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5965U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75965U CN215075965U CN202120904443.9U CN202120904443U CN215075965U CN 215075965 U CN215075965 U CN 215075965U CN 202120904443 U CN202120904443 U CN 202120904443U CN 215075965 U CN215075965 U CN 2150759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connector
- wedge
- plug connector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头,第一接头开设有插槽;连接带,连接带设置有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包括安装座和与安装座连接的插接板,安装座与连接带连接,插接板能穿过插槽伸入主壳体内,且插接板开设有插接孔;插接组件,插接组件包括按钮和插接件,插接件设置于主壳体内并与主壳体滑动连接,按钮用于驱动插接件相对主壳体滑动并插入或脱离插接孔。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插接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形成快速拆装结构,实现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的快速拆装,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伴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休闲运动类可穿戴设备,比如运动手环产品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为广大消费者所普遍使用。目前,不同人群的手腕周长尺寸存在较大的差异,对颜色的喜好也存在差异,因而需要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腕带或表带),但是,现有的运动手环产品不易更换腕带或表带,限制了运动手环产品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不易更换腕带或表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开设有插槽;
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包括安装座和与所述安装座连接的插接板,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连接带连接,所述插接板能穿过所述插槽伸入所述主壳体内,且所述插接板开设有插接孔;
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按钮和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并与所述主壳体滑动连接,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滑动并插入或脱离所述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的底壁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限位筋,所述插接件位于所述限位筋的上方,且所述插接件的底部形成有抵接块和避让通道,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滑动,并使所述限位筋伸入所述避让通道内或与所述抵接块抵接,以对应使所述插接件下沉插入所述插接孔内或上升脱离所述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插接件的顶部连接;所述插接件呈环状,所述抵接块和所述避让通道沿所述插接件的周向依次布置;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向上滑动并转动至所述抵接块与所述限位筋相对或所述避让通道与所述限位筋相对,以对应将所述弹性件压缩或通过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驱动所述插接件向下滑动并使所述限位筋伸入所述避让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抵接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抵接块沿所述插接件的周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块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道。
优选地,所述按钮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跳齿,各所述抵接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所述第一楔形块和所述第二楔形块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供所述限位筋伸入并与所述限位筋卡接的限位槽;所述跳齿的顶端形成第一斜坡面,各所述第一楔形块形成第一楔形面,所述第一斜坡面及所述第二斜坡面均能与所述第一楔形面滑动配合,所述限位筋的顶端形成第二斜坡面,各所述第二楔形块形成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一斜坡面及所述第二斜坡面均能与所述第二楔形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楔形面面向所述限位槽并自下向上朝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楔形面背向所述限位槽并自下向上朝远离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倾斜。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设置有自上向下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上的弹簧,所述插接件内形成有环绕其内壁设置的环形安装台,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环形安装台连接,所述环形安装台具有供所述导向柱穿过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还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环绕于所述导向柱的外周,所述插接件伸入所述导向环内并与所述导向环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插接件自下向上形成相互连接的活动环和插接环,所述活动环的外周尺寸小于所述插接环的外周尺寸,所述插接环能下沉插入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卡接或能上升脱离所述插接孔。
