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4661U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Google Patents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04661U CN217404661U CN202220928567.5U CN202220928567U CN217404661U CN 217404661 U CN217404661 U CN 217404661U CN 202220928567 U CN202220928567 U CN 202220928567U CN 217404661 U CN217404661 U CN 2174046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 lens element
- zone
- region
- isl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光学透镜组及眼镜。其中,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分别包括基区和岛形区。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被配置为当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学领域,具体涉及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抑制人眼睛中近视和远视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的镜片,例如,已知专利文献CN104678572A中描述的镜片。该专利中描述了一副眼镜片,其包括:第一屈光区域,其具有第一屈光力;和第二屈光区域,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其中,在镜片的中心部附近,所述第二屈光区域被形成为多个彼此独立的岛形区域,并且所述第一屈光区域被形成为除了形成为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人发现,申请日前的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的眼镜尽管能够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佩戴者的视觉清晰度。
发明人意识到,根据视觉产生的原理,观察者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的是具有角度差异的景物,大脑所感受的世界是二者相混合的结果。
发明人巧妙地利用上述原理,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光学透镜组及眼镜。佩戴者佩戴该眼镜后,左眼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右眼获得了补偿,右眼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左眼获得了补偿,左右眼的视觉一种独特的互补关系。最终,左右眼接收到的信号整合后反馈给大脑,大脑仍然能够获得相对清楚且完整目标对象信息。
基于上述发现,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透镜组及眼镜,具体如下: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
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包括:
基区,所述基区基屈光力;和
岛形区,所述岛形区具有与所述基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
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1Y光学区,所述第1Y光学区包括第一A区和第一B区,所述第一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一B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或所述第一B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且所述第一B区比所述第一A区具有更低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包括:
基区,所述基区具有基区光力;和
岛形区,所述岛形区具有与所述基区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
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2Y光学区,所述第2Y光学区包括第二A区和第二B区,所述第二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二B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或所述第二B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二B区比所述第二A区具有更低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被配置为当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所述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B区至少部分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B区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
(2)所述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
(3)所述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周向交替排列;
(2)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周向交替排列;
(3)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径向交替排列;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径向交替排列;
(5)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
(6)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透镜元件的M个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二透镜元件的M个第二B区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N个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一透镜元件的N个第一B区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
M和N各自独立地为自然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二B区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A区面积和第一B区的面积的50%以上;
(2)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一B区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B区和第二A区的面积的50%以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一A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一B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3)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二A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二B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一A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一B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3)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二A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二B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构成;
(2)所述第2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构成;
(3)所述第1Y光学区内,所述岛形区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1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例如20%、30%、40%、50%);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所述岛形区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2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例如20%、30%、40%、5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1Y光学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2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第2Y光学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1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X光学区,所述第1X光学区比所述第1Y光学区更靠近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所述第1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
(2)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X光学区,所述第2X光学区比所述第2Y光学区更靠近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所述第2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还包括:
(1)所述第1X光学区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2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所述第2X光学区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1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Z光学区,所述第1Z光学区比所述第1Y光学区更远离所述光学中心,所述第1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
