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2363U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82363U CN216982363U CN202123194426.XU CN202123194426U CN216982363U CN 216982363 U CN216982363 U CN 216982363U CN 202123194426 U CN202123194426 U CN 202123194426U CN 216982363 U CN216982363 U CN 2169823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liquid
- base plate
- hol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用以解决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构件较多且占用空间较大等问题。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具有一个循环流道,该外壳的外表面具有一个凹陷部;一个泵浦,用以导引工作液在该循环流道中循环流动;及一个散热扇,结合该外壳,且该散热扇的一个入风口连通该凹陷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模块,尤其是一种可帮助电子装置维持适当工作温度的液冷式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其是一种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9,该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9具有一个吸热单元91、一个散热单元92、一个泵浦93及一个管件组 94。该吸热单元91可以贴接于电子装置的热源H处,该管件组94由一个管件941连通该泵浦93与该吸热单元91,由一个管件942连通该泵浦93与该散热单元92,再由一个管件943连通该吸热单元91与该散热单元92。
根据前述结构,该泵浦93可驱动工作液在该管件组94中流动,且通过该吸热单元91而吸热升温的工作液,可在通过该散热单元92时冷却降温,并使该工作液再次被导向该吸热单元91;如此不断循环,使该热源H处能维持在适当的工作温度,避免该电子装置发生过热的问题。
然而,该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9的构件较为繁多,且构件之间又因组装结合的需求而必要占用掉一定的设置空间,使整体液冷式散热系统9所需占用的空间难以减缩,对轻薄化的电子装置而言,常遇到设置空间配置困难的问题。再且,该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9的管件组94若未能与对应的构件密合组装,将可能导致内部工作液渗漏的情况,故需要谨慎组装,相对较为费工耗时,且该管件组94的组件越多,发生渗漏的可能性就越高;此外,使用一段时间后,该管件组94还会有工作液蒸散及管件老化裂损等问题,以致使用寿命较短或较常需要检修与维护。
有鉴于此,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可减少所需构件数量,并减缩构件之间组装结合所需占用的空间,可适用于轻薄化的电子装置中。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可确保其工作液几乎不会有渗漏或蒸散而逐渐减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可预先完成组装,以便后续能快速地组装至电子装置的预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其附加有散热扇而可高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记载的组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实用新型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复数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结合”、“组合”或“组装”等近似用语,主要包含连接后仍可不破坏构件地分离,或是连接后使构件不可分离等型态,是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欲相连的构件材质或组装需求予以选择的。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包括: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具有一个循环流道,该外壳的外表面具有一个凹陷部;一个泵浦,用以导引一工作液在该循环流道中循环流动;及一个散热扇,结合该外壳,且该散热扇的一个入风口连通该凹陷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可借助直接在该液冷式散热模块的外壳内形成循环流道,并将该泵浦及该散热扇一并整合连接该外壳,从而大幅减少所需构件数量,不仅能减缩构件之间组装结合所需占用的空间,还能确保工作液不会因为构件之间未密合组装而渗漏,也因为不靠管件输液而几乎不会有工作液蒸散而逐渐减量的问题;同时,该散热扇更可帮助该液冷式散热模块高效散热。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还能预先完成组装,以便后续能快速地组装至电子装置的预定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具有提升空间利用率及组装效率等功效,有助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电子装置的轻薄化发展。
