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6745A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76745A CN113776745A CN202111075942.2A CN202111075942A CN113776745A CN 113776745 A CN113776745 A CN 113776745A CN 202111075942 A CN202111075942 A CN 202111075942A CN 113776745 A CN113776745 A CN 113776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base layer
- piece
- detection sensor
- j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2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漏液检测传感器用于被检测设备的漏液检测,漏液检测传感器包括:基层、第一检测件及第二检测件,基层与被检测设备的表面贴合;第一检测件至少部分与基层连接且在基层内部或随基层表面延伸。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与基层连接且在基层内部或随基层表面延伸,第二检测件与第一检测件电性隔离。第一检测件、第二检测件与被检测设备漏出的液体接触后导通。本申请提供了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能够对不同规格及型号的管路及接头进行漏液检测,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漏液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冷却系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半导体设备、建筑及数据中心领域,在冷却系统的使用过程中,漏液风险一直存在,而管路与接头密封处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成为漏液风险最大的部件。常见接头有快装卡盘、快速接头、冷板接头、管道分叉接头及法兰接头等,型号及规格众多,其使用数量多,位置分散,给漏液检测带来极大困难。
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与管路或者接头外形相匹配的检测装置,对接头部位及管路进行漏液检测,仅能对固定型号及规格的接头或管路使用,通用性差,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能够对不同规格及型号的管路及接头进行漏液检测,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广。
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用于被检测设备的漏液检测,其包括:基层、第一检测件及第二检测件,基层与所述被检测设备的表面贴合;第一检测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基层连接且在所述基层内部或随所述基层表面延伸;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基层连接且在所述基层内部或随所述基层表面延伸,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检测件电性隔离;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被检测设备漏出的液体接触后导通。
在上述方案中,检测层能任意弯折并与被检测设备的表面贴合,所以可以适应不同规格及型号的被检测设备,第一检测件与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与检测层连接,并随检测层延伸,所以当检测层贴合于接合件上后,一旦接合件泄露冷却介质,冷却介质会透过检测层与第一检测件及第二检测件接触,并使得二者电导通,柔性漏液检测传感器能及时检测到漏液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沿所述基层的围绕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长度方向沿预定几何形状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厚度方向上相间隔,且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或者,
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筒状,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相互平行并绕所述基层形成螺旋结构;或者,
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电极圆筒,所述电极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电极单元沿所述电极圆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极圆筒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还包括第三检测件,所述第三检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检测件并排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检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并排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及所述第三检测件中至少一者的截面面积为0.7mm2~3.5mm2。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缠绕于所述管路上,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层靠近所述管路的一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筒状结构,所述基层套设于所述管路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贴合于所述管道的外表面上,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能够互相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开口部能够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法兰接头,所述法兰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部及第二法兰部,所述基层包括第一检测部、连接部及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法兰部远离所述第二法兰部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远离所述第一法兰部的一面连接,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法兰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的接缝方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法兰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绕设于所述连接部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螺纹接头,所述螺纹接头包括第一螺纹管及第二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管与所述第二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基层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所述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螺纹管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及套设于所述第二螺纹管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
