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69178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69178U CN217969178U CN202221959141.2U CN202221959141U CN217969178U CN 217969178 U CN217969178 U CN 217969178U CN 202221959141 U CN202221959141 U CN 202221959141U CN 217969178 U CN217969178 U CN 217969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ehicle
- air inlet
- opening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进风装置和新风装置,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吸风部件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进风道的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车身尾部,与泄压门连通,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C柱饰板上,与饰板开口连通;新风装置设于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壳体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中控台的进风开口连通;排风部件固定于壳体内部;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壳体的外壁、且通过第二开口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连通。能够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且不需要额外开孔,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于智能座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汽车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还对汽车内空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对车内各种味道清除,例如:“新车”味道、高温暴晒下车内刺鼻的味道、烟民的味道等。“新车”味道的主要成分是车内材料散发出的有害化学气体,其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源于新车本身:汽车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若这些零部件中的有害气体和气味没有得到充足释放,会污染驾驶室很长时间。二是源于车内装饰:装饰材料中含有的有害气体包括苯、甲醛、丙酮和二甲苯等,可不同程度地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高温暴晒下车内刺鼻味道的主要原因是车内温度过高释放过量的甲苯及其他有害物质,引起刺鼻味道。烟民呼出的二手烟含有致癌的物质,会造成车内的空气不同程度的污染。
目前车内不新鲜的空气,主要是通过开启窗户或者空调开更换空气,达到保持车内空气的循环对流,但是用户通常只是在开车过程中进行换气,在停车之后仍然会关闭车门车窗,且下电关闭空调,使车内形成封闭空间。一般状况每日开车的时间占比不足10%,大多数车辆处于停止状态。针对露天高温暴晒下的停止车辆,尤其是新车车辆,有害物质会严重释放形成难闻味道,同时车内温度远高于外界温度。目前市场主流车型中有远程遥控开启空调循环降温的功能,缺点是循环时间短,消耗大,人工操作,使用频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505913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进风排气系统,包括鼓风机、上蜗壳、中蜗壳、下蜗壳,鼓风机固定在上蜗壳和下蜗壳之间,且上蜗壳与中蜗壳构成外面的第一风道,中蜗壳与下蜗壳构成里面的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一端设置为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为外循环进风口,且通过防火墙(车身驾驶舱和车外发动机舱的分隔墙)通到车外,能与车外空气相通(即在防火墙上新开了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分别设置了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因此,通过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能够对第一风道或者第二风道进行有效地汽车内外气切换,构成车内直通车外的风道,能快速降低车内温度,解决了夏季长时间室外停车后车厢内高温难以快速降低的不足的问题,既能节能降耗,又能使开车人和乘车人更加舒服。但是在车辆的防火墙上新开了孔,这样破坏了防火墙原本的隔音效果和防水作用,同时车辆行驶过程中也会把外发动机舱内的空气带入座舱中,导致车内空气的二次污染,破坏了车辆原本的气密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车辆的新风系统一般会单独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而影响车辆的隔音、防水、以及气密性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不仅能够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而且还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设有泄压门、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C柱饰板、以及中控台;其中,泄压门设置于车身尾部、且与车外相通,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设置于车身的底部、且与车外相通,中控台设置于车身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C柱饰板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车内连通的饰板开口,中控台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开口。
车辆还包括:进风装置,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吸风部件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进风道的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车身尾部,并与泄压门连通,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C柱饰板上,并与饰板开口连通;新风装置,新风装置设置于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中控台的进风开口连通;排风部件固定于壳体内部;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壳体的外壁、且通过第二开口与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连通。
其中,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且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车身尾部的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之后空气从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流入座舱的前部内,然后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以达到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另外,由于泄压门和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均为车辆原有的孔,该车辆不需要额外开孔以使车内外空气相通,可做到基本保留原有的白车身,就能够达到换气的效果,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两个泄压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C柱饰板具有两个,且两个C柱饰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侧;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与两个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进风道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的饰板开口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C柱饰板具有两个,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与两个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进风道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的饰板开口连通,两个进风组件均能够主动吸气,排风部件主动