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9529U -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29529U CN214929529U CN202121500470.6U CN202121500470U CN214929529U CN 214929529 U CN214929529 U CN 214929529U CN 202121500470 U CN202121500470 U CN 202121500470U CN 214929529 U CN214929529 U CN 2149295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 vehicle body
- absorbing
- buffering
- coll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包括加强主板和加强侧板,加强主板位于前防撞梁前侧,加强侧板共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前防撞梁左右两侧,加强主板内侧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内侧中部连接的前吸能盒,前吸能盒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前缓冲弧板,前缓冲弧板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内侧壁、前防撞梁内侧壁焊接,两个加强侧板内侧壁上均设有与前防撞梁侧端连接的侧吸能盒,侧吸能盒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侧缓冲弧板,侧缓冲弧板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左右侧端面、加强侧板内侧壁焊接。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安装方便、吸能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防撞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背景技术
车辆的正面碰撞指的是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有的时候只是前部的左边或者右边等部分发生碰撞,两车的正面碰撞就是车辆的前部相互发生碰撞。车辆正面碰撞受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前部,包括前杠,中网,水箱框架,两前大灯及大灯框架,叶子板及内衬,稍微严重的包括发动机盖,水箱下横梁,水箱,冷网,空调及管路,电子扇,更严重的损坏部位会扩大至纵梁、前悬架机构,甚至导致气襄膨开还有发动机出现损坏。
碰撞吸能区的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乘员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汽车车身结构几乎都是由薄壁金属件构成,在发生碰撞时,受到强烈撞击的薄壁构件会发生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本身伴随着碰撞能量的吸收。因此,车辆结构的碰撞吸能设计很大程度上是薄壁件的碰撞性能设计。与一般的吸能元件不同,薄壁构件的碰撞吸能除了与本身的材料有关外,还与焊点、材料壁厚、横截面以及预变形密切相关。
现有技术中,车体前端的缓冲吸能件主要是前防撞梁和前保险杠,但是前保险杠的缓冲吸能效果有限,前防撞梁损坏维修成本较高,所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主要包括通过高强螺栓安装在车体前防撞梁上的加强主板和加强侧板,所述加强主板位于前防撞梁前侧,所述加强侧板共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前防撞梁左右两侧,两个加强侧板与加强主板两端固定焊接,
所述加强主板内侧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内侧中部连接的前吸能盒,所述前吸能盒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在车体正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前缓冲弧板,所述前缓冲弧板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内侧壁、前防撞梁内侧壁焊接,
两个所述加强侧板内侧壁上均设有与前防撞梁侧端连接的侧吸能盒,所述侧吸能盒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在车体侧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侧缓冲弧板,所述侧缓冲弧板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左右侧端面、加强侧板内侧壁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主板、加强侧板与前防撞梁中间空隙处填充有吸能材料,吸能材料可以在加强主板、加强侧板侵向前防撞梁时进行形变吸能,将碰撞能量吸收。
进一步地,所述前缓冲弧板的弧口均朝向前防撞梁一侧,在车体前端发生碰撞时,前缓冲弧板与加强主板的焊接处断裂,前缓冲弧板扣在前防撞梁上,此时加强主板上收到的碰撞力作用于前缓冲弧板,前缓冲弧板形变吸能,如果前缓冲弧板不扣在前防撞梁上,那么前缓冲弧板的两端会将加强主板刺穿,缓冲吸能效果较差,且风险较大。
进一步地,所述侧缓冲弧板的弧口均朝向加强侧板一侧,在车体前侧端发生碰撞时,侧缓冲弧板发生弯曲形变吸能。
进一步地,所述前缓冲弧板、侧缓冲弧板表面矩阵式均匀设有菱形镂空结构,菱形网格状镂空结构既可以减轻前缓冲弧板、侧缓冲弧板的重量,又可以在发生碰撞时进行形变吸能。
