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6994514U -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94514U
CN216994514U CN202220781998.3U CN202220781998U CN216994514U CN 216994514 U CN216994514 U CN 216994514U CN 202220781998 U CN202220781998 U CN 202220781998U CN 216994514 U CN216994514 U CN 216994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plate
energy
sub
frame
beam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819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贺明
高兴东
唐俊强
陈民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819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945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94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94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包括:防撞梁、吸能部件,所述吸能部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吸能部件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适于与副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件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部件的结构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通过设置强度高于吸能部件的连接部件,以降低在防撞梁发生形变后的拆卸难度,减少了车辆的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主防撞梁设置于纵梁上以用于保护车身,在碰撞时可以进行吸能;由于在碰撞过程中,车辆的副车架也会发生碰撞,副车架发生碰撞形变后无法进行维修,只能对副车架进行更换,导致车辆在发生碰撞时由于副车架的形变,造成整车维修费用高,而主防撞梁对于副车架的防护效果差,现有技术中设置有用于保护副车架的副车架防撞梁,而副车架防撞梁与副车架之间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碰撞过后副车架防撞梁形变严重,导致副车架与副车架防撞梁之间的拆卸困难,虽然实现了对副车架的保护,但对于后续的维修过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防撞梁组件,该副车架防撞梁组件通过设置强度高于吸能部件的连接部件,以降低在防撞梁发生形变后的拆卸难度,减少了车辆的维护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包括:防撞梁,吸能部件,所述吸能部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有与所述吸能部件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适于与副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部件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部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通过设置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可以用于连接防撞梁与副车架,同时连接部件的至少部分结构强度大于防撞梁中吸能部件的结构强度,在碰撞过程中,吸能部件优先吸能形变,而连接部件可以保持稳定,以确保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中的一个可以进行拆卸,以降低在防撞梁发生形变后的拆卸难度,减少了车辆的维护成本,有效保护了车辆中的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部件本体;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远离副车架的一侧;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副车架的一侧;其中所述连接部本体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部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件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内形成有吸能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腔内形成有由防撞梁一侧朝向副车架一侧延伸的多个支撑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彼此正对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防撞梁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所述吸能部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与所述吸能部件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限位板和第四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与所述第四限位板彼此正对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副车架的一侧,所述述第三限位板与所述第四限位板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副车架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三限位板和所述第四限位板分别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包括:横梁,所述吸能部件设置于所述横梁朝向所述连接部件的一侧,所述吸能部件内形成有吸能腔且适于在碰撞时形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横截面积的厚度在朝向所述吸能部件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与主防撞梁连接。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因此该车辆在发生碰撞后,副车架防撞梁组件拆卸方便,车辆的碰撞吸能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
横梁111,连接板1111,吸能部件112,
连接部件12,连接部件本体121,吸能腔1211,支撑筋1212,第一限位板101,第二限位板102,第三限位板103,第四限位板104,紧固件1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主防撞梁设置于纵梁上以用于保护车身,在碰撞时可以进行吸能;由于在碰撞过程中,车辆的副车架也会发生碰撞,副车架发生碰撞形变后无法进行维修,只能对副车架进行更换,导致车辆在发生碰撞时由于副车架的形变,造成整车维修费用高主防撞梁对于副车架的防护效果差,现有技术中设置有用于保护副车架的副车架防撞梁,而副车架防撞梁与副车架之间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碰撞过后副车架防撞梁形变严重,导致副车架与副车架防撞梁之间的拆卸困难,虽然实现了对副车架的保护,但对于后续的维修过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中设置有防撞梁、吸能部件112以及连接部件12,吸能部件112与防撞梁相连,吸能部件112可以在车辆的碰撞过程中产生形变以便于进行吸能,减少冲击力对于副车架的损伤,而连接部件12是防撞梁与副车架之间的中间结构,起到转接的作用,连接部件12上设置有与吸能部件112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与副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而连接部件12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强度大于