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4069U - 一种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影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54069U CN215954069U CN202122053041.5U CN202122053041U CN215954069U CN 215954069 U CN215954069 U CN 215954069U CN 202122053041 U CN202122053041 U CN 202122053041U CN 215954069 U CN215954069 U CN 2159540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ce receiving
- receiving portion
- developing
- force
- developing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影盒,包括显影框架、设于所述显影框架上的显影辊、设于所述显影框架端部的端盖和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所述力接收部包括第一力接收部和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是沿着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圆周外侧设置的环形部,由于第一力接收部是随着第二力接收部一起旋转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即环形部的外周面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的的接触位置是灵活可变的,防止由于长期使用固定位置接触分离力施力构件而出现磨损或变形,以解决因此造成的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显影盒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并可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拆卸。显影盒和感光鼓盒组装后可形成处理盒,处理盒主要包括两种:将感光鼓盒和显影盒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式处理盒。或感光鼓盒和显影盒分体设置的分体式处理盒,使用时将显影盒与感光鼓盒组装在一起。
在现有分体式处理盒中,显影盒可拆卸的沿着安装方向装入感光鼓盒中。显影盒包含显影框架、显影辊、送粉辊、出粉刀等,感光鼓盒包含感光框架、感光鼓、充电辊以及分离力施力构件等。当处理盒不需要工作时,此时成像设备需将感光鼓表面进行清洁,确保下一次工作周期过程无残余显影剂,而保证了打印品质效果。因此清洁时有必要将显影棍和感光鼓分开来,防止显影辊上的的显影剂转移到感光鼓上,由此通常采用在感光鼓框架上设置分离力施力构件,成像设备设置有施力部,施力部作用在分离力施力构件上,使得分离力施力构件作用在显影盒上并将显影盒在处理盒宽度方向上往远离感光鼓的方向推动,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接收分离力的力接收部设置在显影盒边盖上且与所述边盖是一体成型的,上述的显影盒中,一方面,受驱动端盖的体积及结构限制,设置在驱动端盖上的分离力接收部的受力面积相对较小,且该分离力接收部与分离力传递构件的接触位置大体上保持不变,导致该分离力接收部长期使用后极易出现磨损或变形;另一方面,驱动端盖一般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显影盒框架上,安装工艺是通过人工手动安装,存在安装螺丝时因人为原因造成安装不牢固的风险,导致驱动端盖在频繁受力移动的情况下溶易松动,造成受力不匀,影响分离效果。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显影盒,在显影盒上设置了与分离力施力构件配合的环形构件,该环形构件可拆卸的套设在显影盒上的驱动力接收构件上,但由于该环形构件组装在驱动力接收部上并裸露在处理盒的外侧,在运输过程中或受撞击后容易从驱动力接收构件上脱落或错位,导致显影辊和感光鼓无法稳定实现分离,影响产品打印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驱动端盖受限于体积及结构限制,分离力接收部受力面积相对较小,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包括显影框架、设于所述显影框架上的显影辊、设于所述形影框架端部的端盖和力接收构件;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所述力接收部包括第一力接收部和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是沿着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圆周外侧设置的环形部,第一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来自显影盒外部的分离力以带动显影盒移动,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实现分离。第二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来自显影盒外部的驱动力带动显影辊旋转。在非成像操作期间,处理盒的感光框架上的分离力施力构件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的驱动力并作用于第一力接收部上,使得显影盒在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即从靠近感光鼓的位置移动到远离感光鼓的位置,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效果,防止在非成像操作时显影辊上多余的显影剂附着到感光鼓上,保证打印质量。所述环形部与分离力构件配合以使显影辊和感光鼓相互分离,通过扩大环形部与分离力的施力构件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现有受力面积相对较小的现象。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力接收部是随着第二力接收部一起旋转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即环形部的外周面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的的接触位置是灵活可变的,防止由于长期使用固定位置接触分离力施力构件而出现磨损或变形,以解决因此造成的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环形部的形状可以呈圆形、椭圆形、锯齿形、正多边形中的一种,只要能够与分离力构件配合接受分离力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力接收部还包括用于连接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的连接部,当力接收部接收外部驱动力时,可通过连接部将驱动力传递给力传递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是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从力接收部朝向显影盒内部延伸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沿所述环形部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部包括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凸起,呈弧形的四个凸起组成近圆环形结构,且任意两个相邻弧形的凸起之间的间隙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设有沿所述凸起所在圆的径向向外突出延伸的勾部。当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圆孔部时,所述勾部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圆孔部的内壁卡接,用于防止所述力接收部脱离所述驱动齿轮,即力传递部。