其中,该外壳具有一个吸热区及一个冷却区,该吸热区及该冷却区可以分别对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局部,该吸热区可用以热连接一个热源,该散热扇可以对位于该冷却区。如此,该散热扇可有效帮助该冷却区快速降温,具有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其中,该凹陷部可以连通至该外壳的外周,该外壳可以具有一个贯孔位于该凹陷部中,该贯孔未连通该循环流道,该散热扇的入风口可以通过该贯孔自该凹陷部引入气流。如此,该外壳可以由更加简易的结构,确保气流能够自该凹陷部顺畅地流入该散热扇,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及提升组装效率等功效。
其中,该散热扇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该出风口可以不朝向该凹陷部连通至该外壳外周的部位。如此,可以降低排出的热风又通过该凹陷部被吸回该散热扇的机会,具有避免热风循环而降低散热效率的功效。
其中,该外壳可以具有一个基板及一个封板,该封板与该基板可相对结合以共同形成该循环流道,该凹陷部可以位于该封板,该基板用以热连接一个热源。如此,该外壳可以由更加简易的结构,确保气流能够自该凹陷部顺畅地流入该散热扇,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及提升组装效率等功效。
其中,该基板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孔,该封板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孔位于该凹陷部中,该第一孔与该第二孔相对且可以共同形成该贯孔。如此,该外壳可以由更加简易的结构形成该贯孔,具有降低制造成本及提升组装效率等功效。
其中,该基板可以具有一个凸出部,该第一孔可以位于该凸出部中,该第一孔的周缘可以形成一个环墙,该环墙可以抵接结合该封板。如此,可确保该贯孔不连通该循环流道,且该循环流道于此处的高度不因设有该贯孔而减缩,具有维持工作液流动顺畅度的功效。
其中,该基板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该封板可以与该基板的第一侧相对结合,该散热扇可以具有一扇框结合于该基板的第二侧,该贯孔可以对位于该扇框内,以由该贯孔形成该散热扇的入风口。如此,该散热扇可由该基板作为其进风侧的盖板,以简化整体液冷式散热模块构件,具有提升组装效率及降低轴向厚度等功效。
其中,该基板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该封板可以与该基板的第一侧相对结合,该基板可以具有两个流通孔分别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头端与尾端,该两个流通孔可以贯穿该基板的第一侧与第二侧,该泵浦的一个壳罩可以结合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或与该基板的第二侧一体成型相连接,该两个流通孔连通该壳罩内。如此,该循环流道可以直接连通该泵浦的内部,以省去连通两者所需使用到的构件,具有提升组装便利性与效率等功效。
其中,该基板可以具有两个流通孔分别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头端与尾端并可以连通至该基板的外周,该泵浦的一个壳罩可以具有一个入液口及一个出液口,该泵浦可以由一个导管连通该入液口与其中一个流通孔,及可以由另一个导管连通该出液口与另一个流通孔。如此,该泵浦可呈外接形式,且该两个导管可以配合安装需求变更型态,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安装空间限制的电子装置中,具有提升安装便利性及实用性等功效。
该液冷式散热模块另外可以包括一个辅助散热器,该辅助散热器可以热连接该基板。如此,具有提升整体散热效率的功效。
其中,该辅助散热器可以位于该循环流道中。如此,该辅助散热器的设置也有助于提升该工作液的散热效率。
其中,该辅助散热器可以为至少一个热管或均温板。如此,可以视安装空间或散热效率等需求选择该辅助散热器的形式、数量及配置方式,具有提升产品设计灵活性与性能等功效。
其中,该封板可以具有一个篓空部,该基板可以具有一个凸壁,该凸壁可以圈围一个透孔,该封板可以抵接结合该凸壁,该篓空部可以与该透孔对位连通。如此,可便于沿该篓空部对该封板加工形成该凹陷部,且该外壳除了该贯孔外,还有另一个由该篓空部与该透孔所构成的上下贯通的气流通道,以辅助提升该外壳两侧的气流流通率,具有提升制造便利性及散热效率等功效。
其中,该外壳内可以具有多个粗糙结构,该多个粗糙结构可以位于该循环流道中。如此,可由该多个粗糙结构增加与该工作液的接触面积,具有提升散热效率的功效。
该液冷式散热模块另外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加强散热组件,该散热扇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该加强散热组件可以连接该外壳并对位该出风口。如此,可利用被该散热扇所带动的气流,提升该加强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具有提升整体散热效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一种现有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与散热扇分解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分解的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不含封板的俯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沿图4的A-A线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不含封板的俯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沿图7的B-B线剖面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外壳
