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67612U -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67612U CN215067612U CN202120954058.5U CN202120954058U CN215067612U CN 215067612 U CN215067612 U CN 215067612U CN 202120954058 U CN202120954058 U CN 202120954058U CN 215067612 U CN215067612 U CN 2150676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frame body
- liquid crystal
- crystal display
- positioning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包括:框体、背光膜材、粘接部和液晶显示板,所述框体上设置定位凹槽,所述背光膜材的侧边延伸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容置在所述定位凹槽中,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框体上并直接粘接所述框体和所述液晶显示板,所述背光膜材被夹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液晶显示板之间。通过在框体上设置定位凹槽,背光膜材上的固定部容置在定位凹槽中,将粘接部设置在框体上并直接粘接框体与液晶显示板,使背光膜材被夹置在框体与液晶显示板之间,在实现将液晶显示板固定在框体上的同时,可以通过液晶显示板间接地实现对背光膜材的限位,防止背光膜材脱离框体,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LCM液晶显示器是指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单元和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LCM模组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学习机、电子词典、平板电脑、液晶电视、车载显示仪表和医疗用仪器显示屏等等。其中,背光单元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件组成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此需要在LCD面板底面加上发光源以提供充足亮度的平面光源,背光单元就可以起到使LCD能正常显示影像的作用。
背光单元一般包括LED光源、FPC柔性电路板、胶框和各种膜材。在装配LCM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先将膜材通过固定胶固定在胶框上,再将液晶显示板通过定位胶固定到胶框。胶框上设有放置固定胶的凹槽以及设置定位胶的区域。在固定膜材及液晶显示板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对位等操作,工艺步骤冗杂,使LCM液晶显示器整体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LCM液晶显示器装配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包括:框体、背光膜材、粘接部和液晶显示板,所述框体上设置定位凹槽,所述背光膜材的侧边延伸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容置在所述定位凹槽中,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框体上并直接粘接所述框体和所述液晶显示板,所述背光膜材被夹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液晶显示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框边、第二框边、第三框边和第四框边,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其中一个框边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余量部,所述余量部和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同一框边上,所述粘接部位于所述余量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不同框边宽度不同,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余量部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宽度较大的框边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框边包括垂直相交的凸台部和低凹部,所述低凹部设置有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余量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凹部的靠近所述框体中心的位置相比于所述凸台部的靠近所述框体中心的位置更靠近所述框体的中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量部和所述定位凹槽沿所述框体的框边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同一边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框体的框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粘接部的粘贴长度值小于所述余量部的长度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余量部均至少为两个。
一种LCM显示模组,包括金属框和依次叠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框贴结构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金属框上。
上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通过在框体上设置定位凹槽,背光膜材上的固定部容置在定位凹槽中,将粘接部设置在框体上并直接粘接框体与液晶显示板,使背光膜材被夹置在框体与液晶显示板之间,在实现将液晶显示板固定在框体上的同时,可以通过液晶显示板间接地实现对背光膜材的限位,防止背光膜材脱离框体,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贴结构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贴结构组件中框体和粘接部的主视投影方向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贴结构组件中粘接部的主视投影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图2中组装背光膜材和液晶显示板后的框贴结构组件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贴结构组件中背光膜材的主视投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框贴结构组件,包括框体100、依次设置的背光膜材200和液晶显示板400、以及粘接部300。框体100用于安装背光膜材200和液晶显示板400,背光膜材200位于液晶显示板400的下方,粘接部300位于框体100上,用于粘合框体100与液晶显示板40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观察粘接部300相对于框体100的位置关系,图2和图3中的粘接部300以带有倾斜线的样式示意,并不代表是剖面图。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00为中空的四边形结构,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框边110、第二框边120、第三框边130和第四框边140。