进一步地,所述显影辊的一端端部安装可驱动显影辊旋转的显影齿轮,所述力传递部与所述显影齿轮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为与所述显影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具有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朝向连接部并与之过盈配合的第一圆孔部,所述第一圆孔部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第一圆孔部与所述凸起的勾部连接的位置设有卡接凹环,以便力接收部和连接部能更稳定的卡接。当力接收部接收驱动力并旋转时,由于所述限位凹槽与呈弧形的凸起的配合,凸起的勾部卡接在卡接凹环位置,使得力接收部可稳定的带动驱动齿轮旋转,从而驱动显影辊旋转。
可选地,该驱动结构也可以为第一圆孔部上设置弧形凸起,而连接部上设置限位凹槽,二者协同配合。可选地,力接收部也可以与力传递部一体成型,以获得连接部与力传递部连接且不脱离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暴露在所述显影框架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端盖上设有第二圆孔部,所述第二圆孔部与所述第一圆孔部共轴,所述连接部通过插入第二圆孔部与第一圆孔部内以完成组装。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力接收部的直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能够稳定的暴露在显影盒体端侧并接收分离力施力构件的分离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力接收部暴露或至少部分暴露在所述端盖的外侧,以便与分离力施力构件配合受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在显影盒宽度方向上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直接抵接,稳定接收分离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力接收部与所述第二力接收部一体成型,可以减少组装工序,方便自动化生产,也可防止第一力接收部从第二例接收部上脱离。
一种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盒和上述显影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通过设置环形部,扩大了环形部与分离力的施力构件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现有受力面积相对较小的现象,由于第一力接收部是随着第二力接收部一起旋转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的外周面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的的接触位置是灵活可变的,防止由于长期使用固定位置接触分离力施力构件而出现磨损或变形,以解决因此造成的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采用力接收构件与端盖可拆卸连接,并使力接收构件的连接部小于端盖第二圆孔部的直径,以便在端盖不牢固时也不会影响力接收部的受力和运动状况,避免影响分离效果,解决了驱动端盖采用人工安装容易造成在频繁受力移动的情况下,容易松动造成受力不均影响分离效果的问题;此外,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采用一体成型的方案,可以减少组装工序,方便自动化生产,也可防止第一力接收部从第二例接收部上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显影盒的力接收构件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接收构件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力传递部的结构图。
图中,1、显影框架;2、显影辊;21、显影齿轮;3、端盖;31、第二圆孔部;
4、力接收构件;41、力接收部;411、第一力接收部;412、第二力接收部;42、力传递部;421、第一圆孔部;422、限位凹槽;423、卡接凹环;43、连接部;431、凸起;432、勾部;433、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显影框架1、设于所述显影框架1上的显影辊2、设于所述形影框架1端部的端盖3和力接收构件4;所述力传递部为与所述显影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力接收构件4包括力接收部41和力传递部42,所述力接收部41包括第一力接收部411和第二力接收部412,所述第一力接收部411是沿着所述第二力接收部412圆周外侧设置的环形部,第一力接收部411用于接收来自显影盒外部的分离力以带动显影盒移动,使显影辊2和感光鼓实现分离。第二力接收部412用于接收来自显影盒外部的驱动力带动显影辊2旋转。
在非成像操作期间,处理盒的感光框架上的分离力施力构件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的驱动力并作用于第一力接收部411上,使得显影盒在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即从靠近感光鼓的位置移动到远离感光鼓的位置,实现显影辊2与感光鼓分离的效果,防止在非成像操作时显影辊2上多余的显影剂附着到感光鼓上,保证打印质量。所述环形部与分离力构件配合以使显影辊和感光鼓相互分离,通过扩大环形部与分离力的施力构件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现有受力面积相对较小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接收部411与所述第二力接收部412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少组装工序,方便自动化生产。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力接收部411是随着第二力接收部412一起旋转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411即环形部的外周面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的接触位置是灵活可变的,防止由于长期使用固定位置接触分离力施力构件而出现磨损或变形,以解决因此造成的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部的形状呈圆形,以便环形部能够与分离力构件配合接受分离力使显影辊2和感光鼓分离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力接收部41还包括用于连接力接收部41和力传递部42的连接部43,当力接收部41接收外部驱动力时,可通过连接部43将驱动力传递给力传递部42。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43是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从力接收部41朝向显影盒内部延伸的凸起431。所述凸起431沿所述环形部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部43包括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凸起,呈弧形的四个凸起组成近圆环形结构,且任意两个相邻弧形的凸起之间的间隙433相同。当然,间隙433也可以设置成不等。
作为优化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43还设有沿所述凸起431所在圆的径向向外突出延伸的勾部432。当所述连接部43插入所述第一圆孔部421时,所述勾部432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圆孔部421内壁上的限位凹槽422卡接,用于防止所述力接收部脱离所述驱动齿轮,即力传递部42。
进一步地,所述显影辊的一端端部安装可驱动显影辊旋转的显影齿轮21,所述力传递部42,即驱动齿轮与所述显影齿轮21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部42具有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朝向连接部43并与之过盈配合的第一圆孔部421,所述第一圆孔部421的内壁上设有与呈弧形的凸起431配合的限位凹槽422,所述第一圆孔部421与所述连接部43上的勾部432连接的位置设有卡接凹环423,以便力接收部41和力传递部42能更稳定的卡接。当力接收部41接收驱动力并旋转时,由于所述限位凹槽422与呈弧形的凸起431的配合,凸起431的勾部432卡接在卡接凹环423位置,使得力接收部41可稳定的带动驱动齿轮旋转,从而驱动显影辊2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3暴露在所述显影框架1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端盖3上设有第二圆孔部31,所述第二圆孔部31与所述第一圆孔部421共轴,所述连接部43通过插入第二圆孔部31与第一圆孔部421内以完成组装。