所述第一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所述第二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宝塔接头,所述宝塔接头包括直管部及宝塔部,所述宝塔部与所述直管部的内壁抵接,所述基层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所述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所述宝塔部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及套设于所述直管部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
所述第一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所述第二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卡盘接头,所述卡盘接头包括相互抵接的第一卡盘及第二卡盘,所述基层绕所述第一卡盘与所述第二卡盘的圆周面设置,所述基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卡盘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卡盘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有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对应所述第一卡盘与所述第二卡盘的接缝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变色层,所述变色层与所述液体接触后变色。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层还包括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液体接触后将所述液体吸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层还包括保护层,当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贴合于所述被检测设备的表面时,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远离所述被检测设备表面的一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系统,其包括多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各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贴合于被检测设备上,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内的第一检测件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内的第二检测件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
在上述方案中,检测系统可以同时对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被检测设备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而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法兰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法兰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螺纹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螺纹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宝塔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卡盘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卡盘接头与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中第一检测件与第二检测件在基层上的分布示意图(一);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中第一检测件与第二检测件在基层上的分布示意图(二);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00、漏液检测传感器;
200、被检测设备;
1、基层;
11、第一检测件;
12、第二检测件;
13、变色层;
14、吸附层;
15、保护层;
16、第三检测件;
2、法兰接头;
21、第一法兰部;
22、第二法兰部;
23、第一检测部;
24、连接部;
25、第二检测部;
3、螺纹接头;
31、第一螺纹管;
32、第二螺纹管;
33、第一套管检测部;
34、第二套管检测部;
4、宝塔接头;
41、直管部;
42、宝塔部;
5、卡盘接头;
51、第一卡盘;
52、第二卡盘;
53、第一折弯部;
54、第二折弯部;
55、嵌入部;
56、包裹件;
561、包裹部;
2000-管路;
110-长度方向;
120-宽度方向;
130-主体部;
140-第一开口部;
150-第二开口部。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下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的结构,对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被检测设备200(主要包括冷却系统)内存在流动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以是水等比热容较高的物质,冷却介质在被检测设备内不断循环流动。
常见的被检测设备200有卡盘接头5、快装卡盘、螺纹接头3、法兰接头2、宝塔接头4、单向阀、过滤器、球阀、蝶阀及管路等,其使用数量多,位置分散,同样形状存在多种尺寸,给接头漏液检测带来极大困难,而另一方面由于液冷数据中心设备使用寿命较长,而接头密封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成为漏液风险最大的部件。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固定结构的外套式漏液检测装置套在被检测设备200处进行漏液检测,因为被检测设备200的形状规格不一,所以固定结构的外套式漏液检测装置通用性差,检测精确度不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包括基层1、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基层1能任意弯折并与被检测设备200的表面贴合。第一检测件11至少部分与基层1连接且在基层1内部或随基层1表面延伸。第二检测件12至少部分与基层1连接且在基层1内部或随基层1表面延伸,第二检测件12与第一检测件11电性隔离。当被检测设备200泄露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与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接触,并使得二者电导通。
请参阅图1,基层1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基层1能任意弯折并与被检测设备200的表面贴合,所以可以适应不同规格及型号的被检测设备200,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至少部分与基层1连接,并随基层1延伸,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可以设置在基层1的表面或者嵌入设置在基层1的内部,基层1可以由透水材料(例如海绵等)制成,也可以在其上设置疏松透水的孔,如此,当冷却介质从被检测设备200的接合处泄露时,冷却介质会透过贴合于被检测设备200表面的基层1并与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接触并将二者导通,此时,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能及时检测到漏液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11与所述第二检测件12沿所述基层1的围绕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检测件11与所述第二检测件12在所述基层1的长度方向沿预定几何形状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可以是设置于基层1上的两个导线,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沿基层1的延伸方向随基层1延伸,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基层1内可以沿“S”字形、“Z”字形或者“几”字形弯曲,进而扩展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覆盖基层1的范围,进而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检测准确度。