其中,第一框边110和第三框边130相对设置,第二框边120和第四框边140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边11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三框边130的宽度,以用于在上面设置与背光膜材200配合的结构及用于承载粘接部300。第一框边110包括相互垂直相交的凸台部114和低凹部115,低凹部115靠近框体100中心的位置相比于凸台部114靠近框体100中心的位置更靠近框体100的中心。可同时参考图4所示,图4为在图2中组装背光膜材和液晶显示板后的框贴结构组件的整体剖面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竖直方向上,凸台部114的顶端端面高于低凹部115的顶端端面,也即,在图2所示方向上,沿上下方向,第一框边110的横截面呈“L”型,“L”型的开口方向朝向框体100的中空区域,“L”型的竖直边和水平边可以看作是凸台部114和低凹部115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低凹部115用于在上面设置与背光膜材200配合的结构及用于承载粘接部300,凸起部114可起到限位作用,对安装到框体100上的背光膜材200起到限制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图2所示方向,第一框边110的长度方向为沿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在低凹部115的长度方向上依次交替设有定位凹槽150和余量部160。定位凹槽150用于与背光膜材200上相应的结构配合,以便于将背光膜材200安装到框体100上,定位凹槽160的形状根据与之配合的背光膜材200上的结构相应设置。余量部160用于放置粘接部300。在本实施例中,余量部160被定义为上述低凹部115上未设置定位凹槽150的部分。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00上的定位凹槽150设置为两个,余量部160为三个,余量部160和定位凹槽150在低凹部115上依次交替设置。沿低凹部115的长度方向,余量部160的长度值随定位凹槽150的位置以及形状尺寸的变化而变化。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粘接部300设置于余量部160上,粘接部300的相背于余量部160的一侧用于与液晶显示板400贴合。在本实施例中,粘接部300为长条状,其长度方向与第一框边110的长度方向一致。
为了降低对位难度,在第一框边110的长度方向上,粘接部300在低凹部115上以间断不连续的结构设置,且粘接部300的一侧紧邻第一框边110的凸台部114设置,借助凸台部114可以更容易的保证粘接部300相对于低凹部115在长度方向上的平行度。在本实施例中,粘接部300至少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相应的余量部160上。粘接部300在第一框边110上的设置形式可以包括以下方式,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当框体100的低凹部115上的定位凹槽150和余量部160均设置为一个时,粘接部300在同一个余量部160上间隔设定距离布置。当框体100的第一框边110上的定位凹槽150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由于定位凹槽150与余量部160之间的交替间隔关系,余量部160相应的被配置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粘接部300对应地设置在若干个余量部160上。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参阅图2所示,当框体100上的定位凹槽150设置为两个,余量部160为三个时,可以快速安装粘接部300,不会因粘接部300长度过长而导致安装倾斜从而影响定位效果,且可以使液晶显示板400具有较好的粘接固定效果。相对于在框体100上的多条框边上均有设置若干粘接部300,可以减少切换安装位置的时间,且在后续的将液晶显示板400与粘接部300贴合的工艺中,也降低了液晶显示板400的对位难度及安装时间。
参阅图2所示,为了保证粘接部300在安装到余量部160上后不干涉定位凹槽150,在粘接部300所位于的第一框边110的长度方向上,粘接部300的长度值小于余量部160的长度值。
粘接部300具有弹性。具体地,粘接部300可以为泡棉,泡棉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覆盖有粘胶。当液晶显示板400覆盖在粘接部300上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粘接部300可以是其他具有粘着力的弹性材质,如橡胶等。参阅图3所示,粘接部300还包括硬质支撑层310,具有粘胶的泡棉可以按照第一框边110上的余量部160的分布对应地设置在硬质支撑层310上,以便一次性地完成将多个粘接部300安装到框体100上。当安装液晶显示板400时,将硬质支撑层310移除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粘接部300的厚度值不大于0.05mm。
参阅图5所示,背光膜材200上设有固定部210,固定部210位于背光膜材200的右侧边240并向右侧的远离背光膜材200的方向延伸。固定部210用于与框体100上的定位凹槽150嵌合,以将背光膜材200安装到框体100上。背光膜材200与框体100配合时,固定部210的朝向液晶显示板400的表面不凸出于低凹部115的顶端端面。在一实施例中,在框贴结构组件的层叠方向上,固定部210的高度值与定位凹槽150的槽深值相等。由于固定部210的朝向液晶显示板400的表面不凸出于低凹部115的顶端端面,故,固定部210不会干涉粘接部300与液晶显示板400的连接,粘接部300可以被设置的很薄。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10的厚度为0.12mm-0.15mm。由于液晶显示板400与背光膜材200的固定部210之间会因为粘接部300的存在而存在间隙,粘接部300的厚度值不大于0.05mm,且粘接部300具有弹性,在液晶显示板400盖合于粘接部300上时,间隙可进一步被缩小,可以防止固定部210发生不必要的移位而导致背光膜材200发生损坏。
参阅图5所示,固定部2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10设置为两个,且沿背光膜材200的右侧边2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定距离并列排布,且其在右侧边240上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框边110上设置的定位凹槽150的位置相对应。
固定部210嵌合于定位凹槽150后,定位凹槽150起到避免背光膜材200移动位置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固定部210和相应的定位凹槽150即可满足在背光膜材200安装到框体100的同时,实现背光膜材200相对于框体100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当然,固定部210的设置数量和位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在背光膜材200的相对的两侧边上均设置固定部210。其中,相对的两侧边上的固定部210的数量可以不一致,与固定部210配合的定位凹槽150在框体100上进行适应性的设置。
参阅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膜材200包括扩散片230和增光片220。扩散片230与增光片220依次叠加设置。扩散片230的一面与框体100抵接,另一面与增光片220贴合。增光片220的相背于扩散片230的一面正对液晶显示板400。
参阅图4所示,图4示出了框体100、背光膜材200、液晶显示板400和粘接部300在装配状态下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背光膜材200与框体100的定位凹槽150嵌合,液晶显示板400盖合于粘接部300上,粘接部300位于框体100的低凹部115和液晶显示板400之间,将液晶显示板400粘着并固定于框体100上。
在组装框贴结构组件时,先将背光膜材200安装到框体100上,背光膜材200的固定部210位于定位凹槽150内;再将粘接部300安装到第一框边110的低凹部115的顶端端面上;然后将液晶显示板400覆盖在框体100上,并与粘接部300粘接固定。整个装配过程只需要以单条框边为操作对象,节省切换时间。液晶显示板400在通过粘接部300安装到框体100上的同时,对背光膜材200起到限位作用,使背光膜材200不会发生移位。相对于先将背光膜材200与框体100粘着固定,再将液晶显示板400粘着固定在框体100上的过程,上述框贴结构组件只需进行一道粘贴工序,即可在固定液晶显示板400的同时通过液晶显示板400间接的将背光膜材200限位。操作简单,可提高安装效率。