优选地,所述插接孔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弧形孔,所述圆弧形孔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插接环的外壁呈圆形且与插接孔的内壁匹配。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设置有上限位板,所述主壳体的底壁设置有下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形成有供所述插接板伸入的限位缺口,所述上限位板与所述下限位板配合将插入所述限位缺口内的所述插接板夹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插接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形成快速拆装结构,实现主壳体与连接带之间的快速拆装,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即使在主壳体及连接带为注塑结构件的情况下,拆装过程中主壳体及连接带几乎不会产生变形,应力变化幅度极小,有效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疲劳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下壳体、插接组件及第二接头在一视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下壳体、插接组件及第二接头在另一视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上壳体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下壳体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中插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B-B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装配过程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可穿戴设备的拆卸过程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可穿戴设备 | 311 | 跳齿 |
10 | 主壳体 | 32 | 插接件 |
11 | 第一接头 | 3211 | 第一楔形块 |
111 | 插槽 | 3212 | 第二楔形块 |
12 | 限位筋 | 3213 | 限位槽 |
121 | 第二斜坡面 | 3214 | 第一楔形面 |
13 | 导向柱 | 3215 | 第二楔形面 |
14 | 导向环 | 31 | 按钮 |
15 | 上限位板 | 311 | 跳齿 |
16 | 下限位板 | 312 | 第一斜坡面 |
161 | 限位缺口 | 32 | 插接件 |
17 | 上壳 | 321 | 抵接块 |
171 | 卡板 | 3211 | 第一楔形块 |
18 | 下壳 | 3212 | 第二楔形块 |
19 | 导向筒 | 3213 | 限位槽 |
191 | 止退台 | 3214 | 第一楔形面 |
20 | 连接带 | 3215 | 第二楔形面 |
21 | 第二接头 | 322 | 避让通道 |
211 | 安装座 | 323 | 环形安装台 |
212 | 插接板 | 324 | 活动环 |
213 | 插接孔 | 325 | 插接环 |
214 | 抵接板 | 326 | 通孔 |
30 | 插接组件 | 33 | 弹簧 |
31 | 按钮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100包括主壳体10、连接带20和插接组件30,其中,主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接头11,第一接头11开设有插槽111;连接带20设置有第二接头21,第二接头21包括安装座211和与安装座211连接的插接板212,安装座211与连接带20连接,插接板212能穿过插槽111伸入主壳体10内,且插接板212开设有插接孔213;插接组件30包括按钮31和插接件32,插接件32设置于主壳体10内并与主壳体10滑动连接,按钮31用于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滑动并插入或脱离插接孔213。
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100可以为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等穿戴类产品,本实施例以可穿戴设备100为运动手环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主壳体10的下表面为内表面,内表面为与用户手腕接触的表面,主壳体10的上表面即为不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外表面。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带20为运动手环的腕带,第一接头11的插槽111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二接头21的插接板212安装在安装座211上,连接带20则与安装座211连接。如图10所示,装配时,推动第二接头21,以带动第二接头21的插接板212穿过插槽111伸入主壳体10内,并按动按钮31,使得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向下滑动并插入插接板212的插接孔213内,此时,插接件32与插接孔213形成限制插接板212动作的配合结构,形成自锁,防止插接板212脱离,提高第一接头11与第二接头21的装配稳定性,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装配。如图11所示,需要拆卸时,按动按钮31,使得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向上滑动并脱离插接孔213,此时,插接件32与插接孔213的配合失效,实现解锁过程,从而失去了对插接板212的限制,拉动第二接头21,可带动插接板212从穿过插槽111抽出主壳体10外,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拆卸。
本实施例可穿戴设备100通过第一接头11、第二接头21以及插接组件30的相互配合,使得可穿戴设备100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之间形成快速拆装结构,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之间的快速拆装,方便用户更换不同尺寸及颜色的连接带20,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即使在主壳体10及连接带20为注塑结构件的情况下,拆装过程中主壳体10及连接带20几乎不会产生变形,应力变化幅度极小,有效提高了可穿戴设备100的疲劳性能。
