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537886U - 一种救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救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37886U
CN215537886U CN202122245318.4U CN202122245318U CN215537886U CN 215537886 U CN215537886 U CN 215537886U CN 202122245318 U CN202122245318 U CN 202122245318U CN 215537886 U CN215537886 U CN 215537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cue
brake
counterweight
capsule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53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威
张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2453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37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37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37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救援系统,该救援系统包括救援单元,建筑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救援单元,每层楼层上均开设有停放通道,底层楼层上设有放置位,救援单元能够在放置位和各个停放通道之间上下移动,实现救援力量能够从底层楼层到达任意楼层。救援单元包括乘坐救援人员的救援舱、动力装置、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运行导轨和速度阻尼器,动力装置利用重力势能在放置位和任一停放通道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速度阻尼装置能够维持救援舱以预设的速度移动沿运行导轨移动,保证了救援舱升降的平稳性,保证了救援舱中救援人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救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扑救难、疏散难、救援难,是消防界公认的难题。目前现有的云梯车等消防救援装备往往无法满足高层建筑的救援及扑救要求,使得高层建筑的救援及扑救工作难度巨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现有技术中,虽然有高层建筑的救援系统,但是目前的救援系统均存在速度不稳定、不方便反复使用等诸多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援系统,该救援系统不仅能够保证运行速度的平稳性,还能够反复使用,便于运送大量救援人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救援系统,包括救援单元,建筑物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救援单元,每层楼层上均开设有停放通道,底层楼层设有放置位,所述救援单元能够在所述放置位和各个所述停放通道之间上下移动;
所述救援单元包括:
救援舱,所述救援舱用于乘坐救援人员;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滑轮组件、对重和重量可调节的配重,所述救援人员能够对所述救援舱中的所述配重的重量进行调节,所述滑轮组件安装于顶层楼层的墙体,所述滑轮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对重,所述滑轮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救援舱;
运行导轨,所述运行导轨连接于所述墙体并沿竖直方向布置穿设于所述停放通道中,所述救援舱能够在所述对重的重力作用下沿所述运行导轨上升至任一所述停放通道,所述救援舱能够在自身重力和所述配重的重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运行导轨下落至所述放置位或任一所述停放通道;
速度阻尼装置,所述速度阻尼装置包括齿条、齿轮轴和阻尼器,所述齿条连接于所述运行导轨上,所述齿轮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救援舱上,所述齿轮轴的输入端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阻尼器与所述齿轮轴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阻尼器用以使所述齿轮轴以预设速度转动。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救援系统还包括行车操纵系统,所述行车操纵系统包括驻舱制动器和刹车系统,所述驻舱制动器安装于所述救援舱中,所述驻舱制动器与所述刹车系统连接,所述驻舱制动器能够通过所述刹车系统使所述救援舱驻车于所述放置位或任一所述停放通道。