(2)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Z光学区,所述第2Z光学区比所述第2Y光学区更远离所述光学中心,所述第2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Z光学区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2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所述第2Z光学区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1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1Z光学区与所述第2Z光学区具有基本相同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4)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5)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X光学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X光学区被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
(3)所述第1X光学区与所述第1Y光学区不重合;
(4)所述第2X光学区与所述第2Y光学区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Y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Z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Z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3)所述第1Z光学区与所述第1Y光学区不重合;
(4)所述第2Z光学区与所述第2Y光学区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中,除了岛形区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中,除了岛形区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类似的形状;
(2)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外径为0.8mm至2.0mm;
(3)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面积分别为0.50mm2至3.14mm2;
(4)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符合L2与S的比值为4π至20,L为该岛形区的周长,S为该岛形区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所述岛形区的屈光力与所述基区的屈光力不相同;
(2)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所述岛形区的屈光力与所述基区的屈光力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2)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由与第一透镜元件的基区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与第一透镜元件的基区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2)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由与第二透镜元件的基区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与第二透镜元件的基区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
(5)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屈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光学透镜组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区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区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分别用于佩戴在佩戴者的两只眼睛前。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副眼镜,包括眼镜框和安装在眼镜框上的光学透镜组,所述光学透镜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
在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装配一副眼镜的方法,包括
提供眼镜框和安装在眼镜框上的光学透镜组,所述光学透镜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
将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分别安装在眼镜框上对应佩戴者第一眼和第二眼的位置,
将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相对位置配置为满足以下特定关系,所述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A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A投影,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B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B投影,第1A投影向第二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与第2B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A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A投影,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B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B投影,第2A投影向第一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与第1B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
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光学透镜组及眼镜有以下一项或多项有益效果:
(1)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具有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
(2)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在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同时,还为佩戴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清晰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1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1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
图2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2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2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
图3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3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3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
图4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4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5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5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6的(a)是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截面图。
图6的(b)是图6的(a)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7的(a)是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截面图。
图7的(b)是图7的(a)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8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9示出对比例的光学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眼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在此处(本文)所使用的,“周围”、“约”或“近似”通常表示给定的值或范围的20%的偏差以内,优选地10%的偏差以内,更优选地5%的偏差以内。在此给出的数量是近似值,其隐含着术语“左右”、“大约”或“近似”(如未明确表述此类术语的话)。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部分”是指大于0%且小于100%,例如1%-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或90%-99%。
同样的,使用“一个”或“一种”描述本公开的要素和组成。这仅是为了简便起见和给出本公开的普通含义。除非通过其它方式清楚表现其含义,否则这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而且单数同时还包括复数。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点”、“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术语“至少部分重合”做如下理解,A区与B区至少部分重合包括以下情况:A区与B区存在交集(A∩B≠0)、A区是B区的子集B区是A区的子集A区与B区相等(A=B)。A区与B区至少部分重合时,A区与B区的重合区域的面积占A区面积的比例例如为1%-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或90%-100%;重合区域的面积占B区面积的比例例如为1%-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或90%-100%。
