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8961A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Google Patents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28961A CN115728961A CN202110999529.9A CN202110999529A CN115728961A CN 115728961 A CN115728961 A CN 115728961A CN 202110999529 A CN202110999529 A CN 202110999529A CN 115728961 A CN115728961 A CN 1157289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qual
- ophthalmic lens
- microlenses
- lens
-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08000029091 Refract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430 ametropia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664 nicotinic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8000014733 refractive error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5304 optical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07 reti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7303 Hymeno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5421 Macul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7571 Visual impairm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68 medical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97 sensory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眼镜片及光学眼镜。眼镜片包括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具有矫正视力屈光不正用的处方的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周边区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形成仿生复眼区,实现将图像全部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侧,使周边区在佩戴者视网膜的整个周向上均处于离焦状态,从而有效进行近视控制。另外,由于构成周边区的每个微透镜被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可根据每个患者的视力矫正需求,进行科学个性化定制离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背景技术
近视眼度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眼轴长度延长,每延长1mm增加度数3.00度。最新医学研究证实,眼球延长依赖视网膜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参照图1,其中10为视网膜,如其中的30所示,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者称为近视性离焦,如图1中的20所示,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远视性离焦。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呈近视性离焦,而视网膜周边呈远视性离焦,这种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眼球具有依赖视网膜周边成像诱导眼球发育的特点,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远视性离焦,视网膜会倾向于向像点生长,眼球长度就将延长,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近视性离焦,眼球就将停止延长。如果通过现代医疗方法,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或者人工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就可以阻止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查明引起视网膜周边离焦原因,还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和进展。
周边离焦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受到离焦量大小、离焦面积大小及离焦稳定性的影响。离焦量越大、离焦面积与光学区面积的比值越大、人眼与镜片系统一直处于居中位置,则控制效果越好。
然而,已有研究经常将人眼前端光学系统形成的离焦与视网膜的周边离焦混淆,光学系统形成的离焦是指其中心光学区的聚焦点与周边光学区的聚焦点不在一点或是一个平面上,比如周边光学区屈光力更强,聚焦点(如图1中B点所示)将落于中心光学区聚焦点(如图1中A点所示)之前,但这种离焦是否足以形成“近视化的周边离焦”则不确定,因为在人眼光学系统中,还需要考虑视网膜的弯度。因此,所期望的周边离焦的形成与否,取决于视网膜的形态与前端光学系统的匹配,视网膜的弯曲特性研究是科学看待“近视化周边离焦”的前提条件。
在人眼结构中,光学中心与几何中心并不一致。如图2所示,人眼的光学中心位于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下方,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该区域被称为黄斑区。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1,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黄斑的中心凹1与光源2的连接即为人眼的视轴3。由于视轴3是倾斜的,围绕视轴3的光学系统也不会是旋转对称的。
现有技术中的近视控制型产品,包括角膜塑形镜、多焦隐形眼镜、离焦RGP、离焦框架眼镜等,在设计时都是参照中心旋转对称的,未考虑到人眼光学系统的非旋转对称性,因此,只有大部分成像21落在视网膜10的前侧(如图3所示),难以达到周向360°的完全近视性周边离焦,对近视的控制效果不佳。
此外,目前已有采用周边离焦控制近视的眼镜片,如专利CN201910710155.7、专利CN201980004571.3、专利CN202110550377.4、专利CN202110550964.3和专利CN201310628174.8。这类镜片的特点是将光学区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周边区由同心圆环组成,部分圆环上具有圆形微透镜,微透镜与其他区域的屈光力不一致从而形成周边离焦效果。但是这些圆形微透镜都可以看到明显间距,离焦面积与光学区面积的比值较小,影响近视控制的效果,如图4A和图4B所示。