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方形等,当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它们的直径可以限制在1mm以内,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随基层1弯折时的柔软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检测设备200为法兰接头2,法兰接头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部21及第二法兰部22,基层1包括第一检测部23、连接部24及第二检测部25,第一检测部23与第一法兰部21远离第二法兰部22的一面连接,第二检测部25与第二法兰部22远离第一法兰部21的一面连接,连接部24沿第一法兰部21与第二法兰部22的接缝方向环绕设置于第一法兰部21与第二法兰部22上;
其中,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至少部分绕设于连接部24上。
请参阅图2及图3,基层1包括第一检测部23、连接部24及第二检测部25,第一检测部23与第二检测部25分别与第一法兰部21及第二法兰部22连接,连接部24沿第一法兰部21与第二法兰部22的接缝方向环绕设置于第一法兰部21与第二法兰部22上,而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至少部分绕设于连接部24上,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可以成组设置,在连接部24上可以设置多组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以扩大检测范围,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法兰接头2中漏液风险最大的接缝处被连接部24完全覆盖,而连接部24内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所以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能及时感应到法兰接头2处的漏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检测设备200为螺纹接头3,螺纹接头3包括第一螺纹管31及第二螺纹管32,第一螺纹管31与第二螺纹管32螺纹连接,基层1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第一螺纹管31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33及套设于第二螺纹管32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34;
第一套管检测部33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
第二套管检测部34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
请参阅图4及图5,因为螺纹接头3的漏液风险位置主要在第一螺纹管31及第二螺纹管32相接合处,在第一螺纹管31外套设第一套管检测部33,在第二螺纹管32外套设第二套管检测部34,第一套管检测部33与第二套管检测部34可以一体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在第一套管检测部33及第二套管检测部34上均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可以成组设置,在第一套管检测部33及第二套管检测部34上可以设置多组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以扩大检测范围,如此,螺纹接头3处任意位置出现漏液都会被围绕其上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感应到,进而提高了检测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检测设备200为宝塔接头4,宝塔接头4包括直管部41及宝塔部42,宝塔部42与直管部41的内壁抵接,基层1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宝塔部42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33及套设于直管部41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34;
第一套管检测部33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
第二套管检测部34上环绕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
请参阅图6,与前述螺纹接头3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的宝塔接头4中,宝塔接头4处任意位置出现漏液都会被围绕其上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感应到,进而提高了检测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被检测设备200为卡盘接头5,卡盘接头5包括相互抵接的第一卡盘51及第二卡盘52,基层1绕第一卡盘51与第二卡盘52的圆周面设置,基层1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折弯部53与第二折弯部54,第一折弯部53与第一卡盘51连接,第二折弯部54与第二卡盘52连接,第一折弯部53与第二折弯部54之间形成有嵌入部55,嵌入部55对应第一卡盘51与第二卡盘52的接缝设置。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基层1包括第一折弯部53、第二折弯部54及嵌入部55,当基层1绕第一卡盘51与第二卡盘52的圆周面设置时,嵌入部55对应第一卡盘51与第二卡盘52间的接缝设置,如此,当相互抵接的第一卡盘51及第二卡盘52之间的接缝处出现漏液时,冷却介质会与基层1的嵌入部55接触,并透过嵌入部55与基层1内的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接触,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能及时感应到卡盘接头5处的漏液。第一折弯部53、第二折弯部54及嵌入部55内均可设置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如此,无论卡盘接头5的任意部位漏液都可被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感应到,从而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检测范围及检测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还包括包裹件56,包裹件56包括多个包裹部561,多个包裹部561沿卡盘接头5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卡盘接头5上,包裹部561用于将基层1固定于卡盘接头5上。
请参阅图7及图8,为了进一步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在卡盘接头5上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包裹件56,包裹件56包括多个包裹部561,包裹部561可以灵活设置于卡盘接头5周向上的任意位置,包裹部561可以通过胶粘、捆绑或者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固定于卡盘接头5上,利用包裹部561可以将基层1固定于卡盘接头5上,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稳定性,而且包裹部561位于基层1的外围,对基层1及设置于基层1上的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还包括变色层13,变色层13与冷却介质接触后变色。
