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979151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151U
CN217979151U CN202222331776.4U CN202222331776U CN217979151U CN 217979151 U CN217979151 U CN 217979151U CN 202222331776 U CN202222331776 U CN 202222331776U CN 217979151 U CN217979151 U CN 217979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duct
return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17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317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新风机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保温主体,壳体设有进风口、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换热芯体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保温主体采用一体式结构,保温主体内一体形成有多个支承部,通过多个支承部能够对换热芯体提供可靠的支撑;室外空气经过进风口、第一换热通道和新风口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经过回风口、第二换热通道和排风口排出室外,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会在换热芯体中进行热交换,在新风换气的同时能够实现能量的回收,保温主体起到保温和支撑作用,无需拼装,减小部件的数量,大大简化装配结构,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模具成本,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机采用多块泡沫拼接的形式,泡沫和泡沫之间需贴海绵进行保温,多个泡沫材料成本和模具成本较高,装配也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机,采用一体式结构的保温主体进行装配,减小部件数量,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机,包括:壳体、换热芯体和保温主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换热芯体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保温主体为一体式结构且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保温主体内设有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布置的多个支承部,多个所述支承部均与所述换热芯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壳体内设置保温主体,保温主体采用一体式结构,保温主体内一体形成有多个支承部,通过多个支承部连接换热芯体,能够对换热芯体提供可靠的支撑;室外空气经过进风口、第一换热通道和新风口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经过回风口、第二换热通道和排风口排出室外,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会在换热芯体中进行热交换,在新风换气的同时能够实现能量的回收,保温主体起到保温和支撑作用,无需拼装,减小部件的数量,大大简化装配结构,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模具成本,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主体内限定出进风风道、新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回风风道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排风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之间、所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之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之间分别设有所述支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支承部分别设有钣金件,所述钣金件设有定位槽,所述换热芯体的角部对应连接与所述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钣金件成型于所述支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主体包括三个支承部和内循环风阀,所述内循环风阀设于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之间,并与所述换热芯体连接;在所述内循环风阀打开时将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新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循环风阀包括阀门支架和阀门组件,所述阀门支架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的内循环通道,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打开或关闭所述内循环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支架的一侧与所述保温主体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与所述换热芯体的角部连接的定位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回风风道内设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顶端设有与所述阀门支架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所述导风部和所述阀门支架配合限定出回风通道,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电机和门板,所述门板转动连接于所述阀门支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门板转动,以在打开所述内循环通道时能够关闭所述回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风道的新风滤网,所述钣金件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新风滤网的第一安装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回风风道的排风滤网,所述钣金件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排风滤网的第二安装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主体为泡沫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风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保温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保温主体与壳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0;进风口110;新风口120;回风口130;排风口140;
保温主体200;开口201;第一安装位202;第二安装位203;进风风道204;新风风道205;回风风道206;排风风道207;回风通道208;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第三支承部230;导风部240;第五卡槽241;第一钣金件250;第一定位槽251;第一卡槽252;第三卡槽253;第二钣金件260;第二定位槽261;第二卡槽262;第三钣金件270;第三定位槽271;支撑件280;
换热芯体300;
新风风机400;第一安装支架410;
排风风机500;第二安装支架510;
内循环风阀600;阀门支架610;第四定位槽611;第四卡槽612;内循环通道613;第六卡槽614;阀门组件620;电机621;门板622;内循环滤网623;
新风阀700;
新风滤网800;
排风滤网900;