术语“完全重合”做如下理解,A区与B区完全重合是指A区与B区相等(A=B)或互为彼此的子集。
图1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图1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图1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参考图1的(a)~(c)
参考图1的(a)~(c),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
参考图1的(a),第一透镜元件10包括:基区55,基区55具有基屈光力;和岛形区50,岛形区50具有与基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1Y光学区,第1Y光学区包括第一A区101和第一B区102,第一A区101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一B区102基本上由基区55构成或第一B区102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一B区102比第一A区1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
参考图1的(b),第二透镜元件20包括:基区55,其具有基区光力;和岛形区50,岛形区50具有与基区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在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2Y光学区,第2Y光学区包括第二A区201和第二B区202,第二A区201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二B区202基本上由基区55构成或第二B区202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二B区202比第二A区2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
参考图1的(c),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被配置为当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B区202至少部分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B区102至少部分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共轴放置的状态并非是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的使用状态,而是旨在通过这样特定关系体现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特征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特征存在一种特定的相互对应关系。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这种特定的相互对应关系能够非常清楚地得到呈现。
当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分别佩戴于人的左眼和右眼时,上述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组的有益效果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1)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A区101抑制左眼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左眼该区域的视觉清晰度;但是,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B区202比第二A区2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而且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B区202至少部分重合,据此可以推知,与第一A区101具有至少部分重叠对应位置关系的第二B区202具有相对高的视觉清晰度。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左眼视觉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右眼的对应区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2)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A区201抑制左眼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右眼该区域的视觉清晰度;但是,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B区102比第一A区1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而且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B区102至少部分重合,据此可以推知,与第二A区201具有至少部分重叠对应位置关系的第一B区102具有相对高的视觉清晰度。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右眼视觉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左眼的对应区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根据视觉产生的原理,观察者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的是具有角度差异的景物,大脑所感受的世界是二者相混合的结果。因此,左眼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右眼获得了补偿,右眼清晰度被削弱的区域在左眼获得了补偿,左右眼的视觉一种独特的互补关系。最终,左右眼接收到的信号整合后反馈给大脑,大脑仍然能够获得相对清楚且完整目标对象信息。因此,本申请的透镜组件在抑制左右眼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大脑综合利用左右眼视觉信号的能力,为佩戴者提供相对清楚且完整目标对象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朝前观看的状态下,视线穿过透镜元件的大致中心部来观看物体,因此通过穿过以被包括在基区内的方式分散配置的多个岛形区的光束和穿过基区的光束来观看物体。结果,该透镜元件具有如下作用:在目视辨别由于第一屈光力形成的物体的像的同时,通过由于第二屈光力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的像来抑制近视的发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眼睛移动时,视线偏离中心部并穿过周边部。然而,周边部是具有基于处方的屈光力的区域(具有第一屈光力的区域),因此,能够非常好地辨别出物体,即使眼睛移动,佩戴者也几乎没有不适感。因此,能够展示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同时确保充分的可视性和良好的佩戴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透镜元件/第二透镜元件的结构中,总体上基区具有将像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上的功能。然而,例如在形成抑制近视的发展的透镜元件的情况中,岛形区由具有将像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前方的点的功能的材料制成。因此,当患者使用抑制近视的发展的透镜元件来观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同时在视网膜前方形成像。也就是,该透镜元件具有如下作用:在目视辨别通过第一屈光力形成的物体的像的同时,通过由除了第一屈光力以外的屈光力在视网膜前方获得的像来抑制近视的发展。对于远视的情况除了如下内容之外可以说是同样的:在远视的情况下,通过岛形区将像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后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B区102比第一A区1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是指:
第一B区102和第一A区101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均大于零,但第一B区102比第一A区1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或者
第一B区102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为零,第一A区101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大于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B区202比第二A区2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是指:
第二B区202和第二A区201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均大于零,但第一B区202比第一A区201具有更低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或者