1a:基板
1b:封板
11:循环流道
12:凹陷部
13:贯孔
13a:第一孔
13b:第二孔
14:凸出部
15:环墙
16:流通孔
17:篓空部
18:凸壁
181:透孔
2:泵浦
21:壳罩
211:入液口
212:出液口
22:叶轮
23:导管
3:散热扇
31:入风口
32:扇框
33:扇轮
34:出风口
4:辅助散热器
5:加强散热组件
E1:头端
E2:尾端
H:热源
L:工作液
P:粗糙结构
S1:第一侧
S2:第二侧
T:外表面
Z1:吸热区
Z2:冷却区
【现有技术】
9:液冷式散热系统
91:吸热单元
92:散热单元
93:泵浦
94:管件组
941,942,943:管件
H: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此外,在不同图式中标示相同符号者视为相同,会省略其说明。
请参照图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外壳1、一个泵浦2及一个散热扇3,该泵浦2及该散热扇3均设于该外壳1。
该外壳1的外型大致上呈薄板状,以便安装于轻薄化的电子装置内。该外壳1可例如由铜、铝、钛、不锈钢或其他导热材料所制成,请参照图3、图4所示,该外壳1内具有一个循环流道11以供工作液L(标示于图5)循环流动,例如依图4所示箭头方向流动。该外壳1可以具有一个吸热区Z1 及一个冷却区Z2,该吸热区Z1及该冷却区Z2分别对位于该循环流道11的局部,使该工作液L可以流经该吸热区Z1及该冷却区Z2;其中,该外壳1 可以由该吸热区Z1热连接该电子装置的热源H,该散热扇3则可大概对位于该冷却区Z2以帮助该冷却区Z2快速降温。
请参照图2、图4所示,该外壳1的外表面T具有一个凹陷部12连通至该外壳1的外周,使该外壳1被置入如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装置内后,即使贴接于该电子装置的外壳、电路板或其他形式的基板上,仍可由该凹陷部12形成能引入气流的空间,确保气流可顺畅地流入该散热扇3。该外壳1 具有一个贯孔13位于该凹陷部12中,该贯孔13贯通该外壳1的相对两侧,且该贯孔13并未与该循环流道11相连通;该散热扇3组装至该外壳1后,该散热扇3可以通过该贯孔13自该凹陷部12引入气流。在本实施例中,该凹陷部12及该贯孔13均可选择设于该冷却区Z2中,且该散热扇3可以与该凹陷部12相对位。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凹陷部12还可延伸至该外壳1的任意位置,只要能让该外壳1一侧的气流自该凹陷部12通过该贯孔13流至该外壳1的另一侧即可。
请参照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不限制该外壳1的型态,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外壳1可以具有一个基板1a及一个封板1b,该基板1a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侧S1及一个第二侧S2,该封板1b位于该基板1a的第一侧S1,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可热连接该热源H,且该封板1b可与该基板1a相对结合,以于两者之间共同形成该循环流道11;该凹陷部12则位于该封板1b。其中,该基板1a可以是由单层板构成或由多层板相叠构成,本实施例以单层板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的基板1a可以在该第一侧S1的表面凹陷形成该循环流道11,该基板1a另外可以具有一个第一孔13a,该第一孔13a可以对位在该基板 1a形成该循环流道11的凹陷范围内,该封板1b则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孔13b 位于该凹陷部12中;该封板1b与该基板1a相对结合后,该第一孔13a与该第二孔13b相对且可共同形成该贯孔13。该基板1a与该封板1b在形成该贯孔13处的结构可以为任意型态,例如但不限制地,本实施例的基板1a可以具有一个凸出部14,该凸出部14对应于该凹陷部12而往该第二侧S2凸出,该第一孔13a位于该凸出部14中,该第一孔13a的周缘可以形成一个环墙15,以由该环墙15抵接结合该封板1b,使该贯孔13不连通该循环流道11,且该循环流道11于此处的高度不因设有该贯孔13而减缩。
另一方面,请再参照图3、图4所示,该基板1a还可以具有两个流通孔 16,该两个流通孔16分别位于该循环流道11的头端E1与尾端E2并连通该泵浦2,使该工作液L可以由其中一个流通孔16流入该循环流道11,再由另一个流通孔16离开该循环流道11而流经该泵浦2。在本实施例中,该两个流通孔16可以贯穿该基板1a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S2,使该泵浦2可设于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
此外,请参照图3、图5所示,该外壳1内可以具有多个粗糙结构P,该多个粗糙结构P位于该循环流道11中,该多个粗糙结构P可增加与该工作液L的接触面积以提升散热效率;举例而言,该粗糙结构P可以为毛细结构、凹槽、凸粒或凸柱等型态,且该多个粗糙结构P可以与该基板1a或该封板1b一体成型相连接。其中,当该多个粗糙结构P为相间隔设于该循环流道11中的多个凸柱时,各粗糙结构P的高度还可大概与该循环流道11的深度(不含该凸出部14处)相同,使该多个粗糙结构P可以抵接该封板1b 或该基板1a,提供辅助支撑的效果,有助循环流道11维持大致固定的容积,防止该外壳1产生局部变形的状况。
