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5422U -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85422U CN217285422U CN202220780981.6U CN202220780981U CN217285422U CN 217285422 U CN217285422 U CN 217285422U CN 202220780981 U CN202220780981 U CN 202220780981U CN 217285422 U CN217285422 U CN 2172854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pot
- cooking appliance
- thermal
- p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烹饪电器包括:加热设备,加热设备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加热部,面板设在壳体上,且面板与壳体之间限定有容纳腔,加热部设在容纳腔内;锅具,锅具适于放置在面板上且与加热部配合;隔热结构,隔热结构形成在面板和锅具之间,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和用于将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本实用新型的烹饪电器通过在面板和锅具之间形成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和用于将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可以避免锅具的高温传递到面板上使面板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锅具,其锅底为平面或锅底有内凹,但是,当锅具底部的外圈与电磁炉的面板接触时,锅底的温度迅速传到面板,热量不能快速散发,会导致玻璃面板受到高温后产生损坏,例如玻璃面板发生破裂或融化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电器,所述烹饪电器能解决锅具底部的高温传递至加热设备的面板上而导致面板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锅具,所述锅具能解决锅具底部的高温传递至加热设备的面板上而导致面板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加热设备,所述热设备能解决锅具底部的高温传递至加热设备的面板上而导致面板损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包括: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加热部,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有容纳腔,所述加热部设在所述容纳腔内;锅具,所述锅具适于放置在所述面板上且与所述加热部配合;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形成在所述面板和所述锅具之间,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通过在面板和锅具之间形成有隔热结构,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和用于将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可以避免锅具的高温传递到面板上使面板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具的底部和/或所述面板上设有凸起部,以使所述锅具和所述面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隔热腔。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的所述过流槽形成所述过流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具的底部和/或所述面板内凹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凸出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构成所述凸起部,所述过流槽设在所述边缘部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缘部上相对两侧的所述过流槽沿同一直线方向布置且槽口相对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流槽为多组,每组为两个且槽口相对设置,每组的两个所述过流槽均构成所述过流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上设有受热区,所述受热区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加热部的正投影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具的底部上压制形成所述凹陷部,且在所述锅具的内侧底壁上形成有凸台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部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的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2mm~5m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流通道的宽度为L,L大于等于40mm,所述过流通道的高度为H2,H2与H1相等。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为高硼硅玻璃件或微晶玻璃件或团状模塑料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包括:锅具主体,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设有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通过锅具主体底部的隔热腔和用于将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可以避免锅具的高温传递到面板上使面板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设有环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形成有所述隔热腔,所述过流通道设在所述凸起部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内凹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凸出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构成所述凸起部,所述边缘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所述过流槽形成所述过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设备,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加热部,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有容纳腔,所述加热部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面板上设有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设备,通过面板上的隔热腔和用于将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可以避免锅具的高温传递到面板上使面板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烹饪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烹饪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具和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烹饪电器;
10、锅具;
101、锅具主体;
20、加热设备;
210、壳体;220、面板;230、加热部;
30、隔热结构;
310、隔热腔;301、凹陷部;3011、边缘部;3012、受热区;3013、凸台部;320、过流通道;3201、过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100。
如图1、图2、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100,包括:加热设备20、锅具10、隔热结构30。
加热设备20包括壳体210、面板220以及加热部230,面板220设在壳体210上,且面板220与壳体210之间限定有容纳腔,加热部230设在容纳腔内。锅具10适于放置在面板220上且与加热部230配合,锅具10和加热部230的配合可以理解为锅具10可在加热部230的作用下被加热,从而用来烹饪食物。具体地,加热设备20可以是指电磁炉,加热部230则是电磁炉的发热盘,通过提供磁场使锅具10被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设备20并不限于电磁炉,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加热锅具即可,加热设备20的其他部件,例如,显示组件、电控组件以及其他部件可参考现有技术,例如电磁炉,这里不再赘述。
隔热结构30形成在面板220和锅具10之间,隔热结构30包括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隔热结构30既可以单独形成在锅具10上,也可以单独形成在面板220,隔热结构30还可以是一部分形成在锅具10上,另一部分形成在面板220上,根据情况可以具体设置。隔热腔310能在面板220和锅具10之间形成“空气层”,起到隔热作用,防止锅具10的高温传递到面板220上,导致面板220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例如,避免面板220因温度过高而破裂或融化。过流通道320能使外部环境中的气流通过(图2中箭头指向即为气流的流通方向),带走隔热腔310中的热量,降低隔热腔310内部的温度。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隔热腔310的主体设在锅具10的底部,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后两者共同限定出隔热腔310。或者,如图3所示,隔热腔310的主体设在面板220上,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后两者共同限定出隔热腔310。又或者,隔热腔310的部分设在锅具10的底部,另一部分设在面板220上,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后两者共同限定出隔热腔310。