第二B区202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为零,第二A区201上的岛形区分布密度大于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具有基于校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用的处方的屈光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的屈光力为-10.00D至10.00D之间,例如-10.00D至0D,例如0D~10.00D。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的屈光力为-10.00D至-9.00D、-9.00D至-8.00D、-8.00D至-7.00D、-7.00D至-6.00D、-6.00D至-5.00D、-5.00D至-4.00D、-4.00D至-3.00D、-3.00D至-2.00D、-2.00D至-1.00D、-1.00D至0.00D、0.00D至1.00D、1.00D至2.00D、2.00D至3.00D、3.00D至4.00D、4.00D至5.00D、5.00D至6.00D、6.00D至7.00D、7.00D至8.00D、8.00D至9.00D、9.00D至10.00D。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岛形区的屈光力为-10.00D至-9.00D、-9.00D至-8.00D、-8.00D至-7.00D、-7.00D至-6.00D、-6.00D至-5.00D、-5.00D至-4.00D、-4.00D至-3.00D、-3.00D至-2.00D、-2.00D至-1.00D、-1.00D至0.00D、0.00D至1.00D、1.00D至2.00D、2.00D至3.00D、3.00D至4.00D、4.00D至5.00D、5.00D至6.00D、6.00D至7.00D、7.00D至8.00D、8.00D至9.00D、9.00D至10.00D。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岛形区的屈光力与基区的屈光力的差值为-10.00D至-9.00D、-9.00D至-8.00D、-8.00D至-7.00D、-7.00D至-6.00D、-6.00D至-5.00D、-5.00D至-4.00D、-4.00D至-3.00D、-3.00D至-2.00D、-2.00D至-1.00D、-1.00D至0.00D、0.00D至1.00D、1.00D至2.00D、2.00D至3.00D、3.00D至4.00D、4.00D至5.00D、5.00D至6.00D、6.00D至7.00D、7.00D至8.00D、8.00D至9.00D、9.00D至10.00D。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具有基本一致的屈光力,即屈光力基本不随基区表面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具有随基区表面的位置变化而平缓变化的屈光力,平缓变化是指屈光力沿透镜元件表面任一方向的变化率的绝对值大于0.00D/mm且小于5.00D/mm,例如为0.5D/mm至1.00D/mm、1.00D/mm至2.00D/mm、2.00D/mm至3.00D/mm、3.00D/mm至4.00D/mm、4.00D至4.50D/mm。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沿由透镜元件中心到边缘的方向,基区有连续变化的屈光力(逐渐加正的屈光力或逐渐减负的屈光力)。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基区的周围区域比基区的中央区域具有更正的屈光力。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区的周围区域可被用来形成离焦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岛形区被配置为与相邻的基区之间存在屈光力突变。屈光力突变构成岛形区与相邻的基区的分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屈光力突变是指屈光力沿透镜元件表面任一方向的变化率绝对值达到5.00D/mm以上。例如、5.00D/mm至6.00D/mm、6.00D/mm至7.00D/mm、7.00D/mm至8.00D/mm、8.00D/mm至9.00D/mm或9.00D/mm至10.00D/mm。例如,在0.2mm的距离屈光力的变化达到1.00D以上。再例如,在0.5mm的距离屈光力的变化达到2.50D以上。
图2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图2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图2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
参考图2的(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
参考图2的(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沿周向(环绕光学中心的方向)交替排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每个第一A区101的形状为扇环形(annular sector),每个第一B区102的形状为扇环形。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沿周向交替排列并组合形成环形。
参考图2的(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
参考图2的(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沿周向(环绕光学中心的方向)交替排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每个第二A区201的形状为扇环形(annular sector),每个第二B区202的形状为扇环形。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沿周向交替排列并组合形成环形。
参考图2的(c),当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B区202至少部分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B区102至少部分重合。
第3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第3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第3的(c)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二者重叠的示意图。
参考图3的(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沿径向(由中心至边缘的方向)交替排列。
参考图3的(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沿径向(由中心至边缘的方向)交替排列。
参考图3的(c),当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B区202至少部分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一B区102至少部分重合。
第4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第4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参考图4的(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参考图4的(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4的(b),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102彼此平行。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201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202彼此平行。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M个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M个第二B区202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第二透镜元件20的N个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N个第一B区102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M和N各自独立地为自然数。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M和N各自独立地为1、2、3、4、5、6、7、8、9或10。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M=N。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B区2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A区101面积和第一B区102的面积的50%以上。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B区1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B区102和第二A区201的面积的50%以上。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B区2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A区101面积和第一B区102的面积的70%以上。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B区1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B区102和第二A区201的面积的70%以上。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A区101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二B区2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A区101面积和第一B区102的面积的90%以上。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A区201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一B区102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B区102和第二A区201的面积的90%以上。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全部第一A区101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全部第一B区102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全部第二A区201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全部第二B区202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角为180°、120°、90°、72°、60°或45°。可选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角为120°以下。可选地,旋转对称图形为圆形或圆环形,此时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角为无穷小。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和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一个或每个第一A区101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和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一个或每个第一B区102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考图1和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一个或每个第二A区201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和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一个或每个第二B区202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术语“环形”在本申请中不仅理解成圆环形的设计方案,而且也理解成具有多个直线部段的多边形的和/或多角形的设计方案。