新风机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0,包括壳体100、保温主体200和换热芯体300,壳体100设有进风口110、新风口120、回风口130和排风口140,保温主体200 为采用泡沫制作而成的一体式泡沫件,保温主体200安装在壳体100内,保温主体200与壳体100的内腔匹配,使保温主体200的底面与壳体100的底壁抵接,保温主体200的侧壁与壳体100的内壁抵接。换热芯体300安装在保温主体200内,换热芯体300内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附图未示出),其中第一换热通道连通进风口110与新风口120,第二换热通道连通回风口130和排风口14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图2所示为保温主体2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保温主体200的侧壁开设有四个开口201,四个开口201与进风口110、新风口120、回风口130和排风口140一一对应,使保温主体200的内腔与进风口110、新风口120、回风口130和排风口140相连通。保温主体200内壁设有沿壳体100的周向分布的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依次分布在保温主体200的三个侧壁,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第三支承部230均与换热芯体300连接,通过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配合起到限位作用,能够对换热芯体300提供可靠的支撑,且通过保温主体200能够减小壳体 100与室内空气的温差,从而能够减少凝露的产生;可理解到,保温主体200起到保温和支撑作用,无需增加额外的支撑部件。实施例的泡沫件可以采用聚苯乙烯泡沫(Expanded Polystyrene,EPS)、发泡聚丙烯(Expended polypropylene,EPP)等材质,具有抗震、保温等特性,保温主体200的材质不限于泡沫,也可以是保温棉等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第三支承部230凸出形成于保温主体 200的内壁,且均与保温主体200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提高结构强度,无需在各个支承部与保温主体200之间增加加固件。可理解到,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配合限定出与换热芯体300匹配的第一安装位202,换热芯体300能够装配在第一安装位202内,保温主体200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一安装位202对应的安装口,换热芯体300通过安装口装配到第一安装位202中;通过改变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的位置和凸出的尺寸可调整第一安装位202的尺寸,可以匹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换热芯体300。安装时将保温主体200直接装配到壳体100内,换热芯体300装配到第一安装位 202,操作简便,保温主体200无需拼接,相对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泡沫拼接的结构,利用一体式泡沫件能够有效解决泡沫之间因密封不足而导致的凝露现象,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减小部件的数量,有利于节省材料成本和模具成本,大大简化装配结构,减少装配所消耗的工时,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机1000还包括有新风风机400和排风风机500,新风风机400和排风风机500均安装在保温主体200内,进风口110、第一换热通道和新风口120连通,回风口130、第二换热通道和排风口140连通,新风风机400设置在新风风道205内,排风风机500设置在排风风道207内。进风口110和排风口140设于壳体100的一侧,回风口130和新风口120设于壳体100的另一侧,进风口110和排风口140可通过风管连通室外环境,回风口130和新风口120可通过风管连通室内环境,工作时新风风机400将室外空气从进风口110吸入,经过第一换热通道和新风口120进入室内;排风风机500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30吸入,经过第二换热通道和排风口140排出室外,从而将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会在换热芯体300 中进行热交换,室外空气将室内空气的热量吸收送回到室内,在新风换气的同时能够实现能量的回收,减小室内空调的负荷。
参照图3和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机400和排风风机500均为离心风机,新风风道205内设置用于安装新风风机400的第一安装支架410,排风风道207内设置用于安装排风风机500的第二安装支架510,可利用螺钉等连接件穿过保温主体200的底壁,将第一安装支架410和第二安装支架510均与壳体100的底板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保温主体200起到缓冲作用,能够吸收新风风机400和排风风机500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提高运行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主体200内限定出进风风道204、新风风道205、回风风道206和排风风道207,进风风道204连通进风口110和第一换热通道,新风风道205连通新风口120和第一换热通道,回风风道206连通回风口130和第二换热通道,排风风道207连通排风口140和第二换热通道。换热芯体300位于保温主体200的中部位置,进风风道204、新风风道205、回风风道206和排风风道207沿换热芯体300的周向分布,新风风机400安装在新风风道205内,排风风机500安装在排风风道207内;室外空气依次经过进风口110、进风风道204、第一换热通道、新风风道205和新风口120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回风口130、回风风道206、第二换热通道、排风风道207和排风口140排出室外,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分别沿独立的风道进行新风换气,整体结构紧凑,能实现壳体100的小型化设计,提高安装场景的适应性。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机1000还包括内循环风阀600,内循环风阀600 固定在保温主体200内,内循环风阀600位于回风风道206与新风风道205之间,第一支承部210位于进风风道204与回风风道206之间,第二支承部220位于进风风道204与排风风道207之间,第三支承部230位于排风风道207与新风风道205之间。保温主体200设有与内循环风阀600匹配的第二安装位203,在换热芯体300安装到第一安装位202后,将内循环风阀600插入到第二安装位203,通过换热芯体300对内循环风阀600进行限位,使换热芯体300得到固定,安装简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需要安装内循环风阀600的情况下,可在保温主体200内设置第四支承部(附图未示出),通过第四支承部将回风风道206与新风风道205隔开,第四支承部的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的结构,具体不再赘述。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的新风机1000还包括新风阀700,新风阀700设置在进风风道204内,新风阀700用于打开或关闭进风口110。开启新风模式时,新风阀700打开,内循环风阀600关闭,使回风风道206与新风风道205不连通,新风风机400从室外引入新风,排风风机500排除室内污浊空气,并通过换热芯体300进行换热,室内的空气处于新鲜状态。当不需要换气或室外空气受污染时,新风机1000打开内循环模式,内循环风阀 600打开,使回风风道206与新风风道205通过内循环风阀600的内循环通道613导通,且内循环风阀600能够控制关闭回风风道206,且新风阀700控制关闭进风口110,室外空气不会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经过回风口130、内循环风阀600和新风口120回流到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利用内循环风阀600的内循环滤网623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使室内空气在循环流动时能够被过滤净化,从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承部210朝向换热芯体300的侧面设有第一钣金件250,第二支承部220朝向换热芯体300的侧面设有第二钣金件260,第三支承部230朝向换热芯体300的侧面设有第三钣金件270,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均与换热芯体300连接。