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5203793U - 复合件堆叠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复合件堆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03793U
CN215203793U CN202120858495.7U CN202120858495U CN215203793U CN 215203793 U CN215203793 U CN 215203793U CN 202120858495 U CN202120858495 U CN 202120858495U CN 215203793 U CN215203793 U CN 215203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iber cloth
fiber layer
cloth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84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哲原
李长兴
刘命权
赖昭旭
熊宥甯
许家彰
游本坚
王淑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e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e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eng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e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1208584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03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03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03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复合件堆叠结构,主要包括以一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切割而成的一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包括上下堆叠的第一、第二纤维层,第一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第一左、右纤维布,第一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大于第一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第一左、右纤维布的右、左边缘对接以形成第一对接线;而第二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第二左、右纤维布,第二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小于第二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第二左、右纤维布的右、左侧边缘对接以形成第二对接线,且第一、第二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Description

复合件堆叠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复合件堆叠结构,尤指一种能使圆形纤维板保持足够的强度,并使表面保持平整。
背景技术
对于大型的工业用厂房而言,由于需要散热的面积很广,因此常需要使用到大型的冷却水塔进行热交换,再以大型的风扇散热。而此种散热风扇的叶片大都是以圆形阵列状排列在两个上、下对应的金属转盘周缘,并在以多个螺杆分别贯穿两个金属转盘之后,将多个叶片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金属转盘的间的多组夹持座之中。
金属转盘的重量很重,在组装风扇时,需要以吊车悬吊施工,不但在实际作业上有安全的疑虑,运转时耗电且相当浪费人力。而为了使转盘具有足够的强度,并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能源,即考虑以2 厘米左右的圆形纤维板取代金属转盘。然而,目前的圆形纤维板主要是先将成卷的碳纤维布分段裁切之后,利用加温、加压方式以使多个相互重叠的含树脂碳纤维布硬化,再切割成圆板形。而由于一般碳纤维布的宽度大约为127厘米,对于直径在127厘米以下的圆形纤维板而言,在堆叠切割后的整体强度上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直径在127厘米以上的圆形纤维板而言,即会由于碳纤维布的宽度不足,而需要以搭接的方式以加强相邻两块碳纤维布的间的强度。
但是,当两块碳纤维布的相邻边缘相互搭接之后,即会产生2倍于单片碳纤维布的厚度。对于2厘米厚的圆形纤维板而言,若是多层碳纤维布在同一位置搭接,其搭接处即会增加1厘米的凸起高度,而若是多层碳纤维布在不同位置搭接,则会在不同位置上分别凸起,使圆形纤维板的表面凹凸不平,不但会减弱与其他物件的连接强度,且会使转动不平顺而缩短产品使用寿命;有鉴于此,为了提以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以一种复合件堆叠结构,以能解决以纤维板取代现有的金属转盘时,对于圆形纤维板的直径太大而需要以不同尺寸的纤维布搭接,但却会使圆形纤维板的表面凹凸不平,减弱与其他物件的连接强度,且会使转动不平顺而缩短产品使用寿命的问题,而能通过不同尺寸的纤维布相互对接,并使上下堆叠的不同纤维层的不同对接线相互错位的结构,而能使圆形纤维板在减轻重量以节省人力及电力成本时,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使表面保持平整以与其他物件能形成有效的连接,并能平顺的转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与确保使用的安全。
为达上述创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复合件堆叠结构包括一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切割而成,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具有一前侧、一后侧、一左侧及一右侧。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包括一第一纤维层以及一第二纤维层,第一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左纤维布及一第一右纤维布,第一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大于第一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第一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一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一对接线;第二纤维层堆叠黏结于第一纤维层的顶面,第二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左纤维布及一第二右纤维布,第二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小于第二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第二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二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二对接线,第二对接线与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二纤维层组切割而成,方形第二纤维层组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上下堆叠。方形第二纤维层组包括一第一上纤维层以及一第二上纤维层。