进一步地,所述前吸能盒、侧吸能盒内部均设有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缓冲弹簧,辅助吸能盒缓冲吸能,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车体正前端发生碰撞时,加强主板受到碰撞力后向前防撞梁处靠近,在靠近过程中,首先由前吸能盒进行逐级形变吸能,且前吸能盒内的缓冲弹簧在前吸能盒逐级形变过程中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前吸能盒逐级形变吸能过程中,前缓冲弧板与加强主板的焊接处断裂,前缓冲弧板扣在前防撞梁上,此时加强主板上收到的碰撞力作用于前缓冲弧板,前缓冲弧板形变吸能,在整个过程中,加强主板与前防撞梁中间空隙处填充的吸能材料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
车体前侧端发生碰撞时,加强侧板受到碰撞力后向前防撞侧端靠近,在靠近过程中,首先由侧吸能盒进行逐级形变吸能,且侧吸能盒内的缓冲弹簧在侧吸能盒逐级形变过程中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侧吸能盒逐级形变吸能过程中,侧缓冲弧板发生弯曲形变吸能,在整个过程中,加强侧板与前防撞梁中间空隙处填充的吸能材料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通过在车体前防撞梁前侧设置互相焊接连接的加强主板和加强侧板,对车体正前方和侧前方发生碰撞时都可以很好的进行吸能缓冲,在加强主板与前防撞梁之间设置前吸能盒和前缓冲弧板,前吸能盒用于对正方向的碰撞力进行溃退吸能,前缓冲弧板对前吸能盒两侧的残余碰撞能量进行形变吸能,在加强侧板与前防撞梁侧端之间设置侧吸能盒和侧缓冲弧板,对车辆前侧端的碰撞力进行缓冲吸能,并且在前缓冲弧板、侧缓冲弧板表面均匀设置菱形网格状镂空,菱形网格状镂空结构既可以减轻前缓冲弧板、侧缓冲弧板的重量,又可以在发生碰撞时进行形变吸能。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安装方便、吸能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缓冲弧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缓冲弧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10-高强螺栓、20-前防撞梁、1-加强主板、11-前吸能盒、12-前缓冲弧板、2-加强侧板、21-侧吸能盒、22-侧缓冲弧板、3-吸能材料、4-菱形网格状镂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1-3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主要包括通过高强螺栓10安装在车体前防撞梁20上的加强主板1和加强侧板2,加强主板1位于前防撞梁20前侧,加强侧板2共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前防撞梁20左右两侧,两个加强侧板2与加强主板1两端固定焊接,
加强主板1内侧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20内侧中部连接的前吸能盒11,前吸能盒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在车体正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前缓冲弧板12,前缓冲弧板12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1内侧壁、前防撞梁20内侧壁焊接,前缓冲弧板12的弧口均朝向前防撞梁20一侧,
两个加强侧板2内侧壁上均设有与前防撞梁20侧端连接的侧吸能盒21,侧吸能盒2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在车体侧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侧缓冲弧板22,侧缓冲弧板22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1左右侧端面、加强侧板2内侧壁焊接,侧缓冲弧板22的弧口均朝向加强侧板2一侧,
加强主板1、加强侧板2与前防撞梁20中间空隙处填充有吸能材料3,吸能材料3为泡沫铝,
如图2-3所示,前缓冲弧板12、侧缓冲弧板22表面矩阵式均匀设有菱形镂空结构4,前吸能盒11、侧吸能盒21内部均设有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缓冲弹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车体正前端发生碰撞时,加强主板1受到碰撞力后向前防撞梁20处靠近,在靠近过程中,首先由前吸能盒11进行逐级形变吸能,且前吸能盒11内的缓冲弹簧在前吸能盒11逐级形变过程中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前吸能盒11逐级形变吸能过程中,前缓冲弧板12与加强主板1的焊接处断裂,前缓冲弧板12扣在前防撞梁20上,此时加强主板1上收到的碰撞力作用于前缓冲弧板12,前缓冲弧板12形变吸能,在整个过程中,加强主板1与前防撞梁20中间空隙处填充的吸能材料3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
车体前侧端发生碰撞时,加强侧板2受到碰撞力后向前防撞20侧端靠近,在靠近过程中,首先由侧吸能盒21进行逐级形变吸能,且侧吸能盒21内的缓冲弹簧在侧吸能盒21逐级形变过程中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侧吸能盒21逐级形变吸能过程中,侧缓冲弧板22发生弯曲形变吸能,在整个过程中,加强侧板2与前防撞梁20中间空隙处填充的吸能材料3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通过高强螺栓(10)安装在车体前防撞梁(20)上的加强主板(1)和加强侧板(2),所述加强主板(1)位于前防撞梁(20)前侧,所述加强侧板(2)共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前防撞梁(20)左右两侧,两个加强侧板(2)与加强主板(1)两端固定焊接,
