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98640U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Google Patents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98640U CN215598640U CN202122220690.XU CN202122220690U CN215598640U CN 215598640 U CN215598640 U CN 215598640U CN 202122220690 U CN202122220690 U CN 202122220690U CN 215598640 U CN215598640 U CN 2155986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liquid
- color
- detection
- chan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漏液检测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层,包括吸附部,所述吸附部用于吸附漏出的液体并限制所述液体的流动;检测层,设有至少一检测传感器;及变色层,用于与所述漏出的液体接触时发生变色。本申请提供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漏液检测的准确率,有利于快速发现漏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漏液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服务器的散热需求越来越紧迫。目前,机房内服务器的散热方式通常采用液冷散热的方式,液冷散热方式的制冷效率远高于风冷散热方式,同时液冷散热方式在噪音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是在使用液冷散热过程中,由于液冷散热结构复杂,内部空间狭小,服务器和数据高价值和系统性,若液体发生渗漏,容易导致服务器损毁。
现有的液体渗漏检测方法繁杂多样,涉及的冷却介质可能是水、纯水、冷却液、氟化液等,冷却介质的化学稳定性越来越高,导电率越来越低,采用常规的漏液检测手段准确率下降,漏点难以发现,渗漏处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漏液检测的准确率,有利于快速发现漏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器,包括相互连接的:
吸附层,包括吸附部,所述吸附部用于吸附漏出的液体并限制所述液体的流动;
检测层,设有至少一检测传感器;及
变色层,用于与所述漏出的液体接触时发生变色。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保护层,所述吸附层、所述检测层、所述变色层层叠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第一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由具备透明特性的材质组成。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层还包括堵漏部,所述堵漏部由堵漏材料制成,所述堵漏材料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或有机胶凝材料。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色层发生变色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电信号变色;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变色;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物理变色反应。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色层为可逆变色层或不可逆变色层。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层、所述检测层、所述变色层、所述保护层通过针织、装订或胶黏固定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漏液检测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液体传输设备的外表面。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漏液检测器包括多个检测传感器及多个连接端子,所述检测传感器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与所述连接端子可拆卸地连接形成传感器模组,所述传感器模组与漏液检测系统的控制器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体传输设备,所述液体传输设备包括上述的漏液检测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利用相互连接的吸附层、检测层及变色层组成漏液检测器,通过吸附层实现对渗漏液体的吸附,变色层与液体接触发生变色,方便检查人员能够通过变色后的颜色变化快速定位漏液点,缩短漏点分析时间,并且检测层中的检测传感器能够采集漏液点的环境信号,在控制器接收到环境信号后,能够即时报警,提高漏液检测效率。通过将检测传感器的反馈与变色层的反馈进行结合判断是否发生渗漏,可以提高漏液检测的准确率,有利于快速发现漏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中的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中的检测传感器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中的检测传感器的另一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中的检测传感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相关概念或技术的简要介绍:
时域反射法:是利用电磁波在电极中传递时接触液体或其他物质会发生信号反射的特性进行漏液检测,由于其信号反射时间和线缆距离相关,可利用其对泄露位置进行定位检测,采用该方法的电极结构为两电极。
容抗检测法:两电极线等效于电容,当两电极线之间有冷却介质流过时,两电极线之间的介电常数发生改变,由此,可以检测到冷却系统的漏液。因为容抗检测法无需冷却介质与电极线接触,只要两电极线之间的介电常数发生改变即可感应到信号,所以容抗检测法中的电极线无需裸露,也无需与冷却介质直接接触,寿命更长。
阻抗检测法:当冷却介质同时与两电极线接触时,即导通两电极线,此时即可判断冷却系统已经泄露。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器,如图1所示,所述漏液检测器100安装于液体传输设备200的外表面,所述漏液检测器100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层10、检测层30及变色层20;
吸附层10,用于吸附漏出的液体并限制所述液体的流动;
检测层30,设有至少一检测传感器31;
变色层20,用于与所述漏出的液体接触时发生变色。
在本方案中,利用相互连接的吸附层、检测层及变色层组成漏液检测器,通过吸附层实现对渗漏液体的吸附,变色层与液体接触发生变色,方便检查人员能够通过变色后的颜色变化快速定位漏液点,缩短漏点分析时间,并且检测层中的检测传感器能够采集漏液点的环境信号,在控制器接收到环境信号后,能够即时报警,提高漏液检测效率。通过将检测传感器的反馈与变色层的反馈进行结合判断是否发生渗漏,可以提高漏液检测的准确率,有利于快速发现漏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传输设备200可以是管道、管道接头、管道阀门等能够供液体流体的设备,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地,液体传输设备200特别是接头处,容易发生渗漏,液体渗漏容易损耗电子元器件设备,影响电子元器件等的正常运行。
其中,吸附层10包括吸附部,所述吸附部用于吸附漏出的液体并限制所述液体的流动。吸附部可以具有多孔结构。
吸附部可以由吸附材料制成,所述吸附材料为能够限制所述液体流动的材料。
吸附层10还包括用于承载吸附部的第一载体,第一载体可以是为纤维编织材料,例如无纺布、编织布、纤维层等,所述纤维编织材料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海绵、棉浆、木浆、竹浆、草浆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第一载体具有多孔结构,可以存储液体。吸附材料具体可以是高分子吸水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海绵、棉浆、木浆、竹浆、草浆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吸附材料能够及时吸附液体传输设备漏点渗漏的液体,限制液体流动或降低液体流动、扩散速度。在具体应用中,吸附材料可以根据检测需求以及液体特性,将吸附材料进行不同形状的成型、配比或复合使用,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材料的吸附方式可以是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是吸附材料与被吸附物质之间产生的化学作用,生成化学键引起吸附,化学吸附多数不可逆。物理吸附是指吸附材料和被吸附物质之间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产生的吸附,物理吸附多为可逆吸附。在本实施例中,吸附材料的吸附方式优选为物理吸附。示例性地,吸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多孔结构或毛细结构的材料,例如可以是PET粉末、PP网、PP泡沫等,毛细结构能够利用毛细力吸附渗透的液体。
吸附材料可以通过编织、胶黏等方式形成于第一载体上,从而将吸附材料固定在第一载体上,避免吸附材料晃动、脱落。当然第一载体也可以具有容纳腔,吸附材料填充设置于容纳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材料可以均匀位于在第一载体上,也可以间隔位于在第一载体上,在此不做限定。
吸附材料的吸附方向可以分为垂直吸附或水平吸附,垂直吸附是指相对于液体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吸附路径,垂直吸附能够使得液体能够尽快到达变色材料处,使得变色材料与液体接触发生变色反应。可以理解地,垂直吸附可以提高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水平吸附是指相对于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平行的吸附路径,水平吸附能够使得液体尽快扩散,避免液体聚集在某一位置,降低检测传感器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增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避免因高湿度误检或检测传感器未接触到液体产生漏检或迟检。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层10还包括堵漏部,堵漏部由堵漏材料制成。例如,所述堵漏材料为胶凝材料,可以是无机胶凝材料和/或有机胶凝材料。胶凝材料是指在物理、化学作用下,从浆体变成固体的物质。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无机胶凝材料可以是水泥,具体可以是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有机胶凝材料可以是聚砜、聚醚砜、胶黏剂等。
可以理解地,吸附层10中的堵漏材料能够在液体传输设备的漏点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对漏点进行堵漏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层中的吸附材料、堵漏材料的质量占比不作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环境调节吸附层中的吸附材料、堵漏材料的类型及配比,只要能够实现储液、堵漏功能即可。通过添加堵漏材料,可以给予维护人员反应和处理时间,避免损失扩大。