第一上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左纤维片及一第一右纤维片,第一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大于第一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且第一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一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右对接线,右对接线与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二上纤维层堆叠黏结于第一上纤维层的顶面,第二上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左纤维片及一第二右纤维片,第二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小于第二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且第二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二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左对接线,左对接线与第二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三纤维层组切割而成,方形第三纤维层组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上下堆叠;方形第三纤维层组包括一第三纤维层以及一第四纤维层。第三纤维层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前纤维布及一第一后纤维布,第一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小于第一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第一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第一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三对接线;第四纤维层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前纤维布及一第二后纤维布,第二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大于第二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第二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第二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四对接线,第四对接线与第三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四纤维层组切割而成,方形第四纤维层组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方形第三纤维层组上下堆叠,方形第四纤维层组包括一第五纤维层、一第六纤维层、一第七纤维层以及一第八纤维层。其中的第五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五左纤维布及一第五右纤维布,第五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大于第五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第五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五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五对接线,第五对接线与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六纤维层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六前纤维布及一第六后纤维布,该第六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小于该第六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该第六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该第六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六对接线,该第六对接线与该第三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七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七左纤维布及一第七右纤维布,第七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小于第七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第七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七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七左对接线,第七左对接线与第二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八纤维层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八前纤维布及一第八后纤维布,第八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大于第八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第八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第八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八对接线,第八对接线与第四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在切割前的元件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切割前的元件分解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在切割前的元件分解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在切割前的元件分解图;
图9: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复合件堆叠结构1
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
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
第一纤维层21
第一左纤维布211
第一右纤维布212
第一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W1
第一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W2
第一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213
第一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214
第一对接线215
第二纤维层22
第二左纤维布221
第二右纤维布222
第二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W3
第二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W4
第二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223
第二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224
第二对接线225
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30
方形第二纤维层组3
第一上纤维层31
第一左纤维片311
第一右纤维片312
第一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D1
第一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D2
第一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313
第一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314
右对接线315
第二上纤维层32
第二左纤维片321
第二右纤维片322
第二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D3
第二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D4
第二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323
第二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324
