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06698U -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06698U CN215106698U CN202120363810.9U CN202120363810U CN215106698U CN 215106698 U CN215106698 U CN 215106698U CN 202120363810 U CN202120363810 U CN 202120363810U CN 215106698 U CN215106698 U CN 2151066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bipv
- laminated
- assembled
- flow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84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2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包括:光伏板和导流边框;导流边框包括安装件和叠压连接件;安装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同侧设置于第一支撑板,以形成用于安装光伏板的卡槽;叠压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导流板和叠合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呈角度设置,第一导流板和叠合板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板远离光伏板一侧设置且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一导流板一侧的侧壁与第一支撑板远离卡槽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第一支撑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形成导流槽;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与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本实用新型装配便捷且防水性能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 (即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BIPV不同于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BAPV:Building Attached PV)的形式。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在这两种方式中,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是一种常用的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
现有的BIPV结构复杂且安装困难,安装过程复杂且效率低,更甚的是,现有的BIPV很难达到建筑屋面的防水等级,导致建筑物易于出现渗水漏水现象,导致BIPV推广实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障碍。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研发出便于组装且防水性能优良的BIPV单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包括:
光伏板和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导流边框;所述光伏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安装所述第一侧边的导流边框为第一导流边框,安装所述第二侧边的导流边框为第二导流边框;
所述导流边框包括安装件和叠压连接件;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且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沿高度方向空间叠设,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卡槽;所述叠压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一导流板和叠合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叠合板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一侧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导流板形成导流槽;
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优选地,所述安装件还包括支撑底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支撑底板与所述第一卡板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支撑底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槽靠近所述光伏板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卡槽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板靠近所述光伏板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卡板延展。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处靠近所述卡槽一侧呈倒角设置;所述第二卡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处靠近所述卡槽一侧呈倒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合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合板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合板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第一连接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所述导流边框为铝导流边框。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引流边框;所述光伏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安装所述第三侧边的引流边框为第一引流边框,安装所述第四侧边的引流边框为第二引流边框;所述引流边框包括所述安装件。
优选地,所述引流边框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引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使得该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支撑板、引流板共同围设形成引流槽。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装配式BIPV结构,包括:
檩条、连接件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
多个檩条依次间隔布置;
多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铺装于所述檩条的上方,并通过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连接板以实现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与所述檩条的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优选地,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之间垫设有防水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本装配式BIPV单元中的光伏板设于导流槽的上方,导流槽可以汇集雨水并将其导引流出,光伏板远离导流槽而保证了光伏板的干燥性,避免光伏板内被雨水入侵,保证光伏板使用寿命;更优的,相邻设置的本装配式BIPV单元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从而保证了相邻设置(左右以及前后)的本装配式BIPV单元连接处的防水性能,使其满足建筑屋面的防水等级,避免建筑物出现渗水漏水现象;更优的,相邻间的本装配式BIPV单元通过相互叠压便可实现其于檩条上的安装,然后通过连接件贯穿第一连接板实现本装配式BIPV单元与檩条的连接,非常便捷且高效,同时保证了BIPV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承受较为恶劣的气候环境,如狂风、骤雨等,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且易于装配,有利于BIPV推广。
2、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安装光伏板的导流边框和引流边框均为中空型材且为铝型材,具有轻质、耐腐蚀且延展性和结构强度良好,可回收再利用,经济效益好。更优的,引流板与相邻设置的不同本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支撑板共同围设形成引流槽,使得整个BIPV结构的引流槽和导流槽形成横竖向交错呈网格状态的导水网,保证BIPV结构的排水性能,避免BIPV结构因积水而出现渗水漏水现象。
3、本实用新型中,叠合板的叠合方式不同,大大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满足不同的消费层级,市场前景良好。
