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3091U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823091U CN214823091U CN202023346213.XU CN202023346213U CN214823091U CN 214823091 U CN214823091 U CN 214823091U CN 202023346213 U CN202023346213 U CN 202023346213U CN 214823091 U CN214823091 U CN 2148230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late
- cabin
- right direction
- coll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车辆前舱结构包括前防撞梁、两个吸能盒、两个前舱纵梁、以及横梁,前防撞梁、吸能盒以及前舱纵梁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吸能盒与对应的前舱纵梁连接,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前舱纵梁的前端。通过在前舱纵梁的前端之间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前防撞梁受到的碰撞力经过吸能盒的吸能作用后传递至前舱纵梁,通过该前舱纵梁传递至横梁、并通过该横梁传递至另一侧的前舱纵梁,从而形成一条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力的传力路径,使得车辆发生侧滑,令乘员舱发生侧向位移,避免乘员舱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对乘员舱内的乘员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使车辆在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产生侧滑,避免车辆乘员舱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现有技术中往往提高前防撞梁的强度,进而提高碰撞力传递至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从而使车辆在左右方向发生侧滑。
当车辆发生小偏置碰时,车辆与壁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分解成沿着前舱纵梁延伸的正向力和沿着前防撞梁方向的侧向分力,但是受前防撞梁与壁障接触面的影响,以及吸能盒截面力最大力值限制,前防撞梁能够提供的侧向分力值往往无法使得车辆发生侧滑,也就无法使得乘员舱发生侧向位移,乘员舱会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对乘员舱内的乘员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该车辆前舱结构在发生小偏置碰时能够使车辆发生侧滑,避免乘员舱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对乘员舱内的乘员进行保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舱结构,所述车辆前舱结构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防撞梁、两个吸能盒、两个前舱纵梁、以及横梁,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吸能盒以及所述前舱纵梁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吸能盒与对应的所述前舱纵梁连接,所述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前舱纵梁的前端。
可选地,所述车辆前舱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板,所述吸能盒包括与所述前舱纵梁相对的第一部分和沿左右方向凸出于所述前舱纵梁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前端均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侧,所述第一部分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前舱纵梁的前端外侧壁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后端。
可选地,所述横梁的端部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前舱纵梁与所述连接板连接部分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且所述加强板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构造为开口相对的两个U形板,且所述吸能盒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封堵开口并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以将所述吸能盒的内部分隔成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所述第二吸能腔由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隔板围成,所述连接板沿前后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吸能腔沿前后方向的投影重合。
可选地,所述车辆前舱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封堵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前端并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侧,所述第二安装板封堵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后端并与所述前舱纵梁及所述连接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垂直于水平面且相对于所述前舱纵梁倾斜向前延伸的第一板件、从该第一板件的上边缘及下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的两个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二板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的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的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两个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翻边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的所述前端外侧壁,两个所述第四翻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的前端上侧壁及前端下侧壁。
可选地,所述横梁的端部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前舱纵梁与所述连接板连接部分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板的后侧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和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本体两端的两个横梁接头,所述横梁接头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本体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且该横梁接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呈喇叭状。