所述变色层20为可逆变色层或不可逆变色层。可以理解地,可逆变色层可以由第一颜色变为第二颜色,并在预定条件恢复至第一颜色;不可逆变色层由第一颜色变为第二颜色后不可恢复。
所述变色层20由变色材料制成,所述变色材料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可逆变色材料、不可逆变色材料。
在液体传输设备200发生渗漏时,变色层20可以发生变色反应,使得漏液检测器局部发生变色,使得检修人员快速发现渗漏点,实现渗漏点位置标记,实现快速定位。
变色材料根据其变色原理可以分为电信号变色、化学反应变色、物理变色反应。
电信号变色是指变色材料导电后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地,变色材料可以是LED灯珠,将LED灯珠与检测传感器串联,当发生漏液时,电路导通,LED灯珠发亮发生颜色变化。可以理解地,灯珠发亮以后维护人员能够快速发现漏液点。在本实施例中,LED灯珠为低功率灯珠。
化学反应变色是指变色材料与液体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并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地,变色材料可以是酸碱性变色材料、变色油墨、能够产生荧光特性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变色材料可以是氯化钴、硫酸铜无机盐、硫酸铜有机盐等,变色材料在接触到渗漏的液体时,与液体发生反应生成水合物,并发生颜色变化。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变色材料还可以是酸性指示剂或碱性指示剂,例如酚酞、甲基橙、石蕊等,变色材料附着在载体上,在接触液体后可以发生特定的酸碱性变色。在其他实施例中,变色材料还可以是与带有荧光特性的漏出液体反应后呈现颜色变化的材料,具体可以是过氧化物(例如过氧化钙,双氧水)和酯类化合物(例如可以是荧光素)。变色材料还可以是遇含有水、乙二醇、丙二醇等液体会变色的变色油墨材料,当接触到漏液时,通过变色油墨显色或褪色变化来现场定位。
物理变色反应是指变色材料与液体接触后发生扩散渗透并发生颜色变化。示例性地,变色材料可以是变色纸,变色纸的两个表面具有不同的颜色,当变色纸与漏液接触时,漏液接触到颜料面后携带颜料渗透或穿透变色纸,从而在另一面显示与未接触液体前不同的颜色。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变色层20可以包括第二载体及位于所述第二载体上的变色材料。第二载体可以是纤维编织材料,纤维编织材料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海绵、棉浆、木浆、竹浆、草浆中的至少一种。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利用聚丙烯丝线与变色材料通过纺纱或编织工艺编织为一体。变色材料可以仅附着在第二载体的表面,也可以夹杂在第二载体的内部,只要使得变色层20含有变色材料即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变色材料均匀分布于变色层20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变色材料也可以间隔分布或者局部分布,例如在液体传输设备发生渗漏概率较高的部位设置变色材料或变色层20。示例性地,在液体传输设备的接头处,漏液检测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吸附层10与变色层20。
具体地,变色层20与吸附层10之间也可以通过针织、装订或胶黏固定连接。
为了提高漏液检测器的使用效率,实现循环使用,所述变色材料为可逆变色材料。可逆变色材料是指当变色材料发生变色反应后,在一定环境下恢复至原状态。例如当变色材料为LED灯珠,漏液时检测传感器导电,LED灯珠点亮,漏液现象解决后,LED灯珠熄灭,从而实现可逆变色。采用可逆变色材料,可以使得漏液检测器能够重复使用,提高使用率。
进一步地,检测层30设有至少一检测传感器31,检测传感器31用于采集环境信号,并基于环境信号触发漏液警报。具体地,所述环境信号包括电压信号、电流信号、电磁信号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地,在采用阻抗检测法时,环境信号包括电压信号及电流信号,并通过电压信号与电流信号计算得到阻抗信号,根据阻抗信号判断是否漏液。
具体地,所述检测传感器31的材质选自金、银、铜、铁、锡、铬、镍、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合金;或,所述检测传感器31表面设有镀膜,所述镀膜的材质选自金、银、铜、铁、锡、铬、镍、锰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合金。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检测传感器31具体可以是检测电极。如图3所示,检测电极可以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线311及第二电极线312,第一电极线311、第二电极线312可以设置于吸附层10的表面,或嵌入吸附层10的内部,或者部分嵌入吸附层10的内部,另一部分露置于吸附层10的外部。当检测电极包括2根电极线时,可以应用于采用时域反射法、容抗检测法检测漏液的场景。在其他实施例中,利用采用阻抗检测法检测漏液时,检测电极可以包括3根电极线,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地,当液体传输设备发生漏液时,液体与第一电极线311、第二电极线312接触,则可利用阻抗检测法或时域反射法检测漏液情况,若液体从第一电极线311与第二电极线312之间流过,则可以利用容抗检测法检测漏液情况。
为了提高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定位准确率,检测传感器31还包括包覆层313,包覆层313包裹于第一电极线311及第二电极线312上。
