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999680U - 发动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9680U
CN217999680U CN202222270543.8U CN202222270543U CN217999680U CN 217999680 U CN217999680 U CN 217999680U CN 202222270543 U CN202222270543 U CN 202222270543U CN 217999680 U CN217999680 U CN 217999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gine
pump
storage chamber
oil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705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国祥
宁健强
刘玮东
洪庆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705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9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9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9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和车辆。发动机包括:油底壳,油底壳具有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隔开;主泵油装置,用于向发动机泵送机油,主泵油装置包括第一机油泵与第一机油收集器,第一机油泵连接第一机油收集器,第一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一吸油口,第一吸油口位于前储油腔室;副泵油装置,用于将后储油腔室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副泵油装置包括第二机油泵与第二机油收集器,第二机油泵连接第二机油收集器,第二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二吸油口,第二吸油口位于后储油腔室。上述发动机中,可避免车辆上坡时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

Description

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包括发动机,发动机的各部件需要机油润滑以保持正常工作。在车辆上坡时,由于发动机油底壳会整体上倾,会使得机油液位面发生倾斜,吸油口无法吸取机油,进而导致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和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发动机,包括:
油底壳,油底壳具有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隔开;
主泵油装置,用于向发动机泵送机油,主泵油装置包括第一机油泵与第一机油收集器,第一机油泵连接第一机油收集器,第一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一吸油口,第一吸油口位于前储油腔室;
副泵油装置,用于将后储油腔室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副泵油装置包括第二机油泵与第二机油收集器,第二机油泵连接第二机油收集器,第二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二吸油口,第二吸油口位于后储油腔室。
上述发动机中,通过设置副泵油装置,可将后储油腔室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可避免车辆上坡时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或减少车辆上坡时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的机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储油腔室和所述后储油腔室通过所述油底壳中间区域向所述油底壳内部凸出的凸起隔开,所述凸起在所述油底壳外部形成供转向轴贯穿的凹陷。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机油泵为机械机油泵,发动机包括曲轴,第一机油泵通过传动装置与曲轴相连。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油泵为电动机油泵,第二机油泵用于与控制器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油泵用于根据控制器的启动信号开启,启动信号由车辆的上坡角度大于上坡临界角度时由控制器输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副泵油装置包括线束,线束连接第二机油泵,油底壳开设有通孔,线束穿设通孔并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通孔的孔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动机还包括卡环,线束包括位于油底壳外部的连接部,连接部的周壁设有卡槽,卡环部分地容置在卡槽,卡环固定连接油底壳的外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位于发动机的至少一缸和二缸之一的空间区域下方,后储油腔室位于发动机的至少三缸和四缸之一的空间区域下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油泵的排量不小于第一机油泵的排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副泵油装置包括油管,第二机油泵连接油管,油管的出油口朝向前储油腔室,油底壳还包括挡板,挡板位于油管的出油口和第一吸油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