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101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102构成。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101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102构成。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内,岛形区50的总面积相对于第1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内,岛形区50的总面积相对于第2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2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1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1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2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图5的(a)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元件的示意图;图5的(b)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X光学区,第1X光学区比第1Y光学区更靠近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第1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55构成。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X光学区,第2X光学区比第2Y光学区更靠近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第2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55构成。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X光学区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2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X光学区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1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1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2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Z光学区,第1Z光学区比第1Y光学区更远离光学中心,第1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Z光学区,第2Z光学区比第2Y光学区更远离光学中心,第2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Z光学区在第二透镜元件20上的投影与第2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Z光学区在第一透镜元件10上的投影与第1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Z光学区与第2Z光学区具有基本相同的岛形区50分布密度。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第1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第2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X光学区域位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X光学区被位于以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X光学区与第1Y光学区不重合。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X光学区与第2Y光学区不重合。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Y光学区位于以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Y光学区位于以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Z光学区位于以第一透镜元件1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Z光学区位于以第二透镜元件20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1Z光学区与第1Y光学区不重合。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2Z光学区与第2Y光学区不重合。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中,除了岛形区50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55。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中,除了岛形区50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55。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或每个岛形区50的截面(截面平行于透镜元件的表面)形状为圆形或类似的形状。基于此,能够为佩戴者提供改善的清晰度、和/或舒适体验、和/或矫正效果。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或每个岛形区50的外径为0.8mm至2.0mm。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或每个岛形区50的面积分别为0.50mm2至3.14mm2。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或每个岛形区50符合L2与S的比值为4π至20,L为该岛形区50的周长,S为该岛形区50的面积。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的表面形状与基区55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岛形区50的屈光力与基区55的屈光力不相同;
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的表面形状与基区55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岛形区50的屈光力与基区55的屈光力不相同。
如图6的(a)和(b)的截面图所示,第一透镜元件10具有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基区55和岛形区50被设置在第一侧11。每个岛形区50的表面被形成为凸球面形状,该岛形区50的表面具有比基区55的表面的曲率大的曲率。因此,岛形区50的屈光力比基区的屈光力大2.00D至5.00D。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基区55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基区55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图7的(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的截面图,图7的(b)是图图7的(a)的B部分的放大图。在这些图所示的透镜元件中,岛形区50的一部分由与构成基区5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也就是,具有大屈光率的高屈光率材料部551以沿厚度方向从岛形区50的表面向内的大致平凸的形状设置于岛形区50。同样以这种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岛形区5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在该情况中,例如,可以使用作为CR39材料的塑料材料作为构成基区55用的材料,该CR39材料由屈光率为1.5的热固化性烯丙基树脂(allylresin)制成;例如,可以使用由屈光率为1.67的热固化性聚硫氨酯树脂(polythiourethaneresin)制成的塑料材料作为高屈光材料制备岛形区50。
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由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基区5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具有与第一透镜元件10的基区55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由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基区5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具有与第二透镜元件20的基区55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20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与第二透镜元件20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元件10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具有通过向基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元件10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10的岛形区50具有通过向基屈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元件20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具有通过向基区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参考图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元件20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20的岛形区50具有通过向基区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参考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一副眼镜,包括眼镜框30和安装在眼镜框30上的光学透镜组1,光学透镜组1如上述任一项所述。光学透镜组1包括第一透镜元件10和第二透镜元件2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本申请提供装配一副眼镜的方法,包括
提供眼镜框和安装在眼镜框上的光学透镜组,所述光学透镜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