在容抗检测的方式下,包覆层313包裹第一电极线311及第二电极线312不会影响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而且能保护第一电极线311及第二电极线312不被液体腐蚀,提高检测传感器31的寿命,进而提高漏液检测器的寿命。具体地,包裹层313的材质可以是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写为PET)、聚乙烯(简写为PE)、聚氯乙烯(简写为PVC)等。在检测电极表面形成包覆层过程中,还可以在上述高分子材料中加入特定功能的夹杂剂,使得包覆层具有绝缘、低介电常数、导电或导磁等特性,从而使得检测传感器在漏液中保持稳定、耐候性,提高检测传感器31的寿命。
第一电极线311或第二电极线312可以是具有包覆层的同轴线缆或扁平线缆,即其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近似圆形、方形、近似方形、棱形等,在此不作限定。第一电极线311或第二电极线312的线芯可以是单股电极线或多股电极线。示例性地,第一电极线311可以包括2根铜线缠绕形成的线芯及包覆于线芯表面的包覆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第一电极线311与第二电极线312可以沿吸附层10的围绕方向排布,第一电极线311与第二电极线312在吸附层10的长度方向11沿预定几何形状排列;其中,预定几何形状为“Z”字形、“N”字形、“S”字形或“几”字形中的至少一种,预定几何形状还可以是任意连续的密铺图形。吸附层10的长度方向11即为吸附层10沿液体传输设备的液体流动方向,前述围绕方向是吸附层10围绕于液体传输设备200上时的环绕方向。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器中的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漏液检测器100包括多个检测传感器31及多个连接端子32,所述检测传感器31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与所述连接端子32可拆卸连接形成传感器模组,所述传感器模组与控制器连接。可以理解地,通过连接端子可以实现多个检测传感器之间连接形成传感器模组。
为了简化检测传感器的结构复杂度,提高检测传感器的响应效率,传感器模组可以包括多个传感器单元301,多个传感器单元301之间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连接。每个传感器单元301包括多个检测传感器31,示例性地,可以由2~3个检测传感器31通过连接端子32并联形成一个传感器单元301,相邻两个传感器单元301之间再通过一个连接端子32串联。当然传感器单元301内的检测传感器31也可以串联,在此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个传感器单元中的检测传感器的数量。
相邻两个传感器单元301之间通过连接端子32连接时,当两个传感器单元301距离较远时可以采用延长线与连接端子相配合的方式连接。当检测传感器31结构特殊,不方便与连接端子32连接时,先用转接线与检测传感器31焊接,再通过转接线与连接端子32连接。
示例性地,传感器模组可以是呈网状排列,也可以是呈平行线状排列,在此不做限定。通过连接端子实现多个检测传感器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提高连接的便利性,也扩展了漏液检测器的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适当调整传感器模组中的检测传感器的排布密度及排布方式。
在不定位检测场景下,多个检测传感器31串联连接时可以采用2进2出的连接端子32。当液体传输设备存在分叉液冷管路时,传感器模组可以包括位于主干路上的检测传感器及位于支路上的检测传感器,位于主干路上的检测传感器和位于支路上的检测传感器之间采用并联连接,连接端子可以采用2进4出的端子或两个3出的端子。
在定位检测场景下,位于主干路上的检测传感器和位于支路上的检测传感器之间采用并联连接,位于支路上的检测传感器之间采用串联连接,连接端子可以采用3进6出的端子或两个3进3出的端子,从而适应不同管路要求,保证传感器模组快速拆接,也能够提高传感器模组的可靠性。
所述检测层30包括第三载体及位于所述第三载体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检测传感器31。第三载体可以是具有绝缘功能的纤维编织材料,纤维编织材料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海绵、棉浆、木浆、竹浆、草浆中的至少一种。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利用聚丙烯丝线与检测传感器31通过纺纱或编织工艺编织为一体。检测传感器31可以仅附着在第三载体的表面,也可以夹杂在第三载体的内部,只要使得检测层30含有检测传感器31即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检测传感器31均匀分布于检测层30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检测传感器31也可以间隔分布或者局部分布,例如在液体传输设备发生渗漏概率较高的部位设置检测层30,或者在渗漏概率高的部位调节检测层中的检测传感器的分布密度。示例性地,在液体传输设备的管道处,检测传感器的分布密度为4~7个/米,在液体传输设备的接头附件,检测传感器的分布密度为5-10个/米。
具体地,检测层30与吸附层10、变色层20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装订、针织等方式进行连接。如图6所示,吸附层10位于最内侧,再依次连接变色层20与检测层30。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附层10、变色层20与检测层30的连接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检测层30的空间布置与其他层空间位置不限制,可与其他层平行,也可以垂直或保持一定角度,使其能适用于不同结构,优选地,检测层30与吸附层10采用平行布置方式。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检测传感器31与变色材料设置于同一个载体上,使得检测层30与变色层20为一体化成型。可以使得漏液检测器兼具自动检测报警和定位显示的功能,还能减少整个漏液检测器的厚度,拓宽漏液检测器的使用场景。