左对接线325
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40
方形第三纤维层组4
第三纤维层41
第一前纤维布411
第一后纤维布412
第一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L1
第一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L2
第一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413
第一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414
第三对接线415
第四纤维层42
第二前纤维布421
第二后纤维布422
第二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L3
第二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L4
第二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423
第二前纤维布的前侧边缘424
第四对接线425
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50
方形第四纤维层组5
第五纤维层51
第五左纤维布511
第五右纤维布512
第五对接线513
第六纤维层52
第六前纤维布521
第六后纤维布522
第六对接线523
第七纤维层53
第七左纤维布531
第七右纤维布532
第七左对接线533
第八纤维层54
第八前纤维布541
第八后纤维布542
第八对接线5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复合件堆叠结构1的第一实施例,主要包括一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为一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切割而成,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的四周具有一前侧、一后侧、一左侧及一右侧,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包括上下堆叠黏合的方形一第一纤维层21以及方形一第二纤维层22,第一纤维层21包括一第一左纤维布211及一第一右纤维布212,第二纤维层22包括一第二左纤维布221及一第二右纤维布222。
第一左纤维布211、第一右纤维布212、第二左纤维布221及第二右纤维布222分别为至少一层碳纤维布所上下堆叠黏合而成,每一碳纤维布包括多条编织碳纤维或单向碳纤维,当多层碳纤维布上下层叠之后,多个碳纤维布的各个碳纤维相互交叉,以产生高机械强度。实施时,各个纤维布也可为多条玻璃纤维、克维拉纤维(Kevlar)、芳纶纤维(Aramidfiber)或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re)编织或单向纤维组合所制成。
第一左纤维布211为长方形,其左、右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一左纤维布211的前、后两侧宽度W1 分别为127厘米;而第一右纤维布212为另一长方形,其左、右两侧宽度与第一左纤维布211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同,第一右纤维布212 的前、后两侧宽度W2分别为73厘米。其中,第一左纤维布211的前侧宽度W1大于第一右纤维布212的前侧宽度W2,以在第一左纤维布211与第一右纤维布212左、右相邻并列,使第一左纤维布211 的右侧边缘213对接第一右纤维布212的左侧边缘214时,形成一第一对接线215。实施时,第一左纤维布211与第一右纤维布212的宽度尺寸并不以上述尺寸为限。
第二左纤维布221为长方形,其左、右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二左纤维布221的前、后两侧宽度W3 分别为73厘米;而第二右纤维布222为另一长方形,其左、右两侧宽度与第二左纤维布221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同,第二右纤维布222 的前、后两侧宽度W4分别为127厘米。其中,第二左纤维布221的前侧宽度W3小于第二右纤维布222的前侧宽度W4,以在第二左纤维布221与第二右纤维布222左、右相邻并列,使第二左纤维布221 的右侧边缘223对接第二右纤维布222的左侧边缘224时,形成一第二对接线225,并使第二对接线225与第一对接线2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实施时,第二左纤维布221与第二右纤维布222的宽度尺寸并不以上述尺寸为限。
因此,通过第一左纤维布211与第一右纤维布212的相邻对接、第二左纤维布221与第二右纤维布222的相邻对接,以及第一对接线 215与第二对接线225的上、下错位,即可使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 具有足够的抗弯折与抗拉伸强度,并使表面保持平整。当多个大型风扇叶片以环形阵列状连接于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的周缘时,即可形成强力的连接,并能平顺的转动。
请参阅图4、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复合件堆叠结构1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30,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30为一方形第二纤维层组 3切割而成,方形第二纤维层组3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上下堆叠黏合。方形第二纤维层组3包括上下堆叠黏合的方形一第一上纤维层 31以及方形一第二上纤维层32,第一上纤维层31包括一第一左纤维片311及一第一右纤维片312,第二上纤维层32包括一第二左纤维片321及一第二右纤维片322。
第一左纤维片311为长方形,其左、右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一右纤维片312为另一长方形,其左、右两侧宽度与第一左纤维布211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同,第一左纤维片311的前侧宽度D1大于第一右纤维片312的前侧宽度D2。第一左纤维片311与第一右纤维片312左、右相邻并列,以使第一左纤维片 311的右侧边缘313对接第一右纤维片312的左侧边缘314时,以形成一右对接线315,右对接线315与方形第一纤维层21的第一对接线2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请参阅图5所示)。
第二左纤维片321为长方形,其左、右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二右纤维片322为另一长方形,其左、右两侧宽度与第二左纤维片321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同,第二左纤维片321的前侧宽度D3小于第二右纤维片322的前侧宽度D4。第二左纤维片321与第二右纤维片322左、右相邻并列,以使第二左纤维片321的右侧边缘323对接第二右纤维片322的左侧边缘324,以形成一左对接线325,左对接线325与方形第二纤维层22的第二对接线22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因此,通过右对接线315与第一对接线215的上、下错位,以及左对接线325与第二对接线225的上、下错位,即可使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10与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30具有足够且均衡的抗弯折与抗拉伸强度,与其他物件能形成有效的连接以避免损坏。
请参阅图6、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复合件堆叠结构1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40,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40为一方形第三纤维层组 4切割而成,方形第三纤维层组4包括方形的一第三纤维层41以及方形的一第四纤维层42,第三纤维层41、第四纤维层42分别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的第一纤维层21、第二纤维层22上下交叉堆叠黏合,实施时,方形第三纤维层组4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也可为上下依序堆叠黏合。第三纤维层41包括一第一前纤维布411及一第一后纤维布412;第四纤维层42包括一第二前纤维布421及一第二后纤维布 422。