上述车辆中,通过设置副泵油装置,可将后储油腔室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可避免车辆上坡时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或减少车辆上坡时发动机出现干摩擦问题的机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另一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油底壳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相关技术中的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本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0包含油底壳12、主泵油装置和副泵油装置。
油底壳12具有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隔开。
主泵油装置用于向发动机100泵送机油,主泵油装置包括第一机油泵20与第一机油收集器22,第一机油泵20连接第一机油收集器22,第一机油收集器22具有第一吸油口24,第一吸油口24位于前储油腔室b。
副泵油装置,用于将后储油腔室d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b,副泵油装置包括第二机油泵26与第二机油收集器28,第二机油泵26连接第二机油收集器28,第二机油收集器28具有第二吸油口30,第二吸油口30位于后储油腔室d。
上述发动机100中,通过设置副泵油装置,可将后储油腔室d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b,可避免车辆上坡时发动机100出现干摩擦问题或减少车辆上坡时发动机100出现干摩擦问题的机率。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12设计了两个储油腔室,分别为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与传统油底壳12相比,本方案增加了一个储油腔室。前储油腔室b是靠近车头方向为前,后储油腔室d是靠近车尾方向。当车辆上坡时,油底壳12内的机油会流向后储油腔室d,而且发动机100各摩擦副回流的部分机油也落入后储油腔室d,使得前储油腔室b内的机油液位面降低,第一吸油口24可能会出现吸取不到机油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副泵油装置,使得后储油腔室d的机油可以泵向前储油腔室b,保证第一吸油口24能够吸取机油对发动机100进行润滑。
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至少一缸和二缸之一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至少三缸和四缸之一的空间区域c下方。如此,可以使得前后储油腔室d的分布合理,提升发动机100的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和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和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和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和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位于发动机100的一缸和二缸的空间区域a下方,后储油腔室d位于发动机100的三缸和四缸的空间区域c下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通过油底壳12中间区域向油底壳12内部凸出的凸起14隔开,凸起14在油底壳12外部形成供转向轴16贯穿的凹陷18。如此,可以使发动机的结构相对简单。
具体地,凸起14在油底壳12外部形成凹陷18,凹陷18是供转向轴16贯穿,凸起14为发动机100本身为满足转向轴16所设置的结构,利用凸起14来隔开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无需再额外设置部件来隔开前储油腔室b和后储油腔室d,使发动机100的结构相对简单,降成本。
发动机100可以是纵置发动机100,特别地,发动机100可以是纵置越野发动机100。油底壳123下方中间区域布置有横向贯穿凹陷18的转向轴16,油底壳12与转向轴16的间隙要求D1≥25mm,以保证转向轴16与油底壳12不会发生干涉。
第一机油收集器22可作为主机油收集器布置在前储油腔室b内,第二机油收集器28可作为副机油收集器布置在后储油腔室d内。
第一机油泵20可作为主机油泵布置在发动机100的空间区域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机油泵20为机械机油泵,请参图3至图5,机械机油泵可通过传动装置32与发动机100的曲轴34相连,由曲轴34带动第一机油泵20旋转。这样,可以使得曲轴34转动时,第一机油泵20即可以进行工作,吸取前储油腔室b的机油对发动机100进行润滑。传动装置32可以是链传动装置32,或齿轮传输装置或其它传动装置32,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机油泵26可作为副机油泵布置在发动机100的空间区域c,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油泵26为电动机油泵,第二机油泵26用于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以是油底壳12外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第二机油泵26的启动和关闭可以由控制器控制。
根据总布置要求,纵置发动机100油底壳12中间下方区域布置横向贯穿的转向轴16,越野车辆上下坡的极限角度要求极高,一般要求≥45°。