排气,提高了车外内空气循环对流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车内的降温排污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每一个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部;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的过滤部固定于进风道的一端,且相对于吸风部件更靠近对应的泄压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过滤部能够提高从泄压门进入车内的空气的质量,提高车内空气的洁净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每一个进风组件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支架;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的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于车身尾部且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进风道的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以使进风口与对应的泄压门连通;且过滤部和吸风部件固定于安装支架的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安装支架,便于进风组件的进风道、过滤部和吸风部件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分别与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通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控制器用于控制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启动和停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控制器与车辆的中控屏通过CAN总线通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与车辆的中控屏连接,能够通过中控屏控制控制器,进一步控制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的启动和停止。控制器与CAN总线通信连接,还能够通过CAN总线获取车辆信息,根据车辆信息进一步控制吸风部件、以及排风部件的启动和停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辆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固定于中控台上,并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且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吸风部件和排风部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于中控台上的温度传感器能够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吸风部件和排风部件的启动和停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车辆还包括电池包和整车电池,整车电池与电池包、控制器连接;电池包分别与吸风部件、排风部件、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独立的电池包分别与吸风部件、排风部件、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连接,给吸风部件、排风部件、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供电,防止整车馈电现象。整车电池与电池包、控制器连接,若电池包电量不足时,可通过控制器控制整车电池给电池包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电池包设置于中控台的底部、且与车身可拆卸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包设置于中控台的底部、且与车身可拆卸固定连接,后期容易更换或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辆,两个进风组件的吸风部件均为进风风扇,排风部件包括两个排风风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进风组件的吸风部件和排风部件均为风扇,风扇属于常见的部件,能够节约成本,排风部件包括两个排风风扇,也能保证排风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首先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车身尾部的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之后空气从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流入座舱的前部内,然后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以达到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另外,由于泄压门和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均为车辆原有的孔,该车辆不需要额外开孔以使车内外空气相通,可做到基本保留原有的白车身,就能够达到换气的效果,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新风装置、中控台、电池包、以及中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连接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吸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排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身;110:泄压门;120: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30:C柱饰板;140:中控台;150:中控屏;160:CAN总线;
200:进风装置;210:进风组件;211:进风道;212:吸风部件;213:过滤部;214:安装支架;
300:新风装置;310:壳体;320:排风部件;330:排风管;
400:控制器;
500:温度传感器;600:电池包;700:整车电池;
B:车辆的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解决目前车辆的新风系统一般会单独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而影响车辆的隔音防水气密性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车辆,如图1所示,包括车身100,车身100设有泄压门110、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C柱饰板130、以及中控台140。其中,泄压门110设置于车身100尾部、且与车外相通。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设置于车身100的底部、且与车外相通。中控台140设置于车身100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C柱饰板130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车内连通的饰板开口。中控台140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开口。
车辆还包括进风装置200和新风装置300。如图1-图3所示,进风装置200包括进风组件210。进风组件210包括进风道211和吸风部件212。吸风部件212固定于进风道211的一端。进风道211的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车身100尾部,并与泄压门110连通,进风道211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C柱饰板130上,并与饰板开口连通。
如图1、图4-图6所示,新风装置300设置于中控台140的内部,并包括壳体310、排风部件320、以及排风管330。壳体3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中控台140的进风开口连通。排风部件320固定于壳体310内部。排风管330的一端固定于壳体310的外壁、且通过第二开口与壳体310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连通。