第一前纤维布411为长方形,其前、后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一后纤维布412为另一长方形,其前、后两侧宽度与第一前纤维布411的前、后两侧宽度相同,第一前纤维布411的左侧宽度L1小于第一后纤维布412的左侧宽度L2;第一前纤维布411的后侧边缘413对接第一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414,以形成一第三对接线415,第三对接线415分别垂直第一对接线215与第二对接线225。
第二前纤维布421为长方形,其前、后两侧的宽度分别为127厘米以上(例如:200厘米);第二后纤维布422为另一长方形,其前、后两侧宽度与第二前纤维布421的前、后两侧宽度相同,第二前纤维布421的左侧宽度L3大于第二后纤维布422的左侧宽度L4;第二前纤维布421的后侧边缘423对接第二前纤维布421的前侧边缘424,以形成一第四对接线425,第四对接线425与第三对接线4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且第四对接线425分别垂直第一对接线215与第二对接线225。
请参阅图8、图9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复合件堆叠结构1的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50,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50为一方形第四纤维层组 5切割而成,方形第四纤维层组5与方形第一纤维层组2、方形第三纤维层组4上下堆叠黏合。方形第四纤维层组5包括一第五纤维层 51、一第六纤维层52、一第七纤维层53以及一第八纤维层54。
第五纤维层51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第五左纤维布511及第五右纤维布512,第五左纤维布511的前侧宽度大于第五右纤维布512 的前侧宽度,且第五左纤维布511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五右纤维布512 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五对接线513,第五对接线513与第一纤维层21的第一对接线2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六纤维层52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第六前纤维布521及第六后纤维布522,第六前纤维布521的左侧宽度小于第六后纤维布522的左侧宽度,且第六前纤维布521的后侧边缘对接第六后纤维布522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六对接线523,第六对接线523与第三纤维层41的第三对接线415 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第七纤维层53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第七左纤维布531及第七右纤维布532,第七左纤维布531的前侧宽度小于第七右纤维布532 的前侧宽度,且第七左纤维布531的右侧边缘对接第七右纤维布532 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七左对接线533,第七左对接线533与第二纤维层21的第二对接线22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而第八纤维层 54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八前纤维布541及一第八后纤维布542,其中,第八前纤维布541的左侧宽度大于第八后纤维布542的左侧宽度,且第八前纤维布541的后侧边缘对接第八后纤维布542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八对接线543,第八对接线543与第四纤维层41的第四对接线42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因此,通过第五对接线513与第一对接线2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六对接线523与第三对接线41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第七左对接线533与第二对接线22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以及第八对接线 543与第四对接线425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即可在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40与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50上下堆叠黏合之后,使各个对接线能以阵列状排列,并使上下相对应的各个对接线能相互交错,以产生均衡的抗弯折与抗拉伸强度,进而在周缘连接诸如大型风扇叶片的类的物件时,能形成强力的连接以防止脱离、损坏,并能平顺的原地转动以降低噪音,并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依上文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确实可以取代传统的金属转盘,并通过不同尺寸的纤维布相互对接,并使上下堆叠的不同纤维层的不同对接线相互错位的结构,而能使圆形纤维板在减轻重量以节省人力及电力成本时,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使表面保持平整以与其他物件能形成有效的连接,并能平顺的转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与确保使用的安全,极具产业上利用的价值。
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复合件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该圆板形第一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切割而成,该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具有一前侧、一后侧、一左侧及一右侧,该方形第一纤维层组包括:
一第一纤维层,其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左纤维布及一第一右纤维布,该第一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大于该第一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一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一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一对接线;以及
一第二纤维层,其堆叠黏结于该第一纤维层的顶面,该第二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左纤维布及一第二右纤维布,该第二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小于该第二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二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二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二对接线,该第二对接线与该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件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该圆板形第二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二纤维层组切割而成,该方形第二纤维层组与该方形第一纤维层组上下堆叠,该方形第二纤维层组包括:
一第一上纤维层,其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左纤维片及一第一右纤维片,该第一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大于该第一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一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一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右对接线,该右对接线与该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以及