请结合图9和图10,在相关技术中,常规的油底壳设计方案在一/二缸或三/四缸区域设计下沉区域,形成一个较深的储油腔室。以下采用油底壳一/二缸下沉区域的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根据总布置要求,纵置发动机油底壳3下方中间区域需布置横向贯穿的转向轴4,油底壳3与转向轴4的间隙要求D1≥25mm。油底壳3在一/二缸空间区域下方设计油底壳下沉储油腔室b,机油收集器2布置在储油腔室b内。V1为发动机运行时,油底壳内最大储油量;V2为发动机运行时,油底壳内最小储油量;Y1为车辆极限角度下坡时,机油倾斜后的高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1);Y2为车辆极限角度下坡时,机油倾斜后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Y3为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机油倾斜后的高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1);Y4为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机油倾斜后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Y5为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需保证机油收集器不吸空以及后端机油能顺畅回到储油腔室b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设计要求:机油收集器2的吸油口2-1在车辆极限角度上、下坡时,浸入上、下坡低液位面Y4、Y2的深度尺寸为C2、C1,C1、C2应≥10mm;对于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后端机油必须顺畅的回到储油腔室b的要求,低液位面Y4需处于Y5的位置处,液位面应高于倾斜后油底壳避让转向轴4形成高点的油底壳壳体处,液位面到形成高点的油底壳壳体距离E1应≥10mm。根据润滑系统的计算、机油燃油消耗比和保养里程,V1、V2是一定的值。
上述相关技术的油底壳,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机油量处于V2时,因大量的机油处于后端曲轴箱内,低液位面Y4低于油底壳避让转向轴4形成高点的油底壳壳体处或E1<10mm,势必会造成机油无法顺畅的回到储油腔室b,最终造成C2<10mm或者机油收集器吸油口2-1高于低液位面Y4,最终造成机油收集器2吸空,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功能。若强行增加机油加注量,满足后端回油和解决吸空问题,则会致使车辆极限角度上下坡时,曲轴1浸入高液位面Y1、Y3深度尺寸A1、B1增加,即增加曲轴的搅油程度,一方面加重了机油气泡的产生,影响润滑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曲轴箱内飞溅的机油急剧增多,部分机油颗粒和油气随着油气分离进气口浸入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不能分离不彻底,进入燃烧室燃烧,加速机油的消耗。
在图10中,相关的附号说明如下:
Y1、极限角度下坡-高液位面;
Y2、极限角度下坡-低液位面;
Y3、极限角度上坡-高液位面;
Y4、极限角度上坡-低液位面;
Y5、极限角度上坡-设计要求的低液位面;
A1、极限角度下坡-曲轴浸入高液位面的尺寸;
B1、极限角度上坡-曲轴浸入高液位面的尺寸;
C1、极限角度下坡-机油收集器吸油口浸入液位面的尺寸;
C2、极限角度上坡-机油收集器吸油口浸入液位面的尺寸;
D1、油底壳与转向轴的间隙要求;
E1、极限角度上坡-设计要求的低液位面的回油高度。
请参图1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车辆可以是越野车辆,越野车辆的上下坡的极限角度为45°,需保证机油收集器在极限角度上下坡时不吸空。
V1为发动机100运行时,油底壳12内最大储油量,V2为发动机100运行时,油底壳12内最小储油量,Y1为车辆极限角度下坡时,机油倾斜后的高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1),Y2为车辆极限角度下坡时,机油倾斜后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Y3为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机油倾斜后的高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1),Y4为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机油倾斜后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Y6为车辆上坡时,机油倾斜后的低液位面(对应的机油容积为V2)。
对于油底壳12的设计要求:第一机油收集器22的第一吸油口24在车辆极限角度下坡时,浸入下坡低液位面Y2的深度尺寸为C1应≥10mm,可调节前储油腔室b形状、深度尺寸H1和第一吸油口24的位置满足。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凸起14作适当调整,满足油底壳12外部传动轴布置。凸起14的高度、位置等也可以进行调整,以使得在车辆上下坡时,高储油腔室内的机油部分地流向低储油腔室,一定程度降低了液位面高度,降低搅油风险。
对于车辆极限角度上坡时,上坡低液位面Y6在低于倾斜后油底壳12内的凸起14处(油底壳12避让转向轴16形成的高点)的油底壳12壳体前,即低液位面Y6到凸起14处的油底壳12壳体距离E1≤0mm前,保证第一吸油口24浸入低液位面Y6的深度尺寸C2≥10mm,即使上坡极限角度45°情况下,第一吸油口24需一直浸入低液位面Y6的深度尺寸C2≥10mm,可以通过调整前储油腔室b形状、深度尺寸H1和第一吸油口24的位置实现。
在车辆上坡时,采用主泵油装置就能满足第一机油收集器22的吸油性能,满足润滑系统功能。即曲轴34通过链传动装置32带动第一机油泵20旋转,经第一机油收集器22吸油,将润滑油输送至发动机100各摩擦副,满足润滑系统功能。
在车辆上坡时,低液位面Y6到形成高点的油底壳12壳体处距离E1≥10mm的上坡角度,该角度通过液位面校核获得,称为上坡临界角度G1,写入控制器(如ECU),车辆实际的上坡角度通过传感器判断。这种工况下,采用主泵油装置就能满足第一机油收集器22的吸油性能,满足润滑系统功能,与下坡的工况策略一致。
在车辆上坡时,低液位面Y6到形成高点的油底壳12壳体距离E1<10mm的上坡角度,车辆实际的上坡角度通过传感器判断,在这种工况下,主泵油装置和副泵油装置可同时启动,主泵油装置负责将机油输送至发动机100各摩擦副,满足润滑系统功能,副泵油装置负责将后储油腔室d内的机油输送至前储油腔室b,防止第一机油收集器22吸空,防止发动机100摩擦副因缺少机油而出故障。