请参阅图10,因为包覆于被检测设备200上的基层1还设置有变色层13,所以变色层13在接触到泄露的冷却介质后,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部位会变色,如此,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不但能检测到漏液信号,还能利用颜色变化提示泄露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变色层13的材料可以是任意含有变色油墨、变色涂料或其他遇水变色的材料,能在接触到冷却介质之后变色,且根据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重复使用需求,其变色特性可分为恢复性和不可恢复性。变色层13的结构可以是与基层1相分隔的层结构,也可以是与基层1相复合的结构,例如将变色材料以一定比例与基层1的材料混合在一起,使得基层1兼具变色层13的功能作用,如此,降低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厚度,提高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一体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还包括吸附层14,吸附层14与冷却介质接触后将冷却介质吸附。
请参阅图10,因为包覆于被检测设备200上的基层1还设置有吸附层14,吸附层14可以是海绵等易于吸附冷却介质的材料制成,吸附层14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对泄露的冷却介质进行吸附并储液,所以当其接触到冷却介质时能及时将其吸附,避免了冷却介质泄露到外界后对其他设备或者装置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吸附层14的结构可以是与基层1相分隔的层结构,也可以是与基层1相复合的结构,例如将吸附材料以一定比例与基层1的材料混合在一起,使得基层1兼具吸附层14的功能作用,如此,降低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厚度,提高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一体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还包括保护层15,当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贴合于被检测设备200表面时,保护层15位于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远离被检测设备200表面的一侧。
请参阅图10,设置保护层15可以保护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结构,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寿命。保护层15可以具有一定隔离能力,如此,当外界的水分侵入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时,保护层15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效果,降低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误报几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基层1、吸附层14、变色层13及保护层15之间相对位置关系及堆叠排列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排列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如图10所示,为一实施例中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内各层之间的排列方式。
而基层1、吸附层14、变色层13及保护层15也并不限定为独立的层结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上述各层之间的材料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单层结构,并在该单层结构内设置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沿基层1的围绕方向排布,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基层1的长度方向110沿预定几何形状排列;其中,预定几何形状为“Z”字形、“N”字形、“S”字形或“几”字形中的至少一种,预定几何形状还可以是任意连续的密铺图形,请参阅图11、图12及图13,基层1的长度方向110即为基层1沿管路2000轴线延伸的方向,前述围绕方向是基层1围绕于管路2000上时的环绕方向,当基层1展平后,基层1大致呈长方形,此时,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沿基层1的宽度方向120排布,也就是说,基层1的宽度方向120即为环绕贴合于管路2000的基层1展平后与长度方向110垂直的方向,基层1的厚度方向即为基层1贴合于管路2000一面指向基层1远离管路2000的一面的方向。
因为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需相距一定距离以保证绝缘性,且基层1的厚度不能太厚(保证基层1的柔软度),所以将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沿基层1的宽度方向120排布,才能在尽可能减小基层1厚度的前提下,保证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基层1内相互间隔。而在基层1的长度方向110上沿预定几何形状连续排布,能使得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尽可能地覆盖基层1的范围,提高检测的灵敏度,避免漏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还包括第三检测件16,请参阅图14,第三检测件16的一端与第一检测件11的一端连接,第三检测件16与第一检测件11并排设置;或者,
第三检测件16的一端与第二检测件12的一端连通,第三检测件16与第二检测件12并排设置。
增设的第三检测件16与第一检测件11或第二检测件12连接后,当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之间被泄露的冷却介质导通时,该泄露位置的冷却介质可以视为阻值为RX的等效电阻,第三检测件16本身可以视为阻值为R的电阻,将冷却介质与第一检测件11连接的位置设为a点,将冷却介质与第二检测件12连接的位置设为b点,则第一检测件11以a点为界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电阻分别为R及R,第二检测件12以b点为界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电阻值分别为R与R,通过对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上的电信号进行测量可以得出导通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的具体位置,进而推算出具体的泄露位置,从而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检测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中至少一者的截面面积为0.7mm2~3.5mm2。
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方形等,第一检测件11及第三检测件16的截面面积在0.7mm2~3.5mm2之间。以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为例,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的直径范围为0.5mm~1mm,如此,在弯折基层1贴合于不同形状的表面时,电极线能随之弯折保证基层1与管路2000之间的贴合度。
限制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的截面面积,可以保证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受力时易于折弯,从而保证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本体的柔软程度,提高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应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之中至少一者的材料包括铜、铝、铁、镍、锡、铬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可以为镀有金属膜的纤维线,导电性好,强度高。
应用上述材料可以很好地保证第一检测件11、第二检测件12及第三检测件16的导电性。
下面给出部分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因为冷却系统中的管道的截面形状不同,(例如:圆形、椭圆形、方形或者其复合形状),管道的管径大小不一,管道的长度也不一样,且管道通过各种接合部位连接,其接合部位处和管道本身都存在泄露风险点。为了匹配冷却系统中管路2000、接合部位的不同的形状及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将基层1设计为环绕筒状结构,以将基层1套设于冷却系统的管路2000或接合部位上。