一第二上纤维层,其堆叠黏结于该第一上纤维层的顶面,该第二上纤维层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左纤维片及一第二右纤维片,该第二左纤维片的前侧宽度小于该第二右纤维片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二左纤维片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二右纤维片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左对接线,该左对接线与该第二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件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该圆板形第三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三纤维层组切割而成,该方形第三纤维层组与该方形第一纤维层组上下堆叠,该方形第三纤维层组包括:
一第三纤维层,其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一前纤维布及一第一后纤维布,该第一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小于该第一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该第一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该第一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三对接线;以及
一第四纤维层,其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二前纤维布及一第二后纤维布,该第二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大于该第二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该第二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该第二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四对接线,该第四对接线与该第三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件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该圆板形第四纤维层组为一方形第四纤维层组切割而成,该方形第四纤维层组与该方形第一纤维层组、该方形第三纤维层组上下堆叠,该方形第四纤维层组包括:
一第五纤维层,其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五左纤维布及一第五右纤维布,该第五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大于该第五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五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五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五对接线,该第五对接线与该第一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一第六纤维层,其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六前纤维布及一第六后纤维布,该第六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小于该第六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该第六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该第六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六对接线,该第六对接线与该第三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一第七纤维层,其包括左、右相邻并列的一第七左纤维布及一第七右纤维布,该第七左纤维布的前侧宽度小于该第七右纤维布的前侧宽度,且该第七左纤维布的右侧边缘对接该第七右纤维布的左侧边缘,以形成一第七左对接线,该第七左对接线与该第二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以及
一第八纤维层,其包括前、后相邻并列的一第八前纤维布及一第八后纤维布,该第八前纤维布的左侧宽度大于该第八后纤维布的左侧宽度,且该第八前纤维布的后侧边缘对接该第八后纤维布的前侧边缘,以形成一第八对接线,该第八对接线与该第四对接线相互平行且上、下错位。
CN202120858495.7U 2021-04-25 2021-04-25 复合件堆叠结构 Active CN215203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495.7U CN215203793U (zh) 2021-04-25 2021-04-25 复合件堆叠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495.7U CN215203793U (zh) 2021-04-25 2021-04-25 复合件堆叠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03793U true CN215203793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50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8495.7U Active CN215203793U (zh) 2021-04-25 2021-04-25 复合件堆叠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037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0251A (zh) * 2021-04-25 2022-10-25 和成欣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件堆叠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0251A (zh) * 2021-04-25 2022-10-25 和成欣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件堆叠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03793U (zh) 复合件堆叠结构
JP5628671B2 (ja) 複合積層構造体
CN101956650A (zh) 风力叶片翼梁帽层压件修复件
CN110500242B (zh) 风电叶片的主梁及其芯材和板材的铺设方法
CN115241295A (zh) 一种光伏电池单元及其应用
CN102664214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其汇流带引出线制作方法
CN205739466U (zh) 一种三合板表面清洁装置
TWM617299U (zh) 複合件堆疊結構
TWI773270B (zh) 複合件堆疊結構
CN106113804A (zh) 一种铝木无醛板及其加工方法
CN114030038A (zh) 一种对称铺层正交竹重组材板材及其制备工艺
TWM609262U (zh) 複合結構及使用該複合結構之夾持座
CN115230251A (zh) 复合件堆叠结构
CN109318116B (zh) 基于对位芳纶纸的复合材料晶圆载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29175A (zh) 双面电池组件结构
CN206432936U (zh) 柔性光伏瓦
CN210102270U (zh) 一种防粘箱粘反式纸箱
CN211532057U (zh) 一种高性能纤维防撕裂无纺布拼接加强结构
CN109263229B (zh) 一种保温板复合增强一体化设备及保温板加工工艺
CN212288199U (zh) 一种陶瓷地板制造用开槽装置
CN206637235U (zh) 一种便于铺设的新型叠材
CN113374628A (zh) 一种风电叶片用轻量化主梁、主梁制作方法、风电叶片及其制作方法
CN213969426U (zh) 光伏组件返修用锡渣固定工装
CN212654031U (zh) 一种高硅氧玻璃布酚醛层压板
JP2017105096A (ja) 化粧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