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前舱纵梁的前端之间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前防撞梁受到的碰撞力经过吸能盒的吸能作用后传递至前舱纵梁,通过该前舱纵梁传递至横梁、并通过该横梁传递至另一侧的前舱纵梁,从而形成一条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力的传力路径;且前舱纵梁的截面弯矩远大于吸能盒的截面弯矩则作用于横梁上的侧向力不会受到吸能盒压溃变形的限制,可以提供沿左右方向更大的侧向分力,产生更高的整车侧滑速度,使得车辆发生侧滑,令乘员舱发生侧向位移,避免乘员舱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对乘员舱内的乘员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另外,该横梁设置在前舱纵梁的前端,可以在发生小偏置碰一开始就提供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增加侧向分力作用的时间,尽快使得车辆获得沿左右方向的速度,从而达到侧滑的目的。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舱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舱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舱结构的前舱纵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前舱结构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示意简图,该车辆包括车辆前舱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 前防撞梁 2 吸能盒
21 第一部分 211 第一吸能腔
22 隔板 23 第二部分
231 第二吸能腔 3 前舱纵梁
31 前端内侧壁 32 前端外侧壁
33 前端上侧壁 34 前端下侧壁
35 第一前舱纵梁板 36 第二前舱纵梁板
37 纵梁加强板 371 第五翻边
4 横梁 41 横梁本体
411 第一横梁板 412 第二横梁板
42 横梁接头 421 第一接头板
422 第二接头板 5 连接板
51 第一板件 511 第一翻边
512 第二翻边 513 加强筋
521 第三翻边 522 第四翻边
6 加强板 7 第一安装板
8 第二安装板 100 车辆前舱结构
1000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指的是车辆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定义的上、下、左、右、前、后,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另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需要作出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小偏置碰也就是正面25%偏置碰撞,指车辆以64.4km/h±1km/h的时速、25%±1%的重叠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包括在这种运动状态下,人员伤害、运动状态以及车体结构变形等。这项测试援引自最早的美国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也是目前碰撞测试中最具挑战性的测试项目。因为碰撞面积小,压强会增大很多,所以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更高。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舱结构,该车辆前舱结构100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防撞梁1、两个吸能盒2、两个前舱纵梁3、以及横梁4,前防撞梁1、吸能盒2以及前舱纵梁3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前防撞梁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吸能盒2与对应的前舱纵梁3连接,横梁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横梁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前舱纵梁3的前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前舱纵梁3的前端之间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4,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前防撞梁1受到的碰撞力经过吸能盒2的吸能作用后传递至前舱纵梁3,通过该前舱纵梁3传递至横梁4、并通过该横梁4传递至另一侧的前舱纵梁3,从而形成一条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力的传力路径;且前舱纵梁3的截面弯矩远大于吸能盒2的截面弯矩,则作用于横梁4上的侧向力不会受到吸能盒2压溃变形的限制,可以提供沿左右方向更大的侧向分力,产生更高的整车侧滑速度,使得车辆发生侧滑,令乘员舱发生侧向位移,避免乘员舱与壁障发生正面碰撞,对乘员舱内的乘员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另外,该横梁4设置在前舱纵梁3的前端,可以在发生小偏置碰一开始就提供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增加侧向分力作用的时间,尽快使得车辆获得沿左右方向的速度,从而达到侧滑的目的。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车辆前舱结构100还可以包括两个连接板5,吸能盒2包括与前舱纵梁3相对的第一部分21和沿左右方向凸出于前舱纵梁3的第二部分23,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3的前端均连接于前防撞梁1的后侧,第一部分21的后端连接于前舱纵梁3,连接板5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与第二部分23的后端之间。
在该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将为与前舱纵梁3相对的第一部分21和沿左右方向凸出于前舱纵梁3的第二部分23,且该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3的前端均连接于前防撞梁1的后侧,也就是说,该吸能盒2和前防撞梁1均向外侧延伸了一定的尺寸,可以增大该前防撞梁1的端部和吸能盒2能够与壁障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碰撞力的缓冲作用;其次,该连接板5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与第二部分23的后端之间,通过该连接板5可以将吸能盒2的第二部分23受到的碰撞力传递至前舱纵梁3,进而再传递至与前舱纵梁3连接的横梁4,另外,该连接板5除了起到力的传递作用之外,还能提高该吸能盒2的安装强度,提高该吸能盒2的稳定性。
在应用于车辆时,上述的横梁4适合安装于前舱结构中无动力总成或者动力总成在左右方向尺寸较小的车型。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横梁4的端部至少部分地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需要作出说明的是,该横梁4的端部至少部分地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横梁4的端部整体与连接板5整体相对设置;第二、横梁4的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其中一部分与连接板5整体相对设置;第三、横梁4的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其中一部分与连接板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其中一部分相对设置;第四、横梁的端部整体与连接板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其中一部分相对设置。