将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分别安装在眼镜框上对应佩戴者第一眼和第二眼的位置,
将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相对位置配置为满足以下特定关系,所述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A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A投影,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B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B投影,第1A投影向第二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与第2B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A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A投影,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B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B投影,第2A投影向第一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于第1B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装配眼镜的方法中,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和/或第二透镜元件在对应佩戴者第一眼和第二眼的位置上绕中心轴自转,以使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相对位置配置为满足所述特定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是层状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是多层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是透明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的材质是塑料或玻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含有染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为多层体,多层体中的至少一层含有染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岛形区的外径是指该岛形区的等面积圆的半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岛形区与基区相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岛形区与基区彼此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第1X光学区与第1Y光学区相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第1Y光学区与第1Z光学区相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第1Y光学区位于第1X光学区与第1Z光学区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透镜元件上,第1X光学区、第1Y光学区、第1Z光学区彼此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第1Y光学区和第2Y光学区内形成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岛形区,其中,基区形成为除了被形成为岛形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元件是非接触式眼镜片,即佩戴时不与佩戴者角膜接触的眼镜片。
实验数据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进一步阐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优点。
实施例1
提供一副眼镜,眼镜配置有如图8所示的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
第一透镜元件包括基区55和岛形区50,基区55具有0.00D屈光力(基屈光力),岛形区50具有3.50D屈光力(与所述基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依次设置有六边第1X光学区、环形第1Y光学区和环形第1Z光学区。第1X光学区由基区55构成。第1Y光学区包括多个环形的第一A区101和多个环形第一B区,各第一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一A区内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为75%。第一B区由基区55构成。环形第1Y光学区内,第一A区和第一B区的面积比为1:1。第1Z光学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37.5%。第1X光学区、第1Y光学区、第1Z光学区的面积分别为78mm2、373mm2和804mm2。
第二透镜元件包括基区55和岛形区50,基区55具有0.00D屈光力,岛形区50具有3.50D屈光力。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依次设置有圆形第2X光学区、环形第2Y光学区和环形第2Z光学区。第2X光学区由基区55构成。第2Y光学区包括三个环形第二A区和两个环形第二B区,第二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75%,第二B区由基区55构成。第二A区和第二B区的面积比为1:1。第2Z光学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37.5%。第2X光学区、第2Y光学区、第2Z光学区的面积分别为78mm2、373mm2和804mm2。
将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装配到眼镜上,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相对位置配置为满足以下特定关系,所述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A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A投影,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B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B投影,第1A投影向第二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与第2B投影完全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A区在第二眼上形成第2A投影,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B区在第一眼上形成第1B投影,第2A投影向第一眼方向平移瞳距距离后能够与第1B投影完全重合。
对比例1
提供一副眼镜,眼镜配置有如图9所示的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
第一透镜元件包括基区55和岛形区50,基区55具有0.00D屈光力,岛形区50具有3.50D屈光力。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依次设置有六边形第7X光学区和环形第7Z光学区。第7X光学区由基区55构成。第7Z光学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7Z光学区内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37.5%。第7X光学区、第7Z光学区的面积分别为78mm2和1177mm2。
第二透镜元件包括基区55和岛形区50,基区55具有0.00D屈光力,岛形区50具有3.50D屈光力。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依次设置有六边形第9X光学区和环形第9Z光学区。第9X光学区由基区55构成。第9Z光学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50,第9Z光学区内岛形区50的面积占比37.5%。第9X光学区、第9Z光学区的面积分别为78mm2和1177mm2。
空白例
提供一副眼镜,眼镜配置有光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第一透镜元件仅有基区55,基区55具有0屈光力。第二透镜元件仅有基区55,基区55具有0屈光力。
视觉清晰度测试:
佩戴者分别佩戴实施例1、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眼镜,按照GB/T 11533-2011标准在距离视力表5米处进行视力测试,指示佩戴者通过透镜元件的指定区域观察视力表。
对于实施例1的透镜元件,指示佩戴者分别通过透镜元件的1X、1Y、1Z区对视力表进行观察。
对于实施例2的透镜元件,指示佩戴者分别通过透镜元件的7X、7Z区对视力表进行观察。
对实施例3的透镜元件,由于透镜元件整体为基区,指示佩戴者直接通过基区对视力表进行观察。
结果如下:
表1视力记录值
由上表可知:
(1)空白例的眼镜不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岛形区,佩戴者视力不受岛形区影响,因此佩戴空白例眼镜的佩戴者表现出视力值5.3。
(2)对比例1的眼镜具有第7X/9X光学区和第7Z/9Z光学区。第7X/9X光学区不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岛形区,因此佩戴者通过此区观察表现出视力值5.3。第7Z/9Z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岛形区,佩戴者在通过该区域的视力仅为5.0,视力值不高。
(3)实施例1的眼镜具有第1X/2X光学区、第1Y/2Y光学区、第1Z/2Z光学区。第1X/2X光学区不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岛形区,因此佩戴空白例眼镜的佩戴者表现出视力值5.3。第1Z/2Z光学区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岛形区,佩戴者在通过该区域的视力仅为5.0。第1Y/2Y光学区中的对应第一眼的第一A区和第一B区与对应第二眼的第二A区和第二B区具有本申请特有的两眼互补的结构,具体地,第一眼被第一A区削弱的区域在第二眼的第二B区被弥补,第二眼被第一B区削弱的区域在第一眼的第一A区被弥补,佩戴者通过第1Y/2Y光学区观察视力表的视力高达为5.2,由此可见,该区域既能够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还能够基本不损失视力值。
另外,发明人还发现,本申请实施例1光学透镜组在多项视功能测试(特别是双眼视功能测试,如感觉性融像测试、运动性融像测试)中均表现出与空白例非常接近的结果,说明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既能够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还能够基本不降低佩戴者的视觉功能。