当车辆上坡时,通过传感器判断车辆的上坡角度,当车辆的上坡角度>上坡临界角度G1时,控制器可以发出启动信号,第二机油泵26可用于根据启动信号启动,将后储油腔室d内的机油输送至前储油腔室b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机油泵26的排量Q2不小于第一机油泵20的排量Q1。即设计选型时可要求Q2≥Q1,以保证前储油腔室b内有足够的机油,防止第一机油收集器22吸空,防止发动机100摩擦副缺少机油而出故障。
在图3中,相关的附号说明如下:
Y1、极限角度下坡-高液位面;
Y2、极限角度下坡-低液位面;
Y3、极限角度上坡-高液位面;
Y4、极限角度上坡-低液位面;
Y6、上坡时-低液位面;
A1、极限角度下坡-曲轴34浸入高液位面的尺寸(参考图10);
B1、极限角度上坡-曲轴34浸入高液位面的尺寸;
C1、极限角度下坡-机油收集器吸油口浸入液位面的尺寸;
C2、极限角度上坡-机油收集器吸油口浸入液位面的尺寸;
D1、油底壳12与转向轴16的间隙要求;
E1、上坡时-低液位面的回油高度;
H1、储油腔室b深度尺寸;
H2、储油腔室d深度尺寸。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油底壳12增加了后储油腔室d,车辆在极限角度上坡时,大大降低了曲轴34浸入高液位面Y3的深度尺寸B1,降低了曲轴34搅油的程度。
综上,本新型实施方式的油底壳12解决了纵置越野发动机100在极限角度上、下坡时,第一机油收集器22不吸空,极限角度上坡时,曲轴34尽可能地少搅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副泵油装置包括线束36,线束36连接第二机油泵26,油底壳12开设有通孔38,线束36穿设通孔38并通过密封圈40密封连接通孔38的孔壁。如此,可以防止机油泄漏。
具体地,第二机油泵26可以是电动机油泵,由控制器控制第二机油泵26工作与否。线束36可以连接第二机油泵26和控制器,用于传递电信号。通过密封圈40密封连接线束36和通孔38的孔壁,防止机油从通孔38处泄漏。密封圈40可以是O形密封圈40,密封圈40的材质可以是橡胶或其他合适的材质。线束可以用于连接发动机外部的控制器或其他电路。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位于通孔38内的线束36部位的周壁环设有密封圈槽42,密封圈40可以部分地容置在密封圈槽42,如此,密封圈槽42可以防止密封圈40的移位,保证密封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图6,发动机100还包括卡环44,线束36包括部分地位于油底壳12外部的连接部46,连接部46的周壁设有卡槽48,卡环44部分地容置在卡槽48,卡环44固定连接油底壳12的外壁。如此,可以对线束36的连接部46进行固定,便于线束36与发动机100外部的线路连接。
具体地,连接部46可以是插座或插头,可通过外部连接器与连接部46进行插接连接,以实现第二机油泵26与控制器的电连接。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环44大致呈C形,安装时,可以从卡环44的开口处沿着卡槽48挤进连接部46,使连接部46卡入卡环44内。连接部46固定后,可以利用外部连接器与连接部46进行插接。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6也可以适用其他方式来固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副泵油装置包括油管50,第二机油泵26连接油管50,油管50的出油口朝向前储油腔室b,油底壳12还包括挡板(图未示),挡板位于油管50的出油口和第一吸油口24之间。如此,可以减小副泵油装置泵出的机油对第一吸油口24周围的油液波动,降低对吸油性能的影响。
具体地,挡板可以对经由油管50的出油口输出的机油进行一定的减速缓冲作用,进而减少从油管50的出油口输出的机油对前储油腔室b内的油液波动。挡板可以设置在距离油管50的出油口一定距离处。
副泵油装置还包括油管支架52,油管50压装在第二机油泵26上,油管50上焊接有油管支架52,第二机油泵26和油管支架52可通过螺栓54固定在油底壳1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0。
上述车辆中,通过设置副泵油装置,可将后储油腔室d的机油泵至前储油腔室b,可避免车辆上坡时发动机100出现干摩擦问题或减少车辆上坡时发动机100出现干摩擦问题的机率。
具体地,车辆包括但不限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增程式电动车、燃油车、氢动力车辆等等。车辆还可包括车身,发动机100可安装在车身的前部或后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发动机100的实施方式和有益效果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为避免冗余,在此不作详细展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者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具有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所述前储油腔室和所述后储油腔室隔开;
主泵油装置,用于向所述发动机泵送机油,所述主泵油装置包括第一机油泵与第一机油收集器,所述第一机油泵连接所述第一机油收集器,所述第一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一吸油口,所述第一吸油口位于所述前储油腔室;