过流通道320可以是设在锅具10的底部。或者,过流通道320设在面板220上。又或者,过流通道320的部分设在锅具10的底部,另一部分设在面板220上,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后两者共同限定出过流通道320。空气经过过流通道320带走隔热腔310内的热量,避免隔热腔310内温度比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电器100,通过在面板220和锅具10之间形成有隔热结构30,隔热结构30包括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可以避免锅具10的高温传递到面板220上使面板220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具10的底部和/或面板220上设有凸起部,以使锅具10和面板220之间形成有隔热腔310。也就是说,凸起部可以是设在锅具10的底部上,当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时,凸起部能将锅具10的底部抬高,使锅具10的大部分区域不与面板220接触,彼此之间形成隔热腔310。凸起部也可以是设在面板220上,当锅具10放置在面板220上时,锅具10的底部支撑在凸起部上,同样能起到抬高锅具10底部的作用,在锅具10和面板220之间形成隔热腔310。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也可以均设置有凸起部,两者的凸起部配合,也可以使锅具10的大部分区域不与面板220接触,彼此之间形成隔热腔310。
基于上所述,通过锅具10的底部上设置凸起部,这样能使锅具10适用于不同的加热设备20,提高锅具10的适用性。同样面板220上设置凸起部,可以使加热设备20适用于不同的锅具10,提高加热设备20的适用性。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均设置凸起部,在满足隔热腔310的隔热性能的同时,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凸起部的凸起高度可以做的比较小,方便生产加工,降低加工难度,也能提高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凸起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3201,凸起部的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形成过流通道320。根据前文所述,当锅具10的底部设置凸起部时,过流槽3201设置在该凸起部上。当面板220上设置凸起部时,过流槽3201设置在该凸起部上。当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均设置凸起部时,两个凸起部上可以均设置有过流槽3201,或者至少一个凸起部上设置过流槽3201。凸起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3201在能保证气流进出,例如,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能实现气流“左进右出”、“右进左出”、“前进后出”、“后进前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具10的底部和/或面板220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具有凸出的边缘部3011,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过流槽3201设在边缘部3011上。如图4所示,锅具10的底部可以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的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也可以是,面板220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的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还可以是,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均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的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两者的边缘部3011配合止抵。采用内凹形成凹陷部301这种方式,凹陷部301的中心凹陷区域能形成隔热腔310,方便加工制造,也能使锅具10和/或面板220保持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具10的底部和/或面板220上也可以设置环形的凸起部,环形的凸起部在其内侧限定出隔热腔310。如图4所示,锅具10的底部可以设置环形的凸起部。或者,面板220上设置环形的凸起部。又或者,锅具10的底部和面板220上均设置环形的凸起部,两者的凸起部配合止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边缘部3011上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沿同一直线方向布置且槽口相对设置。也就是说,边缘部3011上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呈对称布置,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气流在过流通道320中流通,保证隔热腔310内的空气能充分向外散去,使隔热腔310中的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流槽3201为多组,每组为两个且槽口相对设置,每组的两个过流槽3201均构成过流通道320。通过设置多组过流槽3201可以形成多组过流通道320,进一步加快隔热腔310内的空气向外散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凹陷部301上设有受热区3012,受热区3012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加热部230的正投影面积。当加热部230加热锅具10时,锅具10的高温集中在受热区3012,此时由于受热区3012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加热部230的正投影面积,使得凹陷部301的其他区域温度相比于受热区3012较小,从而减少传递到面板220上的热量。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受热区3012设在凹陷部301的中心区域,当加热部230加热锅具10时,凹陷部301的中心区域温度比较高,外围区域温度相对比较低,传递到面板220上的热量也就比较少。
具体地,如图5所示,受热区3012可以为圆形区域,加热部230也可以为圆形,因此只需受热区3012的直径大于加热部230的直径就能保证受热区3012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加热部230的正投影面积。当然,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受热区3012和加热部230还可以为方形,三角形等形状,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锅具10的底部上压制形成凹陷部301,且在锅具10的内侧底壁上形成有凸台部3013。锅具10通过压制成型的工艺加工凹陷部301,操作简单,可以保证锅具10整体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凸台部3013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这样能保证锅具10在烹饪食物时凸台部3013的边缘不会藏油和藏颗粒食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隔热腔310的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2mm~5mm。也就是说,隔热腔310的高度H1可以是2mm、3mm、3.5mm、4mm、5mm中的任一值,通过将H1的范围设置为2mm~5mm能保证隔热腔310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当然,上述只是距离说明,并不表示H1只能取整数值,也不表示H1只能取上述数值,H1还可以是2mm~5mm的其他数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隔热腔310的高度为H1可以是指凹陷部301的凹陷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流通道320的宽度为L,L大于等于40mm,过流通道320的高度为H2,H2与H1相等。过流通道320的宽度为L可以是等于40mm,也可以是大于40mm,过流通道320的高度H2与H1相等。通过将过流通道320的参数设置在该范围内,可以使得过流通道320的气流流通效果比较好,具有较好的散热性,及时散去隔热腔310内的热量。
具体地,如图4所示,过流通道320的宽度为L可以是指过流槽3201的宽度,过流通道320的高度H2可以是指过流槽3201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面板220为高硼硅玻璃件或微晶玻璃件或团状模塑料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烹饪电器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烹饪电器100包括:加热设备20、锅具10、隔热结构30。
加热设备20为电磁炉,包括壳体210、面板220以及加热部230,面板220设在壳体210上,且面板220与壳体210之间限定有容纳腔,加热部230设在容纳腔内。
锅具10适于放置在面板220上且与加热部230配合。
隔热结构30形成在面板220和锅具10之间,隔热结构30包括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
锅具10的底部上设有凸起部,以使锅具10和面板220之间形成有隔热腔310。