为了提高漏液检测器的使用寿命,拓宽其使用场景,如图7所示,所述漏液检测器还包括保护层40,所述吸附层10、所述检测层30、所述变色层20层叠设置在所述保护层10的第一侧。第一侧是指漏液检测器靠近被检测设备(例如液体传输设备)的一侧。可以理解地,保护层40能防止外部磁场干扰,温湿度环境对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功能造成影响,另外还能防止划伤,拉断等机械伤害,具有保护内部检测传感器不受损坏的功能,且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液体外漏,为维护人员争取反应和处理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变色层20与液体接触发生变色,变色层20的颜色能够穿过保护层40进行显示。具体地,保护层40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酰胺、改性聚酰胺、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保护层40可以是平面单层片状薄膜,也可以是平面编织网。例如由聚乙烯拉制成型的聚乙烯薄膜,或者由聚乙烯丝线编织形成的网状编织层。
可选地,所述保护层40由具备透明特性的材质组成,可以使得变色层20的颜色能够穿过保护层40进行显示即可。
当保护层40作为最外层结构时,吸附层10、变色层20与检测层30的层叠顺序可以任意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漏液检测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吸附层10、检测层30、变色层20、及保护层40,吸附层10、检测层30、变色层20、保护层40通过针织、装订或胶黏固定连接。在漏液检测器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将吸附层10先包裹在液体传输设备200的外表面,再包覆变色层20、再包覆检测层30及保护层40。漏液检测器的安装和固定可以依托最外层的保护层40完成。
所述漏液检测器100通过搭扣、魔术扣、拉链、扎带、锁扣、锁绳、带自卷特性的保护层中的至少一种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液体传输设备200的外表面。将漏液检测器100安装在液体传输设备200上后,通过上述可拆卸连接方式完成安装固定,以实现快速安装和更换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漏液检测器100套设于所述液体传输设备200的外表面,例如直接套设在管道。或者,所述漏液检测器100卷绕设置于所述液体传输设备200的外表面,例如卷绕设置于阀门、接头上。当然漏液检测器100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安装,在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漏液检测器,可以适应各种结构形状的液体传输设备200,可以根据液体传输设备的外形构造,设计漏液检测器,使得漏液检测器与液体传输设备的结构一致性提高,并且能够提高安装灵活性和检测准确性。
当发生漏液并被传感器模组接触漏液时,控制器接收并分析阻抗信号,可根据预设参数分析出阻抗变化,达到阈值后向漏液检测系统软件报警提示漏液;也可以根据漏液时阻抗变化速率预测漏液吸附穿透失效的时间,给工作人员维护指导;当采用定位检测时,可通过距离参数指示具体漏液位置,便于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还能检测和告警工况和设定参数偏离阈值的异常状况。
检修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根据漏液检测器在漏点位置上显示出颜色变化,确定漏液区域和是否存在漏检和误报情况。检修人员还可以根据漏液检测系统软件提示进行维护操作,对于重复使用的漏液检测器可快速将检测传感器拆卸,并挤压出漏液检测器内的水分和干燥后再重复使用,安装后系统可检测漏液检测器是否恢复正常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液体传输设备200,所述液体传输设备200包括上述的漏液检测器100。液体传输设备200包括但不限于管道、接头、阀门等。
本申请提供的漏液检测器,利用相互连接的吸附层、检测层及变色层组成漏液检测器,通过吸附层实现对渗漏液体的吸附,变色层与液体接触发生变色,方便检查人员能够通过变色后的颜色变化快速定位漏液点,缩短漏点分析时间,并且检测层中的检测传感器能够采集漏液点的环境信号,在控制器接收到环境信号后,能够即时报警,提高漏液检测效率。通过将检测传感器的反馈与变色层的反馈进行结合判断是否发生渗漏,可以提高漏液检测的准确率,有利于快速发现漏点。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
吸附层,包括吸附部,所述吸附部用于吸附漏出的液体并限制所述液体的流动;
检测层,设有至少一检测传感器;及
变色层,用于与所述漏出的液体接触时发生变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所述吸附层、所述检测层、所述变色层层叠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第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由具备透明特性的材质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还包括堵漏部,所述堵漏部由堵漏材料制成,所述堵漏材料为无机胶凝材料和/或有机胶凝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发生变色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电信号变色;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变色;