此外,对于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这类与眼球运动保持同步的周边离焦控制技术而言,通常眼球的运动并不改变人眼光学系统相对于视网膜形成的周边离焦状态,因而所形成的近视化的周边离焦是稳定的。可是对于具有周边近视化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眼球的运动会导致中央凹、周边区的离焦状态发生改变。如图5所示,当眼球100处于正位视物状态时,因为镜片200的设计结构,周边区域的屈光力大于中心区域,故而中心光线01落于视网膜上,而周边光线02、03落于视网膜前,形成近视化周边离焦,这是设计者的设计初衷,也是理想状态。但是如果眼球发生了运动,相对于框架眼镜的位置发生改变,则成像如图6所示,周边光线02成为新的光学系统中的中心光线,可能会形成一定近视,而原本处于中心的01光线成为新系统中的周边光线,因为屈光力比周边要小,故而可能会形成远视性周边离焦。因此,现有的框架眼镜难以产生很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镜片及光学眼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近视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复眼结构主要存在于昆虫(例如蜜蜂)的眼部,复眼是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感知器官。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通过每个小眼单独成像,大脑对每个像进行整合后获得三维信息,如图7。本发明主要借鉴了该复眼结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全新结构设计的眼镜片及光学眼镜,通过将眼镜片的周边区设置成类似图7所示的复眼结构可以实现在人眼视网膜的360°的周向方向上均能够确保处于离焦状态,如图8和图9所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眼镜片,包括中心区和周边区,中心区,具有矫正视力屈光不正用的处方的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周边区,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形成仿生复眼区,实现将图像全部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侧,使周边区在佩戴者视网膜的整个周向上均处于离焦状态。
进一步地,中心区亦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该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
进一步地,微透镜为三角形或以复数个三角形为形状单元无缝拼接所构成图形的外轮廓对应的复合形状。
进一步地,微透镜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中至少其一。
进一步地,微透镜为六边形。
进一步地,每个微透镜的第一屈光力D1与佩戴者的视网膜相应位置的第二屈光力D2之间满足:|D1|<|D2|。
进一步地,第一屈光力D1和第二屈光力D2之间在数值上满足公式:(D1-D2)≤2L;其中,L为微透镜与离焦镜片的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m。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设有使光线偏折的阻断结构。
进一步地,阻断结构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0mm;或者,阻断结构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或者,阻断结构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进一步地,阻断结构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mm;或者,阻断结构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或者,阻断结构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进一步地,微透镜的总面积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0%,或者大于等于80%,或者大于等于90%。
进一步地,微透镜的面积为大于等于0.007mm2且小于等于2.61mm2。
进一步地,微透镜与中心区的光学中心的距离越大,微透镜的屈光力越大。
进一步地,距离中心区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不同。
进一步地,距离中心区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微透镜的屈光力相同。
进一步地,自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微透镜的排列密度逐渐增加或减小。
进一步地,周边区的屈光力大于中心区的屈光力,且二者的差值大于等于0.5D。
进一步地,微透镜为球面或非球面透镜。
进一步地,微透镜为非球面透镜时,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的面型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c为球面的曲率,Q为非球系数,A2i为非球面系数。
进一步地,周边区包括绕中心区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自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环形区域的屈光力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周边区包括绕中心区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任意相邻两个环形区域中,位于径向外侧的环形区域的屈光力与位于径向内侧的环形区域的屈光力的差值为大于等于0.25D。
进一步地,中心区的直径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20mm,或者,中心区的直径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18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眼镜,光学眼镜包括上述的眼镜片。
进一步地,光学眼镜为框架眼镜。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眼镜片的周边区由多个依次排布的微透镜形成,每个微透镜被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单个微透镜近似于构成蜜蜂复眼的一个小单眼,由多个微透镜共同构成类似蜜蜂复眼结构的仿生复眼区,可以通过对每个微透镜的屈光力进行单独设置和控制,使得每个微透镜的屈光力均小于对应位置的视网膜的屈光力(即周边区的所有微透镜的焦点均保证落在视网膜前),如此使镜片的周边区在整个360°的周向方向上均能够处于离焦状态,从而确保周向上的成像均落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有效进行近视控制。另外,由于单个微透镜可独立成像且具有一个焦点,每个焦点都具有一定的景深,多个微透镜密排设置,将提供更多焦点和连续景深,如此可实现一定程度的焦深扩展,使视物舒适自然,提高佩戴体验。
第二、眼镜片的周边区的每个微透镜被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可根据每个患者的视力矫正需求,进行科学个性化定制离焦,特别是对于特殊需求(如瞳孔直径、原始离焦状态特殊的),支持定制。
第三、所述微透镜为三角形或以复数个三角形为形状单元无缝拼接所构成图形的外轮廓对应的复合形状,微透镜可选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中至少其一,最优选为六边形,采用这些形状,可以实现微透镜的密集排布,这样可以减小相邻微透镜之间的间隙,从而扩大周边区的离焦面积,这样,离焦镜片可矫正的范围扩大,可以提升矫正效果。
第四、此外,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设有用以使光线偏折的阻断结构,解决周边离焦设计的镜片在人眼视物转动时导致的离焦状态不稳定的问题,使人眼与镜片系统一直处于居中位置。本实施方式中,阻断结构为凹槽,凹槽具有规定的结构参数,具体为它的宽度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0mm,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mm;通过这种设置,具有上述深度的凹槽形成的空间会使光线偏折,因此,当佩戴者的眼睛视物转动看向微透镜区域时会产生视觉干扰,从而迫使佩戴者的眼睛视中,使人眼与镜片系统一直处于居中位置,解决周边离焦设计的镜片在人眼视物转动时导致的离焦状态不稳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周边离焦对近视的控制效果。
