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435849U -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5849U
CN217435849U CN202123264665.8U CN202123264665U CN217435849U CN 217435849 U CN217435849 U CN 217435849U CN 202123264665 U CN202123264665 U CN 202123264665U CN 217435849 U CN217435849 U CN 217435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dash panel
area
mount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646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从义
郑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646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35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5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5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该前围板包括: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配置成沿所述前围板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一个上开设有用于装配功能部件的安装孔,并且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另一个上预留有可布置所述安装孔的预留位置;以及中间安装区,所述中间安装区位于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之间,并且在所述中间安装区内开设有高压线束过孔和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空调用孔。通过采用该前围板,本实用新型车辆可以显著降低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时可优化布局,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指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汽车的主要作用是代步、载人和运输等,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发展,加快了经济提升。按照各国交通法规和交通习惯的不同,可以将汽车大致分为左舵车型和右舵车型。顾名思义,左舵车型是指汽车的方向盘位于左侧,而右舵车型是指汽车的方向盘位于右侧。
无论是左舵车型还是右舵车型,前围板(即Dash Board)都是汽车中的重要部件。前围板是位于汽车的发动机舱和车厢之间的隔板,它可分别与车架的地板、前立柱(即A柱)形成固定连接。在前围板上开设有许多安装孔,以便拉线、拉杆、管路、线束等部件穿过其中,也可为制动踏板、转向管柱等机件提供安装位置,从而优化部件的布局设计,提高集成化程度。另外,前围板还可增强整车的扭转刚度,保证行车安全,防止发动机舱里各类废物(如废气、热量、噪音等)传入车厢,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
在设计和加工前围板时,需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首先要考虑制动踏板、转向管柱、仪表板、仪表台管梁、空调、各种控制器、线束、隔音垫、雨刮、流水槽、前挡玻璃等部件的配合安装;其次要兼顾耐久、行人保户、NVH(即Noise、Vibration、Harshness,意为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密封等性能要求;还要考虑冲压、涂装、总装等工艺的可行性。因此,前围板开发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进一步地,针对左舵车型和右舵车型需要对前围板进行分别设计和加工,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将更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已经发展出一种左右舵汽车共用的前围板。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633792U公开了一种左右舵汽车前围板。该前围板包括对称布置的左侧区域I和右侧区域II,左、右侧区域I、II的中部左右对应预留设置踏板安装面的区域,左、右侧区域I、II 的下部左右对称预留设置转向管柱护套的安装区域。该前围板同时考虑到左右舵车型的结构特点,使前围板的前段工序加工成型的基本形状具有共性,以便后续工序加工时根据实际需要加工成适于左舵车型或右舵车型的前围板,从而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和周期,同时减少生产线的适应性调整的工作量。但是,该前围板中空调部件(包括外循环进风口、暖风机进出水管等)的安装区域也为左右对称布置,一方面会导致空调部件偏置而占用副驾驶舱区域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模具设计和加工的复杂程度。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右舵车型共用的前围板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围板。该前围板包括: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配置成沿所述前围板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一个上开设有用于装配功能部件的安装孔,并且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另一个上预留有可布置所述安装孔的预留位置;以及中间安装区,所述中间安装区位于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之间,并且在所述中间安装区内开设有高压线束过孔和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空调用孔。
在本实用新型前围板中,包括左安装区、右安装区和位于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之间的中间安装区。其中,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配置成沿前围板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对称布置的设计,可以使前围板具有简单的结构,便于加工。在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的一个上开设有用于装配功能部件的安装孔,并且在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的另一个上预留有可布置安装孔的预留位置。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该前围板满足左右舵车型共用的要求,从而有效降低设计和加工的成本。在中间安装区开设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空调用孔,使得无论是左舵车型还是右舵车型,空调都可以方便地装配到前围板的中部,而无需针对不同车型进行额外的设计和加工,使得该前围板的布局更加合理,也更加经济。另外,相对于空调偏置(即空调位于前围板的左侧或右侧)的设计,将空调装配在前围板的中部,可以防止空调占用副驾驶区域的空间,既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也增加了碰撞缓冲距离,使车辆的安全性能也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在中间安装区内开设高压线束过孔,可以使该前围板也满足左右舵车型中电动汽车的装配需求。另外,将高压线束过孔布置在中间安装区内,可以进一步节省左右舵车型的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用孔包括空调安装孔、空调进风口、蒸发器芯体固定盖板安装孔、冷凝器进出管安装孔、和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空调方便地装配在前围板的中间安装区内。