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959712U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9712U
CN217959712U CN202221642966.1U CN202221642966U CN217959712U CN 217959712 U CN217959712 U CN 217959712U CN 202221642966 U CN202221642966 U CN 202221642966U CN 217959712 U CN217959712 U CN 217959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layer
liner
inner bag
channel
passage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429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邹凌风
崔卫民
谢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429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97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9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971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2880 priority patent/WO2024001527A1/zh
Priority to TW112118676A priority patent/TW202412686A/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底壁、侧壁和口部翻边,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层,其中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网格通道、自网格通道向胆口部方向延伸的多条汇聚通道,所述网格通道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的内胆能够实现均匀加热的同时方便用户的使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有上述内胆的烹饪器具。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例如电饭煲或电压力煲,其内胆一般为金属材质做成,采用发热盘或者IH线盘进行加热,发热盘或IH线盘设在电饭煲的底部,发热盘或IH线盘通电可将热量传递给内胆,使得内胆中的食材熟化。
现有内胆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受热不均,可能底部温度太高,而侧部温度不足,导致食材受热不均,底部糊化而上方夹生。
为了解决受热不均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均热内胆,内胆具有中空的夹层,夹层内设置导热液,内胆在受热时导热液可以迅速填充到内胆的其他区域。但是夹层式内胆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产品的尺寸一致性比较难把握,尤其是长期使用后很容易发生形变。因为内胆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受热温度变高,而中空的夹层导致内胆强度有所减弱,而且可能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中空的夹层式内胆的强度及安全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有一种具有传热脉管的内胆,传热脉管是沿预置的形成路径注入吹胀介质而吹胀形成,这种内胆的脉管分布太靠近口部翻边,导致口部翻边温度过高,影响用户的使用,故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能够实现均匀加热的同时方便用户的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底壁、侧壁和口部翻边,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层,其中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网格通道、自网格通道向胆口部方向延伸的多条汇聚通道,所述网格通道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向内胆外表面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汇聚通道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凸出高度逐渐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工艺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通过向工艺通道充入气体或液体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胆内表面设有竖向凹槽,所述竖向凹槽对应所述汇聚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汇聚通道沿内胆侧壁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厚度大于第三金属层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为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内胆,内胆为上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内胆,其中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网格通道、自网格通道向胆口部方向延伸的汇聚通道,所述网格通道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通过流体通道内的导热液可以实现快速导热,而流体通道包括了网格通道和汇聚通道,网格通道可以实现内胆的大面积传热,汇聚通道可以实现导热液的冷凝和回流,汇聚通道的存在使得网格通道与内胆口部翻边具有一定的距离,减少了热量向口部翻边的传递,方便用户取放口部翻边也不会太烫。而多条汇聚通道的存在又可以兼顾内胆上方的传热,确保内胆侧壁的均匀受热,将内胆侧壁上方的区域由网格通道变成了汇聚通道,减少了口部翻边传热的同时兼顾了内胆上方的传热,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导热液在下方加热装置加热气化迅速填充到内胆的流体通道的过程中,一端向上汇聚到汇聚通道,汇聚通道阻止了气化了的导热液的继续移动,在气化的同时也将温度传递给了内胆本体,汇聚通道内的导热液在汇聚足够的导热液后会液化冷凝,而汇聚通道是向上方延伸的,在冷凝后可以回流,如此循环往复。汇聚通道的存在使得导热液在气化后有了固定的汇聚位置,实现冷凝和回流。
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工艺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通过向工艺通道充入气体或液体形成。通过设置工艺通道可以充入气体或液体使得流体通道鼓起,形成网格通道和汇聚通道。也就是说工艺通道是具有一个工艺入口,而汇聚通道是通过充入气体或液体鼓起形成的,是没有工艺入口的,通过特定的工艺通道可以确保工艺入口的位置是固定的,方便进行相应的工艺处理。