进一步地,凹槽的宽度控制在上述0.01mm至0.20mm范围内,在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尺寸的眼镜片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眼镜片的离焦区的面积会更大一些,可提高离焦面积与光学区面积的比值,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近视。
第五、本发明中,微透镜的总面积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0%,优选大于等于80%,更优选等于90%,使形成的近视性周边离焦的占比足够大,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近视。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光学周边离焦与相对视网膜的周边离焦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人眼结构的视轴的示意图;
图3出了现有技术的眼镜片的成像与视网膜面的位置关系的效果示意图;
图4A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镜片结构及其屈光力分布状态示意图;
图4B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另一种镜片结构及其屈光力分布状态示意图;
图5示出了眼球正位时形成的近视化周边离焦的说明图;
图6示出了眼球偏位时产生离焦状态紊乱现象的说明图;
图7示出了蜜蜂复眼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镜片的成像与视网膜面的位置关系的效果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镜片的屈光力分布状态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微透镜微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0、中心区;50、周边区;60、微透镜阵列;70、阻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复眼结构主要存在于昆虫(例如蜜蜂)的眼部,复眼是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感知器官。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通过每个小眼单独成像,大脑对每个像进行整合后获得三维信息,如图7。本发明主要借鉴了该复眼结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全新结构设计的眼镜片及光学眼镜,通过将眼镜片的周边区设置成类似图7所示的复眼结构可以实现在人眼视网膜的360°的周向方向上均能够确保处于离焦状态,如图8和图9所示。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眼镜片。该眼镜片包括中心区40和绕中心区40设置的周边区50,其中,中心区40具有矫正视力屈光不正用的处方的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中心区40主要提供矫正视力屈光不正的作用,以提供清晰正常视力,满足学习和生活需求。周边区50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由多个微透镜形成类似昆虫(特别是蜜蜂)复眼结构的仿生复眼区(如图9所示),实现将图像全部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侧(如图8所示),使周边区在佩戴者视网膜的整个周向上均处于离焦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仿生复眼区指的是由多个微透镜(类似于昆虫的多个子眼)以阵列等形式紧密排布构成的区域。通过设置仿生复眼区,周边区的整个周向上能够实现连续、渐变的离焦(如图9所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断崖式离焦或者间断式离焦导致的近视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微透镜的第一屈光力D1与佩戴者的视网膜相应位置的第二屈光力D2之间满足如下公式:|D1|<|D2|。
进一步,第一屈光力D1和第二屈光力D2之间数值上满足如下公式:(D1-D2)≤2L;其中,L为微透镜与离焦镜片的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m。通过限定第一屈光力D1和第二屈光力D2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将周边区50的离焦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免离焦量过大导致的视觉质量和成像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避免矫正效果不佳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从径向内侧至外侧,周边区的屈光力逐渐增加,因而离焦量也是逐渐增加的,可以确保视觉成像质量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微透镜与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的距离越大,其屈光力越大。因而离焦量也是逐渐增加的,可以确保视觉成像质量更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视网膜的中心凹为原点,在与原点距离相同的周向圆上,多个透镜的焦点到视网膜的距离相同。亦即距离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不同。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在一个周向上的多个微透镜的离焦量一致,即多个透镜的焦点到视网膜的距离相同,从而确保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程度一致,这样,可以提高最终的视觉质量和成像效果,保证最终的矫正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距离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微透镜的屈光力相同。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透镜为三角形或以复数个三角形为形状单元无缝拼接所构成的复合形状。该复合形状优选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中至少其一,最优选为六边形。多个微透镜的形状可以相同,例如,均为三角形或者四边形或者六边形;也可以不同,例如,一部分为三角形,另一部分为四边形或六边形。
通过上述设置,多个相邻的微透镜能够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小相邻微透镜之间的间隙,从而扩大周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微透镜的实现形式优选为六边形,六边形可独立成像,在可实现密铺的形状中拥有最少的边界、最大感光区域和最小的像差,如此,可通过对六边形微透镜进行密集排布设置,实现相同区域范围内提供更大的周边离焦面积,有助于提高近视控制效果。