具体地,主壳体10的底壁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限位筋12,插接件32位于限位筋12的上方,且插接件32的底部形成有抵接块321和避让通道322,按钮31用于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滑动,并使限位筋12伸入避让通道322内或与抵接块321抵接,以对应使插接件32下沉插入插接孔213内或上升脱离插接孔213。
装配时,按动按钮31,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滑动,且限位筋12伸入避让通道322内,使得限位筋12与插接件32脱离限位关系,插接件32下沉插入插接孔213内,形成自锁,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装配。拆卸时,按动按钮31,使得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滑动并脱离插接孔213,实现解锁过程,且限位筋12与抵接块321抵接,从而将插接件32限位,防止插接件32下沉,保证拆卸的有效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插接组件30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第一端与主壳体10的顶壁连接,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插接件32的顶部连接;插接件32呈环状,抵接块321和避让通道322沿插接件32的周向依次布置;按钮31用于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向上滑动并转动至抵接块321与限位筋12相对或避让通道322与限位筋12相对,以对应将弹性件压缩或通过弹性件的恢复力驱动插接件32向下滑动并使限位筋12伸入避让通道322内。
如图3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件可以为弹簧33,弹簧33的上端与主壳体10的顶壁连接,弹簧33的下端与插接件32的顶部连接。拆卸时,向上按动按钮31,使得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向上滑动,插接件32脱离插接孔213,同时,按钮31还可以驱动插接件32转动,使得抵接块321与限位筋12相对,从而可使得限位筋12与抵接块321抵接,限位筋12支撑插接件32,防止插接件32下沉,保持插接件32与插接孔213的解锁状态,放松按钮31,按钮31回到原位。在主壳体10向上滑动的过程中,可向上压缩弹性件,使得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装配时,向上按动按钮31,使得按钮31驱动插接件32相对主壳体10向上滑动,弹簧33受到压缩,同时,按钮31还可以驱动插接件32转动,使得避让通道322与限位筋12相对,放松按钮31,受压缩的弹性件可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件32向下滑动,使得限位筋12能伸入插接件32的避让通道322内,插接件32下沉插入插接孔213内,形成自锁。
本实施例中,抵接块3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抵接块321沿插接件32的周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抵接块321之间形成避让通道322。具体地,抵接块321的数量四个,四个抵接块321沿插接件32的周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抵接块321之间形成一个避让通道322,四个抵接块321的设置,则形成四个避让通道322。按动按钮31时,限位筋12可与任意一个抵接块321抵接或能伸入任意一个避让通道322内,设计合理、巧妙。为了平稳地支撑插接件32,本实施例限位筋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筋12间隔且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按钮31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跳齿311,各抵接块3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楔形块3211和第二楔形块3212,第一楔形块3211和第二楔形块3212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供限位筋12伸入并与限位筋12卡接的限位槽3213;跳齿311的顶端形成第一斜坡面312,限位筋12的顶端形成第二斜坡面121,各第一楔形块3211形成第一楔形面3214,第一斜坡面312及第二斜坡面121均能与第一楔形面3214滑动配合,各第二楔形块3212形成第二楔形面3215,第一斜坡面312及第二斜坡面121均能与第二楔形面3215滑动配合,第一楔形面3214面向限位槽3213并自下向上朝限位槽3213的方向倾斜,第二楔形面3215背向限位槽3213并自下向上朝远离限位槽3213的方向倾斜。
第一楔形块3211和第二楔形块3212的连接处形成限位槽3213,第一楔形块3211形成第一楔形面3214,第二楔形块3212形成第二楔形面3215,其中,第一楔形面3214能与跳齿311的第一斜坡面312滑动配合,第二楔形面3215能与限位筋12的第二斜坡面121滑动配合。第一楔形块3211与跳齿311顶端的第一斜坡面312接触。
装配时,向上按动按钮31,跳齿311顶起插接件32,并使得插入限位槽3213内的限位筋12逐渐与限位槽3213脱离直至全部脱离,弹簧33受到压缩。限位筋12与限位槽3213完全脱离后,限位筋12可在插接件32的旋转方向上解除对插接件32的限制,第一斜坡面312与第一楔形面3214滑动配合,并在滑动配合过程中推动插接件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得限位筋12可以越过第二斜坡面121的底端,此后,释放按钮31,插接件32在弹簧33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件32向下滑动,限位筋12的第二斜坡面121与第二楔形面3215滑动配合并伸入避让通道322内,插接件32则下沉插入插接孔213内,形成自锁。拆卸时,向上按动按钮31,跳齿311顶起插接件32,弹簧33受到压缩,限位筋12相对避让通道322下沉,第一斜坡面312与第二楔形面3215滑动配合,并在滑动过程中推动插接件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限位筋12越过第一斜坡面312的底端,此后,释放按钮31,插接件3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件32向下滑动,限位筋12的第二斜坡面121与第一楔形面3214滑动配合并插入限位槽3213内,以将插接件32止挡,防止插接件32下沉,保持插接件32与插接孔213的解锁状态,放松按钮31,按钮31回到原位。然后再次向上按动按钮31,使得限位筋12按上述动作伸入避让通道322内即可。本实施例通过插接件32、弹簧33、限位筋12以及按钮31的跳齿311的相互配合,通过按动按钮31即可快速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拆装,结构设计巧妙,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主壳体10的顶壁设置有自上向下延伸的导向柱13,弹性件为套设于导向柱13上的弹簧33,插接件32内形成有环绕其内壁设置的环形安装台323,弹簧33的第二端与环形安装台323连接,环形安装台323具有供导向柱13穿过的通孔326。导向柱13可在弹簧33伸缩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环形安装台323的设计,方便与弹簧33进行连接,且导向柱13穿过环形安装孔的通孔326,导向柱13可与通孔326间隙配合,以使导向柱13在插接件32升降以及旋转过程中起到导向以及限位的作用,提高插接件32升降以及旋转的稳定性。主壳体10的底壁设置有导向筒19,按钮31设置于导向筒19内并与导向筒19内部滑动配合,导向筒19的设置,可对按钮31的升降过程起到导向以及限位的作用,提高按钮升降的稳定性。限位筋12设置于导向筒19的上端部,导向筒19的内壁形成有支撑按钮31的止退台191。