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刹车系统包括制动盘、刹车轮缸和刹车手柄,所述制动盘连接于所述齿轮轴上,所述刹车轮缸在常态下保持对所述制动盘的制动,所述刹车手柄通过钢索连接于所述刹车轮缸,所述刹车轮缸能够在所述刹车手柄的带动下与所述制动盘脱离;所述驻舱制动器通过钢索与所述刹车轮缸,所述刹车轮缸能够在所述驻舱制动器的带动下将所述制动盘抱死。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救援舱上设有扶手,所述驻舱制动器和所述刹车手柄均设置于所述扶手上。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阻尼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包括缸体、曲柄连杆机构、活塞和充有阻尼液体的阻尼腔,所述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转动连接于所述缸体上,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且滑动连接于所述阻尼腔中,所述活塞上设有多个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用于流过所述阻尼液体并产生阻尼力。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速度阻尼装置还包括行星减速器,所述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于所述阻尼器的输入端和所述齿轮轴的输出端之间。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配重包括多个配重块,每个楼层和所述救援舱中均置有多个所述配重块,所述救援人员能够通过将所述配重块在楼层和所述救援舱之间转移对所述救援舱中的所述配重的重量进行调节。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和天梁,所述天梁连接于顶层楼层的墙体上,所述第一定滑轮和所述第二定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天梁上,绕设于所述第一定滑轮和所述第二定滑轮上的钢丝绳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对重,所述钢丝绳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救援舱。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电梯导轨,所述电梯导轨连接于所述墙体并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电梯导轨与所述运行导轨相连,所述齿条通过所述电梯导轨连接于所述运行导轨上,所述电梯导轨中形成有对重腔,所述对重置于所述对重腔中并沿所述对重腔移动。
作为一种救援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救援单元还包括缓冲装置,所述放置位的底面和所述滑轮组件上均设置有所述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用于缓冲所述救援舱与所述放置位以及所述滑轮组件之间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救援系统,该救援系统包括救援单元,建筑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救援单元,每层楼层上均开设有停放通道,底层楼层上设有放置位,救援单元能够在放置位和各个停放通道之间上下移动,实现救援力量能够从底层楼层到达任意楼层。救援单元包括乘坐救援人员的救援舱、动力装置、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运行导轨和速度阻尼器,动力装置中的滑轮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对重,输出端连接于救援舱,救援舱不仅能够在对重的重力作用下沿运行导轨上升至任一停放通道,还能够在自身重力和重量可调节的配重的重力的作用下沿运行导轨下落至放置位或任一停放通道,救援人员通过对救援舱中的配重的重量进行调节即可实现救援舱的上升或下降,通过救援舱的反复使用,便于将大量救援人员运送至待救援楼层。在救援舱移动过程中,速度阻尼装置中连接于救援舱上的齿轮轴与连接于运行导轨上的齿条啮合,并在阻尼器的作用下维持预设的较低速度转动,从而使救援舱以预设速度沿运行导轨移动,保证了救援舱升降的平稳性和救援舱中救援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救援单元位于放置位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救援单元位于顶层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救援单元的动力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救援单元的速度阻尼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救援单元的阻尼单元的示意图。
图中:
100、停放通道;101、放置位;102、墙体;1、救援舱;21、滑轮组件;211、第一定滑轮;212、第二定滑轮;213、天梁;22、对重;3、配重;31、配重块;4、运行导轨;41、齿条;42、齿轮轴;43、阻尼器;51、驻舱制动器;521、制动盘;522、刹车轮缸;523、刹车手柄;6、扶手;71、阻尼单元;711、缸体;712、曲柄连杆机构;713、活塞;714、阻尼腔;8、行星减速器;9、电梯导轨;91、对重腔;10、缓冲装置;11、限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接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救援系统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救援系统,如图1-图2所示,该救援系统包括救援单元,建筑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救援单元,每层楼层上均开设有停放通道100,底层楼层上设有放置位101,救援单元能够在放置位101和各个停放通道100之间上下移动,实现救援力量从底层楼层到达任意楼层的目的。
优选地,每层楼层均可以设置救援间,停放通道100和放置位101可以设置于每层楼层的救援间中,救援间的明显位置设置救援指示牌,便于救援人员找到救援间并通过救援单元进入待救援楼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救援单元包括救援舱1、动力装置和运行导轨4,救援舱1用于乘坐至少两名救援人员,救援舱1能够通过任一停放通道100,或停放于任一停放通道100,便于救援人员进入任一楼层进行救援,动力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救援舱1,动力组件利用的是部件的重力势能而不是电能为救援舱1提供动力,保证了在火灾、断电等紧急情况下救援单元仍能够正常使用。运行导轨4连接于墙体102上并沿竖直方向布置依次穿设通过于各个楼层的停放通道100,救援舱1能够在动力装置的带动下沿运行导轨4上升或下落。
优选地,如图2-图3所示,动力装置包括滑轮组件21、对重22和重量可调节的配重3,滑轮组件21安装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滑轮组件21的输入端连接于对重22,滑轮组件21的输出端连接于救援舱1,救援人员能够对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进行调节,使救援舱1整体的重量(救援舱1的自身重力和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之和)大于对重22的重量,从而使得救援舱1能够在自身重力和配重3的重力的作用下沿运行导轨4下落至放置位101或任一停放通道100处,实现救援舱1的下落;或者,使救援舱1整体的重量(救援舱1的自身重力和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之和)小于对重22的重量,从而使得救援舱1能够在对重22的重力作用下沿运行导轨4上升至任一停放通道100,实现救援舱1的上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滑轮组件21包括第一定滑轮211、第二定滑轮212和天梁213,天梁213连接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上,用于支撑整个滑轮组件21,第一定滑轮211和第二定滑轮212转动连接于天梁213上,绕设于第一定滑轮211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的钢丝绳的输入端连接于对重22,钢丝绳的输出端连接于救援舱1,使得救援舱1和对重22能够通过滑轮组件21互相牵引拉动。
在本实施例中,绕设于第一定滑轮211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的钢丝绳设有三根,每根钢丝绳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于救援舱1和对重22,保证了救援舱1和对重22连接的牢固性。可以理解的是,绕设于第一定滑轮211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的钢丝绳还可以设定为其他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救援舱1和对重22的具体重量对绕设于第一定滑轮211和第二定滑轮212上的钢丝绳的数量进行选择。
具体地,天梁213可以由槽钢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支撑救援舱1和对重22的重量。优选地,天梁213通过预埋连接件连接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上,保证了该滑轮组件21在墙体102上的连接的牢固性。具体地,预埋连接件可以采用预埋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中的承重圆钢制成,其连接强度高,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重量可调节的配重3包括多个配重块31,每个楼层和救援舱1中均置有多个配重块31,救援人员能够通过将配重块31在楼层和救援舱1之间转移对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进行调节。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配重块31的重量和尺寸要合理设置,以方便救援人员搬动。进一步地,每个配重块31还可以设置有搬动把手,便于救援人员搬动。需要说明的是,救援舱1中设置有放置配重块31的区域,例如救援舱1的底面、边角处等位置,能够为救援舱1留出更多用于放置救援设备或乘坐救援人员的空间。