区50的离焦面积,这样,离焦镜片可矫正的范围扩大,可以提升矫正效果。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中,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设有用以使光线偏折的阻断结构70。优选地,该阻断结构70为凹槽。阻断结构70的宽度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0mm,优选地,阻断结构70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更优选得,阻断结构70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阻断结构70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mm;优选地,阻断结构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更优选地,阻断结构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通过上述设置,具有上述深度的阻断结构形成的空间会使光线偏折,因此,当佩戴者的眼睛看向微透镜区域时会产生视觉干扰,起到干扰镜片周边连续、清晰成像的作用,进而提高控制近视的效果;进一步地,阻断结构的宽度控制在上述0.01mm至0.20mm范围内,在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尺寸的眼镜片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眼镜片的离焦区的面积会更大一些,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近视。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透镜的面积为大于等于0.007mm2且小于等于2.61mm2。将微透镜的面积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一方面可以确保单位面积内的微透镜的数量较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微透镜阵列的屈光力;另一方面,还能保证整个周边区具有较大的离焦面积,以更好地控制近视。
在与现有技术的眼镜片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为提高眼镜片的离焦区面积,提高近视控制效果,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微透镜阵列60配置为:构成微透镜阵列60的所有微透镜的总面积与微透镜阵列60所在的环形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0%,优选大于等于80%,更优选大于等于90%。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透镜阵列60包括依次布置的多个透镜组,每个透镜组包括均沿周向依次排布的多个微透镜,自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微透镜的排列密度逐渐增加或减小。
微透镜的排列密度越大,单位面积内微透镜的数量越多,微透镜屈光力可调节的范围也就越大;通过设置不同透镜组的微透镜排列密度,可以根据实际佩戴者的情况对不同方位的微透镜的屈光力进行调节,使得本产品的适用范围较广。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透镜为非球面透镜时,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的面型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c为球面的曲率,Q为非球系数,A2i为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中心区40的直径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20mm。
优选地,中心区40的直径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18mm。
更优选地,中心区40的直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6mm。
如图14和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例而非限定,中心区40亦可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该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
如图16和1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例而非限定,周边区50包括绕中心区40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自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环形区域的屈光力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周边区50包括绕中心区40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任意相邻两个环形区域中,位于径向外侧的环形区域的屈光力与位于径向内侧的环形区域的屈光力的差值为大于等于0.25D。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光学眼镜,光学眼镜包括上述的眼镜片。比如,光学眼镜可以为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巩膜接触镜或者人工晶状体;优选地,光学眼镜为框架眼镜。
其中,微透镜可以通过薄膜贴片、涂层、机加工、蚀刻或者光刻等方式达成,加工方式多样化。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透镜为球面或非球面透镜。在每个环形区域内,微透镜阵列60中的一部分微透镜可以为球面透镜,其余部分微透镜可以为非球面的,这样,既能减少球差,实现校正轴向像差的效果,还能将加工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下面,通过不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0所示,实施例一中,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为6.0mm,周边区50的复眼结构由多个微透镜组成,微透镜的轮廓为三角形。其中,微透镜面积为0.14cm2。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阻断结构的宽度为0.05mm,阻断结构的深度为10微米。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为-3.0D,构成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于-3.0D。
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小还与到中心距离相关,与中心距离越远,微透镜的屈光力越大。
因为每个位置的微透镜屈光力都是单独设定的,以下仅以个别位置的屈光力分布来做说明。相同直径不同方向处的(D1-D2)可以是相同的,如下表1中1mm、2mm和3mm处所示;(D1-D2)也可以是不同的,如下表1中4mm、5mm处所示。
表1
实施例二
如图11所示,实施例二中,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8.0mm,周边区50的复眼结构中的微透镜的轮廓为正方形。微透镜面积为1cm2。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阻断结构的宽度为0.1mm,深度为50微米。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为-1.0D,构成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于-3.0D。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10.0mm,周边区50的复眼结构中的微透镜轮廓为六边形(如图12所示)。微透镜面积为2.61cm2。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阻断结构的宽度为0.2mm,深度为100微米。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为-6.0D,构成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于-6.0D。