请参阅图13,基层1环绕围成的筒状结构可以根据管路2000或接合部位的长度及大小适应性调整,在安装时,可以将前述基层1环绕围成的筒状结构沿冷却系统中管路2000或接合部位的延伸方向组装。
以安装于管路2000上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为例,基层1环绕围成的筒状结构的内径可以略大于管路2000的外径,当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套入合适位置后,可以采用热缩、粘接、扎带或捆绑的形式固定在管道之外。具体的,以热缩固定方式为例,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外侧还设置有一层热缩管,在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套入管路2000的合适位置后,对热缩管加热,热缩管受热收缩后挤压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并将其抵压于管路2000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为圆筒状,通过常规固定结构固定于冷却系统任意部位,使用方便且成本低。
实施例二:
为进一步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适用范围,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使用时的便利性及重复利用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其基层1包括主体部130,主体部130贴合于冷却系统的外表面上,主体部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部140,主体部13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部150,第一开口部140与第二开口部150能够互相连接;和/或,第一开口部140能够与主体部130连接。
请参阅图14,基层1的主体部130贴合于冷却系统的外表面(此处冷却系统的外表面可以是管路2000的外侧壁面也可以是接合部位的接合位置),并根据冷却系统的外表面的形状适应性变化,第一开口部140与第二开口部150可以是相互配拉链结构或者是相互配合的搭扣结构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如此,当基层1的主体部130贴合于冷却系统的外表面后,可以利用第一开口部140与第二开口部150的连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不仅提高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固定于冷却系统上时的稳定性,而且在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前述可拆卸结构便捷地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拆下,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可以重复利用。
第一开口部140与主体部130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魔术贴结构,此时,主体部130贴合于冷却系统的外表面,第一开口部140利用魔术贴结构固定于主体部130上,因为主体部130上可供第一开口部140连接的位置范围大,所以应用本魔术贴结构方案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及结构的冷却系统,还能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与冷却系统的外表面之间贴合的紧密程度,使得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检测灵敏度提高。
实施例三:
为了适应不同长度的管路2000及满足柔性化安装的需求,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其形状结构与卷绕式胶带类似,请参阅图15,基层1缠绕于管路2000上,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设置于基层1靠近管路2000的一面。在本实施例中,基层1可以为长条状结构,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相平行地设置于基层1上,且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的延伸方向与基层1的长度方向110相同,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均设置于基层1的一面上,且至少部分突出于基层1,安装使用时,将基层1设置有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的一面朝向管路2000,如此,当管路2000发生泄露时可以加快检测速度。
在缠绕时可以使得基层1的长度方向110相对管路2000的轴线方向倾斜一定角度并围绕包裹管路2000,还可以同时使得相邻两个基层1之间交叠,以防液体从基层1边缘泄露,提高密封性。
在上述方案中,基层1可以缠绕于管路2000或者接合部位位置上,基层1可以根据管路2000或者接合部位的外形进行适应性地匹配,无论管路2000的截面形状如何、接合部位的外形结构如何,缠绕其上的基层1均可与之贴合,如此,提高了漏液检测传感器100适用范围及使用便利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环绕围成筒状,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相互平行并绕基层1形成螺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环绕围成电极圆筒,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成组设置为电极单元,电极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电极单元沿电极圆筒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检测件11及第二检测件12的延伸方向与电极圆筒的延伸方向平行。
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基层1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是平纹编织、斜纹编织或其他形式的编织成网状结构,也可以是在基层1的厚度方向上相间隔,且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基层1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或者,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相互平行并绕管路2000形成螺旋结构,即第一检测件11与第二检测件12在管路2000的侧壁内以管路2000的轴线为中心螺旋延伸。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提高漏液检测传感器100的检测范围,无论是管路2000任何部位出现破损,漏液检测传感器100都能检测到漏液位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检测系统,检测系统包括多个上述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贴合于不同的被检测设备200上,被检测设备200包括管路2000及各种管路的接头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内的第一检测件11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内的第二检测件12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