具体地,救援舱1内配置有30块配重块31,配重块31为有把手的长方体混凝土块,共30块,每块15kg,使得对重22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最高位置,而救援舱1处于最底位置,即放置位101。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该救援系统获得足够的运行动力,救援人员在使用该救援系统前需要进行重量计算,以使得救援舱1整体的重量(救援舱1的自身重力和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之和)大于对重22的重量,从而使得救援舱1能够在自身重力和配重3的重力的作用下沿运行导轨4下落至放置位101或任一停放通道100处,实现救援舱1的下落;或者,使救援舱1整体的重量(救援舱1的自身重力和救援舱1中的配重3的重量之和)小于对重22的重量,从而使得救援舱1能够在对重22的重力作用下沿运行导轨4上升至任一停放通道100,实现救援舱1的上升。因此,要求使用该救援系统的救援人员必须熟知自身体重和各种救援器材的重量,还必须懂得重量的差额计算和配重块31调节的调节工作。
优选地,运行导轨4连接于墙体102并沿竖直方向布置穿设于停放通道100中,使得救援舱1能够沿运行导轨4竖直上升至任一停放通道100,救援舱1能够沿运行导轨4竖直下落至放置位101或任一停放通道100。在本实施例中,运行导轨4由不锈钢钢管制成,结构强度高,不易腐蚀,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救援舱1上转动设有滚轮,救援舱1利用滚轮沿运行导轨4上下滑动,减小了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救援舱1与运行导轨4之间的相对移动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该救援系统还包括速度阻尼装置,如图4所示,速度阻尼装置包括齿条41、齿轮轴42和阻尼器43,齿条41连接于运行导轨4上,齿轮轴42转动安装于救援舱1上,齿轮轴42的输入端与齿条41啮合,阻尼器43与齿轮轴42的输出端连接,阻尼器43用以使齿轮轴42以预设的较低速度转动,从而使救援舱1以预设速度沿运行导轨4移动,保证了救援舱1升降的平稳性。
优选地,动力装置还包括电梯导轨9,电梯导轨9连接于墙体102并沿竖直方向布置,电梯导轨9与运行导轨4平行设置且相连,齿条41固定连接于电梯导轨9上,使得齿条41通过电梯导轨9连接于运行导轨4,保证了齿条41在运行导轨4上的安装强度,提高了齿条41的牢固性。
具体地,电梯导轨9中形成有对重腔91,对重22置于对重腔91中并沿对重腔91移动,使得对重22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对重腔91中,保证了对重22上下往复运行的安全性。更为具体的是,电梯导轨9为T75电梯导轨,其采用导轨撑架角铁、导轨导靴、导轨组合撑架组装制成两侧的支撑架。更为优选地,电梯导轨9还包括不锈钢钢管制成的封口管,封口管连接于两侧的支撑架,将对重腔91封口,保证了对重22运行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速度阻尼装置还包括行星减速器8,行星减速器8传动连接于阻尼器43的输入端和齿轮轴42的输出端之间,使得齿轮轴42传递来的动力经过行星减速器8的传动后才会传递至阻尼器43中。具体地,行星减速器8的高速端连接于阻尼器43,行星减速器8的低速端连接于齿轮轴42,使得阻尼器43能够获得较高的转速输入,靠此速度带动阻尼器43,阻尼器43才能够提供比较稳定的、恒定的速度阻尼,使负载能以比较恒定的速度下降或上升。在阻尼器43的主轴上安装一个行星减速器8达到增速器的目的,以达到阻尼器43能提供稳定阻尼所需要的转速。
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器43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多个阻尼单元71,如图5所示,阻尼单元71包括缸体711、曲柄连杆机构712、活塞713和充有阻尼液体的阻尼腔714,曲柄连杆机构712的曲柄转动连接于缸体711上,活塞713连接于曲柄连杆机构712的连杆上且滑动连接于阻尼腔714中,活塞713上设有多个阻尼孔,阻尼孔用于流过阻尼液体并产生阻尼力,多个阻尼单元71的曲柄连杆机构712的曲柄相互传动连接并与行星减速器8的高速端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器43还可以为电磁阻尼器43,电磁阻尼器43可以通过外购获得,使用电磁阻尼器43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技术手段,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阻尼器43可以像发动机那样,并排设计成多缸阻尼器43,比如2缸、4缸或6缸。一是为了避免其中一个活塞713达到极限位置的时候,引起对速度造成的波动,使得匀速的效果更好;二是对称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减小自身的振动。
进一步地,阻尼器43工作过程中,尽管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还做不到完全的自我调节,对于长距离阻尼,必须设置一个与设定速度相匹配的限速器11,以达到对速度的绝对控制、调整,达到更平稳的基本匀速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本逃生系统采用转动的方式传动,所以可以采用离心式的机械限速器。