其中,图1和图4中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通过吸风部件212可将车外的空气从泄压门110吸入进风道211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100的座舱的后部内,且通过排风部件320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140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310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330,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排至车外。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方式包括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焊接等。排风管330的一端与壳体310的连接处的外周设置有密封圈,避免空气从排风管330与壳体310的连接处排出,从而影响整车的气密性。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密封圈可以为气门单向阀门橡胶片。排风管330的另一端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连通,排风管330与空调冷凝水管可以通过三通的形式,共用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吸风部件212可将车外的空气从车身100尾部的泄压门110吸入进风道211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100的座舱的后部内,之后空气从车身100的座舱的后部内流入座舱的前部内,然后通过排风部件320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140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310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330,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排至车外,以达到保持车内外空气的循环对流、降低车内温度及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
另外,由于泄压门110和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120均为车辆原有的孔,该车辆不需要额外开孔以使车内外空气相通,可做到基本保留原有的白车身,就能够达到换气的效果,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进一步地,中控台140设置于车身100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属于阳光直射仪表板区域、异味挥发严重,新风装置300设置于中控台140的内部,能够最大化把污染的、温度高的空气排出,同时可以促使整个座舱空气流动起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车身100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110,两个泄压门11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B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100的两侧。C柱饰板130具有两个,且两个C柱饰板13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B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车身100的两侧。进风组件210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210与两个泄压门110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130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210的进风道211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110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130的饰板开口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车身100尾部均设有两个泄压门11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身100尾部设有两个泄压门110,C柱饰板130具有两个,进风组件210具有两个,且两个进风组件210与两个泄压门110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C柱饰板130也一一对应设置;每一个进风组件210的进风道211的一端与对应的泄压门110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C柱饰板130的饰板开口连通,两个进风组件210均能够主动吸气,排风部件320能够主动排气,提高了车外内空气循环对流的效率,从而提高了车内的降温排污效率。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个进风组件210还包括过滤部213。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210的过滤部213固定于进风道211的一端,且相对于吸风部件212更靠近对应的泄压门110。通过设置过滤部213能够提高从泄压门110进入车内的空气的质量,提高车内空气的洁净度。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部213为过滤网,固定方式可以为卡接、螺纹连接,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个进风组件210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支架214;其中,每一个进风组件210的安装支架214的一端固定于车身100尾部且与对应的泄压门110连通,另一端与进风道21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以使进风口与对应的泄压门110连通;且过滤部213和吸风部件212固定于安装支架214的内部。具体地,每个安装支架214的两端外周可以分别设置密封圈,这样能够避免空气从安装支架214与车身100尾部的连接处、安装支架214与进风道211的连接处排出,从而影响整车的气密性。并且,通过设置安装支架214,便于进风组件210的进风道211、过滤部213和吸风部件212的固定。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所示,车辆还包括控制器400,控制器400固定于壳体310的内部,分别与吸风部件212、以及排风部件320通信连接。设置控制器400用于控制吸风部件212、以及排风部件320启动和停止。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0的硬件为控制芯片板。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螺钉连接、螺栓连接、卡接,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控制器400与车辆的中控屏150通过CAN总线160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0与车辆的中控屏150可以通过CAN总线160通信连接,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通信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在中控屏150上输入停止或启动命令,中控屏150就能够获取停止信息或启动信息,并通过CAN总线160发送给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关闭信息或开启信息,控制进风装置200的吸风部件212和新风装置300的排风部件320的停止或启动。控制器400与CAN总线160连接,还能够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车辆信息,车辆信息包括模式信息、车速信息、锁车信息、解锁信息、车辆启动信息、车辆熄火信息等,其中,模式信息包括新车模式、智能模式、以及自定义模式,根据车辆信息进一步控制吸风部件212、以及排风部件320的启动和停止。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7所示,车辆还包括温度传感器500,温度传感器500固定于中控台140上,并与控制器400通信连接,用于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
通过设置固定于中控台140上的温度传感器500能够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启动和停止。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车辆还包括电池包600和整车电池700,整车电池700与电池包600、控制器400连接;电池包600分别与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包600的电池容量与最低负荷运行匹配,可实现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的24小时不间断运行。
采用独立的电池包600分别与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连接,给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供电,防止整车馈电现象。整车电池700与电池包600、控制器400连接,若电池包600电量不足时,可通过控制器400控制整车电池700给电池包600充电。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池包600设置于中控台140的底部、且与车身100可拆卸固定连接。仅仅橡胶垫遮于电池包600上方即可,这样后期容易更换或维修。可拆卸固定连接包括但不仅限于卡接、螺纹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进风组件210的吸风部件212均为进风风扇,排风部件320包括两个排风风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进风风扇和排风风扇均采用低功率、静音的散热风扇,并非是大功率的鼓风机或者涡轮风机等,其功率约5W左右,转速2300-3500转/小时,这样能耗较低、噪声小。排风部件320包括两个排风风扇,通常情况下一个排风扇运行,当温度传感器500反馈车内温度超出第二温度阈值,控制器400控制启动两个排风风扇共同运行。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温度阈值的范围可以为37℃~40℃。