实施例四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区40和周边区50均设有微透镜阵列。微透镜为三角形,微透镜阵列中的每个微透镜的面积为0.14mm2,相邻两个微透镜间无间隙。离焦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为1.0mm,该范围内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一致,屈光力为-3.0D。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于中心区40的屈光力,即大于-3.0D。
实施例五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区40和周边区50均设有微透镜阵列。构成中心区40的微透镜以及构成周边区50的微透镜均为六边形。每个微透镜的面积为2.01mm2,相邻两个微透镜间有间隙,间隙大小为0.1mm。中心区40直径10.0mm,该范围内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一致,屈光力为-8.0D。周边区50的微透镜的屈光力大于中心区40的屈光力,即大于-8.0D。
实施例六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8.0mm,周边区50具有两个环形区域。每个环形区域中的微透镜的轮廓为正方形。微透镜面积为1cm2。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阻断结构的宽度为0.1mm,深度为50微米。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为-1.0D,靠近中心的环形区域内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为+1.0D,离中心较远的环形区域内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为+2.0D。
实施例七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眼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直径10.0mm,周边区50具有三个环形区域。环形区域的微透镜轮廓为六边形。微透镜面积为2.61cm2。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阻断结构的宽度为0.2mm,深度为100微米。眼镜片的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为-6.0D,最靠近中心的环形区域内的微透镜的屈光力为-5.5D,离中心最远的环形区域内的微透镜屈光力为-4.0D,位于中间的环形区域内的微透镜屈光力为-5.0D。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眼镜片的周边区由多个依次排布的微透镜形成,每个微透镜被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单个微透镜近似于构成蜜蜂复眼的一个小单眼,由多个微透镜共同构成类似蜜蜂复眼结构的仿生复眼区,可以通过对每个微透镜的屈光力进行单独设置和控制,使得每个微透镜的屈光力均小于对应位置的视网膜的屈光力即周边区的所有微透镜的焦点均保证落在视网膜前,如此使镜片的周边区在整个360°的周向方向上均能够处于离焦状态,从而确保周向上的成像均落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有效进行近视控制。另外,由于单个微透镜可独立成像且具有一个焦点,每个焦点都具有一定的景深,多个微透镜密排设置,将提供更多焦点和连续景深,如此可实现一定程度的焦深扩展,使视物舒适自然,提高佩戴体验。
第二、眼镜片的周边区的每个微透镜被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可根据每个患者的视力矫正需求,进行科学个性化定制离焦,特别是对于特殊需求如瞳孔直径、原始离焦状态特殊的,支持定制。
第三、所述微透镜为三角形或以复数个三角形为形状单元无缝拼接所构成的复合形状,微透镜可选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中至少其一,最优选为六边形,采用这些形状,可以实现微透镜的密集排布,这样可以减小相邻微透镜之间的间隙,从而扩大周边区50的离焦面积,这样,离焦镜片可矫正的范围扩大,可以提升矫正效果。
第四、此外,相邻两个微透镜之间设有用以使光线偏折的阻断结构,解决周边离焦设计的镜片在人眼视物转动时导致的离焦状态不稳定的问题,使人眼与镜片系统一直处于居中位置。本实施方式中,阻断结构为凹槽,凹槽具有规定的结构参数,具体为它的宽度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0mm,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mm;通过这种设置,具有上述深度的凹槽形成的空间会使光线偏折,因此,当佩戴者的眼睛视物转动看向微透镜区域时会产生视觉干扰,从而迫使佩戴者的眼睛视中,使人眼与镜片系统一直处于居中位置,解决周边离焦设计的镜片在人眼视物转动时导致的离焦状态不稳定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周边离焦对近视的控制效果。
进一步地,凹槽的宽度控制在上述0.01mm至0.20mm范围内,在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尺寸的眼镜片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眼镜片的离焦区的面积会更大一些,可提高离焦面积与光学区面积的比值,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近视。
第五、本发明中,微透镜的总面积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0%,优选大于等于80%,更优选等于等于90%,使形成的近视性周边离焦的占比足够大,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近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眼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心区(40),具有矫正视力屈光不正用的处方的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
周边区(50),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所述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形成仿生复眼区,实现将图像全部聚焦在佩戴者的视网膜前侧,使所述周边区在所述佩戴者视网膜的整个周向上均处于离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40)亦由密集排布的多个微透镜构成,每个所述微透镜配置为屈光力可单独设置,该屈光力实现将图像聚焦在所述佩戴者的视网膜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为三角形或以复数个三角形为形状单元无缝拼接所构成图形的外轮廓对应的复合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中至少其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为六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微透镜的第一屈光力D1与所述佩戴者的视网膜相应位置的第二屈光力D2之间满足:|D1|<|D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屈光力D1和所述第二屈光力D2之间在数值上满足公式:(D1-D2)≤2L;其中,L为微透镜与离焦镜片的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微透镜之间设有使光线偏折的阻断结构(7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断结构(70)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0mm;或者,所述阻断结构(70)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或者,所述阻断结构(70)的宽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断结构(70)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2mm;或者,所述阻断结构(70)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5mm;或者,所述阻断结构(70)的深度为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1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的总面积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70%,或者大于等于80%,或者大于等于9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的面积为大于等于0.007mm2且小于等于2.61mm2。