在本实施例中,该救援系统还包括行车操纵系统,行车操纵系统包括驻舱制动器51和刹车系统,驻舱制动器51安装于救援舱1中,驻舱制动器51与刹车系统连接,驻舱制动器51能够通过刹车系统使救援舱1驻车于放置位101或任一停放通道100处,保证停放的安全性。具体地,救援舱1上设有扶手6,驻舱制动器51设置于扶手6上,当救援舱1到达指定楼层的停放通道100或者放置位101时,救援人员拉紧驻舱制动器51,使救援舱1驻停在指定楼层的停放通道100或者放置位101。
优选地,刹车系统包括制动盘521、刹车轮缸522和刹车手柄523,制动盘521连接于齿轮轴42上,刹车手柄523通过钢索连接于刹车轮缸522,刹车轮缸522在常态下保持对制动盘521的制动,并能够在刹车手柄523的带动下与制动盘521脱离,解除对制动盘521的制动减速,使得齿轮轴42转动,从而实现救援舱1的移动。具体地,驻舱制动器51通过钢索与刹车轮缸522,刹车轮缸522能够在驻舱制动器51的带动下将制动盘521抱死,实现制动盘521的锁死,从而锁死齿轮轴42,进而实现救援舱1的驻车锁死,便于救援人员开展救援,提高了救援舱1的安全性。具体地,驻舱制动器51的钢索和刹车手柄523的钢索均通过钢拉索用导管引导至刹车轮缸522处。
优选地,救援舱1的总重量略大于对重22的重量,两者重量的差额为10kg,使救援舱1内的刹车手柄523和驻舱制动器51,不用一直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同时也能够这样保持救援舱1一直处于备用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刹车系统中的制动盘521和刹车轮缸522还可以是通过蝶式刹车装置和鼓式刹车装置组合在一起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救援系统在完全无电源下工作,无法像电梯那样进行自动化操作。该救援系统的启动、运行、中途的刹车减速、停车等一系列动作,全部需要由救援人员手动操作来完成。不仅如此,救援人员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有:准确的知道需要救援的受灾楼层;对该救援系统使用前的重量差额进行计算;对救援舱1的重量进行调节等工作。另外,从救援舱1到达顶层或受灾楼层的刹车减速直到最后的停止,和从救援舱1到底层的放置位101复位的刹车减速直到最后的停止,可以全部由救援人员人工反复刹车减速操作完成。
可以理解的是,救援人员在乘坐救援舱1时,操作刹车手柄523使刹车轮缸522与制动盘521脱离,救援舱1会向上或向下移动,当快要到达救援人员需要到达的楼层时,救援人员使刹车手柄523慢慢复位,刹车轮缸522与制动盘521慢慢接合,对制动盘521制动减速,使得齿轮轴42的转动减速,从而实现救援舱1移动速度的减慢,当到达需要到达的楼层时,救援人员使刹车手柄523完全复位并将驻舱制动器51锁死,实现救援舱1的驻停。
优选地,救援舱1中设有扶手6,刹车手柄523和驻舱制动器51可以设置于扶手6上,便于救援人员使用以及对救援舱1的运行进行操控。优选地,扶手6的位置处还可以设置有防止配重块31的区域,不仅便于救援人员取拿,还有利于减小配重块31占用的救援舱1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救援单元还包括缓冲装置10,放置位101的底面和滑轮组件21上均设置有缓冲装置10,缓冲装置10用于缓冲救援舱1与放置位101以及滑轮组件21之间的冲击,减小救援舱1受到的冲击,提高救援舱1中的救援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优选地,缓冲装置10包括橡胶缓冲器,橡胶缓冲器设置于放置位101的底面和天梁213的底面上,橡胶缓冲器用于缓冲救援舱1下落至放置位101的底面时产生的冲击以及救援舱1上升至顶层时产生的冲击,有利于提高该逃生系统的使用舒适性。
下面对该救援系统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当救援人员确定需要使用该救援系统时,先确定受灾的楼层是第几层,然后一名救援人员先进入救援舱1,拉紧驻舱制动器51(救援舱1处于备用状态情况下,驻舱制动器51是处于松弛状态的),迅速进行重量的差额计算(控制救援舱1的重量比对重22的重量轻30kg~45kg),卸下多余的配重块31,装上必备消防器材和工具后再上至少一名救援人员。
准备好之后,松开驻舱制动器51,再握住刹车手柄523,启动救援舱1,对重22通过钢丝绳绕过天轮,将载有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的救援舱1拉上去。在此过程中,运行导轨4上的齿条41与齿轮轴42啮合,速度阻尼装置通过阻尼器43对救援舱1的上行速度进行阻尼、控制,最后保持以设定的速度(2.00m/s)匀速上升。救援人员根据楼层标识,提前进行刹车减速,慢速来到受灾楼层后松开刹车手柄523,刹车停止,再拉上驻舱制动器51,救援人员即可投入救援工作中。
在需要更多的救援人员支援或一切工作结束时,救援舱1需要复位以备用,将救援舱1下降到放置位101。当然,去中间某一楼层也可以。由于该救援系统为全程人为操控,救援舱1下降过程至少需要一名救援人员操控。
在经重量差额计算后,将预先放置于该楼层的配重块31装入救援舱1,使救援舱1的重量比对重22的重量更重。准备好之后,松开驻舱制动器51并启动刹车手柄523,救援舱1下降,救援舱1通过钢丝绳拉着对重22上升。在该过程中,运行导轨4上的齿条41与齿轮轴42啮合,速度阻尼装置通过阻尼器43对救援舱1的下行速度进行阻尼、控制,最后保持以设定的速度(2.00m/s)匀速下降。下降到合适位置后,经救援人员人工控制,提前刹车减速,到达放置位101停止,拉紧驻舱制动器51。在救援人员离开前,要对救援舱1加装配重块31至30块,使对重22与空载的救援舱1的重量达到基本平衡,并维持救援舱1略重(重10kg),然后松开驻舱制动器51后可离去。可以理解的是,长期让驻舱制动器51处于制动状态,对驻舱制动器51的使用性能不利,因此待救援舱1到达放置位101后需要松开驻舱制动器51。