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前防撞梁1受到的部分碰撞力经过第二部分23传递至连接板5,连接板5进而将碰撞力传递至前舱纵梁3,因横梁4的端部至少部分地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传递至前舱纵梁3上的碰撞力的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可以直接作用于横梁4上,提高该侧向分力的作用效果,避免碰撞力沿前舱纵梁3的轴向传递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车辆前舱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加强板6,该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于前舱纵梁3内,且该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前舱纵梁3的内部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板6、且该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当连接板5接收到的碰撞力传递至该前舱纵梁3上时,该加强板6可以有效地对该前舱纵梁3沿左右方向的强度进行加强,使沿左右方向传递的侧向分力快速、有效地传递至横梁4及另一侧的前舱纵梁3。
可选地,该加强板6与该前舱纵梁3的前端内侧壁31及前端外侧壁32抵接,进一步提高该前舱纵梁3前端沿左右方向的结构强度。例如,该加强板6左右方向上的侧壁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该前端内侧壁31和前端外侧壁32,该加强板6上下方向上的侧壁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该前舱纵梁3的前端上侧壁33和前端下侧壁34,连接牢固的同时避免多余零部件的设置。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加强板6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与前舱纵梁3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该前舱纵梁3可以构造为内部中空的腔体结构,该腔体结构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前舱纵梁板35和第二前舱纵梁板36,避免将前舱纵梁3设置为实心结构而导致整车重量的增加,降低整车的重量。
为了提高该腔体结构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在该腔体结构的内部可以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加强板37,该纵梁加强板37的前侧可以与上述的加强板6连接,且该纵梁加强板37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五翻边371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内外侧壁。
在具体的连接方式上,该纵梁加强板37的第五翻边371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前舱纵梁3的内外侧壁,连接牢固的同时避免安装零件的布置。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纵梁加强板37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于前舱纵梁3的内外侧壁,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3构造为开口相对设置的两个U形板,且该吸能盒2还包括隔板22,隔板22封堵开口并连接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3,以将吸能盒2的内部分隔成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第二吸能腔231由第二部分23和隔板22围成,连接板5沿前后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吸能腔231沿前后方向的投影重合。
该吸能盒2由开口相对设置的两个U形板及封堵该开口的隔板22构造而成,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加工。该吸能盒2可以构造为任意的形状和结构,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吸能盒2也可以构造为一体成型的腔体结构,本公开并不对该吸能盒2作限定。
构造为U形板的第一部分21和隔板22围成上述的第一吸能腔211,该第一吸能腔211沿前后方向的投影与前舱纵梁3沿前后方向的投影重合。在车辆发生小偏置碰的情况下,前防撞梁1受到的一部分碰撞力传递给第一部分21和隔板22,另一部分碰撞力传递给第二部分23。
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第一部分21和隔板22沿着前后方向发生溃缩以对冲击的能量进行吸收,进而将该部分碰撞力从前防撞梁1的前侧向后进行传递;第二部分23同样沿着前后方向发生溃缩以对冲击的能量进行吸收,因连接板5沿前后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吸能腔231沿前后方向的投影重合,则第二部分23接收的碰撞力传递至连接板5,并通过该连接板5将碰撞力传递至前舱纵梁3,进一步地传递至与该前舱纵梁3连接的横梁4以及另一侧的前舱纵梁3,使车辆能够沿着左右方向发生侧滑。
示例性地,参照图2所示,车辆前舱结构100还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7和第二安装板8,第一安装板7封堵于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前端并连接于前防撞梁1的后侧,第二安装板8封堵于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后端并与前舱纵梁3及连接板5连接。
通过设置该第一安装板7以及第二安装板8可以提高该吸能盒2安装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吸能盒2发生晃动,而无法有效地进行溃缩吸能;另外该第一安装板7封堵于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前端并连接于前防撞梁1的后侧,当发生小偏置碰时,前防撞梁1受到的碰撞力传递至该第一安装板7,该第一安装板7可以较为均匀地分散至该由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3等构造的吸能盒2,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更好地进行溃缩吸能,而第二安装板8封堵于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后端并与前舱纵梁3及连接板5连接,该第二安装板8能够接收由吸能盒2传递的碰撞力,该第二安装板8将该碰撞力一部分直接传递至前舱纵梁3,另一部分通过连接板5间接传递至前舱纵梁3,该第二安装板8也能够较为均匀地进行力的分布,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
具体地,第一安装板7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吸能盒2的前端连接,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该第一安装板7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1上,也即吸能盒2通过该第一安装板7稳定地连接于前防撞梁1上;第二安装板8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吸能盒2的后端连接,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连接板5连接,也就该吸能盒2通过该第二安装板8稳定地与连接板5连接。该种焊接及螺栓连接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连接稳定性、减少安装零部件设置的同时还能够便于对各部件进行拆卸及安装。当然,本公开并不对第一安装板7与前防撞梁1、吸能盒2与第一安装板7和第二安装板8、第二安装板8与前舱纵梁3及连接板5的连接方式作限定,能够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即可。
可选地,该第一安装板7可以构造为开口朝向前防撞梁1后侧的U形板结构,以提高该第一安装板7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吸能盒2的安装强度。当然,该第一安装板7可以构造为任意适当的形状和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1、图2以及图4所示,连接板5包括垂直于水平面且相对于前舱纵梁3倾斜向前延伸的第一板件51、从该第一板件51的上边缘及下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的两个第二板件52,第一板件5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的第一翻边511和第二翻边512,第二板件52包括与第一翻边511连接的第三翻边521、与第二翻边512连接的第四翻边522,第一翻边511和两个第三翻边521连接于第二部分23,第二翻边512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两个第四翻边522分别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前端上侧壁33及前端下侧壁34,进而将该连接板5稳定地与前舱纵梁3以及吸能盒2进行连接,提高该连接板5连接的稳定性。