以上结果说明,本申请的光学透镜组、透镜元件和眼镜能够在在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同时,还为佩戴者提供良好的视力值和视觉功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26)
1.一种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
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包括:
基区,所述基区具有基屈光力;和
岛形区,所述岛形区具有与所述基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
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1Y光学区,所述第1Y光学区包括第一A区和第一B区,所述第一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一B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或所述第一B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且所述第一B区比所述第一A区具有更低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包括:
基区,所述基区具有基区光力;和
岛形区,所述岛形区具有与所述基区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并且具有将像聚焦在除了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上以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的功能;
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设置有第2Y光学区,所述第2Y光学区包括第二A区和第二B区,所述第二A区内设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二B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或所述第二B区内分布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所述第二B区比所述第二A区具有更低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第二透镜元件被配置为当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彼此平行且共轴放置时,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与第二透镜元件存在至少一个相对位置,使得二者满足特定关系,所述特定关系包括:
(1)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B区至少部分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一透镜元件的第一B区至少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
(2)所述第1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
(3)所述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周向交替排列;
(2)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周向交替排列;
(3)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径向交替排列;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径向交替排列;
(5)所述第1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B区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
(6)所述第2Y光学区内的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A区和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B区沿直线方向交替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透镜元件的M个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二透镜元件的M个第二B区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且
(2)第二透镜元件的N个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第一透镜元件的N个第一B区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
M和N各自独立地为自然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A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二B区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A区面积和第一B区的面积的50%以上;
(2)第二A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一B区的重合部分分别占第一B区和第二A区的面积的5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一A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一B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3)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二A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全部第二B区构成一个旋转对称图形,所述旋转对称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一A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一B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3)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二A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一个或每个第二B区的形状为环形,环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构成;
(2)所述第2Y光学区由一个或多个第一A区和一个或多个第一B区构成;
(3)所述第1Y光学区内,所述岛形区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1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
(4)所述第2Y光学区内,所述岛形区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第2Y光学区域的总面积的10%至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1Y光学区在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2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第2Y光学区在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第1Y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Y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X光学区,所述第1X光学区比所述第1Y光学区更靠近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所述第1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
(2)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X光学区,所述第2X光学区比所述第2Y光学区更靠近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所述第2X光学区基本上由基区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X光学区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2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所述第2X光学区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1X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X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1Z光学区,所述第1Z光学区比所述第1Y光学区更远离所述光学中心,所述第1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
(2)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附近还设置有第2Z光学区,所述第2Z光学区比所述第2Y光学区更远离所述光学中心,所述第2Z光学区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的岛形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关系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Z光学区在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2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2)所述第2Z光学区在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上的投影与所述第1Z光学区部分或完全重合;
(3)所述第1Z光学区与所述第2Z光学区具有基本相同的岛形区分布密度;
(4)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第1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5)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第2Z光学区的形状为旋转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X光学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X光学区被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1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1为2.5至10之间的任一数值;