两个进风组件210的吸风部件212、以及排风部件320均为风扇,风扇属于常见的部件,能够节约成本,排风部件320包括两个排风风扇,当车内温度较高时,两个排风风扇共同运行,这样也能保证排风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车内的降温排污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由上述提供的车辆执行,该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车辆信息,车辆信息包括模式信息、车速信息、锁车信息、解锁信息、车辆启动信息、车辆熄火信息,其中,模式信息包括新车模式、智能模式、以及自定义模式,通过温度传感器500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经过信息的解析及逻辑判断后,若满足电池包600供电状态下,控制器400通过控制电压电流以控制吸风部件212(进风风扇)、排风部件320(排风风扇)的开启、停止、以及风量;若满足电池包600充电状态下,控制器400控制整车电池700给电池包600充电。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停止、风量、以及模式选择都在中控屏150上处理。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中控屏150获取关闭信息,并通过CAN总线发送给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关闭信息控制进风装置200的吸风部件212和新风装置300的排风部件320的关闭。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中控屏150获取开启信息以及模式信息,并通过CAN总线发送给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开启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模式信息对应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其中,模式信息包括新车模式、智能模式、以及自定义模式。
在新车模式下,在预设时间内,若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锁车信息和车辆熄火信息,且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均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器400根据锁车信息和车辆熄火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若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解锁信息和车辆启动信息,且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均处于开启状态时,控制器400根据解锁信息和车辆启动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关闭。即在预设时间内,凡是停车后,自动开启新风功能;车辆启动后,自动关闭新风功能。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预设时间的范围可以为购车后的3个月~6个月,具体的预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智能模式下,控制器400通过温度传感器500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锁车信息和车辆熄火信息,若车内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400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且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风量与车内的温度成正比;若车内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400不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若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解锁信息和车辆启动信息,控制器400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关闭。即在智能模式下,停车后,凡车内的温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自动开启新风功能,且风量与车内的温度成正比,否则不开启新风功能;车辆启动,自动关闭新风功能。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阈值的范围为30℃~37℃,具体的第一温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停车状态下且温度较高时保持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满足广泛的用户需求。
在自定义模式下,用户通过中控屏150设定开启的时间、关闭的时间、以及风量等级后,中控屏150获取开启的时间信息、关闭的时间信息、以及风量等级信息,并发送给控制器400,控制器400接收并根据开启时间信息、关闭的时间信息、以及风量等级信息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的时间、关闭的时间、以及风量等级。即在自定义模式下,设定开启的时间或关闭的时间、风量等级等个性化设置,根据个性化设置开启或关闭新风功能,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解锁信息、车辆启动信息、以及车速信息,若车速不为0,控制器400控制整车电池700给电池包600充电。即车辆开启后,自动给电池包600充电。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车辆熄火信息、锁车信息、以及电池包600的电量信息,若电池包600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电量阈值,控制器400控制电池包600给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供电;若电池包600的电量小于电量阈值,控制器400控制电池包600停止给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供电。即停车后,电池包600给吸风部件212、排风部件320、温度传感器500、以及控制器400供电,当电池包600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后,自动关闭供电,等待车辆启动后自动给电池包600充电。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量阈值的范围为5V~9V,具体的电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排风部件320包括两个排风风扇,控制器400通过温度传感器500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若控制器400通过CAN总线160获取到锁车信息和车辆熄火信息,且车内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400控制吸风部件212和排风部件320的开启。若车内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400控制排风部件320的一个排风风扇的开启,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若车内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400控制排风部件320的两个排风风扇同时开启。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温度阈值的范围为37℃~40℃,具体的第二温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停车后温度过高时,控制器400控制排风部件320的两个排风风扇同时开启,能够提高排风效率,进一步提高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首先通过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车身尾部的泄压门吸入进风道内,并经过饰板开口流入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之后空气从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流入座舱的前部内,然后通过排风部件可将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中控台的进风开口、第一开口、壳体的内部、第二开口以及排风管,从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排至车外,解决了汽车舱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能够保持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让车辆呼吸起来,极大排掉舱内污染空气,达到排毒、降温、节能、除臭功能。另外,由于泄压门和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均为车辆原有的孔,该车辆不需要额外开孔以使车内外空气相通,可做到基本保留原有的白车身,就能够达到换气的效果,能够保证座舱原有的隔音防水效果及气密性。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设有泄压门、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C柱饰板、以及中控台;其中,所述泄压门设置于所述车身尾部、且与车外相通,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出口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底部、且与车外相通,所述中控台设置于所述车身的驾驶室与副驾驶室中间,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饰板朝向车内的一侧上设置有与车内连通的饰板开口,所述中控台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开口;