该由第一板件51和两个第二板件52构成的连接板5除了能够起到稳定连接吸能盒2并进行力的传递作用之外,该连接板5在接收由吸能盒2传递的碰撞力的情况下,第一板件51和第二板件52还会朝向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溃缩,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减少小偏置碰对乘员舱的冲击。
另外,结合上文提及的第二安装板8来说,第一翻边511和两个第三翻边521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板8上;而第二翻边512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上,两个第四翻边522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前舱纵梁3的前端上侧壁33以及前端下侧壁34上,从而实现对该连接板5的稳定安装。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连接板5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作限定,可以构造为任意适当的形状和结构;此外,也并不对该连接板5的连接方式作限定,能够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即可。
可选地,上述的第二板件52构造为直角三角形板件,该直角三角形板件的一个直角边设置有上述的第三翻边521,另一个直角边设置有上述的第四翻边522。之所以将第二板件52设置为直角三角形板件,是考虑到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与吸能盒2的第二部分23的后端面大致呈直角的布置,设置于两个直角边上的第三翻边521以及第四翻边522能够便于与前端外侧壁32以及吸能盒2的第二部分23连接。
为了提高该第一板件51的结构强度,该第一板件51上的外壁可以设置有加强筋513。该加强筋513可以沿着第一板件51的延伸方向延伸。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加强筋513的具体形状作限定,能够起到有效地加强作用即可。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横梁4的端部至少部分地与连接板5相对设置,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于前舱纵梁3内,且该加强板6与连接板5的后侧相对设置。之所以将该加强板6与连接板5的后侧相对设置,是因为该由第一板件51和两个第二板件52构造而成的连接板5在发生溃缩的情况下,力会集中在连接板5的后端,该连接板5的后端作用于前舱纵梁3容易使前舱纵梁3发生左右方向的变形,从而降低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的传力效果,而通过设置该加强板6可以有效地防止与连接板5的后端相对的前舱纵梁3发生左右方向的变形,提高沿左右方向的侧向分力的传力效果,便于车辆发生侧滑。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横梁4可以包括内部中空的横梁本体41和两个横梁接头42,横梁接头42的第一端连接于横梁本体41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前舱纵梁3的前端内侧壁31,且该横梁接头42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喇叭状。
在该示例中,首先,通过将横梁4设置为内部中空的横梁本体41以及连接在该横梁本体41端部的横梁接头42,当横梁本体41发生断裂或者折弯而无法有效地进行侧向分力的传递时,仅通过更换该横梁本体41即可,无需对横梁接头42进行更换,有效地降低维修、更换的成本;其次,该横梁接头42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喇叭状,则该横梁接头42与前舱纵梁3的接触面积更大,保证在小偏置碰的过程中,该横梁接头42与前舱纵梁3连接的第二端不会出现折弯的情况,提高该横梁4与前舱纵梁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横梁本体41包括分别呈L形且能够对合的第一横梁板411和第二横梁板412,横梁接头42包括分别呈L形且能够对合的第一接头板421和第二接头板422。该第一接头板421和第二接头板422靠近前舱纵梁3的一侧焊接于前舱纵梁3,第一接头板421远离前舱纵梁3的一侧通过螺栓与第一横梁板411的端部连接,第二接头板422远离前舱纵梁3的一侧通过螺栓与第二横梁板412的端部连接。该横梁本体41和横梁接头42均构造为内部中空的腔体结构,能够有效地减轻该横梁4的重量,便于整车轻量化的设计。另外,通过螺栓和焊接组合的连接方式能够更连接前舱纵梁3、横梁本体41以及横梁接头42,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5所示,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1000包括上述的车辆前舱结构10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结构(100)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防撞梁(1)、两个吸能盒(2)、两个前舱纵梁(3)、以及横梁(4),所述前防撞梁(1)、所述吸能盒(2)以及所述前舱纵梁(3)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且所述前防撞梁(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吸能盒(2)与对应的所述前舱纵梁(3)连接,所述横梁(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横梁(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前舱纵梁(3)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结构(100)还包括两个连接板(5),所述吸能盒(2)包括与所述前舱纵梁(3)相对的第一部分(21)和沿左右方向凸出于所述前舱纵梁(3)的第二部分(23),
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3)的前端均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1)的后侧,所述第一部分(21)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3),所述连接板(5)连接所述前舱纵梁(3)的前端外侧壁(32)及所述第二部分(23)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的端部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连接板(5)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纵梁(3)与所述连接板(5)连接部分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6),且所述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3)构造为开口相对的两个U形板,且所述吸能盒(2)还包括隔板(22),所述隔板(22)封堵开口并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3),以将所述吸能盒(2)的内部分隔成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所述第二吸能腔(231)由所述第二部分(23)和所述隔板(22)围成,所述连接板(5)沿前后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吸能腔(231)沿前后方向的投影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舱结构(100)还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板(7)和第二安装板(8),所述第一安装板(7)封堵于所述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前端并