最后,等一切恢复正常后,可以通过电梯重新调配好整栋楼每个楼层的配重块31,使该救援系统进入备用状态。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注意,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接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接合。

Claims (10)

1.一种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救援单元,建筑物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救援单元,每层楼层上均开设有停放通道(100),底层楼层设有放置位(101),所述救援单元能够在所述放置位(101)和各个所述停放通道(100)之间上下移动;
所述救援单元包括:
救援舱(1),所述救援舱(1)用于乘坐救援人员;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滑轮组件(21)、对重(22)和重量可调节的配重(3),所述救援人员能够对所述救援舱(1)中的所述配重(3)的重量进行调节,所述滑轮组件(21)安装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所述滑轮组件(21)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对重(22),所述滑轮组件(21)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救援舱(1);
运行导轨(4),所述运行导轨(4)连接于所述墙体(102)并沿竖直方向布置穿设于所述停放通道(100)中,所述救援舱(1)能够在所述对重(22)的重力作用下沿所述运行导轨(4)上升至任一所述停放通道(100),所述救援舱(1)能够在自身重力和所述配重(3)的重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运行导轨(4)下落至所述放置位(101)或任一所述停放通道(100);
速度阻尼装置,所述速度阻尼装置包括齿条(41)、齿轮轴(42)和阻尼器(43),所述齿条(41)连接于所述运行导轨(4)上,所述齿轮轴(42)转动安装于所述救援舱(1)上,所述齿轮轴(42)的输入端与所述齿条(41)啮合,所述阻尼器(43)与所述齿轮轴(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阻尼器(43)用以使所述齿轮轴(42)以预设速度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系统还包括行车操纵系统,所述行车操纵系统包括驻舱制动器(51)和刹车系统,所述驻舱制动器(51)安装于所述救援舱(1)中,所述驻舱制动器(51)与所述刹车系统连接,所述驻舱制动器(51)能够通过所述刹车系统使所述救援舱(1)驻车于所述放置位(101)或任一所述停放通道(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系统包括制动盘(521)、刹车轮缸(522)和刹车手柄(523),所述制动盘(521)连接于所述齿轮轴(42)上,所述刹车轮缸(522)在常态下保持对所述制动盘(521)的制动,所述刹车手柄(523)通过钢索连接于所述刹车轮缸(522),所述刹车轮缸(522)能够在所述刹车手柄(523)的带动下与所述制动盘(521)脱离;所述驻舱制动器(51)通过钢索与所述刹车轮缸(522),所述刹车轮缸(522)能够在所述驻舱制动器(51)的带动下将所述制动盘(521)抱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舱(1)上设有扶手(6),所述驻舱制动器(51)和所述刹车手柄(523)均设置于所述扶手(6)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43)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阻尼单元(71),所述阻尼单元(71)包括缸体(711)、曲柄连杆机构(712)、活塞(713)和充有阻尼液体的阻尼腔(714),所述曲柄连杆机构(712)的曲柄转动连接于所述缸体(711)上,所述活塞(713)连接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712)的连杆上且滑动连接于所述阻尼腔(714)中,所述活塞(713)上设有多个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用于流过所述阻尼液体并产生阻尼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速度阻尼装置还包括行星减速器(8),所述行星减速器(8)传动连接于所述阻尼器(43)的输入端和所述齿轮轴(42)的输出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3)包括多个配重块(31),每个楼层和所述救援舱(1)中均置有多个所述配重块(31),所述救援人员能够通过将所述配重块(31)在楼层和所述救援舱(1)之间转移对所述救援舱(1)中的所述配重(3)的重量进行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21)包括第一定滑轮(211)