与所述液体接触发生物理变色反应。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为可逆变色层或不可逆变色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所述检测层、所述变色层、所述保护层通过针织、装订或胶黏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液体传输设备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器包括多个检测传感器及多个连接端子,所述检测传感器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与所述连接端子可拆卸地连接形成传感器模组,所述传感器模组与漏液检测系统的控制器连接。
10.一种液体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传输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20690.XU CN215598640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20690.XU CN215598640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98640U true CN215598640U (zh) | 2022-01-21 |
Family
ID=7988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20690.XU Active CN215598640U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9864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90851A (zh) * | 2021-09-14 | 2021-12-14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CN116718327A (zh) * | 2023-08-11 | 2023-09-08 | 广州奥太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泄露检测装置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22220690.XU patent/CN2155986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90851A (zh) * | 2021-09-14 | 2021-12-14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CN116718327A (zh) * | 2023-08-11 | 2023-09-08 | 广州奥太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泄露检测装置 |
CN116718327B (zh) * | 2023-08-11 | 2023-12-12 | 广州奥太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泄露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598640U (zh)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
CN113790851A (zh) | 漏液检测器及液体传输设备 | |
CN1056230C (zh) | 流体泄漏电气检测电缆 | |
US20180246048A1 (en) | Fluids Leakage Sensor | |
ATE412850T1 (de) | Sammelleitung zur leckageüberwachung und leckageortung | |
WO2018126326A1 (en) | Polymeric nanocomposite based sensor and coating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 |
CA3074601A1 (en) | Hydrocarbon leak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ipelines | |
KR101690542B1 (ko) | 누수감지장치, 그것의 제조방법, 그에 적합한 체결장치 그리고 이를 적용한 누수감지시스템 | |
US11788918B2 (en) | Fluid detection fabric | |
CN216081955U (zh)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CN209182956U (zh) | 一种两线式防导体误报漏水检测线缆 | |
CN210774583U (zh) | 一种漏液检测装置 | |
CN213022153U (zh) | 水冷管路泄漏检测装置及电池包 | |
CN208368215U (zh) | 一种线束 | |
CN208953638U (zh) | 电缆表面磁漏与机械波复合故障探测报警系统 | |
CN209043541U (zh) | 用于水管的漏水检测装置 | |
CN218002833U (zh) | 一种屋面渗漏检测报警装置 | |
CN214621622U (zh) | 水泄漏全身检测线 | |
CN110672285A (zh) | 一种漏液检测装置 | |
RU2340881C2 (ru) | Чувствительный оптический кабель для системы детектирования утечек продукта | |
CN218674102U (zh) | 一种用于漏液检测的线缆 | |
CN113776745A (zh)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WO2022170505A1 (en) | Sensor strip, chain-type sensor strip, and flange leak detection method | |
CN218823007U (zh) | 一种基于织带编织形液体泄漏检测传感系统 | |
CN214583885U (zh) | 渗油传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