请参照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泵浦2可以具有一个壳罩21,该壳罩21可以连接于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并使该基板1a的两个流通孔16 对位于该壳罩21内,使该循环流道11可以直接连通该泵浦2的内部。该泵浦2另外具有一个叶轮22位于该壳罩21中,以于该叶轮22旋转运作时,自该循环流道11的尾端E2将该工作液L吸入该壳罩21中,再将该工作液L重新导入该循环流道11的头端E1,使该工作液L可在该循环流道11中不断循环流动。其中,该壳罩21可以结合于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或与该基板 1a的第二侧S2一体成型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均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4、图5所示,该散热扇3可以结合该外壳1,并位于该冷却区Z2中。该散热扇3的一个入风口31连通该凹陷部12,使该外壳1以该封板1b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外壳、电路板或其他形式的基板上时,仍可由该凹陷部12提供入风的空间,确保气流能顺畅地流入该散热扇3的入风口31。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扇3可以具有一个扇框32及一个扇轮33,该扇框32 可以结合于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该扇轮33则可旋转地设于该扇框32内;换言之,该散热扇3可以由该基板1a作为其进风侧的盖板,即该基板1a的贯孔13可对位于该扇框32内部,以由该贯孔13形成该散热扇3的入风口31,使整体液冷式散热模块的构件更为简易,且轴向厚度也较薄。该散热扇 3另外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34,该散热扇3为离心扇型态时,该出风口 34可以由该基板1a与该扇框32共同形成;该散热扇3为轴流扇型态时,该出风口34则可以设于该扇框32,其是本领域中技术人员所能理解,且不以图式所公开的型态为限。如此,该扇轮33旋转运作时,外部气流可由该入风口31(该贯孔13)流入该扇框32内,再通过该出风口34流出,以加强该外壳1的冷却区Z2的降温效率。
此外,该液冷式散热模块还可以包括一个辅助散热器4,该辅助散热器 4可例如为至少一个热管和/或均温板,该辅助散热器4可以热连接该基板 1a,以辅助吸收热源H的热能。其中,该辅助散热器4可以位于该循环流道 11中,本实施例以设于该循环流道11中的一个热管为例示意,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辅助散热器4可以局部位于该冷却区Z2中。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安装于一个电子装置内时,可以由该外壳1的基板1a热连接该热源H,使该外壳1的吸热区Z1可以快速吸收该热源H的热能而升温。借助该泵浦2的叶轮22旋转运作,可驱使该工作液L自该循环流道11的头端E1流入,并顺着该循环流道11流至尾端 E2,且该工作液L可以在流经该吸热区Z1时吸收热能,使该外壳1的吸热区Z1得以降温。吸热而升温后的工作液L借助该泵浦2的运作而循环流动,并于再次流经该冷却区Z2时,借助该散热扇3增进该冷却区Z2周遭的气流流动率,从而帮助该冷却区Z2快速降温,使流经此处的工作液L也可快速释放热能而降温,以于再度流经该吸热区Z1时有效发挥其吸热能力,使整体液冷式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提升,使该电子装置得以维持适当工作温度。
请参照图6、图7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的封板1b 可以具有一个篓空部17,以便沿该篓空部17对该封板1b加工形成该凹陷部12。相对应地,该基板1a可以具有往该第一侧S1凸出的一个凸壁18,该凸壁18圈围一个透孔181,该透孔181贯穿该基板1a的第一侧S1与第二侧 S2。该基板1a与该封板1b相对结合时,该封板1b抵接结合该凸壁18及该环墙15,使该篓空部17与该透孔181对位连通,及该第一孔13a与该第二孔13b对位连通,从而使该外壳1除了该贯孔13外,还有另一个由该篓空部17与该透孔181所构成的上下贯通的气流通道,以辅助提升该外壳1两侧的气流流通率。
请参照图7、图8所示,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辅助散热器4以设于该循环流道11中的一个均温板为例示意,但也替换成前述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热管,或同时具有该均温板与该热管等,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此外,本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加强散热组件5,该加强散热组件5可例如为一个鳍片组,该加强散热组件5可以连接于该基板1a的第二侧S2,且较佳位于该冷却区Z2中,用以加强该冷却区Z2的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该加强散热组件5可以连接该外壳1并对位该散热扇3的出风口34,例如使该加强散热组件5设于该散热扇3的出风口34外,或是局部延伸入该出风口34,均可利用被该散热扇3所带动的气流,提升该加强散热组件5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9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外接形式的泵浦2,以适用于不同安装空间限制的电子装置中。