4、本实用新型中,叠设的两个本BIPV单元之间设有防水条,从而有效杜绝导流槽的雨水于两个叠压连接件的叠合部分渗入室内而出现渗水漏水现象,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导流边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单元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导流边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单元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导流边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单元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导流边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边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BIPV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剖面图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光伏板、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2-导流边框、21-第一导流边框、22-第二导流边框、23-安装件、231-第一支撑板、232-第一卡板、233-第二卡板、234-支撑底板、235-第二支撑板、236-褶皱部、24-叠压连接件、241-第一连接板、242-第一导流板、243-叠压板、244-第二导流板、245-第二连接板、25-卡槽、26-导流槽、4-引流边框、41-引流板、5-连接件、6-檩条、7-防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包括:光伏板1和用于安装光伏板1的导流边框2;光伏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安装第一侧边11的导流边框2为第一导流边框21,安装第二侧边12的导流边框2为第二导流边框22;导流边框2包括安装件23和叠压连接件24;安装件23包括第一支撑板231、第一卡板232和第二卡板234,第一卡板232和第二卡板234同侧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31,且第一卡板232和第二卡板234沿高度方向空间叠设,以形成用于安装光伏板1的卡槽25;叠压连接件24包括依次连接第一连接板241、第一导流板242和叠合板,第一连接板241和第一导流板242呈角度设置,第一导流板242和叠合板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板241远离光伏板1一侧设置且第一连接板241远离第一导流板242一侧的侧壁与第一支撑板231远离卡槽25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第一支撑板231、第一连接板241和第一导流板242形成导流槽26;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压连接件24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叠压连接件24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优选地,安装件23还包括支撑底板234和第二支撑板235,支撑底板234与第一卡板232同侧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31,支撑底板234设于第一支撑板231远离卡槽25一侧的端部;第二支撑板235与第一支撑板231平行设置,第二支撑板235的一端与支撑底板234连接,第二支撑板235的另一端与第二卡板234连接。支撑底板234使得安装件23与檩条6具有更大的接触面,提高安装件23与檩条6安装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第二支撑板235和第一支撑板231共同形成了光伏板1的支撑,使得光伏板1安装更为稳固,且框架结构的安装件23不仅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重量更为轻,便于搬运和安装。
可选地,第一支撑板231远离第一支撑一侧的侧面设有沿高度方向折边的褶皱部236,以增加安装件23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导流边框2为铝导流边框。铝型材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延展性和结构强度以及轻质、可回收循环再利用,经济效应更好。
优选地,卡槽25靠近光伏板1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小于卡槽25远离光伏板1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
优选地,第一卡板232靠近光伏板1一侧的端部朝向第二卡板234延展。
优选地,第一卡板232和第一支撑板231的连接处靠近卡槽25一侧呈倒角设置;第二卡板234和第一支撑板231的连接处靠近卡槽25一侧呈倒角设置。
优选地,第一卡板232靠近第一支撑板231一侧的端部倾斜设置,使得卡槽25靠近第一支撑板231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尺寸朝向卡槽25的开口一侧逐渐变小。
优选地,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合板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叠合板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242、第一连接板241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具体地,叠合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叠压板243、第二导流板244和第二连接板245,其中,叠压板243远离第二导流板244一侧的侧壁与第一导流板242连接,叠压板243和第二导流板244呈角度设置,第二导流板244与第二连接板245呈角度设置,优选地,叠压连接件24为左右对称件。第一连接板241和第一导流板242与第二连接板245和第二导流板244所形成的夹角相同,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为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二连接板245与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连接板241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二导流板244与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与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然后连接件5由上而下贯穿第一连接板241、第二连接板245和檩条6而实现装配式BIPV单元与檩条6的安装,则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能够形成两个导流槽26。在实际铺设本装配式BIPV单元时,导流槽26可顺着屋顶坡面沿其坡度将雨水由高度朝低处导引。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45与第一连接板241可部分叠合,但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合板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叠合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本实施例的叠合板包括叠压板243,叠压板243与第一导流板242呈角度设置,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为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能够形成一个导流槽26。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合板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本实施例的叠合板包括叠压板243,叠压板243与第二导流板244对称布置,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为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能够形成两个导流槽26。值得说明的是,叠压板243与第一导流板242可完全叠合或部分叠合,但应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合板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第一导流板242和第一连接板241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本实施例的叠合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叠压板243和第二连接板245,叠压板243与第二连接板245对称布置,第二连接板245和第一连接板241对称布置。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为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二连接板245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二连接板245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能够形成两个导流槽26。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连接板245与第一连接板241可完全叠合或部分叠合,但应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7和8所示,第一导流边框21的叠合板与第二导流边框22的叠合板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可选地,叠合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叠压板243、第二导流板244,叠压板243远离第二导流板244一侧与第一导流板242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为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板243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第一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二导流板244和第二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导流板242沿高度方向叠合相适配。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能够形成两个导流槽26。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导流板244与第一导流板242可完全叠合或部分叠合,但应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安装光伏板1的引流边框4;光伏板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安装第三侧边的引流边框4为第一引流边框,安装第四侧边的引流边框4为第二引流边框;引流边框4包括安装件23。可选地,光伏板1为方形,其中,第三侧边分别与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相邻设置,第四侧边分别与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相邻设置。
优选地,引流边框4还包括引流板41,引流板41远离光伏板1一侧设置并与第一支撑板231远离卡槽25一侧的端部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的引流板41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使得该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支撑板231、引流板41共同围设形成引流槽。在实际应用中,引流槽和导流槽26呈网格状布置,引流槽和导流槽26可选择性地顺着坡面或与坡面垂直设置均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11所示,一种装配式BIPV结构,包括:檩条6、连接件5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多个檩条6依次间隔布置;多个装配式BIPV单元铺装于檩条6的上方,并通过连接件5贯穿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连接板241以实现装配式BIPV单元与檩条6的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24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优选地,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24之间垫设有防水条7。优选地,防水条7为自粘式防水条。优选地,防水条7为塑胶防水条。