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0的顶壁还设置有导向环14,导向环14环绕于导向柱13的外周,插接件32伸入导向环14内并与导向环14滑动配合。在插接件32升降以及旋转的过程中,其通孔326处内壁可与导向柱13滑动配合,同时,插接件32的外壁可与导向环14滑动配合,从而从内外方向均对插接件32形成导向以及限位作用,进一步提高插接件32升降以及旋转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插接件32自下向上形成相互连接的活动环324和插接环325,活动环324的外周尺寸小于插接环325的外周尺寸,插接环325能下沉插入插接孔213内并与插接孔213卡接或上升脱离插接孔213。如图9至图11所示,插接件32为凸轮结构,活动环324位于插接环325的下方,当插接件32被驱动下降时,插接件32可与插接板212的插接孔213卡接,形成自锁。可以理解地,插接孔213与插接环325可以卡接配合,插接环325的外周尺寸与插接孔213的内缘尺寸匹配,由于活动环324的外周尺寸小于插接环325的外周尺寸,因而活动环324的外周尺寸是小于插接孔213的内缘尺寸。当插接件32被驱动上升时,插接件32与插接板212的插接孔213脱离,插接件32与插接孔213解锁,活动环324上升至与插接板212的插接孔213对应的位置,由于活动环324的外周尺寸小于插接孔213的内缘尺寸,因而插接板212不受插接件32的限制,且可直接抽出主壳体10外,实现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快速拆卸。
进一步地,插接孔213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弧形孔,圆弧形孔的圆心角大于180°;插接环325的外壁呈圆形且与插接孔213的内壁匹配。具体地,如图3所示,插接孔213呈C形圆弧形孔,插接孔213靠近连接带20的一端封闭,而插接孔213远离连接带20的一端开口,且圆插接孔213的圆心角大于180°,使得插接孔213对插接件32形成有效限位,在不按动按钮31的情况下,插接件32始终卡接在插接孔213中,防止插接板212松脱,保证第一接头11与第二接头21的装配稳定性,从而保证主壳体10与连接带20的装配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插接板212上的插接孔213可为圆锥形孔,插接件32的插接环325的外周可呈与圆锥形孔配合的圆锥形面,圆锥形面的锥面自下向上朝外倾斜,锥度可为6°,并且在配合状态下摩擦系数大于0.08,使得插接板212与插接件32之间形成较大的锁止性,在非正常拉拔连接带20的状态下能实现有效的自锁。
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0的顶壁设置有上限位板15,主壳体10的底壁设置有下限位板16,下限位板16形成有供插接板212伸入的限位缺口161,上限位板15与下限位板16配合将插入限位缺口161内的插接板212夹紧。插接板212穿过插槽111伸入主壳体10内后,能被上限位板15和下限位板16配合夹紧,进一步在非正常拉拔连接带20的状态下防止插接板212脱离限位缺口161,从而进一步提高自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主壳体10包括上壳17和下壳18,上限位板15设置在上壳17上,下限位板16安装在下壳18上。第一接头11设置于下壳18的端部,上壳17与第一接头11可拆卸连接。如图1至图11所示,主壳体10的下壳18位于主壳体10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内侧,上壳17位于主壳体10的不与用户手腕接触的外侧。本实施例第一接头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接头11分设于下壳18的左右两端。插接组件30的数量以及连接带20的数量均为两个,各连接带20设置有第二接头21,两个第一接头11和两个第二接头21一一对应插接配合。上壳17的左右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第一接头1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上壳17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板171,第二接头21的安装座211包括抵接板214。装配时,将上壳17置于两个第一接头11之间,且上壳17的两个卡板171对应与两个抵接板214抵接,从而将上壳17卡接在下壳18上,方便拆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开设有插槽;
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包括安装座和与所述安装座连接的插接板,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连接带连接,所述插接板能穿过所述插槽伸入所述主壳体内,且所述插接板开设有插接孔;
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按钮和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并与所述主壳体滑动连接,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滑动并插入或脱离所述插接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底壁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限位筋,所述插接件位于所述限位筋的上方,且所述插接件的底部形成有抵接块和避让通道,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滑动,并使所述限位筋伸入所述避让通道内或与所述抵接块抵接,以对应使所述插接件下沉插入所述插接孔内或上升脱离所述插接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插接件的顶部连接;所述插接件呈环状,所述抵接块和所述避让通道沿所述插接件的周向依次布置;所述按钮用于驱动所述插接件相对所述主壳体向上滑动并转动至所述抵接块与所述限位筋相对或所述避让通道与所述限位筋相对,以对应将所述弹性件压缩或通过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驱动所述插接件向下滑动并使所述限位筋伸入所述