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孔包括机盖拉丝过孔、仪表横梁安装孔、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转向管柱安装孔和制动踏板安装孔。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该前围板能够满足左右舵车型共用的要求。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上分别开设有左焊接定位孔和右焊接定位孔,并且所述左焊接定位孔和所述右焊接定位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通过在前围板上设置沿其竖向中线左右对称的左焊接定位孔和右焊接定位孔,可以使前围板方便地焊接在车架上,以提高焊接的效率和精度。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左安装区上设有左机舱线束过孔和彼此间隔的多个左斜撑板安装孔;和在所述右安装区上开设有右机舱线束过孔和多个彼此间隔的右斜撑板安装孔,其中,所述左机舱线束过孔和所述右机舱线束过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并且每个所述左斜撑板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右斜撑板安装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前围板上设置沿其竖向中线左右布置的左机舱线束过孔和右机舱线束过孔,可以使前围板的结构更加规整和对称,也可进一步优化前围板的结构以满足装配要求,提升其利用率。另外,在前围板上设置沿其竖向中线左右对称的左斜撑板安装孔和右斜撑板安装孔,可以在前围板上方便地装配左斜撑板和右斜撑板,进而提升整车的碰撞安全。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预留位置上还开设有内饰支架安装孔,并且所述内饰支架安装孔位于对应的所述左机舱线束过孔或所述右机舱线束过孔的下方。通过在预留位置上设置内饰支架安装孔,可以赋予预留位置更多的功能,提高整个前围板的集成化程度,使其布局更加合理。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位于靠近所述中间安装区的所述预留位置上还开设有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通过在靠近中间安装区的预留位置上设置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围板的集成化程度,使其布局更加合理。
在上述前围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左加强凸起和至少一个右加强凸起,并且每个所述左加强凸起配置成与对应的所述右加强凸起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增强前围板的模态和弯扭刚度,以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另外,对称布置的设计,还可以便于加工。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右舵车型共用的前围板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前围板。通过采用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左右车型共用的前围板,本实用新型车辆可以显著降低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时将空调布置在前围板的中间安装区还可以使布局更加合理,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围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前围板;10、左安装区;11、安装孔;111、机盖拉丝过孔;112、仪表横梁安装孔;113、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4、转向管柱安装孔;1141、转向管柱过孔;1142、转向管柱固定孔;115、制动踏板安装孔; 1151、制动踏板过孔;1152、制动踏板固定孔;12、左焊接定位孔;13、左机舱线束过孔;14、左斜撑板安装孔;15、左加强凸起;16、左避让凸起;20、中间安装区;21、空调用孔;211、空调进风口;212、蒸发器芯体固定盖板安装孔;213、冷凝器进出管安装孔;214、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5、空调安装孔;22、高压线束过孔;30、右安装区;31、预留位置;32、右焊接定位孔;33、右机舱线束过孔;34、右斜撑板安装孔;35、右加强凸起;36、右避让凸起;37、内饰支架安装孔;38、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右舵车型共用的前围板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围板1。该前围板1包括: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配置成沿前围板1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的一个上开设有用于装配功能部件的安装孔11,并且在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的另一个上预留有可布置安装孔11的预留位置31;以及中间安装区20,中间安装区20位于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之间,并且在中间安装区20内开设有高压线束过孔22和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空调用孔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围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前围板1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结构。前围板1可采用镀锌钢等合适的金属材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以简化制造工艺,并且便于加工。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前围板1包括位于左侧的左安装区10、位于中部的中间安装区20、和位于右侧的右安装区 30。其中,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相对于前围板1的竖向中线对称布置。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述的“对称布置”是指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作为整体具有对称布置的形状(即外轮廓),而不是指位于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上的各种结构都具有完全对称的配置。
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开设有可安装功能部件的安装孔11,而在右安装区30上预留有可布置上述安装孔11 的预留位置31。即,该前围板1适用于左舵车型。替代地,在右安装区 30内开设有可安装功能部件的安装孔11,而在左安装区10上预留有可布置上述安装孔11的预留位置31。即,该前围板1适用于右舵车型。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安装孔11包括机盖拉丝过孔111、仪表横梁安装孔112、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3(“行李箱保险丝盒”即TEC,Trunk ElectricalCenter)、转向管柱安装孔114、和制动踏板安装孔115。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机盖拉丝过孔111位于左安装区10的左上角,仪表横梁安装孔112位于左安装区10的中上部,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3位于左安装区10的中下部,转向管柱安装孔 114位于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3的右侧,并且制动踏板安装孔115 位于转向管柱安装孔114的右上方。其中,机盖拉丝过孔111和仪表横梁安装孔112为大致圆形的通孔,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3为大致腰形的通孔。转向管柱安装孔114包括一个大致腰形的转向管柱过孔1141和围绕转向管柱过孔1141的4个转向管柱固定孔1142。制动踏板安装孔115 包括1个大致圆形且面积较大的制动踏板过孔1151和5个大致圆形且可用于固定制动踏板的制动踏板固定孔1152。