一种LCM显示模组,包括金属框、反射片、导光板和上述任意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其中,导光板的一侧设有反射片,另一侧设有框贴结构组件,金属框用于支撑相互叠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和框贴结构组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背光膜材、粘接部和液晶显示板,所述框体上设置定位凹槽,所述背光膜材的侧边延伸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容置在所述定位凹槽中,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框体上并直接粘接所述框体和所述液晶显示板,所述背光膜材被夹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液晶显示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框边、第二框边、第三框边和第四框边,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其中一个框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余量部,所述余量部和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同一框边上,所述粘接部位于所述余量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不同框边宽度不同,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余量部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宽度较大的框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框边包括垂直相交的凸台部和低凹部,所述低凹部设置有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余量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凹部的靠近所述框体中心的位置相比于所述凸台部的靠近所述框体中心的位置更靠近所述框体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余量部和所述定位凹槽沿所述框体的框边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同一边框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的框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粘接部的粘贴长度值小于所述余量部的长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余量部均至少为两个。
10.一种LCM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框和依次叠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及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框贴结构组件,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框贴结构组件依次设置于所述金属框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54058.5U CN215067612U (zh) | 2021-05-07 | 2021-05-07 |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54058.5U CN215067612U (zh) | 2021-05-07 | 2021-05-07 |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67612U true CN215067612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198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954058.5U Active CN215067612U (zh) | 2021-05-07 | 2021-05-07 |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67612U (zh) |
-
2021
- 2021-05-07 CN CN202120954058.5U patent/CN2150676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1610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543693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0449369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539675B (zh) | 显示组件和具有该显示组件的显示装置 | |
EP2000849B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20070252922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8350985B2 (en) | Electro-opt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 |
US2010002026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7377682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5126033B2 (ja) | 表示装置 | |
CN101256729A (zh) | 显示设备 | |
EP2273474A1 (en) | Electronic packag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9320150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9086115A (ja) |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パネル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10632792A (zh) |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 |
CN112071193A (zh) | 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1752044B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2086019B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10275355B (zh) | 曲面显示面板和曲面显示装置 | |
CN215067612U (zh) | 框贴结构组件和lcm显示模组 | |
JP2005077755A (ja) | フレームケース | |
CN101452147A (zh) | 液晶显示器 | |
US11740498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n elastic component that engages with a side wall of a case | |
CN222704850U (zh) | 一种窄边框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 |
CN219642462U (zh) | 一种中框结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