所述加强主板(1)内侧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20)内侧中部连接的前吸能盒(11),所述前吸能盒(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在车体正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前缓冲弧板(12),所述前缓冲弧板(12)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1)内侧壁、前防撞梁(20)内侧壁焊接,
两个所述加强侧板(2)内侧壁上均设有与前防撞梁(20)侧端连接的侧吸能盒(21),所述侧吸能盒(2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在车体侧前部发生碰撞时溃退吸能的侧缓冲弧板(22),所述侧缓冲弧板(22)两端分别与加强主板(1)左右侧端面、加强侧板(2)内侧壁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主板(1)、加强侧板(2)与前防撞梁(20)中间空隙处填充有吸能材料(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缓冲弧板(12)的弧口均朝向前防撞梁(20)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缓冲弧板(22)的弧口均朝向加强侧板(2)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缓冲弧板(12)、侧缓冲弧板(22)表面矩阵式均匀设有菱形镂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吸能盒(11)、侧吸能盒(21)内部均设有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缓冲弹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00470.6U CN214929529U (zh) | 2021-07-03 | 2021-07-03 |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00470.6U CN214929529U (zh) | 2021-07-03 | 2021-07-03 |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29529U true CN214929529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7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00470.6U Active CN214929529U (zh) | 2021-07-03 | 2021-07-03 |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29529U (zh) |
-
2021
- 2021-07-03 CN CN202121500470.6U patent/CN2149295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49273U (zh) | 一种小重叠偏置碰撞车身前端组合结构 | |
US7762619B2 (en) | Sequential crash hinges in automotive frame rails | |
CN101164818B (zh) | 用于汽车前端的双元可挤压接头 | |
CN209192043U (zh) | 汽车后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 |
CN201165250Y (zh) |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 |
JP5821334B2 (ja) |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CN108016506B (zh) | 车辆机舱总成 | |
CN108248533A (zh) | 一种应对汽车小偏置碰撞的机舱传力结构 | |
CN208393477U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结构 | |
CN109094654A (zh) | 车辆车架结构 | |
CN113165697B (zh) |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 | |
CN101920685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CN101306699A (zh) |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 |
CN214929529U (zh) | 一种用于车体前端碰撞时缓冲吸能的车身加强板 | |
CN204452340U (zh) | 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 |
CN220742958U (zh) | 一种车辆防撞缓冲装置 | |
KR100929528B1 (ko) |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 |
CN209719505U (zh) | 一种防撞梁吸能盒 | |
CN208715135U (zh) | 一种具有高分子填充物的保险杠梁 | |
CN106347264A (zh) |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 |
CN106985776A (zh) | 一种抗撞结构的导向刚度补偿装置 | |
CN206679071U (zh) | 一种汽车用铝合金前纵梁 | |
Cappello et al. | Design of a new high energy rear underrun protective device | |
CN215851105U (zh) | 一种副吸能盒装置及车辆 | |
CN207826177U (zh) | 吸能缓冲前保横梁总成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