在实际使用中,在一些大型设备中,被检测设备200之间间隔较远,基于成本考虑,通常在被检测设备200上设置上述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为了提高检测效率,使得检测系统可以同时对多个被检测设备200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利用连接线将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内的第一检测件11串联或并联,基于同样的理由,利用连接线将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内的第二检测件12串联或并联,如此,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之间互相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当任意位置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检测到漏液时,检测系统均可感应到漏液。为提高检测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各漏液检测传感器100通讯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蓝牙、通信线路等无线或者有线的任意通讯方式连接,以使得互相连接的报警装置与漏液检测传感器100之间能自由传输信号。当检测到漏液时,报警装置可以发出警报,提醒检测人员及时检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用于被检测设备的漏液检测,包括:
基层,与所述被检测设备的表面贴合;
第一检测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基层连接且在所述基层内部或随所述基层表面延伸;
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基层连接且在所述基层内部或随所述基层表面延伸,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检测件电性隔离;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与所述被检测设备漏出的液体接触后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沿所述基层的围绕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长度方向沿预定几何形状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厚度方向上相间隔,且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在所述基层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结构;或者,
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筒状,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相互平行并绕所述基层形成螺旋结构;或者,
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电极圆筒,所述电极单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电极单元沿所述电极圆筒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极圆筒的延伸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还包括第三检测件,所述第三检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检测件与所述第一检测件并排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检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检测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及所述第三检测件中至少一者的截面面积为0.7mm2~3.5m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缠绕于所述管路上,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基层靠近所述管路的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环绕围成筒状结构,所述基层套设于所述管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管路,所述基层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贴合于所述管道的外表面上,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能够互相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开口部能够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法兰接头,所述法兰接头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部及第二法兰部,所述基层包括第一检测部、连接部及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法兰部远离所述第二法兰部的一面连接,所述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远离所述第一法兰部的一面连接,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法兰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的接缝方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法兰部与所述第二法兰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至少部分绕设于所述连接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螺纹接头,所述螺纹接头包括第一螺纹管及第二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管与所述第二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基层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所述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螺纹管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及套设于所述第二螺纹管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
所述第一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所述第二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宝塔接头,所述宝塔接头包括直管部及宝塔部,所述宝塔部与所述直管部的内壁抵接,所述基层环绕形成检测套管,所述检测套管包括套设于所述宝塔部上的第一套管检测部及套设于所述直管部上的第二套管检测部;
所述第一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所述第二套管检测部上环绕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件及所述第二检测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设备包括卡盘接头,所述卡盘接头包括相互抵接的第一卡盘及第二卡盘,所述基层绕所述第一卡盘与所述第二卡盘的圆周面设置,所述基层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卡盘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卡盘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形成有嵌入部,所述嵌入部对应所述第一卡盘与所述第二卡盘的接缝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还包括变色层,所述变色层与所述液体接触后变色。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还包括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液体接触后将所述液体吸附。
15.根据权利要求1、13或14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还包括保护层,当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贴合于所述被检测设备的表面时,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远离所述被检测设备表面的一侧。