所述内胆内表面设有竖向凹槽,所述竖向凹槽对应所述汇聚通道。竖向凹槽可以增大内胆内表面的传热面积,而汇聚通道处设置有导热液,是热量传导效果最佳的区域,可以促进将内胆的热量传递给内胆中的食材,实现高效快速的加热。
所述汇聚通道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凸出高度逐渐降低。汇聚通道逐步延伸的过程中,逐渐与内胆外表面平齐,逐步减少内胆向上方热量的传递,使得内胆外表面没有明显的高低段差,也方便对内胆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洗。
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如此设计,可以减少汇聚通道传递到口部翻边的热量。正常烹饪使用时,内胆中的食材不会放满到口部翻边处,所以口部翻边相对下方来说,是不需要传热的,若过多的热量向口部翻边传递反而会影响用户的端取使用。而汇聚通道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对内胆端取使用影响小,也可以将热量传递到内胆上方,实现内胆中大量食材的加热。
所述汇聚通道沿内胆侧壁周向均匀分布。使得传热和冷凝效果都能均匀分布,实现内胆的均匀受热和冷凝。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内胆100、第一金属层1、第二金属层2、第三金属层3、第四金属层4、流体通道5、网格通道51、汇聚通道52、工艺通道53、工艺入口54、竖向凹槽6、口部翻边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底壁、侧壁和口部翻边,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层,其中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网格通道、自网格通道向胆口部方向延伸的多条汇聚通道,所述网格通道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的内胆能够实现均匀加热的同时方便用户的使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有上述内胆的烹饪器具。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100,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1、第二金属层2、第三金属层3和第四金属层4,所述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之间形成流体通道5,所述流体通道5内设有导热液,所述第四金属层4或者第一金属层1是导磁层。通过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之间形成流体通道5,在流体通道5内设置导热液,在内胆受热时,导热液可以迅速扩充到内胆的其他区域,实现内胆的快速导热,较佳的,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为相同材质,使得两者的结合性好,在导热液受热时不会导致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分离。对于流体通道来说,其内还具有第一金属层1,其外具有第四金属层4,可以对中间的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起到加强和保护作用,通过第四金属层或者第一金属层设置导磁层,可以实现内胆的电磁加热。当然,也可以是,第四金属层可以有或者没有,第一金属层可以有或者没有。比如可以仅具有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也可以是仅具有第一金属层1、第二金属层2、第三金属层3,或者是仅具有第二金属层2、第三金属层3和第四金属层4,均能够实现形成流体通道并且设置导热液,实现内胆的快速导热。
导热液可以是制冷剂,例如氟利昂等,也可以是其它热超导液。例如应用在暖气片中的超导液。导热液快速导热的原理和热虹吸管、热管等相近似。在受热时导热液可以迅速汽化并快速扩散到流体通道5的其他区域,同时将热量快速传递到内胆的其他区域,实现内胆的均匀加热。具体制造时,导热液是在流体通道5内形成一定的真空环境后再被注入其中。
具体的,其中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为相同材质,如此使得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能够更好的紧密复合在一起。较佳的,所述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为铝。铝的导热效果较好,而二者之间设置有导热液,使得热量可以快速传递到内胆的其他区域,实现内胆的快速传热。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流体通道5向内胆外表面凸出。一方面增加了内胆的受热面积,而且不影响内胆内表面用户的使用,方便对内胆内表面进行清洗。在制造流体通道时,流体通道可以是向内表面或者是向外表面凸出,本实施例中,让流体通道向外表面凸出,而内表面基本是平滑的,方便对内胆中食材的盛取和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2的厚度大于第三金属层3的厚度。由于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在形成流体通道的过程中,由于外层厚度偏小,可以确保第三金属层向外发生形变,确保最终成型的内胆流体通道向内胆外表面凸出,而不是向内胆内表面凸出而影响用户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4为不锈钢材质,第一金属层4为内胆的最内侧,也就是说内胆的内表面为不锈钢,其内表面可以不设置不沾涂层,大大提高了内胆3的使用寿命,由于内表面没有不沾涂层,不用担心涂层脱落的问题,在清洗时可以使用钢丝球清洗内胆内表面。当然,第一金属层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实现导磁的材质,比如可以是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1、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形成复合板后拉伸而成内胆的胆形。可选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分别为不锈钢、铝、铝,三者复合在一起之后通过拉伸形成内胆的胆形。具体制造是可以是先将铝和铝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铝材,再将不锈钢与复合铝材复合,再拉伸形成内胆的胆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金属层4为熔射形成的导磁层,使得内胆可以实现电磁加热,而且由于其位于内胆外表面,距离电磁线盘更近,减少了其他金属层可能对磁场的屏蔽,以实现良好的电磁加热效果。由于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之间形成了流体通道,为了确保流体通道是向外凸出,避免外部的第四金属层4对外凸的流体通道的工艺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中,先外凸形成流体通道之后再熔射导磁层。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述流体通道5包括网格通道51和位于网格通道上方的汇聚通道52,所述汇聚通道52连通所述网格通道51。