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与所述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的距离越大,所述微透镜的屈光力越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所述微透镜的屈光力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中心区(40)的光学中心相同径向距离处、不同周向位置处的所述微透镜的屈光力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所述微透镜的排列密度逐渐增加或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50)的屈光力大于所述中心区(40)的屈光力,且二者的差值大于等于0.5D。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为球面或非球面透镜。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50)包括绕所述中心区(40)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自所述眼镜片的光学中心至径向外侧,多个所述环形区域的屈光力逐渐增大。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50)包括绕所述中心区(40)设置的多个依次排布的环形区域,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环形区域中,位于径向外侧的所述环形区域的屈光力与位于径向内侧的所述环形区域的屈光力的差值为大于等于0.25D。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40)的直径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20mm,或者,所述中心区(40)的直径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18mm。
23.一种光学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眼镜包括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眼镜为框架眼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99529.9A CN115728961A (zh) | 2021-08-29 | 2021-08-29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99529.9A CN115728961A (zh) | 2021-08-29 | 2021-08-29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28961A true CN115728961A (zh) | 2023-03-03 |
Family
ID=85290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99529.9A Pending CN115728961A (zh) | 2021-08-29 | 2021-08-29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2896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02481A1 (zh) * | 2022-04-21 | 2023-10-26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
2021
- 2021-08-29 CN CN202110999529.9A patent/CN11572896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02481A1 (zh) * | 2022-04-21 | 2023-10-26 | 上海麻几眼镜有限公司 | 透镜元件、光学透镜组、模具及眼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434562U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115032815B (zh) |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EP4006624B1 (en) |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spectacle lens for at least retarding myopia progression | |
CN101460114B (zh) | 矫正人眼屈光不正的角膜植入物 | |
KR20170000355A (ko) | 근시 진행을 예방하고/하거나 늦추기 위한 비-동축 렌즐릿을 포함하는 콘택트 렌즈 | |
JPH0926558A (ja) | 多焦点組合せトーラスレンズ | |
AU2021220750B2 (en) | Spectacle lenses with auxiliary optical elements | |
CN216434568U (zh) | 离焦镜片及光学眼镜 | |
TW201743114A (zh) | 連續變焦隱形眼鏡 | |
CN107765448A (zh) | 连续变焦隐形眼镜 | |
WO2020216257A1 (zh) | 光学框架眼镜 | |
CN215117038U (zh) | 无级离焦镜片与框架眼镜 | |
CN115728961A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216434569U (zh) |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 |
CN115903269A (zh) |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CN215117039U (zh) | 无级离焦镜片与框架眼镜 | |
CN215117041U (zh) | 眼镜片 | |
CN117250773A (zh) |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 |
JP2023522533A (ja) | 遠視の周辺焦点ぼけを低減するための複合マイクロレンズの設計 | |
CN222762348U (zh) |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 |
CN219778056U (zh) | 一种中心清晰成像、周边模糊成像的镜片 | |
CN218068482U (zh) | 一种散光离焦眼镜片及眼镜 | |
EP4336248A1 (en) | Ophthalmic lens and frame glasses having same | |
US20240393615A1 (en) | Spectacle lens to reduce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 |
CN119689737A (zh) | 离焦镜片及应用其的眼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