所述连接部4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力接收部411的直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411能够稳定的暴露在显影盒体端侧并接收分离力施力构件的分离力。所述第一力接收部411暴露或至少部分暴露在所述端盖3的外侧,以便与分离力施力构件配合受力。所述第一力接收部411在显影盒宽度方向上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直接抵接,稳定接收分离力。
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通过设置环形部,扩大了环形部与分离力的施力构件的接触面积,改善了现有受力面积相对较小的现象,由于第一力接收部是随着第二力接收部一起旋转的,使得第一力接收部的外周面与分离力施力构件的的接触位置是灵活可变的,防止由于长期使用固定位置接触分离力施力构件而出现磨损或变形,以解决因此造成的分离力传递构件容易磨损或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采采用力接收构件与端盖可拆卸连接,并使力接收构件的连接部小于端盖第二圆孔部的直径,以便在端盖不牢固时也不会影响力接收部的受力和运动状况,避免影响分离效果,解决了驱动端盖采用人工安装容易造成在频繁受力移动的情况下,容易松动造成受力不均影响分离效果的问题;此外,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采用一体成型的方案,可以减少组装工序,方便自动化生产,也可防止第一力接收部从第二例接收部上脱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影盒,包括显影框架、设于所述显影框架上的显影辊、设于所述形影框架端部的端盖和力接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接收构件包括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所述力接收部包括第一力接收部和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是沿着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圆周外侧设置的环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接收部与所述第二力接收部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部的形状可以呈圆形、椭圆形、锯齿形、正多边形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接收部还包括用于连接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是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从力接收部朝向显影盒内部延伸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沿所述环形部呈弧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设有四个,且形状大小相同,任意两个相邻弧形的凸起之间的间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设有沿所述凸起所在圆的径向向外突出延伸的勾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辊的一端端部安装可驱动显影辊旋转的显影齿轮,所述力传递部与所述显影齿轮驱动连接,所述力传递部为与所述显影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部具有在显影盒长度方向上朝向连接部并与连接部配合的第一圆孔部,所述第一圆孔部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第一圆孔部与所述凸起的勾部连接的位置设有卡接凹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暴露在所述显影框架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端盖上设有第二圆孔部,所述第二圆孔部与所述第一圆孔部共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53041.5U CN215954069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一种显影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53041.5U CN215954069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一种显影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54069U true CN215954069U (zh) | 2022-03-04 |
Family
ID=80430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53041.5U Active CN215954069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一种显影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54069U (zh) |
-
2021
- 2021-08-27 CN CN202122053041.5U patent/CN2159540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046506B2 (ja) | 駆動連結機構およびドラム駆動連結機構 | |
KR100270672B1 (ko)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구동력 전달 부재 및 전자 사진 감광 드럼 | |
US8805242B2 (en) | Process cartridge | |
EP0833214A3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3367179A1 (en) | Driving assembly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 |
WO2013006996A1 (zh) | 感光鼓及处理盒 | |
CN110850697B (zh) | 处理盒 | |
CN215954069U (zh) | 一种显影盒 | |
US2012012128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 |
US20150248107A1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7272387A (zh) | 一种处理盒的再生方法和处理盒 | |
CN214586404U (zh) | 驱动力传递组件、旋转件、碳粉盒及电子成像设备 | |
US20180181054A1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configurable protrusion | |
JP2549684Y2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回転伝達機構 | |
JP2002345367A (ja) | 魚釣用リール | |
CN213876332U (zh) | 一种处理盒 | |
JP200021472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991853B (zh) | 旋转驱动力接收头、驱动力传递组件和处理盒 | |
CN107748488B (zh) | 显影组件、处理盒及其工作方法 | |
JPH04247465A (ja) | 感光体の駆動装置 | |
CN210514948U (zh) | 驱动力接收部件及处理盒 | |
CN209980017U (zh) |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 |
CN105242511B (zh) | 齿轮座、驱动组件和处理盒 | |
CN107577131B (zh) | 旋转力传递组件、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系统 | |
JP2005037917A (ja) | ドラムフラン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