网格通道51指的是流体通道5的像网格一样分布在内胆上,网格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形状,本实施例附图中给出的是六边形的网格,在六边形的六条边上会外凸形成流体通道5,导热液位于流体通道内,也就是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分离的位置,形成有中空的流体通道,而在六边形中间的区域是平的(即没有外凸),也就是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结合的位置,二者是热压复合在一起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保证内胆的整体强度。而本实施例中,网格通道51的上方还设有汇聚通道52,流体通道5中的导热液在受热气化后,向上方流动,最终汇聚在汇聚通道上,进行冷凝和回流到下方,最终扩大了内胆中导热液的传热面积。汇聚通道的存在又可以兼顾内胆上方的传热,确保内胆侧壁的均匀受热,将内胆侧壁上方的区域由网格通道变成了汇聚通道,减少了口部翻边传热的同时兼顾了内胆上方的传热,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导热液在下方加热装置加热气化迅速填充到内胆的流体通道的过程中,一端向上汇聚到汇聚通道,汇聚通道阻止了气化了的导热液的继续移动,在气化的同时也将温度传递给了内胆本体,汇聚通道内的导热液在汇聚足够的导热液后会液化冷凝,而汇聚通道是向上方延伸的,在冷凝后可以回流,如此循环往复。网格通道51的存在,可以提高填充有导热液式内胆的强度,交错设置的网格可以实现导热液的大面积分布,对于内胆来说,底部为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在加热内胆之后会传热到内胆的其他区域,由于内胆用于放置食材进行烹饪,而靠近口部的区域对加热要求没有内胆下方和底部要求高,所以本实施例中在内胆上部设置汇聚通道,兼顾了内胆的传热效果和应用便利性。现有技术中,网格通道或者仅分布在内胆下方,这样导致内胆上部的传热效果差,或者分布到内胆上部,这样又导致口部翻边温度过高,影响使用的便利性,而且由于内胆侧壁上均是网格通道,导热液不能形成汇聚的效果,不能实现冷凝的目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内胆网格通道的上方设置汇聚通道,既能够兼顾内胆上部的传热,且不会导致温度过高,而且具有汇聚和冷凝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述网格通道51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52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7的下方。一方面,汇聚通道52向上延伸,扩大内胆的受热面积,另外一方面,汇聚通道52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避免过多的热量传递到口部翻边上,造成内胆温度过高,影响用户端取使用内胆。具体的,所述汇聚通道52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以减少汇聚通道52传递到口部翻边的热量。正常烹饪使用时,内胆中的食材不会放满到口部翻边7处,所以口部翻边7相对下方来说,是不需要传热的,若过多的热量向口部翻边传递反而会影响用户的端取使用。申请人结合产品使用情况及实验测试,认定汇聚通道52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对内胆端取使用影响小。具体来说,汇聚通道的末端应该是高于内胆的最大刻度线,而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对于常规尺寸(比如4L或者5L)内胆来说,汇聚通道52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为20-30毫米,这样可以兼顾内胆传热效果和应用便利性。
较佳的,所述汇聚通道52沿内胆侧壁周向均匀分布。使得传热和冷凝效果都能均匀分布,实现内胆的均匀受热和冷凝。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汇聚通道52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凸出高度逐渐降低。汇聚通道52逐步延伸的过程中,逐渐与内胆外表面平齐,逐步减少内胆向上方热量的传递,使得内胆外表面没有明显的高低段差,也方便对内胆外表面进行擦拭清洗。
参照图1和图2,所述内胆内表面设有竖向凹槽6,所述竖向凹槽6对应所述汇聚通道52。竖向凹槽6可以增大内胆内表面的传热面积,而汇聚通道52处设置有导热液,是热量传导效果最佳的区域,可以促进将内胆的热量传递内内胆中的食材,实现高效快速的加热。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5还包括工艺通道53,所述流体通道为通过向工艺通道53充入气体或液体形成。工艺通道53作为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其一端向下延伸连接流体通道,一端向上延伸到内胆的口部翻边上作为工艺入口54,通过工艺入口54可以进行充入气体或液体使得第三金属层3向外形变形成中空的流体通道5,通过工艺入口还可以进行抽真空处理后注入导热液。由于工艺入口位于口部翻边上,方便进行充入气体或液体、抽真空或者注入导热液等工艺处理,在进行相应的工艺处理之后,可以截断工艺入口,通过焊接或者压接等方式密封工艺通道53。
本实施例内胆的制作工艺如下:
1.裁剪形成特定形状的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的片材,本实施例由内而外为不锈钢片材、铝片材、铝片材三层。裁剪片材是为了后续的复合和拉伸做准备。
2.在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设置耐温隔离层,比如耐温石墨,耐温隔离层为预设的流体通道形状。预设的流体通道形状可以通过设计并印刷到相应的金属层上,实现最终成品所出现的网格通道样式。由于两个金属层之间具有耐温隔离层,在热压复合时,预设的流体通道形状处具有耐温隔离层,所以不会被复合在一起,而在二者之间充入气体或液体后,没有复合在一起的区域就会鼓胀起来。
3.将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形成第一复合板材,然后将第一复合板材和第一金属层复合在一起形成第二复合板材。
4.将第二复合板材拉伸成形为内胆的胆形。拉伸可以参照现有常规工艺,主要过程是将板材放在相应模具上,通过冲压拉伸而成。
5.在耐温隔离层处分离出工艺入口。可以通过撬开其中一个金属层,或者打孔形成工艺入口。
6.在工艺入口处充入气体或液体,使得第三金属层在耐温隔离层处向外膨胀,形成第三金属层局部外凸的流体通道。为了确保充入气体或液体时,是第三金属层向外膨胀,而第二金属层不向内膨胀,一方面,设计第二金属层2的厚度大于第三金属层3的厚度,第三金属层3的强度更弱,使得第三金属层更容易发生变形,另外一方面,模具上具有相应的避让空间,让第三金属层可以向外膨胀发生形变。
7.在工艺入口处抽真空后注入导热液。在抽真空之后,流体通道内形成负压环境,导热液可以很容易的被吸入。而且流体通道内在形成真空环境之后,方便导热液受热时气化。
8.封闭工艺入口。具体来说,通过压接形成初步密封,再焊接密封。封闭工艺入口是为了避免导热液在受热时发生泄漏。
9.通过熔射形成第四金属层。第三金属层之外的第四金属层是在第三金属层向外膨胀之后,通过熔射形成,如此设计,可以避免外侧的第四金属层对第三金属层的向外膨胀产生干扰。也就是第三金属层在向外膨胀的时候,属于内胆的最外层,所以可以不受束缚的向外膨胀,而在膨胀形变之后再熔射形成第四金属层,通过不同材质,可以实现导磁加热或者耐磨、防锈等效果。
10.内胆表面处理,比如喷涂有色涂料,比如有机硅,提升内胆美观度、耐磨、防锈性能。