优选地,连接件5和第一连接板241和/或第二连接板245之间设有密封胶垫,确保连接件5与第一连接板241和/或第二连接板245的密封性。优选地,连接件5贯穿相邻设置的两个装配式BIPV单元的引流板41而实现其与檩条6的连接,连接件5和引流板41之间设有密封胶垫,从而保证导流槽26、引流槽的防水性能,从而杜绝建筑物渗水漏水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连接件5可为自攻螺丝、凤尾螺丝、普通螺丝或螺栓均可。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板和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导流边框;所述光伏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安装所述第一侧边的导流边框为第一导流边框,安装所述第二侧边的导流边框为第二导流边框;
所述导流边框包括安装件和叠压连接件;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且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沿高度方向空间叠设,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卡槽;所述叠压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第一连接板、第一导流板和叠合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导流板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叠合板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一侧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导流板形成导流槽;
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件还包括支撑底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支撑底板与所述第一卡板同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支撑底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槽靠近所述光伏板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卡槽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沿高度方向的开口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板靠近所述光伏板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卡板延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处靠近所述卡槽一侧呈倒角设置;
所述第二卡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处靠近所述卡槽一侧呈倒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合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
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二导流边框的叠合板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
所述第一导流边框的叠合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或,
所述导流边框为铝导流边框。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安装所述光伏板的引流边框;所述光伏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安装所述第三侧边的引流边框为第一引流边框,安装所述第四侧边的引流边框为第二引流边框;所述引流边框包括所述安装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边框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远离所述光伏板一侧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卡槽一侧的端部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引流板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使得该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支撑板、引流板共同围设形成引流槽。
9.一种装配式BIPV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檩条、连接件和上述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BIPV单元;
多个檩条依次间隔布置;
多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铺装于所述檩条的上方,并通过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第一连接板以实现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与所述檩条的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沿高度方向叠合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式BIPV结构,其特征在于:
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装配式BIPV单元的叠压连接件之间垫设有防水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63810.9U CN215106698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63810.9U CN215106698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06698U true CN215106698U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933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63810.9U Active CN215106698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06698U (zh) |
-
2021
- 2021-02-08 CN CN202120363810.9U patent/CN2151066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120873A1 (en) | Roof integrated solar power system with top mounted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cables | |
US9212832B2 (en) | Photovoltaic systems, methods for installing photovoltaic systems, and kits for installing photovoltaic systems | |
US8966838B2 (en) | Photovoltaic systems, methods for installing photovoltaic systems, and kits for installing photovoltaic systems | |
US10115850B2 (en) | Roof integrated solar panel system with side mounted micro inverters | |
US11705855B2 (en) | Interlocking BIPV roof tile with backer | |
US10505495B2 (en) | PV tile mounting system | |
CN101454521A (zh) | 能量转换系统 | |
CN114457964A (zh) |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安装的一体化屋面光伏系统 | |
CN210067243U (zh) | 一种屋顶结构 | |
EP2615390B1 (en) | Modular support structure for constructing roofing using photovoltaic and/or thermal solar panels | |
CN215106698U (zh) | 一种装配式bipv单元及结构 | |
CN218958859U (zh) | 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之间搭接式防水结构及发电屋顶 | |
WO2022178189A1 (en) | Roofing systems, roofing systems with integrated solar racking systems, roofing system compon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 |
CN211473092U (zh) | 一种光伏瓦 | |
CN219298623U (zh) | 光伏建筑连接结构及建筑光伏系统 | |
US12119780B1 (en) | Mounting bracket system for solar panels and solar panel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220909278U (zh) | 一种防水光伏车棚 | |
AU2015213247B2 (en) | A roof | |
CN218597545U (zh) | 一种光伏金属瓦屋面系统 | |
CN217000546U (zh) |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瓦系统 | |
CN221590149U (zh) | 一种复合屋面采光窗结构 | |
CN218439124U (zh) |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采光窗与光伏组件连接结构 | |
CN222356261U (zh) | 一种彩钢瓦屋面的光伏安装支架 | |
CN117365019A (zh) | 一种光伏瓦系统 | |
CN119491579A (zh) | 装配式建筑光伏屋面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