16.一种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传感器,各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贴合于被检测设备上,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内的第一检测件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所述漏液检测传感器内的第二检测件通过连接线相互串联或并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5942.2A CN113776745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5942.2A CN113776745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76745A true CN113776745A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8843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5942.2A Pending CN113776745A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76745A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11482A1 (en) * | 2000-11-30 | 2003-01-16 | Harms Frederick H. | Moisture monitoring system |
CN102738532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具有液体泄漏探测系统的电池组 |
WO2013187336A1 (ja) * | 2012-06-14 | 2013-12-19 |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 液体検知センサー |
KR20150014202A (ko) * | 2013-07-29 | 2015-02-06 | (주)유민에쓰티 | 누설 감지 장치 |
KR20150140007A (ko) * | 2014-06-05 | 2015-12-15 | 플루오르테크주식회사 | 누액감지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누액감지시스템 |
CN108151976A (zh) * | 2017-12-12 | 2018-06-12 |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装置及电池系统 |
CN110243552A (zh) * | 2018-03-09 | 2019-09-17 |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漏液系统及散热系统 |
CN210625969U (zh) * | 2019-07-31 | 2020-05-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监测装置和液冷管路 |
CN112284632A (zh) * | 2020-10-15 | 2021-01-29 |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薄膜和系统 |
CN112840191A (zh) * | 2018-10-16 | 2021-05-25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泄漏检测器膜 |
KR20210068779A (ko) * | 2019-12-02 | 2021-06-10 | 최기환 | 이송관 누출액 비산 방지 장치 |
CN216081955U (zh) * | 2021-09-14 | 2022-03-1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11075942.2A patent/CN11377674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11482A1 (en) * | 2000-11-30 | 2003-01-16 | Harms Frederick H. | Moisture monitoring system |
CN102738532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具有液体泄漏探测系统的电池组 |
WO2013187336A1 (ja) * | 2012-06-14 | 2013-12-19 |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 液体検知センサー |
KR20150014202A (ko) * | 2013-07-29 | 2015-02-06 | (주)유민에쓰티 | 누설 감지 장치 |
KR20150140007A (ko) * | 2014-06-05 | 2015-12-15 | 플루오르테크주식회사 | 누액감지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누액감지시스템 |
CN108151976A (zh) * | 2017-12-12 | 2018-06-12 |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装置及电池系统 |
CN110243552A (zh) * | 2018-03-09 | 2019-09-17 |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漏液系统及散热系统 |
CN112840191A (zh) * | 2018-10-16 | 2021-05-25 | 3M创新有限公司 | 泄漏检测器膜 |
CN210625969U (zh) * | 2019-07-31 | 2020-05-2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监测装置和液冷管路 |
KR20210068779A (ko) * | 2019-12-02 | 2021-06-10 | 최기환 | 이송관 누출액 비산 방지 장치 |
CN112284632A (zh) * | 2020-10-15 | 2021-01-29 |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薄膜和系统 |
CN216081955U (zh) * | 2021-09-14 | 2022-03-1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677371A (en) | Sensor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 water leak | |
US4570477A (en) | Leak detecting cable | |
CN109655211B (zh) | 流体测漏装置 | |
US7316154B1 (en) | Seals with integrated leak progression detection capability | |
CN216081955U (zh)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US20180246048A1 (en) | Fluids Leakage Sensor | |
EP0354733B1 (en) | Conductive resi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metal conductors | |
KR101776006B1 (ko) | 배관 부착형 누설 감지 센서 | |
CN113776745A (zh) | 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
US20200018662A1 (en) | Pipeline leak detection | |
KR101746083B1 (ko) | 배관용 히팅 보온 커버 | |
CN114184328B (zh) | 一种服务器液冷管漏液检测装置 | |
CN218496345U (zh) | 漏液检测传感器 | |
CN207406990U (zh) | 一种方便泄漏检测的石油管道 | |
CN215954264U (zh) | 管道 | |
KR20170101407A (ko) | 누수 감지 기능을 가지는 호스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212986354U (zh) | 一种具有辅助压紧定位结构的四通管接头 | |
CN218992627U (zh) | 一种pe钢丝网骨架复合管 | |
JPS58104831A (ja) | 粉粒体輸送用ホ−ス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CN211978163U (zh) | 一种变压器测温装置 | |
CN113778208B (zh) | 管道 | |
JPS6124893A (ja) | 保温材構造 | |
TWM610939U (zh) | 定位測漏水感應線結構 | |
TWM611847U (zh) | 定位測漏油感應線結構 | |
JPH04238259A (ja) | ガス検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