(3)所述第1X光学区与所述第1Y光学区不重合;
(4)所述第2X光学区与所述第2Y光学区不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Y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Y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2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2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1Z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2)所述第2Z光学区位于以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光学中心作为中心的具有R3mm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内,R3为5至35之间的任一数值;
(3)所述第1Z光学区与所述第1Y光学区不重合;
(4)所述第2Z光学区与所述第2Y光学区不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中,除了岛形区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中,除了岛形区以外的区域均为基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类似的形状;
(2)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外径为0.8mm至2.0mm;
(3)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的面积分别为0.50mm2至3.14mm2;
(4)一个或每个岛形区符合L2与S的比值为4π至20,L为该岛形区的周长,S为该岛形区的面积。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所述岛形区的屈光力与所述基区的屈光力不相同;
(2)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不相同来使所述岛形区的屈光力与所述基区的屈光力不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2)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的表面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区的表面形状的凸形状或凹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通过使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由与第一透镜元件的基区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与第一透镜元件的基区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2)通过使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由与第二透镜元件的基区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使得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与第二透镜元件的基区的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等效直径为40mm以上;
(3)所述第一透镜元件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
(4)所述第二透镜元件的最薄处厚度为0.5mm以上;
(5)所述第一透镜元件与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所述第一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一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屈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1)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近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区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所述第二透镜元件是具有抑制远视的发展的功能的光学透镜,并且第二透镜元件的岛形区具有通过向所述基区光力增加负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元件和所述第二透镜元件分别用于佩戴在佩戴者的两只眼睛前。
26.一副眼镜,包括眼镜框和安装在眼镜框上的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透镜组如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28567.5U CN217404661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AU2023256009A AU2023256009A1 (en) | 2022-04-21 | 2023-04-14 | Lens element, optical lens group, mold, and glasses |
KR1020247035258A KR20250002277A (ko) | 2022-04-21 | 2023-04-14 | 렌즈 요소, 광학 렌즈 조립체, 몰드 및 안경 |
EP23791136.7A EP4513257A1 (en) | 2022-04-21 | 2023-04-14 | Lens element, optical lens group, mold, and glasses |
PCT/CN2023/088364 WO2023202481A1 (zh) | 2022-04-21 | 2023-04-14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MX2024012912A MX2024012912A (es) | 2022-04-21 | 2024-10-18 | Elemento de lente, conjunto de lentes opticas, molde y gafa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28567.5U CN217404661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04661U true CN217404661U (zh) | 2022-09-09 |
Family
ID=83141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28567.5U Active CN217404661U (zh) | 2022-04-21 | 2022-04-21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0466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40637A (zh) * | 2022-04-21 | 2022-07-12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WO2023202481A1 (zh) * | 2022-04-21 | 2023-10-26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
2022
- 2022-04-21 CN CN202220928567.5U patent/CN21740466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40637A (zh) * | 2022-04-21 | 2022-07-12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WO2023202481A1 (zh) * | 2022-04-21 | 2023-10-26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67031B (zh) | 用於減少、最小化、及/或消除由失焦光對對焦影像之干涉的眼用鏡片 | |
CN111095082B (zh) | 镜片元件 | |
CN104678572B (zh) | 眼镜片 | |
JP4183772B2 (ja) | 多焦点同心状円環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CN115032815B (zh) |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CN212781529U (zh) | 一种功能型夹片 | |
KR101921886B1 (ko) | 교대보기 노안용 콘택트 렌즈 쌍 | |
NZ205166A (en) | Soft multifocal contact lens:upper periphery defined by truncated semi-circle | |
CN217404661U (zh)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
CN216434562U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103792681A (zh) | 具有改善的贴合特性的接触镜片 | |
CN216449846U (zh) | 一种正向离焦式眼镜片及眼镜 | |
CN114740637A (zh) | 光学透镜组及眼镜 | |
US8272734B2 (en) | Non-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ns with large near/intermediate area | |
CN218524972U (zh) |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 |
CN217404660U (zh) | 一种串联微透镜的抑制近视发展镜片 | |
CN115903269A (zh) |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JPH01243016A (ja) | 眼鏡用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する眼鏡 | |
CN115728961A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221303734U (zh) | 一种具有复合镜片的多焦点离焦眼镜 | |
CN221303733U (zh) | 一种多焦点离焦眼镜 | |
CN119072652A (zh)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
WO2023202481A1 (zh)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
CN218383521U (zh) | 一种眼镜片和眼镜 | |
EP4328658A1 (en) | Spectacle lens design and methods to retard and control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