用空间。也即,后向坐垫3相对于靠背1翻转165°,翻转至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1与翻转至第三角度的所述后向坐垫3之间的夹角为165°,如图8所示。此时后向坐垫3以及靠背1的设置位置,可以为腿托提供更大的使用空间以及为乘客提供舒适性。优选地,所述前向坐垫2的上表面和所述后向坐垫3的内表面均为具有符合人机舒适性的曲面,也即前向坐垫2和后向坐垫3的结构符合大腿臀部曲线,符合基本的人机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靠背1包括容置槽4,如图4、图6、图8所示。所述容置槽4用于在非使用状态时,容纳后向坐垫3。也就是说,后向坐垫3在非使用状态时,后向坐垫3可以翻转锁止在所述容置槽4内进行隐藏,可以不占用后排过道空间,从而为乘客提供舒适性。当后向坐垫3隐藏在容置槽4内时,所述后向坐垫3的背面与所述靠背1的背面基本平行,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后向坐垫3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置槽4的底面相耦合。
其中,容置槽4具有顶部开口以及底部开口,后向坐垫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容置槽4靠近底部开口的一侧,以使得后向坐垫3在不适用时可以完全隐藏在容置槽4内。后向坐垫3翻转形成后向座椅时,容置槽4的顶部开口的设置使得所述容置槽4的底面形成所述后向座椅的背部支撑,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容置槽4的设置用于提供乘坐者乘坐时的舒适性。优选地,所述容置槽4的底面以及后向坐垫3的内表面符合人机的贴合设计,提高后向乘坐的舒适性。
在其它实施例中,当靠背1没有容置槽4时,后向坐垫3在不使用时,可以翻转与靠背1的背面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还包括骨架9,如图3、图5、图7、图9所示。其中,骨架9可以固定在所述后向坐垫3内,用于形成框架支撑等,提高后向座椅的承重性能等。所述骨架9通过调角器与所述靠背1连接,实现后向坐垫3与靠背1的铰接,同时还使得调角器可以隐藏在后向坐垫3内,提高座椅的美观性。进一步地,所述后向坐垫3的背面具有开关槽10。与调角器电连接的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可以设置在所述骨架9上并从所述开关槽10内露出,可以提高美观性,同时避免他人误碰开关。将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设置在后向坐垫3的背面便于后排乘客翻转后向坐垫3。在靠背1以及前向坐垫2内也可以同时设置有骨架,用于形成座椅的框架,增加支撑性能、承重性能等。
所述座椅还包括两个扶手5和头枕6,如图1所示。两个扶手5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两侧,用于为乘客提供包裹性。头枕6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上方,用于为乘客提供头部支撑,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其中,两个扶手5以及头枕6可以随靠背1转动而调整方向,从而满足前向座椅以及后向座椅时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的座椅。座椅可以通过坐垫支架固定或者滑动设置在汽车的底板上。座椅具备正向和负向均符合人体靠背躯干舒适性设计;头枕和扶手随着靠背转动一起转动;头枕具备正向和负向均满足人体头部舒适性设计,扶手转动后进行换向,使得靠背具备一定的包裹性。
本实施例的座椅由可旋转靠背、后向坐垫、前向坐垫等组成,其可以通过后向坐垫的翻转进行反向乘坐的拓展,使其满足乘客反向乘坐时的各种功能使用场景。后向坐垫还可以向下转动到不同角度,拓展成为后排腿托满足后排乘客乘坐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
靠背(1);
前向坐垫(2),与所述靠背(1)铰接,所述靠背(1)翻转锁止在第一角度与所述前向坐垫(2)形成前向座椅;
后向坐垫(3),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背面,所述后向坐垫(3)翻转锁止在水平方向与翻转锁止在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1)形成后向座椅,或者,所述后向坐垫(3)翻转锁止在第三角度形成后排腿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1)包括容纳所述后向坐垫(3)的容置槽(4),所述容置槽(4)具有顶部开口以及底部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向坐垫(3)可翻转锁止在所述容置槽(4)内,所述后向坐垫(3)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置槽(4)的底面相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
两个扶手(5),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两侧;
头枕(6),可翻转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上方;
其中,两个所述扶手(5)随所述靠背(1)转动进行翻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坐垫(2)的上表面和所述后向坐垫(3)的内表面均为具有符合人机舒适性的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1)翻转至所述第一角度与水平方向设置的所述前向坐垫(2)之间的夹角为115°,所述后向坐垫(3)翻转至水平方向与翻转至所述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1)之间的夹角为115°,翻转至所述第一角度的所述靠背(1)与翻转至所述第三角度的所述后向坐垫(3)之间的夹角为115°,翻转至所述第二角度的所述靠背(1)与翻转至所述第三角度的所述后向坐垫(3)之间的夹角为16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1)与所述前向坐垫(2)通过调角器连接,所述靠背(1)与所述后向坐垫(3)通过调角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靠背调节开关(7)和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角器电连接,所述靠背调节开关(7)和所述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安装在所述靠背(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骨架(9),固定在所述后向坐垫(3)内,所述骨架(9)通过所述调角器与所述靠背(1)连接,所述后向坐垫(3)的背面具有开关槽(10),所述后向坐垫调节开关(8)设置在所述骨架(9)上并从所述开关槽(10)内露出。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04752.2U CN218021278U (zh) | 2022-07-04 | 2022-07-04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04752.2U CN218021278U (zh) | 2022-07-04 | 2022-07-04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21278U true CN218021278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7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04752.2U Active CN218021278U (zh) | 2022-07-04 | 2022-07-04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21278U (zh) |
-
2022
- 2022-07-04 CN CN202221704752.2U patent/CN2180212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81761B2 (en) | Seat configur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interior | |
EP1449710B1 (en) | Seat device including a stowable auxiliary seat | |
US20110012386A1 (en) | Vehicle seat with back-support and shoulder-support wings | |
CN101638063B (zh) | 汽车座椅 | |
US20190232839A1 (en) | Vehicle seating arrangement with deployable bolsters | |
US10730444B2 (en) | Vehicle seating arrangement having storage solutions | |
JP552668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CN218021278U (zh)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
JP3573376B2 (ja) | 車両用多機能シート | |
JP2004106785A (ja) | 車両の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取り付け構造 | |
CN218021279U (zh) | 一种座椅和汽车 | |
JP2005343322A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US11820257B2 (en) | Vehicle seat arrangement | |
JP444238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JP2001001805A (ja) | 車両用センタ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 |
JPH0735166U (ja) | 腰 掛 | |
JP2532615Y2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 | |
CN114889505B (zh) | 车辆后排座椅及车辆 | |
JPS58183321A (ja) | 自動車の後部座席 | |
JP4062408B2 (ja) |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 |
JP2024086415A (ja) | シート | |
JP2555447Y2 (ja) | バス客席用シート | |
JP3641166B2 (ja) | 自動車の補助シート付シート装置 | |
JP2003118454A (ja) | 車 両 | |
JP2000177495A (ja) |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