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在碰撞发生后,吸能部件112吸能形变,而连接部件12并不会产生形变,并且连接部件12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第二连接件结构均能够进行拆卸,一方面方便于对于防撞梁的更换,降低了后期的维修难度,另一方面及时在第一连接结构产生了硬性的损坏或形变后,利用第二连接结构也可以将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与副车架之间进行拆卸整体进行更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通过设置连接部件12,连接部件12可以用于连接防撞梁与副车架,同时连接部件12的至少部分结构强度大于防撞梁中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在碰撞过程中,吸能部件112优先吸能形变,而连接部件12可以保持稳定,以确保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中的一个可以进行拆卸,以降低在防撞梁发生形变后的拆卸难度,减少了车辆的维护成本,有效保护了车辆中的副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部件12包括连接部件本体121、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于连接部本体121远离副车架的一侧,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于连接部本体121朝向副车架的一侧,连接部本体121的结构强度大于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连接部件12由连接部件本体121、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三部分组成,连接部件本体121为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连接基础,而连接部件本体121的结构强度大于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使车辆在碰撞过程中,优先进行形变吸能的是与防撞梁相连的吸能部件112,而连接部件12中由于连接部件本体121的结构强度大于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因此在碰撞的初期不会产生形变,以确保在轻微碰撞中连接部件12不会形变,使吸能部件112在形变后仍能够利用连接部件12进行拆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部件本体121、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内形成有吸能腔12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吸能腔1211设于连接部件本体121内,在车辆高速行驶发生碰撞过程中,连接部件12也可以进行形变吸能,起到进一步缓冲冲击力的作用,在初始阶段吸能部件112进行形变,在冲击力的进一步传导过程中,连接部件12可以朝向内部的吸能腔1211溃缩,从而达到吸能效果,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能腔1211内形成有由防撞梁一侧向副车架一侧延伸的多个支撑筋1212,多个支撑筋1212的延伸方向与冲击力的传导方向一致,而支撑筋1212可以提高连接部件12在冲击力传导方向的结构强度,使连接部件12在受到冲击力时不会优先形变,保证连接部件12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减少由于在连接部件12上设置吸能腔1211对连接部件12整体结构的弱化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部本体121可以为矩形块,矩形块内部形成有吸能腔1211,吸能腔1211可以在高度方向上贯穿矩形块,使得吸能腔彼此正对的两个内壁在传力方向上正对,而吸能腔的另外两个内壁在长度方向上正对;多个支撑筋1212沿吸能腔12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支撑筋1212的两端分别与在传力方向上彼此正对的两个内壁连接,由此可以提高连接部本体121由防撞梁向副车架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板101和第二限位板102,第一限位板101与第二限位板102彼此正对地设置于连接部本体121朝向防撞梁的一侧,第一限位板101与第二限位板102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吸能部件112的第一安装槽,吸能部件112嵌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从而将吸能部件112的位置限定于第一限位板101与第二限位板102之间,而吸能部件112的端部可以与连接部本体121止抵,从而进一步限制吸能部件112与第一连接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确保吸能部件112与第一连接结构的连接稳定性。
第一限位板101和第二限位板102分别与吸能部件112固定连接,而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螺栓、卡接或焊接等固定方式,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还包括螺栓,螺栓分别穿过第一限位板101、吸能部件112和第二限位板102,螺栓在第二限位板102远离吸能部件112的一端与螺母配合,螺母与第二限位板102止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限位板103和第四限位板104,第三限位板103与第四限位板104彼此正对地设置于连接部本体121朝向副车架的一侧,第三限位板103与第四限位板104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至少部分副车架的第二安装槽,在副车架上可以形成有适于嵌入于第二安装槽的配合块,而配合块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第三限位板103和第四限位板104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安装孔分别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紧固件105依次穿设第三限位板103、第一安装孔以及第四限位板104并与螺栓螺接固定,以使连接部件12与副车架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防撞梁包括横梁111,吸能部件112设置于横梁111朝向连接部件12的一侧,横梁111位于车辆的前部,适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接触障碍物,吸能部件112设置于横梁111后部且横梁111内形成有空腔,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弱于连接部件12以适于在碰撞时形变吸能,缓冲冲击力对于车身以及副车架所造成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横梁111横截面积的厚度在朝向吸能部件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横梁111的截面可以构造为三角形,横梁111在远离副车架的一侧厚度小,横梁111在靠近副车架的一侧厚度大,一方面可以提高横梁11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横梁111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横梁111的结构稳定性,并且横梁111的体积进一步减小可以适配于车辆前部的其他部件,为主防撞梁以及其他的装饰件提供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11构造为空心梁,有助于降低整车重量,减少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横梁111上设置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板1111,连接板1111用于与主防撞梁连接,车辆中设置有与车身纵梁连接的主防撞梁,而本申请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可以与主防撞梁连接,以保持车辆前部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在横梁111上设置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板1111,连接板1111可以构造为在横梁111延伸方向上设置的多个,连接板1111将横梁111与主防撞梁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前部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因此该车辆在发生碰撞后,副车架防撞梁组件1拆卸方便,车辆的碰撞吸能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