避让通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抵接块沿所述插接件的周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抵接块之间形成所述避让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跳齿,各所述抵接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所述第一楔形块和所述第二楔形块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供所述限位筋伸入并与所述限位筋卡接的限位槽;所述跳齿的顶端形成第一斜坡面,所述限位筋的顶端形成第二斜坡面,各所述第一楔形块形成第一楔形面,所述第一斜坡面及所述第二斜坡面均能与所述第一楔形面滑动配合,各所述第二楔形块形成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一斜坡面及所述第二斜坡面均能与所述第二楔形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楔形面面向所述限位槽并自下向上朝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楔形面背向所述限位槽并自下向上朝远离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设置有自上向下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的弹簧,所述插接件内形成有环绕其内壁设置的环形安装台,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环形安装台连接,所述环形安装台具有供所述导向柱穿过的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还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环绕于所述导向柱的外周,所述插接件伸入所述导向环内并与所述导向环滑动配合。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自下向上形成相互连接的活动环和插接环,所述活动环的外周尺寸小于所述插接环的外周尺寸,所述插接环能下沉插入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卡接或能上升脱离所述插接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孔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弧形孔,所述圆弧形孔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插接环的外壁呈圆形且与插接孔的内壁匹配。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的顶壁设置有上限位板,所述主壳体的底壁设置有下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形成有供所述插接板伸入的限位缺口,所述上限位板与所述下限位板配合将插入所述限位缺口内的所述插接板夹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04443.9U CN215075965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可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04443.9U CN215075965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75965U true CN215075965U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9290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904443.9U Active CN215075965U (zh) | 2021-04-28 | 2021-04-28 | 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75965U (zh) |
-
2021
- 2021-04-28 CN CN202120904443.9U patent/CN2150759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10198B (zh) | 一种手表 | |
CA2226805C (en) | High-security buckle | |
US7207823B1 (en) | Plug connector | |
CN108063333B (zh) | 一种带状装置的连接机构及设备 | |
CN113229578A (zh) |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 |
TW200531368A (en) | Electrical safety outlet and power cord | |
EP3827692A1 (en) | Buckle | |
DE102019132391A1 (de) | Sekundär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 |
CN215075965U (zh) | 可穿戴设备 | |
JP3463850B2 (ja) | バックル | |
CN109980467B (zh) | 插座 | |
CN109372842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
US6138475A (en) | Jewelry retention system | |
CN111965966B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US5628646A (en) | Electrical cord plug retaining device | |
CN209732784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 |
US71955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s with latching assemblies and methods thereof | |
US20060288546A1 (en) | Strap latch | |
US3020513A (en) | Tamper 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6134917A (en) | Jewelry retention system | |
JPH1069895A (ja) | 電子機器の電池収容部構造 | |
US6835086B1 (en) | Modular telephone plug | |
CN215014132U (zh) | 一种快拆结构及腕戴设备 | |
CN220236207U (zh) | 一种新型按压绳扣 | |
JPH0889320A (ja) | ネックレス等の止め金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