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有利于提高对应支承部位置的结构强度,使各个支承部对换热芯体300的支撑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参照图3和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钣金件25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部210,第二钣金件26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承部220,第三钣金件27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三支承部230,使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均得到有效的固定。以第一钣金件250和第一支承部210为示例进行说明,第一钣金件250一体成型,第一钣金件250与第一支承部210的侧面匹配,在第一钣金件250和第一支承部210上分别设置对应的多个螺孔,螺孔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分布,利用螺钉穿过第一钣金件250和第一支承部210的螺孔,使得第一钣金件250贴合并紧固于第一支承部210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也可与保温主体 200一体发泡成型,使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能够对应镶嵌到第一支承部210、第二支承部220和第三支承部230,减少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的装配流程。
参照图5、图6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配合限定出第一安装位202,且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均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具体是自壳体100的底壁延伸至壳体100的顶壁,使第一钣金件250、第二钣金件260和第三钣金件270作为保温主体200的受力部件,能够起到支撑换热芯体300和壳体100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新风机1000整体结构强度。
参照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钣金件250一体形成有第一定位槽251,第二钣金件260一体形成有第二定位槽261,第三钣金件270一体形成有第三定位槽271,第一定位槽251、第二定位槽261和第三定位槽271均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结合图1可理解到,换热芯体300整体为方形体,换热芯体300沿周向具有四个边角,四个边角也可理解为四个角部,其中三个边角分别对应卡接于第一定位槽251、第二定位槽261和第三定位槽271。换热芯体 300也称为全热交换器,包括四个侧面,四个侧面与进风风道204、新风风道205、回风风道 206和排风风道207一一对应,其中,与进风风道204和新风风道205对应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与回风风道206和排风风道207对应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第二换热通道的进口和出口,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在换热芯体300内交叉设置,使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能够在换热芯体300内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芯体300的边角为直角,每个边角的直角边均能够与第一定位槽251、第二定位槽261和第三定位槽271的侧壁相抵接,起到限位作用。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第一定位槽251、第二定位槽261和第三定位槽271也具有导向作用。安装时,换热芯体300 沿高度方向从第一定位槽251、第二定位槽261和第三定位槽271的上端或下端插入到第一安装位202内,从而使换热芯体300能够快速装配到新风机1000内,装配效率高。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的顶部设有顶板(附图未示出),可在顶板开设检修口和盖合于检修口的盖板,检修口与安装口对应,通过盖板可打开或关闭检修口,便于更换与检修换热芯体300。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在壳体100的底板设置检修口和盖板,这样在新风机1000吊装时,不管顶板朝上还是底板朝上,均可方便对换热芯体300进行检修。此外,在保温主体200与壳体100的顶板之间设置泡沫板(附图未示出),泡沫板能够覆盖进风风道204、新风风道205、回风风道206和排风风道207,提高保温性能。
参照图1所示,新风机1000还包括新风滤网800和排风滤网900,新风滤网800设置在进风风道204内,排风滤网900设置在回风风道206内,第一钣金件250和第二钣金件260设有第一安装结构,第一钣金件250和内循环风阀600设有第一安装结构,新风滤网800固定于第一安装结构,排风滤网900固定于第二安装结构;具体来说,第一钣金件250设有第一卡槽252和第三卡槽253,第二钣金件260设有第二卡槽262,内循环风阀600设有第四卡槽612,其中,第一卡槽252和第二卡槽262位于进风风道204内,新风滤网80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卡槽252,新风滤网800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槽262,使新风滤网800固定在进风风道204内;第三卡槽253和第四卡槽612位于回风风道206内,排风滤网900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卡槽253,排风滤网900的另一端固定在第四卡槽612,使排风滤网900固定在回风风道206内。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模式开启时,室外空气依次经过进风口110、新风阀700、新风滤网800、第一换热通道、新风风机400和新风口120后进入室内,通过新风滤网800能够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使进入室内的新风更加洁净,图1中所示的带箭头虚线P1表示新风路径;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回风口130、排风滤网900、第二换热通道、排风风机500和排风口140后排出室外,图1中所示的带箭头虚线P2表示排风路径。由于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均经过过滤后进入换热芯体300,能够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减少对换热芯体300的污染,有利于提高换热芯体300的使用寿命。新风滤网800可以是高效滤网,保证室内空气具有较高的洁净度;排风滤网900可以是初效滤网,能够有效过滤空气的灰尘颗粒等污染物,新风滤网800和排风滤网900的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循环风阀600包括阀门支架610和安装于阀门支架610的阀门组件620,阀门支架610采用塑料材质制作,保温主体200的内壁限定出第二安装位203,阀门支架610与第二安装位203匹配,阀门支架610的一侧卡接于第二安装位203,阀门支架610的另一侧设有与换热芯体300的角部连接的定位结构,实施例中该定位结构为第四定位槽611,阀门支架610通过第四定位槽611卡接于换热芯体300,从而使阀门支架610能够固定在回风风道206与新风风道205之间。此外,第四卡槽612设于阀门支架610靠近第四定位槽611位置,第四卡槽612和第四定位槽611均沿阀门支架610 的高度方向延伸,阀门支架610装配到位后,通过第四卡槽612与第三卡槽253配合固定排风滤网900。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阀门支架610内限定出内循环通道613,阀门组件620包括电机621、门板622和内循环滤网623,门板622通过转轴与电机621连接,电机 621能够驱动门板622绕转轴转动,使门板622能够打开或关闭内循环通道613,内循环滤网 623设置在内循环通道613中,当门板622打开时,回风口130和新风口120通过内循环通道613相连通形成内循环风道,室内空气通过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并通过内循环滤网623 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结合图1可理解,图1中所示的带箭头虚线P3表示内循环的送风路径,内循环滤网623可以是高效滤网、除甲醛滤网等,从而有效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参照图4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回风风道206内设有导风部240,导风部240凸出形成于保温主体200的内壁且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导风部240的顶端通过支撑件280与阀门支架610连接,利用支撑件280、导风部240与阀门支架610配合限定出回风通道208,回风通道208位于回风口130与换热芯体300之间。新风机10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电机621驱动门板622打开内循环通道613,并进一步驱动门板622转动一定的角度到达回风通道208处,使门板622关闭回风通道208,也就是说,在电机621驱动下门板622由内循环通道613位置切换至回风通道208位置,此时室内空气不会排出室外,而且新风阀700 会关闭进风口110,实现室内空气沿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