副泵油装置,用于将所述后储油腔室的机油泵至所述前储油腔室,所述副泵油装置包括第二机油泵与第二机油收集器,所述第二机油泵连接所述第二机油收集器,所述第二机油收集器具有第二吸油口,所述第二吸油口位于所述后储油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储油腔室和后储油腔室通过所述油底壳中间区域向所述油底壳内部凸出的凸起隔开,所述凸起在所述油底壳外部形成供转向轴贯穿的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油泵为机械机油泵,所述发动机包括曲轴,所述第一机油泵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曲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油泵为电动机油泵,所述第二机油泵用于与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油泵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的启动信号开启,所述启动信号由车辆的上坡角度大于上坡临界角度时由所述控制器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泵油装置包括线束,所述线束连接所述第二机油泵,所述油底壳开设有通孔,所述线束穿设所述通孔并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通孔的孔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卡环,所述线束包括位于所述油底壳外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壁设有卡槽,所述卡环部分地容置在所述卡槽,所述卡环固定连接所述油底壳的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储油腔室位于所述发动机的至少一缸和二缸之一的空间区域下方,所述后储油腔室位于所述发动机的至少三缸和四缸之一的空间区域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油泵的排量不小于所述第一机油泵的排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泵油装置包括油管,所述第二机油泵连接所述油管,所述油管的出油口朝向所述前储油腔室,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油管的出油口和所述第一吸油口之间。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CN202222270543.8U 2022-08-26 2022-08-26 发动机及车辆 Active CN217999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0543.8U CN21799968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发动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70543.8U CN21799968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发动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9680U true CN217999680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2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70543.8U Active CN21799968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发动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968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2756A (zh) * 2022-12-29 2023-03-21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
CN115898588A (zh) * 2022-12-19 2023-04-04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拖拉机v型油底壳及设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98588A (zh) * 2022-12-19 2023-04-04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拖拉机v型油底壳及设计方法
CN115822756A (zh) * 2022-12-29 2023-03-21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999680U (zh) 发动机及车辆
EP2390534B1 (en) Oil pump apparatus
CN101519989B (zh) 用于车辆的干式贮油箱组件
EP2053274B1 (en) Oil suction system
US8899266B2 (en) Fluid displacement reservoir
US6041751A (en) Oil pa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660436A (zh) 一种发动机用抗倾斜油底壳
CN208416867U (zh) 一种车载往复式压缩机上油装置
CN101377141B (zh) 油盘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JP3759275B2 (ja) エアブリーザ装置
CN216231668U (zh) 一种多功能燃油箱
CN215256390U (zh) 一种发动机曲通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217320039U (zh) 一种减小上下坡断油风险的储油结构
CN111911263B (zh) 车辆用机油供给机构
CN212272353U (zh) 一种油底壳系统及发动机
JPH0658392A (ja) トランスファギヤの潤滑装置
CN218966590U (zh) 一种驱动桥的外壳、驱动桥以及车辆
CN222356138U (zh) 驱动总成和车辆
CN114458412B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搅油结构和发动机
CN217327455U (zh) 一种发动机搅油润滑系统和发动机
CN219176416U (zh) 一种油底壳装置及车辆
CN217170458U (zh) 燃油箱及车辆
CN220539705U (zh) 发动机及车辆
CN221120278U (zh) 一种柴油泵的外过油结构
CN116811568A (zh) 塑料高压燃油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