凸起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3201,凸起部的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形成过流通道320。
锅具10的底部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具有凸出的边缘部3011,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过流槽3201设在边缘部3011上。
边缘部3011上相对两侧的过流槽3201沿同一直线方向布置且槽口相对设置。
凹陷部301上设有受热区3012,受热区3012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加热部230的正投影面积。
锅具10的底部上压制形成凹陷部301,且在锅具10的内侧底壁上形成有凸台部3013。凸台部3013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凹陷部301的凹陷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3mm。
过流槽3201的宽度为L,L等于40mm,过流槽3201的高度为H2,H2与H1相等。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10,包括锅具主体101。
锅具主体101的底部设有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10,通过锅具主体101底部的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可以避免锅具10的高温传递到面板220上使面板220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具主体101的底部设有环形的凸起部,凸起部形成有隔热腔310,过流通道320设在凸起部上。当锅具10放置在加热设备20的面板220上时,锅具主体101底部的凸起部支撑在面板220上,使锅具主体101和面板220之间形成隔热腔310,过流通道320则用来散去隔热腔310内的热量,避免锅具主体101上的高温传递到面板220上,也就能防止面板220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具主体101的底部内凹形成有凹陷部301,凹陷部301具有凸出的边缘部3011,边缘部3011构成凸起部,边缘部3011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3201,过流槽3201形成过流通道320。采用锅具主体101的底部内凹形成凹陷部301来限定出隔热腔310的方式,使得锅具主体101的制作比较简单,外形也更加美观。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设备20,包括:壳体210、面板220以及加热部230。面板220设在壳体210上,且面板220与壳体210之间限定有容纳腔,加热部230设在容纳腔内,面板220上设有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设备20,通过面板220上的隔热腔310和用于将隔热腔310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320,可以避免锅具10的高温传递到面板220上使面板220因为温度过高而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设备2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加热部,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有容纳腔,所述加热部设在所述容纳腔内;
锅具,所述锅具适于放置在所述面板上且与所述加热部配合;
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形成在所述面板和所述锅具之间,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的底部和/或所述面板上设有凸起部,以使所述锅具和所述面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隔热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所述凸起部的相对两侧的所述过流槽形成所述过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的底部和/或所述面板内凹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凸出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构成所述凸起部,所述过流槽设在所述边缘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上相对两侧的所述过流槽沿同一直线方向布置且槽口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槽为多组,每组为两个且槽口相对设置,每组的两个所述过流槽均构成所述过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上设有受热区,所述受热区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加热部的正投影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的底部上压制形成所述凹陷部,且在所述锅具的内侧底壁上形成有凸台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部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的高度为H1,H1的范围为2mm~5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通道的宽度为L,L大于等于40mm,所述过流通道的高度为H2,H2与H1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为高硼硅玻璃件或微晶玻璃件或团状模塑料件。
13.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具主体,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设有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设有环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形成有所述隔热腔,所述过流通道设在所述凸起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内凹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凸出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构成所述凸起部,所述边缘部的相对两侧设有过流槽,所述过流槽形成所述过流通道。
16.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面板以及加热部,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有容纳腔,所述加热部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面板上设有隔热腔和用于将所述隔热腔连通外部环境的过流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80981.6U CN217285422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80981.6U CN217285422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85422U true CN217285422U (zh) | 2022-08-26 |
Family
ID=8293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80981.6U Active CN217285422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85422U (zh) |
-
2022
- 2022-04-02 CN CN202220780981.6U patent/CN2172854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02404A (zh) | 烹调用具 | |
CN217285422U (zh) | 烹饪电器、锅具及加热设备 | |
WO2017097209A1 (zh) | 烤箱 | |
CN219088995U (zh) | 内胆结构及家用电器 | |
CN206896243U (zh) | 压力锅及其锅盖组件 | |
CN222527725U (zh) | 烹饪设备的面板组件及烹饪设备 | |
CN105982562B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22527727U (zh) | 烹饪设备的面板组件及烹饪设备 | |
JP2018192241A (ja) | 釜、釜アセンブリ及び厨房器具 | |
CN217365428U (zh) | 锅具 | |
CN208312453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3974422B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6521824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灶 | |
CN208435236U (zh) | 嵌合式烹饪用导热板 | |
CN211290176U (zh) | 电陶炉 | |
CN222303650U (zh) | 分区锅具 | |
WO2024125648A1 (zh) |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9756446U (zh) | 烹饪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20379745U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7885753U (zh) | 一种陶瓷煲 | |
CN210989770U (zh) |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 |
CN110652225B (zh) | 烘焙器具 | |
CN218626968U (zh) | 加热炉具 | |
CN222398070U (zh) | 一种电磁烧烤装置 | |
CN210951410U (zh) | 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