详言之,本实施例可使该基板1a的两个流通孔16分别连通至该基板1a 的外周,该壳罩21则可以具有一个入液口211及一个出液口212,并可以由一个导管23连通该入液口211与其中一个流通孔16,及由另一个导管23 连通该出液口212与另一个流通孔16。因此,该泵浦2的叶轮22旋转运作时,可自该循环流道11的尾端E2将该工作液L通过其中一个导管23吸入该壳罩21中,再将该工作液L通过另一个导管23重新导入该循环流道11 的头端E1,使该工作液L可在该循环流道11中不断循环流动。并且,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只要修改该两个流通孔16的设置型态,即也可适用本实施例外接形式的泵浦2,此为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并视使用需求予以调整的。
此外,请配合参照图2所示,该出风口34较佳可选择不朝向该凹陷部 12连通至该外壳1外周的部位,以降低排出的热风又通过该凹陷部12被吸回该散热扇3的机会,避免热风循环而降低散热效率。以图9所示实施例为例,该凹陷部12连通至该外壳1外周的部位为该外壳1的其中一个长边及一个短边,且本实施例采用单一个出风口34的散热扇3,故可选择使该出风口34朝向该外壳1的另一个长边;相对地,在采用具有两个出风口34的散热扇3的实施例中,则可以使该两个出风口34分别朝向该外壳1的另一个长边及另一个短边,或至少使其中一个出风口34不朝向该凹陷部12连通至该外壳1外周的部位,例如前述各实施例所揭示的型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可借助直接在该液冷式散热模块的外壳内形成循环流道,并将该泵浦及该散热扇一并整合连接该外壳,从而大幅减少所需构件数量,不仅能减缩构件之间组装结合所需占用的空间,还能确保工作液不会因为构件之间未密合组装而渗漏,也因为不靠管件输液而几乎不会有工作液蒸散而逐渐减量的问题;同时,该散热扇更可帮助该液冷式散热模块高效散热。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还能预先完成组装,以便后续能快速地组装至电子装置的预定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具有提升空间利用率及组装效率等功效,有助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电子装置的轻薄化发展。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更动与修改仍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包含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文义及均等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并且,上述的多个实施例能够组合时,则本实用新型包含任意组合的实施态样。
Claims (16)
1.一种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个外壳,该外壳内具有一个循环流道,该外壳的外表面具有一个凹陷部;
一个泵浦,用以导引一工作液在该循环流道中循环流动;及
一个散热扇,结合该外壳,且该散热扇的一个入风口连通该凹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个吸热区及一个冷却区,该吸热区及该冷却区分别对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局部,该吸热区用以热连接一个热源,该散热扇对位于该冷却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连通至该外壳的外周,该外壳具有一个贯孔位于该凹陷部中,该贯孔未连通该循环流道,该散热扇的入风口通过该贯孔自该凹陷部引入气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扇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该出风口不朝向该凹陷部连通至该外壳外周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个基板及一个封板,该封板与该基板相对结合以共同形成该循环流道,该凹陷部位于该封板,该基板用以热连接一个热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一个第一孔,该封板具有一个第二孔位于该凹陷部中,该第一孔与该第二孔相对且共同形成该贯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一个凸出部,该第一孔位于该凸出部中,该第一孔的周缘形成一个环墙,该环墙抵接结合该封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该封板与该基板的第一侧相对结合,该散热扇具有一扇框结合于该基板的第二侧,该贯孔对位于该扇框内,以由该贯孔形成该散热扇的入风口。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该封板与该基板的第一侧相对结合,该基板具有两个流通孔分别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头端与尾端,该两个流通孔贯穿该基板的第一侧与第二侧,该泵浦的一个壳罩结合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或与该基板的第二侧一体成型相连接,该两个流通孔连通该壳罩内。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两个流通孔分别位于该循环流道的头端与尾端并连通至该基板的外周,该泵浦的一个壳罩具有一个入液口及一个出液口,该泵浦由一个导管连通该入液口与其中一个流通孔,及由另一个导管连通该出液口与另一个流通孔。