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该前围板1满足装配功能部件的要求。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开设有大致圆形的左焊接定位孔12。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左焊接定位孔12位于左安装区10的上部。更具体地,左焊接定位孔12位于机盖拉丝过孔111 和仪表横梁安装孔112之间。相应地,在右安装区30内开设有右焊接定位孔32,并且右焊接定位孔32和左焊接定位孔12相对于前围板1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左右对称的左焊接定位孔12和右焊接定位孔32,可以使前围板1方便地焊接到车辆的车架上,以提高焊接的效率和精度。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开设有大致圆形的左机舱线束过孔13。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左机舱线束过孔13 位于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113的上方。相应地,在右安装区30内开设有右机舱线束过孔33,并且右机舱线束过孔33和左机舱线束过孔13 相对于前围板1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左安装区10和右安装区30分别设置左机舱线束过孔13和右机舱线束过孔33,可以使发动机舱内各类线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从左机舱线束过孔13或右机舱线束过孔33穿过,从而缩短线束的长度,优化布局结构。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开设有彼此间隔开的4个左斜撑板安装孔14。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这4个左斜撑板安装孔14位于左机舱线束过孔13的左侧。这4个左斜撑板安装孔 14可用于固定左斜撑板(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并且左斜撑板的相对的另一端可固定在车辆的车架(图中未示出)上,以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相应地,在右安装区30内开设有彼此间隔开的4个右斜撑板安装孔34,并且每个右斜撑板安装孔34与对应的左斜撑板安装孔14相对于前围板1 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这4个右斜撑板安装孔34可用于固定右斜撑板(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并且右斜撑板的相对的另一端可固定在车辆的车架 (图中未示出)上,以进一步提升整车的扭转刚度。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还设有1 个左加强凸起15。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该左加强凸起15位于左斜撑板安装孔14的左侧。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左加强凸起15包括大致沿前围板1的长度方向(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即左右方向)延伸的1个横向加强凸起和与该横向加强凸起相交且大致沿前围板1的高度方向(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即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竖向加强凸起。可以理解的是,左加强凸起15的数量和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相应地,在右安装区30内也设有右加强凸起35,并且右加强凸起35与左加强凸起15相对于前围板1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左加强凸起15和右加强凸起35的布置,可以增强前围板1的整体扭转刚度,以满足机械强度要求。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左安装区10内还设有1 个从左安装区10垂直向前(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即垂直于纸面向内) 延伸的左避让凸起16。具体地,该左避让凸起16位于左斜撑板安装孔 14的下方。左避让凸起16的设置,可以起到避让功能部件的作用,以进一步优化前围板1的布局。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右安装区30内设有彼此间隔开的2个右避让凸起36。每个右避让凸起36配置成从右安装区30 垂直向前(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即垂直于纸面向内)延伸。具体地,这2个右避让凸起36位于右斜撑板安装孔34的下方。右避让凸起36的设置,也可以起到避让功能部件的作用,以进一步优化前围板1的布局。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右安装区30的预留位置 31内还设有彼此间隔开的2个内饰支架安装孔37。每个内饰支架安装孔 37为大致圆形的通孔。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这2个内饰支架安装孔37 位于右机舱线束过孔33的下方。内饰支架安装孔37,可以使车辆的内饰支架方便地装配到前围板1上,以增加预留位置31的利用率,防止其闲置,从而使前围板1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右安装区30的预留位置 31内设有彼此间隔开的4个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38。每个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38为大致圆形的通孔。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这4个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38位于右机舱线束过孔33的左侧。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38的设置,可以使车辆的驾驶舱域控制器(即CDC,Cockpit DomainController)方便地装配到前围板1上,以增加预留位置31的利用率,防止其闲置,从而使前围板1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如图1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中间安装区20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开的空调用孔21。空调用孔21包括空调进风口211、蒸发器芯体固定盖板安装孔212、冷凝器进出管安装孔213、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4、和空调安装孔215。具体地,空调进风口211为大致“D”形的通孔,其位于制动踏板安装孔115的右侧。蒸发器芯体固定盖板安装孔212和冷凝器进出管安装孔213布置在中间安装区20的下侧,并沿前围板1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4包括彼此间隔开的3个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4,以便装配空调防护罩。空调安装孔215的数量为2个,一个位于在中间安装区20的中部并位于沿竖向排布的2个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4的右侧,另一个位于空调进风口211 的下方。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将空调方便地布置在前围板1的中部。另外,相对于空调偏置的设计,将空调装配在前围板1的中部,可以防止空调占用副驾驶区域的空间,可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也相应地增加碰撞缓冲距离,以加强车辆的安全性能。