所述车辆还包括:
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道和吸风部件;所述吸风部件固定于所述进风道的一端;所述进风道的所述一端为进风口、且固定于所述车身尾部,并与所述泄压门连通,所述进风道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且固定于所述C柱饰板上,并与所述饰板开口连通;
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置于所述中控台的内部,并包括壳体、排风部件、以及排风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中控台的所述进风开口连通;所述排风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排风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所述出口连通;
其中,通过所述吸风部件可将车外的空气从所述泄压门吸入所述进风道内,并经过所述饰板开口流入所述车身的座舱的后部内,且通过所述排风部件可将所述座舱的前部内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中控台的所述进风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排风管,从所述空调冷凝水管的所述出口排至车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尾部设有两个所述泄压门,两个所述泄压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所述车身的两侧,所述C柱饰板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C柱饰板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分别位于所述车身的两侧;
所述进风组件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进风组件与两个所述泄压门一一对应设置,且与两个所述C柱饰板一一对应设置;
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的所述进风道的所述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C柱饰板的所述饰板开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部;其中,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的所述过滤部固定于所述进风道的所述一端,且相对于所述吸风部件更靠近对应的所述泄压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支架;其中,每一个所述进风组件的所述安装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车身尾部且与对应的所述泄压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风道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以使所述进风口与对应的所述泄压门连通;且所述过滤部和所述吸风部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与所述吸风部件、以及所述排风部件通信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辆的中控屏通过CAN总线通信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于所述中控台上,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车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所述温度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并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吸风部件和所述排风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池包和整车电池,所述整车电池分别与所述电池包、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池包分别与所述吸风部件、所述排风部件、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控制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中控台的底部、且与所述车身可拆卸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风组件的所述吸风部件均为进风风扇,所述排风部件包括两个排风风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59141.2U CN217969178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59141.2U CN217969178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69178U true CN217969178U (zh) | 2022-12-06 |
Family
ID=84282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59141.2U Active CN217969178U (zh) | 2022-07-27 | 2022-07-27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69178U (zh) |
-
2022
- 2022-07-27 CN CN202221959141.2U patent/CN2179691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47168B2 (ja) | 車両の車室用の換気モジュール | |
WO2019109885A1 (zh) | 一种汽车车厢新风控制系统 | |
CN104325862A (zh) | 车载内环境管理系统及车内环境控制方法 | |
JP2019098872A (ja) | 車両用空気浄化装置 | |
JP5044309B2 (ja) | 車室換気制御装置 | |
CN217969178U (zh) | 车辆 | |
WO2010061648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8556595A (zh) | 一种自带排风换气和自动净化空气的汽车空调系统 | |
CN219115196U (zh) | 一种可以实现模式切换的hepa空气净化系统 | |
CN217145616U (zh) | 一种能实现车内空气净化同时具备车内外换气的安全顶窗 | |
CN215751822U (zh) | 一种汽车扶手箱空气净化器结构 | |
CN213676316U (zh) | 一种车载新风系统 | |
CN110435393B (zh) | 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系统 | |
CN210970606U (zh) | 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系统 | |
JP2001287542A (ja) |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 |
KR20040055178A (ko) | 태양전지를 이용한 차량 공기 순환장치 | |
TWM623132U (zh) | 車用空調輔助系統與車輛空調設備 | |
WO2006112083A1 (ja) | 車両用換気装置 | |
CN206615041U (zh) | 一种车载新风系统 | |
CN205588934U (zh) | 空调系统 | |
KR100352527B1 (ko) | 자동차 실내 환풍장치 | |
CN218672383U (zh) | 增氧新风空调器 | |
CN216374110U (zh) | 车用空调辅助系统与车辆空调设备 | |
CN202345333U (zh) | 一种汽车换气系统 | |
WO2018218820A1 (zh) | 一种用于车内除味和防高温的太阳能通风装置及工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