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外包括一个辅助散热器,该辅助散热器热连接该基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散热器位于该循环流道中。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散热器为至少一个热管或均温板。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封板具有一个篓空部,该基板具有一个凸壁,该凸壁圈围一个透孔,该封板抵接结合该凸壁,该篓空部与该透孔对位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内具有多个粗糙结构,该多个粗糙结构位于该循环流道中。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式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外包括至少一个加强散热组件,该散热扇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该加强散热组件连接该外壳并对位于该出风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14690U TWM628952U (zh) | 2021-12-09 | 2021-12-09 | 液冷式散熱模組 |
TW110214690 | 2021-12-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82363U true CN216982363U (zh) | 2022-07-15 |
Family
ID=82348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94426.XU Active CN216982363U (zh) | 2021-12-09 | 2021-12-17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82363U (zh) |
TW (1) | TWM628952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30620B2 (en) * | 2020-06-27 | 2024-03-12 | Intel Corporation | Vapor chambers |
-
2021
- 2021-12-09 TW TW110214690U patent/TWM62895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21-12-17 CN CN202123194426.XU patent/CN21698236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28952U (zh) | 2022-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07906B2 (en) | Liquid-cooling device and system thereof | |
CN204721777U (zh) | 电子装置及其液体冷却式散热结构 | |
US7487824B2 (en) | Liquid cooling device | |
TWM575554U (zh) |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display card having the same | |
CN101257784A (zh) | 电子设备用的冷却装置 | |
US11832418B2 (en) | Liquid cooling module and its liquid cooling head | |
TW202137865A (zh) | 液冷模組及其液冷頭 | |
CN114945259A (zh) | 整合式冷却模块及具有该整合式冷却模块的电子装置 | |
CN216982363U (zh)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
JP5117287B2 (ja)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 |
TWI694325B (zh) | 水冷頭 | |
CN113543578A (zh) | 液冷式散热模组及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 | |
CN114449834B (zh) | 液冷式散热模块及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块的电子装置 | |
CN115462188B (zh) | 电子控制装置 | |
TWM454562U (zh) | 液冷式散熱模組 | |
CN204836912U (zh) | 液冷装置及系统 | |
CN104349648B (zh) | 复合式散热组件 | |
CN217787721U (zh) |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 |
CN108260328B (zh)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TWM523889U (zh) | 散熱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M631285U (zh) | 水冷式散熱裝置 | |
TW201925974A (zh) | 水冷排散熱結構 | |
CN207587725U (zh) | 水冷排散热结构 | |
CN108260324B (zh) | 电子设备 | |
CN221175225U (zh) | 一种投影系统的散热装置及投影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