吸能部件(112),所述吸能部件(112)与所述防撞梁连接;
连接部件(12),所述连接部件(12)设置有与所述吸能部件(112)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适于与副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12)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12)包括:
连接部件本体(121);
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远离副车架的一侧;
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副车架的一侧;其中
所述连接部本体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部件(112)的结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本体(121)、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内形成有吸能腔(1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腔(1211)内形成有由防撞梁一侧朝向副车架一侧延伸的多个支撑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板(101)和第二限位板(102),所述第一限位板(10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02)彼此正对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防撞梁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板(10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102)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所述吸能部件(112)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限位板(101)和所述第二限位板(102)分别与所述吸能部件(11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第三限位板(103)和第四限位板(104),所述第三限位板(103)与所述第四限位板(104)彼此正对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本体朝向副车架的一侧,所述述第三限位板(103)与所述第四限位板(104)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副车架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三限位板(103)和所述第四限位板(104)分别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
横梁(111),所述吸能部件(112)设置于所述横梁(111)朝向所述连接部件(12)的一侧,所述吸能部件(112)内形成有空腔且适于在碰撞时形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11)横截面积的厚度在朝向所述吸能部件(11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11)上设置有在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板(1111),所述连接板(1111)用于与主防撞梁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副车架防撞梁组件。
CN202220781998.3U 2022-04-06 2022-04-06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69945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1998.3U CN216994514U (zh) 2022-04-06 2022-04-06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81998.3U CN216994514U (zh) 2022-04-06 2022-04-06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94514U true CN216994514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7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81998.3U Active CN216994514U (zh) 2022-04-06 2022-04-06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945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2926B2 (en) Vehicle end portion structure
US8118346B2 (en) Support mount for an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intended to be mounted at the end of a motor vehicle side member
US7681700B2 (en) Energy absorber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US12246773B2 (en) Fastening arrangement of an integral support on a body for a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as well as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KR20100046269A (ko) 램프 장착 구조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램프가 장착되는 차량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086007A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US20060033364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umper rail of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for vehicle
KR100506757B1 (ko) 범퍼 빔 보강 구조
US7464964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216994514U (zh) 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及车辆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KR101189063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KR102250297B1 (ko) 차량 전방구조
KR100820117B1 (ko) 범퍼스테이 결합구조
KR20120014849A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21623696U (zh) 吸能盒安装总成以及车辆
CN222946712U (zh) 缓冲装置以及车辆
CN222538768U (zh) 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222347149U (zh) 吸能件、车辆吸能结构及车辆
CN220842448U (zh) 副车架的防撞组件、副车架、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6994571U (zh) 车辆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110816463A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格栅固定支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