、第二定滑轮(212)和天梁(213),所述天梁(213)连接于顶层楼层的墙体(102)上,所述第一定滑轮(211)和所述第二定滑轮(212)转动连接于所述天梁(213)上,绕设于所述第一定滑轮(211)和所述第二定滑轮(212)上的钢丝绳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对重(22),所述钢丝绳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救援舱(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电梯导轨(9),所述电梯导轨(9)连接于所述墙体(102)并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电梯导轨(9)与所述运行导轨(4)相连,所述齿条(41)通过所述电梯导轨(9)连接于所述运行导轨(4)上,所述电梯导轨(9)中形成有对重腔(91),所述对重(22)置于所述对重腔(91)中并沿所述对重腔(91)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单元还包括缓冲装置(10),所述放置位(101)的底面和所述滑轮组件(21)上均设置有所述缓冲装置(10),所述缓冲装置(10)用于缓冲所述救援舱(1)与所述放置位(101)以及所述滑轮组件(21)之间的冲击。
CN202122245318.4U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救援系统 Active CN215537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5318.4U CN215537886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救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5318.4U CN215537886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救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37886U true CN215537886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50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5318.4U Active CN215537886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救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378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4607A (zh) * 2022-09-19 2022-12-02 杨青 高层住宅轨道式扼速缓降救生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4607A (zh) * 2022-09-19 2022-12-02 杨青 高层住宅轨道式扼速缓降救生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94705U (zh) 循环升降逃生箱
CN102476769B (zh) 电梯辅助逃生装置
EP160858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ching from outside an upper level of a tall structure
CN102756964A (zh) 非缠绕式高层救援升降机
CN215537886U (zh) 一种救援系统
JP2008510564A (ja) 救命装備
CN209548555U (zh) 一种新型高层建筑安全防护逃生装置
CN201517006U (zh) 改进的具有联动轿厢的升降装置
CN113713279A (zh) 一种救援系统
CN101049881A (zh) 高层建筑的升降娱乐装置
CN105692400A (zh) 一种单柱悬臂式家庭电梯
CN113679964A (zh) 一种逃生系统
RU2725993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механизированной эвакуации людей из здания в случае чрезвычайной ситуации
CN114955776B (zh) 一种超高层逃生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CN20707885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梯底座
CN216022726U (zh) 一种逃生系统
CN110694189A (zh) 一种高空倾斜逃生系统及其逃生方法
CN208838906U (zh) 一种稳固的高楼逃生装置
CN211004322U (zh) 一种起重机超速保护装置
CN211097121U (zh) 一种高空倾斜逃生系统
CN111472683A (zh) 疏散用安全梯
CN206526415U (zh) 一种逃生缓降器
CN212712608U (zh) 一种高空防坠落安装装置
CN1853741B (zh) 高空缓降装置
CN220223477U (zh) 一种大型水工工程设施的水力驱动安全疏散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