本实施例的内胆,通过设置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在内胆受热时,导热液可以迅速扩充到内胆的其他区域,实现内胆的快速导热,而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为相同材质,使得两者的结合性好,在导热液受热时不会导致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分离。而其内还具有第一金属层,其外具有第四金属层,可以对中间的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起到加强和保护作用,通过第四金属层或者第一金属层设置导磁层,可以实现内胆的电磁加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金属层可以有或者没有,第一金属层可以有或者没有。而在第一金属层内,或者是第四金属层外,还可以设置保护层、耐磨层、防锈层等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等,包括锅体,锅体内有上述实施例的内胆。可以理解的是,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锅体内设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以加热内胆,内胆中可以放置带烹饪食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底壁、侧壁和口部翻边,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金属层,其中两个金属层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设有导热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网格通道、自网格通道向胆口部方向延伸的多条汇聚通道,所述网格通道至少覆盖侧壁的下部,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位于口部翻边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向内胆外表面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通道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凸出高度逐渐降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工艺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通过向工艺通道充入气体或液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通道的末端与口部翻边的高度差大于2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内表面设有竖向凹槽,所述竖向凹槽对应所述汇聚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通道沿内胆侧壁周向均匀分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由内至外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形成所述流体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为不锈钢材质。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为如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胆。
CN202221642966.1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Active CN2179597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2966.1U CN21795971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PCT/CN2023/092880 WO2024001527A1 (zh) 2022-06-29 2023-05-09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TW112118676A TW202412686A (zh) 2022-06-29 2023-05-19 一種烹飪器具及其內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42966.1U CN21795971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9712U true CN217959712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42966.1U Active CN21795971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97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9600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A2551447C (en) Double wall cooking vessel
CN101305887B (zh) 绝热炊事用容器
CN201504978U (zh)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217696103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均热内胆
CN107397424A (zh) 一种均温不沾锅具
CN217696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
CN217959712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21795963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79597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15581393A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105747830B (zh) 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及其生产方法
CN219479840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及其烹饪器具
CN201734485U (zh) 煎炒锅
CN217039637U (zh) 一种铸轧铝合金电饭煲复合内胆
CN100574681C (zh) 防串味蒸锅及其制造方法
CN205947638U (zh) 一种复合材料内锅及具有其的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13429670U (zh) 一种烹饪容器及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06119983U (zh) 一种可电磁加热的电饭煲内胆
CN206586801U (zh) 一种各腔室受热均匀的蒸锅
CN219125972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19125971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
CN220308899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219846073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
CN205457996U (zh) 一种家用隔热珐琅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