参照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部240的顶端靠近阀门支架 610位置设有第五卡槽241,阀门支架610的顶端靠近导风部240位置设有第六卡槽614,支撑件280的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五卡槽241和第六卡槽614内,使支撑件280得到固定。支撑件280的材质可以是泡沫或铝型材,支撑件280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提高内循环风阀600连接结构的强度,使内循环风阀600更加稳定可靠;另一方面,当门板622关闭回风通道208时,支撑件280能够封堵门板622与壳体100顶板之间的间隙,减小室内空气沿间隙排出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结构实用可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进风口、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
换热芯体,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保温主体,为一体式结构且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保温主体内设有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布置的多个支承部,多个所述支承部均与所述换热芯体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主体内限定出进风风道、新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回风风道连通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排风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之间、所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之间、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之间分别设有所述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承部分别设有钣金件,所述钣金件设有定位槽,所述换热芯体的角部对应连接与所述定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钣金件成型于所述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主体包括三个支承部和内循环风阀,所述内循环风阀设于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之间,并与所述换热芯体连接;在所述内循环风阀打开时将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新风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阀包括阀门支架和阀门组件,所述阀门支架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回风风道的内循环通道,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打开或关闭所述内循环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支架的一侧与所述保温主体固定连接,另一侧设有与所述换热芯体的角部连接的定位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风道内设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顶端设有与所述阀门支架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所述导风部和所述阀门支架配合限定出回风通道,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电机和门板,所述门板转动连接于所述阀门支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门板转动,以在打开所述内循环通道时能够关闭所述回风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风道的新风滤网,所述钣金件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新风滤网的第一安装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回风风道的排风滤网,所述钣金件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排风滤网的第二安装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主体为泡沫材质。
CN202222331776.4U 2022-08-31 2022-08-31 新风机 Active CN217979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1776.4U CN217979151U (zh) 2022-08-31 2022-08-31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1776.4U CN217979151U (zh) 2022-08-31 2022-08-31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151U true CN217979151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62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1776.4U Active CN217979151U (zh) 2022-08-31 2022-08-31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59686A1 (en) Ventilator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1623421A (zh) 一体式空调
CN210511918U (zh) 空调柜机
CN2170313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217979151U (zh) 新风机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640395U (zh) 一种新风机和新风设备
CN217929114U (zh) 新风机
KR101217114B1 (ko) 슬림형 공기조화장치
KR100895136B1 (ko) 환기시스템
CN212390489U (zh) 空调器
CN217844192U (zh) 新风机
CN21251150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929117U (zh) 新风机
CN115406030A (zh) 新风机
JPH06109302A (ja) 空調換気扇
CN217929115U (zh) 新风机
KR20070051220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CN215675502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JP34438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9389989U (zh) 阀座、阀门总成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7929191U (zh) 内循环风阀及新风机
CN217929190U (zh) 内循环风阀及新风机
CN21957218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