继续参见图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中间安装区20内还设有大致圆形的高压线束过孔22。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高压线束过孔22位于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214的右侧,以便满足电动汽车布置高压线束的要求。进一步地,将高压线束过孔22布置在中间安装区20内,而不是布置在左安装区10或右安装区30内,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该前围板1 的通用性,以同时满足左右舵电动汽车的装配要求。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右舵车型共用的前围板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该车辆为轿车。替代地,该车辆也可为SUV、MPV或者其它合适的车辆。该车辆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或燃油汽车。该车辆包括上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前围板1。前围板1配置成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以便将发动机舱室和车厢分隔开。车辆具有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机盖拉丝、仪表横梁、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转向管柱、制动踏板等。各功能部件可固定在前围板1的左安装区10或右安装区20上(根据安装孔11布置在左安装区10还是右安装区20而定)。车辆的空调固定在前围板1的中间安装区20内。通过采用上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前围板1,可以显著降低本实用新型车辆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另外,由于车辆的空调布置在前围板1的中部,相对于空调偏置的设计,可以防止空调占用副驾驶区域的空间,从而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也相应地增加碰撞缓冲距离,以加强车辆的安全性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
左安装区和右安装区,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配置成沿所述前围板的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一个上开设有用于装配功能部件的安装孔,并且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的另一个上预留有可布置所述安装孔的预留位置;以及
中间安装区,所述中间安装区位于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之间,并且在所述中间安装区内开设有高压线束过孔和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空调用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用孔包括空调安装孔、空调进风口、蒸发器芯体固定盖板安装孔、冷凝器进出管安装孔、和空调进风防护罩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机盖拉丝过孔、仪表横梁安装孔、行李箱保险丝盒线束过孔、转向管柱安装孔和制动踏板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上分别开设有左焊接定位孔和右焊接定位孔,并且所述左焊接定位孔和所述右焊接定位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安装区上设有左机舱线束过孔和彼此间隔的多个左斜撑板安装孔;和
在所述右安装区上开设有右机舱线束过孔和多个彼此间隔的右斜撑板安装孔,
其中,所述左机舱线束过孔和所述右机舱线束过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并且每个所述左斜撑板安装孔与对应的所述右斜撑板安装孔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留位置上还开设有内饰支架安装孔,并且所述内饰支架安装孔位于对应的所述左机舱线束过孔或所述右机舱线束过孔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在位于靠近所述中间安装区的所述预留位置上还开设有驾驶舱域控制器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安装区和所述右安装区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左加强凸起和至少一个右加强凸起,并且每个所述左加强凸起配置成与对应的所述右加强凸起沿所述竖向中线左右对称。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前围板。
CN202123264665.8U 2021-12-23 2021-12-23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435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64665.8U CN21743584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64665.8U CN21743584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5849U true CN217435849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08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64665.8U Active CN217435849U (zh) 2021-12-23 2021-12-23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5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47041B1 (en) Integrated HVAC an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structure
EP1183177B1 (en) Symmetrical dash reinforcement
US20150175216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20160159399A1 (en)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setting strength of front side frame
CN106809286B (zh) 汽车前地板结构
KR20200069873A (ko) 자동차의 전방 차체 구조
JPH06263040A (ja)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ブラケット構造
US12202549B2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CN217435849U (zh)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516494B (zh) 用于车辆仪表板总成的结构仪表板构件
CN115447672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及汽车
WO2017069015A1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0537657U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1912342B2 (en)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reversing driver's and passenger's sides in a truck cab
CN112141222B (zh) 前围板总成
CN211710948U (zh) 一种前围总成、车身总成及车辆
CN111267963B (zh)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前挡板结构
CN220410712U (zh) 一种左右舵通用的汽车前围板及汽车
JP200002565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20809571U (zh) 前围总成、驾驶室和车辆
CN221585059U (zh) 车载空调总成及车辆
CN212605455U (zh) 一种汽车的前围板总成
CN220905122U (zh) 车辆前围板及车辆
JPH07156689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CN115214790B (zh)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