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1)的后侧,所述第二安装板(8)封堵于所述第一吸能腔(211)和第二吸能腔(231)的后端并与所述前舱纵梁(3)及所述连接板(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包括垂直于水平面且相对于所述前舱纵梁(3)倾斜向前延伸的第一板件(51)、从该第一板件(51)的上边缘及下边缘沿水平方向向内延伸的两个第二板件(52),所述第一板件(5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的第一翻边(511)和第二翻边(512),所述第二板件(52)包括与所述第一翻边(511)连接的第三翻边(521)、与所述第二翻边(512)连接的第四翻边(522),所述第一翻边(511)和两个所述第三翻边(521)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23),所述第二翻边(512)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3)的所述前端外侧壁(32),两个所述第四翻边(522)分别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3)的前端上侧壁(33)及前端下侧壁(3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的端部沿左右方向至少部分地与所述连接板(5)相对设置,所述前舱纵梁(3)与所述连接板(5)连接部分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强板(6)与所述连接板(5)的后侧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包括横梁本体(41)和分别设置于所述横梁本体两端的两个横梁接头(42),所述横梁接头(42)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横梁本体(41)的端部,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前舱纵梁(3),且该横梁接头(4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呈喇叭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1000)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舱结构(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6213.XU CN214823091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6213.XU CN214823091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823091U true CN214823091U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8956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46213.XU Active CN214823091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823091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42567A (zh) * | 2022-05-25 | 2022-09-1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817350A (zh) * | 2022-11-17 | 2023-03-21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后备储物结构以及车辆 |
CN118358505A (zh) * | 2024-06-17 | 2024-07-19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车辆前端横梁用轻量化防撞结构及前端支架总成 |
CN119240352A (zh) * | 2024-12-06 | 2025-01-03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一种多方位可折叠的马路收粮机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346213.XU patent/CN2148230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42567A (zh) * | 2022-05-25 | 2022-09-13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042567B (zh) * | 2022-05-25 | 2024-03-22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
CN115817350A (zh) * | 2022-11-17 | 2023-03-21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后备储物结构以及车辆 |
CN118358505A (zh) * | 2024-06-17 | 2024-07-19 |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车辆前端横梁用轻量化防撞结构及前端支架总成 |
CN119240352A (zh) * | 2024-12-06 | 2025-01-03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一种多方位可折叠的马路收粮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823091U (zh)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
CN105246769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US8857902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1619270B1 (ko) | 차량의 연결 구조 | |
US9073503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US7954884B2 (en) | Structure of vehicle end section | |
CN210000408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 |
JPH08239056A (ja) | 車体の強度部材構造 | |
CN108016506B (zh) | 车辆机舱总成 | |
CN110481477B (zh) |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2010184706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2026689A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 |
CN212447408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 |
US12233938B2 (en) | Front frame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 |
CN110962936B (zh) | 横梁结构和车架 | |
CN218229167U (zh) |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 |
CN111216797A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7571918B (zh) | 电动汽车前舱结构及电动汽车 | |
JP4810250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2301330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7110944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5513904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220577365U (zh) | 前机舱结构以及车辆 | |
CN220349801U (zh) | 机舱总成和车辆 | |
US20250026406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